A man wakes in an empty suburban house with no memory and blood smeared on his arm. As he frantically washes off the blood, he discovers that it is not his. He finds sticky notes around the house that read: "Don't stay in this room." "Don't go outside." "Don't go downstairs." Confused, he tries to follow the cryptic messages, ultimately discovering two things. Memories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 that he is somehow connected with, and also a demonic presence living in this suburban house. As he gets closer to solving the mystery of why he is there, the demon grows stronger, testing his will to survive.
我對法斯賓德的印象其實并沒有多深刻。嚴(yán)格來說,除了新德國電影運動外,我根本就沒再聽過他的名字。但這并不影響我對這部影片的觀影體驗(當(dāng)然,你至少得知道導(dǎo)演長什么樣子,不然你會錯過他對自己懶惰的自黑)。
因為法斯賓德就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用了最直白的敘事方式,和鏡頭語言。用羅杰伊伯特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時間太過倉促(電影只拍了15天),法斯賓德只能選擇實話實說。所以,這部影片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導(dǎo)演的選題和切入的角度。在當(dāng)時而言,他的這句實話說得可謂相當(dāng)大膽。
老少戀的題材,即便是放到當(dāng)今的語境里,也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禁忌感。甚至超越了性少數(shù)與種族題材的敏感(后者因為反應(yīng)的作品太多,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脫敏的征兆)。而在70年代里,更無疑是一種大膽的討論。 電影講述的是六十歲左右的清潔工艾米,在酒吧與四十歲左右的阿拉伯人阿里相遇,兩個善良而孤獨的靈魂,在彼此身上尋覓到了人情的溫度。但兩個人愛情的本身,存在著諸多矛盾。例如年齡,身份,種族,因此被周遭的人所鄙夷。
可能是因為導(dǎo)演自身的原因(雙性戀),他對自我認(rèn)同,歧視和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刻畫,都有著精準(zhǔn)的拿捏。比如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餐廳戲。
艾米握著阿里的手,哭著告訴他“一方面,我為我們在一起而感到幸福。而另一方面,我真的再也承受不了了?!倍R頭里,空曠的露天餐廳,只有他們二人,其他的客人都站在門口不愿進(jìn)來。導(dǎo)演刻意用鏡頭,拉開了二者的距離。這種隔離和觀望的感覺,是冷漠,是侮辱,也是一種社會特有的暴力方式——孤立。
在驕傲的德國里,阿里是被孤立的外國人,低等種族。而在外國人酒吧里,艾米也成了那里的阿里。
所以當(dāng)他們二人在一起之后,再也沒有一處地方能允許他們停留。弱勢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里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如此狹小。法斯賓德自己作為其中一員,可以說每一天都在承受著艾米那樣的壓抑。所以,在這部電影中很多時候,導(dǎo)演僅僅是將鏡頭在一張臉上稍作停留。你都能感受到一種令人發(fā)麻的厭惡和惡意。
電影中的主角,艾米和阿里,都被導(dǎo)演賦予了孩子般的善良與真誠。然后他再把人物放到骯臟的現(xiàn)實里去愚弄,嘲諷。
這熟悉的手法,總是讓我聯(lián)想到王爾德。因為他就愛給你一個最美好的東西,然后把這種東西摔得稀碎。被損毀的美好,往往帶著極強(qiáng)的詩意和張力。但法斯賓德,卻在最后收手了。他讓人群開始接納艾米,讓阿里再一次與艾米起舞。這看似是導(dǎo)演在用浪漫終結(jié)痛苦的現(xiàn)實,但其實,那不過只是法斯賓德的一碗包裝精美的毒雞湯。 對,人群最后又重新接受了艾米,不過可不是因為什么上帝顯靈,人們良心發(fā)現(xiàn)。艾米的同事因為要針對新來的同事和策劃漲工資的問題,需要與艾米聯(lián)盟。雜貨店老板需要這個慷慨的客人提供消費而和她搭訕。兒子上門請求原諒,僅僅是因為孩子沒人照顧。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諒解與接納,只是大家出于對另一個現(xiàn)實的屈服。
迫害與孤立,往往來自于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恐懼。所以靈魂被吞噬的,通常是施暴者的那一方。在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里,艾米被重新拉入了那一個充滿恐懼和虛偽的群體。
而阿里則因為胃穿孔,送進(jìn)了醫(yī)院。然后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最精彩的地方來了,醫(yī)生告訴艾米, “這個病無法根治,六個月后你們還得回來?!?/p>
換而言之,只要人們恐懼的病癥沒有被醫(yī)治,艾米和阿里,法斯賓德和他的同性情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少數(shù)群體,都還是得再回到這家醫(yī)院。
“愛是見之于什么而存在的?”是超越了年齡的理解,還是和傳統(tǒng)眼光的對抗?空氣中流動的讓人窒息的對峙感,感情在群體和個體的對峙中逐漸形成強(qiáng)烈的戲劇張力,集體無意識的鄙夷形成了壓抑的漩渦,極具表現(xiàn)力如同雕塑的表演風(fēng)格有種沉默的壓抑。
夸張奔放色彩和穩(wěn)定的運鏡也在暗中角力,感情似乎是隱忍的,但是就算爆發(fā)也因為極簡的臺詞回應(yīng)有距離感的動作而顯得孤獨而無力。
愛是不僅僅能相擁而舞,更要在愛的瞬間在對方身上看到作為“超越”的人格。外國工人在情感共鳴的對抗恐懼中恍然看到了孤獨之外的愛情,老婦在健壯的身軀上看到了自己即使頹然老矣也存在的生命誘惑,但是殘酷就在于此,雙方似乎對愛情不同的需求在一瞬間相遇,卻又互相悖謬,不然男人為何要在肉體上出軌,又為何在情感上回歸,女人被迫阿里展示肌肉,卻又回應(yīng)“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情緒問題”,人不能互相理解,但不妨礙相擁而舞,甚至肌膚之親。
法斯賓德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孤獨的刻畫是非常精準(zhǔn)的,有群體和個體的對抗,也有屬于自我的掙扎
法斯賓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銳地捕捉到種族偏見,民族疏離。情節(jié)劇以小見大,折射出今日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社會頑疾。
絕望中,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反抗。薩特說,人的主體性和人際關(guān)系的交互性是一對矛盾,對交互主體性的探討越是深入,人們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壓抑的痛苦。所以法斯賓德借阿里之口說,想的越多,淚水越多。還有二戰(zhàn)后的德國仍然有種族主義,仍然認(rèn)為別的民族是骯臟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樣被生活吞噬
在我看來,法斯賓德1973年的電影《恐懼吞噬靈魂》里的 Emmi 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通透,開闊和浪漫。她60多歲了,大半生從事清潔工作,清貧而居。身處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她失去自我的開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這場飽受親鄰排斥的戀情,堅持用自己的風(fēng)格處理跟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在旁人冷嘲熱諷的熱戀中,她脫口而出“我們可以買下一小塊天堂”,這個靈魂是詩性的。即使遭遇變故,她也絕不會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個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yīng)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我很愛你。
開始以為是愛情故事,后來發(fā)現(xiàn)是移民問題,再后來變成了種族歧視,最后竟然回歸到人性丑惡,甚至反過頭來開始質(zhì)疑愛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瑪輕描淡寫說了句“他有情緒,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遠(yuǎn)的傷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對艾瑪?shù)膽土P,或者說是對愛情的。
估計阿基·考里斯馬基受其影響很深,主題先行是簡約主義的天敵,所謂張力因人而異。男主是導(dǎo)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導(dǎo)演的女友,導(dǎo)演是雙性戀,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這個八卦比電影更有意思。
我和別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艾米說。 我不想找別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yīng)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與你相擁,心就不再孤獨,簡潔的敘事與布景,襯托著百無聊賴的生活,大量景深鏡頭凸顯人性的狹隘與冷漠。法斯賓德的這部電影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受到種族偏見影響的人群,而是整個帶著深深恐懼感的社會~
這才是愛比死更冷吧。法斯賓德把同性戀之間的感觸放到這一對異國老少戀身上。你看,摧毀我們的從來不是外人,因為外人總有所求總有顧忌,摧毀我們自己的總是我們自己。#好喜歡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給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來求阿里回頭,而是阿里對她懺悔。她包容。#
有些時候,法斯賓德刻意用矯飾的視覺形象來表達(dá)某個觀點。他經(jīng)常用交替的長鏡頭把艾米和阿里跟社會上其他人分開:首先他們離得很遠(yuǎn),然后那些看著他們的人也很遠(yuǎn)。他讓兩人擠在雙人鏡頭里促狹的房間中,在攝影機(jī)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謹(jǐn),來描繪兩個在冷漠世界里互相關(guān)心的人。
相比《深鎖》《遠(yuǎn)離天堂》的細(xì)膩,這部更多的是孤獨,兩個本就是邊緣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觸。而這種抵觸往往是沒有來由的,它來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為這本來就只是因為人們對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懼。法斯賓德本人竟然還客串了,我沒忍住給笑場了。。。
男主角是法斯賓德情人。。后來我忽然想到,其實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賓德自己,其實是一樣的。
只有當(dāng)被排斥的時候,他們選擇緊緊相擁。人本質(zhì)上是孤獨,都是與此作戰(zhàn),戰(zhàn)友不同。
畫面中躁動的黃色和濃稠的黑夜,仿佛法斯賓德狂躁抑郁的內(nèi)心。他和魔鬼學(xué)會的如何蠱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懼和厭惡巧妙糅合成簡單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愛的幻影,讓它具備兒童式的天真。這里每個人都冷酷又軟弱,互相攻擊又離不開彼此。在艾米卑微愛情的背后,是她也沒有能力給予阿里溫暖。對孤獨的恐懼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們驅(qū)趕在一起,像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
歧視、偏見與冷酷最終讓位于利益,被排擠的受害者翻身后又來迫害新的弱者。寫實的鏡頭語言和簡潔通俗的劇情,深刻而精彩。法斯賓德的機(jī)位構(gòu)圖極佳,不少以門墻窗欞等障礙物包圍主角的遠(yuǎn)景固定長鏡頭渲染了冷漠疏離的氣氛。片頭酒吧的縱深感、踢電視機(jī)前的慢搖特寫鏡頭和樓道八卦場景絕贊。(8.8/10)
“我們好有錢啊,阿里,我們應(yīng)該去買一小塊天堂?!?/p>
4.5。第一部法斯賓德。樂觀得現(xiàn)實,通俗得高級。探討了諸多當(dāng)代電影習(xí)慣性回避的隱蔽/延展面,首當(dāng)其沖即立場的正確決定不了實現(xiàn)軌跡的“正確”。真正引發(fā)隔離的不是種族或身份差異,而是即便偏見緩解也不能及時改變的社會語境;當(dāng)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理由是愛而非呼喚欲,方知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
Arte大概大前年還是前年播的這片子,有兩處鏡頭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一是在雜貨店買東西時,摩洛哥人說的德語他們故意裝作聽不懂,后來艾米生氣下來理論:“就是因為他是外國人才故意說不懂,而要是德國人他們就懂了”這樣的種族歧視;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無奈中結(jié)束.別的忘了
法斯賓德有那么好懂的東西真的讓我太震驚了,簡直不像他。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孤獨,兩個人共享一份孤獨時,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拋棄了它關(guān)系也就不復(fù)存在。所以,葉子唱的好,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就是個人的局限性,它本質(zhì)上就是剝削的
艾米從堅決維護(hù)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視的窠臼把阿里當(dāng)作異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個世界。最后兩人把殼都打破,還是能夠在既非德國也非阿拉伯的音樂聲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熒幕重看。法斯賓德與斯特勞布夫婦共享一種動靜之間的舞蹈性:Emmi出畫右坐地鐵,Ali出畫左坐電車,兩人各自回望。Ali壓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塊巖石疊在另一塊上。
延續(xù)《卡策馬赫爾》的排外主題,冷漠社會里,偏見和刻薄才是吞噬靈魂的元兇。布景的撞色令視覺鮮活,卻溫暖不了兩個孤獨的邊緣人。外部壓力內(nèi)部矛盾絡(luò)繹不絕,縱然法斯賓德難得溫情地用開放式結(jié)局來避免主角境遇的進(jìn)一步惡化,他們之間跨越年齡、種族和階級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彌漫著窒息的無望感。(歌德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