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完下載版,嗯,或者說盜版,馬上去翻了當時的案件資料,果然不像評論中一水的語焉不詳,什么動機不明啊,懸而未決啊,追求真相啊,全是扯淡,然后實在搞不懂這種片子為何被如此多的人跪舔。
導(dǎo)演很聰明,如果全部還原案件本身,充其量就是韓片“追擊者”結(jié)果,不會如此多的光環(huán)加身,而且要把故事講得精彩很難,對演員的要求也高,所以走了個很炫的方式,文藝,用社會底層茍延殘喘者的窘迫來喚起文藝分子心中逼格很高的孤獨感,讓文藝販子自動或者被動的產(chǎn)生認同感。
片子里把王佳梅的死寫成了自殺,只是因為堅定的信仰讓其無法親自動手,于是屠夫丁子聰就洗白了,這不是謀殺,這是一種愛,寧愿被終身監(jiān)禁也要付出的深深愛或者對精神同步值很高的王佳梅認可,然后碎尸、剝皮也就有了另一種詮釋,“我愛你,但是不想你生為人,所以我要把你 毀!尸!滅!跡!挫!骨!揚!灰!”很炫是不是,有點冰戀的感覺是不是,而且兇犯還自首了,因為出于愛么,當然要自首啊,潛逃算什么鬼。
哦,至于說王佳梅為啥要自殺的原因,沒見章節(jié)目錄里面大寫的孤獨么,港漂、社會關(guān)注度不高、父母離異、性格沉靜、愛情受挫、親情疏離、意外懷孕(當事人可能不知,片子里也沒有大寫)、生活無以為繼、現(xiàn)實與理想的脫節(jié),看,這么多理由,隨便有個兩三條就足夠去死了,對吧,對吧,對吧。但是其實呢,就港漂而言,有房子住,有親人在,已經(jīng)不錯了,而且盡管母親更年期,繼父自閉癥,但是誰又沒經(jīng)歷過更年期的咆哮老媽呢;然后什么社會關(guān)注度不高啊,生活無以為繼啊也都是扯淡,我16歲的時候是沒有零花錢的,并且就算逃學(xué)也沒有啥社會關(guān)注度;親情疏離?三四千的耳環(huán)自己先戴,父親收到個短信就很開心,姐姐也從來不跟自己爭執(zhí),母親一直想辦法把自己接去香港,就這樣還親情疏離?扯淡吧,導(dǎo)演你是多玻璃心?。?!至于愛情受挫什么的,我就不說了,這不是孤獨感,這是作,按照女主的邏輯,如果上門看到的不是丁子聰,而是陳冠希,沒準就可以“一起飛翔直上天堂”了,麻蛋!
就算以上的設(shè)定都沒有問題,孤獨文藝兼職女遇上了冷面咆哮寂寞男,一種不可自拔的厭世感油然而生,“這世界太生無可戀了,還是去死好,死了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需要承擔(dān),請幫我,請幫幫我”,OK,這個設(shè)定很贊,導(dǎo)演先把自己感動了……
但是,but,你去拍你的文藝片就好了!好么!請尊重死者好嗎!好嗎!好嗎!如果說藝術(shù)加工,請換個女主角的名字好嗎!好嗎!好嗎!請不要連罪犯的供詞都一模一樣好嗎!好嗎!好嗎!
現(xiàn)在讓我們來談?wù)務(wù)鎸嵉陌讣斍榘桑銈兙椭罏樯段议g歇性使用咆哮體了。
王嘉梅:16歲因生母改嫁港人而赴港,原本成績優(yōu)秀,但是因為家庭條件較差,無法支持其模特明星夢而輟學(xué)打工,后開始兼職應(yīng)招,換句話說,是因為錢而出來討生活。
丁啟泰:靠販私煙買盜版為生,但是收入頗豐,月入2萬以上,獨居套房,估計就是有臥室有廳的公寓吧,喜歡招妓和嗑藥,每月收入近一半用于招妓和嗑藥,這方面可以說是資深人士,殺人動機不明,但是無非就是嗑藥嗨了不能控制力度、嗑藥嗨了不能控制脾氣、嗑藥嗨了不能控制情緒而已,殺人后冷靜毀尸滅跡,甚至將人骨混入肉檔,并在翌日于原住宿繼續(xù)招妓。不管如何,其殺人動機都沒有那么高大上,而是極端殘忍的殺人毀尸。
這么一宗讓人毛骨悚然的案件,被導(dǎo)演加了個文藝光環(huán)后變得風(fēng)花雪月,變得柔情萬種,OK,你的片子你隨意,但是請不要隨意踐踏被害人臨死前的絕望,然后美其名譽,這是藝術(shù)!
2020年10月23日更新:
當時一時憤慨寫了這篇東西,那時候還沒有發(fā)生2019年的香港動蕩,部分港人莫名的優(yōu)越感和雙標還沒有這么讓內(nèi)地人反感,現(xiàn)在是2020年歲末,恰巧之前在動蕩中莫名活躍的港龍永久關(guān)閉了,我希望翁子光之類的所謂金像獎導(dǎo)演,可以從這一系列更深層的事件中去”沉淀出更多的社會意義“,而不要去洗白一個碎尸的人渣并美其名曰沉淀。
以下是對影片主創(chuàng)的訪談中翁子光的一段話,全部引用,并無斷章取義: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觀眾有去到現(xiàn)場的感覺,我很希望這個電影讓觀眾知道,它是在這個社會里面發(fā)生的真實事件,就在你面前,如果你有這個經(jīng)歷的話,你是一輩子不會忘記的。我們需要去正面看它的意義,所以我覺得那種真實的感覺是很有必要的?!蔽套庸庀M?,《踏血尋梅》能使那些駭人聽聞的案件引來的不只是幾天的“輿論嘩然”,而是沉淀出更多的社會意義。
然后他就沉淀出了殺人犯和被害者之間是因為孤獨感的共情……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會底層人生活的電影,許鞍華的天水圍,陳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編真實案件的cult片,李修賢還專門開了個公司拍人肉叉燒包,羔羊醫(yī)生?!短ぱ獙っ贰芬靶牟恍?,想把這兩種電影結(jié)合起來,用血腥案件說人性說絕望。
先來看看真實王嘉梅案:08年時年僅16歲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過程中被24歲的客貨車司機丁啟泰掐死,尸體被起肉拆骨,一部分沖進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當豬肉販賣,人頭則扔進大海。丁啟泰在之后的采訪中被問及為什么要殺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記了。
導(dǎo)演翁子光說他很想知道為什么,于是拍了這么一個電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經(jīng)歷夢想破滅,感情被騙后和被眾人歧視的丁子聰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過程中,她說我想死,丁子聰說好,我?guī)湍?,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靜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電影中,翁子光把真實案件中廣泛的“為什么殺人”轉(zhuǎn)換成臧Sir具體問出的“為什么第一次見面王就和丁說想死,而丁真的殺了王”。
第一個問題,這部片里引用了同樣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對比,臧S回憶時提到罪犯在法庭上聽著案情陳述甚至還在談笑風(fēng)生來說明人性本惡,殺人是后天約束沒法戰(zhàn)勝原始欲望的體現(xiàn)。但導(dǎo)演覺得“人性本惡”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于是以臧S為自己的投射開始“尋梅”,嘗試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憐的善意。
第二個問題,導(dǎo)演用“孤獨“來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聰過去的生活,企圖給這個問題找合理的答案,但太過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夢想破滅,感情受騙來為王佳梅找理由說出“我想死”,用了耳環(huán)這一物件貫穿整個故事。
王佳梅還在念書時候,她媽媽收到了耳環(huán)這個生日禮物,給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個送禮物的朋友想用A貨耳環(huán)換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貨耳環(huán),王佳梅媽媽答應(yīng)了,王佳梅得知此事發(fā)脾氣地把A貨耳環(huán)扔了,媽媽打了她一巴掌,并說:“你要什么我都買給你,你以為我有幾百萬身家嗎?"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著嫖資去店里買了一模一樣的真貨耳環(huán)。在付賬前接到瘦弱嫖客請求做他女朋友的電話,王佳梅怒氣沖沖拒絕后,去收銀臺倒出一大堆零錢結(jié)賬。
王佳梅以為遇到了真愛嫖客,誰知道卻被嫖客叫出來,指著她對女朋友說:“你看,我有可能和這樣的人有一腿嗎?”
王佳梅脫下了耳環(huán)和兇手丁子聰性交,說:“我很想死啊?!?br>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經(jīng)歷來說明她的尋死是多么“正常”,但在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藝版的《囡囡》,與《榴蓮飄飄》相比,手法實在太差,生活的殘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蓮一樣不知香臭地活著,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墮落,“做援交少女”還是“是援交少女”這個度,導(dǎo)演把握得不好,導(dǎo)致情感的處理讓人無法感同身受。在《洪興十三妹》的舒淇,同樣是妓女被辜負,卻選擇殺死對方后自殺,這種戲劇化的感情反而順理成章,蓋過楊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輝。
同時,為了說丁子聰為什么殺人,電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為吸K粉錯手殺人,不是因為被歧視的感情經(jīng)歷對女性仇視而殺人,描寫丁子聰對過世母親如何尊敬,和鄰居婆婆如何和諧相處,還試圖用“貓”來加深電影中“討厭人而殺人”的立意。
丁子聰鄰居婆婆養(yǎng)了一只貓,非常粘丁子聰,沒事就往他那里跑,鄰居婆婆還說:“貓很有靈性,知道誰對它好?!?br>
丁子聰和所謂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時,這只貓總會躺在腳邊。
后來丁子聰分尸時,這只貓從鄰居婆婆懷里跳下來想走去那個全是血的房子。
一個對貓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問題時說:“我討厭的不是女人,是人?!?br>
臧Sir又問:“所以你把王佳梅臉皮撕下來,是不想她看起來像人嗎?”
丁子聰沒正面回答,他說:“我殺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苯又嬅媲袚Q到他分尸時發(fā)現(xiàn)王佳梅的子宮里已經(jīng)有一個成型的胚胎。
臧Sir繼續(xù)問:“王佳梅知道自己懷孕了嗎?”丁子聰開始用頭撞玻璃。
可以看到,導(dǎo)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為“討厭人而殺人”,在提及王佳梅懷孕后,丁子聰不可能情緒崩潰大吼大叫,他始終覺得自己殺了一個無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之前著力鋪墊的丁子聰?shù)摹吧啤庇殖闪诵υ挕?br>
敘事的牽強,感情的無力,大概是導(dǎo)演忘了很重要的一點:
在“正能量”世界看來要問為什么的事情,實際上是邊緣世界的常態(tài),根本沒有為什么,當你嘗試找理由時就失去了該有的真實和沖擊。
而在演員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實至名歸;春夏只能說合格演出,比現(xiàn)在內(nèi)地的女演員好,但不能說“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實在沒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樣年齡段的男演員挑誰來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說對手拍的電影不行,而不是對手本身實力不行;白只長相和真實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話劇的演技自然是不錯的,但還是略微擔(dān)心因為長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長遠的演藝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臉。
最后安利一部電影《僵尸》,是踏血的導(dǎo)演翁子光做編劇,麥浚龍導(dǎo)演,同樣是底層人的生活,比《踏血尋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獎上顆粒無收。如果說橫掃金像獎的電影是代表那年的電影水平,也只能說,今年的電影水平也實在太不行了。不過,《踏血尋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粵語版好。
注:
我是直接殺去HK看的120分鐘導(dǎo)演剪輯版,和98分鐘云盤版本比,劇情順序以及細節(jié)交代更為清楚,所以我真的沒有冤枉這部片。
我看的那場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而且買的都是好位置,開場前一個小時我買票只剩前四排了,實在有趣啊。
一、沒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慘的
我中學(xué)時有個朋友,是個性情爽朗但私生活紊亂的女生。她最出名的事跡,大概就是有段時間在學(xué)校里到處借錢墮胎——在那時兩點一線的無聊生活中,像她這樣精彩勁爆的經(jīng)歷,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小說電影般的存在。
那時我還一度對我媽抱怨:我的青春里居然沒有失戀沒有醉酒沒有夜不歸宿沒有借錢墮胎,實在是太沒勁了。
我媽跟我說:以后你就會明白,有些看著有趣的事,完全不必親身經(jīng)歷一次。
那時候的確不明白,常常覺得年華太寶貴,非要留下一些非凡的印記才算得上不負青春。至于這到底是自己真的想要,還是僅僅在盲目追求一種儀式感,我并沒有想明白。
《踏血尋梅》里的王佳梅,生長于支離破碎的家庭,親生父親與童年往昔一起被留在遙遠的湖南,母親帶著姐姐去繁華大都會香港追尋“明天”。而她自己便屈居在東莞石龍的破舊居民樓里等待入境審批,每日踏過嘈雜的街巷,在狹窄的小房間里裝點著自己的美麗,笨拙地唱著歌練習(xí)著粵語,憧憬著自己的模特夢。
據(jù)說象征著成熟的一大標志就是:一個人終于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謂人生,或許就是在不斷的期望之中成長,然后在無窮的失望之中老去吧。
影片中的三位主要角色:郭富城扮演的臧sir,春夏扮演的王佳梅,以及白只扮演的丁子聰,本質(zhì)上都是一類人——
臧sir向來對查案滿腔熱血,而這個特質(zhì)在他伴侶眼中,由魅力逐漸變成了厭倦。他離婚后孑然一人,與女兒相見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對查案的熱血亦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思考人生、打發(fā)閑時間的無用執(zhí)著。他總是隨身攜帶著拍立得,每次到現(xiàn)場都好似來到風(fēng)景名勝,選好角度擺好pose請人為他留影。
丁子聰自小遭逢車禍,眼見母親在眼前斷氣,慘狀堪比《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然而與之不同的是,丁子聰長得不好看,職業(yè)也卑微,是一個徹底沒有存在感的社會邊緣人。所以即使他對自己有好感的每個女性都傾注大量的情感,也永遠都得不到回應(yīng)。在他的房間墻皮剝落的墻壁上,也貼著各種各樣的照片,甚至他還把自己和自己喜歡的女人的照片拼貼到了一起,就像是一種自我認證。
王佳梅在東莞經(jīng)歷了漫長的等待才來到香港,在等待的過程中,不足十五歲的她急于打卡嘗試青春里那些看似精彩豐富的體驗,于是她交了一個男朋友,“兩個人像兩只屠場里的豬,在床上滾動”。這本該是人間極樂的體驗,于她而言竟然是如此血腥麻木。然而即便如此,她也要去試一試,仿佛唯有這樣,才能在漫長的歲月里找到幾分存在感。
就是這樣的王佳梅,一直渴望著做模特,希望有人能夠拍下她美妙的體態(tài)。她在照相館看到漂亮的海報,卻不夠錢拍一輯一樣的,便掏出僅有的錢,把那個陌生女子的照片買回來貼到家里。
三個人都是這樣急于記錄下眼前的每一幀風(fēng)景,急于記錄下當時當刻的自己。
記得有人說過,如果一個人的社交網(wǎng)絡(luò)長期沒有更新,那就說明這個人生活得很好,不必耽溺于虛擬的社交里。
在那個社交網(wǎng)絡(luò)尚未普及的時期,拍照留念時常是無法分享的,所以這更像是一種荒涼的自我對話。瞧,這個地方我來過,這件衣服我穿過,這道風(fēng)景與我也有一點點的關(guān)系呢。
而這些貼在家里的照片,其實根本不會有其他人來觀賞。
這幾個熱衷于拍照的人,不過是想找到一種方式,多留下一點自己存在于世界的痕跡。生活實在是太寂寞了啊,如果不時時記錄下來,回頭的時候幾乎會忘記自己活過一場吧?
當王佳梅提起紅遍香港的鄭秀文時,所表達的艷羨令人動容:“我很羨慕她。沒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慘的?!?br>
二、明天會不會更好
金燕玲扮演的母親,一開始不斷地和警察爭吵,始終不愿相信自己的女兒被人殺害分尸的事實。執(zhí)勤的警察無奈向臧sir匯報:“那個師奶現(xiàn)在什么都不肯講,還以為自己的女兒沒死?!?br>
臧sir卻是受害者的知音人,此時淡淡地糾正了一句:“不是‘以為’,是‘希望’?!?br>
“希望”是什么?
希望,是在確鑿的證據(jù)面前,仍然愿意相信自己牽掛的人有生還的可能。
希望,是為了錢去援交的女孩,因為喜歡了一個人所以甘愿不收錢甚至推掉生意,在深夜里雀躍地跑到地下通道,去赴那個人的約。
希望,是M記的小員工想要攢錢買票,連看六場飛輪海;是打了幾份工的貧困少女,想戴四千塊一對的耳環(huán)。
希望,是踩著優(yōu)雅的高跟鞋,在繁華的大都會里,自在地做一個體面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jīng)說過:“當一個人的面前有很多種可能性,這個人很難對其視而不見。”
有時“希望”與“絕望”是伴生關(guān)系,絕望反而往往帶來一種放松的舒適,而希望才使得人時時緊繃,每日自蘇醒起便強行打起精神,一頭扎進望不到頭的苦海里。
王佳梅在與丁子聰?shù)木W(wǎng)聊中,坦露了真實的自己。她說她想死:“因為活著會痛,活著會恨,活著就要每天想著怎樣活得更好。”
當她第一次用援交和打工攢下的零零碎碎的辛苦錢,去首飾店里買下一對四千多塊的耳環(huán),屏幕外的我十分詫異。須知我們這樣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也斷然不會無端端進行這樣的消費。而王佳梅的日子已然過得如此緊巴巴,她卻偏要踮著腳尖,去觸碰那個她根本就夠不到的世界。
這使我想起如今國內(nèi)某些為了一雙鞋、一個包,就能夠出賣自己肉體的年輕女子。我時常覺得這不可思議,大概是因為我感受不到那些奢侈品牌背后的意義吧?許多人就像王佳梅一樣,掙扎著從泥淖中爬出來,不斷地試圖佩戴上更多的標識,來佐證自己得到了階級的躍升。
耳環(huán),高跟鞋,模特,香港大都會,都象征著王佳梅心中閃閃發(fā)光的“明天”。
是“絕望”使得丁子聰這樣的人麻木地蝸居在小房間里不見天日,使得他割破自己的手掌,模擬喜歡的女人來著月經(jīng)時墮落地與他做愛,由此在這種自我安慰中覓得一種安心。
而卻是“希望”,每天推著王佳梅這樣的人出門去,像屠宰場里的豬一樣,追逐著世俗里所有與“美好”有關(guān)的符號,為了一種虛無的自我實現(xiàn)感,而日復(fù)一日掙扎奮斗得頭破血流。
在王佳梅與丁子聰?shù)牧奶炖铮Z氣最為凄涼的一句話莫過于:“天又亮了,證明這世界還是繼續(xù)?!?br>
天又亮了,又是一個“明天”的到來,她又不得不拾起所有關(guān)于“明天會更好”的希望,強打精神去生活。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樣的“希望”,真的比絕望更有意義么?
三、看得見風(fēng)景的異鄉(xiāng)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大都會,對于內(nèi)地人來說一直都是個仙境般的存在。海關(guān)的一道屏障,仿佛是地獄和天堂之間的那道門。殊不知過了這道關(guān),那頭的世界也分天與地——光鮮堂皇的維多利亞港灣,翻轉(zhuǎn)過來看,亦是民不聊生的人間煉獄。
影片當中,仿似不經(jīng)意地安排了一段,臧sir的女兒在公車上問起:霑叔算不算香港人?李小龍又算不算香港人?黃霑與李小龍都是少年時期來到香港的異鄉(xiāng)人,他們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人,依然逃不過人死如燈滅,什么也留不下。人一旦不在了,就不再被算作“香港人”了。
王佳梅坐著列車從東莞南下至香港,一路倚著窗戶感受風(fēng)景迢遞,一切便如童話里歷險旅程的開端。當她從列車上下來之后,歡喜地奔向母親和姐姐,渾身上下都藏不住那副奔向繁華新生的欣喜。
然而在影片里,卻沒有幾乎一個鏡頭,是用以描述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泱泱繁華。相反,畫面里往往充斥著雜亂與貧困,每一間公寓的窗戶上都橫著一層層的鐵欄桿,電線桿零星錯落,碼頭邊清凈破落,連炎炎烈日都透著心煩,街道上不斷穿梭著衣著樸素、面容麻木的行人。
誠如鄭秀文歌中所唱:“如今自己繼續(xù)每日制造我熱熱鬧鬧的一生,但在美夢里又渴望再做個簡簡單單的人?;仡^問問這天空,這人生可輕易嗎?這些你到底明白嗎?”
在這樣逼仄破敗的空間里,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
丁子聰?shù)泥従影⑵牌鋵嵲缫寻装l(fā)蒼蒼,但她始終戴著一頭烏黑的假發(fā),每天熱心地與鄰居打招呼。阿婆養(yǎng)的貓之前最喜歡貼著丁子聰,在阿婆中風(fēng)、丁子聰入獄之后,它又被交到了臧sir手里。
入獄后的丁子聰無親無故,在探監(jiān)名單上連臧sir的名字都寫了上去。
孤獨感大概是可以傳遞吧。那些孤獨的生靈,總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彼此奇妙的磁場。
倘若王佳梅沒有被人殺害,那么在前面等待她的,大概也不過是她姐姐的命運:不知被誰隨意搞大了肚子,然后繼續(xù)蜷縮在逼仄的小屋里,一面自強不息地拉扯孩子長大,一面還要被像滯銷的殘次品一樣,被母親不斷推銷給求其一個路過的男人。
對于有的人來說,由出生起,他們的生活就已經(jīng)被劃定了一個框框——即使他們極目遠眺,亦觸不見“體面”二字的邊。
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人如草芥。
而就是在這樣的無邊苦海里,王佳梅卻有辦法,讓這個世界看到了她。
就像那個傷痕累累的公益廣告一樣,她在八卦周刊上展示自己被分尸的過程,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她那感情比路人尚且不如的養(yǎng)父,也靠著出賣跟她有關(guān)的消息,發(fā)了一筆小財。
雖然這種讓人看到的方式,與理想中的方式出入太大——但有時候,所謂的人生,不就是一場凄厲決絕的玩笑?
四、朗朗乾坤
我原以為王佳梅要求丁子聰殺了她的那一場戲,會將全片積累良久的情緒深刻有力地爆發(fā)出來。哪知這一場的敘述與表現(xiàn)卻力有未逮,導(dǎo)致這兩人的一見如故,與王佳梅的一心求死,都顯得欠缺說服力,情感表達也有些隔靴搔癢的意味。
如果讓我來拍,或許我會讓這兩人的纏綿,持續(xù)得更長一些。
兩個生活在底層的人,都是同樣的欠缺存在感,同樣的傷痕累累,在每日無望的掙扎中隱藏著真實而可悲的自己,而又在一個偶然出現(xiàn)的知己面前,猝不及防地敞開身體與心扉,完全交出了自己。有時,情欲的爆發(fā),會更勝于千言萬語。
此時的王佳梅踢掉了高跟鞋,扔掉了耳環(huán),摘去了所有世俗賦予她的,有關(guān)于“體面”的符號。
然后她將丁子聰?shù)氖帜蒙献约旱牟鳖i,一面笑著,一面掉下淚來。
我覺得此時應(yīng)該配一個長鏡頭,從窗外透進的光線,拍到凌亂的房間,再拍到王佳梅騎在丁子聰身上的體態(tài)。接著鏡頭緩緩地越拉越遠,而王佳梅也在這樣的遠離中逐漸斷氣。
屋外仍舊青天白日,一切正常得令人透不過氣來。而屋內(nèi)的女人,在除去世俗枷鎖之后,終于在以身殉道的行為里求得了此生的解脫。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lǐng)受,就沒有一樣是可棄的?!?br>
人生有時苦短,有時又漫長得可怖。就像童話里,不僅有英雄們歷經(jīng)磨難征服險境的故事,更有一穿上紅舞鞋就會跳著舞停不下來的小女孩。故事的最后,小女孩不得已斫斷自己狂舞的雙足,選擇告別人間的刀山火海,飛升到一個寧靜的世界里去——這倒未嘗不是一種極樂的歸宿。
2008年,香港深水埗發(fā)生一起援交少女被殺后碎尸案,頭顱被拋入九龍城碼頭,作案細節(jié),駭人聽聞。不管是因為獵奇心驅(qū)使,還是出于對死亡的關(guān)注,很早之前,這類真實殘酷案件,促使香港產(chǎn)生了一系列“奇案”電影,大多販賣暴力與情色元素,[屯門色魔]、[羔羊醫(yī)生]、[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等都是由真實案件改編。觀看這些電影,多少會讓我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我們?nèi)菀讖默F(xiàn)實生活中制造出許多書,但卻不能從書里引出生活。”呈現(xiàn)暴力現(xiàn)實的電影是否真能把人引向?qū)ζ浔澈笊顚釉虻年P(guān)注?
根據(jù)深水埗這起援交少女遇害案改編的[踏血尋梅]也具備了暴力和情色的話題性,尤其是分尸鏡頭,在灰色的畫面基調(diào)和主演白只那透著怨憤的神情的演繹之下,讓人無比恐懼。于香港的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時,不算是一次很好的體驗。不是因為影院的服務(wù)質(zhì)量差,而是時間選擇的不合適。因為排片量少,不得已選擇了八點多鐘的早場。清晨,從酒店出門,旺角的街頭,大部分店面仍然關(guān)著,相比夜晚密集的人群,彼時,街上行走的是真正生活在這里的街坊鄰居,從大廈、從巷內(nèi)、從茶餐廳里走出走進,面孔淡然。
對于游客而言,這算是一次感受本地人開始一天生活的初始時刻,不靜不鬧。之所以要特別強調(diào)清晨旺角街頭的景象,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跟電影中的兇殺案發(fā)生的地方太過類似,是普通市民擁擠生存的地方。遇害少女王佳梅跟隨母親移民香港,住在古惑仔電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被敲門催繳保護費或高利貸的公共屋邨中,十幾二十平米大的地方住著一家四口人。在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嫁給任達華的內(nèi)地女孩張靜初就是住在類似環(huán)境的地方。
在香港,存在著這樣一個老夫少妻的現(xiàn)象:想移民到此地的內(nèi)地婦女嫁給了這里上了年紀的男人。各自的生存條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只能住在香港政府興建的廉價公共屋邨內(nèi)。影片中的母親在王佳梅很小時就改嫁到香港,直到她十幾歲時才把她接過去一起生活。王佳梅的粵語說得不好,跟繼父的關(guān)系也很差,早早就想要出去賺錢。影片從王佳梅去到香港后不久便遇害開始講述,倒追起兇手丁子聰?shù)臍⑷藙訖C。
表面上這是一部追究案件背后真實原因的電影,但是三段式的結(jié)構(gòu)(尋梅、孤獨的人、踏血,據(jù)說還有一個版本里會多出“看得見風(fēng)景的房間”一章),慢慢揭示的其實是幾組人物的生活困境:王佳梅的貧窮與夢想,兇手丁子聰?shù)谋┰昱c不滿,負責(zé)此案的警察臧Sir的執(zhí)著和孤獨。王佳梅想做模特不成,出于對金錢和更好生活的渴望,淪為援交少女;丁子聰是名送貨司機,電影中一出場便與老板大吵一架,后來認識一個女孩,發(fā)展了一段曖昧關(guān)系后,無疾而終;臧Sir和妻子離異,只能偶爾去探望女兒,所以他很能理解王佳梅死后,她在內(nèi)地還不知情的父親如果知道消息以后的心情。
影片區(qū)別于大多數(shù)香港“奇案”電影的地方是,它精心設(shè)計了故事結(jié)構(gòu),強化了每個角色的現(xiàn)實感,削弱了案件本身的獵奇性質(zhì)。新移民王佳梅和香港底層青年丁子聰置身在不滿的生存環(huán)境中,自身的性格、抉擇和環(huán)境中的偶然因素促使了悲劇的發(fā)生。案件既是一場謀殺,也是自殺。正是它的現(xiàn)實主義底色,導(dǎo)致了前面說到的清晨觀影后的“不佳”體驗,在最熟悉自然的環(huán)境里滋生了這樣恐怖的悲劇,令人無限唏噓。然而,我也不能確定,看這樣一部透著無望的電影什么時候會是合適的觀影時間。
從電影中走出來,再看看周身的窮街陋巷與高樓大廈,行色匆匆的路人,奔波忙碌的年輕人、中年人和老人,不得不去想像他們中的許多正也經(jīng)歷著王佳梅、丁子聰那樣的生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走上那條路。影片有好幾處鏡頭特意游走在普通市民的生活面孔上,不過,它不是把悲劇的責(zé)任推給“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而是冷冷地展現(xiàn)了其中的真實和個人的處境。臧Sir最終沒有找到丁子聰謀殺的動機,但是找到了生活更真實冷酷的觸感,他用相機定格了自己在每個悲劇中的“在場”。
(原載于看電影雜志2月中)
帶勁,結(jié)構(gòu)和立意都挺喜歡,哪怕許多地方與“孤獨的人”這一章名字一樣,太直白。碰上導(dǎo)演謝票,導(dǎo)演呼吁著觀眾要支持這部純正“香港人”拍的“香港電影”,似乎要洗腦觀眾讓我們忘記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該片對香港的悲觀態(tài)度??杀耐跫衙?。
#HKIFF# 新晉導(dǎo)演用大牌演員拍作者電影,恐怕是近來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兇手片頭就自首),而以心理狀態(tài)切入人物,探討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譚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喜歡,我們云南姑娘春夏靈氣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韌性的漣漪蕩開,眉目之間有隱形波瀾涌起,這個身條,細看簡直是另一個滿島光,希望繼續(xù)有好片發(fā)揮。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殺了她?!眱蓚€邊緣人的自白,一個找不到認同感的他,和一個心冷致死的她。在這個血腥的案件中,他幫她完成了解脫,她幫他找到了認同。這是一間寂寞的看不見風(fēng)景的房屋
相當沉穩(wěn)細致充滿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錯亂交叉比照的時序有效拼貼出了角色豐富的人生以及多義的人際關(guān)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絕對只是個體化的經(jīng)驗,沒有掉入大而無當?shù)母拍罨葳濉?/p>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tài)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fā)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80年代那場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長(同時也是位父親)孜孜不倦“踏血尋梅”的初衷。男二號自白滅尸過程的表演甚好,探監(jiān)戲碼令人想起《一級恐懼》里的愛德華諾頓。片尾打出紀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噓。剪輯漂亮,配樂佳。
電影不算差,但拿這么多金像獎,實屬牽強。
片子是好片子,演員是好演員,但是僅從90分鐘版本的故事來看,王佳梅的絕望顯得有點淺薄,僅僅是因為戀愛失敗,就自我放棄了嗎?畢竟家里的親人都還算不錯。ps:春夏這個女演員,真的感覺很適合王家衛(wèi)不知為何。
「我常常想,為何有人會跟首次見面的人說自己想死,對方又為何真的相信?」——因為他們彼此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里。
整個片子就是一個特稿。郭富城作為特稿記者(誤)推動故事進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屬、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豐富!王佳梅買耳環(huán),貼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細節(jié)完整!郭富城說我不是想知道你為什么殺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發(fā)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片頭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個電影淹沒進絕望的配樂之中,“這人生可輕易嗎,這些你到底明白嗎”。剝除電影惹人注目的社會話題和奇情血腥,《踏血尋梅》的內(nèi)核其實很文藝,你如何面對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嗎?
半夜一個人看完《踏血尋梅》。看著片中那些血腥的鏡頭,不知道為什么竟然一點都不怕??粗心切┞懵兜溺R頭,一點性喚起的感覺都沒有。我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無法自拔……
原來一個這么瘦的人,也有這么多脂肪。有形無神,有魄無魂。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改編自轟動一時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簡單且明了,于是導(dǎo)演選擇了一開始就把案情講掉,然后以臧Sir的視角來探討案件發(fā)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層,分述,最終完成對兇手與死者的心理建構(gòu),兼反映社會現(xiàn)實。導(dǎo)演版的手法帶有很重的作者意識和個性,而且很黃很血腥,想必不會是最終公映版?!鞠愀畚幕行摹?/p>
請告訴我一個正確打開的方法:吃飯時看,會反胃。睡覺之前看,心神無法安寢。假期看,抑郁到厭世。就連以前聽到爛熟的《娃娃看天下》,從此也染上心理陰影。但好電影大概就應(yīng)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凰唤鉀Q問題,只制造問題。它是卡夫卡所說的那種“應(yīng)該閱讀的傷害我們和捅我們一刀的作品”。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蒼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見面就把命就交給對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幾乎變成了傻。窺探出很多社會問題但都不深入,人與社會環(huán)境看不出什么關(guān)系,著實差口氣。新晉導(dǎo)演為賦新詞強說愁??吹?0分鐘的版本,難道導(dǎo)演版超神了?
喜歡這樣的群像戲,交叉登場、互相制約又不失平衡,每個人都有故事。從豆瓣走紅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發(fā)行的電影原聲帶……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讓這部電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讓人如此代入,表演、配樂、攝影大贊。今晚田原也來看了唉,曾經(jīng)的金像獎最佳新演員(《蝴蝶》)。120min D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