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屁股決定腦袋
電影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哥薩克大起義和與波蘭的戰(zhàn)爭,描述了一個名叫塔拉斯布爾巴的哥薩克老人,算是他們哥薩克的民族英雄吧。塔拉斯布爾巴有兩個兒子,次子愛上了波蘭女人背叛了他們,被老人殺死;長子在抗爭中被捉、然后被殺。老人依然不屈不撓地抗爭,到死為止。
這絕對是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可是,我不光看到了波蘭人對哥薩克的傷害,也看到了哥薩克對波蘭人的傷害。在故事里,當(dāng)哥薩克前進的時候,波蘭人的那一邊不也是城鎮(zhèn)十室九空、老弱婦孺慘遭殺害的嗎?一方的英雄,也是另一方的劊子手。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如何行動,如何評價,無非是看行動者和旁觀者處于什么樣的境地罷了。
果戈里的小說里并沒有塔拉斯布爾巴老婆被殺的情節(jié),電影中加了這么一段,倒是能讓觀看者更加理解哥薩克對波蘭人的仇恨。只不過,電影宣傳的意味太過濃重,哥薩克們都開始為了俄羅斯這個國家而奮斗了?那時候他們的大部分有那樣的意識?我想,果戈里更多想要表達的,還是一個向往自由、不屈不撓地斗士吧。
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當(dāng)俄羅斯帝國的君主們開始吞并、瓜分波蘭的時候,那又是波蘭的血淚史和波蘭斗士們不屈不撓的斗爭史了,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叢林法則,無非如此。
2 ) 幸好還看過
其實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只是原著小說的愛好者,看到大家的評價,感覺也不用特別去看電影了,因為原著小說我實在是太喜歡了。哥薩克英雄毫無道理也毫不講理的生活方式真是太史詩了,為什么要仁慈,為什么要正確?
哥薩克英雄既不憐惜自己更不憐惜敵人,但那句異常震撼的“我聽到了!”難道不是父親所能給兒子最大的支持和愛嗎?所以塔拉斯后面反反復(fù)復(fù)說“什么也別憐惜”,連同波蘭少女和嬰兒一起將天主教堂焚燒,我由衷的尊敬著這位哥薩克英雄。
3 ) 扯淡的俄國人
搞毛線啊,人家波蘭烏克蘭是內(nèi)戰(zhàn),烏克蘭哥薩克認波蘭立陶宛王國是自己的祖國,老毛子硬來插上一腿。
哥薩克造反是殺貴族,不反國王。打打和和。后來盟友克里木汗國被波蘭策反,沒幫手了,頂不住才求助俄國鬼子。
和波蘭組隊,是受罪多少的問題。和老毛子組隊,是生死的問題。看看后來烏克蘭歷史就知道了。
4 ) 十九世紀果戈理的史詩型歷史小說改編,政治不正確,卻是精品
看了電影,又看了果戈理的原著,看的是英文翻譯,因為我很可惜不懂俄語,但翻譯的很不錯。對照下來,深有感觸。
小說和由此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十七世紀時候原來與波蘭立陶宛聯(lián)盟為盟友的哥薩克國,所謂的Zaporizhian Sich 抗拒波蘭的戰(zhàn)爭故事。果戈理的小說中,已經(jīng)有了俄羅斯民族主義的色彩,與歷史史實有出入。因為哥薩克國被并入俄羅斯是以后的事情,他們在小說和電影中聲稱為俄羅斯而戰(zhàn),是沒有歷史基礎(chǔ)的。但果戈理生活的19世紀,是浪漫民族主義興起的時代,所以,情有可原。但那時的民族主義,還沒有蛻變成為二十世紀的大國主義,集體主義,還具有不少人文,人性的色彩。
在我只看了電影,還沒有看果戈理的小說的時候,我不禁又對這部電影的動機產(chǎn)生了懷疑。到底,這又是俄羅斯官方贊助的片子。這是否又是在推行泛斯拉夫主義,俄羅斯大國政策呢?還有是片中東正教和天主教這么對立的態(tài)度,好像天主教不是基督教似地,這個態(tài)度讓我反感。但是,片子是很有氣勢的,就算你不同意,你都要被哥薩克的英雄氣概而深深感觸。
片中惱人的是他的次子Andrii怎么一切不顧地為了愛情放棄對父兄和同伴的忠誠,這有損他的英雄形象。但他又不是一個反面英雄的角色。這個人物塑造的有點矛盾。
片中,演的最好的是父親老Bulba,據(jù)說,他是烏克蘭前文化部部長,有點意思。
看了原著之后,感嘆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與文學(xué)手法的不同,在某些方面,與文學(xué)相比,受到局限。小說中對Andrii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對他動機解釋的讓人心服神服,而且,那沒有片中他母親被殺害的一個細節(jié),這樣,就使得他的決定并不像片中那樣讓人嘆惋。
片中也沒有充分體現(xiàn)哥薩克人對波蘭居民的摧殘,的確是有些場面,但沒有直接地體現(xiàn)他們的野蠻,這是很欠缺的一面,因為哥薩克的特點沒有被體現(xiàn)出來,對理解哥薩克歷史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片中,哥薩克就成為了愛國英雄,其實,哥薩克起家是由一群無法無天的漢子組成的,聯(lián)合他們的是東正教,所以,宗教的意義在這主要是來統(tǒng)一來自各方,不同民族的人,而不是靈修,道德,主要起到是一種社會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他們沒有想到天主教同樣是基督教,而是把天主教當(dāng)做是穆斯林教一樣對待。
去除這樣不足,這部電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把文學(xué)作品搬上熒幕的例子。這是俄羅斯電影界所擅長的,六十年代的《戰(zhàn)爭與和平》就是一個重要的先例。美國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1962年好萊塢和南斯拉夫合拍的同名影片《Taras Bulba》沒有做到這一點。
總結(jié)一下我的文學(xué)與電影的對比:對果戈理來說,英雄就是英雄,不需要所謂的Ideology,勇氣和冒險精神就是塑造英雄的前提,而俄羅斯這21世紀的片子中,英雄是要具有正確思想和動機才能被稱為英雄。文學(xué)中哥薩克雖然提到很多次東正教和俄羅斯,但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自我定義的概念,而不是真的人屈服于大集體主義了。但影片的敘述,難以逃脫這些框架??赡苁且驗槲覀儸F(xiàn)代人就是這樣理解民族,國家的吧。
無論如何,這是一部絕對好的影片。讓我好奇的是,波蘭人看了這個片子后,會怎么想?
5 ) 一路走來
<<塔拉斯·布爾巴>> ,那首纏綿的配樂就像是在切割滴血的心,俄羅斯可以是為了嬴得圓舞曲前美人芳心的翩翩紳士,可以是姑娘爽朗放肆的嘲笑,更可以是為了思念對方而柔腸寸斷的愛人.這是一片多麼廣闊遙遠而神秘的土地啊,儘管有東突厥斯坦到地中海世界古老燦爛的古典文明,但四年來我始終追逐的是那個從阿力馬里向西無限延伸的亞歐大陸.就像儘管奴爾比亞是最了解我心的女孩但巴哈爾卻是給我最痛徹心扉的哈薩克女孩.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沒有系統(tǒng)的閱讀過這三個國家---哈薩克斯拉夫德意志的任何哲學(xué)著作或詩歌,但卻不彷礙我深知她們永遠是屬於內(nèi)心的王國......
6 ) 冷兵器時代不錯的電影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了。
1唯一不理解他的小兒子為什么背叛父親和信仰,我看到他小兒子問“有地道?”我心思這大哥要引大軍殺進城里,沒想到這哥們在這種時候居然想著約會???這個應(yīng)該挺諷刺的,哥薩克不是崇尚自由嗎,這自由的徹底,都沒有底線了
2波蘭的軍隊帶著翅膀。。感覺挺有意思的,我在別的電影里也看到了波蘭那個時代的軍隊,也是帶著翅膀,被親率的小孩喊:“看,天使!"
結(jié)果天使上去拿長槍把小孩子捅死了,忘了是哪部電影了,波蘭那個時期的軍隊很有實力,都帶翅膀的,當(dāng)時號稱鐵翼軍團,我想是不是和信仰有關(guān)系,什么基督耶穌,圣母瑪利亞,天使之類的。。
3他大兒子被抓住的時候,我很感動,5,6個人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按住的,那個時候他還在喊著父親,特別是上絞刑架的時候,還在喊:“父親你看見了嗎!”,哥快哭了,我覺得波蘭人太殘酷了,弄死就得了唄,所以現(xiàn)在慢慢的理解了,為什么好多軍人在失敗的情況下自殺,這樣會有尊嚴也不痛苦。
看過各種魔幻的,紀實的,各種冷兵器電影,什么特洛伊,埃及艷后,亞歷山大,凱撒之類的,我感覺這部電影不遜色那些,不知道為什么評分這么低。。
故事凌亂啊
戰(zhàn)爭場面大 歷史硬傷少 主旋律不肉麻
我要寬容點就給四星了,但還是不。題材有看點,可導(dǎo)演的掌控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
死就死了,還要裝逼一把。
不喜歡的類型
這種事情在我們國家的任何歷史時期都沒有過吧。華夏民族還是缺少點血性。
滿眼皆是俄羅斯老頭..........
扎波羅熱哥薩克……
城堡戰(zhàn)那一段還行
把一堆燒殺擄掠狂信愚昧的暴徒美化成天真爛漫的殉教圣徒,每個人死前都要或贊美或祝福俄羅斯??尚χ畼O。托字幕組的福,通篇充斥著“同志”、“兄弟”的深情呼喊,似乎在看革命戰(zhàn)斗片一般,還真有點不太習(xí)慣。
兩個兒子,一個死在自己的槍下,一個死在敵人的刀下。
The nearest early-morning show 9:00 80rub=16¥..:(太血腥了)。波蘭姑娘太漂亮,也太不懂表演,難怪混跡紐約呢
幾百人拍出來的小作品廢話還特多,不過卻反映出俄國人的種族傾向和狹隘
實在是不夠吸引我看下去
導(dǎo)演:“待會哥薩克死的時候不要忘了喊‘愿俄羅斯母親永遠繁榮昌盛’!”哥薩克:臥槽,臨死喜提新媽?!
劇情凌亂了,也跟翻譯質(zhì)量不高有關(guān)系。俄羅斯的主旋律片,夠埋汰波蘭人的。ps:女主角確實不錯
毛子會的三板斧就是 1糾結(jié)的家庭和男女關(guān)系 2宏大的歷史哲學(xué)民族命題 3傻愣傻愣直接粗野生猛的外在技術(shù)表達
去年暑假里面看的,好長,好野蠻,好莫名
這片子我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最后Тарас Бульба 被綁被火燒,他手下的伙計還策馬揚鞭跑過來跟他喊話,問完話又貌似得很嗨皮的跑走了,,,你們不救主公,這是要去哪欸,,,看得一臉黑線,,,因為沒用字幕看,好多地方還是聽不太明白,
很不錯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