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來,在馬拉拉的觀點上,父親對她的影響非常大。也無怪電影的名字叫:he named me Malala.馬拉拉的父親開過學校,上過塔利班黑名單,擅長演說,態(tài)度堅決。有一個父親這樣教導,應該是件不錯的事。馬拉拉也表示,和父親共有一個靈魂。不過,就像電影里說的那樣,有些人質(zhì)疑馬拉拉成為了父親的代言人。就這點而言,父親的影響力是不可否認的,但看得出馬拉拉也是個要強的女孩兒,喜歡被矚目的感覺吧~
還是關於equality. 發(fā)現(xiàn)最近看的很多東西都緊緊圍繞equality. Persepolis, Freeheld, 和Malala. 作為女性, 她們都有很自由很有追求的靈魂. 太多東西我們都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 同為女生, 從小讀書讀到大, 到現(xiàn)在master也讀完了, 而電影裡面那麼多女生不被允許去上學, 沒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 塔利班炸掉了幾百所學校, 看著那些學校的廢墟殘垣, 想起我們小時候常常開玩笑說要把學校炸掉. 但是當看到眼前都是學校被炸毀的磚土時覺得真的很可怕. Malala說她媽媽當年上學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全班只有她一個女生, 後來她把書拿去換了糖果, 也就沒有再去上學了, "that was the end of her education", 卻無人關心無人過問為什麼這個小姑娘沒有再來上課了. 對於媽媽, Malala說she is not independent and she is not free, because she is not educated. 確實如此, 沒有教育的話, 何以獨立以及自由, 都是在思想上的建設. 即便是到現(xiàn)在, 我覺得我的思想還是不夠獨立和自由.
amazing
15歲的女孩不管什么背景可以站出來說話也是勇氣可嘉,特別被槍擊后的積極康復,speaking out for your right to survive.
One child, one teacher, one book,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
感覺不是很有料,拍到的素材最多弄成個50-60分鐘啥的挺合適,現(xiàn)在為了商業(yè)發(fā)行的考量被硬拉到90分鐘。
看的是一部動畫短片,但在豆瓣里找不到條目
政治片
誒真的這種眼睛里就閃著機靈又含著睿智的姑娘我沒法不愛啊 批評宗教性的 你們不覺得長袍啊頭巾啊對她來說的意義更接近tradition而非religion么 批評造星的 一個運動沒有標志沒有話題怎么操熱度啊
沒營養(yǎng)的紀錄片,故事講不好真鬧心。
很美的插畫風格
小女孩和她家人都很有親和力。作為對塔利班政權(quán)的控訴,她們的事跡很符合歐美政府的政治需要。作為紀錄片,最怕的就是有傾向性了。這歐美做得各種大肆宣傳,3星。
我好像一直對紀錄片要求不高,可能是看的紀錄片多數(shù)是上層之作。紀錄片于我更多是對某個未知的了解,我不熟悉馬拉拉,聽說過,不過具體發(fā)生了什么沒有去深入了解過,這部紀錄片算是掃盲了,不過可以看到信息量很有限,多數(shù)是已知的新聞內(nèi)容配合她現(xiàn)在的一些生活場景。這一家子算是有著高度政治覺悟的基
這么好的故事,拍成這樣,導演挺失敗的。
喜歡title傳達出教育(尤其是父母)對孩子播種的重要性,而不是神化一個小孩的意思。Malala平淡堅定的目光和表情,真是非常震撼。她的那種aura氣韻,真的是經(jīng)歷過最恐怖生死的人才會有。
2015/10/12
最后三分鐘的思路才對啊, 頂前面所有時間
太煽情感性
紀錄片導演作為critic問到/想到了一些好的問題,但是最后的execution太差,(而且說實在malala的確不是個想法很復雜的孩子,)有一點拼湊的意思,沒有形成一個narrative
真實事件本身就非常動容,很難拍不好,影片偶爾流露出圣人在真實生活的一面更吸引人,但是很多千篇一律的口號篇幅難免過于雞湯。
關于馬拉拉在英國生活的小細節(jié)挺好玩,比如作業(yè)、男朋友。
最后她在演講的那段 差點看哭了 套用一句kay媽的歌詞 “無論你是愛她不愛她 還是可將那勇氣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