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覺得這是個無聊的故事。
但那個沒有真正生命的小木偶
思考著什么是愛
什么是人
什么是活著
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戰(zhàn)爭
他不知道啊
所以他在問
年紀大的人真的看不了這些
他在長大,
他在唱歌。
“Ciao Papa,
Mio Papa,
Time has come to say farewell.
For how long will I go? Is it far?
No one knows, no one can tell.
If I am gone for a long long time,
I'll pack away a fine piece of shine,
The sound of birds chirping with bells,
Drawings of plums, two bags of shells,
The smell of bread, a drop of wine,
Your memory, father of mine,
Farewell my papa.
Ciao papa,
Mio papa,
Time has come to say farewell.
I am ready to go, going far.
Now I know it will be swell.
I shall be gone for a long long time,
Shall be picking may peaks to climb.
Maybe I’ll see a camel cry
Dangerous pirates with a black eye.
Rain or shine, I’ll keep in mind,
Your memory, father of mine,
Farewell my papa.”
你知道你唱得有多好聽嗎?
誰是Benito Mussolini
那不重要
他說,別忘了把我那份錢寄給我爸爸。
Don’t forget to send my share of money to my papa.
Life can bring great suffering, and enternal life can bring enternal suffering.
生命帶來痛苦,永久的生命帶來永久的痛苦。
P: Aw, it's not so bad as all that. Yeah I get a little beat up every time.
but as soon as I get back, I'm going home to my papa.
匹諾曹:啊,那也不是很糟糕。確實我每次死亡都會受點小傷,
但只要我活過來,我就能回家見爸爸了。
在2023年美國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匹諾曹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匹諾曹的故事已經(jīng)被改編了多個版本的動畫片和真人劇,最近幾年就有意大利和迪士尼兩部匹諾曹真人電影上映。為什么這一部匹諾曹可以獲得奧斯卡獎? 以往的匹諾曹往往是表現(xiàn)這樣一些主題,比如要誠實。匹諾曹的鼻子撒謊會變長,意大利的匹諾曹電影就說不要撒謊。
再比如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匹諾曹是老木匠做的木偶,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和別人都不同時,就會想要更好地融入世界,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迪士尼的電影就以這個為主題,匹諾曹要尋找到良心,因為良心能使他變成一個真正的人。
吉爾莫的匹諾曹和它們都不同。它更加多元。首先,關(guān)注親情。老木匠因為喪失了孩子才做了匹諾曹,影片少有地把這段悲傷歷史表現(xiàn)出來,就給后面的影片奠定了一個帶有沉痛感的親情的基調(diào)。怎樣去做一個父親,怎樣去做一個兒子,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怎樣去關(guān)愛,為對方著想。親情的偉大就在于,即使是一個木偶也可以擁有,而且蟋蟀、馬戲團的猴子一個個都成為匹諾曹的家庭成員。 第二,關(guān)注成長。影片講述了一個在白紙上染色的經(jīng)典模式。匹諾曹來到世界時是一張白紙,家庭、社會將在他身上侵染什么樣的色彩,他自己又將對自己涂染怎樣的顏色。影片誠然有很多黑暗的元素,比如法西斯戰(zhàn)爭的背景,比如唯利是圖的馬戲團主,但是小小的匹諾曹每次總是摒棄了那些負能量的顏色,而將正能量的顏色涂抹在自己身上。以德報怨救助猴子,與共同參軍的孩子形成友情等等,這是影片帶給我們最大的寬慰。
第三,關(guān)注每個人獨特的價值。匹諾曹本來是木匠為了紀念兒子而做的,實際是個替代品。但是影片卻為他找到了他自身獨特的價值。他并沒有想去成為誰,也沒有想擁有其他人一樣的樣貌和內(nèi)心,他一直就在做著自己。而這也讓老木匠和周圍的人都認可了他。 這部匹諾曹是一部真正用木偶去呈現(xiàn)的木偶奇遇記,可以說把偶動畫的那種藝術(shù)質(zhì)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第二次有偶動畫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上一次還是18年前的《超級無敵掌門狗》。
匹諾曹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他卻從生活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他本來是不死之身,對死亡毫無畏懼,面對戰(zhàn)爭的殘酷毫無知覺。但逐漸地,他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能剝奪人的生命,巨大的海怪、冰冷的炸彈,甚至是殘酷的人心。他從生活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生命的寶貴。當他用失去無限的生命去換回解救父親的機會的時候,他完成了在自身上最亮麗的一抹顏色。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這部匹諾曹可以獲得奧斯卡獎,它讓我們在一個很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了光明。
關(guān)于戰(zhàn)爭,家庭教育,消遣娛樂,生命和死亡,宗教的美麗童話,耶穌的墻畫被納粹替代又被馬戲團暫時替代,在馬戲團罵首相的一段笑死我了。匹諾曹問為什么耶穌和他都是木頭做的,他為什么被稱為是巫術(shù),諷刺滿滿,象征和平的海鷗被魚雷炸死,戰(zhàn)爭帶走了Carol,匹諾曹永遠成為不了的小男孩,馬戲團里的坦克發(fā)射出來的卻是禮花,里面說到小男孩要聽話,obey to the lawer pay for the carnival, obey to the law go join the army, obey to your father go to school, nobody cares about Pinocchio himself. 最后一愿還一愿,甘愿成為小男孩也要救父親,小蟋蟀為了朋友又救了匹諾曹,永生代表著要看著身邊人一個個死去,把四個墳墓丟在身后,匹諾曹去看更大的世界吧。 最后最后,果然是Guillermo Del Toro, 可以掌控生死的雙生花設計的太驚喜了,sin值狂掉,還有開頭用恐怖片方式來呈現(xiàn)制作匹諾曹的過程,太有意思了,今年最喜歡的動畫電影了。
在托羅的電影中,一個怪物變成真人是不可饒恕的。
當影片進行到9分04秒,木偶師杰佩托的可愛兒子卡洛被炸彈奪去生命后,還未現(xiàn)身的匹諾曹由此宣告失去本質(zhì),他注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成為已經(jīng)逝去的卡洛的替代品。
觀眾對這個經(jīng)典故事的結(jié)局的期待被修改了。小主人公的目標,不再是由木偶變成真人,而是由匹諾曹變成卡洛。
必須承認,當卡洛有了真實可愛的具體形象而又迅速消亡后,如果結(jié)局讓匹諾曹變成卡洛,幾乎可以完全滿足觀眾的預期,變成另一個所謂完美的童話。
然而導演在敘事過程當中,又不動聲色地將這種預期扭轉(zhuǎn)回來,講述一個屬于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匹諾曹。
你應該注意到了,托羅的匹諾曹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這個經(jīng)典童話少有地被指向某個具體的歷史時刻。
戰(zhàn)爭時期下的怪物固然有其美學合理性,但除了這點外,我認為托羅更想賦予的是幻想故事里的現(xiàn)實意味。托羅不愿意讓它只是一個幻想,他想混淆其與真實的界限。
他現(xiàn)在要講的,也是他一直以來都在講的那個現(xiàn)實故事:一個外來者跟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外來者在藝術(shù)中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大部分時候,它們都是怪物,比如《水形物語》里的人形兩棲生物,比如《潘的迷宮》里的潘神,或者此時的匹諾曹。
但在現(xiàn)實中,這個外來者最終指向了他自己:一個移民到美國的墨西哥人。
兒童時期對怪物的迷戀,和成人時期移民身份的矛盾,構(gòu)成了托羅大多數(shù)電影里的戲劇元素。
世界對外來者的最初感受是畏懼、排斥、獵奇。
在其他版本的改編里,匹諾曹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存在,但并不恐怖。而在托羅的版本里,他將弗蘭肯斯坦式的恐怖也融入故事其中。匹諾曹的誕生并不是一個愉悅的、充滿驚喜的時刻。它是在雨夜里、在杰佩托的酒精催化和對上天的咒罵下誕生的。
這種對外來者的態(tài)度就是他作為移民者感受到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逐漸發(fā)現(xiàn)外來者身上可以利用的地方,正如市長發(fā)現(xiàn)了匹諾曹上的重生能力,決定將它送到戰(zhàn)場。
能夠死而復生的能力,也是托羅賦予匹諾曹的。匹諾曹數(shù)次通過它化險為夷,但也因為它而被送上戰(zhàn)場。
在影片結(jié)尾,匹諾曹和杰佩托沉入海底,匹諾曹更早失去了生命,他來到死神面前,乞求加速復活時間,好讓他回去拯救杰佩托。死神告訴他,如果要修改復活流程,他必須親手打破復活計時沙漏,但他也會失去復活能力——而變成一個真人。
匹諾曹打破了沙漏,他變成了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一個真正的男孩,也因此拯救了他的父親。
但我們必須暫停一下,思考一下匹諾曹的變化:他變成了真人,但沒有變成大家期待已久的卡洛,甚至沒有獲得像人類一樣的血肉,他依然是一個木偶。
木偶成為真人本該代表了最終的升華,但在托羅的故事里,變成真人像是一種懲罰。匹諾曹的成長,不僅沒有發(fā)生肉眼可見的改善,反而是在失去了他的重生能力下完成的。
實際上,匹諾曹獲得的,是甘愿犧牲的能力,這種犧牲能力是神性的,它無法通過別人來贈予。消除自我,將自己奉獻給所愛的人,是精神的蛻變,由此自己長大成人,不需要其他的外在變化來作為象征。
這不是一個木偶變成男孩的故事,這是一個男孩變成大人的故事。
陀羅贊美著神性的匹諾曹,他在影片中多次將匹諾曹與耶穌進行對比。
在托羅的其他電影中,怪物跟世界抗爭后,大多都走向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結(jié)局。在《水形物語》里,怪物最終帶著愛人躲進了深海里。喜歡怪物的人,就像怪物一樣,在孤獨中獲得快樂。
在匹諾曹中,怪物開始跟世界和解了。他在旅途中與蟋蟀、猴子、人類都交上了朋友。他失去了重生能力后,已經(jīng)與世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相同,最終都要接受死亡的安排。
但他必須維持木質(zhì)的特點,和解是指互相接受,不僅我接受了世界,世界也要接受我。
在旅途中,匹諾曹已經(jīng)通過自己的善良和勇氣,獲得了同伴的認可,他證明了自己可以跟世界共處,于世界有益。世界不需要千篇一律的種族人群。
如果匹諾曹最終變成了卡洛,就像美國告訴一個移民者,它可以接受他,前提是他必須變成一個純正的美國白人。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美女與野獸》,作者贊美野獸,但為了讓故事更加美好,他在結(jié)尾讓野獸變成了王子。
就那么一個瞬間,他之前所有的贊美都變成了精心策劃的PUA。
《木偶奇遇記》在今年頗為繁忙,先是迪士尼依據(jù)這個故事拍攝了一部1940年動畫的真人翻拍《匹諾曹》,而吉爾莫·德爾·托羅亦在年末獻上了這一部帶有他個人濃厚印記的匹諾曹故事。
不同于迪士尼所擁有的斑斕色調(diào),這部《匹諾曹》延續(xù)了陀螺導演一貫的陰沉,黑暗,甚至有些恐怖的氛圍,故事的主題亦從少年的成長拓展出了包括戰(zhàn)爭,包括死亡這樣更多的旁支。
就像是影片中提到的熱巧克里一般,影片乍一看顏色深沉,如同泥土,如同死亡,但外觀的不完美之下,則是醇厚的香甜氣息,這是一部獻給成人,又帶著一些真摯之心的作品。
對匹諾曹形象的成人化改編并不是從這部電影才開始的,2019年就有一版頗為陰暗的匹諾曹真人影片,雖然導演試圖去重塑一部分故事與角色形象以匹配上這種略有詭異的畫風,但最終效果不佳,影片也略顯冗長無趣。
而這一版陀螺的匹諾曹,則在原先故事的架構(gòu)上做了頗多刪改,變驢子的部分被舍棄,背景被搬到了二戰(zhàn),最重要的則是影片主題的轉(zhuǎn)向,初版的故事更側(cè)重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與成長,在成長歷程中學會要善良,要誠實,要成為一個好孩子。
陀螺這個版本里,成長被放在其次,匹諾曹的幾次生死徘徊,松果,松樹,木偶所展現(xiàn)的時間變遷讓我們更多感受到了生命與死亡輪回這樣的傷感情緒,影片開頭更是用不小的篇幅去渲染卡洛的離世與孩子早夭后杰佩羅的沉痛欲絕。當然,匹諾曹從開始的懵懂小孩一路到最后領(lǐng)悟了死亡的意味,大概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成長吧。
與此相比,迪士尼今年的《匹諾曹》則過于裹足不前,空有一身經(jīng)費與技術(shù),做出來的卻還是之前那盤冷菜。
甚至在大量cg的加持之下,場景的想象力還沒有定格動畫的本片要高。
《陀螺的匹諾曹》絕大部分鏡頭采用定格動畫完成,定格動畫能達到如此的場景完成度,已經(jīng)是非常令人驚喜的了
教堂中的耶穌像
黃泉世界的怪物
探照燈下的少年兵營
略為奇異氣質(zhì)的場景配合上定格動畫本身角色那種滯澀的動作,讓影片天然地具有某種詭異的觀感,但這種觀感大概也是陀螺著意想要塑造的,亦是他個人風格的標簽,從《潘神的迷宮》到《水形物語》,無不是這般陰郁又迷人的。
本片還有一點很值得說道的便是匹諾曹的配音,小孩的歌聲真的為影片增色不少,如果現(xiàn)實里真的有一個木偶能唱出這么宛轉(zhuǎn)的歌聲,估計也能成為某直播平臺的牌面之一吧。
當然本片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影片中雖然很多場景用定格動畫來完成都有較好的效果,可是影片中海水的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甚至有一些時候流水的質(zhì)感頗有十多年前廉價動畫的質(zhì)感。
而故事層面,雖然大部分都踏實,但也有一些不甚連貫的地方,最明顯的便是意大利少年軍營發(fā)生爆炸到懸崖遇到馬戲團長的轉(zhuǎn)折,一方面意大利孩子的結(jié)局未能講明,另一方面馬戲團長的出現(xiàn)亦顯得突兀,像是強行推動劇情一般。
誠然,影片不完美,但不妨礙其美麗。
蟋蟀說自己記錄了這對不完美父子的故事,父親有些控制欲過強,對孩子也持有太多執(zhí)念,孩子也太為不服管教,毛手毛腳常常鬧出笑話。我們不能祈盼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完美的,但伴隨著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加深,我們至少要懂得什么值得被珍惜,什么值得被愛。
如果實在找不到什么珍貴之物,那么在這個寒冬嘗杯熱巧克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熱巧克力的外觀或許不甚完美,但其甜蜜的味道還是值得一愛的。
吉爾莫·德爾·托羅的確值得將大名署在這個經(jīng)典童話之前,相比同年隱入塵煙的迪士尼真人版,托羅的怪誕巧思不僅為匹諾曹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造型,也在影片的各個層面上烙上了極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
在托羅的擺弄下,匹諾曹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小男孩的仿造品,他更像是托羅以往作品中那些游走于邊界地帶的奇妙生物,樹精一般的頭部雕刻風格似乎在強調(diào)他的“非人”屬性,在我看來也是反襯其人性純粹的絕佳手段。(當然,也非常符合這是老爺爺喝多了的作品這一故事設定)盡管外形相差甚遠,影片在呈現(xiàn)其作為一個小男孩兒的成長上還是下足了功夫,在一段段足夠濃縮的冒險中,一個初來乍到的純潔靈魂帶著對周遭一切的疑問快速成長,也許他始終無法徹底融入這個復雜的人類世界,會被外人視作背棄上帝的存在、賺錢的工具或是帝國的戰(zhàn)爭機器,但他卻比許多所謂的人類更有人類最美好的天性。
除了匹諾曹,托羅特有的藝術(shù)風格也彌漫在影片的每一幀定格畫面當中,從場景到角色的雕琢,有時閃現(xiàn)著《潘神的迷宮》甚至是《鬼童院》的影子,也只有托羅會敢把藍仙女打造成片中異界生物的模樣,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與心理的雙重異樣感,但與此同時它的神秘感背后卻也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
托羅的“暗黑”一如既往,總會為殘酷涂上一抹溫情,匹諾曹的每一段冒險都是探索人性不同位面的旅程,但其主線其實是對死亡的探討,托羅著重構(gòu)建的是生與死的關(guān)系,他在片中將其表述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自然過程,也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關(guān)鍵,關(guān)乎著每個人的每一次決定。這也是為什么電影沒有選擇落回到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歡喜大結(jié)局,最終所有人都會離去,也正因如此才應當倍加珍惜。況且,創(chuàng)造定格動畫本身就是一個“賦予生命”的過程不是嗎。
(《環(huán)球銀幕》存檔+1)
我并不喜歡匹諾曹,他太頑劣,故事本身又讓人倍感悲傷——所有人都那么貪婪、丑陋,似乎生命不擁有任何美麗的東西。匹諾曹在軍營中說:“我愛戰(zhàn)爭”!但他的鼻子沒有變長。這樣出于無知的謊言算不算做謊言?基督的血會不會落在法西斯分子的皮靴上?匹諾曹做什么都是出于好玩,一時興起取笑了墨索里尼,一時興起又加入了法西斯童子軍,我害怕這樣的孩子。
作為后期美術(shù)能參與到這部實在是太榮幸,見證從拼貼剪輯的故事板變成這樣的可愛成片。記得一開始爆炸這類的特效是做成像是棉花一般的煙霧很有定格的風格不知道為什么最后還是中規(guī)中矩的寫實風格
德爾·托羅將本片獻給了自己的父母,敬親情、友情與生命,也獻給了雷·哈里豪森們,敬幻想、傳說和電影,這其中或許并未強求某種偏執(zhí)的技術(shù)復興,例如定格動畫,卻必然真誠的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些“陳舊”的故事演繹,切莫丟失掉造夢和成長的根基——可以拯救世界的純真與善良。
7.5/10?!杜松竦拿詫m》2.0,陀螺標志性的戰(zhàn)爭反思,匹諾曹從戰(zhàn)爭的宣傳工具到上戰(zhàn)場,那些真正的士兵何嘗不是提線木偶呢?發(fā)現(xiàn)導演們都好喜歡改編這個童話故事,并孜孜不倦挖掘其黑暗點。這版弱化了說謊鼻子會變長的標簽,小木偶仿佛就是一個純真的孩子,而善意的謊言還能保護所愛之人?!蔽液鸵d都是木頭做的,為什么人們都喜歡他不喜歡我“,這是對宗教的質(zhì)問。帶著憤怒雕刻出的匹諾曹,最后懷著愛獨自生活,戰(zhàn)爭的廢墟上開出了一朵花。
陀螺對原著童話的顛覆性改編,帶著標志性的暗黑風格,但依然很溫暖。故事背景設定在納粹意大利,戰(zhàn)爭殘酷貫穿始終。不再強調(diào)“不能說謊”的訓誡后,主題圍繞非人的人性與親情展開,結(jié)尾有滄海桑田感。奧斯卡提名應該...有吧?
制作確實好,但也著實過于說教,給孩子看略顯復雜,給大人看又聽不進去,自說自話行。
木偶版潘神的迷宮,相比動畫更遵從寫實,而且托羅會為自己的作品找到好的切入角度,比迪士尼翻拍強太多,主題也更豐富。托羅把木偶本意拍出來了,孩子受名利、國家意識和父母期待操控,成為木偶,要想成為真正的人,不止是善良,還需要做對選擇,并能為選擇承擔后果,同時還探討了規(guī)則、生死等。托羅擅長的怪誕形象設計和詭異風格營造仍然不錯
比較平庸,遠低于期待。視覺風格也沒有多出彩。故事依舊逃不脫低幼本身。小屁孩好煩人。。
只要稍微用點心,老樹也能開新花。陀螺畢竟是陀螺,還是有一手。sometimes love hurts,sometimes lie helps。不再被控制、不再被洗腦,才有人性真正的光輝在閃耀。
“木”形物語。(用定格動畫拍匹諾曹,童心依舊的陀螺是戲外的父親&匠人。)
完全顛覆了原本的故事,片名誠不欺我,這就是“托羅”的匹諾曹,黑暗、瑰異。最打動的我的有兩個地方:兩群預備役孩子進行訓練,本應一方“殺死”一方掛上自己的旗幟,他們卻把雙方的旗子連在一起升起,他們愉快的手拉手慶祝勝利,而前線是大人們殊死的廝殺——小時候我們可以一起贏,長大了我們只有踩在別人尸體上才算贏……另一幕是最后,猴子在匹諾曹身后一起去祭奠舊人,鏡頭一轉(zhuǎn),猴子已在土里……多么希望,我能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遇到這個不會死的匹諾曹,聽他講述世界各地的故事,看一看住在他心里的那只蟋蟀。
個人非常喜歡,甚至可以說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動畫片之一。故事自然沒說的,有童話的藍本為依托,加之陀螺濃厚個人風格的潤色,使這個老故事煥發(fā)了新魅力。三段式的故事,讓匹諾曹這個人物逐漸豐滿,并在字里行間很好的呼應著前后的橋段。這個男孩的成長,他人格的圓潤,他最后的“枯木逢春”,以及最后他陪伴著每一個人離去,都感人至深。
給了我機會和Alexandre Desplat說話,沖這個也給五星!#片子本身也很好哭尤其是片尾,以及得知小男主已經(jīng)變聲了,天籟一去不回。真最是人間“留不住”?。?!# 再補一句:導演說這個項目好多年找各大制片廠投資,都被拒絕了。最后只有Netflix接了,希望他們賺大錢。有夢想的朋友們再堅持久一點,大導演都這樣,何況我們呢?
誰信這是我第一次看完匹諾曹的故事,好喜歡陰間的設定,這個鯨太丑了啦不配為鯨!
7.8 2023.1.1匹諾曹的歌聲真的天籟。定格動畫超級有韻味。四只兔子抬棺材的時候詭異但極富美感。孩子之間戰(zhàn)爭的結(jié)局是共贏,成人只有你死我活。拄拐猴子消失在匹諾曹身后的鏡頭好動人。
陀螺盡力為這個故事賦予了豐富的主題:匹諾曹是因悔恨而生的,他被視作異類遭受著周遭冷眼,又被最親近的人要求成為另一個人。作為題眼的“謊言”也生發(fā)出全新的語義:世界充滿謊言,但謊言也可以擺渡彼此。以及具備反類型意味的:木偶的永生是無法成人的詛咒。而這部影片的問題是,陀螺把它們想得太清楚了,以至于這些主題流于表面,敘事節(jié)點全部落入預測之中。影片甚至完全忽視了本屬于定格動畫獨特魅力的技巧:跳切,通過場景的切換和人物運動的韻律感來讓故事變得富饒有趣。而這部影片最終呈現(xiàn)的,其實只是略帶凝滯感的普通動畫而已。(成本倒是因此高了好幾倍)
全方位地戳中我!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就是你了!!動畫配樂配音都非常好,中間有一些為了冒險而加進去的段落,但最后一幕臺詞寫得也太美了。Cricket這個角色有點像95版花木蘭里的木須,迪士尼你快學學啥叫有效的搞笑。映后qa陀螺和幾位主創(chuàng)太可愛了哈哈哈哈—動畫是給所有人看的,不要試圖忽悠孩子,討論死亡和消逝并不是什么too dark for kids(此處有嗶掉臟話的嗶聲)據(jù)說在波特蘭拍了三年,同時段惡魔兄弟也在那拍,真幫助Laika員工再就業(yè)。Laika你也學學,定格動畫也能講個好故事。
(重評一下)融入歷史背景的改編很恰如其分,但我覺得最好的一點還是最后變成real boy的匹諾曹并沒有戲劇般地擁有人類的外形。也許是想說human的定義不在于身體,而在于生命和選擇??赡茏罱悬cemotional的因素,我真的大早上狠狠哭,狠狠想家??
好說話的女神
沒想到陀螺版的匹諾曹竟然這么低幼,低幼到好幾處都不顧敘事邏輯的合理性了。雖然這樣的改編可以夾帶陀螺喜歡的私貨,但整體上還是太平庸了。就算定格動畫在畫風上很有屬于陀螺的辨識度,最后的主題也跟那些迪士尼動畫沒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