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老李和小李》是上映于1962年的經(jīng)典幽默體育電影,它帶著時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弘揚主旋律的功能,宣揚體育健身對于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效情節(jié)的設計與把控、出色的拍攝技巧和別出心裁的動畫開頭結尾表明它也是一部有著較高藝術價值的電影。此外,這部以上海為背景的電影也為我們記錄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座城市的變化。 1.電影中,社會主義對于城市的改造是以什么面貌呈現(xiàn)的? 我認為這主要是通過城市外觀、構造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變化來呈現(xiàn)的。首先就城市的外觀及構造來說,電影里同一廠里的工人所住的公寓樓看上去面積較小、布置簡單樸素,但是干凈整潔,鄰里之間關系融洽。他們大概住的是廠里統(tǒng)一分配的房子,還有,工人一起在公共食堂里就餐,這也是社會主義改造后生產(chǎn)生活集體化的一個表現(xiàn)。 肉聯(lián)廠里一切井井有條,老李對生產(chǎn)抓得很緊,可以看出那時候全國集中力量搞生產(chǎn)的干勁兒,雖然因為體育鍛煉的事情小李和老李發(fā)生了一點矛盾,但是在大李的耐心引導下,大家都愛上了體育鍛煉。這反映出社會主義改造之后私有制廢除,過去通常意義上金錢社會人情淡薄和物欲橫流的浮躁感被大大削弱,因此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顯得單純、積極,比如工作之余想方設法搞體育活動并從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比如小李的戀愛也表現(xiàn)得非常含蓄。另外,建國初期物質(zhì)匱乏,人們的身體素質(zhì)較差,健身器械少,像廣播操、競走、跑步、騎自行車等體育鍛煉方式更容易推廣和受到城市大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2.與之前的“殖民大城市”相比,這種面貌的顯著區(qū)別在什么地方? 上海之前是一座因租界的繁華發(fā)展起來的大都市,受西方文明影響很深,當時它的經(jīng)濟很發(fā)達,有許多商業(yè)大亨和社會名流云聚于此,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生活方式西化洋化,充斥著資本主義的情調(diào)。社會主義改造之后,上海的城市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顯著區(qū)別在于經(jīng)濟關系的公有化帶來的生產(chǎn)生活的集體化、一致化,個人的工作生活服從于國家安排,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規(guī)則在此不適用了,人與人的關系也不像張愛玲筆下舊上海人那樣自私自利、勾心斗角,變得單純和積極向上。個人的自我被融入了集體中。影片中整個風氣是社會主義的,在百廢待興的背景下,上海原有的一切都被重構了,也許那時候中國別的大城市也是如此。 3.這體現(xiàn)出怎樣的城市主體性?這種主體性為什么在電影中以喜劇和笑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城市主體性”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名詞,個人理解它是指城市在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地位或者作用。上海城市面貌變化在社會主義改造中體現(xiàn)出的主體性,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它之前良好的城市基礎。雖然它被重構了,資本主義時期畢竟積累了一定的物質(zhì)財富,比如說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公私合營等措施收購了上海原有的一批企業(yè),所以它的經(jīng)濟水平比其他城市更加發(fā)達一些,從他們的住房和廠子的運營狀況可以看出來。其次,上海的包容和開放的城市氣質(zhì)依然被保留,體育展覽和比賽的舉辦傳達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此外,人們的服飾也比較時尚的(如書店營業(yè)員和五個小孩的服飾),再有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五個小孩的媽媽成長為優(yōu)秀的自行車比賽選手等,這些說明這里的人們是不刻板的,他們積極開拓美好生活,善于學習和創(chuàng)造。 之所以用喜劇和笑的方式來表現(xiàn),首先,根據(jù)資料,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中國的經(jīng)濟困難時期,初衷也是要鼓舞群眾情緒,而且當時正處于推廣廣播操、鼓勵全民運動的時期,所以片子的類型被定位為幽默體育電影。然后,這種喜劇感也是和故事情節(jié)、思想相符合的,更與上海的城市氣質(zhì)相符。影片具有上海滑稽劇的特色,幽默感表現(xiàn)夸張,部分地方還用了本地方言,頗具上海風味。最后,要使上海本身的良好經(jīng)濟基礎和開放包容感得以體現(xiàn),這個故事最好用喜劇的方式來講。 4、電影中的人物既是浦江新村的鄰居,又是富民肉類加工廠的同事,這表現(xiàn)了社會主義城市怎樣的社會結構和空間關系? 新中國成立以后,舊中國原有的各種不平等關系和階級壓迫被消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平等,社會結構呈現(xiàn)出平等化的趨勢,如電影中的老李雖有管理職位,卻沒有官僚作風,最后也能虛心聽取意見,同事之間的相處和諧。 空間關系來看,出現(xiàn)了專門為工人們建造的“新村”,“浦江新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新社會的表率,它們的規(guī)劃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一般在離工廠較近的地方,而且周圍配套設施比較完備。建筑內(nèi)部每家有單獨的房子,不過一般來說廚房、衛(wèi)生間等公用,這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城市里強調(diào)公共性的特點,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無論是在工作單位還是在家庭內(nèi)部,大家集中力量搞生產(chǎn),個人的獨特性不那么被強調(diào),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就像是一顆顆螺絲釘,爭相為發(fā)展生產(chǎn)力做貢獻。 5、以工廠中的體育鍛煉作為情節(jié)矛盾的焦點,表現(xiàn)了對生活的怎樣一種理解,以及對人怎樣的一種規(guī)定與想象? 一開始體育鍛煉是小李的愛好,后來在他的帶動下,大家在參與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體育確實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也增加了生活的樂趣,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愛好。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育鍛煉尤其是所需器械要求并不太高的項目如廣播操等正在全國大力推廣,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糧食供應緊張,人們的身體素質(zhì)也比較差,這部電影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社會風尚。 為什么大力推廣的是體育而不是別的比如高雅藝術呢?為什么電影里推廣的項目是廣播操、自行車、拔河、太極拳一類的項目呢?這是引人深思的。除了這些項目所需資金較少外,人們那時對生活的理解是一切為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服務,這些體育鍛煉可以使他們的身體更強健,鍛煉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此外,這些體育活動也能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大家一起做廣播操,再如兩單位進行拔河比賽,肯定會增加單位內(nèi)部的團體意識。 從本片進行體育活動的方式和目的來看,這也體現(xiàn)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理想,人們要有良好的體魄;精神面貌要高昂,積極進取,敢于突破;要服從集體利益,有強烈的團隊意識。 6、作為一部喜劇電影(歌頌型喜?。?,其中的笑是一種什么性質(zhì)的笑?對觀眾來說,這種笑能達到一種什么效果? 影片是充滿了幽默色彩的,各種搞笑的橋段也層出不窮。除了笑的固有含義外,我認為在那個特殊背景下還有以下幾種含義和效果。 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原有腐朽的封建制度被消滅,也獲得了反抗帝國主義侵掠的勝利,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剛剛完成,正是百廢待興、萬象更新的時代,時代賦予的使命就是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一個嶄新的、飛速發(fā)展的中國,所以肩負著這個使命的人們精神狀態(tài)普遍積極進取,樂觀向上,一切問題都好像不是問題,人們空前的建設熱情、想要翻身的愿望在臉上的最好表現(xiàn)就是笑容,這是自信的笑容,有決心實現(xiàn)理想的笑容。對觀眾來說,這也能反映出他們的心聲。 另外一方面,出現(xiàn)在電影里的笑也是具有一定鼓動性的、宣傳性的,它其實掩蓋了一些東西,當時中國畢竟國力虛弱,物質(zhì)短缺,過得不好的、生活不夠理想的人肯定也是存在的,而電影作為一種有力的社會教化工具,可以用它表現(xiàn)出的自信、美好的生活前景感染人們,鼓舞大眾好好投入到建設中去,一切困難最終總是能被克服的。比如,電影里展現(xiàn)出的明亮整潔的新村房屋,加工廠里一頭頭的肥豬……這些生活是多么美好,充滿笑聲,能夠傳達給觀影人群以信心和力量,雖然可能帶有一些盲目的自大和鼓動色彩。
如果不是1962年國內(nèi)政治環(huán)境放寬了,謝晉的電影序列可能會缺少一部極為獨特的影片。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誕生于1962年的《大李小李和老李》都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十七年時期的電影成就。
它不僅在內(nèi)容上沒有那種純粹臉譜式的人物,而且形式上,也不是什么“三突出”,“兩對立”,甚至不存在什么正邪對立,每一個人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他們只是在某個時刻碰到什么稀罕事,從而轉變了固有觀念。這是真正的家長里短,生活小品。
從一個滬上的普通家庭切入,一家七口人,一對夫妻和他們的五個兒子,在收衣服擺碗筷中展開了茶米油鹽的生活。一家之主大李本是豬肉加工廠的員工,他勤勤懇懇,除了家人和工作,他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
而在加工廠中卻有一幫愛好體育鍛煉的積極分子,尤其是以廠長的兒子小李為代表。不過事與愿違,廠長老李卻對體育鍛煉相當反對。他自認為工人們?nèi)绻ㄙM時間在體育鍛煉上,那么加工廠的工作便會被耽誤。
于是父子兩人之間的對抗轉移到了本沒有立場的大李身上。
老李支持大李當體育主席,畢竟,讓一個對體育沒興趣的人當主席總比讓熱忱的人當要好;而小李也同樣支持,他覺得讓大李當主席總比父親的反對要強。
這種各自“心懷鬼胎”的安排,頗為諧趣,而老李的如意算盤也在大李面前敗下陣來。從教工人們一起做早操,到鼓勵妻子學習自行車,再到讓工友們一起去運動會看各種體育比賽,大李從一個對體育毫不感冒的工人,到帶領著大家成為踐行體育理念的號召者。
更為重要的是,他將原先極力反對體育運動的老李都帶到了打太極拳的路上。謝晉用一個頗為“中間”的人物宣揚了體育的力量。
如果將這個故事放到當下的電影市場來看,《大李小李和老李》只是一部體育推廣片,并沒有太多的價值,然而它卻在電影形式上不拘一格,而影像中又充滿時代意義。
于是當這部六十年代的國產(chǎn)片,在修復之后被上海電影節(jié)隆重展出,甚至作為謝晉專題中最有觀看價值的電影,便不足為奇了。
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大李等人居住的浦江新村盡管有著公社化運動時期的某些特點,然而這種政治所造成的民居環(huán)境,并不能掩蓋老上海的特色。
看過周星馳《功夫》的觀眾都知道片中的九龍城寨,這個地方雖然有著“藏污納垢、魚龍混雜”的惡名,然而其中卻自有一方天地。它既有食物和水源的保障,也有理發(fā)店、小餐館和服裝店等便民服務設施,而香港的九龍城寨,其實就是照搬了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建筑風格,因此香港和上海常有“雙子城”之稱。
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一片中,浦江新村連同豬肉加工廠一起,形成了一個封閉自足的生活環(huán)境,不管是育兒、還是文化消費,大李和他的妻子都能得到滿足,這其實就是社會主義化之后的九龍城寨。
影片為了將這種共生關系反映出來,在開始的時候,便用了一個升降鏡頭將大李一家下樓梯的景觀收納進去,用帶傘的情節(jié)將其他的住戶一一展現(xiàn)。
這種卓越的形式感在六十年代的中國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那時候的角色必定是作為某種政治立場而出現(xiàn),必然會以宣揚某種政治信條而登場,必須是顯示某種政治動機而入幕。
而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下樓梯的這段長鏡頭里,角色只是一段喜劇場景中的符號,建筑才是真正要表現(xiàn)的主體。這種前衛(wèi)的影像觸感,在1967年雅克·塔蒂拍攝的《玩樂時間》中,我們才看到這種有趣的表現(xiàn)方式。
這個樓梯鏡頭不是孤立的,影片中多處地方都有這種符號感所帶來的喜劇味道。
比如在小李為了感化父親老李投入體育鍛煉,他不惜去書店買了二十多張體育宣傳海報,把家里貼的到處都是。所以當老李進門之后,開始被家中接二連三的海報弄的很是惱火,鏡頭此處在狹小的空間中,給老李驚慌的臉和滿是笑盈的海報人物進行正反打地特寫。
謝晉繼續(xù)用有力的畫面符號造成情緒反差,讓喜劇效果躍然幕上。
而在所有的符號中,恰如老李驚慌失措的臉龐一樣,《大李小李和老李》中每個角色的面孔和身體都是最有表意效果的符號。
在影片中,謝晉也經(jīng)常給大李等人的面孔做特寫捕捉,讓他們瞬間的情緒在銀幕中占據(jù)最大的空間。有趣地是,這些演員的表演也相當“夸張”,他們往往會在歡樂的時候,失去連貫性,歡樂或驚悚的嘴角不再蔓延開來,而是會靜止在某個表情的中間。
這種異樣的表演方式乍一看會被認為是呆板,但是從整部電影的喜劇效果來說,卻恰如其分。
原因或許在于影片的故事題材和演員出身有關。謝晉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無疑是想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通過各種詼諧的手段將一小簇對體育不感興趣的人送入體育的懷抱。
但是這個有關體育意識推廣的電影,卻發(fā)生在上海的民間,它要講述的是一個有關上海的故事,這對于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帶頭人謝晉來說或許具有某種身份意義。
所以在演員的選擇上,謝晉找了一幫上海老派的滑稽戲演員,比如飾演老李的范哈哈,飾演大力士的關宏達。這些自帶夸張面孔的演員,往往因為他們滬上喜劇的風格和謝晉的符號化表達產(chǎn)生反應后,整部電影便在一種本土/先鋒、通俗/小眾的特質(zhì)效果中引人注目。
這其實和很多人偏愛的各種cult片非常類似,cult片往往借助一些非常規(guī)的題材,比如羅梅羅的《活死人黎明》;或者非常規(guī)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昆汀的《落水狗》。它們就是在這種特質(zhì)性的結合中調(diào)和出別樣的魅力。而《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特質(zhì)無疑在于多種因素的混合。
一個誕生于六十年代中國的喜劇電影,這首先便會讓觀眾產(chǎn)生獵奇的興奮。而不管是片頭饒有趣味的動畫片段,亦或是片中對于人物情緒使用感嘆號和問號的字幕效果,或者是畫面之間過場的特效處理,都是活潑而新穎的。
然而最為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在于上海的本土特性,這也正是為什么此次上海電影節(jié)上映的版本中為其重新用上海話配音的緣故。
能在謝晉這位第三代導演旗手中看到這樣一部別致的作品,就和在魯迅的文集中看到《野草》一樣讓人驚訝。
本文首發(fā)“巴塞電影”
大李小李和老李,故事非常的簡單,但是充滿了意趣。對于我而言,是一部溫暖的作品。
鏡頭的運用非常的優(yōu)美。演員的表演即是生活化的,平易近人,也是戲劇化的,具有美感。
大李在新華書店學廣播體操,是有溫度的。兩個認真的人,一個有功夫搭理顧客的售貨員。
大李和小李耳語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小李一個簡單的動作,我們知道了——哦,是畫報。
江灣體育場瑰麗的云霞,大李和五個虎子坐在看臺構成的斜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
這部電影的笑容是有感染力的。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與黃飛鴻、霍元甲齊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謝晉之邀,欣然出鏡,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極拳老師。據(jù)十大高手生平事跡改編的電影,多不勝數(shù)。能一睹真人風采的,唯此一部,雖然只是區(qū)區(qū)幾個鏡頭而已。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橫生,詼諧滑稽,這格調(diào)當真令人朝氣蓬勃,這配樂加分不少。當年的浦江新村是現(xiàn)在的浦江鎮(zhèn)吧,當時的民風那么淳樸,當時的條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了希望。7.6
在電影學院蹭課看的。。
好玩兒
那時候人可愛, 嘴一翹就笑。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題真的不是取材這里咩。。。看到被關冷庫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關注點很奇怪
跟謝晉比,馮小剛就是說相聲的。關宏達這樣的角兒如今哪兒找去?。恐x晉那就是好萊塢傳人。
膠片放映,謝晉難得的喜劇片,滬語版,有些句子沒聽明白。@資料館
鏡頭、剪輯、表演、敘事,無不達到精良水準,細節(jié)處處彰顯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這樣的片,覺得生活真美好。
好懷念那個時代國人那種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感覺。這讓我不禁想,如果沒有后來的那件事情發(fā)生,現(xiàn)在的中國該會有多好。這部電影現(xiàn)在看來可能有點俗套,但是它記錄下了當時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這些是非常珍貴的。
竟然是謝晉的。
CCTV6時代,爸媽津津樂道的喜劇。/// 20180809@小西天2廳2排 時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滬語無字幕+畫面修復。除去扮演大力士的關宏達或因東北人故會冒出幾句普通話,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話,一“篤定”一連詞“么”均色藝(當然受官宣題材限制,口白并沒有特別活潑)。今天回頭看這片,仍是十七年時期不可多得的喜劇成就——移風易俗如春風化雨,集體主義弊端也藏頭去尾鼓勵多元取向。片頭片尾動畫部分上美廠烹小鮮游刃有余,上滑則貢獻了一批“流量明星”,回來查各位主創(chuàng)下落真是悲從中來(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幫發(fā)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樓自盡,理發(fā)師文彬彬死于文革,體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原來以前我的發(fā)型跟書店營業(yè)員姑娘一模一樣。。。怪不得那么多老爺爺老太太都喜歡……
我就記得那個甩辮子了 哈哈哈哈
在老電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劇。笑死人了
這種從精神到體魄的強調(diào)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窺見某種獨有的氣象,以體育鍛煉為引展現(xiàn)了從國企到鄉(xiāng)村的方方面面。
1962年原班人馬原始滬語音軌版
3.5 滬語修復版首映。好看當然是相當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風土人情畫、正能量之廣播體操宣傳片、正能量之平實有趣庶民劇??偨Y起來,就是一出“社會主義喜劇”吧。電影出生的時間節(jié)點值得琢磨——1962,這種多災多難之年,在電影里卻也全是“正確”、沒有“錯誤”。就連不想做兩節(jié)廣播操、不想跟上運動潮,都是不存在的。
還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優(yōu)秀的國產(chǎn)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