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架飛機撞向雙子塔時,就應該嗅到了事情的不同尋常,當這種事情發(fā)生時,居然沒有任何一個體系有任何的應對措施,這些恐怖分子就在美國的名單上,居然還能登上飛機。911前的世界確實是不同的一個世界。而在假設美國總統(tǒng)被成為打擊目標的同時,居然還隨時報道總統(tǒng)的行蹤,不敢相信這是美國的安保體系。
那整個一個星期,我都在遼寧省大連市參加遼寧編輯學會的一個會議?,F(xiàn)在想起來那種會議蠻無聊的。一些人在展示權力,另一些人在巴結權力,大家都在表演。
當時正在備考碩士研究生,帶了一本不知道是《生理學》還是《生物化學》去參會。記得有一天一位不知什么職位的領導坐在我旁邊,而我還在看我的書。領導問,在看什么?看書看到游離恍惚的我順口答了句,看書呢。領導很生氣。我和那個世界的不諧調從那時就一目了然了。
因為911,這一切記憶特別深刻。自己在為生活奔波時,世界的某個角落正在分崩離析。
看到雙子大廈被撞,是在9月12號的早上,在自助餐廳。因為與美國東海岸十二個小時的時差,事件已經(jīng)過去了12個小時了。當時看到的感覺,特別不真實,以為是什么類似愚人節(jié)的笑話,一個假視頻。回到沈陽后,其他同事也有同樣的感覺。
那天被劫持的第四架飛機,是美聯(lián)航的93號。因為飛機上乘客與機組人員的奮勇斗爭,這架飛機沒有飛向華盛頓,而是墜毀在南賓西法尼亞的一處無人農(nóng)田里。
有一部根據(jù)此事件改編的電影《聯(lián)航93》。
93號有182個座位,但當天機上只有33名乘客和4名劫機犯。因為那天早上機場太忙,本該8點整起飛的93號拖到8:42才起飛,這樣機上人員在掌握了紐約的情況后對機上形勢有了大致判斷。共有10名乘客和2名空姐給家人打了電話。后來人們根據(jù)機上錄音和這些電話,大致了解到具體發(fā)生了什么。
前兩年又讀過關于加拿大紐芬蘭省的一個快要廢棄的國際機場的文章。911之后,美國領空封鎖,直到9月14號才重新開放領空,在此期間,與亞洲的航班都停在溫哥華機場,而與歐洲之間的航班停在東海岸。讀到的這篇文章講的就是發(fā)生在甘德機場的感人事情。
以上都是關于911的碎片。今天(恰好是北美時間的9月11號)看了《911:改變世界的一天》,把這些碎片都整合到了一處,對那天發(fā)生的事情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它的缺點就是寫政客太多,寫普通人太少——幾乎沒有。總統(tǒng)是慌亂的,紐約市長不知所措,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有近五十分鐘不見人影,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
在911之前,美國人真是被寵壞了,特別天真特別Naive。所以對這種突發(fā)狀況,沒有人知道如何應對。
如片中所說,人們還處于冷戰(zhàn)思維,軍備和思想都已經(jīng)陳舊,還停留在可能發(fā)生核攻擊的狀態(tài)。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空軍力量銳減,整個東北美只有四架防空戰(zhàn)機,保衛(wèi)一億多人。
情報部門的失職是明顯的,很多劫機犯的名字在名單中已經(jīng)亮起紅燈,而且聯(lián)航93號還有一個劫機犯登機前搜出了爆炸物,但最終還是全體登機了。
911這天,戰(zhàn)機飛行員接到命令,可以擊落不聽指揮更改航向的民航飛機,也就是可以射殺自己的同胞。
一位黑人消防長官說,身邊只剩下七八名消防員,以前有四五百名。不由想起《切爾諾貝利》里那些犧牲的消防員。
看到片中200多人從101樓102樓跳下,聽到墜地的聲音,比什么都震撼,比什么都讓人感覺到人之脆弱。
911確實改變了世界。
對自己生活的改變,一是每次登機前的安檢都越來越嚴格。二是美加之間原本沒有邊檢站,真是地上畫一根線就當作邊界,如今雖然還是不設防,但互設海關檢查,彼此都怕恐怖分子從對方那邊跑過來吧。
平平淡淡的影片,時間順序記錄了國家高層對恐怖事件的緊急處理,和一些感覺老百姓不會想聽的國家高層的細節(jié)回憶。
簡介寫著“當事人視角”,跟我設想的事件的敘述者會是幸存者、受難者家屬、救災的群眾、現(xiàn)場目睹災害的平民不一樣,出現(xiàn)的都是政治家一類的角色(片中要是能表明職務就好了)。他們很冷靜、很客觀地回憶那兩天發(fā)生的事情,沒有戲劇化的情緒失控。被采訪時有人提到的一句“這也影響了某人的政治生涯”讓我很膈應。
或從天空中墜落、被迅速膨脹的濃煙吞噬、在客機上被犧牲,或策劃大規(guī)??植酪u擊、組織發(fā)動戰(zhàn)爭,人類的個體原來可以這么截然不同,一部分渺小到像指尖上被隨意吹飛的螞蟻,一部分卻有龐大力量去實施摧毀和掠奪。
從片子本身來說,看到了很多以往不知道的細節(jié)資料,所以還是值得一看的。
不過,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片中很多人在回憶時都說:這一天改變了美國!這一天改變了世界!
但是,真的如此嗎?
美國改變了嗎?
在我看來,并沒有。
今天的美國,還是和20年前的美國一樣,是一個傲慢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國家。
片中被采訪的人說,他在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件事?
顯然,根據(jù)今天美國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并不會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由于美國自身的傲慢。
世界因此被改變了嗎?
當然沒有!
改變了什么?世界的版圖?文明的發(fā)展?強者為尊的相處方式?……什么都沒有。
所以,這還是只是美國人自己,還是基于他們傲慢的心理得出的結論而已。
站在歷史的長河看來,911事件,真的只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大的國家本土被襲擊,死了3000人。僅此而已。
改變世界?真的遠遠談不上。
歷史翻到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這二頁的時候,東西方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以致有人將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列為將來的主要歷史課題。且慢說文明究竟沖突在哪里,僅以美國在歷史上遭到的兩次攻擊為例,就可以發(fā)現(xiàn),賓?拉丹的9?11攻擊與當年日本侵略者的襲擊珍珠港,其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軍隊的襲擊珍珠港,是對并吞奧地利、占領波蘭的德國軍隊的模仿。其情形一如像當年的日本海軍模仿一度稱霸世界的英國皇家海軍、打擊中國的北洋水師。善于學習的日本人,即便發(fā)動戰(zhàn)爭,也忘不了模仿他人。更不用說,日本人的襲擊珍珠港,帶有明確的利益需求,懷有一目了然的政治意圖。
然而,美國所遭受的9?11攻擊,情形正好相反。不管攻擊者是如何無情的亡命之徒,選擇了不擇手段的恐怖方式,但人們很難從中看攻擊者有什么經(jīng)濟利益可圖,也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什么具體的政治目的。人們無可否認的只是,這樣的攻擊不是沒有緣由的。問題只是在于,緣由何在?
9?11攻擊顯然既不是行為藝術,也不是商業(yè)行為或者政治行為。因為二十世紀很有一些佯裝瘋顛的藝術家,做出各種古怪的行為,以圖成就一世的名聲。此外,以往許多恐怖行為,又大都以商業(yè)利益或者政治意圖為目的,致使被劫持者、被攻擊者通常還有談判的余地。比如以金錢贖買,或者交換人質。但9?11的攻擊者卻什么都不要,只要大家同歸于盡。
毋庸置疑,這樣的恐怖行為是必須制止的,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也要加以制止。然而,制止恐怖是一回事,解讀這樣的行為又是一回事。
對此進行商業(yè)性的閱讀,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即便是攻擊者們相信他們的靈魂因此可以升上天堂,這也不能讀作是攻擊者們跟上帝之間的一筆交易。政治性的閱讀也同樣沒有根據(jù)。再瘋狂的人,也不會瘋狂到自以為可以通過這樣的攻擊,建立一個阿拉伯帝國。也許像心理醫(yī)生那樣的精神分析,是成立的。只是在那種隱喻性的讀法上,必須區(qū)分由點及面的讀法和由面及點的讀法。
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后的整個殖民時代,地球并沒有像當今天下這樣,經(jīng)由現(xiàn)代傳媒、現(xiàn)代通訊、現(xiàn)代交通、還有現(xiàn)代高科技所帶來的電子時代和全球化經(jīng)濟等等原因,成為一個村落式的世界。因此,許多歷史事件都有必要進行由點及面的閱讀。正是這樣的由點及面閱讀,使《魯賓遜飄流記》有了歷史的隱喻意味,使魯賓遜和星期五的故事成了一個可能至今尚未完全解開的歷史情結。
然而,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這樣的全球化時代,由點及面閱讀卻可能會喪失事件背后的真實性。尤其是在冷戰(zhàn)時代結束之后,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過去那種意識形態(tài)式的界分,乃是非??梢傻?。因為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之間,可能發(fā)生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而在不同意識形態(tài)國家之間,卻會結成聯(lián)盟,不管這聯(lián)盟出自利益上的一致,還是由于其它原因。當世界還沒有被全球化、人類還沒有如此緊密地相關的時候,由點及面的歷史閱讀通常具有揭示事件背后種種聯(lián)系的效應;而當世界被全球化到當今這種程度時,由點及面的閱讀顯然會使事情更加復雜化。換句話說,由于太多的聯(lián)系,迫使人們不得不從對聯(lián)系的揭示、轉向尋找聯(lián)系背后的真相。那個真相很可能不是一個面,而是一個點。或者說,隱藏在一個巨大的話語背后的事實真相,很可能只是很個人的恩恩怨怨,很狹隘的一己私利。由此可見,魯賓遜和星期五故事的歷史含義不是永恒的,而是有限的。比如,9?11攻擊就不能被讀作是星期五挑戰(zhàn)魯賓遜的隱喻,更不能因此而由點及面地讀作是兩種文明的沖突。
這可能應當成為一種常識,即在不同的文明之間存在著的,不是沖突,而是差異。文明之間的差異通常是互補的,雖然不排除沖突的可能性。一般說來,總是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由彼此之間差異演變?yōu)闆_突的可能性、遠低于因為彼此之間的相同而發(fā)生的齟齬。從歷史上發(fā)生的許多事例來看,即便是不同的民族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彼此間的文明卻并不沖突。亞歷山大的征戰(zhàn),并不意味著希臘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或者波斯文明之間的沖突,相反,彼此之間恰好由于戰(zhàn)爭而發(fā)生了互補性的交流、融合。在中國歷史上,異族入侵甚至異族占領,非但沒有使文明受到什么損害,反而使得所有的入侵者最后都被所他們侵入的中華文明所同化。所謂的五胡亂華,最后結果卻是五胡入華。就拿世界近代史上的殖民戰(zhàn)爭來說,不管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戰(zhàn)爭激烈到什么地步,彼此間的文明也并不沖突。長期的戰(zhàn)爭結果,一方面是東方國家的依次西化,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越來越帶有東方色彩。因此,文明沖突理論與過去的階級斗爭學說具有相類似的性質,乃是將個案性的利益需求,夸張成公案性的、或者說共案性的歷史話語。
面對9?11攻擊,用文明沖突作解釋,遠不如追尋攻擊背后的個案事實更符合實際真相。打個比方說,當一個大家庭突然遭到不顧一切的瘋狂攻擊的時候,除了自衛(wèi)、除了制止那樣的瘋狂,這個家庭完全有理由轉而詢問自己的家庭成員,究竟是誰與攻擊者結下了如此重大的梁子。雖然攻擊者明確表示他們仇恨全體美國人,但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不僅是無辜的,甚至是毫不知情的。在這種顯然被夸大了的仇恨背后,實際情形很可能是僅僅起因于對方與個別的美國政客、美國商人、甚至美國政府的某些情治人員之間的磨擦。而且,從攻擊的如此不顧一切來看,那樣的磨擦與其說是利益上的沖突,不如說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利益上的沖突對象,通常是相當具體、相當明確的。唯有心理失去平衡造成的仇恨,才會變得盲目和夸張。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一不小心就被夸大成了國家之間、甚至種族之間的深仇大恨。仇恨者如此夸張是沒有理性的,被仇恨者接受這樣的夸張,也是沒有道理的。一旦雙方都隨著這樣的夸張,彼此無限上綱,沖突無限升級,那么人類的末日也就真的降臨了。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的現(xiàn)實世界中,有許多難解難分似的問題,大都出自彼此之間那種由點及面的夸張。明明是這個政府與那個政府之間的磨擦,卻要上升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就像過去一個雇員與一個老板之間的關系,可以生發(fā)出階級斗爭的理論;如今一個叫做阿卜杜勒的阿拉伯人與一個叫做亞當?shù)陌兹顺臣?,可以引申為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的文明沖突。如此等等。西方思想家們雖然非常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但一涉及具體的案例,又習慣于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齟齬,說成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斗爭。甚至非常個人化的情緒,都會變成一種哲學。就像法國以前有個叫做薩特的哲學家,竟然有本事把他個人的惡心感受,夸大成所謂的存在主義哲學。
在如此這般的夸張面前,胡塞爾當年提出的走向事物本身,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尤其是胡塞爾在《幾何學起源》中提出的“活的現(xiàn)時”(living present),更是顯示出了實際的意味。“活的現(xiàn)時”意指在一個生存空間里的當下的、具體的、共時性的個案,以此區(qū)別于此一個案背后可能存在著的過去的、歷史沉積的、抽象的、歷時性的公案,或者說共案;用胡塞爾的話來說,叫做“主體間性”。雖然存在具有海德格爾揭示的時間向度,可以被時間所遮蔽,也可以在時間向度上被敞開;但存在者之間的生存,卻具有無容置疑的共時性。在一個共時性的空間里、或者叫做在一個共時性的結構中,點不僅是成立的,而且是有實際意味的。這就好比在波粒二像性所揭示的物理現(xiàn)象中,電子和電子波一樣,都是實在的。只是當觀察者想測準波的動量時,粒子的位置就模糊了;而想要測準位置時,粒子運動的動量就只能被忽略。在胡塞爾所說的“生活的世界”(Lebenswelt)里,個案性的零點假設,不僅是有意味的,而且是必要的。就像零作為一個實數(shù)是不成立的,但在數(shù)學中卻絕對不能沒有零的存在。由于零點的假設,使由面及點的閱讀成為可能。
零點的假設,也使人們將9?11攻擊事件朝著個人恩怨的個案梳理,成為可能。相比于在事發(fā)之后對于美國總統(tǒng)是否作出了正常的反應、紐約市長是否盡到了責任之類的詰問和調查更有實際意義的,也許是對所有直接或者間接接觸過賓?拉丹的美國官方或者非官方人士的采訪,以此弄清在一個巨大的話語和一次史無前例的攻擊背后、是否存在著極為私人性的的個案真相。假如要對這個歷史事件進行哲學性的思考的話,胡塞爾的《幾何學起源》顯然要比德里達的《胡塞爾幾何學起源引論》更有價值,也更加實在。
德里達在他的《胡塞爾幾何學起源引論》一著中,以玩弄概念的手法,從過去、現(xiàn)時、未來的時間向度上,硬把在空間座標上的“活的現(xiàn)時”說成不可能,從而杜撰出他自己的那個“分延”(“differance”)來取代胡塞爾的“活的現(xiàn)時”。德里達由此模糊從而取消了現(xiàn)時性個案的不可夸張性,或者說,點的不可延伸和擴展。德里達非常武斷地斷定,現(xiàn)時不可能駐足于“點”,也即是不可能駐足于個人的個案,斷定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做出“零”點的假設。換句話說,德里達借用海德格爾的時間,否定胡塞爾對空間的論述;其情形一如以對波的動量的測定來否認粒子的位置的存在。
但在事實上,對9?11事件進行個案性的定位,可能比公案性的調查更加重要。把9?11的恐怖襲擊夸大成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世界的沖突,絕對不會比把這一襲擊限定為賓?拉丹與美國具體什么人的恩怨的個案更符合實際。這就好比一個德國家庭的孩子和一個美國家庭的孩子吵架,仲裁者是從零點的方向、從個案的角度將此判定為僅僅是兩個孩子之間的吵架符合實際情形呢,還是從德里達那個“differance”的方向、從公案的角度將此延伸為是德國法西斯和美國民主政治制度之間的斗爭更符合實際情形?
就9?11攻擊的攻擊者而言,他們可能正是按照德里達的那種書寫方式,將個人與美國某些人物之間的恩怨夸大為阿拉伯人與美國人之間的仇恨。而且,攻擊者似乎也是按照德里達的那種解構主義方式,追求策略上的完美和操作上的可行,而根本不考慮行為本身是否有違世人公認的價值觀念和普世共識的倫理道德。按照德里達的學說,9?11攻擊可能是最為后現(xiàn)代、或者說最為解構主義的行為,徹底到了看上去除了操作,什么都沒有,甚至德里達所討厭的語音也沒有,只有轟然爆炸的聲響。但德里達絕對不會承認說,這就是他在《胡爾塞幾何學起源引論》一書中津津樂道的那種先于說話的“書寫”(L’ecriture),也不會承認說,這就是他所強調的Differance。因為德里達不會不知道,這樣的操作并不是沒有意義在內的;不會不知道,這樣的意義是相當具體的。
假如說,9?11攻擊真正摧毀了什么的話,那么其摧毀的就是風行于美國大學的德里達學說。雖然9?11攻擊者將目標鎖定為美國、鎖定為紐約具有地標意味的兩座高樓大廈。這讓人想起一句中國諺語、叫做,歪打正著。因為被炸掉的建筑物,都是可以重新建造的。死難者的死難所激發(fā)的,并不是恐懼,而是美國人對當初立國時的基本價值的記憶。但德里達的學說,卻因為這種解構主義式的攻擊而遭到了空前的嘲諷。當年以索爾?貝婁為首的十幾位美國教授學者,曾經(jīng)非常嚴肅地抵制過德里達的學說,卻沒能收效。如今9?11攻擊一聲轟響,德里達學說應聲而倒。
2003年5月31日,9?11事件發(fā)生一年半之后,德里達和另外一個學者,在法國《解放報》和德國《法蘭克福報》上同時發(fā)表聯(lián)合簽名文章,《首先在核心歐洲捍衛(wèi)一種共同的外交政策》。該文聲稱,歐洲要有一個領導核心,歐洲人要尋找一種能夠帶動歐洲聯(lián)合的共同價值觀,這種統(tǒng)一的歐洲價值觀將體現(xiàn)在未來的世界政治設計上,說得更明白些就是,用一種建立在國際法基礎上的國際政治秩序抗衡美國的超級霸權政治。且不論該文的觀點和立場如何,饒有意味的是,該文似乎是向世人公開表明了,德里達不再是那個力圖消解語言的聲音和言詞的意義的德里達了。德里達終于用聲明式的語言,向全世界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也即是他過去要解構的語音。德里達不再對統(tǒng)一的、共同的價值不屑一顧了,而是熱情洋溢地追求起了那樣的價值觀。德里達也不再堅持他在《胡爾塞幾何學起源引論》一文中的立場,而是不言而喻地承認了胡塞爾的“活的現(xiàn)時”和“生活的世界”的共時性和結構性,雖然德里達將他的結構和空間僅限于歐洲。德里達當年向美國學界宣布“結構主義已經(jīng)死亡”時,絕對不會想到,他自己在9?11攻擊發(fā)生后,竟然會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回到被他聲稱已經(jīng)解構了的結構主義立場上。由此看來,德里達確實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策略家,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
既然德里達走出了這一步,回顧一下德里達在哲學上、在思想界曾經(jīng)扮演過的角色,也許就不是沒有必要的了。
片子拍的很淺,流水賬敘事。 前面為了突顯襲擊的突然性,玩感性,做的鋪墊過長,拖拖拉拉,明明可以新聞一樣幾句話帶過,直奔危機現(xiàn)場和危機應對。 此外,在主要內容上,僅展示政府高官在對外安撫情緒的作用,(紐約市長不離開現(xiàn)場;總統(tǒng)回華盛頓) 對實質性的危機應對方式介紹很有限。 (授權戰(zhàn)斗機;保護總統(tǒng)) 媒體發(fā)達的今天政府官員們在影響輿論上得作用比以往更大,但影響輿論僅僅是官員門職責的很小一部分,片子不該把重點放的如此局限。 另外,b站評論區(qū)和彈幕真是讓人看不懂,討論這件事里誰對誰錯、哪方在道德高點,根本沒有一點意義;永遠不要高估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群體的道德水平,并且高尚也不是建立在批評之上的。 值得追尋的應該是不同角色在面對危機時采取了怎樣的應對方式,結果怎么樣;反思如果我們是危機中的角色我會坐的更好還是更壞,這才是紀錄片中有價值的地方。 一般來說b站很多網(wǎng)友表達的觀點具有一定價值,但在這個片子上有失水準。
小時候只有個模糊的印象,一直以為只撞了一次,現(xiàn)在回看發(fā)現(xiàn)遠比我想象的慘烈多了??吹浇^望的人民從高樓往下跳,看到整棟樓直接垮掉,實在對人沖擊太大了!一方面,為遭遇不幸的平民感到深切的哀悼;一方面,又極其厭惡發(fā)動戰(zhàn)爭利益至上的政客。這么多年了,地球依舊不太平,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盡頭。
基本講述了當天的過程
央9放了兩集后就沒動靜了,難道就兩集?
這部紀錄片著重講述了911當天政府高層,特別是總統(tǒng)的應對流程,算是決策程序層面上的記錄,而非傾向于民眾方向的煽情,也是一個很寶貴角度了。我最大的感想是,涉及到國家級別的危機,再多的預案都意義不大,所有的臨時處置都只能是勉強的亡羊補牢,美國做不到周全,任何一個國家也做不到,所以預防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今看來,預防的措施是否就成為了多年后“棱鏡”丑聞的借口,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b站彈幕里山呼海嘯一般的幸災樂禍,讓人恐怖。這些人和恐怖分子沒有本質區(qū)別。
悲憫的心,同時感慨天朝
讓我震撼的不是飛機撞擊世貿(mào)大廈的瞬間,而是一個個絕望的人抱著并不存在的希望從大樓高處跳下的鏡頭以及極具沖擊力的撞擊地面的聲音。
原則上譴責恐怖主義,道義上同情死難者。但究其根源畢竟是美國自作孽在先,挨了反咬也怪不得誰。難忘01年那個秋天舉國吃瓜的香甜。
無論如何,三千多個平民遇難,背后又有多少個走不出陰影的家庭,對無辜人我沒辦法不保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衷心希望世界和平吧。
紀錄片里出鏡的被訪人物,旁邊不是有一豎的身份說明才對嗎?
五點感想。觸目驚心的事實;十惡不赦的恐怖分子;可憐可敬的美利堅人民;遲鈍到近乎癡呆的布什政府;and最后,天道輪回,記得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嗎?
為什么被訪人物畫面上沒有一行介紹?
無法忍受雙子塔上高溫炙烤的人,從100多層的高樓一躍而下尋找解脫的畫面,他們不止讓你看到跳樓,也讓你聽到跳樓。為了不讓華府遇襲而為國捐軀的第四架飛機上勇敢的人。來不及釋放任何情緒,一直奔波在一線與紐約人同在的紐約市長。這些畫面太有沖擊力了。911那年我十歲,回憶起來應該是前南斯拉夫使館轟炸的事,讓整個國家充斥著很強烈的政治情緒、反美風氣。本拉登當年在好多人口中是向帝國主義開炮的英雄,我十歲我懂什么,隨波逐流跟著其他人吆喝過“本拉登萬歲”。回想起當時的國內教育,潛移默化間都是政治(雖然現(xiàn)在也是),不由覺得后背一涼。
片子本身還可以 流水賬 不夠深入(b站某些彈幕確實 展示了很多人毫無人性的一面 不是要你裝圣母 但是基本的人性和善良總要有一些吧 而且b站用戶我相信有很大比例的90、00后 現(xiàn)實中是乖仔 看不出在網(wǎng)絡上卻那樣惡毒 嘆息(愿世界和平
絕望的人們縱身跳下。當說出當時有兩百人選擇跳樓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人雨點一樣掉下發(fā)出撞擊聲的畫面……天吶……
武漢,就是世貿(mào)中心。世界在改變,在未知面前,我們永遠沒有經(jīng)驗。
片子中規(guī)中矩,事件讓人大為震撼。
第一次看到這么多現(xiàn)場實拍。有兩百人選擇跳樓。不明成分的濃霧,在一線指揮的紐約市長。極其厭惡某幕僚接受采訪時特意提及桌子上的小餅干,那一瞬間此人好像在忍著笑,好像忍著不讓自己回憶當時身處暴風眼是多么享受,對,就是享受,樂在其中。小布什真實的第一反應一點也不蠢。以及,現(xiàn)實中的電車難題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似乎都是很容易的選擇題。
政客們的那一天
tags: 2010s / 美 / 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