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ng/archives/2010/91621.html作者:王書亞
小說譯者謝瑤玲女士,是東吳大學(xué)的老師。東吳的校訓(xùn),是孫中山寫給蔣介石的一句話,“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一位基督徒總統(tǒng),寫給下一位基督徒總統(tǒng)。但言語內(nèi)涵,卻與他們的信仰,毫無瓜葛。就像一位馬克思主義領(lǐng)袖,寫給下一位馬克思主義領(lǐng)袖,說“你辦事,我放心”,聽上去也與所信之道,南轅北轍。
天地若有正氣,必來自天地之外,貫乎天地之中。豈能從肚腹中養(yǎng)得出來。所以莊子說“養(yǎng)氣”,圣經(jīng)說“吹氣”。養(yǎng)氣自重,吹氣自卑。就像我為小書亞買的氣球,你不吹它,它永遠都是癟的。
古今地上,也沒有完人。臺灣的小學(xué)課本,把田橫五百壯士,稱為“五百完人”。閻錫山離開大陸,留下五百人,人人身藏毒藥,要為黨國殉忠。蔣介石率文武百官祭奠,也稱他們?yōu)椤疤灏偻耆恕薄?br>
所以我一看東吳的校訓(xùn),“完人”二字,就像學(xué)術(shù)的蒼蠅,靈魂的水貨。人類的走向,是越來越自負(fù)。人類的悲劇,是永遠對自己身臨其境的世代,評價過高。一切道德上的努力,都好像在氣球上寫“養(yǎng)天地正氣”。一切物質(zhì)上的堆積,都好像在墳?zāi)怪姓f,“法古今完人”。
在第一個復(fù)活節(jié)的早上,天使說過一句善意而錐心的挖苦話。幾個婦女看見耶穌的墳?zāi)箍樟?,?xì)麻布擺在一邊。她們就東張西望,在墓地穿行。天使穿著白衣顯現(xiàn),對她們說,“無知的人啊,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這句話常點醒我。圣人、偉人,巨人,完人,其實都是死人。每當(dāng)人們設(shè)立一個目標(biāo),杜撰一種主義,就開始翻開歷史,一次次地“從死人中找活人”。所以廣場上,依然掛滿死人的畫像。
圣經(jīng)中,用“風(fēng)”來比喻圣靈。用“吹氣”來比喻神將靈魂的樣式,就是屬乎真理的仁義與圣潔,放在人的血肉之軀中。吹氣,是對“被造”的一個生動描繪。尤其是在人類墮落后,耶穌說,心靈的重生,就如被風(fēng)吹過一樣。所以救贖,對他來說,是十字架上的承擔(dān);對我們而言,卻是一段風(fēng)中奇緣。圣經(jīng)把人的救贖之道,稱為人的第二次被造。吹氣,亦是對“新造”的一個生動描繪。
人若承認(rèn),自己是可憐的。就轉(zhuǎn)身,迎風(fēng)站立。吹進去的是靈氣,養(yǎng)出來的是血氣。信仰的對象,是死里復(fù)活的救主。而道德的楷模,都是陰間的死人。
學(xué)雷鋒的意思,就是從死人中找活人。三代之治的理想,也是從死人中找活人。不是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而是天不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因為人類的病,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死人沒有權(quán)柄,將他的偉大,傳遞給活人。所以雷鋒是雷鋒,你還是你。道德,不像疾病可以傳染。道德在本質(zhì)上像生命,生命不可傳染,生命就是生出來的命。惟有生命,可以生出生命。惟有活人,可以拯救活人。
這就是為什么道德若不立在信仰之上,道德就是一個咒詛。信仰救人,是一個一個的救。道德殺人,是一片一片的殺。信仰是生命,就像零售,你要獨自開口,自己伸手;道德是標(biāo)準(zhǔn),就像批發(fā),同一批貨,只有一個編號。你在道德中被定罪,你在信仰中被揀選。
一次,我和小書亞出去,見一個老漢彎腰駝背,正在垃圾箱里找東西。我叫小書亞拿了五塊錢過去。我第一眼生出的,是對他的憐憫。但這種憐憫只是道德意義上的。連同我的施舍在內(nèi),都誘惑著我,叫我生出內(nèi)心深處,一種隱秘的驕傲。
但我第二眼生出的,是對自己的憐憫。當(dāng)我把自己與那個老漢比較時,我是一個道德主義者。所謂道德生活,就是一種活在比較中的生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道德就等于道德優(yōu)越性。只是,當(dāng)我不是把自己和老漢比,而把自己和老漢撿回來的垃圾比時,我鼻子忽然就酸了,甚至差點哭出聲來。
為什么我要送他錢。不是因為我不需要像他,從垃圾桶里撿東西;是因為我自己就是上帝從垃圾桶中揀回來的東西。我不能“養(yǎng)天地正氣”;我的同類中,也沒有可以效法的古今完人。說到底,我無法活在崇高的道德中。我若不在信仰中被揀選、被新造;我的一切道德,都將助長我的道德優(yōu)越感。就像水漲船高,我的道德優(yōu)越感,終有一天,要吞沒我一切的道德實踐。
只是在第二種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基督的信仰者,而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我出于信仰而施舍,不是出于道德而施舍。我出于我被造(舊造與新造)的本質(zhì)而行善,不是出于我現(xiàn)實的才能、機遇、地位和品德而行善。
在上帝眼里,只有這樣的、非道德主義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因為行善的人,若不將善的來源和果效歸于上帝;他就沒有行善,反而行了惡。因為他將榮耀、來源和動力歸在自己(養(yǎng)天地正氣)身上,或歸在同類(法古今完人)身上。
這些是我看了電影,對自我的一段省察。哈姆雷特說,上帝給了我們一張臉,我們又自己造一張。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無論男女,越過被造的地位、自我成圣的誘惑,其實都一樣強烈。
謝瑤玲老師譯過許多中世紀(jì)教會題材的小說,最著名的是《玫瑰之名》和這部《女教皇》。剛好,德國拍了這部電影。在十三世紀(jì)的傳說中,這位女教皇若安,據(jù)說是在德國南部出生的(離馬丁·路德的家鄉(xiāng)不遠)。德國人似乎很喜歡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能同時滿足民族主義、女權(quán)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三座大山。
剛好,國內(nèi)今年也出版了中譯本。傳說中,若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她喬裝成修道士,一生渴望讓自己的才華,如明亮晨星,照在人前。電影迎合女性主義的視角,將悲劇刻畫為社會性的,即女性的地位、才華在那個時代不被尊重。但在我看來,真正的悲劇仍然是關(guān)乎信仰的。如果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那么性別在人類社會的構(gòu)成、和睦與美善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女權(quán)主義的一個左翼立場,就是才華掛帥,性別靠邊。和左翼的政治掛帥一樣,基本原則,就是誰有本事誰上。于是男女性別就被非生命化,被視為物種進化中一種階段性的、和粗糙的安排。
若安在學(xué)會了掩蓋每月的經(jīng)血,也為此舍棄了婚姻和家庭。但她仍無法勝過情欲的試探。在梵蒂岡懷孕,游行中當(dāng)街產(chǎn)子,難產(chǎn)而死,以一種怵目驚心的方式,暴露了她隱藏一生的性別。啟蒙運動后,這個十三世紀(jì)的傳說被翻將出來,不斷成為女權(quán)主義和反宗教的噱頭。
今天的女性,有雙重悲劇。一是男人們的傲慢和背約,使女人一直難以在家庭和社會中得著她們配得的平等與尊敬。二是女人們以犧牲、抹煞、藐視和放棄女性身份與特質(zhì)的方式,去爭取一種作為“人”、而不是作為“女人”的虛構(gòu)的自由。
傳揚若安的故事,也是一種死人中找活人的努力。性別,本當(dāng)是人類被造的特性中最寶貴和令人敬畏的一部分。但在一個慢慢男女不分的世代,人類的性別,要么成了雞肋,要么成了化妝品。
若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zhí)的鄉(xiāng)村牧師。他在信仰上懷著深深的偏見,活在一種道德主義的殘酷中。父親拒絕讓若安學(xué)習(xí),她離家出走,選擇了一條錯誤的反抗之路。就是以隱藏性別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才華。若安難產(chǎn)而死的悲劇,也是今日一切女權(quán)主義者的悲劇:誰若羞辱自己的性別,她(他)的性別終將反過來羞辱她(他)。
無論若安有多聰慧,當(dāng)克洛維的日耳曼士兵沖進教堂時,她本能地躲在了祭壇下。智力不如她、也因此不被她尊敬的哥哥,卻起身拔劍,為她而死。我多么盼望智慧的若安能在這之后,回到對自己性別的認(rèn)同中去努力。她卻反而決定一生隱藏在性別的謊言中。從這個角度說,她并不是女性主義者,而是一個反女性主義者。因為現(xiàn)世的苦難,使她不愿相信夏娃的一切尊貴、才華和美好,和夏娃的性別密不可分;也不再相信男女性別的被造中,飽含著一個盡管艱辛、卻始終高于這黑暗世代的崇高應(yīng)許。
女權(quán)主義的夢想,其實和男權(quán)主義一樣,是一種雌性同體的文化,和一種道德主義的文化。這種文化麻痹人們的常識,游說人們活在信心之外,并慫恿人們掙脫性別,鼓勵人們自我造型,目的就是從人類下降為蚯蚓。
2010-5-25
倡導(dǎo)平等博愛的宗教,其實也存在著一個男女不平等的梗,想想也是,至今女總統(tǒng)常見,可是女的主教看不到,更不要說教皇了。查閱資料就可以清楚,雖然更多的是傳說和故事,就像中國乾隆來自漢人民間的傳說那樣,更多的是故事欲望或者精神需要而已。
不過影片借助女教皇,展示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首先是對于“理性”與“宗教”的辯論。簡單的宗教信徒會將“理性視為大敵”,因為恰好是理性帶來了思想沖突和信仰危機。但是片中的教會學(xué)校的校長埃斯庫拉庇烏斯卻又另一番見解,他以神的意志理解一切,那么理性自然不能排除。他到地方上去,尋找柏拉圖的著作。鄉(xiāng)村神父質(zhì)問他說:柏拉圖?身為基督徒絕不可研讀他的著作!校長說:那么你認(rèn)為他的著作沒有任何意義嗎?信仰建基于圣典的權(quán)威,而不是哲學(xué)家的著作。但你必須承認(rèn),我們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是…上帝賦予的,完全是衪。那么你為什么害怕把信仰暴露于理性之光底下呢?如果上帝衪賦予我們理性,我們怎會因理性而遠離衪呢?害怕邏輯,是不是反映了不夠信任上帝的全知以及衪對人類的愛呢?堅信則無懼,因為如果上帝存在,邏輯只會把我們引領(lǐng)向衪。我思,故上帝在!雖然這段話的內(nèi)在,不過玩了一次辯論的“自相矛盾”(如果你相信上帝,還相信上帝創(chuàng)造一切,那么理性也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為什么不能接受理性呢);但還是很有意思的。正因為這段話,主人公,未來的女教皇,在男尊女卑意識強烈農(nóng)村生活的約翰娜從教會學(xué)校校長埃斯庫拉庇烏斯的話感受到真理。
其次,是展示了“天賦”與“語言理解”。校長為鄉(xiāng)村神父的孩子上課,他發(fā)現(xiàn)約翰娜比她兄弟更出色。約翰娜在讀哥哥教給他的《圣經(jīng)》,她剛好讀到“它像一粒芥末種子,一個人把它種在園子里它長成一棵樹”“天空上的鳥在它的樹枝棲身”。校長問她:那么你認(rèn)為芥末種子意味著什么呢?約翰娜說:或許是它的信仰,就像種植在園子里的一粒芥末種子,如果你照料它,它會長成一棵大樹。但它或許它也象征教會,它也像一棵芥末種子一樣發(fā)芽,很小,而且在暗處;但在耶穌和使徒的照料下,它生長又生長。校長:那么在樹枝筑巢的鳥呢?約翰娜:它們是在教會找到救贖的信仰者,芥末種子也可以代表耶穌基督,因為他被埋葬時就像一粒種子,而復(fù)活升天時就像一棵樹。校長聽了很高興,轉(zhuǎn)身對約翰娜的父親說:你聽到嗎?芥末種子象征對教堂和基督的信任,那是古典的圣典詮釋。你的女兒表現(xiàn)出異常敏銳的頭腦。很明顯,就像中國人對《論語》的理解,古代的理解本來非常樸素,也非常豐富,但是儒家思想淪為政治工具后,《論語》就被解釋成相當(dāng)局限的政治語言?!妒ソ?jīng)》也經(jīng)歷這樣的事。
至于其他的情節(jié),比如偶然性決定了女教皇上位(她熱愛知識,不僅精通教義,還懂得醫(yī)術(shù),治好了教皇,成為教皇的心腹,最終成為新教皇),比如懷孕產(chǎn)子,和愛人受到敵人的暗害這些。雖然有意思,但不重要。17.4.30
描述中世紀(jì)的片子總是給我一種寒冷,艱難,殘酷的感覺。這部影片又使人在殘酷之中看到一絲智慧,追求,隱忍與溫情。與此同時,又使我多了一分對宗教的質(zhì)疑。
那時的宗教告訴女人要順從,無條件的順從,被侮辱性的順從。扮演女主角父親的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眼神中透著冷酷,暴虐與殘忍的堅定。他拿起刀子逼近妻子喉嚨并在三個孩子面前侵犯妻子的殘暴使人不寒而栗。
然而,智慧的種子在小Joanna身上發(fā)芽成長,她認(rèn)字,閱讀,思考。她頂著父親的暴虐與不屑追求知識。父親的無知與殘暴使得她最終選擇離家,她媽媽看著女兒深夜出走,那段令人揪心。
Joanna的杰出在于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無論是校長的迫害,還是同學(xué)們列隊向唯一的女同學(xué)腦袋上澆墨汁,還是伯爵夫人冰冷的眼神,都沒有讓她退縮。她無路可退,唯有內(nèi)心的光亮照她前行。 對知識的渴望與對主的信念支撐她走過一個個困難與極度危險的時刻。我想冥冥之中她是有神助的,或許她就是神賜的。
愛情使這個女人完整。吸引他的不是美貌,是智慧。吸引她的是殘酷世界中的一份關(guān)懷,一縷陽光。不相愛才怪!兩人都是歷經(jīng)無數(shù)殘酷才再相聚,然而相聚帶來的是三個生命的毀滅。毀滅這段很虐心,但在那樣的時代或許也沒有別的選擇。
她愛權(quán)利嗎?我不覺得,她愛的是能通過那份教皇的權(quán)利幫助到世人,能使自己的生命meaningful. 誰不是呢?!為了這份meaningful的普世只愛,她將自己與愛人暴露于極端的危險之中。
片子的編劇不夠完美,有些情節(jié)比較小兒科,演員表演可圈可點,臺詞太過戲劇范兒。但從啟迪心靈的角度,我很喜歡它。
傳奇
一段至今都不被教會官方承認(rèn)的歷史,即女教皇事件。影片場面宏大,但劇情有些詳略不當(dāng),尤其主人公的教皇生涯只用不到20分鐘帶過。根據(jù)一些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女教皇和她所生的嬰兒,都被教廷殘忍地虐待致死,遠比影片的“難產(chǎn)而死”來得悲慘。
A seiry of interesting coincidences.
被這個傳奇的歷史故事吸引住了,很好看
【女教皇】就是一個關(guān)于歷史的大八卦,創(chuàng)作者找到了一個容器,然后把所有如有雷同的東西注入進去。最終影片就像一部成熟的流水線作品,看起來很文藝,實則不文藝不商業(yè),影片中風(fēng)景如畫、古羅馬城氣宇軒昂、服裝道具華美精致,這一切卻更讓本片變得像只繡花枕頭。 ★★★
音樂差d
昨天還想到其實女性的解放一部分得益于發(fā)明避孕方式的人。今天看到女教皇的悲催遭遇,那么理性和智慧的人仍逃不過自然賦予的命運。想研究一下那時候的醫(yī)學(xué),婦科方面應(yīng)當(dāng)特別落后,否則自己精通醫(yī)術(shù)的約翰娜怎么看放任自己懷孕生子這么危險的事情而聽之任之。以她的處境懷孕那一刻就注定了死!
很不錯
As much as I love the legend of powerful women, is the Romance part really necessary or just for selling the novel?
小說就小說唄
http://www.eee4.cc/html/juqing/2011/0118/20053.html
沒有小說精彩。限于時間所致吧。
3.5吧
————————————————依舊不能與書媲美
再來一個女教皇就有點牽強了……
女人沒有男人就完美了。
覺得女主角特有味道?。。?/p>
在不允許女人識字被當(dāng)做撒旦的年代,能夠?qū)覍矣龅秸湎湃A的恩師,能夠多次在劫難中存活下來,能夠在選擇愛情準(zhǔn)備離開后卻被選作教皇,好像一直都有一根命運的繩索在牽引著約翰娜。這是她的宿命,躲也躲不掉。在Gerold要她一起離開時Johanna講的那一番話,簡直應(yīng)該載入女權(quán)運動的史
拍的有點太冗長了。。。后來就看不進去了。
三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