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YB事件爆發(fā)的第二天看到這部電影,想起某大v號下面有人留言:戀童癖和同性戀一樣可恥。在褻童這樣的骯臟罪行面前,竟然有人把同性戀與其相提并論,而且那條留言,竟然還有不少人點贊。作者狠狠回擊:你不是蠢就是壞!
看到這片里面,男主人公病榻上的父親、自視甚高的大學(xué)生、路邊的小青年…他們都在以一套“自認為正確”的世界觀來看待這個世界和對待身邊的人。在他們眼中他們認定的錯就是錯,他們主張的對才是對。他們不認可的、看不慣的,就要堅決打擊,卻從來不問自己,這樣做對不對。
說回這部電影本身,感謝前面豆友的評分,才讓我對這片有了觀看的興趣,看完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部佳片。小語種,平凡的卡司,講述著一點都不驚心動魄的故事,然而就是這樣平淡細致,才最打動人心。
片中那位光頭大個子塞族警察,看起來不是很友善的面孔,但卻有一顆平等、包容、善良的心。是全片最閃閃發(fā)亮的角色。
這個世界上,有普世價值、也有各種偏見。人生而平等卻又生而不同。有一些惡,是真正的惡,作惡的人對別人和社會造成了傷害,這是一個健全的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分辨的!而有一些,僅僅因為你沒見過、看不慣、無法接受就對抗、排擠甚至不齒、詆毀、加害,這就是偏見。你可以不贊同這樣的生活方式,但請你尊重選擇這樣生活的人們。
生而為人,應(yīng)該如此吧。
影片講述男主、男主鄰居夫婦,男主與鄰居信仰不同性取向更是不同,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的故事;
影片看完后還是能按著順序?qū)?nèi)容回憶起來,敘事的順序特別好;
主人公借著背憲法照顧老人這種小事相識,思想和言語發(fā)生沖突,坐下來慢慢細談再逐步理解;
不過鄰居在希望得到男主的家產(chǎn)后的所作所為是否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我沒有太理解,即便帶著目的性,似乎也沒有什么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部電影小品《克羅地亞憲法》(又名《憲法》),真的是超級好看。 導(dǎo)演用二個家庭的互動,帶出長期存在於克羅地亞(克羅埃西亞)裡,兩個民族間的仇恨、對同性戀的歧視、青少年社會問題,以及每個人在自尊下多種矛盾的複雜心情。 看到最後不由得動容,隨著男主那內(nèi)斂又充滿層次的演出,眼淚是不自覺地流下。 喜歡這個導(dǎo)演始終用鏡頭講述,屬於南斯拉夫的悲痛。這個充滿帥哥的足球大國,在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約三十多年的今天,正用他們的方式一點一點恢復(fù)元氣。 #是個擁有東正教及天主教的國家 #四個主要演員演技真的 #面對性別認同及自己我予盾比丹麥女孩詮釋的更有力量
首先要呼喊一聲的是:千萬不要被電影的名字嚇到了!不要害怕!乍看名稱第一感覺就是個宏大敘事的電影,(就如《革命之路》一樣,還以為是一場血雨腥風(fēng)的社會革命?。?,實則是一個小而深的故事(一個以小見大的電影)。
說起克羅地亞,除了最近的世界杯,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還能想到什么?「克羅地亞之春」? 歷史、文明、沖突紛爭這東西,廣袤的大中華有,有人類存在的土地上一直都有,只是大家的語言不一,宗教不一。
克羅地亞這個早在史前就有人類居住的地區(qū),如今大部分的居民為克羅地亞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而塞爾維亞人(大部分信奉東正教)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整個占比約10%。
而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的民族對立,自南斯拉夫王國時代(1929年成立)就已經(jīng)存在。直至當(dāng)代,克族人與塞族人因民族對立依舊會引起戰(zhàn)爭,比如「克羅地亞獨立戰(zhàn)爭」(1991年-1995年)。
先看看導(dǎo)演何許人也:拉伊科·格爾利奇 (Rajko Grli? 有沒有朋友告訴我他的名字該如何發(fā)音嗎?Google 太弱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爺爺。(今年71歲,也可以稱作是爺爺了。 )克羅地亞人。
其作品《大師太棒了》( Bravo maestro) 提名了1978年戛納金棕櫚,而對于很多西方媒體來說,讓他被家喻戶曉的電影是《荒唐軍令》(2006年,Karaula)(再說一遍,不要被名字嚇到。)《克羅地亞憲法》沿襲了《荒唐軍令》的特征:小故事,大格局。
探討的議題也相似:歷史、民族對立、人類個體在如此環(huán)境下的命運。
可能有朋友就會說:哦,《明月幾時有》也是如此,大歷史下小人物的命運。我打包票,它們之間差別不是一星半點,不信你去看。
這是一個鄰里之間的故事。兩個家庭,樓上樓下,主要人物3-4人。
樓上住著耶克斯拉夫(克羅地亞人)和他需要照顧的年邁臥床的父親(曾被囚禁于布萊堡,請維基「布萊堡屠殺」)。白天他是一位非常有社會地位的教授,夜晚則異裝為女性(名為卡拉琳娜)出行。因其同性戀的身份不被父親接受,被街頭小混混群毆受傷,樓下的護士瑪雅主動予以幫助。她希望的回報就是教授幫助她有閱讀障礙癥的丈夫「安特」(是位有塞爾維亞血統(tǒng)的警察,曾參加過克羅地亞獨立戰(zhàn)爭)復(fù)習(xí)《克羅地亞憲法》,以通過考試。
《克羅地亞憲法》的考試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在此過程中,瑪雅與耶克斯拉夫逐漸成為朋友,而安特與耶克斯拉夫卻因民族、個人偏見發(fā)生爭吵,最后耶克斯拉夫的父親去世,生無可戀的她(已異裝)去往愛人波波自殺的長椅準(zhǔn)備了卻殘生。
它同性戀題材的標(biāo)簽,但它并未耽溺于「同性戀」本身。同性戀的標(biāo)簽使耶克斯拉夫飽受歧視,生活艱難,內(nèi)心煎熬,但同時他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弱勢者,他帶著自己的偏見與執(zhí)念:同性戀這個標(biāo)簽帶來的傷害、克族人與塞族人之間的長久對立帶來的創(chuàng)傷戰(zhàn)戰(zhàn)巍巍地生活著。他的生命看似堅強,實則脆弱無比,他隨時準(zhǔn)備著用子彈結(jié)束這些負擔(dān)。
耶克斯拉夫因同性戀被群毆了之后,跟病床上的父親說支撐不下去了;在他與樓下的安特發(fā)生激烈的爭吵后他看著抽屜里的槍發(fā)呆;之后他回答學(xué)生說著黑暗的日子似乎伴隨一生,但他還是愿意相信生活的美好,也正是因為這些美好讓他放棄在長椅上飲彈。
樓下的夫婦過著平常的生活,養(yǎng)了一條黑色的小狗。他們喜歡吃,喜歡騎摩托。身為警察的安特一直在尋找在香腸里塞玻璃渣的虐狗份子,一面也在尋找攻擊同性戀的神經(jīng)病,同時他面臨著《克羅地亞憲法》的考試。由于此前的戰(zhàn)爭導(dǎo)致孩子流產(chǎn),瑪雅無法生育,夫妻倆一直夢想著能領(lǐng)養(yǎng)到孩子。故事最后他們趕到自殺長椅,請耶克斯拉夫做他們未來孩子的教父,并且都已經(jīng)想好孩子的名字,耶克斯拉夫或者卡拉琳娜。
生活內(nèi)容與任何一個地區(qū)的人類都大同小異,樓下的夫妻夢想著領(lǐng)養(yǎng)小孩、喜歡飆車、夢想著住更大的房子、想要抓到虐狗的變態(tài),甚至只是想要通過一個考試;樓上的只是想要得到父親的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喜歡的衣服化喜歡的妝。
故事設(shè)計小而巧,日常的生活看起來點滴瑣碎,實則生活在克羅地亞的人們背負著歷史與民族,這些都是現(xiàn)下人們之間互相傷害的武器。
瑪雅做了個甜點與耶克斯拉夫一起品嘗,他津津有味的吃著,而當(dāng)知道是有關(guān)東正教的食物時,他不由自主地放下手里碗;小時候被塞爾維亞警察起伏的創(chuàng)傷與憤怒留在耶克斯拉夫的記憶里,使他對安特惡語相向……
但讓人欣慰的是,導(dǎo)演(也是編?。┙o了觀眾一個溫暖陽光的結(jié)尾。這應(yīng)該也是老爺爺希冀的:無論同性戀異性戀,無論克族人還是賽族人,都是自由與平等的,如克羅地亞憲法里所描述的。
最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女性具有愛與溫暖的強大力量,女性能挽救世界。(??)
一些思考:
《太平輪》、《建國/建黨大業(yè)》、《南京、南京》、《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等這類關(guān)于歷史、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感覺目前的中國導(dǎo)演思維傾向還是「以大敘大」,「表小表大」(好像是要說戰(zhàn)爭或者時代對于個體命運的影響,表現(xiàn)形式確實無論是大時代還是小人物都流于表面化,更多的是在渲染一種氣氛,而這種氣氛留給人的還是「大」的感受,而非深入個體,對于個體與時代/歷史有所思索。)
克羅地亞獨立前,曾有過3部憲法:
* 1947年憲法,確認了克羅地亞作為南斯拉夫聯(lián)邦成員國的地位;
* 1963年憲法,規(guī)定克羅地亞人民共和國改為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74年憲法,規(guī)定上自議會下至社會各領(lǐng)域都普遍實行代表團制。
由于克羅地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作為南斯拉夫國家的一員,所以有必要提一下南斯拉夫通過的各項憲法:1918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成立,1921年通過憲法;1931年亞歷山大國王為實行獨裁統(tǒng)治頒布了新的憲法;1945年南斯拉夫聯(lián)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次年頒布了憲法;1953年第二部南聯(lián)邦憲法產(chǎn)生;1963年頒布第三部南聯(lián)邦憲法;1974年頒布第四部南聯(lián)邦憲法。
1990年7月25日,克羅地亞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修改了國名、國徽和國旗。目前的克羅地亞共和國憲法是于1990年12月21日經(jīng)議會通過后,于次日正式頒布的。
2000年初,斯捷潘·梅西奇當(dāng)選總統(tǒng)。他在大選前承諾,將修改憲法,加強議會民主,削減總統(tǒng)權(quán)限。在他當(dāng)選總統(tǒng)后,便于當(dāng)年3月初組成了修憲專家小組并于4月初向議會提交了憲法修改草案文本,但因總統(tǒng)、議會、政府各方意見難以達成一致,直到11月修改憲法的決議才獲得議會兩院2/3議員通過,而且關(guān)于取消議會州院的建議因州院議員反對仍需繼續(xù)協(xié)商。
2001年3月28日,克羅地亞議會代表院通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決定撤消議會州院,實行單院議會制。
(資料來源:《克羅地亞》,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010年04月19日)
【完?!?/p>
文丨BY 岳漟 圖丨影片截圖/網(wǎng)絡(luò)
本文原載于「添糖電影院」(微信號:BrilliantFilms)公眾號,歡迎關(guān)注,第一時間打開新的電影世界。
? 本文版權(quán)歸作者 添糖電影院 所有,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看完這部影片不得不感嘆人類個體是多么矛盾復(fù)雜而又微妙平衡:
教授是一個執(zhí)著的種族主義者,認為其他少數(shù)民族,比如塞爾維亞族,野蠻愚昧,同時本人卻又屬于小眾的LGBT群體受到主流群體的排擠;他感激鄰居帶給他的生活溫情,但依然打心底里不認同他們的宗教食物和文化習(xí)俗;他想自殺去天堂與已逝的愛人和母親團聚,卻依然自責(zé)貪生怕死無法下手;常年盡心盡力照顧父親,恨父親給自己幼年時帶來傷害,而在父親死后也失聲痛哭,失去與世界最后的牽絆。
男鄰居是一個塞爾維亞族莽夫,暴力,酗酒同時深愛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的寵物小狗;他也許與所有警員一樣暴力執(zhí)法,動輒對嫌疑犯拳打腳踢,可是卻保持著樸素的正義感,雖然自大驕傲的種族主義鄰居瞧不上自己,他仍然要盡己所能為他討回公道,捉拿罪犯;他同情弱小動物,嫉惡如仇,立志要逮捕虐狗變態(tài)。
女鄰居是一個溫和友善能干熱心的女性,同時又有著不可避免的精明,夢想在鄰居死后能獲得他的大房子,甚至趁鄰居不在帶丈夫游覽教授的房子暢想獲得房子之后的安排,令人可笑可嘆;她雖然在醫(yī)院干著臟活累活,但是依然沒有放棄愛美之心,能欣賞教授的優(yōu)雅和美麗,愿意傾聽他的故事;在危機關(guān)頭帶著丈夫奪命狂阻止教授自殺。
教授的父親是一個納粹老兵,早年在戰(zhàn)場上殺人無數(shù),卻又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在退役后幫教會記賬;受人敬仰,卻又好色地拼著病體也要吃女護工豆腐;他偏執(zhí)可笑地認定女護工是特務(wù),但還是吵鬧著期待女護工的照顧。
人人都是一個脆弱的矛盾綜合體,維護自己內(nèi)心的平衡秩序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小心翼翼,更何況一對鄰里,一個社區(qū),一個社會,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呢?最后鏡頭中擺放玻璃碎片香腸的虐狗變態(tài)是否預(yù)示著,不知情的教授可能疏忽大意不小心讓鄰居寄養(yǎng)的狗受到傷害?而這對鄰里機緣巧合共同經(jīng)歷若干事件后才獲得的來之不易的信任是否會因此瓦解?或者是否暗示著一個看似處處平等的社會也會因為一些人微小的破壞而將微妙平衡的天平輕易打破?這就是最后一個鏡頭以及該影片留給我的思考。
《克羅地亞憲法》是一部無法從片名一望而知的電影(看完之后又會覺得片名非常意思)。但它絕對是值得推薦的一部電影。它串聯(lián)起不同的人物關(guān)注于一個共通的主題,既曉以“大義”,又關(guān)懷個體,既溫暖幽默又不失表達的嚴(yán)肅與完整。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同性戀教授和他的鄰居夫婦。教授被人打傷,本身是護士的女鄰居來幫忙照顧他,作為回饋,教授要幫助她有閱讀障礙的警察丈夫準(zhǔn)備憲法考試。 教授和警察之間,不止是知識分子與大老粗的差異。 教授是典型的克羅地亞人,因為歷史以及家庭的原因,極端痛恨塞爾維亞人。他的父親,如今已垂垂老矣、風(fēng)燭殘年,卻是一位“民族英雄”(當(dāng)然,從不同角度看,他可能也是一位法西斯主義者、極端民族主義者)。他曾救過克羅地亞的重要人物,而在南斯拉夫時代則經(jīng)歷苦難。影片通過教授提到小時候和母親去監(jiān)獄看望父親以及父親現(xiàn)在殘疾的雙腿,隱晦地來表現(xiàn)這一點。 警察卻是個塞族人,當(dāng)年喝醉酒誤入克族人的隊伍,才讓他能夠在克羅地亞生存下來并當(dāng)上了警察。面對教授的敵意與羞辱,他針對其同性戀身份進行反擊。但其實,警察先生本身并不歧視同性戀,在看到有人騷擾、欺負教授時,還表現(xiàn)出相當(dāng)?shù)恼x感。 社會狀態(tài)、歷史遺恨和個人情感等,給人與人的相處帶來了很多的障礙。將責(zé)任歸咎于對方,自己只知道抱怨,顯然不助于問題的解決。歧視與憎恨,只能帶來更多的歧視與憎恨。教授與警察之間本無直接的利益沖突,但先入為主、針鋒相對,反而影響了他們的相處和互助,而且讓他們彼此都更加痛苦。 教授與警察的憲法課無法順利進行下去。這一狀況也有著另一層的象征意義:法律條文與現(xiàn)實行為之間的距離。法律的基礎(chǔ)就是“平等”,而現(xiàn)實中處處都是歧視,法律無法被保障,那就是一紙空文而已。法律要有真正的意義,需要人在內(nèi)心在思想上的認同。 教授與警察之間的緊張,還是可以被緩和的。護士作為中間人,有著重要作用。在警察這邊,夫妻之間是滿滿的愛,她能夠勇敢地跟異族的他結(jié)婚便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倆也有著良好的互動。而在教授這邊,除了幫忙照顧他和他父親之外,她也非常同情教授的遭遇,并傾聽之鼓勵之。 能消除恨與歧視的便是愛,人最本質(zhì)的愛,形式不同但都同樣溫暖的愛。但不光只有愛,愛也需要一個自我認知的前提。雙方的錯誤都必須及時明確地指正出來(不僅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因為顧忌而有所保留。認識到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真正意識到了錯誤才能在之后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授這個人物還值得特別來說一下。教授與警察之間算不上大問題,他的痛苦還是來自于自身。一般人對他的歧視甚至打罵,他已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愛的人。他無法壓抑自己的愛,卻也不忍辜負了父母對他的愛。他勇敢去追尋自己的愛,但心里也有愧疚的一面,雖然與父母產(chǎn)生沖突,但他們之間的愛卻也是無法割舍的。這種折磨將與他終生相伴。 有愛才會痛苦。教授最親的人就是父母和愛人了。母親和愛人已經(jīng)都離開了,剩下病床上的父親,是他在這世界最后的牽掛。 現(xiàn)在,他的鄰居,一對善良的普通人進入了他的生活,為他孤獨而且還有些偏執(zhí)的心帶來一些溫暖與光亮。 影片并沒有過于理想化地來表現(xiàn)雙方的互動,而是賦予人物可操作的動機,從彼此實際需求出發(fā),慢慢消除了各種偏見與障礙,達成一種互助友愛的狀態(tài)。這一堂“憲法課”終于是沒有白上。 小樓中升起的一點光亮,未必能照亮整個世界。打教授的極端主義青年依舊不知悔改。電影中有很有趣的一幕,教授在警局遇到被抓的青年,青年不停地咒罵,他把他所反對憎惡的人都罵了一遍(不止同性戀,還有塞爾維亞人、共產(chǎn)主義者、吉普賽人、猶太人等)。這一幕不僅表現(xiàn)了極端主義者的惡意和愚蠢,也間接交代了當(dāng)下在克羅地亞容易被歧視的少數(shù)族群有哪些。 電影還有一個不斷出現(xiàn)的在路上放置藏有玻璃渣的香腸的殺狗怪人。在他母親誤食他的香腸身亡、他自己也被狗咬傷的情況下,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堅持他的行為。這世界可能比人想象的更加復(fù)雜,公共問題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解決的。 《克羅地亞憲法》以憲法作引子,表現(xiàn)了克羅地亞的社會風(fēng)貌和人情世故,并感嘆了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故事生動,細節(jié)豐富。尤其對重點的同性戀議題的處理頗為不俗,不只是一個溫馨的故事,而且涉及到多個面向,有大有小,有主有客,非常動人。影片整體非常成熟,有的放矢,又很具觀賞性。 (首發(fā)于公號“星期三噪音”noiwed,歡迎關(guān)注?。?/p>
同性戀與塞族人是克羅地亞的少數(shù)群體,對彼此卻也抱有最深的偏見,偏見源于對差異的不理解,它帶來恐懼,恐懼引起仇恨。父親的納粹軍服、男人的女性裙裝、虐狗犯的玻璃香腸、女人的富人之夢,在基于“自由”與“平等”的憲法的蔭蔽下,不可殺死。
本來對如此題材的影片興趣不大,但此片拍得相當(dāng)有趣。通過兩個并非典型的克羅地亞相鄰家庭,展現(xiàn)克羅地亞社會的現(xiàn)實。導(dǎo)演對一些敏感話題均有所涉及,但度拿捏得很好,不讓人討厭,而且影片諸多幽默的橋段,讓人體會到一種真誠與感動。
非常巧妙,你能想象有部片子叫你國憲法嗎
看到了薩格勒布大教堂
我們被自己的過去牽絆,卻仍放不下對他人的偏見。
原來亨德爾可以這么悲傷,原來人類關(guān)系可以這么美麗可愛。我覺得我要愛死愛死愛死這部電影了,它幾乎把克羅地亞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關(guān)于宗教同性戀歷史種族矛盾都冗雜在一起講了,但是卻一點一點都不淺層!可愛的笑點,沉默的淚點,看完鼓掌到手紅淚流滿面!就像片里的臺詞,這是我們共同的親愛的國家
難以抹淡的偏見 一個弱勢群體歧視另一個弱勢群體 人人平等的克羅地亞憲法卻能熟稔于心 口號式的宣言聽起來有多耳熟 這部電影就有多諷刺
超乎意外的好看 感謝電影節(jié) SIFF
一棟樓,兩戶人,折射出克羅地亞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 有宗教、民族和性向,有偏見、誤解和包容。善惡美丑皆是生活,活著才能感受生活。配樂很有格調(diào)...
我們都是從多小的窗戶望向這個世界
歧視未必是心存?zhèn)?,而是心存差別。被流氓毆打的異裝癖同性戀教授飽受社會歧視,而他本身卻在歧視生活在克羅地亞的塞爾維亞籍警察。父親深深藏起的納粹軍服、男人悄悄剪裁的女性裙裝、變態(tài)偷偷放置的玻璃香腸、警察默默背誦的國家憲法、女人暗暗幻想的富人之夢。這個世界歧視遍布,請給異類一絲包容。
非常喜歡這個節(jié)奏,幾個人物立體飽滿。男鄰居準(zhǔn)備憲法考試為主線,開始是克族和塞族的歷史矛盾,到最后請教授做孩子的教父為兩個民族的和解(或者說編劇的一種美好愿望)。谷歌一下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歷史恩怨會比較有幫助。教授的異裝癖故事為輔線,寄托了克羅地亞未來對LGBT更包容開放的努力方向。
邊緣題材啊,是我們大陸沒有辦法去創(chuàng)作的,真希望,我國也能拍些這種類似的電影,宗教,同性等等
所有深情都從容,不把任何議題(同性戀、民族、宗教)當(dāng)做煽情噱頭,最后俗套地回歸到情節(jié)劇式的主題上,反而有一種難得的質(zhì)樸感。痛苦永遠無法擺脫,但是“畢竟世上還有那么多美男呢”。
舉重若輕,不多不少,細節(jié)里見真章。這部電影仿佛是克羅地亞社會的一個病理切片,故事挖掘到這個深度,我給滿分
安特:你到底怎么想的就要自殺,別這樣,你總能再找一個啊,你知道這世上有多同性戀嗎?我們每天晚上都能抓到,我可以把他們的檔案拿來,你隨便選,管他是高的、矮的、瘦的……是要多愛一個人、用情多深?才會在其離開人世,依然戀戀不忘、銘記于心?弗耶科如此,《火車司機日記》里的伊利亞亦是如此。
影片圍繞住在同一樓卻性格迥異的四個人物所展開
角色很少,矛盾很多,好在是暖心的,看得舒服。(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滿嘴臟話的少年,什么都沒經(jīng)歷過的他,何以心中充滿如此多元的仇恨?這樣的新一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的都是什么樣的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95946/
竟然會有這種直白簡單又好看的政治家庭片。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兼受歧視的同性歷史教授,一個竟然替克羅地亞獨立而參與過八月風(fēng)暴行動的“塞奸”警察(而今塞族在克不足4%)。同性異裝癖教授老爸是將死的前法西斯烏斯塔沙戰(zhàn)士,而警察老婆也算是愛上敵人的“克奸”。試問街上的薩格勒布小混混,是先打死死基佬呢,還是先打死抓他們的塞族警察?第一次去薩格勒布,我還偏偏住了個不敢在單位出柜的中學(xué)歷史老師家,全圣日那天,帶我去墓園看他爸媽,他也順帶對著圖季曼墓碑鞠躬。感覺幾乎是對著這個沙發(fā)主故事拍的。電影中的民族主義同性戀,辯稱,古希臘底比斯就曾有過一個強大的同志軍團,既為自己而戰(zhàn),更為愛人而戰(zhàn)。故事也是按能想象的和解溫情方向發(fā)展,似乎巴爾干困境就只能靠少數(shù)派來慢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