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思路有點亂,但回想一下,結構很好的。小孩生母同樣是強大女性的設定,從她和葛洛莉的對話看來她真的是葛洛莉的朋友,而不僅僅是葛洛莉生活掩護的一部分,也所以在最開始讓葛洛莉有不能隨便拋下小孩的理由;此外還有葛洛莉保留的人性,讓她在危急時刻還是放下自己的貓抱走小孩。(和貓貓為伴以及討厭小孩,是葛洛莉不信任他人,以及缺少安全感的體現(xiàn)之一。)但安定的生活同樣難以舍棄,這是前半段葛洛莉亞的態(tài)度抗拒和行為矛盾、拖延的原因。葛洛莉不確定是否要從此一直抗爭,一直和這個小孩亡命天涯,沒有盡頭,所以她暫時沒買火車票,而是又住下了。在討論完能否戰(zhàn)勝組織,是否要對抗組織后,她做了永遠抗爭的決定,才最終把面對面談判和私人關系這些最終手段用上。
黑幫態(tài)度和水平的問題,感覺和葛洛莉的態(tài)度問題是對應的,開始是輕慢的、想要動動嘴皮的,后來一直親身體驗被葛洛莉壓制的那幫打手開始嚴陣以待了,但上面的人不僅不知道,還被葛洛莉用黑手黨里女性通常扮演的角色迷惑了。警察的缺席感覺可能是劇本的舍棄,也可能是事實就是這是件黑手黨內(nèi)務一樣的事,合理的設定就是警察缺席。缺少一點知識了(
其實我感覺有些差評和說“混亂”的,是因為不知道1.對葛洛莉來說要救的是小孩,本子只是工具;2.組織不止要本子,還“要”小孩;3.黑手黨對葛洛莉的看法是很居高臨下很輕慢、刻板的。
演技也是很好的,成人們的不用說,小孩的既可以說是勉強,也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所有他讓人感到抓狂的地方和生硬的地方,構成了他的形象,他是個有些聰明但遠算不上早熟的小孩,他沒有第一時間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當他意識到后他恐慌,他想裝成一個成年人讓自己冷靜,他想自己做決定,他也想繼續(xù)依賴,他不相信自己。
p.s.好喜歡片頭!好喜歡路人們!穿過后廚逃跑那段配樂好絕!
結尾不是“一勞永逸”,而是他們會永遠在生死間掙扎,他們會永遠掙扎。
《女煞葛洛莉》有著中規(guī)中矩的制作,無論是運鏡、剪輯、敘事,這部片都無甚亮點。這部電影最迷人的地方在于豐滿的人物和人物間絕妙的化學反應。
女主角為什么迷人?首先,《女煞葛洛莉》呈現(xiàn)的是一個衰敗、骯臟的世界,在這部電影里我們處處能看到蕭條的街道、老舊的建筑和貧民窟,甚至片中最有權勢的黑幫老大也有個不好使的“緩慢電梯”,而在這個世界里,女主角始終穿著精致、打扮有型,凸顯了她與整個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進一步強調(diào)了主題中的“個人對抗體系”。其次,和常見類型片展現(xiàn)的“女人都是天生的母親”這種刻板印象不同,葛洛莉是位厭惡兒童的單身女性,她的目標不是找個男伴,而是存下錢過安穩(wěn)生活。這兩處獨特的處理讓葛洛莉的形象豐滿又迷人。
一反卡薩維茲常態(tài),本片如同常規(guī)類型片一樣使用了豐富的配樂,并且絲毫不試圖掩飾電影所處的年代。同樣的劇本和演員,如果交給一個熟練的類型片導演,比如帕爾馬來拍,恐怕電影制作會更精良,幾場重頭交火戲也會更精彩、更充滿懸念。
冬季的時光是特別適合學習的,泡上一杯熱茶或者咖啡,騰騰的熱氣,穿一件居家的大毛衣,蜷著寫寫字,翻翻書,抑或看看電影。這時候的看電影一定比夏天來的專注。因為夏夜都很躁動,站到窗口透口氣,一聽聲音就知道對面窗戶沒拉窗簾在嘿咻,難道希區(qū)柯克的《后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而出的么? 電影《Gloria》1980年上映,那會兒還沒有我呢,可即便那會兒有了你們誰,也很難看到這部影片。 14年后的1994年,呂克貝松模仿這個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的影片故事結構寫出了日后藝術商業(yè)得獎三好學生的《殺手萊昂》國內(nèi)翻譯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只是他把女大男小換成了男大女小,很《洛麗塔》。未看這部電影之前,一直覺得呂克的《殺手萊昂》簡直神了,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要么藝術成功,但商業(yè)一定很差;商業(yè)成功的片子呢,就更別提有什么藝術性了,所以能兼顧的兩不誤,最后還獲獎確實是高手;后來看了此片,才發(fā)現(xiàn)天下文章繪畫電影都是一大抄,可能說抄有點過了,是受到啟發(fā)吧,因為王家衛(wèi)《重慶森林》里面讓林青霞戴上黃色波浪假發(fā),搭配大墨鏡,就是在向本片的女主角吉娜·羅蘭茲 Gena Rowlands致敬。影片開始時,演小男孩媽咪的女演員其實長相身材俱佳,演技也控制得很到位,說實話,剛開始吉娜出場我并不感興趣,當我知道小孩的媽咪也要被殺死時,就更可惜了,畢竟片中只有一個漂亮妞。而且很會演劇情片,是帶著情感在表達。后來吉娜的表現(xiàn)讓我改變了一些看法,因為她控制的很好,因為有時候很多演員最后失控了,太投入感情,而吉娜不是,她知道剛剛好就行,而且她帶了一種黑暗的氣質(zhì),如果再來點黑色眼影,簡直眼神殺人。 編劇/導演:約翰·卡索維茨,以前是個演員,我看過他1964年的財色驚魂,沒想到做導演這么棒。 挖電影祖墳是我近年來為了學習制定的計劃,當DVD碟裝滿了兩個最大號的宜家黑色塑箱以后,又開始多了幾個2TB的硬盤,10幾TB又有了。還在繼續(xù)增多,就在思索,世界上怎么這么多電影?而我才看了那么區(qū)區(qū)一千多部。有的時候感覺很好,畢竟看到了很多人永遠可能都不會知道的好影片,但有的時候也會失望,因為在這個看老電影的過程中看到曾經(jīng)認為優(yōu)秀的電影很多模仿痕跡,其實這也沒有什么不對,但真的不敢再看20--40年代的老電影了。又怕發(fā)現(xiàn)50--80年代的是學習他們的。 要去寫劇本了,可能我有一天也會陷入模仿痕跡嚴重的泥沼。無論如何,但愿我能看見像1994年那樣的電影盛世,那一年《低俗小說》《殺手萊昂》《重慶森林》《霸王別姬》等等等等 百花齊放。希望今后,我也有幸,會是參與其中的一員。
這部電影評分那么高,無非又是那種偽“文青”太多了。先說導演名字多么響亮,一句話扯出一些主義,顯得自己是多么風雅前衛(wèi),說話永遠都是故弄玄虛,從來不把話說清楚。前幾年豆瓣上虛構北歐電影釣魚的鬧劇歷歷在目,地球果然不缺各種魔怔人。
《女煞葛洛莉》在中外評論界實屬人類最大謎團,我都懷疑各大影評人當時是不是被卡薩維茨拿槍威脅了?
全片敘事,鋪墊和邏輯都讓人尷尬……
配樂很憂郁,但是敘事節(jié)奏拖沓到爆炸。
關于女主戰(zhàn)斗力沒有什么鋪墊,槍法準,畢竟動作戲份不是重點。
電影該有的邏輯:鄰居阿嬸是我好閨蜜,她把孩子托付給我,我發(fā)誓幫她帶孩子。鄰居一家都被殺了,我決定帶著孩子逃亡。孩子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孩子,但是我遵守承諾,在黑手黨的城市里逃出生天……最后復仇成功。
這部電影的邏輯:鄰居阿嬸我跟你關系一般般而已啦,我不喜歡你家的孩子耶!但我還是幫你帶孩子吧,不是我圣母,也不是我們關系好,而是導演叫的……小屁孩我把你扔下算了,小屁孩跟著我,我又把小屁孩扔了,然后又去把小屁孩撿回來……黑手黨渣渣來找我,我一槍就崩了他們……我坐完地鐵坐巴士,坐的士,鬧著玩……
兩個人逃命像是逛公園似的,走路慢吞吞,累了喝杯咖啡吃個雪糕,住個旅館。
黑手黨的人全是廢物,來一個死一個。但是女主說他們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逃不出紐約。阿嬸你這么能打,還逃不出去?黑手黨的人都是傻乎乎來送死的,你還怕逃不出去?
情感戲就更別說了,兩個人十分尷尬……臺詞也很尷尬……
導演想營造一種兩人無處為家,四處逃難,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的慌張和壓迫感。對不起,唯一的壓迫感就是這部電影太尷尬了。你以為女主要逃亡了,她突然說不如我們坐巴士,找個旅館歇一下,穿個高跟鞋慢吞吞,天氣太熱我都懶得逃命了。反正黑手黨的人都是廢物,我一支小手槍就能搞定。我覺得應該是黑手黨要逃命了。這個阿嬸拿著小手槍就能把黑手黨趕盡殺絕。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動作和感情戲都比這好多了。《女煞》在八十年代也只能算是垃圾,比不過各種B級R級的cult片。沒有美感,沒有暴力,沒有情感,沒有恐怖,但也沒有所謂中庸之道,讓人沉悶。
感覺就是導演為了秀自己老婆人到中年還能四處崩塌,強行加戲……
這部由百老匯舞臺劇大姐大吉娜.羅蘭茲出演,拍攝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故事和《這個殺手不太冷》剛好反過來了,小男主是個不足八歲的孩子,大女主是個風韻猶存的踩著高跟鞋走路扭著屁股的半老徐娘,故事的背景依然是套路化,小男孩一家人被黑幫殺害,僥幸逃出來的小男孩被老女人救了,于是,兩個一路躲避追殺。當然了會講故事的導演并不滿足于,講一個俗套的故事,而是把有意思的點設定在——小男孩被這個老女人迷住了,一路上還想盡辦法勾引這個體重都比他重六十磅的女人,人家在單人床上一個翻身就能把你這個玩尿泥的小不點彈下床。好玩的這個設定,其實是定義了男孩和男人的劃分了,正如傳說中的俗話,有些男的生下來就是男人,有些則不是。對于,影片里一開始呈現(xiàn)出的小男孩,也是肉眼可見的孩子,可是接下來一步步的發(fā)展,不得不讓你感慨,小男孩是個男人。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有圖真的是有真相嘛,真實世界的真相就算是導演設計的膠片紀錄都在告訴我們,看這個世界通常意義上并非肉眼而要心眼。這部電影的可看點更加有趣在于平鋪直敘的講故事,在今天講故事已經(jīng)成了商品,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和如何生產(chǎn)出一個好產(chǎn)品一樣一樣值得琢磨。因為,今天的社會是個商品社會,眼里有點活那也是硬核技術 。被小病毒路過撫摸過的人兒們,沒事干可以看看,畢竟閑著也是閑著,看部不錯的影片也是利用閑暇時間歷練技術,鑄就工匠精神,儲存混社會的正能量。
i love you,i love you to the death
1.浴室里崩潰一下不要緊,站起來還是要雙槍斃敵啊 2.開頭買菜回家上樓一段真驚艷 3. 紐約的的哥都是等著人拿著槍上來還不忘交規(guī)為后面追殺的車子左轉(zhuǎn)示意的鐵血漢子 4.小孩拉跨到對手戲完全沒看頭了,但是純粹是因為義氣以及與體制抗爭的理想而鋌而走險的Gloria本來就更帶感啊 5. 所以王家衛(wèi)看了多少遍這個!
原來這個殺手不太冷也不是“原創(chuàng)”!卡薩維茨拍城市拍得太好了,體育場的一瞥,公共交通的不停出現(xiàn)【公交車,出租車,地鐵】,背景人群自然入鏡,疏離感從頭貫徹到尾。反倒故事上稍微差點,女性主義的凸顯【沒有家庭,沒有孩子】與“母子”關系對回歸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表現(xiàn)之間的矛盾沒有極具有力的刻畫。
卡薩維蒂的《愛麗絲漫游城市》/《殺手不太冷》。單拎出來當(異類的、自反性的)類型片看會有一點驚喜,類比戈達爾早期;但放在導演的整體序列中,無疑位于最差的那一階。本片最大失誤,也許是小孩演的非常一般,和吉娜搭戲搭不起來,像奧斯卡影后和金酸梅男主角戳那飆,無語。另外一旦不是陷入中年危機的窘迫男性,卡薩維蒂的魅力就銳減,讓人看不下去。倒也看得出孩子是他的童年自指,拍得誠實。
美國幫派得以茍延殘喘到今時今日真是個奇跡,家族成員都是靠領政府救濟活命的對吧;美國的警力就更弱,或許電視通緝和市區(qū)開槍這些小問題都不屑一顧,可竟讓敬老院式的好好先生們對追蹤定位屢屢得手,又未免太過松懈;最后,感謝卡索維茨給傻逼觀眾帶來了一出笑點詭異又裝腔作勢的反類型極致觀影體驗
第一部卡薩維蒂//中文片名的女煞這二字加得真是微妙 能算更直觀地表現(xiàn)了葛洛莉的不同//女性身份不斷轉(zhuǎn)換 而且兩性之間的關系確實不一定落腳在愛情上//絕對女主 幾乎不可能不愛上葛洛莉
各方面來說都像是卡薩維茨最平庸的一部了,漂亮的開頭給了太大的期待。最大的問題在于情感的延續(xù)性,卡薩維茨的調(diào)度是高度依賴于即興表演的,因而攝影機對瞬時的、神經(jīng)質(zhì)或歇斯底里式的情感沖擊之張弛與把握非常到位,然而對于一個類型故事片所需要的精準、高效而又完備的“羈絆構建”以及過程中一系列大趨勢不變的起伏變化來說——不僅死板得屈才,而且整個過程也是存在斷裂的。
看過女煞葛洛莉后,你會覺得拍出殺手萊昂的呂克貝松并不是那么偉大,或者說,他之所以那么偉大,是因為他站在了約翰卡索維茨的肩膀上
因為Cassavetes,因為Gena Rowlands一切都變得好看!!!
影史第一次看約翰·卡薩維茨,影像風格非常迷人。女殺手與小男孩在城市之間輾轉(zhuǎn)逃亡,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相互羈絆而滋生感情,是同時具有冷酷與溫情的電影。林青霞在《重慶森林》的造型就像Gloria一樣。
把那個熟悉的Gena放進商業(yè)類型片結構里居然還挺成功,至于逃得有點莫名,怎么講,類型片難道不就是為了逃亡而加個理由嗎~6歲就覺醒了撩妹原力的拉丁小弟弟夸她tough, strong等等只愁找不出詞,我想:弟弟可惜你們沒有“屌”這個說法。Gloria逃命也不忘帶足n套裙裝始終細高跟,真是精致女孩。Bill Conti的音樂故意非常濃重但有一個薩克斯theme爆好聽。攝影風格非常70年代初,盡顯紐約臟亂差(不過市民都很講義氣)。
女性對卡薩維茨的童年到底做了些什么。。老女人羅蘭茲能不能不要這么美啊嗚嗚嗚嗚
3.5 子役的災難級演技毀了全片 我要是Gloria早把這小逼崽扔了 / SIFF第1場
荒誕見真情,小正太與熟女的故事
這毫無疑問是卡索維茨的電影,那個長相微笑都和自己神似的小男孩,還有自己的、我們的女神羅蘭茲主演。但這又是最不卡索維茨的電影。我所期待那種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最真實的美丑,取而代之是戲劇性的虛構。不斷上下樓梯和換乘交通工具的生死逃亡,也遠沒有僅在臥室里一男一女間的爭吵充滿緊張。
中間略拖沓,但絲毫不影響進入我的年度十佳復賽。開頭結尾尤其撩人。小男孩的表演是一個奇跡。介于經(jīng)典和蹩腳之間的奇跡。
用生活流的寫實手法講述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效果美妙,異常好看,比后來者《殺手萊昂》耐看。大概昆汀也從卡薩維茨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創(chuàng)作靈感吧。
對貝松影響肯定很大
第37分鐘葛洛莉拔槍怒射滅了一車人 一個年華老去的暮年女殺手和小崽子的蹩腳逃亡你贏不了體制的
太迷人了:從開頭的公交車上摔一跤到借咖啡到耐心展開的故事表里;從上西區(qū)到上東區(qū)到中城到地鐵到大橋到皇后區(qū)到紐瓦克,都有抓住各個區(qū)域的特色(Gloria的衣服也都好美??戳酥笥X得Leon好浮夸重慶森林好抖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