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我總是抬頭仰望星空。
向往它的無垠和廣袤。
多少年后,我忘記了曾經的悸動。
顛沛在生活的框架。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隨便點開這部電影,在角色僵硬的對話和瞪眼睛中嚼著排骨,疑惑于導演為什么要給這么平淡的對話配這么宏大的bgm。
中間開始隨著高潮接觸的逼近,這部電影開始真正吸引了我,一些術語的講解讓我回憶起了多年前翻看的科學雜志,接著從角色的眼睛中,我蘇醒了曾經對星空的向往,對仰望的癡迷。
如同被帶入了這部電影,我隨著角色一起倒計時,一起深呼吸,一起絕望,一起希望。
在藍色的光幕之下,主角的背影深深打動了我。就像看到了自已曾經希望的自己,頓時感慨萬千。
感謝這部電影讓我重拾了我快消失的星空。
其余剩下那個衛(wèi)星工程師是直男!雙線敘事,明線就是無線電探測,暗線就是對以前的辭退釋懷!不過為何要加這么多的暗線浮現成主線,甚至一度搶戲。。。導演對劇本的把握還欠火候!不過這兩個白人加太多的那種親密的眼神特寫,讓人覺得導演有其他的想法!鏡頭可能是廣角鏡頭沒買夠,導致全是大特寫,而且全部在車上!一度拍成希區(qū)柯克。。。
對于影片故事情節(jié)不再過多贅述。對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畢竟前期鋪墊工作實在冗余沉悶導致整片時長超過兩個小時。
近期關于阿雷西博天文望遠鏡年久失修而報廢的新聞大家有所耳聞,以下關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關及延伸內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樣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卻看完影片后有點興趣的觀眾。
對于故事講述的內容并非一時興起的虛構,在相關資料中查閱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實存在的?;匦磐瑯邮窃谟l(fā)現只是并非片中講述人類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過麥田怪圈的形式主動展示給我們。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為慶祝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完成改建,而創(chuàng)作的無線電信息,并以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為目標,把信息透過該望遠鏡射向太空。該信息共有1,679個二進制數字,而且1,679這個數字只能由兩個質數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條橫行及23條直行,這是假設該信息的讀者會先將它排成一個長方形。如果把它排成23條橫行,它會變成白色雜訊,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條橫行,便可排出圖中的一幅信息。
看到這里,很明白導演此劇就是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國的麥田上所展現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爾波頓天文臺電波望遠鏡,前方的麥田上 展示 “奇爾波頓麥田圈”
對于回信內容的解釋有下:
外星人與地球人類同樣都使用十進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種化學元素:氫、碳、氮、氧、磷(硅在后來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結構和人類DNA的基本結構相同 外星人的DNA結構與地球人類DNA的雙螺旋結構有明顯不同為三螺旋結構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數量為4292835309(十進制)相比人類4294441823(十進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與地球人有明顯不同,表現為頭顱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較低為1000(二進制)= 8(10進制)倍本信息的波長(126mm)約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數量為85億(十進制) 外星人所處恒星系的恒星大?。?個小格)小于人類太陽系的太陽(9個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裝置外形與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弧線M圖案)有明顯差別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裝置口徑為6748(10進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長約為850米
2001年8月14日“奇爾波頓麥田圈” 的第一圈出現
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爾波頓麥田圈” 的第二圈出現
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爾波頓麥田圈” 出現的當天,著名的麥田怪圈之母——“銀河麥田圈”同一天出現在英國。
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現在同一地點奇爾波頓天文臺的麥田圈,下面這個麥田圈顯示的就是它們的信號發(fā)送裝置,比我們的要復雜的多。一年后以印證 “奇爾波頓麥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號發(fā)送裝置。
根據對比圖案,回信中對方電磁波信息發(fā)送裝置和這個怪圈所示圖案極其相似。這個圖形結構卻正是科學家們正在研制的,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此類裝備和原理將微弱信號不斷轉換增強能量,以提高發(fā)射功率。但人類目前的科技水準卻是無法實現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讀并以相似且內容正確可解讀的圖案回復,大量有聯系的麥田圈圖案出現在英國奇爾波頓天文臺前的麥田,難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生命向人類傳遞的一個信號。
對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個對應解釋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關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內容來源于外星人給人類回復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麥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顆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我居然看三個男演員在一臺車里面對話看了快兩個小時,Jesus Christ !好吧,我再稍稍入戲一點。這講的是兩個天文學家和一個工程師發(fā)現外星文明的事情。我還以為劇情是一開始他們以為發(fā)現了外星文明,后來發(fā)現原來是地球上隱藏的文明。結果不是!就是這么“硬核”!
我想起高中時候有一次,跟一個愛好天文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飯,他跟我大談特談宇宙奧秘,我聽著賊慚愧,因為我根本沒有像這種這么硬核、這么深奧的愛好……再貶低自己的話我就不說了哈,反正就是沒有。
如果要我比較這部電影和那次跟朋友的對話的話,那我寧愿再來十次那樣的對話也不要看這部電影。雖然這部電影拍得很真實,對,我也沉浸其中了,但它畢竟不是真的,看完之后就會冒很多問號,哎,我這看了個啥?我一直期待的更豐富的劇情,沒有。那就像在看三個人在湖邊釣魚聊天,釣完了走一樣。當然,很多人懂釣魚,很少人懂天文,這會讓人覺得這兩件事有區(qū)別。
也就是說,這部片模擬了一件所有東西都在常理之中的事情,這挺沒意思的。因為連我一個外行人都會覺得“嗯,是這樣”,而不是“啊,原來是這樣”。不知道天文愛好者看到這部片,會興奮嗎?
“宏觀世界”是一部前戲太長而讓人失去激情的失敗科幻電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電望遠鏡,遠方的呼喚,這些都是廣大科幻迷最津津樂道的元素,要說拍得最棒的電影莫過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時空接觸了”,大導演,大場面,大明星,讓人即使時隔多年后重溫仍然是激情滿滿,反觀這部“宏觀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電影卻無時無刻不在浪費資源和觀眾的耐性,本來60分鐘就能講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導演和編劇拉長到了120分鐘,其間多出來的部分完全被無聊的情節(jié)所填滿,老兄即使你不鳥我我也要感動你,老兄你明明對我這么好為什么早不說,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對你傾訴,除去那些拖沓的雞湯對話之外太過于煽情和泛濫的配樂讓觀眾幾乎無所適從,你丫的要我從頭到尾都必須高潮嗎?是同類型電影沒落了嗎?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類似情節(jié)的“克萊拉”要比“宏觀世界”好上百倍,推薦給喜歡科幻的朋友欣賞。
2星吧,小成本,小制作,小場景的聊天談話大電影,其實核心部分的天文、信息、宏觀、微觀世界討論是很不錯的,有一定深度,但只占了一半時間。另一半時間則是這幾個人的閑篇廢話,或許暗有所指,但大部分人會覺得很沒有意思。 相當于一半科學紀錄片探討,一半廢話連篇,夾雜個人的政治感悟,人生理想,未來期望等等?;蛟S是科學家現在也不甘寂寞了,拍電影演一把過癮,借機表達自己。
真夠獨立的,兩個多小時真是白瞎了,剪成70分鐘足夠了。話癆就不多說了,一個懸念弄到最后,還是沒看到什么,居然拍了5年,都是自個兒玩吧!
最合適的是1.7倍速。對里邊的硬核內容很感興趣。很多東西我們肉體無法直接感知,但借助無線電、紅外線、二進制等等——它們能將原本形而上的推測折射成神秘而驚艷的視聽覺效果。我們?yōu)榱私忉屵@個宇宙,有一萬種手段。最后有點感動又讓我懷疑的是那句——Welcome to earth. 又是心向宇宙但身處柴米油鹽的一天呵~ 存在先于本質,先于意識,但意識一直想脫離存在遠走高飛。
節(jié)奏有點太拖沓最后一個鏡頭我才感覺有些熱血,但作為小成本獨立片子已經不錯了
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但我太喜愛接觸類影片了,尤其是本片,極其硬核。電影的缺點是小成本制作和時長拿捏的不穩(wěn),幾個主角的沖突和“接觸”的高潮放在同一個時間段會更有戲劇張力,但本片先解決矛盾再一致對外非常理性,符合科學家的身份。優(yōu)點就太多了,也是小成本限制,配樂就極其出色,大部分情緒是靠音樂鋪墊起來的,其次就是非常基礎和硬核的科學背景,二進制信息和無線電的使用是尋找外星信息最重要的技術,本片都詮釋的很好;還有三人組的新友誼建立和舊過往的糾葛,又為了同樣對探索未知的樂趣成了戰(zhàn)友,讓人會心一笑。最后是影片主題,人類對存在的探索,以及第三類接觸將改變所有的一切,探尋存在的意義是哲學、也是科學永恒的追求,雖然我認為任何地外生命都提供不了任何答案,但這探尋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
用如此微觀的成本拍《宏觀世界》,我也是蠻佩服導演的浮夸作風。氣氛營造得不錯,不過,將三個火槍手的氣場加到三名深夜在野外蹲點的苦逼科學家身上略顯怪異,也夠浮夸。他們連三腳架和電纜都舍不得扔,卻丟掉昂貴的天文望遠鏡,冒險闖紅燈,讓公司那頭十萬火急接力供電,并在最后一秒續(xù)電成功,這一切是為了把接收到的近地隱身外星飛船的信號轉移到移動硬盤上,但全世界幾乎同時發(fā)現了這艘飛船,等他們趕到公司,各工作站連回復外星人的信號都已發(fā)出,“歡迎來到地球”,這時居然還有人回溯三人收到信號的時間,精確到秒,從而掐算出他們是最先發(fā)現這艘飛船的人,似乎這也算了不起的“成就”,也能確??蒲匈Y助不中斷。但這種虛構出來的“成就”更為浮夸。另外我不明白,車子有油,發(fā)動后為何不能為電腦供電,而非要一路狂奔JB栽跟頭回公司找電?
如果不是紀錄片的話,拍成這樣真的分高不了,前面鋪墊冗長,后面的矛盾沖突可笑,拿什么天線,找鑰匙,剪鎖。題外話就是我怎么記得這事10年前我就看過,人類seti發(fā)送收到回復,什么雙螺旋結構,回復三螺旋結構之類的
在夜晚的一片樹林中的一輛汽車中進行探索外星生命,……雖說是小成本影片,也屬精神可嘉……
又一部超低成本佳作。
我吹爆這部電影,作為一個天文愛好者我不知曾幻想過多少次能和自己好朋友一起到房車里裝上電腦和那種可以控制的光學和射電望眼鏡到野外去搞自己的SETA計劃,在這部片完美的詮釋了我的想法,這種電影隨是小成本但我個人認為毫不遜色像97年的超時空接觸,盡管電影的前奏帶入相當慢,但是從中間開始劇情的走向突然就開始加速,然后快如同沒有剎車的90度斜坡一樣筆直的沖下來,到結尾再來個驟停,片中場景永遠都是夜幕下的星空,在配合人物對話和那種無垠的弦樂真的就是我理想中的完美鏡頭,總的來說導演應該一定對地外文明有著無限的遐想和深厚的向往,我能感受得到
科幻的部分非常好看,可惜只占1/5左右吧,其余都是又臭又長又沒邏輯的無厘頭文戲。老老實實拍個短片不好嗎?bug太多實在影響觀感,看在是小成本的面子上多給一星了
一臺車,一臺手機,四個人,六把聲音(??),比太多電影值得看了~歡迎來到地球??????
只有短片的內容含量,沒電這招真是太無語了。
無聊至極??
證明我們在宇宙中并不唯一是一個危險又迷人的課題,本片的低成本高質量的確難得,但是兩個小時的片長顯然多余,導演對節(jié)奏的掌控不夠稍顯拖沓,要是能挨過前面劇情的鋪陳,后面的故事就會變得有趣了,還有本片為了調動觀眾情緒過分依賴音樂,對于小高潮和高潮的配置有些本末倒置,總的來說還是個瑕不掩瑜的有趣電影
看似尋找外星人故事卻罕見的拍出了極具人情味!核心是三個男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相互信任,相互關懷,相互幫助下逐漸由孤獨走向團結,最終達到成功。這是一部好的獨立電影!就如同當下浮躁的豆瓣中難得一絲清靜。
很geek,小成本但一點兒也也不小成本
不抓人
看介紹很厲害,該片制作歷時五年,四個工作人員,三個演員,零預算的獨立電影。結果看了15分鐘都沒入戲,20分鐘才開始,真正高潮也就看看最后半小時吧。前面都是鋪墊。就4個人,幾臺電腦和數據。有點感覺太假了,沒啥拍了也硬生生弄了2小時。。數據丟了,沒電了,最后總算保存了數據,成為發(fā)現第一人。對科幻天文愛好者的鼓勵影片吧。實際作為科幻片看浪費時間。
主題其實是科學家的情懷、奉獻、努力、友誼,但整個故事的展開,時空、線索、細節(jié)等都非常無聊……
前半個小時以為是三個gay的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