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紀錄片風格讓人想起前不久的困池巖,都晃得不行。老美還是膽大,棒子全程驚叫連連。就片子的立意來說,困池巖的揭露歷史政治傷疤比地獄屋的邪教組織更為犀利,也更為有意義,更大膽。困池巖營造恐怖手法,如開不了的520房間門,自動停機的監(jiān)控設備,挖洞的大木柜等,比地獄屋里的小丑之類更為高明,比較而言,困池巖要更勝一籌!
美國人是多愛藍藍路,鬼屋文化里一定有藍藍路的身影。
有的偽紀錄恐怖片為了追求真實感,晃動得太厲害,但對于觀看者來說真的不是好體驗,這部電影在拍攝方面還是很穩(wěn)的。
歐美恐怖片大致會跟宗教,邪教,惡魔,扯上關系,雖然劇情各有不同,但最后都可以指向一個地方“地獄”,地獄的場景就不多說了,而電影的劇情要把地獄模式投射到現實,在現實上演一遍,所以歐美恐怖電影里經常撒血漿應該能理解了吧,這是他們的特色,跟日韓是不同類型。不過這電影因為是偽記錄,我們都知道靈異事件出現會讓周圍磁場出現波動,你拍攝儀器是不可能拍到清晰畫面的,所以這電影就是沒有血腥畫面也不算恐怖。
回歸正題,起因是萬圣節(jié)晚一鬼屋失火,事發(fā)后幸存人員都被要求保持沉默,但越要求就越會反彈,就有好事者開始調查了,先是有記者進入過現場拍了些照片,明明是失火為什么現場到處都是血?又有人上傳了一段911錄音,最后唯一幸存的工作人員sara找到記者拿出一卷錄像帶并開始進行倒敘。開頭這段拍的真條理清楚,像娓娓道來一般。
劇里每個人都在狂立flag,而且電影處處都有提示,有的恐怖電影內容晦澀,這部很簡單,導演直接告訴你了,一行人建造的鬼屋酒店原來就叫“abaddon hotel”,怕有些人還不懂,導演還很體貼的找人給觀眾講解,簡單總結下就是abaddon就是地獄里的魔神,圣經里有提過它,猶太教中有“墓,冥界”的意思。而且這座酒店的歷史也很黑暗,住進去的人都不能善終,幾十年前才出過事,現在又有人要入駐還準備在萬圣節(jié)晚開業(yè),是不是很熟悉?獻祭模式開啟。題外話在歐美電影中小鎮(zhèn)是經常發(fā)生奇怪事件的地方,群體性作惡有的是人有的是借著人搞惡靈獻祭那套東西,電影沒多講小鎮(zhèn)的事就不擴展了。
一個團隊總有人比別人更敏感,這種人如果不是主角往往會先被踢出局,因為會破壞別人的“好事”。其實后來大家都感覺到不對勁,但為了錢決定繼續(xù),團隊的老板大概投資失敗了就靠著這次回本,他的伙伴也陪著他做一票。有人看了第二部后覺得可能老板跟酒店原來的管理人員簽訂了協(xié)議造一座酒店吸引大批人獻祭,我不太認同,最后逃生的時候每個人都是盡職盡責的安排參觀者逃離的,只能說感知到危險但抱有僥幸心理畢竟誰知道會發(fā)生這個。電影順其自然的播出萬圣節(jié)當晚的畫面后倒敘結束。(第二部沒必要看,我預感到這類電影第一部即使拍的不錯但第二部會變得無趣,看了下評價猜測基本沒錯)
采訪sara的記者在sara的誘惑下(其實是自己好奇心作祟)決定帶著攝影師去現場走一遍,真的是毫無意義的作死。這個團隊所有人都死了只有sara完好無缺的出來并且在那么混亂的狀況下還能把錄像帶帶出來?sara還對女記者說你可以來C2房間找我,記者離開時特意去飯店前臺問了C2房間,給出的回復是飯店沒有C2也沒有sara這人。等女記者去了現場2樓后,發(fā)現竟然有C2這個房間,攝影師勸她不要開門,女記者就是要開……雖然我不開上帝視角,但如果現實中有這樣的人我立馬掉頭就走,不對,我都不會同行去這個地方。開了門的結果可想而知,因為sara已經死了,按照abaddon意思,她所在的C2其實已是在地獄里了,開門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界限被打破,本來想為什么時隔幾年還找女記者誘她上門,很可能是當年獻祭的人數不夠,要湊齊正好選中了她。
電影大概講了怎么設計鬼屋,挺有趣的。鬧鬼部分不恐怖但很合理,卷毛男每次都會背對著門對著鏡頭說說說,你可以看到一個女鬼從門口進來又出去,卷毛男后知后覺直到有天醒來看到女鬼坐在他房間里一步步向他靠近,而他的做法是躲在被窩里,這樣當然不能躲過鬼,你叫幾聲也是好的呀,有人說他太幼稚了,倒不可能是幼稚,人在情急之下可能會一瞬間大腦空白慌不擇路。另一人是抱著藍藍路轉移,轉身發(fā)現藍藍路看著他,我們當然知道這有問題,但這人不知道他以為是他朋友裝扮的,所以一點不怕慢悠悠去找朋友了,當發(fā)現朋友好好的坐在那兒時才發(fā)現不對勁,特別慌亂的跑回去看小丑,這段很真實,雖然鏡頭晃動的有點混亂。包括最后被吊起來做表演的姑娘聲嘶力竭讓周圍人救她“這不是表演的一部分”很有代入感。
和這么多恐怖的假人呆在一起真的很嚇人好吧,前面有點無聊,是如果我真的想看一部好電影那么五分鐘后我就會關掉它的程度,但到后面確實有點嚇人了,而且算是比較快進入正題的一部,突然出現的假人,雖然知道是假的,還是很可怕,中間那個一直在晚上睡前錄像的人,笑死了發(fā)現床邊有人之后立馬把自己蒙到被子里,這一段還蠻緊張又很嚇人,到后面那種恐怖又緊張的氣氛真的很不錯。偽紀錄片如果拍的不錯的話真的很有代入感,感覺后面鬼屋開張部分沒有前面的節(jié)奏好,中間那一段混亂到完全沒法看清,拜托,讓人感到恐怖的前提的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電影情節(jié)還挺復雜的,就是看到最后覺得累了,怎么還不結束啊,最后結尾還是有點意思的。 整體來說還不錯吧,感覺是這種片子一般會在前面做非常無聊的鋪墊,然后后面大概有幾十分鐘的高潮可能會比較刺激,這部片子是在高潮中間把所有無聊的片段插進去,讓人覺得一會兒挺不錯的,一會兒又很無語。但還是值得一看的,感覺從內容和劇情結構上來說,還是蠻新奇有意思的,導演套路很多啊哈哈哈哈
某萬圣節(jié)鬼屋的五人工作團隊,尋找到一棟被廢棄30年的酒店,入住并裝扮一番,打造萬圣節(jié)鬼屋接客,結果沒想到發(fā)生靈異慘案。
五年后,某好事攝影調查組找到唯一女幸存者,查看當年的視頻資料,并回到鬼屋現場……
本偽紀錄片故事大概如此,對比其他無數偽紀錄片,這個題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可以一覽鬼屋是怎么制作的,并且還帶觀眾一覽鬼屋全貌。
“鬼屋”鬧鬼,這對本來就喜歡恐怖的觀眾來說,等于是雙層福利。
里面值得稱道的幾處嚇人地方,拿攝影機的家伙無聊拍攝中,忽然發(fā)現地下室門口吊著道具小丑,他以為是同伴惡作劇,一邊笑罵一邊將鏡頭轉移到地下室的樓梯,然后再轉回來,小丑竟然轉頭看他。
我和這家伙當時魂都嚇沒了,我還好,他嚇得哇哇亂叫連滾帶爬的找同伴去了。
還有這廝半夜忽然醒來,一個女鬼坐在墻角,死魚眼瞪著他。按照常理,我們肯定哇哇大叫跳起來就跑。
沒想到這膽小鬼竟然躲進被窩里,企圖想用如此幼稚的方法躲過女鬼,天哪,當女鬼三歲小孩???
鏡頭處于被被單遮蔽狀態(tài),只能聽見慌亂的喘氣聲,被單掀開看一眼,媽呀,女鬼湊近了,趕快遮住,過一會,又忍不住,再看一眼,我擦,就在床邊瞪著我。
本片利用第一視覺,讓人身臨其境,完好的展示了偽紀錄片應該有的恐怖感!
當然,每個恐怖片都需要作死的人來推動劇情,五年后采訪這個恐怖案件的女主持,在發(fā)現被采訪的女幸存者詭異的情況下,還非要帶攝影師去鬼屋現場采訪,結果羊入虎口。
電影整體采用新聞記者采訪的方式,從顧客的現場DV,案發(fā)的新聞,到幸存者提供的視頻資料,到最后的記者暗訪,完整的展現了整個恐怖故事。
這是一部合格的恐怖片!
說起鬼屋,另外一部偽紀錄片《十月建造的房子》,也是我比較喜歡的。
還算不錯
但是豆瓣的演員表笑死我了
薩拉是女主角放在最后
亞歷克斯,馬丁,托尼,保羅 這四個人都放在很后面
男主角變成了羅伯特,就那個只有坐在那講臺詞的大叔
接下來就是女主角和兩個女配角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主角一伙人是一男三女……
豆瓣真“權威”
回歸本片
題材很新鮮,恐怖屋題材都拍爛了,這次不一樣了
不是主角視角去屋里探險,而且主角視角建造恐怖屋,以及用了偽紀錄片的形式
節(jié)奏一般,薩拉被鬼蠱惑早有暗示
就是托尼和馬丁還是亞歷克斯的那段對話,就是托尼本來打算離開的
那段對話沒有放出來,以及馬丁或亞歷克斯告訴了托尼真相?所以托尼選擇留下來了
反正就是挖坑不填,五個人死光了都不填坑
還有一個敗筆
游客那段,偽紀錄片已經很晃很吵了,非要一閃一閃又亮晶晶,還各種馬賽克,得用一幀幀暫時的方式看啊,以及恐怖屋里的女演員被鬼殺時,啥都沒,就是一下子變成一具骨架了,這段高潮戲,偽紀錄片還不如正常模式更容易拉分
還好最后補了個女記者作死的片段
恐怖氣氛渲染的不錯,我好像沒怎么夸,都在吐槽,然后卻打了四星,好奇怪,可能和薩拉一樣遇到鬼了吧
一般,偽紀錄片的優(yōu)點就是代入感強,比較容易出現的缺點是敘事片段化、碎片化,很難自然地把所有事情串起來成為一個邏輯清晰的故事。本作就有這個毛病,故事講得不夠清楚,讓人一頭霧水,最后也沒搞懂這鬼屋到底怎么回事,地下室又發(fā)生了什么。我猜因為以前的旅館主人是邪教人士,可能通過獻祭和儀式,把這個屋子變成了一個通道,邪靈可以進入這個房子傷害生靈。但是為什么這幾個人一開始住了很多天都只是小打小鬧,最后開張那天卻來了個大的,是因為邪靈在積蓄力量嗎?那邪靈能知道他們哪天開張?還有這些邪靈并不怕人多,但為啥警察來了以后就平息了,難道它們也怕警察?此外我個人認為此片的缺陷在于對“鬼”的形象塑造不好,基本通過玩偶來呈現,沖擊力很弱。
最后說一下幾個主要人物,說實話我覺得人物交代也不清晰,我自認為對外國名字沒有障礙,看了一半才把人物搞清:
Alex:鬼屋這伙人的頭兒,不知道他有啥陰謀或苦衷必須把這個鬼屋搞起來,要是現實點可能是經濟方面的原因吧,最后吊死在閣樓上。
Sara:Alex的女友,女記者Diane采訪的人,其實早就在當年鬼屋騷亂時被Paul殺死。好幾年過去了,Sara接受采訪的時候好像還穿著當年的衣服,明顯有問題。
Mac:長臉,Alex鐵哥們,最堅定的支持者,后面應該也是在閣樓上被吊死。
Paul:卷毛,最早負責攝像的人,他住的房間居然沒門,出事簡直是必然的。他第一次晚上睡覺前錄視頻時疑似Sara從門口經過那段我覺得是影片里最驚悚的環(huán)節(jié)了。他也是第一個倒霉鬼,被附身或是奪舍了,最后殺掉Sara后割喉自殺。
Tony:Paul出事后負責攝像,曾在開張前夕想離開,不知道Mac說了Alex的什么事說服了他,這一段我很好奇。最后跑在Mac前面想去看看地下室里發(fā)生了什么,結果被關在地下室。
Melissa:很可愛的妹子,比較倒霉,負責在地下室里扮演雙手被銬住的人,下場應該比較凄慘。
Joey:在地下室扮小丑,Melissa手銬的鑰匙在他手上,地下室出事后他貌似是最早逃離的人之一,結果Melissa只能被一直鎖在那里好可憐。事發(fā)九天后在家里上吊。
Diane:女記者,最開頭出現的那個姑娘,負責采訪Sara,在我看來她作為記者提問水平可真不咋的。后面好奇心太重去鬼屋探險,最后當然連累自己的攝影師一起掛了。
電影開頭剪了好幾個不同敘事者的訪談,配上一些當天的游客錄像,讓觀眾大概了解了這起靈異事件,還真有幾分紀錄片的感覺,有點亂,但是也貼合主題。而且對于這一造成多人失蹤跟死亡的事件,每個好像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覺得是靈異事件,有的人覺得是單純的意外。然后就是正式的根據當事人提供的錄像帶,回顧這個恐怖屋策劃團隊在開業(yè)之前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因為是紀錄片,拍攝大多是以第一人稱視角,鏡頭真實但很晃,尤其是拍攝的人跑的時候,看得人有點暈……但是以這個視角拍攝出來的確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些地方像游戲逃生似的,緊張感跟恐怖氛圍塑造得也不錯。高能也大都集中在電影后半段,臨近開業(yè)的那段時間,被子蒙頭跟小丑轉頭這幾段也挺嚇人的。
然后就是開業(yè)當天,因為是各種第一人稱視角的鏡頭拼湊出來的,鏡頭因為拍攝者的跑動晃來晃去,而且伴隨著亂七八糟的尖叫,真實感強是強,但是看得人迷迷糊糊的,完全不知道發(fā)生了啥,大概這也是導演想要的效果?
結局的反轉跟開頭連接上,再回想前面的一些伏筆,有種細思極恐的感覺,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偽紀錄片。
本片失敗的外部環(huán)境在于恐怖迷們所熱衷的已經不再是「偽記錄」式風格,而內在因素是編導們依舊在犯「偽記錄」初期最致命的硬傷——為了「紀實」而犧牲人最基本的正常反應和邏輯行為,高潮戲份劇烈晃動的鏡頭與全片幾乎無特效的「惡魔」呈現或許對于小成本電影制作是某種案例分析,對于觀眾則是進一步的災難。
由鬼屋謎案談至都市傳說,再引到擔任全片主要情節(jié)的遺失錄像,一步步遞進的懸念感與趣味性都足夠吸引,偽紀錄語境下恐怖氛圍營造亦有效,亦幻亦真的人為驚嚇與真實鬼怪,其中掀被單那場戲著實令我驚了一下。
3星半,偽紀錄片,梗雖然有點兒老但是氣氛營造的還是挺到位的,就是需要仔細看,因為有的高能不是很明顯鏡頭一晃就過去了,轉頭小丑還是挺嚇人的,就是結局過于作大死了
越來越覺得偽紀錄片形式的恐怖片就是為一兩個幾秒鐘的jump scare浪費時間
作為一名夜盲癥恐怖片愛好者 最大的心聲就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不黑的片
偽紀錄片的話就算故事一般,但只要是第一人稱視角往黑暗里看就會很嚇人啊…
還可以,一群電影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嚴肅作品,看得出嚴謹的結構和設計的戲劇沖突,比起墓地邂逅之類的一驚一乍好多了。
4.5 均分太低了我想拉一拉……是近年所有新作里除了Lights Out以外第一部把我嚇到的!footage和采訪來回切不會導致暈車;不蠢兮兮地裝神弄鬼,該有的高低能一個不少;梗足夠多,雖然略老但是恐怖感十足。總的來說完成度極高,形式和題材組合到一起口感新鮮,算是難得的佳作啦XD
采訪的部分可以完全略去,顯得沒有必要,形式是用來提示思考的,但在這里質感粗糙且無聊。雖然無法逃出恐怖片主角就是死活不離開房子,死活都不信任朋友卻還要做朋友的奇怪邏輯,但是在古樸的驚悚場面確實做的很有心,小丑回頭和掀開來的被單是代入感極強的場面。
四個字:窮極無聊。不喜歡偽紀錄片可以放棄此片,有一定恐怖片閱片量的也不必浪費時間了,在老衲看來本片水平甚至不如《昆池巖》,雖然后者也不是什么上檔次的好玩意,但至少還有幾個說的過去的要命梗,本片可拉倒吧,結尾尤其稀爛,看到最后你一定會說shit,不理解這么庸俗的創(chuàng)意為毛會有這么多叫好的
高潮場面太糊,很費勁也看不清發(fā)生什么事。一二三木頭人的嚇人法很適合偽紀錄。
美國人都沒玩過鬼屋嗎?竟然有這么多人排長隊。
還行,就是鏡頭晃得太厲害,頭好暈。
雖然對偽紀錄片已經有點疲勞,不過這部確實算拍得不錯的,也算把握了偽紀錄片的核心,比較純粹,沒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東西摻雜。
能看到一部不整些幺蛾子的未記錄恐怖片真是神清氣爽,插入新聞實錄和采訪代入感極強,對影片真實空間的塑造很有幫助
3.5 鬼屋探險、圣經惡魔、邪教儀式、小鎮(zhèn)黃歷...各種激發(fā)好奇心的元素融為一爐,慘劇背后環(huán)套著另一個慘劇,和粗制濫造絕緣,且利用鏡頭玩了些提神醒腦的tricks,同時模糊了人造驚嚇和真實存在的邪惡間的界限
不算粗制濫造的found footage,近幾年已經很少見了。氣氛出乎意料的好,有兩段非常嚇人。缺點也挺明顯,三段不同視角的found footage外頭套了層采訪為主的專題紀錄片殼,卻不能好好貫徹始終,估計導演自己都很混亂,故事到記者作死那段時真實感就已經蕩然無存了。類似題材還有部《十月建造的房屋》。
形式上無限接近于真紀錄片,亦真亦幻的詭異氣氛營造得引人入勝,劇本思路清晰流暢,抽絲剝繭地探秘懸念真相,雖然沒有一驚一乍的音效加成,但包括掀被單、小丑轉頭在內的幾個驚嚇鏡頭依然足夠亮眼,后半段氣氛營造到位,但受形式限制,沒有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感官刺激,算是一大遺憾?!铩铩铩?/p>
逃命的部分有點太亂了看不清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但是整個故事把微紀錄片的形式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非常好。原本這在我眼中不是什么值得稱道的優(yōu)勢,直到我看過《靈媒》之后才意識到原來這也并不容易……
太疲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