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那么努力的討好父親,他為了幫父親的忙,去母親那里借錢做生意,沒想到敵不過艾倫的一個訂婚的消息。他為父親所做的一切,卻被父親所嫌棄。一直以來不管他做什么父親都不放在心上,這次他是徹底的失望了??枩蕚渥吡耍瑤е枪P錢去做生意,和媽媽當初一樣??栔滥赣H為什么離開父親,忍無可忍。我都知道,你給她的愛不會比給我的多,因為你代表正確、正義。你從來看不到我倆的任何長處,你總是對的。你能原諒我們,但是從來沒真正愛過我們。你一直看不起我,因為我像媽媽,你永遠不你能原諒自己曾經(jīng)愛過她。我永遠不原諒他。哥哥如同父親一樣正派,女友艾貝爾都感覺不到他的真心。我妒忌了一輩子,不想再忍受了。今晚甚至想用錢買到你的愛。但是現(xiàn)在不想要了,我已不再需要。我什么愛都不需要,不會有回報的,太不值了。艾倫接受不了自己的母親是這樣的人,瘋掉了,跑去參軍。父親也因此癱瘓了。艾貝爾不忍看著卡爾如此痛苦的離開,她太了解卡爾內心的想法了。不被人愛是件可怕的事,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如果沒人愛,會使人變得自私、暴力、殘忍。卡爾一輩子都沒有得到愛,請你給他一個愛的表示,否則他永遠長不大,他永遠生活在愧疚和孤獨中。我希望他人格完整、堅強,只有您能幫他做到??栆恢毕胱C明天生就是這樣,無法改變。但事實并非如此,人是有選擇的。你曾經(jīng)說過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此。人有選擇,選擇造就人。父親最后原諒了卡爾,還不如說是卡爾原諒了父親。互相間的救贖,讓一切看上去那么的美好完整。
詹姆斯.迪恩叛逆、邪性又惹人憐的形象是他最深入人心的熒幕形象。本片里這個渴望父愛,渴望在兩兄弟中得到平等對待的缺愛男孩被困于嫉妒之中。但他又是個極受女孩們歡迎的漂亮男孩,可他似乎從中并沒有獲得太多自信與滿足感,也沒有因為親情的失意而遁入虛無,走進花天酒地、左擁右抱的混亂生活。他在努力得到父親的尊重與愛,影片的核心故事線就是他找到了撇下家庭的生母,借到了5000美元種豆子,并在戰(zhàn)爭期間通過提高物價賺到了第一桶金并作為禮物送給了生意失敗的父親。在其中發(fā)展出的家庭關系刻畫除了與父親和老鴇母親外還有與嫂子的情感。弟弟在影片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被傷害”的一方,哥哥與嫂子恩愛的結伴同行而弟弟總是獨自一人。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標,賺取了第一桶金,以及在游樂場里與嫂子的情感進展,都讓兄弟兩人的關系有了質的變化。嫂子對哥哥感情的猶豫來自于哥哥對母愛的渴望與找尋,這讓嫂子懷疑他們愛情的純粹性和動機。但其實說白了,嫂子在通過對弟弟的交流與了解增多后愛上了這個女人緣極好的叛逆敏感男人。故事的發(fā)展讓兩兄弟的天平發(fā)生了調轉,弟弟見到了母親,賺取了第一桶金,得到了嫂子的愛,看起來他可以一掃頹勢。但哥哥卻祭出了和嫂子訂婚的大殺招重新博取了父親的歡心,再加上父親的正義感讓他拒絕接受弟弟的“不義之財”,而父親的正義感與控制欲也是母親離開他的原因。最后弟弟讓哥哥見到了母親,哥哥崩潰離去,父親病倒,只留下弟弟與嫂子在父親的病床前。整個家庭關系的矛盾與穩(wěn)定皆來自于離去的母親,而母親的離去又與父親的性格相關,母親這個不愿整天待在家的女強人形象勢必無法忍受傳統(tǒng)且控制欲極強的男人。父親口中“去世的母親”謊言出于維穩(wěn),弟弟粉碎謊言的行為來自于缺失的父愛與嫉妒,或者說是報復,報復哥哥拿去了太多的父愛。
這樣的電影,總是看得我淚流滿面,一如前面的《無因的反叛》。沒有什么比孩子渴望父母的愛而不得更令人心疼了,沒有什么比看到彼此真實內心后的真誠相愛更打動人了,更何況這個孩子,這個愛人是James Dean。
電影非常棒,演員的表演極出色。前十幾分鐘主要人物悉數(shù)出場,幾個日常場景,已經(jīng)向觀眾展示了各個人物的特征與他們的關系:父親的“好”與母親的“壞”,艾倫的“好”與卡爾的“壞”;父親對艾倫的喜愛,對卡爾的排斥;卡爾對父親的愛恨交加,和他無處安放的壓抑和孤獨。
我想,影片盡其篇幅就是在討論這個話題:好與壞,愛與恨。
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在卡爾的父親亞當眼里,好就是要遵從圣經(jīng)的教誨,正直、勇敢、友善、無私,永遠做正確的事,不能有半點差池,一如他自己和他的兒子艾倫。壞,當然就是反面了,如他的另一個兒子卡爾。
他想不通,明明是一對雙胞胎,為什么艾倫可以這么好,而卡爾卻總往壞處走。在他看來,卡爾不受教誨,叛逆不羈,經(jīng)常做一些讓他頭痛的出格之事,讓他操碎了心。所以,對于艾倫,他喜愛,他器重;對于卡爾,他不愛,他教訓。而且,他從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大概在他看來,教育兒子做對的事,原諒他做的不對的事,就是最大的仁慈。
好的就該愛,壞的無法愛,這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墒?,放在父子關系里,當好與壞由父親定義,被他定義為壞的那個孩子就悲了催了。更何況,他只看到這個孩子的“壞”,卻看不到孩子壞行為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動機。
壞孩子卡爾在倉庫里,突然把父親貯存的冰塊奮力推下滑梯。乒乒乓乓的巨響,驚動了父親,他朝兒子大喊:“Stop it !”然后罰他讀圣經(jīng)。他(包括很多旁人),都形容卡爾“crazy”。
可在卡爾心中,他只是父親可有可無的存在。父親問他的意見,他一說完就被否定;父親也從不吩咐他干活,有事只讓艾倫去做,哪怕卡爾干活十足賣力。當他滿懷憤懣地躲進倉庫,卻看見艾倫與他的女朋友艾伯拉相親相愛。為什么?為什么艾倫既得到了父親的愛,又有溫柔漂亮的艾伯拉的愛?
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的卡爾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就像他只是一個毫不相干的外人。長久的壓抑、悲憤與嫉妒一涌而出,眼前的冰塊不幸成了他發(fā)泄的工具。
可惜,這一切,父親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兒子的行為結果。
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沒有愛,只有痛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好”??柌粩嘣诟赣H面前表現(xiàn),以求獲得父親的肯定,挫敗后他又一再用壞行為試圖引起父親的關注,一方面發(fā)泄內心的痛苦,一方面想告訴父親:你不愛我讓我很難受,請你把愛也分給我一些。然而,結果適得其反。
在父親生日當天,卡爾將自己辛苦掙來的錢送給父親作為生日禮物,以補償他生意上的損失,不料父親竟以這是因戰(zhàn)爭所得的不義之財而拒絕這份禮物??柾纯嗟脫涞乖谧烂?,繼而想尋求父親的懷抱,然而,父親沒有回應。剎那間,卡爾放棄了,放棄了一直以來“好”的努力,在嚎啕中吼出了“I hate you!”
正是父親給他的致命一擊,促使他對艾倫說出了母親未死的真相。艾倫,那個在父親的寵愛與完美母親的幻想中長大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烏托邦般的生活里??墒牵⒃谥e言上的“好”,是否能一直維持,戰(zhàn)勝丑惡?
艾倫的“好”第一次碰到挑戰(zhàn)是因為戰(zhàn)爭。他厭惡戰(zhàn)爭,想不明白這個國家為什么要卷入戰(zhàn)爭,他堅持認為這是錯的。當民眾試圖入侵一位德國人的家庭時,他上前阻攔,然而沒有奏效,還挨了揍,人們并不領他的好意。就在這時,他看見女友艾伯拉拿著卡爾的外套,頓時醋意大發(fā),平生第一次,他嘗到了嫉妒的滋味,對前來幫忙的卡爾惡言相向并大打出手,兄弟間的火藥味漸濃。
父親的生日會上,艾倫單方面宣布與艾伯拉訂婚,一來是怕失去艾伯拉,二來是以此打擊卡爾。當艾伯拉不顧一切跑出去安慰傷心欲絕的卡爾時,他妒火中燒,對卡爾發(fā)出了威脅和詛咒。這時候,他的“好”已經(jīng)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后一擊是母親未死而做不法生意的事實,徹底粉碎了艾倫的烏托邦。你把生活想象得有多完美,當你發(fā)現(xiàn)它不完美,甚至丑惡時的打擊就有多大。無法接受現(xiàn)實的艾倫,信仰瞬間崩塌,他喝酒,他打架,然后決絕地走向他曾經(jīng)厭惡的戰(zhàn)爭。
艾伯拉說:“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在沒有試過嫉妒、悲憤、絕望這些痛苦之前,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會做出你想不到的壞事?世界上有哪一個人,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
真正的好,不是不能有一點壞,而是看到了他人各種各樣的壞,察覺到自己這樣那樣的壞之后,還能夠接納那樣的他們,接納這樣的自己,然后更好地去愛自己,愛他人,就像艾伯拉那樣。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他擁有足以讓他生活下去的愛的基礎上。
是不是只有好孩子才值得父母愛?父母怎樣做,才算是愛孩子?
亞當?shù)谋瘎【驮谟?,他要活在一個純凈的世界,并執(zhí)著于教化身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所以,他一早就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分化了,艾倫是好的,卡爾是壞的,他要把卡爾改造成和艾倫一樣的好孩子,用什么呢?教育。
在太多父母眼里,教育,就是自己給孩子的愛,而不知道,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天然愛著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天職,就是好好愛孩子。這種愛,首先就是接納,接納孩子不符合自己理想的部分,接納孩子是另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人性中的好與壞。孩子,是因為被愛而變好,而不能因為好才被愛。
亞當認為自己把最好的愛都給了兩個孩子,他盡一切努力保護他們,隱瞞他們自己和妻子無法調和的矛盾,以及妻子拋家棄子的真相,編織出一個完美而不幸的母親形象,目的是為了減少兒子的痛苦。他以為這是愛,但這其實還是他的執(zhí)念作怪,不惜編造謊言創(chuàng)造出一個純凈美好的世界。他不知道,一個假的美好世界,比一個真的丑陋世界,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因為他終歸要長大,謊言終歸會戳穿。于是,在艾倫眼里,父親善的謊言也成了丑陋世界的一部分。
順便說一句,亞當?shù)钠拮右苍S不那么善良,不那么正直,卻并非十惡不赦。和亞當一樣,她執(zhí)著于她想要的生活,并不惜拋棄幼子離家出走,只為了反抗亞當對她的改造和控制。對前來找她的兒子,她幾乎沒有展露任何母性,當兒子試圖和她親近,她冷酷地推開。她不愛兒子,也不想要兒子的愛,或者說她不想要任何方式的愛。對她來說,愛是一種桎梏,只有金錢,才能給她安全感(演員戲份不算多,但演繹極為到位)。
父親有愛,但沒有給他;母親沒愛,根本給不了他。所以卡爾說他恨他們,恨他們生下自己,卻沒有愛過自己;恨他們是自己最親的人,卻不想要他的愛。這恨,更多的是愛而不得。
相比之下,艾倫最后的恨,卻是信仰崩塌后的恨,他恨所有人,恨這個世界,只有毀滅,才能消除他對一切的恨。當父親試圖用愛拯救他,卻換來一個瘋狂的舉動和一串嘲諷的狂笑,沒有人能拯救一個一心只求自我毀滅的靈魂。
父親至善的執(zhí)念,卻引發(fā)了一出人倫悲劇,怎能不讓人唏噓難過?
之所以把艾伯拉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這個角色太動人了。編劇在她身上賦予了許多理想的成分,美麗、聰慧、溫柔,理性與感性并存。艾伯拉不僅是個關鍵角色,而且還承擔著某種示范作用。她是一個清醒地看到他人與自己的好壞、愛恨的人,一個成功整合了好壞,愛恨的心智健全的人,一個經(jīng)歷過困惑后勇敢作出選擇,并用自己的愛與智慧幫助愛人成長的人。因為她,這部電影才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
我想卡爾在倉庫里目睹艾伯拉擁著艾倫輕輕哼唱的時候,就對她心生向往了。那一幕,像極了母親和孩子,那正是卡爾內心一直渴望而不得的。艾伯拉身上確實有種母性的光芒,同時吸引著兄弟倆,但她又遠不只于此。
當所有人都覺得卡爾壞的時候,艾伯拉卻在和卡爾不多的接觸中,洞悉到他狂野叛逆的表面下那顆孤獨、脆弱、敏感、不安的靈魂。在油菜花地的長談中,她對卡爾說出了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不帶任何說教和評判??梢哉f,她超凡的洞察力和共情力將亞當和艾倫甩出了五條街,他們只看到卡爾的壞,而艾伯拉卻看到了壞背后的深層原因,并不著痕跡地給予卡爾慰藉,從而獲得了他的信任。
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艾伯拉走進了卡爾的內心世界,自始至終,她是唯一一個。
可是讓艾伯拉沒想到的是,卡爾也走進了她的心。當她和卡爾一起的時候,她可以做一些從未做過的“壞事”,可以和他說一些從未和別人說過的話,卡爾的不守規(guī)矩觸動了她內心封存的世界,讓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和自在。
在摩天輪上,當艾伯拉對卡爾肯定他的好后,卡爾冰冷的心被融化了。也許,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聽到有人說他“nice”,這樣的艾伯拉,卡爾沒法不愛。相互吸引的兩個人,終于情不自禁地親吻。
多奇妙的一對組合,艾伯拉將自己的好帶給了卡爾,從而讓他開始變得溫柔;而卡爾,將自己的“壞”帶給了艾伯拉,從而激發(fā)了她內在熱烈的本性。這樣的愛,太美好了。
對,如果從亞當?shù)牡赖陆嵌瘸霭l(fā),艾伯拉和卡爾這樣的逾越行為,簡直不要太壞,但我要說,這種在內心相互吸引,并最終救贖了靈魂的愛情,太美好了。
這里有一個關于手的細節(jié)值得一提。卡爾一直渴望母親的手,那雙在父親嘴里無與倫比的手,他從沒有親近過,當他忍不住試圖去觸摸時,卻被母親反感地掃地出門。在那片油菜花地,艾伯拉用手摩挲著卡爾亂糟糟的頭發(fā),就像一個母親撫摸著孩子。也許,卡爾就在這個動作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愛。
在摩天輪上,艾伯拉說出卡爾的好時,把手輕輕放在了他的手上,這個動作,再次讓卡爾感受到了被愛,他再也無法克制內心的情感,吻向了艾伯拉。
手,在這里代表著愛,手的撫摸,是一種愛的語言,讓卡爾受傷的心靈得到了療愈,最真誠的情感隨之流露而出。只有感受到被愛的人,才能好好去愛人,不是嗎?
在艾伯拉身上,處處透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睿智。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居然看到了父親是獨立于她之外的普通男人的本質,接受了父親無法滿足她更多愛的需求的現(xiàn)實,然后,一夜之間長大,這無法不令人驚嘆。我想我在她那個年紀,思考范圍大概不超過瓊瑤阿姨的小說。
最后,艾伯拉看清了自己的內心,她選擇了卡爾,并向亞當坦誠自己愛著卡爾。她對亞當所說的一段話,是全片要表達的內核,這一幕著實令人震撼,令人感動。作為一個旁觀者,她將這個家庭的關系本質看得如此通透,同時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并努力去付諸行動,為了讓自己所愛的男人能活得完整,活得堅強。她用自己的愛與智慧,溫暖了卡爾的靈魂,并最終促使父子和解。
對于卡爾,艾伯拉就是母親、愛人、朋友和人生導師的混合體。生而不幸的卡爾,遇上她,是何等的幸運。
最后說說James Dean,簡直就是為卡爾這個角色而生,狂野不羈,可又極盡溫柔;滿不在乎,可又熱烈真摯。James Dean用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就將卡爾復雜而又單純的內心展露無遺。可惜,在出演這部電影不久后他就意外喪生,將他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間的獨特形象,永遠定格在無可匹敵的24歲。
這是一部審判“善良”的電影。
父親為了自己的至善,不參與一切形式的惡——他讓小兒子遠離戰(zhàn)場,自己卻嚴守征兵官職責召集其他人上前線;他為讓兒子以為自己每個細胞都寫著善良,便隱瞞了他們生母的身份信息,欺騙兒子說生母已死、死于皎潔;他像個大善人一樣的不斷寬恕他人,原諒作惡的妻子,原諒大兒子每一次的犯錯。
但寬恕的同時,自己摘得干凈,十幾年來從不聯(lián)系妻子,全然不知她就住在對岸。他還放任大兒子因失寵而滿懷嫉妒,只是簡單的像個善人一樣的原諒他,對他讀圣經(jīng)。但他卻從未真的愛大兒子,從沒察覺大兒子之所以不斷犯錯,其實是為了引他注意,進而破罐子破摔。
他給予小兒子跟他一樣的至善,讓小兒子保持脆弱的心智。他所行之事所吐之言,令每個接觸過的人都覺得他睿智、親近、正直,認為背叛他的妻子是邪惡的,大兒子是邪惡的。
殊不知這種至善,是多么大的謊言。因為總有人要背負那些他不參與的惡,于是身邊之人逐漸趨于不可逆之惡。
他用自己的至善,逼迫身邊的人,那些活在現(xiàn)實中的親近的人,承認自己在他面前的渺小和罪惡,于是在惡的身份認同之下,妻子和大兒子真的變成惡人。最后心智脆弱的小兒子見到河對岸作惡多年的母親,信念崩塌,幾乎癲狂。
粗暴之善之所以是惡,就是它選擇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行善,于是永遠不用承擔后果,永遠不反思自己。反而是惡的大兒子,學會了反思和承擔。
善哪有那么容易啊。真正的善來自于選擇和妥協(xié),而非閉上眼睛。
人的感情復雜 不止在于情人之間 各種親密關系都有可能變成“因為你不愛我所以我愛你”的狀態(tài) 也許能夠解釋為距離感//詹姆斯·迪恩的形象性格與狀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凝結成了那個時代的美利堅印象 仿佛總有憤怒又總是年輕
2013/10/11 雖然只是截取了小說的最后一段,各處改動也不少,但是兩個小時算是講好了Cal爭奪父愛的故事。James Dean迷倒眾千的魅力,稍微脫離原著精髓,倒是為電影加分不少;Abra的角色也更加豐滿。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斯坦貝克更有沉淀感的敘述。
迪恩太迷人了,全程不自覺張大嘴巴身體前傾。
“我甚至想要買到你的愛” 男孩到男人
幾乎是詹姆斯·迪恩本色出演,孤傲不羈難以駕馭的面具下,深藏著一顆敏感脆弱的心,用“壞”行為引發(fā)關注,“壞”孩子們不需要原諒只需要愛;迪恩魅力無窮,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間的一半世故一半天真,擁抱父親痛哭一幕叫人心碎;結尾父子講和略出戲,遠走的不該是麥田守望者么。
“我甚至想買到你的愛”,半夜被迪恩的表演弄到淚目?? 父母的愛不應該因為孩子的本性而增減啊,無論他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創(chuàng)世記·第四章》該隱因嫉恨弟弟亞伯而將其殺害,被上帝放逐至伊甸園之東,該隱從此成為惡人的代名詞該隱為何嫉恨弟弟?他和亞伯一樣辛苦勞作,卻無法獲得上帝的賞識,因而生恨,他所有的恨都是源于對上帝的愛
冬天把萵筍儲存在滿是大冰塊的閣樓里。亞倫的女朋友讓大家都笑了。Dean前半部太戀母,讓人喜歡不起來,后半部終于重新性感了起來~那個壞女人媽好特別。不是很認同卡贊讓演員互相搶說臺詞假裝自然的導演風格。(電影資料館,4K修復版)
導演是伊利亞·卡贊,取材于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是圣經(jīng)中該隱和亞伯故事的變異,演變成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倫理電影
神奇時刻...電影魔力...在 伊甸園之東/蕩母癡兒 放映完, The End, 卻聽到哭泣聲, 一位年青男觀眾在座位上大哭, 我們都默默地離場, 生怕打攪到他, 電影結尾是父子和解, 不知道這位影迷的父親是否已不在, 才這麼大感觸. 電影的神奇地方就是這樣吧……
兩種價值觀在一個家庭內部的撕裂,所以三觀不合就不該結婚啊,不然還可能把問題遺傳到下一代。詹姆斯迪恩原來并不只是叛逆和酷,本片中更近似于愣頭青,演技也比較青澀。他的角色或許是編導塑造的美國象征,逆子,好斗,粗野,熱愛自由,發(fā)戰(zhàn)爭財。
一個非常豐富的冷戰(zhàn)年代的電影表述。
和原書的讀感不太一致,但是迪恩真的是好萊塢的一個經(jīng)典人物,甚至超越了他短短的人生中所塑造的電影形象??栠@個形象若不是迪恩的眼神,很難讓我對他有好感和共情。中間母親和卡爾有一段現(xiàn)代看起來非常女權的有關家庭關系的對話,頗為精彩。
迪恩好幸運,他活著的時候信息還沒爆炸,他死的時候美還沒有凋謝。他在主演的三部電影中都如此叛逆而多愁善感,凝結成的熒幕形象已經(jīng)larger than life。電影本身七分黑色三分言情,戲劇感十足,有很多值得稱道的片段,也許是那個年代好萊塢的妥協(xié),卡贊給悲劇的故事安上了一個小團圓的結局。
“那個女人,那護士,受不了她。幫我換一個?!薄@句收官臺詞是代表垂危父親的立場轉變姿態(tài)放軟突然試著講起冷笑話了嗎?堪稱史上與整體風格反差最強烈最始料不及的臺詞之一……總體而言,這故事是個好故事,但卻是好的戲劇故事。幾乎所有角色的情緒狀態(tài)都是處在放大夸張高度戲劇沖突的層級,因為戲劇舞臺上必須如此。你在臺上也來段對視無語復雜微表情,臺下觀眾怎么辦?可搬上電影之后如法炮制,原本理所當然的藝術表達方式就面臨著角色情緒過滿、沖突過于密集、細節(jié)缺乏緩沖等一系列風格違和的高風險。BTW個人并不是迪恩的粉絲……h(huán)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82553894/
“揾怒”一詞專為詹姆斯·迪恩而生,他是叢林里伺機待發(fā)的豹子,令參演的電影籠罩在危險的情緒之中。有男孩的纖細敏感,也有男人的剛烈頑強,就連走路的方式也散發(fā)著獨有的性感,既驕揚跋扈又軟弱無力。他不畏懼鏡頭,甚至樂于挑逗。影人傳奇,明星翹楚,百年無二。
渴望愛又終生不得是多么痛苦,更痛苦的是這種愛不是愛情、而是家庭。你不可能像換一個愛人那般輕易,這是永不能變的捆綁。
非常喜歡電影里的臺詞,配合這種很抓馬的劇情不顯得夸張而更凸顯悲情。詹姆斯迪恩的狂野氣質真是不得不嘆啊,獨一無二。呃豆瓣的簡介好像是書的,電影改掉了母親的身份設定啊。
【資料館放映4K修復版】家庭倫理劇。比《無因的反叛》《巨人傳》好太多!前面一個半小時的鋪墊和敘事最終把主題成功地烘托出來,達到全片高潮,戛然而止。非常贊。攝影風格很獨特,故意用傾斜和晃動等手法烘托氣氛,比較有新意。修復畫面非常精致。個人在本屆北京電影節(jié)的展映欣賞以此落幕。欣慰!
8.0/10。節(jié)奏雖有拖踏之嫌但卻被豐富的劇情給很好的補充了,結尾父子病床前對話一段很是感人,迪恩也把逆子一角演得相當動人。PS:我再也忍受不了他媽的豆瓣簡介了,什么母親淪為老鴇和弟弟??!明明是迪恩因為嫉妒把富裕的母親未死的真相告訴哥哥后導致其和父親精神受創(chuàng)并自己和哥哥女友相愛的事好不?
很遺憾最終這個床頭孝子式的結局。表面看,是父親原諒了兒子;實際上,是兒子原諒了父親——當我不再那么在乎你的愛時,我們反而能好好相愛了。心理學有句話說:殺死父母,孩子才能活。我希望看到詹姆斯.迪恩最后告別父親所象征和統(tǒng)治的一切,獨自“往東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