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了書《鮑勃迪倫:詩人之歌》所以找來看這部紀錄片,書里的形象頓時生動起來。鮑勃二十多歲時,真是一個才子形象,桀驁不馴、靈氣逼人。看他在音樂中專心打字的樣子,太迷人了!
最喜歡影片中的各種訪談片段,看他回答記者的問題很有趣。果然和書中的他保持著一貫性,他在早期和中期一直對記者是一種不正經(jīng)、避重就輕、拐彎抹角、胡言亂語的態(tài)度hhhhhh??赐陼?,我很理解他的態(tài)度和做法,畢竟,當(dāng)被人誤解時,再如何解釋也沒用,只會讓事情更亂。也許這是公眾人物都會遇到的問題吧。
以前的他,很單純,上了舞臺演出,一句話都不說,直接彈起琴來,也不會和觀眾互動。同樣印證了他在書中的形象:他從來就不是為別人寫歌,為別人唱歌,他唱歌只是為了取悅自己。
一個年輕又倔強的靈魂,在當(dāng)今社會,因為稀少而顯得更加可愛。
今天在b站上翻到了Dylan歐洲巡演的記錄片《don't look back》。
老實說,拍攝上采用的手法我并不喜歡。這部紀錄片由迪倫與他人談話,唱歌以及一些像迪倫的經(jīng)紀人與BBC講價之類的片段組成,似乎把他當(dāng)年的瑣碎事情隨便拍了下來??雌饋矶嗌儆行┓ξ?,如果不是穿插的歌曲,我大概沒有耐心看完。
但如果仔細看看,還是能發(fā)現(xiàn)到不少有趣的東西。
這個應(yīng)該有些夸張,但影片里幾乎可以說迪倫除了唱歌就是在抽煙。
論影響力,除了披頭士,可能沒人能和迪倫相比了。很巧,1965年是The Bealtes停止演出的一年。
順便一提,38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8日,列儂遇刺。
據(jù)說列儂曾收到一封小學(xué)生的信,信上說他們老師讓他們分析披頭士的歌詞,列儂大笑,然后寫出了《I am walrus》。
迪倫和列儂都脫離了歌手的范疇,成了時代的精神領(lǐng)袖。相比之下,麥卡特尼則更多的專注于音樂本身。但不論是少了約翰還是保羅,披頭士都不可能是今天這個披頭士。
———————————————————————
性格中的辛辣與諷刺,最能通過平日的語言表達。而且就是這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成就了今天的迪倫。
放在今天,迪倫絕不會有如此影響力,甚至只是個業(yè)余歌手或詩人,只是迪倫作品中的精神面貌與文學(xué)價值,卻注定要千古流存。
村上春樹將Dylan的歌聲比做聽雨的孩子,但我覺得他更像一個在平靜訴說的長者,一如馬爾克斯的文字——蒼茫,清幽。
第2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單元第6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秳e回頭》,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詩人們叛逆不羈的時代評價了!
東瞅西:
無感。
Candice:
那時迪倫年輕氣盛,懟天懟地懟空氣。臺下像只憤怒的公雞,那些聒噪的談話早記不清;臺上的迪倫像片落葉,答案自在風(fēng)中。
妓導(dǎo)繆斯:
不知道選片組為啥選這部惹。不了解也不明白鮑勃迪倫。單從紀錄片的拍攝方法來說看到一個60年代才華橫溢的反叛青年,他或許只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他的背后有更多的人。
Her Majesty:
在那個年代的音樂人里,鮑勃?迪倫長得算是帥的。和很多巨星一樣,采訪的時候真的是各種屌、各種裝逼。和披頭士相比,迪倫并沒有一首歌是可以直接抓耳的;他的大部分歌詞也很難劃分到詩歌之中;其實在流行音樂界的地位原本和披頭士是有差距的,但誰讓他拿了諾貝爾獎,強行并列第一了。
法羅島島主:
豆瓣介紹迪倫是60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諸多曲目成為反戰(zhàn)和民權(quán)運動的經(jīng)典歌曲,歌詞中包含政治、社會、哲學(xué)、詩歌,但是紀錄片里我只看見一個才華橫溢、略顯稚嫩的男生,反差太大了吧。另外,音樂傳記片/紀錄片多與性愛、毒品拉拉扯扯,《別回頭》很清流,單一劇情通過簡單的場景切換以及精彩的對話進行到底,饒有趣味。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不是萬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鮑勃·迪倫
“與其說諾獎頒給了歌手和六十年代,我寧愿相信是頒給了詩意和一顆不老的心。因為,不老的詩意是一個時代的指針?!薄嗣袢請?/p>
“我可以說鮑勃·迪倫他諷刺時像一個詩人,他愛和恨時像一個詩人,他在舞臺上哀傷時像一個詩人,但當(dāng)他面對世界開始寫作的時候,他卻像一個不懂你們的詩為何物的孩子。”——廖偉棠
“每一條小徑都通往星辰大海,每一只白鴿都飛向藍天白云。任何一種饋贈都不及你給予我耳邊的旋律,任何一種供養(yǎng)都不比你賦予我眼前的語言。許多年前的那個晚上,你用那雙清澈的雙眼從此俘獲了我對你永恒的愛意,讓我永遠成為那個喜愛詩歌的少年。”——我略知她一二
#FIFF2#DAY6的無人知曉場刊評分稍后會在廣播中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最近在補讀鮑勃·迪倫,知道1965年他去英國演出時拍過一部很有名的紀錄片《不要回頭》(Don't Look Back)。沒想到有天在刷下載網(wǎng)站的紀錄片頻道時,居然找到了這片子!
電影里的迪倫當(dāng)時已是最嬉皮的時代符號,又處于創(chuàng)作力爆發(fā)的前夜。他孤傲又率性,桀驁不馴同時又敏感脆弱,渾身徹頭徹尾都是一個“酷”字。片子里既有他在表演和創(chuàng)作中的才情橫溢,也有他對記者發(fā)難時的尖刻冷酷。
這次訪英誕生了那張在Royal Albert Hall的現(xiàn)場專輯,這部紀錄片更為后世的“搖滾紀錄片”(Rockumentary) 開了先河。
片頭三分鐘是他的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迪倫不斷丟開一摞寫著歌詞的牌子,背景是金斯伯格在街角抽煙。須知這是史上第一條Music Video.
最開始知道鮑勃·迪倫這個人,是因為諾貝爾獎,太詭異了那種感覺,后來找來他的歌詞,或者說是詩歌來看,也沒有給我多大的沖擊,于是在心里面就很膚淺的給他定位為名不副實,雖然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也還是維持這種膚淺的認知,名不副實。
在漫長漫長的一個半小時里面,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這么年輕的年紀里面的,懟記者和朋友的過程中,那么自洽的哲學(xué)和價值觀,本質(zhì)上是對的,只是很少有人有這個資本按照這個對的價值觀活著。
朋友往樓下馬路上扔了玻璃,他大動干戈,生氣的不行,非得把這個人揪出來,而且非常之執(zhí)著的堅持。這個點我既覺得詭異同時又覺得這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在跟一個大報社的記者訪談的時候,他幾乎是圓通的犀利的殘忍的直接的將那個記者一路逼問道角落。他沒有錯,記者也沒有錯,但這種給予對自我認知的絕對自信和社會地位的不對等,然后咄咄逼人過去,就算是站在真理的這一面,也未免讓人覺得殘忍。
在歌詞類的比拼中,他的歌詞是佼佼者,因為歌詞里面有了類似于詩的哲學(xué)意境和比較審慎的思辨,但是在這個角度來說諾貝爾,我總覺得差了那么點意思~
在我寫這個文字的當(dāng)下,我竟然有點對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付出有些輕蔑。
這種詩人型歌手,居然沒有安靜的創(chuàng)作空間??臻g太狹小,人太多,聲音太嘈雜。突如其來的采訪,一次次重復(fù)回答著同樣的問題,還要帶著耐心,對人真是折磨啊。如果他只是靜靜的寫歌詞不需要接觸人群會不會好一些?
真實的鮑勃迪倫,面對采訪和列儂一個口氣,他的歌是大眾的,但他不屬于大眾,很多人看完后感覺滌綸so uncool,但我覺得這是歌詞以外的他,又是歌詞里面的他,他的“神”是“神出鬼沒”的。
影像太珍貴,包括室內(nèi)作曲練唱、經(jīng)理人議價、與記者爭論、演唱會片段等,攝影師也很會取角度。Bob Dylan在外人角度可能是一個屁孩,但他生存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去質(zhì)疑這個世界的所有,但又接受這一切荒謬的一種虛無主義模式。所以電影最後引述報章說他的歌詞中沒有提出任何「解答」,這也是絕對正確的。
本片是關(guān)於鮑勃迪倫1965年一次音樂巡迴演唱會的紀錄片,可謂見證了他音樂巔峰期的風(fēng)采與風(fēng)格的轉(zhuǎn)向。此片以Direct Cinema的紀錄片模式,捕捉了鮑勃迪倫臺前幕後的演唱與生活片段,記錄下他六十年代的民謠風(fēng)格,而他複雜的想法,性格與態(tài)度,但也在這部紀錄片有跡可循,但也只是留下一鱗半爪??梢婖U勃迪倫的音樂和文學(xué)世界的無盡豐富,教人難以揣摩把握。
看過“擺拍”紀錄片,倒是少見把紀錄素材拍得那么有質(zhì)感的和腔調(diào)的,不知道是不是黑白片的關(guān)系,恍惚中總?cè)滩蛔≠|(zhì)疑這些鏡頭真的沒擺過嗎。個人對鮑勃迪倫不了解,看影片中那幾段表演不得不說這絮絮叨叨的念經(jīng)本事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年輕時迪倫略女性化的清秀和懟人時與我何干的傲嬌產(chǎn)生的反差還真萌
幕后花絮拼得太湊合, 那位學(xué)理科的英國人真讓人蛋疼。
反叛得太可愛了(當(dāng)時他只有24歲),攝影機與大明星在倫敦埋身肉搏,長期臭面不討好人,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可以這樣與傳媒對著幹(為什麼時代雜誌的讀者會對我有興趣?我連看也不會看),應(yīng)該只有那時代才容許,幾場與記者的針峰相對,意氣風(fēng)發(fā),如果對媒體簡約化甚為不滿,為何又願意接受攝影機的存在呢?
輕狂、傲慢、才華橫溢。最愛Joan Baez在其中的演唱,特別是唱Dylan的《Percy's Song》就是太憂傷。當(dāng)Dylan在歌聲中寫作時,是迷人的。我還是喜歡Donovan一點,安靜的年輕人。素材很多,普通的紀錄片,但片頭就值了好幾顆星。
9.0/10。關(guān)于鮑勃迪倫的英國之旅的紀錄片,拍的很有趣,直接電影那些“粗糙”的技法(不規(guī)則構(gòu)圖、隨意的變焦與調(diào)度、跳躍的剪輯、大量有趣細節(jié)組成的流水賬式敘事等)在這里不僅營造了紀實感,也同時配合大量音樂渲染了一種「肆意」的詩意氣質(zhì)(這種影像氣質(zhì)也是滌綸給人的感覺)。不過紀實與詩意在這部并未達到圓融(比如有些地方紀實遠大于詩意),所以影像力量被大大限制。
聚焦于迪倫的英國之旅,貼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輕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后臺生活細節(jié)如唱歌和拌嘴等場面(Joan Baez唱歌配迪倫的打字聲那幕很韻律),臺上光柱照射下的那個陰影在粗糙膠片的捕捉下已成經(jīng)典?!段也辉趫觥酚写罅繀⒄?。
一直以為dylan從小就是一幅老人樣子,沒想到年輕時候也是活蹦亂跳的。65年這個時間選的真是恰到好處,取到了dylan音樂路線的轉(zhuǎn)折點
#786 喜歡他抽煙,吹水,懟記者,講笑話,坐在打字機前寫歌,時不時“酸”一下donovan
瓊貝茲理解不了鮑勃迪倫的歌詞,就進入不了他的心,很遺憾啊,這是轉(zhuǎn)型前的鮑勃迪倫的最后一年,對比66年英國巡演的錄像看會非常有趣,正如安迪沃荷說當(dāng)鮑勃迪倫成為他自己時,他就成為了超級巨星。安迪沃荷厲害啊!
Janus修復(fù)版展映,真實電影的紀錄片拍攝手法,鏡頭跟隨的是1965年在英國巡演的鮑勃迪倫,記錄的內(nèi)容包括演唱會本身、巡演間隙接受的采訪以及日常的對談,直接又樸實的鏡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位藝術(shù)家在那個特定時期所流露出的哲學(xué)與思想狀態(tài),是一幅真實又迷人的人物寫照。另外結(jié)尾鏡頭有如神來之筆。
理想的沒有過分闡釋的紀錄片,不是個人最喜歡迪倫的時期,但是訪談最經(jīng)典最有趣。以前在學(xué)校圖書館借來看過一小半,沒想到有機會能在電影院看到,迪倫和瓊貝茲的聲音像清泉一樣。每年都感覺能理解當(dāng)年的這個年輕人更多一點…
那場車禍帶走了那個才華橫溢、傲慢、語帶譏諷的少年。
8.0 可以算是影史最重要的名人紀錄影像之一了,所有與媒體有關(guān)的段落(特別生懟《時代周刊》記者那段)都在側(cè)面印證紀錄的意義。成名后的Dylan反對闡釋,反對被定義,恰好這部紀錄片也并未試圖闡釋或者定義他?;蛟S這就是他排斥媒體,卻接納幾個攝影機游蕩在他身邊的原因吧。
年少氣盛的鮑勃迪倫真是有趣,一直邏輯不清地狂懟各路記者雖然臭屁但有種年輕人特有的棱角分明。他一開口我就把那些亂七八糟的采訪全忘了,一束聚光燈下他的剪影呈現(xiàn)在顆粒粗糙的膠片上,是那個時代最美的畫面。記得要配合“Bob Roberts”食用達到最佳效果??
rare footages from 60s, cant wait 4 any bloody subtitles any more
20歲的你有了70歲的聲音 70歲的你 還像20歲那般年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