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67年,在邵氏旗下效力的胡金泉和張徹,分別以大醉俠和獨臂刀掀開了香港新派武俠的序幕,隨后邵氏其他類型的導演(黃梅調(diào)、歌舞、文藝等等)紛紛切換到這個時髦片種,大有趨之若鶩、過江之鯽的勢頭……但是真正轉(zhuǎn)型成功、成為武俠名導的人并不多……
以邵氏武俠電影為例,早期的岳楓(1968年奪魂玲)、程剛(1972十二金牌,剪輯節(jié)奏極佳)、鄭昌和(1972六刺客,剪輯節(jié)奏極佳)、楚原(1972愛奴1976流星蝴蝶劍)等等,相信稱他們?yōu)樯凼系奈鋫b名導沒有任何問題……但有一個人一直被低估,如蒙塵的珍珠被忽視,甚至被許多人貫以三流武俠導演的名號,竟然將其同邵氏的羅維、徐增宏以及許多來邵氏拍攝幾部武俠就走的不知名臺灣導演排列在一起,這顯然是看走了眼……
大家要知道,何夢華和邵氏的二當家岳楓,早在武俠電影還沒大行其道之前,就已經(jīng)是邵氏著名的文藝片導演了……
在胡金泉和張徹拉開新派武俠大旗序幕時期(66、67),何夢華拍攝的神話加黃梅調(diào)風格的西游記四部曲:西游記、盤絲洞、鐵扇公主、女兒國,也取的較為矚目的成就……即使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些電影,也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服化道極好、畫面古韻盎然、角色選擇極好、而且還有許多笑到人前仰后翻的橋段……唯一的缺陷就是當年的土特效相比現(xiàn)在強大的電腦cp還是太差了,這當然也是時代的原因所導致的,不能強求……說真的相比20年后(86年)國內(nèi)拍攝的經(jīng)典電視劇西游記一點也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人家何導的西游記足足早了二十年……還有就是,何導的西游記四部曲,比那個2000年后周潤發(fā)和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好N倍,不是說你有炫目的特效了、有燒不完的錢了就能拍出好作品,最重要還是需要才華橫溢的好導演、好編劇……話說何導除了西游記四部曲外,1967年還因一部文藝片珊珊(就是娃娃影后李菁主演的)獲獎無數(shù)……獎項拿到手軟……所以說,何夢華導演還沒切入武俠軌道拍片之前,就已經(jīng)是才華橫溢、功力扎實的著名導演了……根本不是一些一知半解的人誤認為的那樣……
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眼看以前還是要么委任李翰祥電影中的美工或配角的胡金泉、還是長期給人編劇的張徹,借助二人掀起的新派武俠潮流一舉成為炙手可熱的一流大導演,何夢華也不是那種躺在功勞薄上一味吃老本、不與時俱進的平庸導演,而是在68年以飛魂鏢和玉羅剎迅速切入武俠軌道,尤其是這部玉羅剎,可謂出手不凡,非常耀眼,第二年也就是69年以一部飛燕金刀,又一舉拿下百萬導演的名號,這和張徹1967年的獨臂刀,僅僅只遲了兩年時間,所以說只要你是金子,在哪兒都會迅速發(fā)光……
但何夢華1968年的玉羅剎和飛魂鏢……還有1969年的百萬票房作品飛燕金刀,1970年的荒江女俠,1972年的黑靈官、埋伏、金毛獅王(實際1972年拍攝)等早中期作品,有非常鮮明的何師風格,既不照搬照抄張徹的陽剛熱血,盤腸大戰(zhàn)風格,也有別于胡金泉的廟堂江湖、文人武俠,禪意盎然……而是典型的倫理、文藝加武俠風格,主角們常常背負著剪不清、理還亂的先天原罪,以至于在劇中常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痛苦抉擇……最后沖破人性的牢籠,要么大義滅親(飛燕金刀)、要么同歸于盡(黑靈官)、要么接受人格更高大的仇敵為親人……總之要成為何導作品中的大俠,是要經(jīng)受極度痛苦的抉擇以及極大的損失為代價的……
這讓看慣了張徹、劉家良等陽剛熱血、豪氣云天類型的觀眾很不滿,質(zhì)疑你究竟拍攝的是武俠電影還是倫理文藝片?
實際上一句話,何導的武俠電影,就是倫理、藝術(shù)片的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還是挖掘人性的深度……至于武俠嘛,武打加俠義只是他電影的一個外殼……說通俗一些,何導的武俠電影風格,就是典型的《雷雨》式武俠……40年后,咱們的張國師折騰出的那部《滿城盡帶黃金甲》,不就是這種風格嗎?但是人家何導四十年前就玩過了……
這種類型的武俠電影,其實是對扎根現(xiàn)實生活故事的武俠化,更加接近現(xiàn)實,屬于傳統(tǒng)武俠劇,俠客們也仿佛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復(fù)仇還是動武也都受限于現(xiàn)實制度中的條條框框,還有個人血緣關(guān)系的人情羈絆……比如黑靈官、玉羅剎都是如此……在錯綜復(fù)雜的人情羈絆中抉擇,旨在挖掘人性的深度……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說何導是一位各方面比較平庸沒有自己鮮明特征的導演了……
而張徹砍瓜切菜、血脈爆飛就屬于鮮明特征的導演了………
總的來說,邵氏武俠、動作導演中:
1、可以劃歸一流的導演:
除了張徹、胡金泉外,還有程剛、鄭昌和、岳楓、楚原、劉家良等,何夢華完全可以憑借玉羅剎、黑靈官、荒江女俠、還有血滴子等,劃歸一流導演之列且名至實歸……
2、邵氏三流武俠導演:徐增宏、羅維、還有大多到邵氏拍幾部電影就走的臺灣導演……
3、除此之外的比如孫仲(人皮燈籠)、魯俊谷(錦衣衛(wèi))、華山(少林俗家弟子)、蒙墩佩(自古英雄出少年)甚至擅長恐怖題材的桂枝宏也有一部超經(jīng)典的武俠電影《萬人斬》等等……但要么因為綜合實力不強或者不專著武俠電影的,歸為二流導演……
(二)
另外再就何夢華導演說兩個題外話:
一是為啥何夢華導演的武俠電影,老喜歡用唐菁這樣的憨厚大叔作主角,比如玉羅剎、黑靈官、飛燕金刀等等,我想大概是角色需要吧……
不過有一點我也想不通,中期的埋伏、金毛獅王等,主角用的是趙雄,這人年長不說了,關(guān)鍵是一臉兇惡相,氣質(zhì)形象完全與俠客、英雄不沾邊……大概是何夢華在邵氏的地位不如張徹以及岳楓二當家吧,拿不到帥哥、美女等一流演員出演自己電影中的主角吧(胡亂猜的)……
如果說張徹、楚原、劉家良等,都擅長造就男性明星,而李翰祥等則特別擅長造就女性明星,相形之下何導造就影星的功力就弱多了,大多用的都是別的導演已經(jīng)捧紅的男女明星,好像沒有自己固定的御用演員……
二是邵氏后期買入的金庸13部作品的電影版權(quán),為什么不交給何夢華導演?
后期邵氏武俠電影日薄西山,除了管理制度方面的僵化,不擅長挖掘新人導演等外,還同錯用導演息息相關(guān)。武俠電影本就是邵氏最擅長的看家寶,但到后期也就僅有楚原一人苦苦支撐,被委于重任的張徹、劉家良難當大用,劉家良后期武俠電影室內(nèi)人景布置異常擁擠,通常個人學武部分占據(jù)大半時間,讓人哈欠連連……
至于把金庸幾乎絕大多數(shù)巨著交張徹導演更是災(zāi)難,沒有更雷只有最雷……一句話,堂堂13部金庸巨著,除了楚原的書劍恩仇錄、倚天屠龍記尚能拿出手,還有魯俊谷的《神經(jīng)大俠》(鴛鴦刀),蒙墩佩的《連城訣》、孫鐘的《笑傲江湖》、鮑學禮的《天龍八部》也還差強人意,其余七部都被張徹包攬,張徹導演的簡直不忍直視,各種露胸裝、漁網(wǎng)裝等奇葩服裝,你這是要鬧那樣,你張徹導演要展示男性的陽剛魅力,也不是這么展示的吧?一個字暈……大家都說后期的張徹,可能是瞌睡著在拍電影吧?不過后來在國內(nèi)又回光返照了一下,尚有《過江龍》、《西安殺戮》等片尚可看一下,這已經(jīng)是后話了……
而相比張徹來說,何夢華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均衡的多,其實讓何夢華來拍攝金庸的十四部作品(加上白馬嘯西風),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惜何夢華只拿到一個番外篇的《碧血劍》(另外還有劉士余的新飛狐外傳番外篇),名不正言不順,改名《情俠追風劍》……真是埋沒了何導的才華……
(三)
武俠電影馳騁縱橫了多少年?
由邵氏胡金泉、張徹于1966年掀起的新武俠風朝,究竟持續(xù)了多少年?
準確說,1966—1979為發(fā)展階段,邵氏和嘉禾的片庫最多……
而今邵氏已經(jīng)藍光化近三百多部電影,中有許多著名武俠電影,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邵氏的藍光電影修復(fù)的近乎完美,是那種藝術(shù)化的修復(fù)風格,雖說修復(fù)最高的境界是修舊如舊,不過我作為俗人一個,還是覺得邵氏這種藝術(shù)化的修復(fù)風格是我的最愛……扯遠了……
1980—1990為壯大成熟階段……除了題材、風格方面的突破,最主要是武打設(shè)計風格已極具觀賞性,不像早期的硬胳膊硬腿,呆板笨拙……
1990—2000為巔峰時期,尤其是93年,出了無數(shù)經(jīng)典,這個懂的自然懂……
2001年—2011年為日薄西山、衰落時期……
所以說這股潮流在電影界一直持續(xù)到2011年徐克的龍門飛甲才算偃旗息鼓,至于武俠電視劇標志性結(jié)束階段,應(yīng)該是2005年王晶的天下第一,還有2006年徐克監(jiān)制的武俠劇《七劍下天山》,雖然電影方面后來還有一些零星的回光返照作品:劍雨、三少爺?shù)膭Α⑴P虎藏龍之青冥寶劍、奇門遁甲等等……電視劇方面狗皮膏藥的粘著金庸武俠不停的翻拍,但核心方面早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武俠劇了……
過了這個時間段,就基本是00后們樂此不?;蛘邿嶂缘南蓚b或玄幻劇的天下了,所以武俠謎們要看的真正武俠電影或武俠劇,基本就定格在1966—2011年之間的無數(shù)作品了……
一句話,由香港掀起的這場武俠風暴,可以說馳騁縱橫了半個世紀,不僅在東南亞享有盛名,在歐美也是大有市場,比如93年袁和平拍攝的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等……
(四)
最好的電影,究竟是什么樣子?
什么是最好的電影?當然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回答……
在我看來,能做到藝術(shù)與商業(yè)娛樂兼容、雅俗共賞、寓教于樂,就是我心目中的好電影。
不局限于類型,比如高大上的文藝片也有爛片無數(shù),而被很多高雅人士認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武俠電影也有無數(shù)經(jīng)典……
反正好的電影,讓你笑完了、樂完了又還讓人情不自禁的琢磨透了一些道理,學到了一些東西……
總之本人不喜歡走極端風格的電影,一個極端是完全走向低俗、惡俗、媚俗、娛樂至死的電影,另一個極端是極度的壓抑、沉重、無比的高大上等電影……
前者比如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東一榔頭西一榜(不是指無厘頭,其實周星星的破壞之王、唐伯虎點秋香等還是超級經(jīng)典的,而是國內(nèi)的一些東施效顰之作比如煎餅俠之類的),一味的追求低俗、惡俗、媚俗、娛樂至死的電影,這種快樂是一種低級、動物級別的快樂,長期熱衷于看這類電影,會消耗掉一個人的精氣神,不自覺的陷入慵懶、庸俗、頹廢……這種非常容易獲取的快樂,就是簡單的多巴胺類快樂,就跟動物吃了糖果一樣……
還有一種是內(nèi)汾肽,就是先苦后甜,舉個例子比如自己辛苦栽種的西紅柿,前期的辛辛苦苦終于迎來了豐收果實,這個時候吃著自己載種的西紅柿,那絕對是無比的美味,這種美味之后,更有一種成就感……這種內(nèi)粉肽轉(zhuǎn)化的多巴胺快樂,就是一種高級的快樂……人作為高級動物,萬物之靈,最需要的是這種不斷成長、不斷提升的快樂,在萬丈紅塵中不斷修行的快樂,最終到達人生的巔峰,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所以習慣獲取高級快樂,是一個人成功必備要素……
后者比如異常壓抑、異常沉重、異?;野?、異常的高大全、竭盡全力的說教等電影………為啥嘛,因為大多普通人的現(xiàn)實生活已經(jīng)夠艱苦而辛勞的,面臨住房、教育、醫(yī)療三座大山,尤其是一線大都市的主力軍,或者從事費腦費力的工作,或者從事沉重的說教工作,好不容易適逢周末或月末到電影院放松一下,結(jié)果看到的還是讓人沉重、壓抑或者竭盡全力的說教電影……這肯定會讓人無比郁悶的……
文武之道也在一張一弛嘛……即便你要揭示多么高深的大道至理,還是弘揚多么宏大的主題……也要選擇時機,適可而止……所以某些導演不能因此責備觀眾欣賞水平的不高,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這畢竟是市場也是人之天性選擇的結(jié)果……
所以回頭看來,為啥商業(yè)電影甚至許多低俗惡俗媚俗的電影曾經(jīng)長期占據(jù)香港市場的主流,這也是香港高節(jié)奏、高強度、高壓力的大都市生活所需要和選擇后的產(chǎn)物,存在即為合理,某種事物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道理,不因你的好惡而消失……后來這股風氣刮到國內(nèi),又興盛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是電影畢竟有它的多種價值載體,所以也是分門別類很多種類型的,大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就最好了……電影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最好……比如韓國電影近些年的迅速崛起,成就矚目……相形之下曾經(jīng)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則是有目共睹的衰落……
佩佩同學造型真金燕子
簡單的復(fù)仇劇情顯得很平庸,鄭佩佩的中性俠女造型英姿招展。美輪美奐的背景設(shè)計喧賓奪主,顯得畫面很美。
本片和何夢華的《黑靈官》相似,皆是處理復(fù)仇主題相當講究,一個普通的妒忌,謀殺和復(fù)仇的故事,發(fā)展下去卻成了對復(fù)仇提出道德質(zhì)疑的倫理戲劇故事。而且更設(shè)計了超自然元素,涉及了哥特式恐怖意象,編導充分利用富於聯(lián)想的配樂以及音響效果,製造出場面的恐怖效果??上У氖?,此片沒有做到胡金銓的《俠女》那般高尚,卻急於把超自然元素合理化,不去發(fā)展其中的意念,因此沒有做到《俠女》一般完成類型片的變異。
鄭佩佩的的角色個性鮮明,快意恩仇,愛恨交織;男主角普通了一些,中庸角色,沒有擦出火花。
劇本寫的特別好,男女主各自背負殺父之仇,最終揭露真相時才發(fā)現(xiàn)彼此命運交錯相連。自認罪惡之人,卻是陰差陽錯的無心之失,天道無常。玉羅剎飄然離去的結(jié)尾設(shè)定極為瀟灑。鄭佩佩這里又是有男裝扮相,不亞于《大醉俠》里的驚艷,英氣俊美,翩翩俏公子。玉羅剎殺人前總要唱小曲,同首小曲的誤會帶出女二及其父親(谷峰)出場,聚齊所有重要角色,又是一例用聲音作為重要元素。
故事單一 鄭佩佩也略顯單一。最后的結(jié)局還是不錯的 大愛無疆。
白發(fā)魔女+厲勝男,竹林爭斗,客棧暗涌,算是都點到了,只是沒有后世那么精致。。。。
佩佩這個角色少見的一直偏激任性不討喜,邪氣多于正氣,直到最后逆轉(zhuǎn),結(jié)局美。男主于她的意義是良師益友而非真正愛情(所以大叔樣是合適的),大仇得報封劍遠走的冷姑娘,心性已改,以后應(yīng)有更好的人生。佩佩白衣書生裝扮實在太美了!
看在鄭佩佩的份上多打一分
略囧啊,玉羅剎這個性格刻畫。。。
武打技術(shù)已經(jīng)較完備,1:27分樹上甩鏡頭拍輕功,1:26跳橋用了彈床、鋼絲、假人、替身、剪輯,效果不錯(那叢竹子是《十二金牌》里的?)。18分鐘竹林較量踩竹梢估計啟發(fā)了李安。谷峰演竹杖盲俠不錯。鄭佩佩4分鐘長移鏡頭出場瀟灑,48分鐘的表演可謂亦正亦邪,演出了玉羅剎內(nèi)心的孤僻。
除了開頭和能讓人聯(lián)想起大醉俠和龍門的客棧戲外,實在是一言難盡。有些邵氏導演就喜歡在一部戲里塞一大堆東西,又沒法駕馭,所以總是有種顧前不顧后的斷裂感。感情戲讓人想起俠客行里黑白雙劍和梅芳姑的糾葛,玉羅剎最終離去是對的,這么好的姑娘犯不著跟一個不懂她的好的人瞎耗。這就是當年的俠女和現(xiàn)代俠女的區(qū)別:當年的姑娘眼神坦坦蕩蕩,沒有憐己這種情緒,現(xiàn)在一水的濃妝妹子時刻都在自憐。
可以打五星的邵氏武俠片,布景和外景搭配很好。故事也不錯。
我果然是視覺系。。。唐菁大叔那張臉讓我覺得玉羅剎的一切努力都是浮云。。。
40年前的鄭佩佩也是20年前的林青霞一般的人物
早期的邵氏武俠倒是很多精彩。情節(jié)也不算弱智,難得還有伏筆和呼應(yīng),看得出何夢華是下了功夫的,最牛逼的是鄭佩佩水上漂登萍渡水的功夫。那個年代武打設(shè)計有這個想法也是難得。
我覺得編劇相當不錯啊,這樣的片子比張徹的好看
邵氏營造了一種真實又虛幻的氛圍——槍來劍往,江湖兒女快意恩仇。若現(xiàn)實真如此簡單直接就好了!
同樣姓徐,徐述他媽敢罵曹操,徐英豪他媽就誤信壞人,原來一切都是老楊干的,最后那場打老楊可真夠狼的
人設(shè)錯亂 處處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