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隆多夫的場面調(diào)度能力和鏡頭設(shè)計十分的出色。在阿爾弗雷德在海邊用馬頭釣鰻魚的那場戲之后,本來關(guān)系就混亂的三個人陷入了僵局,德國人阿爾弗雷德用蠻橫的控制欲逼迫母親吃掉他釣上來的鰻魚,母親作為一個詩意浪漫主義者,無法接受惡心的事實,用瘋狂的彈鋼琴宣示自己的憤怒,一旁的阿爾弗雷德還在不滿地抱怨自己的魚要冷掉了,另一旁表哥布朗斯基擔憂地看著母親,奧斯卡在這樣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中憤怒地敲起了鐵皮鼓,而阿爾弗雷德只是抱怨著奧斯卡的聒噪,他只是懦弱和麻木不仁的代表罷了。終于母親爆發(fā)跑進臥室哭泣,布朗斯基隨后跟上,兩人隨即在臥室發(fā)生了關(guān)系,施隆多夫設(shè)計了一個長鏡頭來表現(xiàn)人物情緒的變化,從飯廳到臥室的空間變化并沒有中斷敘事,我們曾說長鏡頭具有真實性和紀錄性,在這場戲中,更具有戲劇張力。構(gòu)圖逼仄,使用了三分法,將景框切分成三部分,鏡中人占三分之一,床上陷入情欲的男女占三分之二,構(gòu)造出鏡子和床的雙表演空間,這種壓抑的構(gòu)圖同時為觀眾展示了雙重空間下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阿爾弗雷德被綠之后的懦弱反應(yīng)、布朗斯基內(nèi)心的糾結(jié)、母親游走于波蘭人和德國人之間的難以抉擇。導演這里用了一個漂亮的轉(zhuǎn)場,對焦到藏在柜子里的奧斯卡的側(cè)影,奧斯卡就這樣沉默地聽著外面殘酷的現(xiàn)實,大人的世界究竟有多少丑惡面目,奧斯卡不愿長大。
過了許久,從屋內(nèi)走出來的母親開始接受鰻魚,母親是用一種極度地順從來表達自己的反抗,這種reaction formation飾心理學中的一種防御機制。阿爾弗雷德本人其實也是一種隱喻,他用他的國籍來隱喻戰(zhàn)爭時納粹對人性的壓迫,想要人民成為他們的精神附屬品,因此衍生了絕對控制。其實影片全片都是在隱喻,反納粹的壓迫,諷刺成人社會的丑惡荒淫,因此才會有鐵皮錫鼓這樣一個重要的物件細節(jié)的存在。在奧斯卡面對壓迫和無情剝奪時,他會用敲鼓和尖叫來宣泄情感,影射了納粹吶喊式的,從他三歲生日時在牌桌下看到丑惡的一幕時,再想象著自己的未來,他決定停止長大。
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在床頭至少也擺了一個月,想讀完并不容易。一頁頁啃下來并不悠閑,前幾日終于讀畢,大呼解脫之時卻仍嫌不足,于是又取施隆多夫的經(jīng)典改編《鐵皮鼓》一賞,不到三個小時便徹底解決問題,可見相較讀書,看電影是個至為快捷的方式。盡管費時費力,我至今仍然覺得能看原著是一件好事,畢竟君特文字上絮絮叨叨的敘述方式要比電影化敘事來得高明得多也幽默得多;然而電影也并非不好,比如天生空間感不佳的人最厭環(huán)境描寫,平素一定最懼“這里有一個,那里擺一尊”之類的話,看了電影就豁然開朗。整部電影并沒有同原著一樣明顯分出章節(jié),而是截取了原著前兩部(共三部),但這并沒有使作品的力度有所降低,反而更加連貫一致,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一些通過文本閱讀不能解決的問題,施隆多夫也提供了更為具象而清晰的解答。
《鐵皮鼓》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復(fù)雜的“游戲”,在看似明了的敘事之下,原著作者和電影導演埋藏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實。拿故事的主人公奧斯卡來說,他是一個侏儒,劇情當中提示我們他的生父應(yīng)該是布朗斯基。布朗斯基是奧斯卡媽媽的哥哥,所以奧斯卡生而為侏儒是近親結(jié)婚所致,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奧斯卡成為侏儒實際上又是另有別因:奧斯卡自稱自己不想長大,所以很有自我意識地從樓梯上摔下去。所以問題便出現(xiàn)了,即主人公到底因何而成為侏儒?這兩個原因為何會同時出現(xiàn)?如果它們是一真一假,比如奧斯卡是布朗斯基生,那么他從樓梯上摔下去肯定就不是一個從出生便存在自我意識的孩子,那么奧斯卡就是在為自己的不長個兒和愚蠢作辯護。又如果兩個都是真,那么君特為什么要制造兩個理由?誠然,也許還存在一種更為巧妙的解釋,那就是兩個都是:“近親結(jié)婚”是顯性的通常所能想到的原因,而自己摔下樓梯則是奧斯卡故意隱藏起來的、不為人知的原因。在許多時候,君特故意把看上去的原因和實際的原因區(qū)別開來,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故事的真實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體現(xiàn)故事的荒誕性,可謂一舉兩得。
“荒誕”,似乎是人們描述《鐵皮鼓》時的首選詞匯。何為“荒誕”?正如上文提到的,一些看起來有著明確歷史原因的事件,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它們的發(fā)生并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經(jīng)過了奧斯卡的“搗亂”。小奧斯卡最好不要出現(xiàn);若是出現(xiàn),就一定會引發(fā)事端,且無法讓人確知真相。作者通過脫離于常人世界的小奧斯卡對社會和歷史的嘲弄無疑是黑色幽默的、荒誕的。奧斯卡會用他的鐵皮鼓和他的可以破壞玻璃的聲音進行自我保護并造成眾多干擾,他的每一次擊鼓和尖叫,都是對他所能見到的丑陋發(fā)出的強烈聲討。放任無度的性欲情欲、一波一波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種種罪惡在奧斯卡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天主教本該教化民眾?可那個和奧斯卡一般大小的圣子坐在圣母腿上一動不動,連鼓都不會敲響一下。那些自稱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生活、使人們內(nèi)心安定的演說家和宗教神祇在這種時刻都去哪兒了?人的真善美、節(jié)制和美德都去哪兒了?
缺失、空虛,這就是但澤人,這就是但澤。當然這里指的不僅是信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凡爾賽條約規(guī)定但澤成立自由市,脫離德波成為半獨立的準國家。這種做法雖然在政治上無比精明,卻也給當?shù)厝藥淼臍w屬感缺失,因此空虛就成了但澤市民人格當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逐漸摒棄辛勤,拾起欲望,科爾雅切克家族就是寫照。施隆多夫在電影當中特別強調(diào)了一段內(nèi)容,使之成為了奧斯卡跌下樓梯的最主要原因:他并不明白、也看不下去并不是夫妻關(guān)系的布朗斯基(實際上是自己母親的表哥)和自己的母親勾肩搭背、眉來眼去;他從一出生就有足夠的智力來理解兩個嘴里唱著“愛情啊愛情”的人心里到底都在想些什么——而這僅僅是其中一組最為清晰的混亂關(guān)系。
不過,又怎么能說但澤這片德波必爭之地是空虛的呢?權(quán)力的暫時真空可以讓但澤人生,也可以讓但澤人死;可以讓但澤人組成國家,也可以讓但澤人妻離子散——這就是但澤的命運,就是但澤人的命運。一旦那些潛藏在社會生活深處的矛盾逐漸浮出水面,真空馬上就被蜂擁填滿,但澤立馬就會成為競逐的目標,噬人的漩渦,成為權(quán)力的斗技場。奧斯卡的母親、兩個父親、他的所有朋友甚至他的鄰居在短短十幾年中一一死去,其中戰(zhàn)爭害死了他的兩位父親:一位“假想的”,一位“真正的”,盡管“假想的”父親才是奧斯卡真正的父親,“真正的”父親是奧斯卡假想的父親。種族滅絕、屠殺清理,德國人干掉波蘭人、德國人干掉猶太人、蘇聯(lián)人干掉德國人、波蘭人干掉德國人……究竟誰可以順利躲過亂世?誰也躲不過亂世。只有藏在卡舒貝姥姥四條裙子下的奧斯卡可以躲過,可他又失去了所有血緣親人……
當我們談?wù)撔≈魅斯珚W斯卡時我們在談?wù)撌裁??鐵皮鼓、獅吼功還是不長個兒?也許都是,也或許都不是。因為他就像一個幽靈,根本不存在于世間,但卻被虛擬出來,為種種事情造成惡果,而不用為之負任何責任。他來無影、去無蹤,身處死地卻每每后生,這其實已經(jīng)足以被稱為特異功能了。他的足夠幸運和極度悲慘,都在于他因特異被區(qū)分出來。他可以吼碎任何一塊玻璃,可以在玻璃上刻出一顆紅心,可他卻沒有叫停戰(zhàn)爭的本事。一遇戰(zhàn)事,仍舊“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他吼得過玻璃,卻吼不斷鋼鐵。他可以憑著永遠長不高的個頭兒在波蘭郵局和自家地窖里躲過死神,卻兩次“害死了”他的父親們。這里讓我感到十分諷刺的是,那個奧斯卡認為一直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的、像但澤人一樣缺失了某種東西的缺失了神性的土地老兒耶穌,其實一直在保佑著他:賦予它矮小的身形,不間斷地為他提供鐵皮鼓,讓他的尖叫充滿破壞力。不過同齡人耶穌卻吝于幫助可憐的大人們,所以奧斯卡并不快樂,甚至可以說十分悲慘。有一天,他第一次失去了親人,自己的母親被放入了一頭小的棺材;終于有一天,他的最后一位親人,自己的養(yǎng)父、英雄般死活不肯把奧斯卡交給德國當局的馬策拉特也被放入了一頭小的棺材,慘到臟手從板材的縫隙里耷拉出來。這時奧斯卡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站在自己身邊的瑪麗本應(yīng)是自己的妻子現(xiàn)在卻是自己的繼母,而且并非自己家族的一員;站在自己另一邊的自己的親生兒子庫爾特卻被認為是自己的弟弟。所有能夠供養(yǎng)他生活的人全都離開了人世,從第一抔土撒在馬策拉特的罐頭上的那一刻起,奧斯卡就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開始謀生了。不長個兒,也許并不是什么特異功能,可能也并不是什么深刻隱喻——也許僅僅就是依靠,就是愛。
曾經(jīng)同齡的耶穌不再同齡,曾經(jīng)存在的親人不再存在,奧斯卡長個兒了。他將在瞬間變成一個成年人,體會成年人的生活,承受成年人的重擔,負起成年人的責任。他看到的成年人,將瞬間附在他的靈魂之上,讓他的心中也充滿欲望、猶疑、口是心非和精打細算;他將失去吼叫的能力,不會也不想反抗;鐵皮鼓不會再充當他的伙伴,而會成為他的用具。有得必有失,他也不會再輕易逃離災(zāi)禍。
他長大了。
三歲孩子眼里的大人,他們是如何表演著生活的鬧???三歲孩子眼里的世界,將是什么色彩?現(xiàn)實的殘酷和無奈,也許作為我們這些經(jīng)歷過人生風風雨雨的成年人來說,早已學會該去如何接受現(xiàn)實,可是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眼里永遠充滿迷惑,他們永遠無法明白這個世界的殘忍,永遠無法接受丑陋的事實!
從朋友那里借來的《鐵皮鼓》已經(jīng)放置了近半個月。每次坐在電腦前想看看時,總是有點兒憂郁不決。我想,也許我不能夠明白導演拍攝影片的理由,所以拿在手中翻轉(zhuǎn)了很多遍,還是在最終將另一張碟片放進電腦。我不敢看那種讓我迷惑的東西,無法理解等于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于是,直到在一個周末和“大人”產(chǎn)生矛盾,又無意看過這部影片的影評,我想,也許是可以去接受的時候了。
倒了杯溫水,撕了袋瓜子,在不早不晚的黃昏打開電腦,將美麗的四月夜晚留給了這部電影——《鐵皮鼓》。
鏡頭從1899年卡蘇比亞美麗的土豆地慢慢拉開,故事從穿著四條裙子的少婦開始說起……
奧斯卡三歲生日的那天,他看著身邊大人的世界,無止的欲望、虛偽的人性,在他小小的心里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于是策劃了一個“計謀”:他帶著這個生日得到的禮物——一個紅白相間的錫鼓故意從地窖樓梯上摔了下去。于是計謀得逞了,他將停止了身體的發(fā)育,不再長高長大,永遠只保持三歲的樣子。他很得意的自以為能逃離大人丑陋的社會。然而雖然身體不再變化,可是思想?yún)s沒有停止成長。在他只是孩子的外表下,他同樣經(jīng)歷了親人的死亡,愛情的失敗。他被人作弄過,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他甚至親自計謀殺掉那個扼殺他初戀的男人(大人)。這個三歲外表的“孩子”還有自己的兒子。
這僅僅只是個孩子,當他無力去改變他不喜歡的成人世界,他只能逃避成長。他無法改變他不喜歡的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只能盡力喊叫,發(fā)出足以震破玻璃的怪異聲音。他僅僅以此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我無法了解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是不是也像奧斯卡一樣恐懼成長,成為一個大人。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當他們看見大人做著一些他們幼小的心靈里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的所思所想。也許我們往往只是羨慕著孩子的世界多么單純美麗,可是我們卻并不了解他們。也許三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間和能力,也許他們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簡單??墒牵l又真的探視過他們的心靈呢?
奧斯卡生活在一個龐雜的大家庭,母親安妮是個美麗的少婦。她渴望愛情,一直和兩個男人生活在一起。奧斯卡的父親,開一家店鋪,以此維持整個家庭。他是個表面穩(wěn)重寬容的中年男子,不斷容忍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男人的偷情。舅舅是波蘭人,有著堅定的民族情結(jié),是個在波蘭郵局工作并以此為榮的中年男子。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近二十年。女人在愛情上永遠沒有休止,她們要很多很多。所以安妮和奧斯卡的舅舅,她的表弟有著感情。在她自責犯下的錯誤后,她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了。于是安妮用極端的方法懲罰自己。最終她去見了上帝。奧斯卡15歲那年,生命中第一個愛的女人——母親離他而去。
那天,奧斯卡第一次丟掉了他珍愛的,生命里唯一為他帶來慰寄的鐵皮鼓。
影片有這樣一段口白:曾經(jīng)有個鼓手,他的名字叫奧斯卡,他的母親因為吃魚太多見了上帝。曾經(jīng)有虔誠圣誕老人的一群人,但圣誕老人沒有饒過他們,他是放火人。曾經(jīng)有個玩具商,他的名字叫馬庫斯,他賣的錫鼓涂著紅白兩色。他走的時候,帶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這只紅白相間的錫鼓正是奧斯卡借以逃避現(xiàn)實社會唯一的工具。玩具是孩子童年的象征。玩具商的死隱喻了奧斯卡徹底喪失夢想。他不得不面對大人的生活。
很快,奧斯卡開始經(jīng)歷戰(zhàn)爭。德國占領(lǐng)丹捷,奧斯卡夢想中單純的世界隨著炮火的攻擊,變得灰飛煙滅。在波蘭反擊戰(zhàn)陣營,奧斯卡在戰(zhàn)營親眼目睹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周圍親友的離去。這時,他也許已經(jīng)不再像失去母親那樣難過,在他的思想里,死亡已經(jīng)不再那么可怕和難以接受了。所以,很快他再次失去親人——他所認為可憐的舅舅。這一切讓奧斯卡的思想迅速成長。他慢慢接受現(xiàn)實并且不再去逃避。
當然,這個孩子也有愛情的。奧斯卡16歲的時候第一次經(jīng)歷愛情。他愛這個和他相同年齡,外表卻巨大差異的女子瑪利亞(女子很像年輕時候奧斯卡的母親)。他會去親吻他,和她做愛?,斃麃喛赡苡肋h無法明白只是孩子的奧斯卡表現(xiàn)出來的極具成人化的愛。所以,奧斯卡只能失敗。并且當他看見愛人被另一個男人(父親)侮辱時,他無法保護她。他只能用他的方式去安慰她。當然,大人是不會在意孩子們做出的事情的。奧斯卡在愛情上第一次失敗。他離開家,在他17歲那年。
奧斯卡的心在成長,他夢想的不會長大只局限在身體上,可是心卻無法逃脫變化。他苦惱著,并且更加厭惡這個成人社會。當他再次遇見那幫侏儒朋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只有和這個相同世界的人們在一起他才會快樂,被理解。他很開心的和侏儒一起生活,去陣地兵營演出,用他的鐵皮鼓和怪異的尖叫贏得大人的尊重擁護。相同的環(huán)境相同的朋友,他得到了事業(yè)的成功(演出受到歡迎),愛情也再度降臨。戰(zhàn)爭的殘酷難以想象。在他又一次為自己計謀高興的時候,戰(zhàn)火讓他第三次失去心愛的人,那個同是侏儒的女子。
一次次的打擊讓奧斯卡終于明白,僅僅靠逃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他不可能不去長大,不去學會面對。百般無策之下,奧斯卡只得回家。去面對他的現(xiàn)實。
戰(zhàn)爭很快再次降臨。在一次搜繳中,奧斯卡讓父親吞下了黨徽。他讓這個男人最終丟掉了性命。他終于勝利了,在愛情的失敗后,他設(shè)計殺掉了那個和瑪利亞生活在一起的人。這時他第一次戰(zhàn)勝了大人,爭取回來自己的權(quán)利。也是這個時候,他終于明白只有真正成為一個大人,他才能做他喜歡的事情。孩子永遠是不被人重視,永遠只能受到傷害。
所以,奧斯卡在父親的葬禮上呼喊——我要長大!奧斯卡的心愿再次得到滿足,他開始成長了。
影片有許多奧斯卡眼神的特寫鏡頭,從不同年齡遭遇的不同事情。三歲看見的世界,他的眼睛充滿迷惑,六歲看見母親和舅舅的情欲,他的眼神是凄涼、悲傷的。十七歲情欲之下睜得很大的眼睛里滿是欲望。當然,還有發(fā)出“我要長大!”的呼喊時眼神里那一絲憂郁,瞬爾轉(zhuǎn)變得堅定。
看著這些惶恐悲哀的眼神,心是隱隱作痛的。當大人已經(jīng)被物質(zhì)金錢逐漸頹敗的時候孩子的心是純凈的。每一個嬰孩初生的時候他們睜大的眼神充滿對未知的期許,他們有快樂的童年,干凈的思想。他們在不斷摸索著成長。我們對著這些稚嫩的生命重復(fù):你們是未來的主人翁,你們即將背負重大的責任,而自己卻無意識的改變了他們原本純潔的思想。我不知道這些生長在被鋼精水泥覆蓋的城市里的孩子,他們會如何對他們的后人講述這個社會,講述成長過程的經(jīng)歷??墒强粗@些孩子,想到他們的未來心是疼痛的。我們改變了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充滿太多沉重的東西。有一天,當他們做出太多讓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時,該去指責的也許正是我們自己。
《鐵皮鼓》又名《錫鼓》,改編自德國著名小說家根特.葛拉斯的原著。導演舒?zhèn)?杜夫?qū)⒃晕淖置枥L的形象轉(zhuǎn)變成豐富的影象,配上了畫面、音樂。破碎的鏡頭中,愛情、欲望交錯著整部影片,戰(zhàn)爭的硝煙隨處可見。 影片講了許多許多。兩次世界大戰(zhàn),希特勒、納誶黨,猶太人、種族歧視。很多東西交織在影片里讓人不停的細細回味。
戰(zhàn)亂讓奧斯卡一家離開了家園,只剩下年邁的老祖母。老婦人依舊耕作在土豆地,風吹動著她的四條裙子。
http://axinlove.com/2009/04/the-tin-drum/《The Tin Drum_鐵皮鼓》鼓點聲里一個城市的風流韻史
--風流的不是女人,是這個城市,擔澤,德國和波蘭交接的一個小城市
by @xinl.ve 061027
奧斯卡的奶奶寬大裙底藏著他的爺爺;
他的媽媽和他表舅有不倫情欲;
他和他父親同時愛上風騷的小保姆。
前言:電影來自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他最近有點麻煩,因為自傳體的書《剝洋蔥》讓他陷入了困境,因為他加入過黨衛(wèi)軍。這一舉動是格拉斯一直激烈批判的,但是他過去一直沒有正視和坦白這一點,現(xiàn)在讓他焦頭爛額。
沒有看過小說原著,但是電影應(yīng)該基本忠于原著,因為意象如此多,涵蓋的內(nèi)容太豐富,一個城市浩大的歷史在鐵皮鼓點聲里響兩個小時,電影給人的感覺紛亂復(fù)雜,這些只有導演重復(fù)小說原著時才會發(fā)生。太多的細節(jié)和隱喻,讓你時時刻刻要想這是指代著什么,歐洲文藝片和歐洲三大獎的電影使命沉重。
看看電影里各個人物的指代,有了這個意象,可能看電影時才能明白種種表征和比喻:
奧斯卡的外祖母 --擔澤的過去和文化積淀
奧斯卡的外祖父_庫爾雅澤克 --二戰(zhàn)時的美國
奧斯卡的母親_艾格尼絲 --二站時期德國和波蘭夾縫中生存的擔澤(自主、文化和意識)
奧斯卡的父親_馬特澤拉斯 --外表強悍實質(zhì)脆弱“無能”的親德國的擔澤人
奧斯卡的表舅_布朗斯基 --親波蘭的擔澤人
奧斯卡 --擔澤之子,擔澤文化的形象
奧斯卡小保姆 --重生的擔澤
奧斯卡的弟弟 --文化的“混血兒”
雜貨店的老板_馬庫斯 --商業(yè)文明和英國的代言人
電影的脈絡(luò)以奧斯卡的成長為線索。他是個喜歡打鼓的小男孩,因為看見了母親背著父親和自己表舅的偷情,在3歲那年選擇拒絕長高,外形只有3歲而心理年齡還在繼續(xù)成長。歷程一直到奧斯卡19歲時,在墓地葬送了父親。擔澤,也在這個時間歷程里,潮起云落世事變遷。
用意象和比喻來分析電影,()里的文字為我的推斷。
1)奧斯卡的外祖母的裙底(擔澤城市文化的積淀,是一種保護)
2)奧斯卡的爺爺,跳到水里逃脫追捕,而被認為可能是跑到美國,賣起了火柴,成了有錢人(這個身份很可能代表美國,兩次戰(zhàn)爭的受利者,火柴是否可以理解成軍火?)
3)目睹了母親和表舅偷情的歡愉(擔澤和波蘭的男女私情與親情);
4)奧斯卡的不長大,外形上看不出到底是誰的兒子(擔澤到底是德國還是波蘭的親生?)
5)雜貨店老板對母親的殷勤,因為有錢吸引著奧斯卡母親私奔到倫敦(自身難保的猶太人,也是自身難保的英國的勾引);
6)奧斯卡利用了鼓點搗亂了德國人接受擔澤的儀式(擔澤的自主意識對德國的拒絕,鼓點聲是擔澤自有的文化),門德爾松德婚禮進行曲和大雨讓儀式成了鬧劇;
7)鰻魚在日本一直是性器的暗示,在這里這樣理解的話,就可以輕松明白為什么奧斯卡的父親要捉鰻魚,并強逼著艾格尼絲要吃(這個意象就太明確了)。
8)自己母親尋找出路不得的自殺(擔澤沒有出路的絕望,求死而生,以至后面有漂亮的小保姆)
9)神父給奧斯卡的耳光(信仰和宗教不僅拋棄了擔澤這個城市,也放棄了它的文明)
10)奧斯卡的父親馬特澤拉斯,一直想要另一個孩子(親德國的人要自己的后繼)
11)奧斯卡的表舅_布朗斯基拿著的紅心D(hatte提示我是諾曼第登陸的D日)
12)小保姆的出現(xiàn)(前面已經(jīng)說過,她和父子的感情,標識著新?lián)鷿傻倪x擇)
13)馬戲團的小丑(其他類似擔澤城市的選擇),給奧斯卡指出方向(也是擔澤文化的出路)
14)因為對外形一樣的女人的情欲而加入德軍文藝宣傳隊(擔澤文化的本能,不再計較是非,而是欲望)
15)父親的死亡(太簡單,就不用多說了)
16)奧斯卡弟弟對奧斯卡的攻擊(鐵蹄下的雜種文化對本源文化的攻擊)
17)舉止瘋癲的守墓人,一直活著(永恒的只有死亡)
電影里這些指向太多太多,若是更熟悉這段歷史和這個城市可以說出更多。個人看的也還有其他意象,這里沒有舉出。一部偉大的作品和一部偉大的影片,內(nèi)容不可能全在我這個簡單的影評中包括。
其中一個鏡頭非常妙,奧斯卡的母親拒絕吃鰻魚而躲到房間里時,鏡頭的左側(cè)是一面鏡子,鏡子里是奧斯卡父親的身影。奧斯卡的母親穿著一身紅(情欲,太盛的情欲),趴在床上,傷心的哭泣。奧斯卡的表舅,慢慢的把手伸向女人的裙底,女人哭泣聲低了下來,鏡子里父親的身影慢慢從鏡子中離去。
這部電影實在是發(fā)瘋了,小說也是,格拉斯也是。
德國人拍魔幻現(xiàn)實就是不如西班牙人,一板一眼按照原著逐字逐句翻譯,卻忘了整體感覺和意境。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忠實于原著,但這也同時是個大大的缺點,拍出來一個根本叫人看不明白的晦澀東西。
宏大政治主題,隨意性文學改編,隱喻與符號,后現(xiàn)代美學。廣泛吸收鄉(xiāng)土、滑稽、恐怖、色情、政治諷刺片元素,在娛樂與通俗中傳達深刻思想內(nèi)涵?!驹碗娪岸际墙?jīng)典的并不多見,下次放假回家要把小說讀完
君特·格拉斯同名原著改編(最愛長篇小說十佳+最愛改編電影十佳)。1.影片以侏儒奧斯卡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為視角,抨擊了成人世界的虛假丑陋,揭示納粹行徑的罪戾與人性的墮落。2.鐵皮鼓是對抗意識及壓抑自我的具象體,唯有舍棄鼓才能迎來真正的成長。3.裙底窩藏/修女升天/子宮爬行/跨代畸戀/性愛汽水粉&尖叫超能力,震出玻璃杯上的我愛你。|“沒有人真能拒絕成長,也沒有人能跟時間抗衡。你一停下,時間就會碾過你的身體?!?/p>
借用一句:沒有人能夠拒絕成長,沒有一種力量可以和時間抗衡,你停下來,時間就碾過你的身體。
說實話看得我真想踹那孩子,不止是annoying,這孩子一些想法也很邪惡,看到中途我覺得這標簽里是不是該有一個【驚悚】?某些場景還會引起不適反應(yīng)。o(╯□╰)o。
長大是獲得相應(yīng)的成人權(quán)力的基礎(chǔ),當然孩童也能有孩童的權(quán)力,比如用極細的聲線震碎玻璃,以及以天真無邪的姿態(tài)獲得性,并瞞天過海。
簡直是歷史文化研究者的盛宴,直覺主義者的災(zāi)難?!惰F皮鼓》中的隱含潛文本可以說是文化歷史研究者的一場狂歡,其中繁復(fù)與綿密的地緣政治指涉、德國與波蘭紐結(jié)迷離的歷史聯(lián)結(jié)(奧斯卡的迷之身世)與鐵皮鼓和尖叫象征的破壞性左翼傾向均有其充分的闡釋空間,象征符號彼此的精巧嵌合構(gòu)成著一幅關(guān)于意向化微縮德國歷史的指意系統(tǒng)。但從直覺影像構(gòu)成來說,強咬合度的敘事本文將超現(xiàn)實主義本應(yīng)有的荒誕、靈性與超驗知覺壓抑在了沉重的敘事框架下,所有情緒均被加壓得過于緊密以至失去了某種直接式通感魅力。更不用與維克多·艾麗絲《蜂巢幽靈》與沃伊切赫的《砂制時鏡下的療養(yǎng)院》相提并論了。
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獲得金棕櫚和奧外。關(guān)于民族和戰(zhàn)爭的隱喻貫穿全片,荒誕和詭譎的劇情讓電影充滿亮點。小演員渾然天成,導演調(diào)教演員的功力一展無余(想到他演這片才十歲出頭就有點崩潰),太厲害了。但電影部分場景展現(xiàn)生硬、鏡頭語言單一,可見劇本(原著)才是本片成功的關(guān)鍵?!?62分鐘的導演剪輯版】
成人世界扭曲的心理在永遠長不大的奧斯卡身上展露無疑,在這動蕩不安的歷史進程中,面對這場荒謬的戰(zhàn)爭,只有邪惡的人性存活下來。影片采用兒童視角抨擊成人世界的虛偽與丑陋,用荒誕的情節(jié)控訴納粹行徑的罪惡,從多個角度審視殘酷現(xiàn)實。陰暗基調(diào)里不乏黑色幽默,小演員表現(xiàn)的太贊~
細細想來,政治意味極濃。德國父親、波蘭舅舅、但澤母親還有猶太人馬克斯,四者恰好對應(yīng)現(xiàn)實四地,奧斯卡看似是旁觀者但終究逃不過被這四者左右。不愿長大的意思不能再直白,結(jié)局坐上火車,又回到外祖母烤馬鈴薯,和開頭對應(yīng),暗示民族回歸母親(源頭)百廢待興。詭異怪誕但又讓人傷懷。導演剪輯版。
雖然不喜歡劇情,但不可否認其完整的文學性以及透過侏儒的遭遇所折射的大千世界里的荒唐人性。
姜文《鬼子來了》之后在夢中渴望觸及的高度。導演對歷史的態(tài)度是敬畏中懷有鄙夷的,歷史非物理作用,而是如磁場一般包裹住我們,所以片中的人物縱使完全平行于現(xiàn)實獨立瘋長,卻終被時代干擾。以母親的葬禮為分水嶺,電影從幽暗昏惑駛?cè)腼w沙走石,積沙成塔的世界在一瞬間轟然倒塌。奧斯卡是懵懂與通透、善良與邪惡的雙面體,他飽經(jīng)滄桑,亦宛如新生。
魔幻現(xiàn)實主義被拍得如此生硬,充斥著直白赤裸的符號,這不叫隱喻,這叫明喻。以及無數(shù)次忍受著踹翻主角的沖動。
這小男孩兒的表演者是不是侏儒呢,這是我目前迫切想知道的,因為他的眼睛給我一種鬧鬼的感覺。
拒絕長大的奧斯卡,看到裸身的女仆的表現(xiàn)像是對回歸母體的渴望,然后性愛的丑陋毀掉了他第一個愛的女人,戰(zhàn)爭的殘酷帶走了第二個愛的女人,一系列荒誕的現(xiàn)實也記錄下戰(zhàn)爭時期德國的社會百態(tài)。出生時的主觀鏡頭、從鏡子里折射出父親母親舅舅三人的關(guān)系、母親吃魚和侏儒“政府”的段落都讓人印象深刻。
把三個主角配合小鎮(zhèn)對于德國和波蘭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理解就好懂些了,但的確是部想象力天馬行空的作品,期待以后看原著!小演員出演的時候只有10歲,演技令人震驚。而且真的只有歐洲人才能這么大膽地用未成年演員,這要是在美國應(yīng)該已經(jīng)被告到牢底坐穿了
一個太陽處女男童星演的太陽處女男一號,改編自金星處女文學巨匠的著名小說:別說故事有多離奇,生活只會更荒誕。2011.10.29
史上最黑暗的兒童片。
沒看過原著但是熟知情節(jié),最癥候性的點正是選擇兒童演員而非侏儒演員扮演奧斯卡,以及刪去原作45年之后的情節(jié)。敘事人奧斯卡的全知視點統(tǒng)領(lǐng)全片,而魔幻現(xiàn)實主義段落處理的非常好。毋庸置疑的是施隆多夫的左派立場。有些段落用了默片式的影像風格,只是可惜全片的處理仍是不統(tǒng)一。
我很為小演員的心理健康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