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顆蘋果#有點人類學影像紀錄片的味道,把處于全球化時代洪流中的人類信仰與社會秩序用兩周的出家為僧進行合理化解讀。
外來者的身份管窺宗教和村落群眾的生存模式,外出務工與僧侶斂財的刻意營造,凸顯出金錢社會與理想主義的差異。
趙德胤使用了大量的手持長鏡頭,展現了頗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圖景。婦女用頭頂水路途迢迢的長鏡頭與之后僧侶用水的肆無忌憚,打工的偷渡困難與化緣的簡單粗暴等鏡頭形成鮮明對比,頗具諷刺意味。
尤其是緬甸村民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深刻,如中國人都是用“腳”指使人,帶有明顯的思維定勢。中國人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不同文化展現可以算是全片極具價值的影像語言的記錄。
頗有點開著車子到緬甸鄉(xiāng)下走一走的味道。這是公路片。
買個水果就用了5分鐘。泥地探路幾分鐘。剃個發(fā)2分鐘。小孩子一路行進幾分鐘。頂個水回家也是好幾分鐘。
頭頂一個水桶而不用手扶,這份本事肯定是從小練出來的。但經常地從頭頂搬運重物品真的好嗎?
來中國打黑工。珠三角的工廠因為國內勞動力短缺(年輕一代農民工不愿意進工廠,太辛苦),生產成本上漲,只得使用非法的東南亞黑工,這已經不是秘密。但女受訪人說中國人用腳命令她們這個,要么是這間廠的中國人如此歧視,要么普遍存在——中國工人看不起這些外籍黑工是無疑的,因為黑工的工資比中國工人低很多,還要更苦更累。為了生活而背井離鄉(xiāng)受苦,心酸,卻只有接受,留在緬甸更看不到希望。
這個片子的意義在于展現了宗教(佛教)在緬甸農村的現狀。通常是越不滿現狀的人越容易有信仰。窮則思變,可是當所有的路都被堵死無望之下,就只能在精神上求得安寧與繼續(xù)生活的力量。
師從王兵了嗎
完全沒有可看性
王興洪用14顆蘋果治療失眠,觀眾被《14顆蘋果》催眠。挺可愛的觀影體驗,也許我會選擇一種更為輕松的心態(tài)對待這個過程,純粹享受在影院聽著白噪音撐著眼皮的長鏡頭,不太需要認真對待全球化語境和信仰的諷刺。但事后想起來,本來以為洗澡會有長鏡頭,突然切掉了,是因為要做出女人跋涉取水和男人就這樣隨意浪費的對比啊。ps.應該商用作什么漂浮場館的預備影片,一聲聲化緣喊得我眼皮沉重,一路上鈴聲搖曳,非常催眠,失去意識了1分鐘~
西天即凡間。
電影節(jié)最差的片子,沒有之一,結構零碎,感覺像是素材不夠強湊出來的,強行說教的嘴角讓人倒胃口……
趙德胤,欲做緬甸趙匡胤。
是雙向治療失眠的過程,但又隨即否定對外輸出的路徑,對內也是語焉不詳難辨真?zhèn)?;還是在用文化視角審度故土,包括對群體與個人的堅持不妥協,和同等價值身份的單向調度,深處包涵著引而不顯的個人見解,實際是對此種現象的理解與規(guī)避——是趙德胤電影的一貫主題?
兩星半。有一定的影像人類學價值,然而從純紀錄片的角度而言,又不夠專業(yè)、客觀和理性,提問的導向性很強。長鏡頭很多,但又不具備必需存在的意義。從《再見瓦城》到這一部,暴露趙德胤有限的觀察格局,不太推薦。
1.拜託不要丟臺灣導演的臉好嗎? 這種只有鬼扯文青才會高喊好棒棒啊! 臺產紀錄片隨便來個 "無米樂" "ET月球學園" 都能海放好嗎? 2.唯一學習到的是化緣的英文叫collecting alms 3.我到底看惹什麼...
由一位因失眠而下鄉(xiāng)體驗宗教生活兩周的建筑材料商人的視角,看緬甸村莊的宗教生活:化緣、運水,討論出國打工以及賺錢。更像一部做工粗糙的《再見瓦城》花絮片。
建議不睡直接離場
燒垃圾那個鏡頭阿彼察邦看了想流淚(參考《納布亞魅影》),婦女頭頂水的長鏡頭畢贛看了想打人…
【詞語放映】遠離紅塵短暫出家,卻墮入另一紅塵無法清凈。趙德胤拍片總把真正創(chuàng)作意圖隱藏起來。映后談的信息量遠比影片表達得多。王興洪只因剃度時請高僧念經背書,次日也成了高僧受村民頂禮膜拜。高僧斂財賭錢,叮囑年輕人觸碰女人衣物會倒霉,但村里女人替僧人挑水洗衣送飯,最為虔誠。實在諷刺
當出家做為另一種世俗,蘋果也只能讓人咀嚼出階級的滋味……
聯系施羅德的《尊敬的W》,可以想到緬甸絕大多數百姓對僧人的愛戴。以超脫的方式享受平凡的寧靜與自在,十四顆蘋果以后,忘記蘋果的味道。
趙德胤拍王興洪演的新紀錄片,深入緬甸偏僻山村,直觀地看到一種單純虔誠的信奉關系,甚至崇拜到佛系治理的地步,而捐贈跪拜有些獵奇完整長鏡頭的頭頂水桶的都是女人。反觀有經濟基礎的外來者就成為高僧,以及老主持三句不離錢的互戳,讓討清靜的療養(yǎng)增加更多煩惱。當然全球化下中國的輻射影響還是不少。林象朗園導演回顧展。
吃了《十四顆蘋果》的男主角怕是仍然無法擺脫失眠的困擾。因為他的問題恰恰不是因為肚子太空,而是由于胃里裝得太滿。良心上無處排解的焦慮和不安致使他根本感覺不到他人的疾苦,為此他才試圖尋找宗教救贖。主人公以發(fā)問者的視角出發(fā),結果莫名其妙地扮演起了一個聆聽者的角色。這個略顯尷尬的身份轉換最終把他推到了《大佛普拉斯》的位置上,但問題是這位半路出家的“救世主” 不但享受著村民的施舍,而且還在用腳踐踏他們辛苦勞動的成果。哪里產的蘋果最好吃他一嘗便知,哪里生的錢最值錢他也暗自清楚。因此趙德胤這部針對宗教偽善提出質疑與批判的作品最終諷刺的是資本家自己。
3.5 借一個外來者的視角來看緬甸農村人生存的狀況,看到兩個婦女說前往中國打工的人受到雇主歧視,坐在影廳里的我還是微感異樣。趙德胤把人與世界的關系作了一番展現,此間的宗教已經成為一種金錢的附庸,僧侶變成一種過活的職業(yè),至于這種狀況是好是壞,還要靠觀者自己來決斷。
王興洪披掛了僧侶的長衫,就得到了眾人的尊崇。接受虔誠的供奉,調解村民的糾紛,殊不知前一天他還是猶豫該買美國蘋果還是中國蘋果的生意人。當地婦女頭頂水桶,跋涉而來的清水就被男人洗澡隨意用掉。中國人用腳說話,買不起日本摩托,乞丐為蘋果開心,孩子為餅干雀躍。信仰的虛無,功勞的唐捐皆不言。
三年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