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英雄,他很愛國,所以上戰(zhàn)場上打仗。他說,如果他們不去打敗敵人,子彈就在我們的國土上亂飛……”只有七歲的喬伊說。
他說這番話的時候,父親還在阿富汗打仗,母親因為離婚,已經(jīng)離開喬伊和哥哥已經(jīng)兩年多了。幾個月后,他的父親在戰(zhàn)爭中腿部受傷,只好復原回到了美國。疼痛易怒的三年后,父親的左腿被截肢,開啟了康復訓練的過程。這是一段沮喪又痛苦的人生旅程,所幸的是,人到中年的父親,遇上了一位相知相守的好女性瑪麗亞,兩人喜結(jié)連理,共同撫育喬伊和他的哥哥,以及瑪麗亞和前夫的一個孩子。
當然,傷痛依然在繼續(xù)。
曾經(jīng)風趣溫暖的父親,如今整日整夜地坐在電腦前玩打仗的游戲,看著坦克“砰砰砰……”發(fā)射的刺激畫面無動于衷。他無法適應這樣無所事事的“混日子”,因為曾經(jīng)的他,在部隊里是一名前副排長,他擁有權(quán)力,擁有強健的體魄,還有夢想與未來。如今,他只能領(lǐng)著復原老兵的津貼,依靠著家人的照顧生活著。
逐漸地,喬伊和哥哥,還有父親和瑪麗亞,適應了這樣在一起的平靜溫暖,尤其是當父親鄭重地單膝跪地向瑪麗亞求婚時,生活開始了新的篇章。
婚禮上,瑪麗亞感慨萬千地對喬伊的父親說:“我愛你,盡管你有很多很多的缺點,我依然愛你!我愿意成為你的妻子,和你共度一生。喬伊和艾薩科,我更愿意成為你們的母親,好好的愛你們,照顧你們……”
那個瞬間,瑪麗亞的篤定認真,惹得喬伊和哥哥,還有父親和賓客都飽含熱淚。
之后,這樣一個重組家庭是幸福滿足的。
只是,短暫的幸福時光在隨后的一場車禍中戛然而止。
十二歲的喬伊在路上騎自行車,被一輛車撞上,經(jīng)過一夜的搶救無效后,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瑪麗亞撕心裂肺的哭喊,父親布萊恩卷縮在地上的啜泣顫抖,還有哥哥艾薩科的悲痛欲絕,都在傾訴著對喬伊的愛與不舍。
圓乎乎小胖臉的喬伊,白白凈凈的小模樣,永遠撲閃撲閃的大眼睛,長睫毛,還有好看的小嘴巴,調(diào)皮地吮吸桌子上灑下的果汁,一本正經(jīng)地說長大要當兵,要做像爸爸一樣的英雄,保衛(wèi)自己的祖國……都被裝進那口小小的棺材,安靜的像睡著了一樣,永遠被塵封起來。
哥哥艾薩科改變了自己曾經(jīng)的理想,不再想要做一名警察,理由是可以離家近一點兒,而是選擇實現(xiàn)弟弟喬伊的愿望,做個像爸爸一樣的英雄,宣誓參軍,成為一名戰(zhàn)士。部隊里的艾薩克,并不開心,甚至抑郁,他說:“我不知道這場阿富汗戰(zhàn)爭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到什么時候結(jié)束,我甚至不知道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也許是我不懂的政治原因吧?我只知道我要實現(xiàn)喬伊的愿望,愛國,愛爸爸,做個像爸爸一樣的英雄,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
父親布萊恩說:“我愛艾薩克,我為他感到自豪,他展現(xiàn)著我教給他們的堅強和男子漢氣概……”
這部紀錄片《父,子,兵 Father Soldier Son》,看的我淚流滿面。
像艾薩克這樣年輕的美國兵 ,只有十幾歲,他們不知道戰(zhàn)爭的真正意義,不知道美國對阿富汗軍事打擊的政治原因;也不知道因為這場戰(zhàn)爭,美國有多少家庭像他們一樣經(jīng)歷變動和悲傷;他們更不知道阿富汗有多少成千上萬的家庭支離破碎,無數(shù)和他們一樣年紀的孩子流離失所,甚至流血喪命……
戰(zhàn)爭是血腥的,政治是丑惡的,孩子是無辜的。
什么是“愛國主義”?什么叫做“犧牲精神”?什么又是“男子漢氣概”?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堅決反對戰(zhàn)爭,不管是站在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的立場,哪怕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我都堅決反對戰(zhàn)爭。
我只知道每個生命都是媽媽經(jīng)歷十月懷胎、冒著生命危險誕下的“小天使”,都是父母愛也愛不夠的“小寶寶”。然后,這些“天使寶寶”長大后,就要面對車禍喪生的意外,面對戰(zhàn)爭犧牲/負傷的危險。
我只知道讓每一個孩子,不管是美國孩子,阿富汗孩子,伊拉克孩子,敘利亞孩子,中國孩子……都在愛與溫暖中幸福成長。不要讓孩子經(jīng)歷父母離婚的糾纏撕扯,不要讓孩子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恐慌不安,不要讓孩子經(jīng)歷車禍的飛來橫禍。
這才是父母、國家的責任和意義。
之前看了一些關(guān)于美國軍人的紀錄片,所以ptsd對生活的影響有一些了解,但從這部影片中,不禁讓人有些思考。
成為一個驕傲的美國人好難。對父親來說,從軍是驕傲/赴戰(zhàn)場打仗是驕傲/戰(zhàn)后受傷依然是驕傲的象征,因為他是為國家而犧牲。對于軍人來說,奔赴戰(zhàn)場打勝仗是驕傲/被提攜是驕傲,因為他還是一個完整而應用的士兵。對于兒子來說,能從軍是驕傲,能超越父親是驕傲,因為他是一個驕傲的軍人的兒子,成為他的驕傲那才能稱之為驕傲。
1. 父親之難,難在遠在他國,與小孩分隔半年才能見到一次,要承受無數(shù)的想念之苦;難在被妻子拋棄后獨自撫養(yǎng)兩個孩子;難在從軍多年,因打仗失去一條腿,難以享受常人的奔跑跳躍,家庭活動;難在經(jīng)歷治療過程中不斷的假肢延誤,不斷的適應;難在生活看起來是逐漸恢復常態(tài)時,卻失去最寵愛的兒子;難在他依然必須要堅強面對所有的遭遇和不幸,無處可躲。
2. 兒子之難,難在爸爸遠赴戰(zhàn)場時,需要獨自承受想念的苦,成長路上沒有父親的陪伴還必須堅強;難在明明不想加入軍隊卻為了實現(xiàn)joye的夢想,滿足父親的期望而選擇從軍。不得不說,雖然看起來是哥哥自己的選擇,但他更多的是因為責任。他需要彌補失去joye的痛苦,完成爸爸的心愿,讓他再次感到驕傲
3. 軍人之難,難在家國天下滿腔熱血保家衛(wèi)國,但迫于身體的殘缺而不能繼續(xù)。
Respect all the soldiers, all the fathers, all the people who still fighting for a better life.
有好幾個點我想說的,就按照時間線順序來吧
總的來說,導演鏡頭和情感渲染給的很到位。看得出來是刪減了大部分而以一個個時期的生活片段來組成全片的,而且每一個片段都能夠高度概括對應時期生活中的主要內(nèi)容/較大的事件,所以即使影片連續(xù)性不高,但是觀影者也能較好地理解整體內(nèi)容。我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我腦子里總是有一些可能不太入流想法,可能會有些controversial,but i still wanna say.
【影片前13分鐘brian未中彈之前的部分讓我心里暖暖的,這一部分展現(xiàn)的是這位美國大兵父親對他兩個兒子的愛和兩個小家伙對他們父親的信任以及他們有多想念他們的父親,讓我羨慕的是他們父子之間的日常,即causal又full of love。也包含我自己心理的因素在內(nèi),所以我才會特別受這段劇情感染】
但對于后面的劇情我就有一些想法想說說了
1.Brian在截肢前在鏡頭面前展現(xiàn)的還挺好的,但是在截止后鏡頭里所展現(xiàn)的Brian感覺就和之前的Brian相比有什么地方不一樣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joey不僅輸了摔跤比賽,還在比賽過程中哭了,然而Brian不僅沒怎么安慰他,體諒他的感受,還一直給他施壓,不停地把這個看上去不是那么情愿的小男孩往那個所謂的象征著對勝利的渴望推去,在我看來,brain傳達的思想就是“joey你是個男人,你要堅強;be tough,dont cry”,“要擊敗他人,取得勝利,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钡矣X得這是他將他自己對征服感和權(quán)力的渴望強加到一個小男孩身上了,而忽視了這個小男孩的身份(being a 11or12 year old boy)和他的感受。
2.Issac,家中的長子,我很確定父親的受傷,截肢等一些列變故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可以說是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我相信在Brian受傷的時候,Issac就開始了他的自我改造計劃,影片中經(jīng)常能看到他在思考的畫面(一只手抱胸,然后啃另一只手的指甲,很典型的一個思考時會無意識做的動作),影片中還提到,在brain受傷之后,他就開始擔起了一個“小大人”的角色,在Brian截止前還不太明顯,但在Brian截肢之后,能很明顯的感覺到他時刻都會在考慮他的父親,根據(jù)影片里的對話來看,|他不僅會為了幫助父親而放棄去自由玩耍的機會,也會去追求父親的認可,想讓父親為他感到驕傲|(這里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代償性的愧疚,for some reasons,他為父親的受傷感到內(nèi)疚或者說feel bad,所以他提早地扮演了一個“更成熟”的角色,我指的“更成熟”是說更多地未別人考慮,變得更有責任心,哪怕在他不需如此的情況下也是這樣。
而且,在Brian截肢那年左右大概剛好是男孩青春期開始的階段,而在【影片】中,也【僅在影片中】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中,我真的沒看到有人關(guān)心過Issac,在這個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fā)生巨大改變的時期,Issac肯定會有很多苦惱,可是沒有人去關(guān)心他,去理解他,他也知道他的父親不會理解的,甚至Maria也不相信他能考上大學去當一名警察,well說到警察,我認為,他想成為一名警察受了他父親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受父親是個保衛(wèi)國家的愛國兵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父親在海外長時間不在家不能配備他的Joey的影響,所以他想當一個又能對國家做出奉獻又不會離家太遠的職業(yè),那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警察,這個要放在當時他的意識型態(tài)下的,他們一家生活在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里,而且還是在2014年前后,在一個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沒那么發(fā)達的地方,Issac能想到的職業(yè)選擇是很有限的。所以成為一名警察很自然地就成為了他的目標。
but my man,我在這里想引用紀伯倫的詩《論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經(jīng)由你所生,但不是從你而來,
雖然在你身旁,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昨日留連。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弦上發(fā)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會施全力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你們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翔的箭,也愛靜止的弓。
可能我的思想受到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影響,我認為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的繼承品,他們的人生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續(xù),他們不一定要成為像他們父母那樣的人,達到他們父母那樣的高度,就算他們不夠“好”,他們也是值得被父母所愛的。一個人可不可愛不是有他的價值決定的,而是因為他的存在,父母愛你是因為你是你,而不是因為你有什么能力,你能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在社會標準下的優(yōu)秀的價值。所以我認為Issac的人生是被“操縱”/“導向”了的,有他自己心理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我覺得成為警察也許并非他的本愿,他只是被迫繼承某人的意志。
3.再來說說Maria
我覺得,在我認同的標準下,她是一個足夠成熟的成年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她有責任心,能體諒ta人的情緒,能分的清什么是真正發(fā)生的事實,什么只是因為某些情緒而產(chǎn)生的幻想/猜測。Brian的術(shù)后心理上的康復很大一部分我想是多虧了她。同時她也愛屋及烏,把Issac和joey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她真的是一個善良的good person。而且,Brian能找到工作也是多虧了她,是她給brain提的建議,她想到了Brian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她是我在影片中最欣賞的一個人。
4.Joey的死
在Brian和Maria舉辦婚禮后的兩個月,joey在馬路上騎自行車被卡車撞倒,死在了醫(yī)院里。
在給的一處鏡頭中,Maria抱著奔潰的Brian,就像一個憔悴的經(jīng)受巨大打擊的母親,而此時的Brian就像一個巨嬰一樣(可能聽起來有點offensive),我想她應該是最快從Joey的死當中振作起來的,在這里我排除了“Joey是Brain親生兒子,所以對Brain打擊更大,所以Maria能更快振作”,因為我看到了有一幕,Maria知道Joey的事故后崩潰大哭的樣子。
還有一處鏡頭,我想是導演埋的伏筆吧,很有水平,就是在Issac站在躺有Joey尸身的棺具時,他左手帶來一個手環(huán),上面寫著“it’s my turn”,我當時看的時候在擔心這個標語不會在暗示Issac會崩潰自殺吧,后面才明白,原來這是在暗示,Issac接過了joey所拿著的繼承著父親意志的交接棒。此時此刻我想Issac內(nèi)心應該是已經(jīng)痛苦到麻木了吧,以至于他都已經(jīng)不能再做出很悲傷的表情,正值青春期,父親受傷+親弟弟意外離世,不用說這對一個青少年的打擊和影響是巨大的,我其實內(nèi)心很擔心Issac的,我很同情他。
有一幕直接戳中我的內(nèi)心,就是他和Maria在車上的對話:
Issac:
this is probably upset you
nothing really bother me anymore cause if something bad happen i will be with him(joey) sooner
so i hope that doesn‘t offend you but......
Maria:
that's pertty selfish of you
Issac:
okay......... sorry.......
這一段不是對一個青少年內(nèi)心麻木的間接描寫嗎?
在這之后,Issac復讀了一年高中,在這時期,他自己也認同了一種價值取向,即他應該達到父親的高度,自己不夠優(yōu)秀,不能讓父親驕傲,而joey本可以的,但是他不在了,我感覺他在這里又自己給自己施壓了。在之后的劇情就是他填參軍志愿了,他到底有沒有考上大學我不是很清楚,不夠影片中確實給到了他畢業(yè)的鏡頭,不過我想應該是不能夠當警察了吧。在Issac上車離開家前,Brian說“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你和joey”,我想說的是”這是為了你(Brian)和joey,不是為了Issac,他不想吧“
在Issac離家之后,Brian又不知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了,他似乎好像不允許自己在兒子面前表達思念,不舍,是因為這些情感象征著“軟弱?or not tough?”,但是等兒子真正離開之后他就裝不下去了,因為他自己處理不了自己的這些情緒,這時候又是Maria上的場。我是覺得Brian seems內(nèi)心不太成熟
然后呢,Maria又懷上了一個孩子,well,(個人觀點)我不懂為啥又要一個孩子呢,當作joey的一種象征性的代替嗎,應該不是為了緩解孤獨而生的吧,我知道扯上孕育生命就會變得很高尚,但我真的只是在發(fā)問,why??這里面肯定有一些我不能理解的點吧
在這之后就到了尾聲了,訓練營結(jié)營儀式的氣氛和情感渲染的很到位啊,一下子就被煽動了。但我還是會小心對待這種煽動性的情感渲染的。而在影片的最后,Issac轉(zhuǎn)而堅定的目光和Brian對他Jackson能夠參軍的期待將這部影片的中心升華了。
but 從大層面,從國家,社會之類的層面,這是很有利于國家安定的,不停地向國家軍事輸入人才??墒菑男用鎭砜矗@算是對個人意志的一種先磨滅再侵占吧
anyway,反正我是辯證的來看的。
1.看著倆孩子幾年間的成長,到Joey去世的時候忍不住也哭了,Issac放棄了大學的理想如他爸所愿去當了兵。Issac的性格如此吧,十二歲的時候?qū)Π职终f 剛剛看見了七個小時前你看過的月亮,十分浪漫主義的人。爸爸附上歸來,竭盡所能代替爸爸應該做的事情,弟弟去世最終還是做了弟弟想做的事情,一年年長大眼睛一點點失去光彩。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以前的歡快色彩,這時家里只有Jackson的眼睛這么明亮,小孩子的無憂無慮多么寶貴。2.爸爸真的很幸運遇到了Maria,但是也并沒有改變爸爸的憤怒和對家人施壓的情況,以前說自己想一直在家里都是幽默的樣子,殘疾改變了一切。十幾年的老兵都無法忍受那種疼痛。阿富汗戰(zhàn)爭值得嗎?3.美國的老兵福利保障真的到位...3.Maria的孩子記錄片里存在感為0,希望生活多點幸福少點悲傷
美軍的軍人文化,還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軍人世家,軍人海外服役歸隊,新兵結(jié)業(yè)典禮,殘疾軍人退役,醫(yī)療,待遇,把兒子送去當兵就代表制度還不錯。
6.5/10
有時候最痛苦的是,接過亡者的責任,承擔他人的夢想。盡管一切非己所愿。
PTSD
即使沒有文化,輔導不了孩子上大學,只能當兵的境遇,這種階級的家庭,也并沒有太多的悲傷,只是每個人都被安排在自己的齒輪上,時間輪轉(zhuǎn),多少會有怨恨,但終究,什么也改變不了。
流暢地滿足了我的窺私欲,很高興成品并非征兵軟廣。感想很多,都是judgement就不提了。毅種循環(huán),背負無法多元的價值觀活下去。
救命怎么又是部美式主旋律,“陽剛之氣”好重,國家把我投入不仁義的戰(zhàn)爭,我卻依然愛國,戰(zhàn)爭奪走了我的腿和正常的生活,我們家卻世世代代依然前赴后繼的如慣性的光榮入伍,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愛國,國家讓我打仗我就去。天啦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這種情感,盲目也是這種情感最讓我恐懼的地方,愛國也不是這么個愛法吧,管它好的壞的照單全收你自己覺得合理嗎?(倆小孩童年時有意無意展現(xiàn)的好戰(zhàn)情緒屬實驚訝到我了)
無論是長達十年的跟拍,還是對于那些私人瞬間的真實捕捉,這部非虛構(gòu)作品毫無疑問比類似題材的電影要更飽含情感與人文關(guān)懷,而中間那個猝不及防的轉(zhuǎn)折更是直擊人心。只要這樣的家庭還存在,美國就永遠不會失去希望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真的厲害,整個社會對軍人的尊重和認可滲透血管,里面介紹大兒子作戰(zhàn)培訓結(jié)業(yè)時候的家庭日真不錯,還有賣這么多陸軍周邊……而且就現(xiàn)實意義開始參軍也是非常好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學習成績,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能慢慢升職,吃住不愁,待遇不錯,真的有傷殘國家也有強大的福利保障。四代從軍的軍人世家,但傷痛永遠比榮譽更沉重。最后父親看著新聞里自己曾經(jīng)駐防的地區(qū)已經(jīng)被塔利班重新占領(lǐng)了,再看看自己失去的腿,也算對這場戰(zhàn)爭沉重的叩問了。
紀錄片視角。戰(zhàn)爭太殘酷
??
他們不知道戰(zhàn)爭的意義,不知道政治的變動,不知道個人的夢想,只知道“愛國”,于是前赴后繼地犧牲感情、犧牲健康、犧牲生命去趕赴戰(zhàn)場。父權(quán)制集體主義的洗腦下,個體性只會被湮滅,所謂的“愛國”和“男人氣息”不過也只是一種支持自己生活下去的虛假“信仰”罷了。
信了才怪
這種紀錄片嘛,講個體的奉獻、犧牲、救贖、掙扎,每年都會拍幾部安撫軍心。但是仗嘛,是不可能不打的,駐派嘛,也是不可能不駐派的。豆瓣這個《祖國》給我看笑了,誰翻的啊?借花獻佛呢?跪的姿勢有點難看了哈。不想輕易做評價,但他大兒子真的看得人一聲嘆息,擔負著不該屬于自己的重擔、走著不是自己理想的道路、永遠不會是父親最愛的那一個……
真實的生活往往比任何影視劇都更讓人意想不到……
軍人有軍人的命運吧,《當他們已不再變老》里的戰(zhàn)爭景象更加殘酷,但是士兵們都沒有表示后悔。美國大兵待遇也是好,除了政府的福利還有各種民間組織幫助軍人家庭,再加上美國的樂天文化,截肢也好毀容也好,都是像普通人一樣活下去。了解一些美國文化,避免先入為主去看待這種軍人家庭。
非常不喜歡豆瓣之前對這部紀錄片的中譯名!挺過來的都不是普通人,《父親,士兵,兒子》再拍十年就是“大河戀”了。NYT不經(jīng)意卻時時刻刻在傳遞的主旋律消減不了我的遺憾,平息不了主角們的疑問。這個被偉大的家庭一直在用堅強抵抗憤怒和宿命循環(huán),前赴后繼,好難。
一代又一代: War as an industry.
這部不是電影,而是跟蹤拍了10年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