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永遠走不到頭的敖德薩階梯,嬰兒車,紅色旗幟。特寫得心應手,面部大特寫很有沖擊力。剪輯的煽動性用法的匯總。導演使出渾身解數(shù)用盡每一個鏡頭的力量去控制觀眾(剝奪觀眾的判斷力,使之限于一種純粹的集體情緒化狂熱)的電影。為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坦克大炮。有的電影是被政治力量借用,但這部電影卻是為政治宣傳而生的,當然也證明作品的政治目的與藝術水準并不天然沖突。如神來之筆觸的運鏡及蒙太奇,與標語口號式的時代特征濃厚的強烈傾向性情節(jié),雖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應當分開看待。可以不認同它的居心與手段,但無法抹殺它在電影史上無可爭議的價值與地位。盡管一般地我反對宏大敘事與粗暴露骨而狂熱的政宣產物,但對于這部1925年的名作卻不能丟失應有的敬意。就像那個電車難題的玩笑一樣,你無法確定你是持按鈕的人還是被捆在鐵軌上的人,同樣,如何狂熱幻想沒有理性與人道作支撐,我們也不知道當最后大船充滿壓迫感地緩緩駛來蓋滿鏡頭時,我們到底是船上的人還是船下的人。甚至大船擊水這個畫面本身也令人懸想:大船是如此精確無遺地將水流分為兩股,非左即右,這里沒有中間位置,你總得選擇一個方向,匯入所選定的支流,因為這里也沒有僅供一個水滴棲身的地方。
在貴瓣經(jīng)常看到有些人說:我很支持工人抗爭,但是(?。也唤邮艽髷⑹拢w行動)。這種警惕很重要,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和工人不一樣,這會指向兩點:1.我不屬於他們的集體,但是理應支持和幫助,也避免被某些人騎劫;2.他們就像非人一般,就是腐肉上的蛆蟲,這些不體面者隨時會侵襲我的生活,所以我警惕(以此保衛(wèi)我們的生活)。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早以回應何解抗爭者是癥候(不是某些人的自以為是,而是他們在社會上就以癥候出現(xiàn)),並且這種癥候如何呈現(xiàn)——鏡頭在腐肉上的蛆蟲和飽受折磨的水兵來回切換,這是相似的——他們住在船艙,吃爛肉,還受軍官的頤指氣使。更重要的是,水兵支撐戰(zhàn)艦(社會)運作,軍艦官員的耀武揚威正是以這些勞碌者為基礎,所以,我們這裡的癥候既是指水兵們不體面,更是指出這些不體面者是根基——這一未被符號化的實在正是真理本身,這一硬核始終像骨頭一樣構成了社會,但是它不顯現(xiàn)——一旦顯現(xiàn)就是殺戮本身——即象徵秩序的破裂以及再符號化(水兵沒收官員權力,以及沙俄的軍隊鎮(zhèn)壓和起義兵的反鎮(zhèn)壓),但是這仍然是存在癥候的。 所以,這裡不是去除癥候——分析者的癥候不一定要解除,本身也沒有能完全解除的癥候。甚至我們應該說,水兵以及其他受壓迫者就是癥候本身——享受癥候恰好是享受他們自己,也就是推翻沙皇專制。這恰恰不應講什麼“道德主體”,(看上面的圖片)因為道德主體就是沙皇(大他者的化身),這說到底是維護秩序的,而任何起義都會指向大他者不存在,換言之,士兵是主體性(主體所依,詳情見//www.douban.com/note/760294516/),也是未來主體的呼喚——這個主體不是無所不能,而是無能為力的,因此走向一個接著一個的連結網(wǎng)絡(如能指鏈一般)。 如果到了起義,即 A overthrow B 的時候還要講什麼道德秩序,那就會變成普京“指導”的《救國同盟》的鬧?。阂蝗褐荚诟锩氖曼h人被拍成了強迫癥般(死諫以示忠心)的保皇黨人,那談什麼革命啊?蘇聯(lián)一直被示為極權的代表,但是仍然能拍出如此巨作,現(xiàn)在哪個國家敢拍這種內容?《救國同盟》這種爛片不應該自慚形穢嗎? 這種意識形態(tài)把戲有待揭穿:革命導致極權,所以我們面對資本主義製造的體制(另一種極權),那就不要革命,要過家家式的搞愛與和平,要維護私產(癥候般的無產者是有產者的私產),這都是現(xiàn)在的主人能指,最終變成無窮無盡的倒錯機制——只有象徵界,沒有實在界,在能指遊戲(如所謂的多元主義)裏面來回切換,可以去除癥候地享樂(正常人)。 這種癡心妄想就是最為正常的狀態(tài),正如正常國家以例外維持,既然如此,那麼例外狀態(tài)就一定會到來——要麼克瑞翁(國家),要麼安提戈涅(革命,癥候的非人大反攻),這兩者都製造恐怖,但是後者的風險無非是自由的代價——風險社會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因為自由,才有風險,不能為了避險而放棄自由。
20年代是蘇聯(lián)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豐富的理論探索為此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聯(lián)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戰(zhàn)艦波將金號》是1925 年由謝爾蓋·愛森斯坦執(zhí)導的向俄國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獻禮影片,由五個部分組成了整個波將金號起義的過程。影片中“敖德薩階梯大屠殺”成為經(jīng)典的高潮片段之一,整個片段約130秒,共約有147個鏡頭,并成功運用了節(jié)奏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雜耍蒙太奇等手法極大的調動并延展了觀眾的情緒感受,展現(xiàn)沙皇軍隊對人民殘忍屠殺的暴行,它的意義已發(fā)展到人民同沙皇制度之間史詩性沖突這一巨大藝術概括的高度。在藝術手法上,它不僅延展了空間與時間的尺度,還賦予了因劇情邏輯而相互聯(lián)系的鏡頭某些更深刻的一致性。在空間和群眾場面的編排上發(fā)展了繪畫傳統(tǒng),賦予民眾以鮮活的個性,以空間內要素的對比和節(jié)奏的編排,展現(xiàn)出類似于浪漫主義畫派作品的強烈感受。
拍攝地點:敖德薩階梯(The Odessa Steps)位于烏克蘭敖德薩州首府,始建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紀念1905年“波將金”號軍艦起義而被稱為“波將金階梯”,共有192級,臺階自上而下逐級加寬,它與市中心半圓廣場上的城市奠基者里舍利耶大公的雕像遙相呼應。階梯通向海邊,所以站在最高處時可以鳥瞰的敖德薩港。“臺階”的作為一個重要場景構成的內容在電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經(jīng)常用于不斷深化矛盾、交代角色關系、以及起到轉折支點的作用。例如1940年的美國電影《亂世佳人》中的重要的三個場景里樓梯都作為主角存在,因為它本身豐富的位置關系和調度的多樣性,更利于演員的施展和表演。而在本片,整體的動作趨勢都是沿著奧德賽階梯不斷迅速向下發(fā)展的,本質上展現(xiàn)了事態(tài)從一種質到另一種質的轉變,也是整個篇章里從壓迫到反抗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部分,而臺階也是此時史詩級悲劇中一個個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感的音節(jié)。由于拍攝地點的客觀存在性,在構思布景的時候應善于傾聽客觀事物對創(chuàng)作者未能預知的角度所提示出來的東西,極大發(fā)揮熒幕中特有且珍貴的造型生命?,F(xiàn)實中的臺階并不是很長,而在電影中士兵只走了大約整個臺階的一半,所需時間最多一分鐘左右,除了不斷穿插運用不同的景別豐富展現(xiàn)空間層次,還充分利用了階梯所有可能的空間和細節(jié),例如士兵視角、逃亡群眾視角下的階梯,以及階梯的側面(躲藏群眾)、階梯上雕像、樹、臺階下方的平臺,以及不可忽略的光影:士兵投射到地面上長長的黑色陰影。這種不斷變化著的視角、充分展現(xiàn)空間結構的方式是促成本片段內快速激昂節(jié)奏的原因之一。
由于對空間的充分利用在一方面上促進了節(jié)奏完整,此外構圖和空間內的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性。在這個片段內空間內的運動是復雜多樣的。由人群的突然奔逃開始一下子就推進了節(jié)奏,而反觀士兵穩(wěn)健整齊且相對緩慢的腳步,兩種截然相反的運動方式形成對比,創(chuàng)造混亂恐怖焦躁的氛圍,同樣的臺階在此刻傳達出兩種不同的情緒感受,群眾的慌亂密集和士兵的整齊空曠,兩個對比交織在一起時起到了夸張效果。在拍攝群眾的大遠景時會發(fā)現(xiàn)有人是豎向奔跑而有人是橫向的,在構圖上使畫面內部失去了次序,運動上出現(xiàn)了矛盾點。而發(fā)展到了中段,更矛盾的運動出現(xiàn):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和上前勸說的老婦人逆著人群以完全相反的方向運動,除了方向上的對比,母親的孤獨身影和她所處的空曠空間與民眾擁擠且密集的空間也產生了對比,這兩種態(tài)勢促進了節(jié)奏,也展現(xiàn)了空間利用上的幾種不同的可能性。同樣還有摔倒老人的靜止狀態(tài)與奔跑踩過他的人群也形成了兩種極端方式的對比。后段中運用嬰兒車這一物品的運動“串聯(lián)”了展現(xiàn)不同人群狀態(tài)下的鏡頭,復雜多變又互相矛盾的運動方式不斷穿插結合,局部片段的組合構成了統(tǒng)一的總的主題,在情緒和節(jié)奏的推動上達到頂峰。
近景和細致特寫在電影誕生后很久的一段時間內才出現(xiàn),以往的畫面中的群眾場面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中熱烈激昂的群眾場面在總體的視覺效果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本片中的群眾場面沒有以數(shù)量上“制勝”,而著重于“質量”。本片中的群眾形象有著具有各自特點的不同面貌,在混亂的場面中能夠清晰的判斷出部分民眾身份、性格等特征,這種豐富的人民形象繼承了俄羅斯巡回畫派中歷史題材的人民場面,并用特有的電影表現(xiàn)手段,為革命和人民造型找到了一種相應表現(xiàn)的藝術形式,賦予動勢使得人民肖像更加鮮活,而一個個有差別和特點的個體又塑造了人民整體形象。同時利用空間內民眾的不同運動形式和節(jié)奏,在展現(xiàn)場面規(guī)模的基礎上,擴充了群眾場面的空間視野,展現(xiàn)了同一布景下的不同視角,從而延展了空間。
電影延展了造型藝術的邊界,創(chuàng)造了容易被大眾接受且甘愿被欺騙的視覺幻象。然而在造型藝術手段的完善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斷運動的畫面中發(fā)掘出新的關于空間的可能性。愛森斯坦在無聲電影的階段,就已從畫面內部突破并擴大了真實的布景空間。
形式上,俯拍對仰角,明亮對陰影,遠景對中景,全景對特寫,曲線對直線,構圖的重心,反打鏡頭。以及影史經(jīng)典的“奧德賽階梯”,前一鏡頭與后一鏡頭或遞進或因果或對比,緊張激烈。 沸水與憤怒交叉,蒙在頭上的象征死亡的白布與踩在腳下的白布交叉,攥緊的拳頭與起義的人民,“睡獅、臥獅、醒獅”,這些“沖撞蒙太奇”對比明顯,具有戲劇沖突和視覺沖擊。 既然攝影機不運動,就讓剪輯代替機器的運動。大師不愧為大師,即使奉行蒙太奇理論,舍棄長鏡頭,也依然把節(jié)奏把握的很好。愛把文學性融入到蒙太奇的隱喻中,讓藝術不再只是早期的影像記錄,或舞臺劇表演,電影和文學交相輝映。
從此,電影變得多元化和更具藝術感
教科書片。有專門長評論不多做一句話評論。
不愧是經(jīng)典,感染力夠強!敖德薩階梯一段是愛森斯坦“沖撞蒙太奇”理論絕佳的詮釋,150多個短鏡頭起到時間擴展作用,震撼人心,在景別、機位、被攝物上作出對比鮮明的快速切換,睡獅-蹲獅-躍獅的隱喻蒙太奇魅力十足。劇作結構是經(jīng)典五幕劇,縱深感強烈的構圖、配樂、節(jié)奏、紅旗都是亮點。(9.0/10)
一個說明editing和montage區(qū)別、說明只有組合鏡頭才能傳達狀態(tài)的絕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給的方式,使要表達的內容很精準。情緒的渲染跟剪輯節(jié)奏跟配樂緊密地黏在一起,無可挑剔。橋上的馬太震撼了。
音樂代替人物說話。將多機位拍攝到的同一動作剪接在一起表達憤怒(第一章末摔盤子)。第二章混亂場面的處理氣勢恢宏(聯(lián)想蒙太奇、平行剪輯)第三章,拳頭(握拳的動作分解剪輯)、憤怒的演講時人物的動作與音樂配合像舞蹈。第四章,奧德薩階梯(電影時間的拉長)。
有人說他是為了一碗湯而死的,可當人民振臂高呼的時候,我明白了那不只是一碗湯,那是兩碗湯三碗湯乃至千千萬萬碗湯。剪輯相當之凜冽炫酷,基本上每秒都有新鏡頭,在固定機位大行其道的黑白電影時期,這種多機位+剪輯出來的效果可以說是相當顯眼。至于敖德薩階梯,我還真沒想到這居然是完整的一章,而且規(guī)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即使擱今天也是頗為牛逼的場面,更不要說它本身就是開山鼻祖了。
到今天才看這部影史教科書,真是抱歉?。〉娴氖遣缓每窗。?/p>
9/10。開場岸邊憤怒的海浪和波將金號威武的黑煙、仰拍支持革命的兩位水手和吊床橫七豎八中穿梭的軍官,憤怒與威武、光與影的對比劃分了兩大陣營。拒食羅宋湯一幕,陰影中軍官看了一眼身處光亮的水手,隨后急促的號聲和水手飛奔到甲板上集合的運動一組交替鏡頭,蘊含了理性的憤怒,把違紀士兵蒙著槍斃的白色帆布猶如裹尸布,炮臺的全景、手敲十字架、軍官臉的特寫結合手摸軍刀,突顯節(jié)奏,表現(xiàn)舊勢力的黑暗。哀悼水手的抗議集會場景,從灰色帆影轉向臨時帳篷,把海水化為眼淚,由尸體旁的燭火聯(lián)系象征憤怒的紅旗,將情緒性滲透進風景中。人民送食物的小船駛向艦艇,沙皇軍隊排列整齊、從上至下地屠殺慌亂的群眾,造反的戰(zhàn)艦互相招手致意,幾個視覺高潮從數(shù)量的多與少、直線與弧線的構圖布局和揮手的位置變換,造就如詩般各種形象重復、變奏的音樂性結構。
藍光重刷。延續(xù)了《罷工》的章節(jié)敘事,五個章節(jié)是水手掀桌子,甲板大暴動,革命喜訊傳,血染敖德薩,海軍大聯(lián)歡。水手們的暴動行為并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和綱領,獲得群眾支持、炮打總部為群眾復仇、最后消弭海戰(zhàn),都建立在片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樸素團結信念上,這種遭受不公,繼而群起反抗的立場,突出了革命的自發(fā)性與難以抑制。技巧上最突出的還是剪輯了,二十來歲的愛森斯坦本身是歐洲先鋒電影運動的一份子,他近乎胡亂的實驗手里的膠片素材,比如一個群眾握緊了拳頭的鏡頭,中間插了好幾個路人激憤的面容,他這種非線性的情緒剪輯,放在這個革命題材里,多少渲染出了暴烈、躁動的情緒體驗??捎袝r也完全是瞎弄,比如搬運帆布那里,插入了好幾次一個士兵向后看的視線,但這個士兵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在帆布的斜上方,這種重復兼無厘頭的鏡頭不少
快速凌厲雜耍般的蒙太奇剪輯,敖德薩階梯混亂緊張,群眾場面的嫻熟調度,長鏡頭俯拍,為了一勺羅宋湯,英雄的鮮血不會白流,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蒙太奇的力量!接近100年后的今天愛森斯坦超前又永不過時的剪輯手法還在無數(shù)的電影里沿用
一鍋羅宋湯引發(fā)的革命,舌尖還是關乎民生啊。反抗的人群被血腥的鎮(zhèn)壓,嬰兒車與儈子手交疊的蒙太奇太棒了!故事性不太強,有些地方冗長,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配合的很好。隨著鼓點的逼近把故事推到了高潮,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又是一組特別棒的蒙太奇!1925年拍出這樣大場面,歷史題材這個著手點很不錯!
牛逼的不只是蒙太奇,還有極具壓迫性的運動鏡頭和構圖;另外,覺得政宣片還是用默片拍好,口號式的呼號減到最少,全靠影像去煽動。
愛森斯坦開創(chuàng)了區(qū)別于美式剪輯的蘇式蒙太奇,速度更快更凌厲,遠中近景包括刁鉆角度頻繁切換,各種局部特寫大特寫使用得更大膽,效果就是更有壓迫性更有沖擊力更有煽動性,絕對適合進行社會主義國家文藝作品的洗腦功效。第二幕結尾第三幕開頭,節(jié)奏突然放緩開始抒情渲染,與敖德薩階梯一靜一動相映生輝
蘇聯(lián)蒙太奇電影最佳典型,后來所有的紅色電影都可見這里面的手法。這片子號召水手和普羅大眾的罷工、反抗和起義,一邊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嘴臉:奧德薩階梯的無情鎮(zhèn)壓,一組極其迅速凌厲的雜耍蒙太奇,加上極其震撼的配樂,無疑極具煽動性,鏡頭一接就是左派視角下被剝削被壓迫的底層勞工的艱辛、不滿和體現(xiàn)的悲憫,浩浩蕩蕩的群眾游行和奔波俞急的戰(zhàn)艦象征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如歷史潮流一般將不可避免走向滅亡。消滅專制、階級斗爭,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現(xiàn)在看來何其諷刺!蒙太奇理論在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前蘇聯(lián)發(fā)揚光大,雖然是出于黨國宣傳的目的,真正意義上也擴充了在上世紀初電影這種剛出現(xiàn)不久的藝術形式的敘事功能,使得影像在剪輯之間具備了無限的敘事可能。8.8
電影題材和美學方法的結合,在這個電影里絕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為除卻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只憑技術就可以載入影史咯,怎么不評一評階級仇恨比海深
技術毫無挑剔之處,至於劇情……大家都明白……
私影史默片最佳易手,也是我的第一部愛森斯坦&政治電影Top 5。算上沒喊出來的,平均三分鐘震撼到爆一次粗吧,在幾乎所有主義之間自在穿梭,把人類近十年拍的電影合起來也干不過這片的建設性。只學“制度”不學藝術:中影史113年,此片面世93年,而這種電影我們到現(xiàn)在一部也沒拍過。無論形態(tài)還是形式。
共產主義的童話,可是不得不承認很有鏡頭感很有煽動力。情節(jié)的擇選和鏡頭的轉移都有一種深受繪畫影響的古典美。
整個片子好像就沒有一個鏡頭是超過一分鐘的,他累不累啊,不過敖德薩階梯那段快慢結合確實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