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優點是,渡江戰役的場面宏大,令人嘆為觀止。相對于比同類影片,本片中有更多的戰場的慘烈景象,讓觀眾對戰爭的實際體驗更深。
缺點是,沒有講清楚解放軍在各個具體戰場上如何取得勝利。例如,究竟是如何攻占月浦地區的碉堡群?究竟是如何突破蘇州河上的幾座橋?看完讓人不明覺厲。
推薦觀看。
本片最開始是在六公主上看的,有一段蒙太奇鏡頭,是毛教員揮毫潑墨,寫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然后穿插解放軍攻克南京國民政府大樓的場景。很有意思。
該片前半部分節奏較快,到后半部分開始細膩起來。等上海解放,全片要結束時,有一段毛教員含淚對太陽說的獨白:
陜北有個歌子叫《東方紅》,把我比做太陽。你要下山了,這個歌子就不好唱嘍。幾十年來,我們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流血犧牲,就是要在人民心中打出一個永遠不落的紅太陽,那就是新中國??!
江陰要塞的策反工作1947年就開始進行了 向敢打英國軍艦的軍隊投降不丟人。(1943協議簽訂過英國軍艦不得進中國內海,而當時來了擋住我軍渡江作戰,蔣以為撐多幾個月國際輿論以及軍事援助都能站在自己這邊) 別想的太簡單啦,讓你調轉槍頭打自己弟兄你打不打。(基于策反失敗的前提) 故宮的文物都被運到臺去了,龍椅也是。 那總好過運去外國嘛。 也對,到時對外宣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啦。 湯恩伯出賣恩師陳儀(信被拆,避免蔣懷疑,先一步說恩師的投誠,抗日有功,最終卻一無所有的罵名,原名克勤,改為恩伯,何等諷刺) 對進上海的紀律再定重申,打上海要引敵人在外圍殲滅盡可能不破壞城市與人民 過江過江,不開一槍。追擊追擊,不堪一擊。(很多人都以為背起背包就可以進上海啦,把敵人引出來打我軍傷亡很大) 為什么不開炮?因為上海城市中有數千萬群眾,怎么下開炮命令。(這里解釋得不好啊,那別的大城市進駐的時候都是投誠嗎?)
加上當年參加過的前輩口述,以及當時部分紀錄片的真實片段,但解放上海作為重頭戲打的艱難苦苦支撐的原因不是很吃透(作為當時中國第一大城市,400萬常住人口),但那幾段拼刺刀般的慘烈近戰,講述的不僅是解放戰爭時期,還有抗日、內戰、再往前推的各種運動和各路軍閥,艱辛程度終于等到了新的太陽升起,而敵軍龜于臺而建設乘著美的風,不管建設如何(最終都會實現我國統一),格局大點都是為我國的未來建設以及國際影響添磚
1999年拍的這部電影,我竟然到了2021年才看到??赡苣莻€時候還在上學,根本沒有能夠看電影的機會。第一時間沒有能看到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的遺憾。
渡江戰役,戰爭非常慘烈的場面,導演拍攝的角度等等,劇是非常好的劇,場面宏大,還有很多的歷史鏡頭,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字幕,聽不懂方言的日了狗了!
前三分之一是百萬雄師過大江,后三分之二是解放上海。渡江戰役相對打得輕松些,守江的國軍內部早在47年開始已經被陸續策反。而打上海則艱難許多,未盡量減少炸毀房屋和平民,不開大炮,只能硬打,犧牲許多。形式上獨出心裁,劇情片和紀錄片結合,有當年《百萬雄師下江南》紀錄片攝影師的回憶,還有參加戰斗士兵們的今日參訪,穿插其中,增強真實感。前半段里的渡江戰役大場面拍得真壯觀,是可以和大決戰系列里的航拍大場面媲美。這一部是大進軍系列四部曲里唯一用方言口音配音的。
今日的某些上海人對不起全國各地參加解放上海的先輩們,他們為了保全上海,進攻市區不使用炮火,光用槍沖,重大犧牲卻換不來后世自我優越上海土著的感激。
歷史 大陸 解放戰爭
和三大比平庸了
大決戰是小時候在社區露天電影院看的。大進軍拍出來,我已經上大學,對這類東西全無興趣?,F在看到開頭那些紀實訪談,講從當時拍現場紀錄鏡頭,但后來歷代戰爭故事片,我不禁想,八一廠的電影歷程,還是很值得研究一下的。
前面一半一般,從月浦開始拍上海戰役的后半部分很精彩,夾敘夾議,穿插著采訪,最后落在現實畫面(1999年的上海),有一點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味道。
敘事手法、鏡頭、臺詞,還有一些很細節的細節(比如渡江時戰士背的稻草或木棍制的救生圈,肉搏戰中沖鋒槍彈出的彈殼),已經是非常用心了!特別震撼的一是開頭渡江戰役那段,二是攻入南京總統府那段,三是解放軍進上海的清晨那段。完全不輸同時代的好萊塢??!
熱淚盈眶啊,讓我覺得我這點牙疼壓根不算個事兒!湯恩伯這蠢慫除了對老蔣賣點赤膽忠心外,讓人覺得啥本事都沒有,裝模作樣出賣恩師陳儀著實令人反感。片末親歷戰爭的老人說,當他清晨推開窗看見解放軍占領上海竟然整齊睡在馬路上沒有半點擾民時,他心里的第一個想法是“蔣介石再也回不來了?!?/p>
cctv6 經典主旋律戰爭片
渡江戰役時,國民隊的守江部隊中大部分將領都已被共產黨策反了,國民黨還玩個屁。上海打的太不容易了,為了不打壞上海城,不傷害平民,共產黨部隊傷亡慘重~~
沒有大決戰好
不如大決戰系列的,不過插入老兵回憶算是特色吧。
古月的毛主席還是最愛。
2011.12.28 吳中路117號 CCTV6電影頻道
大進軍里面應該是第三部(雖然最后一個拍,但是應該放到第三部來看)前半部分渡長江加策反,實拍場面很大氣。中間部分整頓紀律拍得很有意思。后半部分進攻上海渡蘇州河,因為限制,走的很憋屈,整體的謀略也沒能凸現。因此在四部里面。這部片子相對其他三部謀略更弱。對比演員的話,蔣介石還是其他三部的演的好,粟裕幾乎沒能提現啥用兵如神,實在拍的有些可惜。采用老兵講述+老影像的方式在那時應該算很新穎,但是并不很加分。這個看到的畫質是這幾部中最好的,許多細節也是十分的細,比如裝子彈是五顆一起放。夕陽下肉搏的壯碩漢子被子彈擊中后倒下。不知道自己失去聽覺的士兵試圖聯系軍部。再加一點,里面有之前缺席的劉少奇和陳毅。
1.要感謝民間字幕組,天哪怎么會有這么天使的寶藏B站up主。這是最需要字幕的一部,因為這部的特色就是紀錄和演繹相結合,要是一點字幕沒有不可能會get得到的,比如里面就出現了馬毛姐啊。2.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心目中三大系列里的絕對的第一神作,因為它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脫了一般正劇樣板戲的模式,又保留了社會主義式大制作的水準。比如渡江一段就用不同的配樂分段推進表現出這一事件的壯闊,完全沒有落入一昧地長鏡頭懟著千軍萬馬航拍的俗套。3.這個國家,這個新中國,怎樣才對得起那死在四川路橋上的戰士,那夜宿街頭的子弟兵,那掌舵的老太太,和這幾十萬骨肉相殘的同胞啊。中華民族因為內斗流的血確實太多了,這部電影以及上海戰役中解放軍的表現都提出了一個這些血沒有白流的美好的愿景,愿血不再流,不白流。
劇情中間穿插親歷者講述非常不妥,不如讓這群親歷者專門拍個紀錄片講解,那個炸斷腿的士兵鏡頭挺血腥。
到99年拍,畫面的塑料感是怎么都阻擋不住的了,好在又恢復了領導人物的方言,救回來一些。韋廉導演出手,氣魄總還是有的,基本是個新版的戰上海吧。
不輸《大決戰》的巔峰之作,穿插了許多人物訪談記錄影像和幾處偽記錄影像,戰場戰斗場面也絕對是九部中最真實的,新高度,而且極大程度用寫實手法刻畫了戰場的慘烈。解放戰爭題材觀影完美收束
“有一天早上,我推開窗子一看,我第一個感觸,蔣介石是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