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諜中諜》和阿湯哥可沒什么關系,中文譯名有蹭熱度的嫌疑,但人家的英文名,可不想蹭一毛錢的熱度。
二戰(zhàn),是老外取之不盡的題材。
畢竟,二戰(zhàn)對老外造成的傷害也是最慘痛。從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是應該的。
哪怕是警鐘長鳴,也是好的。
故事再次聚焦了波蘭,這個不知名的小國,承受了太多的委屈。
德國泡菜不好惹,老毛子的鐮刀更加不好惹。
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媳婦,有時候不得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這次的德國泡菜,標簽式的蓋世太保,一點人性的微光也欠奉。
看來,波蘭對德國,還是存有相當?shù)脑鼓睢?/p>
在戰(zhàn)爭面前,愛情顯得那么的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故事開場就出現(xiàn)的美女,和男主沒有演繹出驚天動地的愛情,反而上演了略顯套路的反轉。
電影略顯沉悶,大概我們還缺乏對波蘭處境的代入感。
他人的傷痛,哪怕是痛徹心扉,到了自己的眼中,也無非是“只能是遺憾”。
人往往就是這樣,無限放大自己的委屈,卻對他人保持冷漠。因為古話說得好,“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故事的男主,為了民族的興亡到處奔走,一腔熱血毫無保留,值得敬仰。
只是有點遺憾的是,行動能力差了點。
跳傘摔個骨折也就算了,深入敵后,也不知道學個自行車,真是巨大失策。
故事的最后,還是激動人心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在常人眼中的“不明智”,其實是對未來的慷慨和從容。
在這個面前,強橫的“泡菜”不得不慫。
2016年,波蘭通過了反共產(chǎn)主義的新法律。波蘭國內(nèi)的保守派份子甚至建議更改一些有紀念意義的街道名稱。這些街道往往以歷史上參與反抗法西斯并忠于人民的波蘭共產(chǎn)黨烈士和參與了戰(zhàn)后重建的人們的名字命名。波蘭國家記憶研究所還想改變那些為紀念共產(chǎn)主義抵抗組織而命名的街道的名稱,比如說,有些街道是以在西班牙作戰(zhàn)的國際縱隊以及法國和希臘的抵抗組織的成員的名字命名的。這些丑聞已經(jīng)到了國際的層面,并且遭到了來自國外的抗議。波蘭國家記憶研究所還想改變那些為紀念共產(chǎn)主義抵抗組織而命名的街道的名稱,比如說,有些街道是以在西班牙作戰(zhàn)的國際縱隊以及法國和希臘的抵抗組織的成員的名字命名的。這些丑聞已經(jīng)到了國際的層面,并且遭到了來自國外的抗議。
膚淺了些。還有那兩間諜。那么巧合開頭在一場景和主角同時出現(xiàn)。
怎么會有技能點那么弱的間諜,劇情也有點平淡,剛想說推飛機那段還挺燃的,結果一查發(fā)現(xiàn)這好像還挺普遍。。
不知道這種好萊塢個體史詩敘事混搭莫名散亂故事結構的風格是怎么來的 偶爾有一兩個細節(jié)還不錯 越往后越疲軟
分數(shù):60具備大場面的戰(zhàn)爭背景的小影片,看看而已,劇情松散,不易集中注意力觀看,容易溜號。
用一個小人物帶出了一段悲催的大事件,其實這只是由波蘭愛國導演拍攝的一部漏洞百出的政治電影。一般般,完全沒有海報那么唬人。
看來看早了,這翻譯是見過的最差之一。。。。。。
簡潔有力,人物刻畫入木三分,節(jié)奏棒。角度很好,不是拔高,而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講述歷史。信使的信念就是華沙人民對自由的信念。片尾尤其好。
連個信息傳遞都這么弱,難怪起義會失敗
電影華而不實,話說劇組的造型師是只會做一種頭嗎?
翻譯太差,一堆對話沒有字幕也不知道在講什么。
二戰(zhàn)中的波蘭被德國人占領,蘇聯(lián)也秘密簽訂了與德國瓜分波蘭的協(xié)議,為了華沙的命運,男主楊諾瓦克中尉帶著將軍的撤離命令回到華沙,遇到了曾經(jīng)互有好感的多麗絲,可多麗絲已經(jīng)是蓋世太保特工。
不大清楚這段歷史。電影還是很不錯的,驚險刺激。
不管是戰(zhàn)前戰(zhàn)后,波蘭都是個可憐又可悲的國家,獨有的地理位置讓其必然成為大國傾軋的對象,掛著萬字旗的第三帝國和揮舞鐮刀鋤頭大紅旗的老毛子都不是善茬,波蘭人連夾縫中求生的可能性都沒有。本片以著名的華沙起義為背景,雖然反映了波蘭人堅強不屈的韌勁,但故事張力比較弱,戲劇沖突平淡如水,只是可以看出來波蘭人對盟國,對納粹,對老毛子都有一種力透紙背的痛恨,同時也有哀其自身的憂怨。男主堅持不懈九死一生回到祖國傳送信息的勇氣精神可嘉,但個人的力量和盲目的沖動在歷史洪流中完全是杯水車薪,華沙起義掛掉那幾十萬人就是明證。德國女間諜挺漂亮,顏值身材俱佳,造型很古典相美麗。黨衛(wèi)軍的制服還是那么筆挺漂亮,拋開萬惡的納粹魔鬼不說,第三帝國的軍服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制服,沒有之一。
華沙信使的人生目標是波蘭的自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演繹了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前夕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很有諜戰(zhàn)片的味道。
反映華沙起義的電影,波蘭這部片子依次黑了德國,英國,蘇聯(lián),順帶著美國:) 不過制作還是比較精良的,道具也很考究,納粹軍官用來賭殺害哪一邊時,亮出的硬幣居然是有興登堡頭像的銀幣,確實下了一番功夫。
波蘭流亡政府與反抗軍的歷史本來很精彩,但是電影拍得很差,再加上糟糕的翻譯,看得要睡著……
原本以為是一部英國“二戰(zhàn)”電影,結果卻是以波蘭的故事為主線。????故事本身其實還不錯,就是拍攝效果有些失真,整體看起來有些廉價的感覺,特別是在布景和道具方面。在有關“二戰(zhàn)”的影片中,很多歐洲小國也在不斷從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闡釋的途徑,即便是那些在戰(zhàn)爭期間做了妥協(xié)的民族也是會找到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理由來解釋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正確或者說無可奈何的。????對于戰(zhàn)爭而言,對于一些被卷入大國紛爭的小的國家和民族來說,很多選擇都是無可奈何的,就像是現(xiàn)在的塞爾維亞,一直夾在不同的大國之間,不得不周旋各種事情,以便獲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楊諾瓦克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諾瓦克本身的德語專長使得他不僅成為信差,也在電影中提到的對德宣傳戰(zhàn)地下組織多有貢獻,片尾的巷戰(zhàn)就是呈現(xiàn)了他和其他人一樣實際參與華沙起義的街頭戰(zhàn)鬥. 電影沒提到的是博爾將軍之後所下的撤離命令使得他免去了與華沙一同被毀滅的命運,不得不提到的是,他原先在波蘭陸軍時的戰(zhàn)友基本都在卡廷大屠殺時殞命.
各方面都過于過于過于過于過于老套,除了Patrycja Volny分外迷人,但豆瓣演員表里居然還沒有。。。
還成,波蘭人夾在法西斯德國和蘇聯(lián)紅軍之間的處境也忒難受了,西方又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