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不可過去之事
天知道我有多久沒看臺灣劇了,上一次看是什么時候?也許還是《流星花園》那個年頭。臺灣劇那些矯情的臺詞、做作的腔調(diào)、狗血的劇情,哪一樣都不是我能夠接受的?!督?zhèn)b傳》聞名已久,有雍正加成,鄭少秋梁錚打底,其實早在我的待看名單之中,不過也就是待看而已,如果沒有一個契機觸發(fā),大約還是會放在倉庫里,想不起它的存在。所以還得格外感謝她向我全心推薦,絮絮說了一堆打動人的細節(jié),遂下了看劇的決心。
沒有看劇之前,我一直以為該劇走的是《戲說乾隆》風(fēng)格——這不怪我,誰讓《戲說乾隆》走紅之后,戲說風(fēng)靡大江南北呢。雍王爺鹿血私生子,呂四娘飛劍取酋首,剛看第一集,我覺得可能脫不了這套路,你看,狩獵,李金桂,鹿茸酒,呂家四小姐,什么狗血元素都齊活了,絕對是民間野史的升級版。很快我的臉就被打腫了,狗血是有,野史亦有,但狗血乃錦上添花,野史經(jīng)提煉升華,縱有過分者,也是瑕不掩瑜,絕不是那些三流古偶可以相比的,或能與大陸優(yōu)秀歷史正劇一較短長。
本劇名為《江湖奇?zhèn)b傳》,實則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兼而有之,按說這兩者本不該有交集,該劇卻借一個情字,將其巧妙串聯(lián)起來。照一般電視劇,總歸是談?wù)勄槠破瓢复虼蚬值哪J?,案子破了boss殺了,兩人的感情突飛猛進,觀眾喜聞樂見,而江劇中男女主角的悲歡離合,卻不僅僅是私人感情這么簡單,歷經(jīng)幾十年,跨越三代皇帝,大時代的激蕩回響,興衰榮辱,盡在其中了。涉及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一般的影視劇不是站隊表態(tài),就是回避矛盾一筆帶過,當(dāng)然,在目前的情況下,基本都是民族融合勢不可擋,反清復(fù)明螳臂當(dāng)車,更衍生出了七品李剃頭這樣的奇葩劇。該劇卻有寫史的風(fēng)格,并不站在絕對的立場上臧否人物,寫江南群俠的正氣凜然,令人由衷欽佩,寫呂留良的錚錚傲骨,令人肅然起敬,寫雍正的用心良苦,令人動容不已。對反清一方,敬其風(fēng)骨,哀其短視,傷其迂腐。對雍正一方,敬其理念,疑其相悖,惜其為難,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理由與立場,從各自的角度看各有其合理性與正當(dāng)性,各有悲喜感動,各有苦衷無奈,這也是令人慨嘆之處。其實編劇的立場從劇中人物的對話即可管蠡窺測,“匯滿漢之百川,而入華夏之大海”,但并沒有影響他從全方位多角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各方的殫精積慮、竭智盡忠,觀眾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立場,進行價值判斷?;蛟S編劇著力于理中客地表現(xiàn)立場過猛了,抑或受制于歷史,劇情發(fā)展到膠著時,一干人等的表現(xiàn)不免有前后矛盾之嫌,令人擔(dān)心編劇有精分之虞。同時,編劇大人大概覺得雍正和四小姐的苦戀尚不足以增加戲劇沖突,改弦易轍的難度還不夠高,又生生搞出一個佛抱格格,康熙愛女,長平養(yǎng)女,看這身份,搞不好又是一個清朝的女版蕭峰,悲劇就在眼前。可惜最后這位格格除了為愛走天涯、嫁給革命黨還生了個孩子,偶爾做做朝廷與江湖的潤滑劑外,再無其他作為了。
在對待正史與野史的態(tài)度上,編劇也是不偏不倚,恪守歷史基本事實是底線,但在尊重史實的基礎(chǔ)上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發(fā)掘出不一樣的美,更是編劇的本事。嚴格按正史事無巨細,這不是電視劇,是紀錄片,一味獵奇按野史編排,這也不是電視劇該有的追求。丁老爺子采取了部分野史的說法,這倒不完全是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顯得更加接地氣,某些時候,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增加劇本的可看性,更多地,是想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有趣的是,關(guān)于雍正身上的諸多謎團,弘歷私生子的說法被坐實,雍正即位的謠言倒是借雍正之口對荒謬之處大加駁斥,但圍繞著即位前后種種疑竇,其正統(tǒng)性又蒙上了重重疑云,于雍正之死,則設(shè)置了一個懸念,不論如何,雍正確實是死了,至于是相信“禁城一嘯御風(fēng)來”,被呂四娘飛劍取頭,還是他以另一個身份與絲絲歸隱江湖,抑或其他,自然是任君選擇了。倒是平添一種“吾忘矣”的趣感。
無不可過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故宮的這幅對聯(lián)在劇末被雍正援用勸導(dǎo)絲絲,我想,這大約也算全劇的核心所在了。本劇的戲劇沖突在于情義的兩難,聚焦于兩個基本點,一為史,一為情。對于史,編劇借絲絲之口說出了這樣的觀點,“明史是條巷子,華夏史才是一條大街??煲话倌炅耍厣蠞L著明人的頭,沾了明人的血,大家伙往死胡同里鉆,鉆到底,還是一道高墻?!辈豢紤]當(dāng)下百姓疾苦,一味地強調(diào)華夷之分,最終只能碰壁。世無不可過去之事,完全跳出明清兩姓之替的小圈子,而著眼于華夏的大局,則會看到不一樣的風(fēng)景。過去應(yīng)該被記住,卻不能執(zhí)著,立足當(dāng)下,放眼未來,這也許是編劇想讓我們思考的。
有自然相知之人
對于情,互有自然相知之人,這便是情之極致了。這兩個人,一個出身于被視為“夷狄”的滿清皇室,一個出身于反清思想濃厚的江南呂家,從根本上就是對立的一方,與生俱來背負著悲劇的命運,一著不慎,便是莎翁筆下的羅朱。但兩人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一起,這乃是基于心靈的契合,志趣的相投,還有他們本質(zhì)的相似。從開篇“東海凌波”的辯駁開始,兩人雖未逢面,便已隔空過了招數(shù),別人看不明白,但老四那點兩點水三點水的小心思,倒是被絲絲一語點破,如此說來,緣分天定,東海凌波倒是一縷紅線了——可惜它的下場是被絲絲劈作了戒尺。客棧初見,傅相公一張利嘴,官字兩張口說得絲絲羞赧不已,體面之人不見體面之心,玩世不恭的樣子還真不敢恭維,這是絲絲的第一反應(yīng),惹火了姑娘叫你趴著看,卻教閱人無數(shù)的傅相公印象深刻,輾轉(zhuǎn)不眠,進而夜探呂府。天祿寺妙語連珠,身手不凡,逼退岳鐘琪,解了呂姑娘的圍,“三千娑婆世界為之輕歌妙舞”,連胡謅起來都一本正經(jīng)得可愛,身邊的呂姑娘心里大概也是小鹿亂撞,情竇初開吧。桐山尋礦,兩人獨處,佳人相伴左右,筑牢的防線不知不覺卸了下來,多年的積郁一朝得訴,如果說最初只是懵懂的心動,那末如今的了解讓兩個人的心更近了一步。趣話一著,“要不然我爹也要變你爹了”,第一反應(yīng)是傅相公要認呂山長做爹……同了甘苦共了患難,絲絲的心已經(jīng)牢牢地系在了傅相公身上,而傅相公本人也難耐相思之苦,不顧曹寅的勸告再次去了呂家。欲速則不達,你看,藏不住行跡,過早露了馬腳讓山長窺出了奧妙,杭州之行轉(zhuǎn)眼泡湯。曹寅老大人下的一手好斷言?。骸扒橹疄槲?,侵神奪魄,當(dāng)斷不斷,害莫大焉。輕者蒙一時之憂,重者受一世之苦?!笨上釕僦械哪信睦锫牭眠M呢?
接下來這一幕可謂是為他們長達十多年的苦戀做了最好的注腳。這段情,用雍正的話說,二三十年不算長。他求的不是一時之歡,兩個人發(fā)乎情,止乎禮,劇里連一個吻也欠奉,最接近的便是此刻。誰家玉笛暗飛聲?信步循聲而至,卻只見玉人兩行清淚隨笛聲滾滾而下,“遠在天之涯,近在花之影……答應(yīng)我,當(dāng)我在夢中找你的時候,你再燉一鍋臘肉燉蘿卜”,傅相公一席話好不容易說得四小姐破涕為笑,雷聲隆隆,月色撩人,他的聲音更迷人,眼神勾魂攝魄,眼見著情之所至不能自已,即將來個親密接觸,姥姥卻出來棒打鴛鴦,這一拐杖,攪得不僅僅是兩人的鴛夢,更打醒了富貴閑人的迷夢,逍遙快活的江南行終究只是個插曲,前路茫茫不可期,這個善于隱藏自己的傅相公,大雨中第一次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大概也是最后一次盡情揮灑吧,借酒消愁,思之欲狂。
身份被揭,四阿哥現(xiàn)了原形,反而破了局,趁機順便把絲絲也弄進了宮,妙極。宮外的他們可以談笑自如,悠閑自在,宮內(nèi)的他們卻被規(guī)矩鎖住了瀟灑,鎖住了自由。尼庵門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怒言以對,好讓她無所牽掛地離去,然而一個不舍回望,含淚遠去,一個凄然獨立,暗自神傷,終于她屈從本心去而復(fù)返,緩緩伸出了自己的手,他喜出望外于兩人的心有靈犀,那一瞬,老四臉上的神情變換真是虐到了極致。河邊重逢,絲絲贈予他桐山之桐鑄成的斷思匕,老四明了她的意思,但世上最難斷的,便是相思,這一見,春風(fēng)一拂千山綠,才片刻,又分離,彼此眼中的纏綿不舍,情絲纖柔,又哪里是利刃斷得了的呢。呂留良祈死詩一出,為兩人劃下不可逾越的鴻溝,絲絲在靈堂上悲慟欲絕,她意識到自己與胤禛的交往鑄下了彌天大錯,父親的死自己難辭其咎,終其一生也無法原諒自己。強烈的負罪感讓她與老四的感情冷了下來,自分別以來,兩人聚少離多,緣鏗一面,只能夢魂相依,但這份情一點兒也沒有減少過,相思入骨,骨子里的煎熬旁人哪里得知?可憐兩地隔吳越,此情惟付天邊月。雍正寄托于同李才的談話,懷想臥看牽牛織女的點滴,歡樂又傷感的日常,以慰寂寥,絲絲卻淡淡地看不出端倪,但只看她對李才忽冷忽熱,被虞慧兒逼問下的流淚囈語,便知任歲月蹉跎,年華老去,只是她無法面對本心的逃避。
呂家滅門后,再次在宮中相逢,看似你死我活之勢,但實則是兩人情之又一轉(zhuǎn)機。如果說之前的相知相許因滿門血仇而不得結(jié)果,一百多條人命使得絲絲無法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那再次使兩人走在一起則是基于兩人政治理想的相契,令絲絲找到了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雍正作為一個皇帝是孤獨的,這不僅僅是稱孤道寡的孤獨,更是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無人能解的孤獨,康熙對他只有嚴厲的訓(xùn)斥,德妃與隆科多對于他的詩一笑了之,做兄弟的只會跟他對著干,年妃和他平時也從不討論這些,那次同李金桂念起了花下偶成,我直覺他腦袋搭錯了筋,表錯了情,只有絲絲能懂。一碗蓮子湯,品出了十四的甜胤禛的苦,沙穢明珠草凌芳,她頭頭是道分析出三重境界,有知己若此,夫復(fù)何求?生在華夷之分重于君臣之義的呂家,絲絲的想法也無人可懂。明知難為而為之,兩人都是同一種人,老四說,“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貴賤,天下殊于途而歸于一?!苯z絲對李才說:“做賊做僧這兩者,都不能匯滿漢之百川而入華夏之大海,只有立下心、立下志,做民族和合的調(diào)人,才不會一輩子忙個空呀?!辈蛔鍪钻柹街械牟氖妪R,不做抱石沉江的屈原,雍正治國,“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絲絲入世,“義之所在,民之所需,個人的風(fēng)骨在所不計”,兩人亦算殊途同歸了。
近年來所看的神劇,或者說有口碑的現(xiàn)象級電視劇,俱是側(cè)重廟堂之高的角力算計,很少看到它們寫情,若有,也是男男之間的情誼(嫑想歪!想歪去面壁),或親情,或友情,男女之情描寫甚少,與之同步的是男性角色占主導(dǎo),女性角色片面而單一,總令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覺。中國的很多男性劇作家,都有此弊病,他們筆下的女性,溫柔而無私,默默地站在男性背后,她們的價值是通過眼前的男人而實現(xiàn)。而此劇完全打破了我的固見,彌補了我的缺憾。四小姐,是東海的勇婦,出鞘的寶劍,上馬擒得了賊,提筆賦得了詩,是可以站在雍正身邊陪伴他、督促他、和他并肩戰(zhàn)斗的同伴。她在人格、學(xué)識、能力上跟胤禛都是平等的,不是等待拯救的公主,自己都能提劍殺惡龍救王子。她身兼江湖俠義與儒學(xué)大道兩家之長,卻不拘泥于華夷之辨,既有俠義的慈悲心腸,又有自我犧牲的弘毅精神。面對當(dāng)前朝局,反清人士想的是殺了皇帝便好了,東海書院則一味地獨善其身,義不仕清,任胤禩了因狗二之流橫行不法,這一點上,四小姐高瞻遠矚,實在是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光顧著窮則獨善其身,但不去爭奪話語權(quán),又如何達呢?儒家講求的入世精神,又怎么去貫徹?四小姐一貫主張士子應(yīng)投身官場,以自我之力量,影響朝政,紓解民難。那番話端的是擲地有聲:“無論天地如何閉,圣人必不能隱,還要繼續(xù)從高山深海過,繼續(xù)天風(fēng)紫濤吹,這才是乾坤定向的人才,寫出來的,才是起隨年代卑的文章,這是何等的豁達,何等的氣勢?!蔽蚁?,能說出這番話的四小姐,才是何等曠達、何等胸襟的奇女子。
兩人對酌山花開
近年來看韓劇,總感慨其古典含蓄的情感,細膩乃至克制,只需一個眼神,一縷微笑,一個將顧未顧的背影,一幅衣袂翩飛的圖畫,便將其展示得淋漓盡致。我國歷史正劇的大氣磅礴固然勝韓劇良多,但傳統(tǒng)文化與情感相互推進,乃至水乳交融,韓劇走在了我們先頭,反觀如今我們自己的部分古裝劇,以露肉為賣點,以嘶吼敘劇情,以灑狗血推收視率,以胡編亂造搏觀眾眼球,罔顧歷史,錯漏百出,無視傳統(tǒng),人倫顛倒,實在教人失望又氣憤。此等現(xiàn)狀下,這部近二十年前的老劇便顯得難能可貴,令我眼界為之一新,某種程度說是神劇也不為過。臺詞古奧雅馴,字字珠璣,意境深遠,動輒引經(jīng)據(jù)典,詩詞歌賦信手拈來,毫無斧鑿痕跡。劇中人物言辭大打機鋒,暗藏玄機,往往意在言外,不仔細辨聽,弦外之音是聽不出來的。(然而間或夾雜著臺灣俚語,令人大感意外,疑心不是編劇精分照顧本土觀眾,便是演員自我發(fā)揮了)。如果說江湖全劇是錦繡萬里的尺幅,那一篇篇詩文是點綴其間的顆顆明珠,其中最為閃亮的則是李白的詩篇,自有絲線一一串起,你驚嘆于它的一氣呵成壯美無匹,卻難窺背后綿密的針腳,匠心的獨運。愈看到后面愈覺心驚,哪里是吟風(fēng)弄月這么簡單。烘托氣氛只是附帶,借詩喻志也只是尋常,細細琢磨才品出了草蛇灰線綿延千里的味道。
李白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十六,寶劍雙蛟龍便是全劇感情線的定海神針,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多,卻次次關(guān)鍵,第一次是老四引用此詩,安慰去不成杭州的絲絲,引發(fā)了兩人的情不自禁,亦算以詩為媒,定情于此,在李才與絲絲的文定之禮上,老四送給絲絲的木匣里,層層包裹之下,只題了這四句,想必絲絲此刻的心情定然復(fù)雜無比,一顆真心如此滾燙,她又拿什么回報?縱然吳水萬丈,楚山千重,卻最終神物會當(dāng)逢。如果看懂了此詩,我大約就不會早早開始替他們擔(dān)心,橫亙著國仇家恨血海尸山,兩人又怎么邁得過去?原來從此詩出場伊始,編劇大人便埋下了引向結(jié)局的線索。
而最淚中帶笑、最摧人肝腸的詩,還得算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此詩出場是四小姐為了去杭州與老四同游而考較李才的,其口舌官司便不表了,李才被考得張口結(jié)舌無言以對,這也是老四日后反復(fù)重溫而喜聞樂見的。這等賭書潑茶的日常最是我心水,可惜初始發(fā)生在呂李二人之間,但隨后便為老四時常拿出來品摩,劇中明示的有兩次,但暗示的,也不知幾多遍了。一首詩,牽扯了三個人,兩人相隔山水萬里,也只有通過他人之口,才能細細描繪出她的眉眼,琢磨她的秉性,想象她的一顰一笑,她的古靈精怪。李才怎么會懂?她是為了和自己把臂同游,才刁難得他六神無主。你雖然跟她有文定之禮,但她胡攪蠻纏的無賴嬌嗔、心計得逞的狡黠淺笑,這一門心思為的,只有我。不愿在這片刻的歡愉中醒來,就像饑寒交迫的小女孩一樣反復(fù)點燃火柴,只為讓光照亮早已黯淡的心房,以至于記得比李才還清楚,要李才按部就班地講,一點點錯漏都不要有。直道相思無益,還只能一杯一杯地飲下這苦酒。與幽人對酌說了恁久,也便只在最后一集得償所愿,與卿一杯復(fù)一杯。
九重三殿誰為友
自雍正王朝熱播、清穿同人大火之后,如今雍正的影視形象也算不少了,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積勞成疾累死在皇位上,就是圍著穿越女打轉(zhuǎn)談戀愛,其風(fēng)流瀟灑直逼下江南的乾隆,不由得令人感慨小四果然是親生。一直以來,我心目中最經(jīng)典的雍正是糖果叔塑造的,此劇一扭被傳說歪曲的雍正形象,我瞬間就被老四圈了粉。但看完江劇后,秋官演繹的無疑更貼近我心目中的老四,與糖果叔那個兢兢業(yè)業(yè)夙興夜寐的共產(chǎn)黨員改革先鋒比起來,秋官的老四,朝乾夕惕有之,富貴悠閑有之,風(fēng)花雪月有之,陰狠暴虐更有之,立體、豐滿,那個高大全的勞動模范轟然倒塌了。
丁老爺子筆下的雍正,看似名士風(fēng)流,重情重義,但這只是在四小姐,或者說是觀眾人前留下的表面印象。人后便是李才所說的,換了一副皇帝的嘴臉,種種伏筆顯示出他的深沉個性,陰鷙多疑,手腕狠辣。他的為難人盡皆知,連觀眾都能體諒他的兩難境地。從石門呂家滅門便可窺得一斑,雍正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是石門呂家的傅相公,呂家妨害皇權(quán),兩方間矛盾不可調(diào)和,他早已動了殺機,欲除之而后快。李衛(wèi)深體上意,為他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其實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這一切,頂多用私心以律法漏洞救下呂絲絲一人(一種朕殺你全家但惟獨保下你的精分既視感)。這種復(fù)雜多變的個性才是真正的魅力,誰耐煩看你動輒花前月下,抑或總是苦大仇深?
作為一個非典型四粉,《花下偶成》算是我特為有感情的一首詩?!盀榫y”的寂寞感一覽無余,甚是期盼它在劇中有所出鏡。然而第一次出鏡,居然是老四對著李金桂吟了幾句,瞬間充滿了一種雞同鴨講的無力感,顯然李金桂也不解其意。第二次便是同絲絲抱怨,果然她懂,“蕩氣回腸,傳神之至”,他的苦無人可以明說,唯有清風(fēng)明月可寄懷抱,一同對酌。第三次,那是在松風(fēng)萬壑、云海茫茫的黃山之巔了,九重三殿只能對著皓月清風(fēng),而在這云海蒼松間,神器脫離了金匣,神魂蛻出了形役,龍泉尋著了太阿,干將重逢了莫邪,寶劍雙蛟龍自此遨游天外,再不干皓月清風(fēng)什么事兒了。(順便吐槽下最后一集,饒是我先前被劇透過四小姐跟李才生了個孩子,看到這一幕仍然被雷得神魂顛倒。四小姐對李才,有同情,有愧疚,有欽佩,可唯獨沒有的,是情,編劇大概為了補償李才,留個孩子做念想,只可憐了看了一夜紫藤纏松的老四以及我。處處皆虐筆。)
嚴格來說,雖然小時候被秋官的四爺香帥整得五迷三道,但也就看過一點他的經(jīng)典劇集,時隔二十年再看他最近的TVB作品,已是花白頭發(fā)尋找愛女的老父親了。唏噓一番時光荏苒,再看江劇,很難想象他彼時已是五十歲的大叔了(糖果叔比他還小五歲但看起來像他爹),別說演四十幾歲的老四了,就說演個二三十歲的都毫無壓力,依然玉樹臨風(fēng)風(fēng)流倜儻,當(dāng)他含笑揮扇時,別說小四兒了,我都要拜倒在他的天人之姿下。連他爹康熙陳鴻烈都只比他大幾歲,他娘德妃陳莎莉居然還比他小,時光為何對有些人如此留情?江劇里的雍正被他演繹得魅力四射,老四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不比跳脫外在的小四,但秋官以他精湛的演技,實實在在演出了老四心中的苦,眼里有戲,心中有情。
再說說梁錚妹子,最近一次看她演的劇還是十年前的《金枝欲孽》,她演的福雅人如其名,溫柔雅致,人淡如菊,是個稱職的好姐姐形象。萬萬沒想到接近二十年前,她居然也演出了少女的鐘靈毓秀,彼時的梁姑娘眉目如畫,淺嗔薄怒,笑語盈盈,都自有一番風(fēng)情,與秋官站在一起,實在是一對璧人。
何其遺憾十八年前與此劇錯過,然而也未嘗不是一種機緣。年幼的我那時尚不能完全品咂此劇的滋味,或許會錯過更多呢。
明朝有意抱琴來
在眼疾復(fù)發(fā)與足疾加重的情況下,終于勉強完成了這篇觀后感,鼓掌。昨天一夜興奮得無法入眠,對于此劇的感情,大約也同老四一樣,時不時回味種種,期冀明朝有意,抱琴而至吧。
一種回味:
全篇最美的場景,就在少林寺中。兩個人許久未見,隔著燭火彼此凝望,紅燭搖搖,虛影幢幢,梵唄莊嚴,兩人對望的眼神卻溫柔繾綣,濃得化不開的情絲纏繞,直是要繞成一張網(wǎng),網(wǎng)住了諸天神佛,娑婆世界。
還是最喜歡片尾曲的那一幕:傅相公熬夜親手做好了牌匾送至呂府,高舉著折扇,興沖沖一路走來,小四兒掩在門后,略顯意外地看向他,心中不知作何想,彼時的四小姐,眼波盈盈,眉宇間尚未讓愁緒浸染,彼時的傅示真,亦是一副富貴閑人的做派,潑天的災(zāi)事消弭無形,兩相對照,竟是莫名的喜感,和諧得如同一幅圖畫。
作者:瘦盡春光
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4c97f0102vhp6.html《江湖奇?zhèn)b傳》江湖是一部對觀眾的歷史觀、價值觀、審美觀、心態(tài)都比較挑剔的劇,用俗話說,就是對觀眾的要求比較刁,觀眾面比較窄,當(dāng)然并不說不喜歡這部劇的人水平就低,而是說它可能確實不屬于那種合多數(shù)人口味的片子,跟《戲說乾隆》那種對觀眾的定位很廣泛、雅俗共賞的片子相比,《江湖奇?zhèn)b傳》更像一部藝術(shù)片,編劇、導(dǎo)演甚至演員只是想專心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把自己想呈現(xiàn)的東西呈現(xiàn)到自己認為最好的水準,至于它是否符合觀眾的審美習(xí)慣、觀眾的歷史觀、價值觀和心態(tài)能否和該劇產(chǎn)生共鳴,考慮得不是很多,基本上不存在哪個情節(jié)、哪段對白是刻意為了讓觀眾喜歡而涉及的。可以說《戲說乾隆》是拍給大眾欣賞的,《江湖奇?zhèn)b傳》是拍給有緣人欣賞的,不是說它拍得多么完美,而是說它已經(jīng)把演職人員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把他們想傳達出來的東西充分傳達出來了,至于旁人是否認同、是否欣賞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和表達的方式,那是另一回事,也就看你和這部片子有沒有緣分了。
對我來說,我認為它想表達的很多東西就是我想看到的,而它的表達方式也正是我欣賞的表達方式,作為一個古裝劇迷,我沒看過任何其他劇作比它做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是幾近完美的。舉個例子,江劇對歷史中你死我活的雙方的立場的正當(dāng)性同時予以肯定,既肯定清朝統(tǒng)治者有追求國泰民安甚至滿漢一體的愿望,又正視他們的力不從心、言行不一,肯定他們做了許多值得肯定的事但也不回避問題仍然很多,而不是把清朝一棍子打死或是吹捧什么大清盛世,對反清的一方,同樣肯定他們的氣節(jié),他們的善良和正義感,但也質(zhì)疑他們的迂腐,拿讀書人不仕清廷來說,在滿清剛?cè)腙P(guān)時天下未定,那個時候讀書人能否團結(jié)一致不為清朝做事對于天下歸屬意義重大,畢竟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到了雍正年代,清朝入關(guān)已歷經(jīng)三代,江山已經(jīng)坐穩(wěn)了,讀書人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只是白白把宣傳陣地讓給敵人,白白把官位讓給無得無能的人,這就值得商榷,然而這并不影響編劇肯定他們的風(fēng)骨。想這樣能夠公正、客觀地看到爭議性極大的一段歷史中矛盾雙方的立場,并且直面矛盾本身的存在,沒有為了避免偏頗而回避立場或?qū)⒘鰡栴}一筆帶過(很多港臺劇包括《戲說乾隆》《戲說慈禧》在內(nèi)都如是),也不是憑空想象矛盾,而是有根據(jù)地對雙方的立場加以呈現(xiàn),能做到這一點的古裝劇,連正劇帶戲說都算上,整個華語圈里找的出幾部來?
再杰出的作品也不可能拍出所有人想要看的東西來,重要的是,有沒拍出別人拍不出來或很難拍出來的東西?《戲說乾隆》的核心是情,這是一個大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主題,以表達方式來說,《戲說乾隆》談情說愛的路線基本上是007和楚留香模式的延續(xù),這種模式早已被證明是不論東西方觀眾都買賬的,要做的就是把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掘出來,發(fā)揮到極致,而《戲說乾隆》的班子有足夠的實力做到這一點,受歡迎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江湖奇?zhèn)b傳》著墨最多的雖然也是情,但編劇借著說“情”來讓這部劇承載的東西的厚重程度顯然遠遠超過了“情”字本身,以說“情”的方式而言,《江湖奇?zhèn)b傳》中的“情”始終受到“禮”的約束,即使身在江湖的傅相公和絲絲仍不能免——相戀十五年,就那一次情不自禁,還被棒打鴛鴦,姥姥和呂留良罵得就夠難聽,以后倆人也就從德妃那兒逃跑那次拉了一回手,騎馬那次從權(quán)了一回,其他情況下連碰對方的機會都少得可憐,兩個人再怎么情根深種,絲絲還是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是發(fā)生那樣的慘敗,她最后肯定還是會嫁給李才的……這種路線的接受度不如《戲說乾隆》高,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后半部雍正和絲絲就是禮與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談了一場長達十三年的精神戀愛,難怪會化用倩女幽魂的典故)
有的廚師會在不同地方根據(jù)當(dāng)?shù)厝说目谖墩{(diào)整菜的口味,讓它最大程度符合當(dāng)?shù)厝说牧?xí)慣,讓更多的人喜歡吃,有的廚師不管到哪里都堅持原汁原味,只要真正懂得這道菜的好處的人能吃到正宗的東西就好,哪怕更多的人不適應(yīng)這種口味。《戲說乾隆》就像加入了各種調(diào)料來讓更多人愛吃的菜,江湖則像編導(dǎo)用自身的意愿烹制出來的原汁原味,兩者都是佳肴,只是特點不同罷了。
《江湖奇?zhèn)b傳》中最喜歡的一句臺詞是“無不可過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感覺這部劇求的就是“自然相知之人”。
但我說《江湖奇?zhèn)b傳》的觀眾面窄,并不表示它狹隘,相反它是很有包容性的一部劇,蘊含了各種各樣的美,從不同角度審視都會有新的收獲,有些觀眾可能一開始不喜歡它,但是在經(jīng)過某些閱歷之后,驀然回首又重新發(fā)現(xiàn)了它的美,人們喜歡《楚留香》《戲說乾隆》的原因大多相似,喜歡《江湖奇?zhèn)b傳》的原因卻可能大相徑庭(比如臺海BBS上的江劇迷就分為?;庶h、革命黨甚至還有?;庶h的分支保墜黨),同一個人,在十幾歲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看《江湖奇?zhèn)b傳》,感覺也可能有很大變化,比如我第一看江劇是19歲,那時喜歡的就是雍正的戲,看電視和第一次看碟雖然是完整看的,但從第二次看碟開始和雍正無關(guān)的經(jīng)常快倒,到了25歲左右,我不再快倒了,而是發(fā)現(xiàn)它對那些反清者們在歷史大潮面前絕望的堅守表現(xiàn)得非常好,深刻和震撼程度一點不亞于對雍正之“苦”的挖掘,我依然最喜歡雍正,但以前不太喜歡的李才也喜歡起來了,對它最推崇的地方由變成了贊嘆它立場的客觀性,而到了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到了而立之年,離家十年,和父母相聚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一個月,父親已經(jīng)從老當(dāng)益壯變成了老病纏身,再看江湖,又對呂留良和絲絲的父女關(guān)系特別有感覺,終于體會到當(dāng)年臺海BBS上的人們夸它對父女感情描繪得細膩入微的好處……總而言之,江劇是一部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而且可能隨著個人經(jīng)歷的豐富,對這部作品的認識也不斷變化,不斷發(fā)現(xiàn)到過去所忽略的視角和亮點,它雖然不是歷史劇,但就這種復(fù)雜性和多面性而言,卻正如歷史一般。
以前也聽人提過有人對《江湖奇?zhèn)b傳》的對白人不適應(yīng),不過我恰恰就非常喜歡它的對白,以前和因為其他人聊這部劇,多次不經(jīng)意地談起其中的對白(完全沒有推銷之意,只是每每在談其他話題時剛好聯(lián)想到江劇的某對白非常應(yīng)景),馬上引得同好贊嘆不已甚至當(dāng)即決定找來看,這種經(jīng)歷已經(jīng)有十次以上了(網(wǎng)上經(jīng)歷和電話聊天經(jīng)歷各半)。我媽是個師范大學(xué)國文專業(yè)畢業(yè)的老古董,向來不能忍受戲說歷史劇,直到現(xiàn)在看見《楚漢驕雄》里劉邦說不想殺項羽的情節(jié)還怒斥其胡編亂造,唯一讓她“看”得下去的戲說歷史劇就是江湖,那時我在家里放錄像,只有聲音看不了圖像,我媽一邊聽那些對白一邊夸它寫得有水平,津津樂道得連“對歷史胡編亂造”都不計較了,我爸在家里買DVD前很少看電視劇,老說電視劇太長,少看一集就接不上了,所以他的習(xí)慣是,一部電視劇漏了一集以后就隨便看看,不再追了,唯一一部明明一大半都沒看成還每次我看時他都會湊過來的電視劇就是江湖,所以我家全家都是江劇迷。
前面提到《江湖奇?zhèn)b傳》中“禮”的觀念很重,中國是禮儀之邦,讀過書的人都很重視這個字,即使罵敵人也要注意措辭的禮貌,即使對愛人也要發(fā)乎情止乎禮,而且東方古典美的精髓就是含蓄,所以這片子里的對白常常很含蓄,不是大直話說出來,而是拐個彎子來說,話里暗藏玄機,那個“張飛站崗”的典故很能體現(xiàn)江劇的對白風(fēng)格,開玩笑、諷刺也多是詼諧、幽默而不是單單是笑話,要理解他們說的話腦子就得一刻不同地跟著轉(zhuǎn),用一位朋友的話說,就是你一開始看的時候可能刻著瓜子剝著花生,但是看進去以后手肯定就停下來了那種劇??催@部片子是不可能輕松的,相反會看得很累,但是看進去了,就是非常有充實感的那種累。
同時,該劇結(jié)構(gòu)龐大,線索眾多,重重鋪墊,也非??简炗^眾的腦力,觀眾必須很用心甚至很緊張才能跟上編劇的步伐,稍不留神就會漏掉一些東西,導(dǎo)致另外一些地方看不懂或者以為懂了其實沒有完全看懂(比如說看前面的時候沒想到它是鋪墊,隨便就看過去了,到后面呼應(yīng)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不記得前面有那個鋪墊了),需要完整、反復(fù)地看才能把它的好處都挖出來。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發(fā)行、宣傳策略的問題,在日本,影視作品除了在電視臺、電影院播出上映之外,還有一個傳統(tǒng)的發(fā)行渠道就是OVA(錄像帶——當(dāng)然現(xiàn)在可能都是碟了,但習(xí)慣上仍然叫OVA),就是不在電視上或電影院放,直接以錄像帶的形式發(fā)行(當(dāng)然,會通過其他途徑打廣告,或是隨某些流行雜志派送精華版之類的方式讓公眾有所了解),這樣觀眾就不必受電視或電影播出的限制(節(jié)奏快、結(jié)構(gòu)嚴密的作品人不能間斷,不能離開,腦子不能停,還很容易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欣賞,等到OVA打開一定市場、口碑不錯的時候,再考慮放到電視上去播。至于像江湖這樣很長的作品,不是一次性推出全部OVA而是分部推出(比如每部5集),觀眾可以先買一部看看,喜歡再繼續(xù)買后面的,其實江劇可能是比較適合以這種方式推出的作品,可惜兩岸三地似乎都不存在像日本那樣的一套成熟的運作這類作品的渠道。《戲說乾隆》是借廟堂事敘兒女情,懲奸除惡是為了給談情說愛創(chuàng)造條件,《江湖奇?zhèn)b傳》是借兒女情說廟堂事,男女主角的聚散離合中折射一個時代的滄桑,兩者的審美趨向一個是現(xiàn)代美,一個傳統(tǒng)美,在這些方面兩者并無高下之分,只有風(fēng)格的差別,春花秋月,工筆花鳥和潑墨山水,各有所長罷了。說到審視歷史的高度和深度,竊以為江湖是更深一籌的,也因為這樣讓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打了折扣,正所謂有所得必有所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無須回避它們的短處,但更無須用其中一者的長處去和另一者的短處相比。
在對待重大歷史的態(tài)度上,《戲說乾隆》基本是以官方也就是乾隆本人的說法為準的,《江湖奇?zhèn)b傳》則不是只以雍正、乾隆的說法為準,主要原因或許在于《戲說乾隆》的主旨并不是探討歷史本身,它加進一些“正史與野史之爭”主要還是為了增加看點,也就是讓聽說過這些傳聞的觀眾感到親切,從而更添興趣,而不是為了探討歷史本身,而《江湖奇?zhèn)b傳》中,“歷史是由什么人寫的、是怎樣被寫下來的”,可以說是全劇次、多方位、多角度探討的主題之一,也是該劇最耐人深思的地方之一,對于單方面相信統(tǒng)治者所寫的歷史,認為正史中沒有的或和正史矛盾的就是胡編亂造的,以及過度叛逆、喜好獵奇,遇到正史和野史不一致就認為正史說謊、野史才是真相,這兩種偏聽偏信的歷史觀,《江湖奇?zhèn)b傳》都是不贊同的。
《江湖奇?zhèn)b傳》的結(jié)尾當(dāng)然是虛構(gòu)的,但是從表現(xiàn)對歷史“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這個主題上說,卻又非常成功,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歷史上的雍正皇帝確實在那一天退出了歷史舞臺,對全中國的人來說,雍正皇帝已經(jīng)死了,讓他死去的人也確實是呂絲絲,但卻不是野史傳聞中的那種死法,而是以傅相公的身份和愛人遠走高飛去了。這結(jié)尾告訴我們的當(dāng)然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正史和野史各自道出了歷史的一個側(cè)面,都有真實的地方,但又都有不實之處,都不是完整的真相,只有把它們合理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追尋歷史的本來面目,而這也正是歷史有意思的地方。
說雍正被呂四娘所殺,可能的確離譜,但是,如果不是簡單地經(jīng)這一流傳廣泛的野史說法斥為荒謬,而是相信這個離譜的說法同樣在某個角度反映了某些事實,再多問一句“為什么”的話,許多真相,如雍正死因的疑點,民間對官方歷史的不信任,雍正的敵人的毀謗,乃至他得罪人多、樹敵的原因等等等等,都會從中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另一個層面上的真實。
江湖留給觀眾的不是對歷史的結(jié)論,而是看待歷史一種思路,一種面對歷史時的思辯精神和思考的方式。
順便說一句,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乾隆作為雍正的繼承人是從很早就沒什么懸念的事,甚至認為雍正繼承皇位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了這個兒子,這種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乾隆本人的影響,也就是乾隆想要把歷史寫成他從小就是康熙心目中的未來皇位繼承人的樣子。實際上也有很多研究者質(zhì)疑過這一點,認為盡管弘歷的機會比較大,但也不是板上釘釘毫無懸念,雍正在弘歷和弘晝之間不是沒有猶豫過,江湖中既肯定了弘歷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又表現(xiàn)了雍正對立弘歷為嗣有所遲疑,這一點比二月河把弘晝寫成一個游戲人間的王爺更接近歷史原貌。我個人是看過江劇之后才有興趣去讀有關(guān)雍正傳位的考證,才發(fā)現(xiàn)原來弘歷不一定是雍正心中鐵定的繼承人的,這是看江湖得到的收貨之一,但是這樣的樂趣或許只有像我這樣的歷史迷才會有吧。面對濁世污流,有人同流合污,有人隨波逐流,有人獨善其身,還有一類人,明知道是泥潭也要跳下去,不但要自保,還要清理泥潭,要救人。在江劇中,大多數(shù)官吏都是隨波逐流者,八阿哥、了因等人是同流合污者,東海書院是獨善其身者,而雍正和絲絲就屬于明知道是泥潭也要跳下去,不但要自保,還要改變現(xiàn)狀的那一類。盡管一個是清朝皇帝,一個是有反清思想的大儒之女,兩個人所受的教育、彼此的思想、立場都有不少沖突,但有這樣一個共同基礎(chǔ),使他們在某處程度上成為政治上的知音,也使他們的相知有了長期維系的精神基礎(chǔ)。
對呂絲絲不用多說了,從力主書院學(xué)生出仕,到炮轟少林寺后第一次北上,從勸說十七格格留在皇宮,帶自己成為后宮侍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憫、大仁大義一直貫徹在這個儒家思想與江湖俠義共同熏陶出來的奇女子身上,她對李才所說的那番話,“無論天地如何閉,圣人必不能隱,還要繼續(xù)從高山深海過,繼續(xù)天風(fēng)紫濤吹,這才是乾坤定向的人才,寫出來的,才是起隨年代卑的文章,這是何等的豁達,何等的氣勢”,放在任何時代看都是那么的振聾發(fā)聵。
而對雍正,李才曾經(jīng)說他是“天生錯骨”,“做什么都錯”,那么雍正到底為什么會“天生錯骨”呢?因為他面對的矛盾實在太復(fù)雜了,能夠顧全所有方面、十全十美的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不存在的,不管怎么做,都會有負面影響,都會在某些立場上看來是錯的,那么,面對怎么做都是錯的局面,大丈夫當(dāng)如何抉擇?因為做得越多就錯得多,所以為了不犯錯,就干脆不做事,保全自己的干凈和名聲就好,這是一種選擇,而雍正的選擇是,即使明知道怎么做都會被人說成是錯,他還是要去做,即使知道結(jié)果無法盡如人意,知道會得罪人,知道會讓雙手沾滿鮮血,知道會留下罵名,他還是要去推行改革,還是要去整頓朝綱,消除叛跡,安定社稷。一個立論公正的人可以說他做得不夠完美,可以說他冷酷殘忍,但是不會否認他曾造福于社稷黎民,有屬于他的慈悲。這又是另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和呂絲絲的選擇殊途而同歸。
江劇中的雍正身上有歷史上雍正的影子,但并不完全是寫實的表現(xiàn),而是提煉、升華后藝術(shù)化形象,在雍正和絲絲的身上,寄托著編劇的某些理想,這理想中包含著過去,但更加著眼于現(xiàn)在,以及放眼于未來。--------轉(zhuǎn)自百度江湖奇?zhèn)b傳吧,這么好的電視劇沒影評沒天理
這劇應(yīng)該是華語圈第一部正面給雍正皇帝翻案的電視劇【比大名鼎鼎的雍正王朝還早】。有口碑但是很小眾,無不可過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編劇把這個對子放劇里,真是苦心孤詣。
我想,這劇再過數(shù)十年一樣會有自然相知之人。
編劇筆力驚人,朝廷,江湖,士林,三條線以第一集刺殺皇帝為起因,到第九集三方匯集于浙江石門為收束,三條線索同時鋪開,交叉敘述,節(jié)奏快而不亂,每個出場稍微有戲份的角色都派上用場,一條主線【明清滿漢對立】,各種支線,一個一個小人物引出岳鐘琪年羹堯等等大人物,是灣劇里少見的風(fēng)格。
寫呂氏一門亡國之痛,前后吟誦劍客行,含蓄深刻,呂留良于劇中歷史線上死而復(fù)活,卻并不違和,仿佛這就是歷史上那位東海夫子,書院山長。
此劇寫人物,個個精彩,先國后君為賢,先君后國為佞,君無道鳴鼓攻之。英雄做皇帝,百姓活受罪。臺詞之大膽敢言,寫盡劇里這批通六藝,具大義,習(xí)治平之道的儒生風(fēng)采。
敢言,敢當(dāng),敢死,過往在李朝劇里所見的儒生,有這種大義名分沒有這種血氣,幕末那種有血氣又似偏激,而我國大陸劇里的那些,可以說根本不是儒生。
戲份不是很多的十三祥,在劇里雖然也有表現(xiàn)其帶過兵經(jīng)歷,但是更突出他的仁,顯得弱,毫無俠氣,與所有影視劇中所見之十三祥大有不同,倒更符合歷史上十三祥偏文的記載。
如果說劇中,哪個角色是神還原歷史,我認為應(yīng)該是戲份極少的曹寅,出場掌握密報江南諸事之權(quán)的權(quán)勢威嚴,病危留書囑孫多多讀書勿入官場的諄諄教誨,對反清分子的辣手,對漢詩文化的留心,對奢靡虧空的無奈,曹寅形象之生動豐滿,連演員容貌都似乎和歷史上的曹雪芹有幾分相似,這樣的用心刻畫,著力還原,難得少見。
曹雪芹出場,曹寅病亡,臨死前那盒當(dāng)歸紅棗,也將天家之冷酷無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顯赫一時倉皇而逝,可悲可嘆。
天不順我,我便開天,地不從我,我便辟地,朝野不奉我為君,我便換一個朝,變一個野,總叫它滴水穿石,鐵樹開花。前二十集溫良恭儉讓的雍王,終于露出逐鹿問鼎的猙獰野心。
說來說去,總歸說到主角了。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dāng)逢。胤禛呂絲絲這段棋逢敵手,將遇良才的感情線,為全劇增色不少,然而會當(dāng)逢的僅僅是胤禛么?
胤禛題匾,呂絲絲解字,固是神交開始,難道呂氏參與刺殺皇帝,導(dǎo)致李才顛沛流離來到東海,不是姻緣早定,命中之?dāng)?shù)?呂絲絲的兩條感情線,于胤禛那邊是千里馬,于李才這里是黃口騾,一明一暗,理想和現(xiàn)實。
少不經(jīng)事戀慕千里馬,飽歷人事方識黃口騾。呂絲絲糾結(jié)的是與千里馬苦戀么?個人認為,她所糾結(jié)的是千里馬所代表的理想人生和黃口騾所代表的現(xiàn)實家門,她對千里馬的放下也許更早更絕,不在文定之禮,不在呂氏滅門。而在二十三集,送佛抱回宮,頭上所系之發(fā)帶,日月昭昭,她終究是呂留良的女兒。
天家從不會錯,所以出了不少白癡。五十年俊乂之誤,文人爭理,天家重威,不是一路人。
以君王后【吾忘矣】的典故對應(yīng)胤禛繼位疑案,丁善璽老先生應(yīng)該是傾向于康熙無遺詔這個說法了。
呂絲絲認為古詩好歹改不得,而康熙先誤寫帝范,后認為遺詔亦可改,由唐詩說到治國,再推及曹寅之凄涼謝世,面責(zé)康熙,真奇女子也。
示人以誤,以愚求賢,等了五十年的康熙,等來的卻是雍王知己呂絲絲,對應(yīng)父子之前對飲,醉酒言一生不得圓夢娘之說。
康熙不愛用參之事,前后鋪墊,可知市井傳聞為虛構(gòu)。然而雍正繼位亦無明詔,隆科多口傳梁九功再傳眾人,真實如何,唯天可知。丁善璽老先生雖然私愛雍正,也不能在劇中亂設(shè)立場,誤導(dǎo)觀眾,是可貴之處。
起居注館推勘圣祖朝事,好一場大戲,唯有鄭少秋這等允文允武,在古裝劇有數(shù)十年經(jīng)驗的行家里手,才能將這段戲份拿捏的入木三分,丁善璽所撰臺詞講究精煉,為劇情增色不少。
起居注館舌戰(zhàn)群臣
借雍正之口,指出【十改于】之說大謬,其對清世祖遺詔的見解,亦有獨到先見之處。
前三十四集內(nèi),最精彩的一場戲
編劇對胤礽頗有同情之意,兩場瘋戲,一場寫君臣父子相處之難,康熙先呼胤礽,再呼太子最后才是我的兒,既憐又恨,無可奈何。一場寫雍正登基胤礽到場,處處瘋話又不無道理,對隆科多該早早多稱舅舅,自己也去過西北也是勞苦功高殺不得。
十四粗中有細,那被火燒的一紙詔書,倒給了兄弟兩個臺階下。
三隱三偏兄弟對決,又是一場好戲
以劇情來說,雍正拆十四軍功碑文,固有打壓其氣焰,進而廢大將軍王號的用心,然以文載功,最怕有所隱,有所偏之說,實出公允,重視文教之化,各族交通相處,同樣是編劇歷史之外所寄望于現(xiàn)實的心聲吧。
呂和尚挑了地藏鈴,豈非要身入地獄?呂姑娘拿了魚腸劍,怕是行專諸之事。血光之災(zāi),禍事近了。
釋解惰民,是一善政。胤禛待絲絲始終以圓夢娘畜之,李才視絲絲為疏困緩急的俠女,李才不癡,是真知己。
所謂溫情脈脈被一匕挑破,丑態(tài)丑態(tài),斷了好斷了好。
斬相思神匕,男女主掉崖戲,這么看蕭鼎當(dāng)年也沒少看港臺劇啊。
吾道不孤。
雍正借老八之手滅甘鳳池等輩,借李衛(wèi)之手滅呂氏一門,手段心術(shù)如出一轍,口口聲聲王道天下,盡是虛偽。精兵利炮在前,威逼利誘于后,用日月屯萬人性命逼迫呂留良低頭出山,口口聲聲善行正果,可謂無恥。
生人若此,不死何為?劇中呂留良是懷抱這種心情離世的吧。
和番的昭君,入藏的文成,依然是以我為主有華夷之別,與清時大有不同。斷斷不是什么明史小胡同,華夏大長街。編劇以古論今,隱射彼時臺灣本省外省之事,用心未免刻意了些。
百年來地上明人滾滾頭顱,連最后一束明人之發(fā)都斷了。有志者,或是隱居山林,或是恨不早死,或是意消氣餒,或是折志曲附。
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dāng)權(quán),豪杰絕望,是使我中國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凡有起義興復(fù)中國者,動誣以謀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絕我中國英雄之謀也。
始知洪楊等輩,發(fā)人先聲開啟民智之難能可貴,讀清史,豈有只讀一百年,不讀三百年的道理?
速速來京,換成了堅守甘州。都說太后偏心,難道隆科多不偏心?老四的苦老四的怨,有大把迷妹觀眾看到,十四的苦十四的怨,只有他娘看到。
背負娘親逃命,舍身保護曹寅,李才的優(yōu)點,呂絲絲也都看在眼里。這種男子,沒有天家貴胄的王八之氣,溫溫吞吞,不顯山不露水的好,才是世間女子應(yīng)該去追尋的。
借李才的口,講論語,引出民間對雍正繼位的懷疑議論觀點,編劇雖然不贊同,也存于劇中展示,而不是一味無視。
見木蘭之陣仗,闖山賊之刀槍,跨懸崖以擒兇,對御聯(lián)以面圣。呂絲絲初見李才就知道父親會喜歡這個年輕人,所以讓他多討父親喜歡。是因為呂絲絲很仰慕他父親,也是因為呂絲絲了解李才,知道這個年輕人很像父親。果然,四十四集之李才,儼然又一呂留良。先生不死,汝道不孤。
年羹堯出場我只看見他的野心,到現(xiàn)在是張狂得不可一世。
真是一部有深度有內(nèi)涵的好??!
編劇學(xué)識廣博,涉及相關(guān)歷史政治知識,臺詞古典有文藝氣息,蘊含世事哲理,且考驗智商善用比喻借代,不同角色有不同語言特點,成語俗語信手拈來“一套一套的”,有點“繞圈子”的意思。
其立場客觀公正,豐富多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使觀者悟世道事理,人情百態(tài),成敗要訣,興衰規(guī)律。
劇中的禛大哥很有能力,頭腦冷靜理性,聲音磁潤,(點贊袁光麟老師的配音!??)自強勵志,口才好幽默,睿智有謀略,時而溫和待人,細水長流,隱忍持重;時而勇抓時機,果斷敢行!江湖經(jīng)驗,執(zhí)政方針都由于多年的積淀而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心理素質(zhì)強,能應(yīng)付得了任何的大陣仗;又能游刃有余,瀟灑有風(fēng)度地處理兒女私情,手足之情,長輩親情,有原則有主見,有自己的治國理政方針并時刻顧全大局。在險要的形勢中巧妙周旋,調(diào)和矛盾!俠骨仁心,懂得換位思考,寬納絲絲及江南暴客的“暴戾”。微服私訪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執(zhí)政后恩威并濟!面對再驚險錯綜的局勢他都無懼無畏,能屈能伸,有膽有識,有帝王之氣魄!雍正,或許他并不完美,或許該劇有刻意美化之嫌,但他堪當(dāng)人中之英杰,“千古一帝”亦不甚為過!
絲絲堅強自立有能力,有獨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愛情觀。她敢于追求高尚又勇于面對現(xiàn)實,善于直面挑戰(zhàn)解決問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陳篤慧老師的配音吻合人物性格,亦很棒!)絲絲敢愛敢恨,明曉大義,拿得起放得下,巾幗英雄,女中丈夫!堪稱一代女性典范!
該劇的愛情線十分耐人尋味,“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dāng)逢”誠為驚人之筆;“無不可過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發(fā)人深??!
補充一下我對于結(jié)尾一個小細節(jié)的思考:從全劇的基調(diào)看,胤禛必是不怕事的,否則他也不會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登上這大若之位來收拾局面,結(jié)尾他卻和絲絲說怕了天地會只想求死,這不看似矛盾么?在我想來,他這也許是在和絲絲打心戰(zhàn)吧,或許他并不真想讓絲絲手刃自己,百般言語,以他的好口才口若懸河,或許是為了讓絲絲明了自己的出發(fā)點,理解自己的立場。以“怕”來得到絲絲的同情,打動絲絲的內(nèi)心?!叭朔遣菽?,孰能無情?”絲絲畢竟是個女子,況且他們還真心相愛過,有著“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dāng)逢”的誓言,又怎忍一刀殺之?“歸隱大山,作別金鑾。于歷史或許是虛構(gòu),但于該劇的藝術(shù)化構(gòu)思,于絲絲,于胤禛,或許是最好的結(jié)局吧!
在此引用劇中一句臺詞作結(jié):“這就是胤禛,即使不做皇帝,也必要站在那最高之處?!贝苏\乃胤禛之闊境界,該劇之大格調(diào)也!
其弘偉之勢,深邃之理,真切之情,誠當(dāng)之無愧為“臺灣第一神劇”也!??
丁老師是戚其義的師叔祖了吧。神人丁善璽。導(dǎo)演: 周令剛 / 丁善璽 / 陳鴻烈 Hung Lieh Chen / 鞠覺亮編劇: 丁善璽
江湖傳奇和廟堂歷史結(jié)合得最完美的一部雍正甚至清朝電視劇。編劇的臺詞功力堪稱一流,出類拔萃,非當(dāng)今電視劇可比。演員無論是秋官、梁錚還是陳鴻烈都可圈可點。可惜生不逢時,觀眾只關(guān)心狗血劇情的歪史傳奇,沒有大紅大紫。
不愧神劇之稱,有自然相知之人。
秋哥演的皇帝里面這部戲演的最好。初登場時的風(fēng)流倜儻,富貴閑人,到成為雍正后成為大苦之位的皇帝,兢兢業(yè)業(yè)的勤政,癡癡戀戀的苦愛,所有的神采都出來了。
看完等同于受教一番諸子百家經(jīng)典,從來沒有見過臺詞這么雅致的電視劇。讓呂四娘和雍正有感情糾葛的框架本來就不好編劇,但是竟也能做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境界,丁善璽真是大神級人物!
正在看步步驚心,實在太想念這一版了。很多歷史都是從這一版里面知道的。另外步步里面全叫x阿哥x阿哥的真沒品,人家這部劇里直接胤禛、胤礽的,一下子感覺就出來了。鄭少秋演的雍正才真正風(fēng)流倜儻啊。
一遍一遍復(fù)一遍,國學(xué)奇葩在臺灣。值得反復(fù)咀嚼的神劇,兩相對比才知《雍正王朝》遜色不少。
看過最好的古裝
傳說的灣灣第一神劇。為清朝唯一稱得上皇帝的雍正翻案了。
無比糾結(jié)的一對高智商情侶,這段忘年戀萌得人肝腸寸斷啊~
打九星搞笑嗎。這劇本除了掉書袋外邏輯前后矛盾,每個人都很臉譜化??滴醮岛拥裳鄞蠛按蠼校习烁鷤€古惑仔似的。別和雍正王朝比了,沒可比性
臺灣人的國語功力確實不弱,臺詞雖然啰嗦了點,但聽著舒服還長見識。
港臺國學(xué)遠超大陸,在影視編劇的應(yīng)用上,有著天壤之別。
確實是一部神劇,武打的部分不重,歷史的部分很扎實沉重,編劇不是一般功夫下不來。劇中的臺詞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非當(dāng)時的讀書人,文化人,不能成此也。因此后世亦再不復(fù)見此等精良考究大氣恢弘之作,實在可惜可嘆!
華語電視劇史上逼格最高的電視劇。
編劇很牛。臺詞有著濃厚的古文積淀
值得反復(fù)咀嚼的一部神劇,臺詞人物皆出彩。。向丁老致敬
神劇啊 一段一珠璣 莫說兩位主演 配角也皆出彩 那就是電視劇里的紅樓夢啊 每看一遍都會有新感受 值得反復(fù)咀嚼 終生珍藏的好劇啊。
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為雍正翻案的故事!這里面的四爺真是勤奮、正面、討人喜的無敵了,最后還tm和呂四娘隱居去了……哎喲喂,瞬間把現(xiàn)在各種數(shù)字黨的故事秒成渣呀!最后,編劇的古文功底還是很nb的。秋官的保養(yǎng)功夫也是很nb的。
此劇臺本雅致又生動,古意盎然而不失活潑。丁善璽編劇是老派文士?!都t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上廊酥恢磻?,未必能領(lǐng)略這其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