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
2021-06-05 23:40
以個人視角縮影歷史,短時劇情向(近似24小時)高潮迭起,關系錯綜格局有境界,有調研有創(chuàng)作、兼顧叫好叫座的小成本(看起來,未查到確切)佳作。劇本節(jié)約高效,發(fā)揮英戲擅長的角色設計/人物塑造、情景烘托、鋪墊嚴謹,鏡頭交代現(xiàn)場感真實,選角有用心,配樂作曲背景相關。(imdb首顯review將戲劇背景交代得清楚簡明——對歷史背景時間卡口的選擇也很有功力。)
不出國、看去同人種、語言互通、彼此有互動、有憐憫的活生生的人,卻要互相廝殺、互相出賣、互相提防,故事中能感覺到人的人性并沒有泯滅,理智和思考并沒有消失,但人群中最純真可貴的往往最先成為犧牲品,群體情緒一放進場景就要失控……可以看出本片(基于歷史調研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平衡)對歷史事件的歸因:①警軍不一致、警軍軍紀對比鮮明——不論調入軍隊如何,至少當?shù)鼐炀€是已經進入暴力虐待狀態(tài)的(如著名的監(jiān)獄實驗中的獄卒)②軍隊支援是否恰當?軍隊指揮缺乏經驗,出戰(zhàn)策略失誤:對當?shù)亓私?、準備不足,只能依靠當?shù)鼐靺s不知對方底細,無對等平民武器(胡椒噴霧等當時應該未發(fā)明)、不拿盾牌直接配槍(歷史照片中的英軍則主配盾牌和頭盔)③沖突平民中人性并未泯滅(甚至有人敢站出來制止防事態(tài)惡化),宗教/種族仇恨只是引子,擴大的武器、企圖從中謀利的派系爭斗才是暴亂不可收拾的罪魁,后者一次次把主調引向對抗④沖突陣營、派系分化、官僚層階、左右逢源為保自身的臥底……這些天然傾向于對抗、擴大人和人區(qū)隔的身份藩籬,將故事主人公這種第一身、基于個體的接觸扼殺在了最初階段,傾向于“人”共同性、個體間互相了解、化解前嫌的可能性也一同埋進了墳墓⑤英當局策略態(tài)度問題:僅以片末軍警上司的處理手法,折射英高層方針的傾向(分化對方陣營,轉移問題)——實質雙方無異,都由并非想解決問題的力量占了主導,如此構成歷史癥結……反觀1998年(協(xié)議簽成)至今天的現(xiàn)狀,可能還是得“發(fā)展是硬道理”轉移注意、“找準(隱藏的)主要矛盾”……?
本文部分刊載在《看電影》2014年1月中 評分:B- 盡管在2014年初的柏林電影節(jié)上并無重大斬獲,導演揚?德芒特(Yann Demange)聚焦于北愛爾蘭問題的劇情長片處女作《71年》仍然贏得了媒體的口碑,并助其以“新導演”身份入圍了歐洲電影獎“年度發(fā)現(xiàn)獎”的五位提名者之一。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柏林電影節(jié),同樣是關于北愛爾蘭的武裝沖突,德芒特的這部處女作在時間上看,可以被視為是英國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2002年勇奪金熊獎的《血腥星期天》的前傳。然而,電影理念上的區(qū)別,使得這兩部同一題材影片走向了電影創(chuàng)作中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如果不是因為U2那曲《Sunday Bloody Sunday》,北愛爾蘭問題對于絕大多數(shù)國人,僅僅只是90年代常見諸于報端和電視新聞里的一個熟悉的專有名詞。且出于一種思維慣性,人們很自然將其與抗議、分裂、爆炸、恐怖主義等詞匯分裝在一個框里——一個尚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世界,一種經久不息的罪惡——但卻與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毫不相關。也正是在這點上,人們褒揚U2,因為他們用歌聲重建了一種感性的政治,引導大眾跨越冷漠的電視新聞而將搖滾之愛投注到對世界的愛中。因此,當電影也試圖在這個題材中尋找靈感時,對于每一個作者而言,最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實只能是政治現(xiàn)實以及與此現(xiàn)實相對應的政治立場。 北愛爾蘭問題從最根源上說,是殖民化過程中的宗教沖突。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期間,英國人脫離羅馬天主教,改奉新教;而愛爾蘭人則堅守天主教信仰。愛爾蘭北部的阿爾斯特省作為蘇格蘭、英格蘭新教徒的主要移民地,成為新教教徒與天主教教徒爆發(fā)宗教沖突的主要區(qū)域。這一沖突以英格蘭新教徒對愛爾蘭全島的政治統(tǒng)治而告終,并在歷史上引發(fā)了數(shù)次對天主教徒的血腥屠殺和長久的政策性歧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愛爾蘭獨立運動高漲。新芬黨在戰(zhàn)后第一次大選中大獲全勝,挾民意徑自宣布成立共和政府,并組建愛爾蘭共和軍(IRA)抵抗英軍,愛爾蘭陷入內戰(zhàn)。1921年,愛爾蘭迫于形勢簽訂英愛條約。南方二十六郡以都柏林為首府,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在英國監(jiān)督下獲得名義上自治自決權以結束英國將近七百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而北方新教徒聯(lián)合派占主導的六個郡則自決留在聯(lián)合王國內部,在貝爾法斯特設議會實行自治,成為北愛爾蘭。南北分治的局面遭到了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激烈反對,以愛爾蘭共和軍為代表的激進派不惜以武裝暴力方式來達成愛爾蘭民族及全島的統(tǒng)一。 1968年后,受全球范圍內民權運動的激勵。面對獨攬政治權力的新教徒族群,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發(fā)起了保障其自身權益的民權運動,卻遭到新教徒的武裝反制。天主教徒抗爭導致北愛爾蘭局勢日趨嚴重,終于醞釀出族群間的大規(guī)模流血暴亂。英國政府逐派遣英軍進駐北愛維持治安,但遭到愛爾蘭共和軍的武力襲擊,北愛爾蘭再度陷入內戰(zhàn)漩渦。1972年1月30日,英軍在北愛爾蘭民權游行過程中射殺14名平民,釀成“血腥星期天”事件,標志著這一輪抗爭的歷史性高潮,并引發(fā)了愛爾蘭共和軍在其后對北愛爾蘭,乃至大不列顛本土的長期恐怖襲擊。而這一事件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民權運動中最大丑聞,也成為眾多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經久不息的主題,用于表達他們抵抗專制,宣揚自由以及平等的呼聲。 相比于格林格拉斯將鏡頭直接對準“血腥星期天”,并以“跳切”配合平行剪輯的“不規(guī)范”手法逼真地在三十年后,重現(xiàn)了發(fā)生在1972年的歷史性事件。德芒特在他的處女作中則展現(xiàn)了一個學院派“優(yōu)等生”的非凡品質。丟下了歷史性書寫的沉重包袱,導演以一個“拯救英國大兵”的虛構故事重建了1971年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血腥“戰(zhàn)場”。 影片以小切大,以英國新兵加里在北愛爾蘭一天一夜的遭遇為劇情主線,并從加里所在部隊一組運動感十足的日常訓練中拉開序幕,在電影伊始即為全片緊湊連貫的節(jié)奏定下了基調。但與隨后極度危險的處境相比,這群馬上就將發(fā)往北愛爾蘭維持治安的士兵們顯然對他們任務的艱巨性毫無意識。“記??!你們并沒有離開英國國土!”,士官的一席話似乎不僅僅是一種政治標語式的劇情鋪墊還似乎向這群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伙傳遞著一種錯誤的幻覺,好像他們將要面對的僅僅是同胞內部的小打小鬧,是去“利茲”市處理足球流氓這樣的小問題。而加里的弟弟則顯得更有先見之明,在與加里分別的那一天,他憂心忡忡滿腹心事樣子,換來了哥哥“一定會回來”的俗套承諾。 空蕩蕩的馬路,隨處可見的路障,街邊尚未燃盡還冒著火光和煙塵的汽車,清晨的貝爾法斯特如若再配上連綿不絕的槍聲,就和新聞里戰(zhàn)火紛飛的中東別無二致。正如北愛爾蘭的局勢一樣,這座城市根據(jù)宗教和政治傾向的區(qū)別一分為二,馬路這邊是親英國的聯(lián)合派新教徒定居點,而馬路那邊就是極度危險,對于英國士兵絕對不能深入的天主教徒居住區(qū)域。加里所在部隊的任務就是要協(xié)助控制抗議的平民,保證軍方能搜查和逮捕那些持有武器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正是這種不經審判,就逮捕和關押的制度,引發(fā)了1972年在德里民權組織的游行和隨之而來的血腥慘劇。盡管英國在這場政治沖突中似乎扮演著中立的第三方,即僅維持地區(qū)的安全局勢,但不介入到對峙雙方的政治沖突中。但事實上,加里所在英國部隊卻面臨著全民皆兵的嚴峻處境。孩子們用糞便“炮彈”伺候他們,而婦女、老人、年輕人則組成了人墻,試圖用石頭、口水、謾罵驅逐這些自以為在行使內政的“入侵者”。人群的騷動使得局勢很快失控,為了奪回一個孩子搶走的沖鋒槍,加里與戰(zhàn)友兩人和大部隊失散,進入了天主教徒的區(qū)域。如果說憤怒的人群所施以的拳打腳踢還讓加里心存僥幸,但愛爾蘭共和軍極端分子,二話不說提起手槍就將其戰(zhàn)友爆頭,則徹底將影片引入了“加里快跑”的地獄模式。這一槍不僅把絕大多數(shù)觀眾震驚啞口無言,也將劇情推向了由手持運動鏡頭所構成的一波又一波逃命高潮中。 作為英國久負盛名的國家電視與電影學校的畢業(yè)生,德芒特在執(zhí)導這部新片前已經擁有了七年的電視劇制作經驗,并數(shù)次入圍英國影藝學院獎。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觀眾能在一部處女作中,就見識到如此老練的動作場景以及美學風格。其凌厲而充滿現(xiàn)場感的剪輯確實不輸給任何一部好萊塢動作大片。而古典式的劇作方法,更是將影片各個節(jié)點的高潮與節(jié)奏都拿捏的恰到好處,使得影片的懸念張弛到了最后一刻。然而,也正是在影片的結尾處,在年輕的愛爾蘭共和軍少年,殺與不殺的新兵式柔情里,在為了懸念而懸念的做作中,我們窺探到了本片的陳詞濫調之處。不得不承認的是,影片《71年》的優(yōu)點是不勝枚舉的,其技術部門高規(guī)格的完成度使得影片具有超凡的品相;如若除去影片末尾的做作,其劇本幾乎如教科書一般揭示了如何從一個單點的小視角出發(fā),構建一個懸念重生,人物層次豐富的好故事。在本片中,從“中立”的英國大兵加里出發(fā),無論是最極端愛爾蘭共和軍中“恐怖分子”,還是相對溫和民族主義者,普通天主教家庭以及其對立面的聯(lián)合派新教徒們,都以一種豐滿的“人”姿態(tài)出場,每一個人物都有其自身的動機和情感。在此,導演以一種中性的“人”的立場代替了一種“政治先行”的立場,設身處地在影片中彰顯每一種政治主張背后的情和理。當然,影片的主旨仍就是老生常談式的,也就是回歸到傳統(tǒng)的,愛的倫理價值中。正如加里的承諾是對其弟弟所做出的,相比于政治偽善地將生活中的人變成了戰(zhàn)場上的肉。愛才是真正人道主義,才是嫁接政治敵對者之間的灰色地帶。是愛讓天主教父女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助一個英國大兵,是愛讓宗教和政治上的對立變得無關緊要。然而,正如一幅筆觸精細,色彩明朗大氣的學院派畫卷,為了營造古典式的戲劇張力,而顯得過于規(guī)整和刻意?!?1年》在總體上更像是個精巧的好故事,但卻缺乏歷史現(xiàn)實感。在訪談中,德芒特也承認,讓他著迷并確定投身于其中的是這個充滿懸念的故事,但北愛爾蘭的背景并不是必須的,同樣的故事也可以發(fā)生在阿富汗、伊拉克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在其中,二十多歲大好青年無一例外會在戰(zhàn)場上毫無意義自相殘殺。在這個意義上,被抽去了歷史重量的《71年》或許是學院派“優(yōu)等生”筆下質量上乘的“作業(yè)”,但終究是略顯匠氣而缺乏“介入性”單薄之作。
好電影 僅用100分鐘就將劇情曲折、背景復雜、人物及勢力眾多的故事出色的表現(xiàn)出來,全篇甚至連臺詞都不算多。一個眼神,一個特寫,一個鏡頭就能把故事很清晰且自然地展現(xiàn)出來,而不是像有些“戲骨”似的有一用力過猛的感覺,而是恰當好處的為影片服務。對于電影中各項元素及故事節(jié)奏的運用很出色。 影片雖是英國拍的但并不偏心。片子中執(zhí)行任務開篇就有皇家警察的暴力執(zhí)法、逃亡途中遇到小孩時表示出的新教徒對天主教徒的暴力、前軍醫(yī)對英政府的失望觀點、便衣高級長官與親政府派預用炸彈襲擊并在失敗造成己方傷亡后打算殺掉士兵滅口、卸磨殺驢除掉線人等內部問題毫不避諱。 大頭兵的逃亡之路是真的難。除了他那也如同新兵一樣的直屬長官外,其他勢力都想讓他死。 影片的兩個人印象很深刻。一個是主角那也如同新兵一樣的排長。另一個是愛爾蘭激進派中未狠心殺主角甚至還幫了卻他最終死了的肖恩。 排長剛出場的時候就顯得很青澀,也介紹了自己經驗并不多。這個故事的由來就是在于它的指揮和判斷失誤。在之后也只是被動的服從便衣高級長官的命令。只有在影片后部分。自己主動的做了個決定-在沒有長官指令的情況下主動跟進救援主角,最后可以說是救了主角(無法確定肖恩會不會在最后時刻斃了男主),也可以說是殺了一個比較善良的人即肖恩。感覺他的定位跟主角是一樣的。天真單純,無能為力。
肖恩剛出場的時候并不顯眼,只是他的陣營很顯眼,愛爾蘭激進派是真的心狠手辣。但在后期慢慢發(fā)現(xiàn),他的想法更像一個激進但是單純的學生,他對于殺人還是比較抗拒的,而且最后也的確說是因為心軟救了男主。但仍然死于政府軍的槍下。
影片中有一點不清楚。可能是源于排長的單純和新兵屬性吧。在這樣準前線的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人員受傷且搶奪槍支的情況下,仍然不允許士兵開槍。英軍在平常有那么克制嗎?過于禮貌了。在我國內部省份治安很好的情況下,一旦出現(xiàn)搶奪槍支的情況,肯定會鳴槍的。對英軍的做法不理解。如果這樣干的話,會助長激進派的。
還有一個情節(jié),也許是我涉世不深,沒有深刻的理解。就是那個愛爾蘭保守派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政府的合作人或可談判的敵人。便衣軍人在影片最后追到了激進派的領導人,完全可以逮捕或擊斃。然而并沒擊斃或逮捕,而是要求他作新現(xiàn)線人并且殺掉前線人,即那個保守派領導人。便衣軍人的做法原因可能是通過這次事件感受到以前的那個線人對局勢已經沒有控制力了,他需要一個新的線人,求饒的激進派正好可以擔任這個角色,并且激進派領導人與政府共同殺掉保守派領導人也正好可以成為一個把柄。這種做法很不恥。
影片最后主角回家不再當兵。只想和家人在一起。
很簡單的劇情,沒啥好看的。小成本微電影吧。千萬別看。
奧康奈爾是個好演員。應該留胡須
'The Troubles'。。Part of British Army 黑歷史??
講述北愛沖突的[71年]在敘事上有幾個明顯弱點,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視角和群像戲間的平衡。它先把重心落在戰(zhàn)場新人男主上,但后來又不得不拓寬到全局來解釋局勢的混亂,二者相互誤導。但此外它節(jié)奏出色、懸念迭生、驚心動魄,有一個優(yōu)美的劇情弧線讓觀眾到最后了解些了什么,這點它比自說自話的[美狙]優(yōu)秀。
7.0/10 分。整體節(jié)奏還是可以的,因為對背景不怎么了解,導致人物動機不了解,再加上臉盲,好幾個小胡子的人沒區(qū)分出來。。。
一部讓人覺得驚喜的導演處女作,是一部節(jié)奏緊湊干凈利落的驚悚片,故事的格局被處理的很小,就是一個士兵充滿不安和恐懼的逃生之旅,動作元素也被處理的最小化,得以突顯其腐國文藝片的氣質,大量的夜戲和陰暗的室內空間,燈光和攝影是整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極簡的劇情本身同樣可圈可點?!铩铩铩?/p>
勉強及格,很勉強。電影開場的二十來分鐘是不錯的,那種紀錄片似的臨場緊張感是做出來了,感覺自己在看又一部《血腥星期天》,但是劇情轉到男主角在夜色貝爾法斯特的孤身逃亡路就變的越來越無聊,圍繞著新教天主教雙方對他的爭奪,敘事開始失焦,你覺得這幫人只是嘴硬,但是致命一擊誰也沒有,很無聊
看完貝爾法斯特想起還有這么一部片沒看呢,上世紀末的類似題材電影都是大熱話題,這幾年聲浪越來越小了。愛爾蘭已經成了避稅天堂代英也不和歐洲玩緊跟美國大哥,北愛以后會變啥樣?
爹不親娘不養(yǎng)的男主……讀了影評補了點歷史知識,時局真是太復雜啦!巷內槍戰(zhàn)的那一段落印象深刻,配樂妥帖。
比Bloody Sunday好看。BS基本上是新聞記錄片,71人物群像要好看點。歷史背景下的驚悚娛樂片。最后的最后男主變粗暴了的細節(jié)寫得也好。
運鏡很棒,選取角度也好,只是在美化侵略者這種事方面,不宜過分
全片幾乎一氣呵成,幾場運動鏡頭相當不俗,各個部門都很扎實。但結尾部分的做作,無異于是導演自黑,反思全片“精巧”劇作安排,差不多就可以想象出一個踏實勤奮的學院派全A生,優(yōu)秀電視制作人,玩點小模小樣的政治和人道關懷,就以為掩蓋了自己平庸品味,成為了一個藝術家。
將驚悚片置于「社會派」之中,個人遭遇成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犧牲品,盡管新人導演的價值觀與角色塑造還是比較簡單與扁平,但是基本上不會有太多失誤,當然也不會有更多新意。
被遺棄的士兵,酒吧爆炸,機緣巧合將各方勢力糾結一塊,亡命北愛小城大街小巷。最后的公寓追殺氣氛絕佳,如果劇情偏向動作場面會不會更過癮一點?戰(zhàn)爭無非rich cunt tell fat cunt to kill poor cunt,小兵不過piece of meat
8.5 大量手持攝影 昏暗的燈光 硝煙 與路邊燃燒的汽車 構建71年動蕩不安地貝爾法斯特之景 簡潔流暢的劇情下是一場緊挨死亡邊緣的大逃亡 從一個英國士兵的視覺 去重新審視當年愛爾蘭的局勢 最終回歸一個簡單的道理 無論什么樣的戰(zhàn)爭 受傷的總是平民
如果沒有最后少年舉槍的做作鏡頭來升華主題,前面的干凈利落,突然死亡,多方博弈能夠給五星。
劇本工整有力,沒有一場廢戲。出場人物的態(tài)度好似排成了一條線,從最極端到最中立完全顧及,刻畫既簡潔又深入。整個故事放大到歷史背景,就只有愛爾蘭自己人在內斗而已。手持攝影雖稍微有些過頭,不過和配樂一起給了驚悚感十足的場面恰到好處的陪襯。
非常簡單的故事,卻制造出了強烈的緊張感和帶入感。手持攝影發(fā)揮地恰到好處。杰克·奧康奈爾怎么總演這么悲催的角色。
沒有大規(guī)模的爆炸場面,卻無時無刻彌漫著硝煙味。
如果《風吹麥浪》把革命中的眾人群像塑造出了新高度,那《71年》就是把生命可能在分秒間被結束的恐懼表現(xiàn)出了新高度。戴著耳機看被突然嚇傻兩次,全程手心出汗,攝影尤其好(尤其是街道迷宮追逐和燃燒瓶兩處的手持)。Jack O'Connell這兩年演技全面爆發(fā),相當看好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