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天津英租界的工部局大樓落成,為了紀念戈登在開辟和規(guī)劃該租界方面的貢獻,這座大樓命名為戈登堂(Gordon Hall)。在落成典禮上,戈登的巨幅照片,掛在會場的中央。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盛贊戈登的軍事指揮才能后,宣布大樓正式開放。1897年天津英租界第一次擴充后,將新筑的一條馬路命名為戈登道(今湖北路)。(在戈登曾經(jīng)活動過的上海,1900年也將新筑的一條重要道路命名為戈登路Gordon Road,今江寧路)。
2010年,天津市在海河南岸重建戈登堂。異地重建的戈登堂在海河南岸,緊鄰大沽橋。張自忠路和大沽北路交口的那座建筑物就是。
戈登堂舊址在現(xiàn)在的大光明橋附近,在解放北路和泰安道交口的解放北園北面,是現(xiàn)在的麗思卡爾頓酒店。現(xiàn)在酒店是著名的地標建筑物。
1945年以后,戈登堂成為當(dāng)時的天津市政府所在地,1976年唐山大地震,戈登堂遭到了較為嚴重的震損。幾年后,這幢絕美的建筑因難以承受震后的重負而被拆除,在原址上建成了新的市政府大樓。2010年市政府大樓拆除,2013年改建為五星級麗思卡爾頓酒店。戈登堂主樓雖已不復(fù)存在,但值得慶幸的是,昔日的戈登堂還留下側(cè)后一小角落。
2022.09.12
人們常說“藝術(shù)沒有國界,但是藝術(shù)家是有國界的”,同樣,欣賞他的觀眾也是有國界和立場的。所以這部為戈登歌功頌德的電影,作為一個中國人完全無法接受,因為,正是這個戈登,奉英國政府之命,屢次來到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的滔天罪行,他是屠殺中國人的劊子手。
1860年,時年27歲已成為少校的戈登參加了英法發(fā)動的對清朝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也是他首次侵略中國的土地。戈登在幫助清廷鎮(zhèn)壓太平軍起義的過程中也是相當(dāng)?shù)谋M心盡力。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為了“表彰”戈登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功績”,清朝同治帝授予戈登為提督(從一品的高級武官),并御賜黃馬褂一套(清朝只有立下較大戰(zhàn)功的武官才能享受此等榮譽)。而戈登當(dāng)時不過才是個校官,可見清廷對這位“外國友人”也是“開了皇恩”了,也足以看出清政府對戈登是相當(dāng)?shù)臐M意。
1884年,戈登又被英國高層派到非洲蘇丹擔(dān)任總督,推進“殖民事業(yè)”,正當(dāng)戈登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蘇丹人民不堪英國殖民者的殘酷壓迫爆發(fā)了著名的“馬赫迪起義”,戈登的殖民軍連連敗退,最終被圍困在蘇丹首都哈士穆。不久之后城防被攻破,戈登也被一名起義戰(zhàn)士當(dāng)場用長矛捅死,時年52歲,這個雙手沾滿了中國、蘇丹等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終于得到了應(yīng)有的懲罰。
戈登的一生就這么結(jié)束了,對于太平天國義軍和蘇丹人民來說,他自然是個殺人的魔鬼;對英國政府來說,他則是一個為了大英帝國開疆?dāng)U土的“英雄”,而對清廷來說,戈登則是一個“靠得住”的國際友人。
戈登為清廷效力期間非常賣力,招致英政府不滿,他本人卻不以為然
李鴻章蘇州殺降后,戈登作為曾經(jīng)的保證人極其氣憤要找李鴻章決斗,逼得李鴻章不得不躲在小汽輪上辦公
后來為了安撫戈登,李鴻章賞銀一萬兩,被戈登拒絕,清政府賜予戈登金質(zhì)獎?wù)拢桓甑侨诨缶璜I給慈善組織
剿滅太平天國后,戈登馬上辭職回國,并寫下各條建議贈予李鴻章,幾乎每條都應(yīng)驗,可見推心置腹之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幫助大清國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洋槍隊嗎?洋槍隊的隊長查理.喬治.戈登,中學(xué)歷史課本上那個惡貫滿盈的家伙。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1966年上映的英國老電影《喀土穆》,這部電影正是圍繞著戈登最后的歲月展開。
影片主要描述了19世紀末期蘇丹獨立戰(zhàn)爭中,英國將領(lǐng)戈登受政府所派前往蘇丹執(zhí)行撤離當(dāng)?shù)厝藛T任務(wù),結(jié)果最終損命喀土穆的故事。作為一部60年代的歷史傳記電影,影片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和工整考究的鏡頭畫面,在今天看來依然震撼人心。 總的來說,《喀土穆》這部電影算得上是真正的史詩片,無論是從當(dāng)時還是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從人物塑造和鏡頭乃至配樂考究、復(fù)原方面都無可挑剔,雖然在節(jié)奏方面中較為沉悶,但卻也不失為一部經(jīng)典佳作。
此戈登即是彼戈登,是鎮(zhèn)壓中國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與屠夫,我們的高中歷史課本這樣敘述戈登的結(jié)局:“惡貫滿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蘇丹起義軍打死。”如果時光倒退100年,在晚清的歷史里,戈登是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的“功臣”,統(tǒng)領(lǐng)常勝軍,授提督銜,賜黃馬褂、孔雀花翎,獲得一枚九九純金大獎?wù)?,死后清廷專門派人去吊唁。英國人眼中的戈登則是“英雄中的英雄”,維多利亞時代的“楷模”,死后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到他家中慰問。
擊敗一個圣徒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成為一個更神圣的圣徒,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圣徒,一個殉難者。不得不說,基督徒和穆斯林是相互了解的。這片永遠不會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但它自有它的智慧。而到了今天,似乎還生出了現(xiàn)實意義。喀土穆、蘇丹、ISIS。理性社會可能是更加有效的,但它能有自己的圣徒么?
勉強及格。前有阿拉伯的勞倫斯,后有喀土穆的戈登。面對馬赫迪起義,戈登帕夏重返蘇丹,英國不愿攪渾水,本地奴隸商懷著國仇家恨不合作,戈登只能靠刷臉困守孤城。戈登的行為有兩層意思,第一他是要保護埃及人,白銀時代的電影里,英國拍這些昔日殖民地的題材時,一般都立足于人道主義,是英式“帝國電影”主要特征;第二是有明顯的宗教意味,馬赫迪聲稱要血洗喀土穆,是建立在他的宗教野心上,戈登把自己像人質(zhì)一樣扔在那兒,有在營造宗教神跡上神鋒相對的意思。赫斯頓又一次演了有異域?qū)傩缘陌兹耍茉斓母甑?,面對屬下高傲,在敵人面前是殉教者的坦然,拿捏的挺好。涂成黑臉的勞倫斯沉穩(wěn),堅定,也挺好。本片最出挑的還是戰(zhàn)爭場面,夜晚突襲糧隊、河上阻擊援軍、攻城戰(zhàn)都堆了不少人,戰(zhàn)斗細節(jié)考究,虐馬比較狠。戈登死時的場景復(fù)刻了課本上那幅油畫
……one man among men who did not do what he was told, but what he believed to be right. In a world moving inexorably towards conformity, it would be well to remember Gordon of Khartoum
中國歷史書上的劊子手和英國人口里英雄中的英雄。很難得的史詩大片,幾十年前的電影,拍攝的時候戈登也就死了幾十年。幾十年是人類生命能夠夠到的長度,這種感覺就像發(fā)生在不久之前,真的神奇。
值得一看。片子側(cè)面表現(xiàn)了英國政府對于宗教國家的態(tài)度,尊重但不帶有明顯的傾向,國家利益優(yōu)先
m21150:自負的戈登妄想著援軍,他不過是個棋子。1898年,英軍憑20挺機關(guān)槍射殺恩圖曼起義軍近20000,馬赫迪王國滅亡。
帝國主義無恥美化殖民歷史的政治宣傳片。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劇本真是多方面的都很有問題。比如說編劇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都沒搞清楚。但最可惡的地方是本劇的思想內(nèi)涵是,“一個虔誠的歐洲基督徒男性,不為政客的算計所左右,為了信仰,被野蠻的阿拉伯人殺害了。但即使是死,基督西方在道德上也遠高于原始野蠻的穆斯林?!碑?dāng)然這一切有時間的局限性。撇開這一切不談,演員的演技都很好。奧利弗演啥都行,你說牛不牛。
在中國的“戈登提督”抑或在蘇丹的“戈登帕夏”,在片中被塑造成了一個為自己的浪漫理想獻身的殉道者。如果脫離殖民主義的話語體系,他的所為卻也與當(dāng)今歐美流行的“白左”驚人地相似,自信和狂熱的ISL原教旨主義者對話能感化對方,可惜只是徒勞;而片中他與馬赫迪之間的英雄相惜,看起來倒更像是那個時代西方對“文明”的非洲人一廂情愿的美好想象。影片本身質(zhì)量不錯,尤其是對白中滿滿的話劇感,不啻為英國電影中莎劇遺風(fēng)的一種痕跡。PS:戈登本人因為這段特殊的經(jīng)歷成為聯(lián)系中國和蘇丹之間友誼的紐帶,怕是歷史開的最大一個玩笑吧。還有為啥我小時候一直把這個地名念作喀士穆來著= =
多才多藝的皇家工兵典范,虔誠的基督徒,堅定不移的廢奴主義者,一生寧折不彎的強梁分子,不慕虛榮于浮名財物一無所重,崛起于中國,隱遁于倫敦,初治蘇丹,再赴蘇丹,終殉身于喀土穆。(說戈登多才多藝,也因為他在喀土穆的筑防自守實在是將工兵的能干發(fā)揮到了頂峰,可惜堅守到城內(nèi)補給罄盡也未能等到援軍及時趕到,等國內(nèi)的格拉斯通終于屈服,戈登的老朋友沃爾茲利將軍率遠征軍出發(fā),又于途中遭到馬迪軍阻擊而耽擱行程時,喀土穆已城破。戈登出身伍利奇,伍利奇是培養(yǎng)英國炮兵與工兵的搖籃,而他父兄皆為炮兵將官,戈登卻成了一名工兵,命運自有安排……)
幾乎是史詩臉演的最好的一個角色了
《清史稿》洋將傳:戈登歸後,埃及亂,督師討之,遇害。朝廷遣使往弔焉。戈登嘗言:“中國人民耐勞易使,果能敎練,可轉(zhuǎn)弱爲(wèi)強。”又曰:“中國海軍利於守,船礮之制,大不如小?!碑?dāng)時稱其將略云。
一部現(xiàn)在看來很不政治正確的電影,重映的話估計會掀起軒然大波,商討英國萬惡的殖民主義了。想想現(xiàn)在世界的不太平大都是英國“分而治之”的產(chǎn)物:印巴,阿以,中東,蘇丹(包括達爾富爾),塞浦路斯,當(dāng)然還有自食惡果的北愛。爵爺那個年代特愛涂黑臉演黑人(放現(xiàn)在肯定被罵),演了馬赫迪起義的那個救世主馬赫迪;“賓虛”則演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戈登。另外這是潘納維仙70的最后一部,50年后昆丁才在“八惡人”中用回。
戈登身上的責(zé)任感 道德原則 與其自身的將門家庭背景和虔誠的宗教信仰都是分不開的 下一代的現(xiàn)實主義外交家會鄙夷他的愚鈍 更下一批的白左則開始給他貼上帝國主義標簽 這種趨勢本身也與洪秀全和馬赫迪之類激進狂徒的民族英雄 反帝英雄化 是 同步的
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
看了介紹才了解了一些人物。原來這個人跟中國也有淵源。這是很典型的英國大制作,光看開頭的戰(zhàn)斗就知道了。Khartoum.1966.1080p.BluRay.x264.YIFY
歷史的「吊詭」(或者是「真實」)在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完全取決于立場,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后代這個標準恒古不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不過是銀幣的雙面,而「冒險精神」這個被謳歌近百年來的「人類美德」背后有太多的模糊和殘酷,對于觀眾而言,是否接受這種「被打扮」的歷史呈現(xiàn)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第一,十五條短評中,只有一條注意到這是一部以殖民者立場拍攝的片子;中學(xué)歷史的洗腦教育?呵呵呵。第二,感謝上帝,我們中國人從來不不適當(dāng)去愛別人,帝國的榮譽?不,我們只是存而不論;第三,至少戈登和馬赫迪還惺惺相惜斗智斗勇了一下如今的恐怖分子都是些誰?無名之輩的無差別打擊?
過于離譜,戈登簡直被塑造成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連蘇丹起義領(lǐng)袖馬赫迪都和他惺惺相惜……吹得太平天國運動好像就戈登一個人平定一樣,你讓曾左李怎么想?《喀土穆》和《阿拉伯的勞倫斯》都是60年代的作品,圍繞蘇伊士運河以及巴以沖突展開多次中東戰(zhàn)爭,「日漸落帝國」重溫殖民黃金時代對于該地區(qū)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塑造現(xiàn)實干預(yù)的合法性。拋去這些險惡用心,影片的異域風(fēng)情和戰(zhàn)爭場面,還是值得一觀。
片名更準確的說,可以仿“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叫“戈登在喀土穆”??偟膩碇v,東方主義的好材料好靶子,畢竟還沒經(jīng)過1968沒反省自己的殖民罪惡,還沉浸在自我陶醉的優(yōu)越感中。
"A world with no room for the Gordons, is a world that will return to the s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