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部劇場版電影雖然被冠以伊藤計劃三部曲之一,但其實伊藤聰在寫完30頁設定后就去世了,故事則由好友圓城塔代為完成??梢钥闯鲎髌分泻芏嗟胤蕉加幸撂俾斨暗膬刹孔髌返睦佑。蛘呤强桃獾闹戮?。比如反派的M,他認為大國的政治家開始都是以和平為出發(fā)點,但往往最后還是為了本國人民的和平去侵略其他國家,這種與初衷完全相反的矛盾,其實就是《虐殺器官》的思想之一,暗諷美國的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而從另一個反派THE ONE的視角來看,又可以看到人類的歷史,即是斗爭的歷史,用他的話說就是“愚蠢而又目光短淺”。M雖然看破了這一切,但他選擇了錯誤的方法,把所有生者都變?yōu)槭?,這種無視人們的意志而實現(xiàn)的和平真的可以稱之為和平嗎?(THE ONE不屬于生者,所以他并不想拯救人類,而且一心想制造出一個類似于自己的有意識的新娘,擺脫作為唯一擁有意識的尸者的孤獨。)再者,作品也論述了一部分物質(zhì)與意識,語言與文字之間的關(guān)系,這也是伊藤聰作品中涵蓋的主題(日本人喜歡把意識稱為靈魂,中國則是精神)。一般公認的是,物質(zhì)先于意識,語言則是物質(zhì)化的意識,而文字又是物質(zhì)化的語言。結(jié)合本作就是肉體是產(chǎn)生語言的物質(zhì)條件,而如果尸者能夠產(chǎn)生語言,那就相當于擁有了意識(靈魂),而文字又對學會語言有很大作用。所以主角這么執(zhí)著于讓尸者說話,而又讓星期五保持寫筆記的原因。這里就不詳細說了,還是自己細細琢磨比較有意思。 談下劇情,主角華生從始至終對于讓星期五找回靈魂的執(zhí)念,可以看出其實就是圓城塔對于已故友人的思念,所以把這種思念也帶入進故事中,作為貫穿故事的中心線。(伊藤聰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著實令人惋惜)。不過遺憾的是,在故事的結(jié)局中,星期五并沒有找回自己生前的靈魂(故事最后的萌發(fā)意識明顯是另一個人),但主角為了完成約定和贖罪,讓唯一知道筆記的自己變成了尸者。與此同時,他也夢想著雖然不能把友人再一次復活為人,但如果同樣是尸者的話,就能用同樣的語言,再次攀談吧(雖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兩個人又重新?lián)碛辛艘庾R),畢竟是友人去世前的話語一直支撐著他一路走過來的,最后結(jié)局中也表達了他的這個愿望。 總而言之,這基本是一部悼念亡友的作品,個人感覺除了人物命名的neta略扯淡,其實這部作品還是有一定思想的。至少看過之后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比起一些粗糙爛制又毫無營養(yǎng)的東西好過幾倍。
結(jié)尾,華生將靈素注入自己體內(nèi)那一幕,因為沒理解原意,以至于我解讀成另一種版本:
華生為了與星期五再會,決定將自己變成尸者。因為只有變成他的同類,他才能觸碰到他的靈魂,從而進行溝通。
于是注入靈素那一刻, 華生伸手握住星期五的手。星期五的手顫動了一下,然后黑屏。
緊接著鏡頭出現(xiàn)星期五的臉。他的眼神似有光芒在閃爍,那時候我理解為,星期五的靈魂觸碰到了華生的靈魂。
按照我的理解,想要和尸者溝通,前提是把自己也變成尸者。所謂華生為了星期五,最終把自己變成尸者。
就在我為這種偉大的友誼感動得要哭泣時,看完解讀我才恍然大悟。
華生注入靈素是因為要把手記封印在自己體內(nèi)。
只是怎么也沒看懂,尼古拉為什么會成為犧牲品呢,以及,結(jié)局那里,星期五自述所說的,華生已不在這片土地上,是什么意思。他不是變成尸者了嗎?
看來得找小說讀讀。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世界觀,讓我想到了鋼煉。
華生回憶到昔日時光,老友的書桌上放著一個頭骨和一朵玫瑰。這讓我想起《舊地重游》里面查爾斯擲重金買的頭骨,上面刻著“我也曾有過田園牧歌的生活”。
我看完了原著小說來補劇場版。小說看的云里霧里,比我的課本還要難懂。語言與思維的思辨固然是伊藤計劃一直的話題,但是后面的展開未免太繞了,以及圓城塔可能對引用經(jīng)典人物有執(zhí)念,所有有名有姓的人基本都是用典。當我看到瑞德巴特勒從遍地瓦礫的亞特蘭大輾轉(zhuǎn)到這場旅行中,看到哈達莉改名成了艾琳,看到光照派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出來背鍋(甚至翻譯還用了“人類補完計劃”這個詞),看到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該譯名沿用《差分機》)實現(xiàn)質(zhì)能轉(zhuǎn)換,甚至憑空造出了新娘,就連書中對the one 的稱呼“初代”都讓我覺得十分別扭。所以劇場版的不同展開,可以說是松了一口氣。 劇場版的重要背景是華生和Friday的約定。這樣為尋找筆記設了一個相當合理的前提。開頭Friday從椅子上站起來,搖搖晃晃地摔進華生懷里,華生沒有明顯的失望,只是拿出筆,說愿它成為你的靈魂。在大里化學,華生只猶豫了一下就解析了筆記,攔著伯納比毀掉筆記的時候說“他馬上就要有靈魂了”,這里才露出他的執(zhí)念有多么根深蒂固。在下水道避難所里,F(xiàn)riday無窮殺意中艱難生存的一點點“意識”,那支筆,簡直就是灰暗真實中唯一一點亮光啊,看到這里我可能都露出微笑了。在倫敦面對實體化語言和the one,華生沿著主角路線阻止了the one,在語言崩解意識消散的時刻,the one抓住華生意欲將他推開,這如真似幻的場景中出現(xiàn)了一雙手,徹底推開了the one??粗鳩riday 明亮的雙眸和依然褪色的頭發(fā),華生的驚喜,以及其他復雜情感我可以有些共情,當然也包括醒來后確認Friday的第一眼,華生沒顯得很失望,但就這種意料之中的失敗,才最讓人喪氣。
說來,弗蘭肯斯坦創(chuàng)造生命,后來人想要復活全死者,都是“愚蠢人類的自負”,自以為可以掌控靈魂生命,以及在此基礎上為生命(或者只是人類生命)創(chuàng)造和諧。明確的是,完美和諧與人類意志不能共存,人類意志簡直像層出不窮的bug,所以和諧追求需要抹殺意志。最終追逐筆記的都是想操控意識,為了毀滅也好,為了證明什么也好,都是想從那片原初混沌中找到可操作定義。要站在某些角度上說,這樣的追求付出了世界范圍內(nèi)多少慘痛代價當然是理直氣壯的批判,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想為他們辯解。技術(shù)可能是有自己的腳步的,今人不發(fā)現(xiàn),明天也會有人發(fā)現(xiàn)(這是劇場版的臺詞還是書里面的話我也分不清了),當“人們”享受到技術(shù)進步帶來的優(yōu)越,自然不會去關(guān)注它背后的犧牲(和《虐殺器官》的道理一樣)。說M決定為全人類補完是極度自負,那么代表人類批判他和the one(以及華生)難道就不自負嗎?從Lilin散落為無數(shù)個體之后,多個個體的聲音只有更愚蠢更狹窄更自私,說什么“這個世界”“所有人類”不就是主觀上消解了人類意識的多態(tài)性嗎?
之前看書和劇場版的時候都只關(guān)注了劇情,后來看到評論才反應到圓城塔-伊藤計劃和Friday-華生的映射。這樣看來圓城塔的思念也夠沉重,只是…文風不適合我。
結(jié)尾哈達莉有了“靈魂”,是弗蘭肯斯坦新娘的遺跡,那么照理說Friday留下的就應該是the one的痕跡,后來蘇醒過來的,是個從旅行中初生的靈魂裝在Friday的套子里,不是華生心心念念的舊友吧。華生最后問,我能看見你嗎?我能聽見你說話嗎?和之前問Friday無數(shù)遍的問題一樣。既然生者的眼睛看不見你,生者的語言無法傳達,那我也去另一種語言的土地就好了??吹竭@兒,相信華生是在完成對卡拉馬佐夫的承諾中找到了一絲安慰吧。
劇場版兩個小時,刪去了小說中一些人物和情節(jié)(我覺得挺合理),卻比小說更讓我唏噓。它更多的描述了關(guān)于執(zhí)念和約定的故事,探尋的渴望,對語言和思維的關(guān)系倒涉及很少。下水道里的Friday,沒有語言也捕捉到了意識。
最后:上一個聽到細谷佳正的角色是《No.6》的老鼠,這次配華生也很合適呢,藏起來的溫柔和不張揚的氣概。Friday的聲優(yōu)很辛苦吧。在開伯爾山口跋涉時候的配樂很好聽。畫風精致,雖然Friday稍顯柔弱過頭以及為什么尸者連頭發(fā)都褪色了,但是華生的勾勒還是帥氣無匹。
所有尸者,也都曾有過田園牧歌的生活。
以下順序分別為【打分原因】、【感受】、【題外話】。
先說結(jié)論,給了三星,畫面畫風戳我萌點,劇情其實我覺得還可以,翻譯組的科普非常到位,人設有喜歡的也有無感的,總體感觀OK。但如果硬說推薦朋友去看大概沒幾個人會堅持,可能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名著混搭+蒸汽朋克風格的電影,但朋友之中沒多少,所以就沒有點到推薦。
介于15年那段時間一直對福爾摩斯這一塊比較感興趣+有事沒事在書報亭買了《環(huán)球熒幕》,偶然被這部電影吸引了,雖然剛出來的時候就下載了;但一直到最近b站上架了,我才沒事找了一個下午看完了。劇情沒有熱門評論說得那么難懂,就著部分友善的彈幕看其實還是挺好理解的。介于我小說還沒買我就不討論劇情改編了(而且我也不會討論orz扶額),僅說說對于設定衍生出來的一些想法。
作品將背景設定在了19世紀末,尸者是主要勞動力,這讓我想到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科幻世界的機器人設定。其實就設定能力上而言個人覺得尸者和機器人/人工智能很相近,包括弗蘭肯斯坦作為第一個有靈魂的尸者可以類比到第一個覺醒了智慧的AI這種設定,個人覺得如果坑深挖的話其實可以隱喻到對于到人工智能的堪憂等等,不過可能原作伊藤計劃只寫了個框架(主筆為圓城塔)+人工智能的設定是不是過分爛大街了所以沒有深挖,我也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一切都是作者的想法。
總體而言就是因為缺乏了對于靈魂這一設定的深挖/或者說是主題的一個升華,使得我覺得整部片子的劇情就過于平淡了,沒有留下那種看完之后和其他觀眾在結(jié)束時津津樂道的討論,整部片子給我的感覺就是看完了,然后可以忘了的那種。不過最后那個彩蛋倒是挺有趣的,漫畫結(jié)束時星期五疑似有了靈魂,并對華生(還是人類的時候)表現(xiàn)了出來,但電影似乎是兩者做了等價交換的行為。
不過里面角色捏他的名著讓我挺感興趣的,有空可以補上(重點錯)。
最后說一個奇怪的題外話,個人覺得《大偵探福爾馬林》其實就設定上可能靈感來自于此書,無論是尸者、永生vs智慧、莫里亞蒂和麥考羅夫特兩者的疑惑等等。雖然漫畫停更了,但按著這個說不定解答了部分漫畫的疑惑呢233(只是個人感觀)。
在伊藤計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尸者的帝國》里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在19世紀末的倫敦,尸體可以被復活,然后被作為廉價勞動力大規(guī)模地使用。我們難免不會想起在真實歷史里的19世紀的英國,工業(yè)革命后工人被資本家強迫長時間地勞動的歷史。
工人、機器、僵尸,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據(jù)馬克思的經(jīng)典理論,機器是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它只會轉(zhuǎn)移價值,而人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假設一年花100塊去購買并維護機器,這生產(chǎn)過程中這部分價值只轉(zhuǎn)移到產(chǎn)品去,這過程本身不創(chuàng)造價值。但是如果一年花100塊去請工人,其中60塊作為工人的工資,而20塊被投入再生產(chǎn),20塊作為剩余價值拿走,那么在生產(chǎn)過程中工人不是把這100塊的價值轉(zhuǎn)移到新產(chǎn)品中,而是通過勞動形成超過100塊的價值。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價值是人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的,但是什么勞動才能稱為“人的勞動”而不是機器的運作?僵尸作為人與機器間的概念,逼問著我們這個問題。
人比起機器,不只是時間性的存在[1],而且是享樂的存在。機器喝油,可是它對喝油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而人喝牛奶,會產(chǎn)生享受的感覺。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那樣,人是快樂原則的動物??鞓?不快樂的維度讓人類告別了機械的重復,而進入了色情的世界之中。《云圖》里的服務員機器人,被顧客戲弄時覺得羞恥,難道這種羞恥感不正是人類脫離機器的標志嗎?
用拉康的話來說,剩余價值來源于剩余的享樂,這種剩余的享樂是淫穢的過剩因素,讓人在勞動中與物產(chǎn)生性化的紐帶。在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中,工人被鼓勵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下工作,把工作當成是生活,甚至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途徑。通過這種在工作中的享受,人才變成了與機器所不同的東西,剩余價值才能被得以生產(chǎn)。工人對工作的忠誠和熱愛,甚至對業(yè)余生活的熱切追求,成為了剩余價值源源不斷的動力。
快樂原則是一種黑格爾式的否定,它建立在語言能指系統(tǒng)之上。它阻止了某物徹底稱為的生產(chǎn)資料,人用工資買牛奶喝的時候會產(chǎn)生感覺,而且這種感覺總是不滿足,喝牛奶還不滿足,還會想要去吃牛肉。所以牛奶在人那里是一種匱乏和否定,它是一個指向別的東西的能指,產(chǎn)生了永遠不能被滿足的欲望。而在機器那里只有永遠的肯定,程序的語言里只有“是”沒有“不”,計算機肯定它的每一個代碼,不帶任何空隙地忠實于每一個指令。
而人的勞動總是帶有享樂的裂縫的,快樂原則作為一個淫穢的過量讓勞動帶有能指上的意義。機器為主人而勞動,但機器不是奴隸,只有不只是為主人,而且還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勞動的人才是奴隸。奴隸,是欲望著的勞動著。欲望是對享樂的防御,人在勞動中把物(Thing)的快樂用能指分解,變成無限延綿不斷的鏈條:從食物、游戲、旅行、性交……勞動者變成了有無限欲求的人,但是欲望使他遠離了滿足,勞動者是有著快樂的許諾而無法完整地滿足的人,完整地滿足的能力被主人所閹割。
主人,是死去的精神。主人不是活生生的資本家,資本家依然是被資本剝削的人。徹底的主人是無肉身的精神,是純粹的資本流通增值的過程。它奪走了勞動者的享樂,但自身卻不享樂,因為它沒有肉身,沒有形象。它是《圖騰與禁忌》里面的那個死去的父親的圖騰,他設立亂倫禁忌,限制兒子們的性快樂。而這個死去的父親從來沒有活過,他只存在于后代們流傳的神話之中:傳說有一個原初的父親,他占據(jù)所有的女人……
而奴隸,是活著的僵尸,他們是不完整的生命:工作、消費、休閑、工作……但是他們是活著的,他們必須活著才能被資本剝削剩余快感。他們時而享受工作,時而抱怨工作,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生存著。無論是一天花一百塊還是一天花1萬塊的人,他們都把工資花費在他們各自的“生存必需資料”之中,他們都是活著的僵尸。
僵尸的恐怖并不在于它們的死,而在于他們的活,他們像是人一般的活動著,甚至生活著。但是他們身上帶有死亡的印記:僵硬的動作、腐爛的皮膚等等,這些印記揭示我們的生活的秘密。如果弗洛伊德在《詭異》(uncanny)里說的,鬼怪的詭異感在于它揭示了我們被壓抑的真相——也就是我們已經(jīng)死亡,但不知道。
流行影像里的僵尸只勞動,不享受,直到他們擁有了人類的“心”,他們才會去“愛”,也就是說進入性化的世界中去。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外貌已經(jīng)像人一般的僵尸的性與愛,他們是僵尸里的資產(chǎn)階級,技術(shù)的完善讓他們可以用活人的外表來遮蓋自己的秘密,甚至用活人的語言來假裝出一個創(chuàng)傷的內(nèi)心。但是僵尸的情色只有在那些形象駭人、動作僵硬、表情猙獰的僵尸那不經(jīng)意的、疑似幻象般的扭曲的眼神里,那眼神里透露的是最低限度上屬于活人的快樂殘骸,那眼神比死人更少,比活人更多。
《尸者的帝國》里面那個喬姆斯基的假設:思維先于語言,我們或許可以不把它理解成一種活力論的心智觀。相反,先于語言的思維是一種淫穢的幽靈現(xiàn)象,我們從僵尸一個不自然的動作和眼神中看到的我們自身的秘密——我們的外表和言語之下無法解釋的實在界殘骸。在僵尸的凝視之中,我們也稱為了僵尸,稱為了一種死亡的反動力——也就是被稱為色情的東西。
[1] The Politics of Time
理念不新,畫風尚可,打發(fā)時間的作品吧。
卡拉馬佐夫三兄弟跑阿富汗建立缺失自由意志的喪尸烏托邦也就罷了;一百多年過去了,科學怪人還執(zhí)著于找老婆,有意思嗎?華生醫(yī)生你對基友那么癡情,彩蛋里的福爾摩斯知道嗎?還是女終結(jié)者火焰噴射器艾琳比較可愛……維多利亞時期奇幻小說大雜燴同人作品;探討語言學?拉倒吧
最後又是福爾摩斯!! 補記3年前看大銀幕....
日本為啥總喜歡把一些二三流作家捧那么高?這種硬件投入的水平,就找不到好一點的劇本了么?
在sv家看的~
6.5分。作畫和BGM絕對都是良心之作啊,看得出是花了大價錢的。可是。。。可是。。。。這故事是什么鬼?。?!你說死基佬(這不是罵人)也就算了,這找人,抓人,然后機械降神出來個THE ONE,然后M搶戲但被THE ONE反殺找老婆,這都什么和什么???平白浪費了讓人不明覺厲的背景設計啊~~
劇情無力 全程搞基 畫面可以給滿分 音樂可以給90分 制作組怎么不多花點錢做熾天使……
設定不錯,邏輯堪憂。
場景和BGM都是頂級,無可挑剔。世界觀和設定是很贊的,可惜伊藤只寫完了序章,所以原作本質(zhì)上是円城塔的作品。而劇場版又不同于原作,不僅劇情大幅改編(副主角的存在和主角的動機都是原創(chuàng)),人物性格也相差較大。兩個小時要塞下那么多東西,顯得開場宏大結(jié)局匆忙。完整的伊藤還是要等另外兩部。
結(jié)尾基得可愛
兩個小時的電影我足足看了四個小時,中間無數(shù)次被里面愚蠢中二矯情的片段給惡心到暫停,MB如果不是為了看花澤香菜配的大胸美人,我干嘛看你倆這傻的不行的人尸搞基?????至于故事,特么不就是人工智能超級電腦變成蒸汽朋克的那一套,再加上俗套不行的喪尸圍城?絮絮叨叨一整部愣是啥玩意也講不清,滾
1、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怎么這個年代還這么猖獗? 2、Duncan MacDougall的靈魂重量理論,數(shù)據(jù)樣本從少的可憐,沒有可重復性,這理論還能猖獗到這個年代也是醉了 3、前面還挺帶感的,自從毛子死了后劇情走向開始亂成狗,不是觀眾智商問題,是劇情呈現(xiàn)問題。
青……青龍不死,血衣重生!(?
故事背景和畫質(zhì)滿分,超好看,就是故事越到結(jié)尾劇情就越玄幻.. 故事也比較虐心,依然是非常喜歡這類末世片題材(類似甲鐵城)的動畫。
設定說明不足,劇情刪節(jié)過多,很多人物登場了一瞬間,以為會是伏筆,卻再沒出現(xiàn)過。畫大力氣描寫了從孟買出發(fā)的路程,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卻像瞬移一樣無縫發(fā)生,無關(guān)劇情的話給個字幕也好啊,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據(jù)原著黨的小伙伴說,劇場版和小說有很多初入,那只能認為是劇場版的質(zhì)量問題了。
真是我很喜歡的電影類型。蒸汽時代的大背景下,搞出了生化人和機器人是否有靈魂的問題,又弄出了蒸汽與電子時代的混搭版,夠亂,但是我很喜歡??催@部片子的時候,我真的聯(lián)想到了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shù)發(fā)展,所謂的“云計算”,其實逐漸在把我們向“集體中心智慧,個體行尸走肉”的方向發(fā)展。
程序猿也要當死靈法師 前半挺熱鬧的 很多文學梗 各種名畫構(gòu)圖 伏爾加河上的僵尸 后半強行環(huán)游世界就一片混亂了 男豬為了給基友續(xù)命害死那么多人真是神煩 最后搭上自己也是no zuo no die
人設好看場景漂亮,故事不知在講什么
這作畫是真心強,贊到無可挑剔,可一覽眾山小了。劇情前期十分有看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 毫無尿點,可惜結(jié)局爛尾,硬生生把科幻變成了魔幻。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便是映射著死去的伊藤計劃和接續(xù)其遺作圓城塔。
厲害了,把阿弗(蘭肯斯坦)寫成了阿福(爾摩斯)前傳。與其說蒸汽朋克,不如說僵尸朋克啊。有3D轉(zhuǎn)描,但用到僵尸身上的卡頓感恰到好處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