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畫面很美的災難愛情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全美十大真實災難之一)
影片運用了雙線蒙太奇的手法,將遇難前遇難時與遇難后分成兩條線穿插敘述(有點類似于“記憶碎片”)。
女主Tami是一個自由職業(yè)者,她的原話是“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多么酷的一個女孩),直到遇到了在港口工作的男主Richard(me before you的男主,在本片再次飾演一個被人照顧的殘疾人,盡管是被想象出來的...)兩人很快的就相愛,求婚,并認定對方就是自己的soul mate。在一次遠航中,他們不幸遇到了颶風,在顛簸中,Richard墜海,颶風過后,Tami在浮木上找到Richard,卻發(fā)現他肋骨斷裂,下肢癱瘓,已失去了自理能力,在整個漂流過程中,Tami一直照料著Richard,而在Tami精神快要崩潰的時候,Richard無悔的愛也再次給了Tami活下去的希望。但是,當Tami再一次從昏睡中醒來的時候,一句“I might let you go”迎來了影片的大轉折,原來,Richard早已在墜海時已經失蹤,后來的全是Tami的幻想(類似于Life of Pie)最終,也是這些幻想支撐著Tami渡過41天的漂流并獲救。影片的最后提到了Tami的原型人物在獲救之后一直沒放棄過海上的航行(這是精神上的一種追求,也是在兌現兩人的約定)
總的來說,劇情和泰坦尼克號差不多,少了些轟動的場面,多了些感動人心的小細節(jié)。雙線的運用也挺簡單,并沒有到達記憶碎片的燒腦程度。而且影片讓我想起了“hurricane”這首歌,感覺拿來做BGM挺搭的。
最后,截取了一段最令人感動的對話
“希望你沒有認識我,那么你就不會遇到這種事了”
“如果那樣,我就沒有了你的回憶,對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
生死邊緣的艱難自救,催淚感人的愛情故事,令人恐懼難忘的海難場景。這些,都改編自真實事件。"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強大。"《驚濤颶浪》本身就有著震撼的力量。
電影根據1983年太平洋颶風海難事件改編,講述了業(yè)余帆船手塔米·奧爾德姆和未婚夫理查德·夏普駕駛帆艇橫渡太平洋時,遭遇了四級颶風“雷蒙德”的故事。這個事件是全美十大真實災難之一,其影響力居于全球海難生還事件第一位。
絕望與希望并存,脆弱與強大集一身
茫茫大海,一艘早已被颶浪打爛的帆船,失去行動能力的未婚夫,食物和水源稀缺,這可能是大多數女孩都難以想象的絕境。
不同于以往的災難題材電影,《驚濤颶浪》還對浪漫的愛情和相守相助做了演繹,在災難面前,真摯的感情更顯得彌足珍貴,整個戲劇沖突自然發(fā)展。求生之路的背后,是兩個人對彼此堅定不移的愛和超強的意志力。
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展現了進水后一片狼藉的船艙,塔米從不知所措到失聲慟哭,鏡頭推遠,是廣闊的大海,颶風剛剛離去,海面還殘留著平靜空曠的絕望。之后的整部影片都在痛苦的自救與回憶的甜蜜中穿插進行,兩種感情都以最飽滿的姿態(tài)向觀眾席蔓延,觀眾在兩種情緒里游走,如同傍晚的海水,美麗與苦澀并行前進。
塔米要在慟哭之后完成一場“絕無僅有”的求生之路,她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女超人,求生之路也是她絕望與希望的并存之旅。
我們看到的是素食主義者塔米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魚叉潛水捕魚,為了找到一瓶酒而激動不已,不擅長數字的她紀錄經緯度游刃有余;我們也看到她歇斯底里的憤怒和望著海面時的迷茫。
與之相對,電影在特效方面則顯得非??酥?,一切的驚險都在既滿足敘事又符合實際之間,以事實為最大原則。這就不同于一些將災難片視為爆米花大片的夸張制作,也沒有為了銀幕效果來引導觀眾。
不煽情不炫技, 但觀眾卻在這樣一個與自己相距甚遠的災難電影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你可能會看到職場女性加班后手里拎著的高跟鞋與踩在昏黃路燈下的赤腳,你可能會看到下班后火急火燎跑去學校接孩子的職場媽媽,你可能會看到因為失戀哭了一晚上的她洗把臉趕去公司做提案.....生活中的“災難”對每一個女性來說都是猝不及防又可怕萬分的,但是哭過,怕過,也要咬牙堅持挺過去。她們和塔米一樣,都不是女超人,都有迷茫脆弱的時刻,但她們最后都超越了生活,超越了“災難”。這一路,除了她們強大的意志力,還要靠著強大的“愛”支撐。
真實的美與真實的疼
值得一提的是,《驚濤颶浪》的拍攝地正是這起真實海難的起點——大溪地。這個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仙島,許多游客心目中的旅行圣地,也是事件的發(fā)生地。 為了還原真實的場景,做到最原始的沖擊力,電影采取了實景拍攝的手法,一邊是碧海藍天絕美的風景,一邊卻是最殘酷的生存威脅。
電影上映之后就得到了高度的贊賞,被稱為是一部高品質且極具票房潛力的作品。
《The Playlist 》網站的金柏·邁爾斯稱:“影片在浪漫的夢境和痛苦的噩夢之間、在幸福和絕望之間轉換,影片攝影捕捉到了大溪地的美景以及塔米、理查德單純的幸福?!?
影片的主創(chuàng)團隊也非常強大, 導演巴塔薩·柯馬庫曾執(zhí)導過講述冰島海難的《深淵》和講述珠峰山難的《絕命海拔》,可以說是災難片專家了。
女主角是曾獲得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配提名的謝琳·伍德蕾,在《大小謊言》中與妮可·基德曼共同演出過。
為了拍攝《驚濤颶浪》,她連續(xù)兩周每天只攝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攝12-14小時,曬傷、脫水、疲憊,絕境生存的狀態(tài)可以說非常到位了,讓觀眾看到一個女孩子真實的迷茫與痛苦,看到一個脆弱又強大的靈魂。
影片的結尾,還出現了這個故事的原型塔米·奧爾德姆的真實影像,并且打出了“塔米在獲救后至今沒有停止航行”幾個字。這幾個字,令人無法不肅然起敬。災難帶來痛苦,也帶來珍惜。
碧海藍天給她帶來過巨大的災難,但也讓她成為了真正的帆船手。她沒有憎恨災難,也沒有想過征服大海,在她身上,是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排片不多 觀眾稀疏
然而它卻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There’s a feeling called ADRIFT
There’s a island called FREEDOM
在陌生地方尋找自我
-何時會止步?
-永不!
插敘的畫面牽動著內心
船艙燭光約會-山巒湖泊中嬉戲-
驚濤駭浪相互依偎-I might let you go...
愛情就該是愛情的樣子
我的感覺
無關他人
僅此而已
如果你一個在路上
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兒
不知道時間是多久
我想它應該是部值得推薦的片子~
即使看完影片我還是會不禁思考,為什么這些人愿意熬過這些苦難。
之前搜索”徒手攀巖“,七轉八繞的看見了這部電影,隨便點了幾個畫面感覺還算感興趣就放在了收藏夾里,其實也不久,就三天前納入收藏夾,今天給拔草了。
說說電影。電影以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相當壓抑的故事,即使看到最后船只嗚嗚嗚的發(fā)出回應,一路駛向女主,我還是覺得這部片子很壓抑,聽見船只的回應時我真的繃不住。終于有人聽見自己的呼喊了,這是上帝派來的第一艘船, 也是最后一艘??赐甑浆F在我腦子還是很壓抑,并且腹部會有些不適,也不是鬧肚子,只是感覺到了這部電影對我情緒的影響。
作為剛入門的攝影師,想說說對于電影拍攝的看法。
我有發(fā)現到,美好的片段和真實故事的片段色調是截然相反的,大概就是雨天和陽光明媚日子相結合的感覺,從荒蕪一人的海平面,漂泊到有小鳥飛翔的沿海,就像地球一樣,從開始到結束,女主在幻象中自己欺騙著自己度過了這些日子。很難想象也從不敢去想象這種感覺,就像羅輯執(zhí)劍。二十年如一日,內心的荒涼 ,地球相對于宇宙的孤單感都是我從來不敢提出來也從來不敢去探索的場景,當這種情感揮發(fā)出來時,我的腦子里就如爆炸一樣,到現在我都只能感覺到,人類的生命力真頑強,自個對于生命,只是覺得活著只是一種沒有方向的細胞繁殖,沒有來也沒有去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有什么意義,那就是我想要快樂,如果沒有快樂,我寧愿死亡,這股敬佩的感覺讓我保留到寫完這段文字之前都存在著,enter之后我希望能結束對于痛苦的感受
不太會寫影評??措娪氨旧砭褪且患饺说氖虑?,就寫一下私人的觀影體驗吧。
今天在學校絞盡腦汁趕due,晚上想看個電影放松一下,家旁邊影院同期上映的電影里,在Breaking In, Book Club和Adrift里面糾結了一下,最終買了Adrift的票。其實我本人不是非常喜歡災難生存這類電影,但是非常喜歡和海洋有關的片子,完全是預告片里40英尺巨浪打下來的那一秒吸引了我。
作為一個在美生活六年的中國人,看到這種電影還是很有文化沖擊感。
電影是個很美國化的故事。全篇是從女主的視角來拍攝的。女主生活在圣地亞哥,母親十五歲時懷了她,她十六歲那年母親帶她去酒吧慶祝。她父親很少出現,她由爺爺奶奶養(yǎng)大,完成高中學業(yè)是出于對家人的責任感("I own her to finish high school"),而不是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在港口海關問她是什么職業(yè),她愣了下,笑說我做任何能讓我到達下一個目的地的工作("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算是美國比較常見的中下層生活,家庭零散,不成整體,勉強高中畢業(yè),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就是由著興趣來。
對于我這種按部就班上學,每天都在忙畢業(yè),愁工作,糾結未來房子車子小孩幼兒園的人來說,女主屬于無法帶入,但可以理解的一個浪漫主義角色。
女主是素食主義者,喜歡沖浪和旅行。在港口認識了擁有一艘小船的男主。兩個人一見鐘情,在山間跳溪那段拍得絕美。男主的形象比較不連貫,媽媽在他七歲時自殺,其他背景沒怎么交代。
男主受人之托要把一艘船開到圣地亞哥,女主猶豫了一下決定跟去,還給媽媽寫了明信片說,我決定回家看看。編劇和導演還是蠻厲害的,屬于show not tell的類型。不是直接交代一堆背景,而是在細節(jié)處微妙地展示人物背景對人物性格的影響。
后面的故事就是兩個人在海上度過浪漫的一段時間,看日落,求婚,直到遭遇颶風。女主如何在風暴過后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堅持著直到被搭救。只不過導演沒有用平鋪直敘的手法,而是巧妙地混剪了風暴前后兩條時間線。算不上高級的手法,比如記憶碎片,但還是比直接講有點意思。
女主的精神支柱是她從海上救起的受傷的男主,但影片最后揭曉只是女主的幻覺。不是懸疑片,不存在什么劇透不劇透。影片從一開始就給了很多暗示,也算是導演的show not tell吧。只不過很容易猜,導致揭露的時候沒有太震驚的感覺,只是有點讓人難過。
有幾個culture shock的地方。其實來美多年,也算不上shock了,只是讓我感覺很“美國”的片刻。
一個是美國人對peanut butter的熱愛。影院一片爆笑。
一個是女主風暴后在船艙里找到幾瓶酒和幾支雪茄,興奮地說,我們要有個派對啦(“We're gonna have a party!”)。我一直很難理解美國人對酒精和藥物帶來的單純興奮感的執(zhí)念,因為在我看來只是化學物質刺激神經的虛無快樂。女主抱著受傷的男主說親愛的你需要喝點水,然后把酒瓶懟到男主嘴里的時候我都震驚了。雖然男主也只是想象中的,但是酒精難道不會使人更快脫水嗎......
中間還有個細節(jié)是女主和想象中的男主對話,兩個人都因為缺少食物很虛弱了,女主表示拒絕下海捕魚,說了句我不想讓其他人(魚)遭受痛苦(“I don't want others to suffer”)。也是讓我有點震驚的一個地方,想到了什邡羅漢寺地震期間開放給孕婦的事情。生死關頭還在管魚會不會受苦,這可能也是導演想刻意體現女主性格的一個點吧。不過我個人覺得有點不自然,也可能是因為我不是素食主義者,無法理解類似的想法。
包括到了最后,放了真實事件的男女主照片(不得不說選角真的很厲害,男女主都超像),還有女主的視頻,字幕打出“塔米從來沒有停止航行”(“Tami never stopped sailing”),也是讓我覺得困惑又敬佩。作為一個貪生怕死的人,跳個傘蹦個極已經是我的極限。過馬路被瘋狂司機闖紅燈蹭了一下,嚇得我之后半年過馬路都有心理陰影,真的很難站在女主的角度去理解如何經過這么大的災難,還能勇敢面對。
就片論片,我覺得三星水準。一個人海上漂流四十天,沒什么情節(jié)波動的話,是很難拍好的一個題材。災難愛情片,我覺得催淚的地方恰到好處,災難的場景也達到了。另外女主演員shailene woodley的大長腿太好看了。本人也很敬業(yè),到最后瘦成人干,太慘了。
片名叫Adrift,直譯過來是漂浮,也有隨波逐流的意思。我覺得翻成驚濤颶浪有些不妥,因為其實女主的旅程后半段就只是在隨波逐流,女主的前半生也只是個小人物,有些隨遇而安,居無定所的意味。只是看到“塔米從來沒有停止航行”的那個視頻的那一瞬間,她是穩(wěn)穩(wěn)扎在海底的錨,我才是隨波逐流的那一個。
挺真實的,但在手法拍攝上個人覺得銜接不夠自然,根據真實事件改這樣也算說得過去了??,剛開始時有點沒入戲的趕腳,愛情??太過于普通的一帶而過,看片頭時覺得應該是更多愛的渲染,但后來發(fā)現紀實手法超強,可能個人來說更喜歡耐情吧??,想看紀實的題材就進影院走一趟吧
其余真不好說,每人對片子的理解不同,所以喜歡這種插敘手法的紀實片的話就去看看吧
第一次在俄羅斯看的電影,雖說完全聽不懂,但也能猜出大半!拍得很美,結尾挺傷感的!
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總是最吸引我的!作為一個一直想買艘帆船的人,看得津津有味。五星給真實的堅韌的人性和帆船這個題材??赐昃陀X得一定要身強體壯,練好游泳,學會抓魚,精通地理。小時候對地理完全不感興趣,現在為了學船,興趣也大起來了。果然是被逼著學根本沒用,自己想學才是王道!
“上岸之后卻發(fā)現海上發(fā)生的一切并非如此簡單……” 我真是被這句介紹騙得好慘?。?/p>
災難成了表象,愛情才是內核。但男主角的戲份太弱了,感情線并沒有撐起來。倒是一切都處理得很細膩,當然也可以說是平淡。
電影進行到一半影院里已經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泣聲,結尾更是全場抹淚。女主這次的表演不錯,沒黑點,而且身兼制作人,是不是向Reese Witherspoon學的?
90分鐘的電影感覺像看了兩個小時,節(jié)奏太糟糕了,一個求生電影都能拍的這么悶。
這是我看過把海拍的最漂亮的電影。
素食主義在關鍵時刻也是要吃肉的。。關注點錯。。
上岸之后卻發(fā)現海上發(fā)生的一切并非如此簡單……喵喵喵????
Sam Claflin 在《遇見你之前》里癱了一路,死后給女主角留下一筆錢幫她追夢;這部里又躺了大半部,最后給女主留了一條船幫她追夢;下一部是不是該坐著輪椅來北京,遺贈我一套五環(huán)以內小公寓幫我追夢了?!
7.0/10 分。真實故事改編,劇情平淡了點。翻船時的鏡頭還不錯。。。謝琳·伍德蕾演得還是可以的。。。
跟朋友周末在電影院里打發(fā)時間,最后卻被故事感動地幾個人沉默地走出放映廳。故事結局讓人驚訝,故事結尾讓人心痛。本是觀眾頗為熟知的災難片劇情,被導演雙線剪輯玩出了花樣。是一部好片子。
大陸翻譯的驚濤颶浪根本沒有直譯的漂流意義,還不如香港的譯名漂流心海來得好。最后的真實影像讓人驚嘆,即便在極端條件下,那股力量那種愛真的能夠支撐你活下去。后面居上來個反轉確實很抓人,卻也是最好的印證。
交叉剪輯似乎是唯一解。
全場暴風哭泣
雙線時間進行,設置的十分巧妙,以現實帶動過去,將懸疑和答案一一道來,幾乎是女主一個人的獨角戲,從海難自救到汪洋求生,電影將絕望和孤獨展現的淋漓盡致,又用一個大反轉將信念和力量烘托的那么悲情和動容,大量空中俯瞰的鏡頭,無邊大海,一葉孤舟,人類之渺小,現實之殘酷,三兩畫面就窺探到真實,真人事件改編,沒有過度夸張也沒有過分渲染,雖然小眾而不商業(yè),但依然足夠震撼,其實災難只是電影的表象,愛情才是其真正的內核本質,因為你終究還是會為她一個人坐在沙灘,看海聽風而心碎…★★★☆
好喜歡啊,最后發(fā)現男主獲救只是想象的時候不禁哽咽,羨慕女主,24歲經歷過生死一劫,不知道對一生會有怎樣的影響,影院里驚濤駭浪,和無垠美景,出門是六月份依然凍得瑟瑟發(fā)抖的芝加哥,迎著夕陽走了一段,溫暖得不真實,珍惜平凡的生活吧
對真人真事什么的比較沒抵抗力~三到四星之間 還不錯 結局唏噓感慨佩服又心酸。臺詞很戳。- I wish you never met m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in this mess. - Then I wouldn't have us to remember. I wouldn't trade this for anything.
這片英文名叫Adrift..通篇看下來還是直翻為漂流比較好,畢竟這電影海難場景并不能稱之為“驚濤颶浪”。。能夠理解片商為了吸引國內觀眾的視覺點。。雙線敘事,劫后求生與相知相戀到海難情節(jié)交叉剪輯,側重點在于情!“Richard, i’m gonna let you go now!” 理查德,我該讓你離開了!????
抄襲Life of a Pi的創(chuàng)意+女主太丑。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