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風味人間第一季

記錄片大陸2018

主演:李立宏

導演:陳曉卿

 劇照

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2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3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4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5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6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3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4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5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6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7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8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19風味人間第一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12-07 00:01

詳細劇情

  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系。這種立足于全球的視角,成就了一個多元的“美食探索紀錄片”。

 長篇影評

 1 ) 盤點《風味人間》里,那些讓我垂涎三尺的神仙飲食

第一集——《山海之間》

1,河南的碾轉。

看到這個食物的時候真的被驚到了,沒想到小麥還可以這樣做。尤其是從磨里碾出來變成了條絮狀的那個鏡頭。感覺味道會是軟軟糯糯的還帶點彈性,自動帶入QQ糖的那種嚼勁哈哈。片中說碾轉是河南饑荒時代,人們在青黃不接時用還未成熟的青小麥制作而成的食物,看完我還專門問了我家那位河南人,他說他木有吃過-_-|| 還有老爺爺和老伴還有孫女夜晚在院里吃飯的那個情景,都讓我想起童年的老家,還有那些小時候寧靜的時光……

新鮮碾轉,孫女抓起來就吃

這幅畫面好寧靜,夏夜,院子,爺爺奶奶,喝粥,仿佛一篇語文書里的散文

2,四川瓦屋山的龍須筍。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知道山里的筍子有多好吃。在我們老家,將曬干的筍絲用來燉雞叫做竹筍雞,那味道簡直不擺了~我勤勞的媽媽原來每年春天都會回老家掰筍,掰回來的筍子回家用水泡一下,撕成絲焯水晾干,用來在春秋季鮮菜缺乏的時候燉雞。所以看到這道菜就想起老家山里的味道,真的很想回去吃一次啊,而且必須要用柴火煮味道才最巴適~

龍須筍的筍頭是連在一起的,像一尾章魚

第二集——《落地生根》

1,安徽阜陽枕頭饃

看到這個戴著白帽子樸實的蒸饃人推著自行車從清晨的巷子里走過,那個鏡頭真的很電影。當他走到當?shù)氐慕诸^,拉開棉被露出一面雪白一面烤的焦黃的饅頭叫賣的時候,也讓我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那個山西小村莊里,賣黃饃饃的那位老人。我是個南方人,但不知道為什么,我也很愛面食。小時候我老媽經常做雪白的大饅頭,別人做的饅頭泛黃還有點酸,但我老媽做的饅頭就很白,而且一點也不酸,很香甜。看著這雪白緊實的枕頭饃,從它被和面的那一刻起就讓我口水直留,我能想象那綿密緊實的口感,散發(fā)著麥香,一口下去,能撐滿半個胃,我一直覺得在最餓的時候,吃饅頭比吃大米更讓人滿足。關于大米的記憶,總是和菜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關于饅頭的記憶,則是回蕩的麥香,和緊密的質地帶給口腔和胃的踏實感。

這個鏡頭很電影

這白白胖胖表皮還泛著光的大饅頭,看著就特別好吃

2,澳門非洲雞

對這份美味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美食本身,而是片中述說這道非洲雞的文案太精彩,而且那位出入五星級酒店后廚的葡菜大師簡直太像王晶電影里的人了。這一整段就像是《澳門風云》電影的一個片段截取,非常帶感。非洲雞,它是澳門回歸后,留在澳門的葡菜大師,將葡菜和新的地域融合后,開發(fā)呈現(xiàn)的一道新式葡菜。所以那位主廚說,非洲雞,非洲吃不到,葡萄牙也吃不到,只有澳門才吃得到?;旌狭藦牡刂泻5胶猛?,印度洋到東南亞的食材,片中配音說:“雞肉猶如經歷了一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的環(huán)球航行”,經過十幾樣食材香料的秘制,再蒸熟雞肉,再鋪上一層厚厚的佐料,用烤槍將表皮烤焦,一道澳門限定的大菜——非洲雞上桌。我喜歡這一段的節(jié)奏、配樂、文案,喜歡這位做非洲雞很電影臉的師傅,哈哈。

今天耳邊還回想著這位師傅的話語:非鄒給,非鄒次某到,蒲濤牙次某到,賊有澳木門次得到

第三集——《滾滾紅塵》

1,摩洛哥塔吉鍋燉雞

第三集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食物,第一絕對是這個斗笠形狀的塔吉鍋了。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摩洛哥,由于缺水,人們發(fā)明了塔吉鍋這種將水份利用到極致的廚具。圓錐形狀的鍋蓋,可以讓蒸發(fā)的水汽觸到頂后又回流到鍋內,將水汽充分循環(huán)利用,這樣人們就可以用極少量的水烹熟食物,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塔吉鍋燉雞。

撒哈拉邊緣的摩洛哥村民正在用塔吉鍋燉雞

我個人非常喜歡異域的食物。尤其是對香料使用醇熟的東南亞菜或者西亞菜。我喜歡印度菜、新加坡菜,也喜歡土耳其餐??粗@灑滿香料還有各種蔬菜的塔吉鍋,就讓我想起了土耳其餐。我能想象這些香料的混合會帶來什么樣的滋味,真的很想有生之年去到北非,去到聽說過無數(shù)遍的撒哈拉,去見一見那里的生活和風景。

看了這么幾集《風味人間》,我覺得它不僅是美食記錄片,其實還是一部旅游指南。每一集都有幾個地方,不僅那里的美食打動我,那些美食的故鄉(xiāng)更加打動我。將塔吉鍋的時候拍到的摩洛哥的小村莊,這沙漠里的一灘零星的紅磚房,感覺就像外星球的荒蠻之地,有一種不張揚卻又震撼人心的力量。

還有摩洛哥當?shù)氐牟幻邚V場,也是美食的集中營,這樣的夜市讓我想起之前去越南,去清邁在晚上的時候行走在那些當?shù)匾故械臅r光,異域的國度和異域的美食總是充滿無盡的新鮮感,讓人神之向往。

2,海南黎陶炒爆米花

誰能想到,這一集中這幾個海南黎族老奶奶用黎陶炒爆米花的鏡頭,也在我腦海中久久不散。

她們三位讓我想起了之前看的另一部不錯的紀錄片——《香巴拉深處》中的那三姐妹。人到了她們這種年齡,還能做一些手藝活兒,似乎就會特別開心和快樂。片中三個人圍著柴火炒爆米花這一幕,讓人想起小時候在我外爺大山里的家,每到夜幕大家就圍著火塘烤火,開心的聊天,火燒的旺旺的,無論外面刮風下雨冰天雪地,屋內永遠是旺旺的,暖暖的。那是農耕時代才能享有的純粹的快樂,我很懷念那些時光。

炒出來的爆米花看起來還蠻好的

3,仿古菜蟹釀橙

這道菜對我來說并沒有食欲上的吸引,記住它僅僅是因為它創(chuàng)新的制作技藝。說實話,真的想象不出蟹肉和酸甜的橙汁一起炒制出來是何種滋味,而且片中還用顯微鏡給大家展示了,當蟹肉遇酸后,會產生通體透明的化學反應。就如同現(xiàn)在漢服古風的再興起,流行真的是一個輪回又一個輪回。在美食界,這樣的輪回自然也有。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仿古菜”這種說法,不過背后產生的原因,也是一想就通的。我們國家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留下了很多精粹,總會有有心的人渴望去復原它。這樣的菜出產在浙江江南這種追求精致,碧玉小家的地方,也不足為奇了。

第四集——《肴變萬千》

很喜歡這集的文案里,對于“菜肴”兩個字的解釋。片中說,“菜”指的就是食材,“肴”指的是制作這些食材采用的方法、變化,而廚師,就是菜和肴之間的擺渡人。于是人們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擺渡出了形形色色的美味,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當然就是這集的重點——那些臭熏熏的食物。

1,浙江紹興霉莧菜梗

陳曉卿終于拍霉莧菜梗了。記得他曾經在《圓桌派》里說過,中國最臭的食物不是臭豆腐,而是霉莧菜梗,這次,他終于將鏡頭對準這個中國之最臭了。

霉莧菜梗,是將成熟至極的老莧菜桿子切成小段,只是加點鹽,放壇子發(fā)酵而成的腐敗食物

其實我非常懂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嗜臭。就如片中旁白所言:“奇臭和異香,只在一瞬間”,一般腐敗食品都有一個特質,聞著特別臭,但當你咽下肚后,卻會泛起一股神奇的香味來,讓人們著迷的正是這吞咽后產生的奇妙體驗。在我的老家,小時候我外婆也會做一種腐敗食物——【紅豆腐】。也就是所謂的臭豆腐。將豆腐放在缸中直至其腐爛生霉,取出裹上用海椒面、花椒面、蒜泥、生姜、五香粉、鹽等混合而成的醬料粉,再用白菜葉包裹,存入玻璃罐子中,就可以隨食隨取了。這個紅豆腐,是我的人生經歷中所見過的最臭的食物,要是放一罐在冰箱里,完了,冰箱起碼要臭半年。但是,這【紅豆腐】也特別讓人牽腸掛肚,現(xiàn)在很少回老家,即使回了老家也少有人做紅豆腐了,即使有人做,也再也沒有外婆在大山里做的那么地道了。這又臭又香的美味感覺就要失傳了,只留一份記憶里的想念,不時出來撓一撓味覺神經。

雖然我不排斥腐敗食物,但說實話,看到片中這渾黃的霉莧菜梗鹵水,還是覺得有點那啥

我家鄉(xiāng)的紅豆腐之所以好吃,第一在于豆腐腐敗后的特殊風味,第二在于外裹調料的多樣配制。我比較納悶的是,霉莧菜梗只是加了一點鹽,腌制出來為何也能如此好吃,好吃都上陳曉卿的紀錄片了呢?這可能要等到什么時候有機會真正吃到霉莧菜梗才能解釋了吧。

2,瑞典鯡魚罐頭

鯡魚罐頭在各大吃播的清單里,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食物了。也早聽說過瑞典人吃鯡魚罐頭前要告知鄰居,沒想到片中竟然證實了這不是傳言,而是真實的事。實在想象不到這小小一罐子魚肉,到底能有多臭,竟然能臭到十里八村。

比較讓我驚訝的是,鯡魚罐頭竟然是靠鯡魚的血水浸泡腌制而成。魚的血水不是會很腥嗎?嗯,想到這點,作為一個四川人,就已經能夠判定這種臭一定不是我所能接受的那種了。

3,法國霍克福藍紋奶酪

藍紋奶酪,在一些媒體的稿子中總是和瑞典鯡魚罐頭并列,被稱為“中國人絕對不敢吃的X種外國食物”。我當然沒有吃過,也無法想象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不過片中的旁白形容的很有意思,“散發(fā)著強烈的動物性荷爾蒙氣息”,哈哈,真的很想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氣息。

散發(fā)著強烈的動物性荷爾蒙氣息

藍紋奶酪,不是人類的發(fā)明,它是大自然的神跡。只有產自法國霍克福小鎮(zhèn)巨大巖體下的窯洞中的奶酪,才是正宗的藍紋奶酪。因為這里獨特的巖體中具有神奇的空洞,巖石的獨特性造成了藍紋奶酪的獨特風味。

這巨大巖體下的紅房子,就是生產藍紋奶酪的工廠

這個小鎮(zhèn)也是蠻漂亮的,一派寧靜祥和的風光

4,拆燴魚頭

除了臭食,這集里還有這個巨型魚頭也令我印象深刻。拆燴魚頭,就是將一個巨大魚頭煮熟后,廚師憑借豐富的經驗,徒手將魚頭里全部的骨頭魚刺抽剔干凈,留下一只完整的、凈肉魚頭。

也許是我品味不高,或者對食物的追求不高吧。其實挺不能理解這種做法的。在我看來吃肉正是要啃骨頭才香,吃魚頭也正是要一邊吃肉一邊吐刺才帶感啊。這沒了刺的魚頭,挑一筷子就是軟糯糯的一坨凈肉,這不膩嗎?比較欣賞不來這種美食。

5,法國布雷斯膀胱雞

沒想到精致高雅的法國人,也欣然歡迎膀胱這種東西。布雷斯膀胱雞,是將一整只雞放進豬膀胱里煮,通過溫度控制,和高溫湯汁水浴,令雞肉在膀胱里燜熟。

用湯汁澆淋膀胱,膀胱會越漲越大,等膀胱全部漲到飽滿后,端盤上桌

中餐的師傅做菜全憑經驗和手感,國外的師傅做菜,卻嚴謹?shù)揭脺囟扔?/div>

將漲到飽滿的膀胱雞放在精致的托盤里,當著食客的面戳破膀胱,取出雞肉

看著那么大一只整雞,法國人最后卻只取雞翅最肥嫩的一小塊,加上香料、松露合食。果然,即使是一只膀胱里煮的雞,法國人也沒有丟掉精致的本色

第五集——《江湖夜雨》

說實話,這一集看點很少,前半部分簡直就是《人生一串》的翻版啊。什么小龍蝦、鳳爪、螃蟹、花蛤,這些對于我這個四川人來說非常老生常談了,倒是關于廣東潮汕人吃宵夜的那段,以及廚師界的師徒傳承那段,還有最后一個四川眉山某飯店、粵菜師傅輝哥的故事,給我留下印象較為深刻。

1,潮汕白糜

真的想不到,偌大的中國,竟然有人的宵夜是喝一碗白粥。我以為所有的宵夜都應該是濃油赤醬,煙熏火燎,重口味兒的,卻沒想到一向養(yǎng)生的廣東人,連宵夜都這么養(yǎng)生。

一碗看起來非常有食欲的潮汕白糜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有人將白粥稱作“白糜”。近來對大米比較有研究的我,一看這碗潮汕白糜就不像是南方的秈米做成的,應該是東北的粳米做成的,才有如此豐富粘糯的米漿,秈米是煮不出來這樣濃稠的米湯的。

汕頭白糜的做法也很有意思。先用高壓鍋將米粒壓絨

然后用冷水沖淋

這濃濃的米汁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老媽做的米湯,小時候大人都說,最養(yǎng)人的就是這一碗米湯,看來中國最懂養(yǎng)生的,還是廣東人莫屬啊。

這白糜,感覺不用配菜都吃得下去

2,北京清醬肉

生活了這么多年,對我來說最好吃的肉,還是豬肉,豬肉中最好吃的部分,毫無疑問是五花肉了。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無論是炒、烤、燉、煮,都一貫的好吃,像清醬肉這樣抹上特制醬料熏制,那簡直,看到口水都留下來了。

這清醬肉的成色,就令人食欲大開

清醬肉是北京著名特產,和金華火腿、廣東臘肉并稱為三大名肉。如片中所說,做這肉,你還得拜師研究古代生活方式的大美食家,否則做出來的,都不叫有名堂的清醬肉。片中教做肉師傅的這位古代生活方式研究學家我感覺頗有意思,一派大師的做法派頭,看起來也非常的有錢,家里裝飾的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做醬肉的師傅去了,要帶上貓糧作為伴手禮,坐的時候也是師傅脊背挺直的坐在沙發(fā)上,而他扣扣搜搜坐在對面的矮凳上。特別有意思。

將五花肉反復抹料腌制數(shù)天后,再在專門的晾肉房懸掛晾干

腌制成熟后的清醬肉晶瑩剔透,肥瘦分明,看起來就特別好吃

這一集除了吃的,還想講講最后一個故事中輝哥這個人物。

輝哥是一位粵菜大廚,從業(yè)已經30多年,不太清楚他到底是哪里人,但看起來像廣東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腦補太多,我總感覺他是為了生計,遠離家鄉(xiāng)千里迢迢來到四川眉山,在片中的那間飯店做主廚。

穿著黑色工作服的輝哥走在兩位幫廚前面,昂首挺胸的樣子很像老大

白天,飯店里人潮濟濟,后廚擁擠吵鬧不堪,輝哥盡職盡責做好一個大廚的本分。晚上,回到他自己的住處,昏暗的燈光下,簡陋的廚房里,輝哥再也沒了白天那種氣勢,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人生活,顯得有點孤獨凄涼。

這廚房看起來也不是特別好的裝修

輝哥在家里泡茶喝

不知道是腦補太多,還是滿溢的同情心作祟,一個從業(yè)30年的人,還不能擁有一個安妥的飯碗,還得四處漂泊,奔波,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很心酸。紀錄片里只是寥寥幾筆帶過,但沉默寡言不茍言笑的輝哥,還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他越來越好吧。

第六集——《香料歧路》

我喜歡山野原始的食物。這一集講香料的部分,無疑很對我胃口。

1,四川阿壩椒香牦牛干

此集第一個出場的香料,是在川西高原上非常常見的花椒。節(jié)目中所提到的雅安漢源,也的確是四川有名的花椒之鄉(xiāng)。我的四年大學時光就在雅安度過,班上也有同學就來自于雅安漢源,漢源的花椒質量上乘,香的出奇,好一點的四川火鍋底料里,漢源花椒是必備。

漢源花椒

而我自己和川西高原花椒也有兩次親切的碰面。第一次是2014年的時候去瀘沽湖,在西昌通往瀘沽湖山路十八彎的路上,有一片山坡長滿了烏紅紅的花椒樹。那時8月,正是花椒成熟的季節(jié),車子行走在山路上,漫山的花椒果香直貫車內,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那樣大規(guī)模的花椒林,也是我第一次聞到那樣濃香的花椒味。

第二次是2016年的時候去色達,在通往觀音橋的路上經歷了大堵車,車子停在路旁,我下車休息,河谷旁就長著兩株野生的花椒樹。我手癢掐了一顆在兩指間揉搓,沒想到僅僅是體型很小的一顆花椒,揉搓后卻散發(fā)出劇烈的香味,那小小一顆新鮮花椒的香味簡直堪比我家廚房里一整罐干花椒的香味,那顆花椒樹令我大為震驚,印象也極為深刻,后來走了一路兩手間的香氣也未散盡。川西高原的花椒品質可見一斑。

阿壩州松潘縣的椒農收割完花椒后,將剩下的花椒梗用來熏牦牛肉

滿屋的椒香寥寥而上,攀附在新鮮的牦牛肉上,待時間帶走肉里的水分,留下的只有濃烈的高原椒香風味

將熏干的牦牛肉煮熟,過熱油炸至金黃,再撒上高原特產花椒面,辣椒面,芝麻,這噴香的炸牦牛肉干,味道簡直太誘惑!

川西高原,是人類生活的修羅場,卻是很多食材的天堂。在這里除了花椒,還有來自大涼山的土豆,來自小金的蘋果,來自汶川的車厘子,來自攀枝花的芒果……我很熱愛四川,去了幾次川西后,更愛四川。川西高原就是一個巨大的自然寶庫,風景、人文、美食,都令人流連忘返。

2,臺灣高山族石板食茱萸烤山豬肉

來自臺灣高山族的石板食茱萸烤肉,是這集里第二個讓我垂涎三尺的原始美味。這里所說的食茱萸,是一種又名紅刺楤的香料,跟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提到的茱萸不同。紅刺楤,味道辛烈,在辣椒還沒有從南美洲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是古時候人們用來充當辣味的香料,現(xiàn)在臺灣高山族的原始傳統(tǒng)中,這種古老的辛辣香料依然在堅持被使用。

紅刺楤,又名椿葉花椒。葉片中含有麻味因子,辛烈芳香

高山族吃食茱萸有很多種吃法,將茱萸葉搗碎和雞蛋混合,做成雞蛋食茱萸小餅;或者直接將整片葉子裹上面粉入鍋油炸,制成“食茱萸天婦羅”。當然最令人想親口嘗一嘗的,還是要數(shù)石板食茱萸烤肉。誰都知道吃烤肉在外面包裹一層生菜葉子那味道有多棒,而如果是在原始的野外,就地于石板上烤熟山豬肉,再裹上味道芬芳辛辣的食茱萸葉,那將是怎樣一種神仙般的舌尖體驗?

刺楤烤豬肉,首先是將山豬肉用揉碎的刺楤葉揉搓腌制一遍,讓豬肉入味

然后在野外生火,烤紅石板,將腌制好的山豬肉放至石板上烤熟(這類似于黑胡椒醬是哪里來的片中并未解釋,估計是為了上鏡好看吧-_-||)

然后用刺楤葉包裹烤好的山豬肉,再加上姜等其它一些調料,一道原始山野的風味就出爐了

3,泰國綠咖喱雞

片中講泰國的這一整段其實都非常吸引我。因為我很喜歡新鮮香料使用繁復的東南亞菜,也很喜歡泰國總是處于夏天植物茂盛生活氣息濃厚的氣質,除了綠咖喱雞,片中還介紹了泰國冬陰功湯,但因為冬陰功湯太著名了,就不多提了。

泰國綠咖喱雞

綠咖喱雞,采用新鮮的泰國椰油+用十幾種當?shù)叵懔匣旌夏胨榈木G咖喱+雞肉炒制,再倒入新鮮椰漿熬煮,最后再加入提味的羅勒和檸檬葉,一道風味獨特酸辣鮮爽的綠咖喱雞就制成。想想那味道,就讓我這個東南亞菜控有點把持不住了。

泰國片段當?shù)丶彝サ男∨畠海簥W拉

另外這個片段所選取的這個家庭也太有愛了吧。媽媽是泰國當?shù)氐臇|南亞飲食老師,爸爸是澳大利亞人,幾個混血女兒各個長的漂亮。尤其是最開頭這個名叫奧拉的小女兒,她一邊給雞喂食物一邊和鏡頭外的攝影師交流著,簡直萌化了!

第七集——《萬家燈火》

不太明白這一集為什么要叫“萬家燈火”。感覺跟萬家燈火沒有多大關系啊,都是按照原來的套路,選取一個家庭講一種美食,講冰島鯊魚肉的時候甚至還沒有以家庭為單位。總之對這個分集標題感到疑惑,隨它去吧,繼續(xù)說這集里我印象最深刻的食物。

1,冰島發(fā)酵鯊魚肉

冰島,一個令全世界社交恐懼癥患者最心之神往的地方。這里一年12個月都幾乎是冬天,可以宅在暖氣十足的屋子里,不用出門不用社交,屋外冰天雪地,一個人的屋內暖意融融,簡直不要太爽。而且,想想能躲在屋子里一個人吃鯊魚肉,這感覺,也蠻刺激的。純粹對鯊魚肉的口味感到好奇,而且冰島人吃鯊魚肉是風干后直接切成小粒吃,不加任何佐味,真的很好奇那口感是怎樣的了。

像一塊泡沫的鮮活鯊魚肉。這肉好白啊,不像魚肉也不像肥膘的樣子

新鮮鯊魚肉含有一種致人麻醉的毒素,冰島人將鯊魚肉放在冰天雪地中,上面用石塊壓住加速水份流失,據(jù)說這樣可以讓毒素降解

然后就鯊魚肉掛起來風干

最后在冰島的餐廳里,風干的鯊魚肉被切成這樣一小粒一小粒,送入人們嘴中

2,東北蘿卜油渣包子

小時候我們家自己養(yǎng)豬,每年殺年豬后,豬身上的豬油網就會被我媽媽剁碎,扔進鍋中煉成豬油。剩下的油渣可以干吃,我媽媽偶爾也會把它做成包子餡,蒸包子吃。油渣的香味,在記憶里是無可替代的。因此看到這道東北蘿卜油渣包子的時候,我的口水瞬間就滋出來了。

煉油渣

油渣剁碎,加入蘿卜蓉里做成包子餡

蒸好了的油渣大包子

隔著屏幕都聞到了香味

此刻我已開始不住的在腦海里幻想這油渣包子的口感,咬開外面韌勁十足的外皮后,里面松軟醇香的面層吃起來微微甘甜,而油渣餡的油已有一部分滲透進了面層里,兩者互相交融,簡直是風味十足,令人大快朵頤。哎,現(xiàn)在家里不養(yǎng)豬,也很少吃豬油了,油渣這種食物也幾乎從餐桌絕跡了,不知啥時候能再吃到我媽媽做的油渣包子。

 2 ) 獵捕旗魚

挺喜歡第一集末的鏢魚。

查看海況
風浪中搜尋
目標出現(xiàn)
鏢手就位
兒鏢手,父掌舵
等待時機
人與魚的斗爭
失手
再來,如箭離弓
藍背白身,漂亮啊!

這個題材選得好啊!鏢魚散發(fā)著一種與自然搏斗的美感。

時長短,但講得好。

鏢魚時畫面水上水下切換,讓人看到斗爭的雙方。

還有就是鏢手出鏢時的畫面捕捉得好。鏢手站在伸出船頭的鏢臺,雙膝下彎,腰直,雙手舉起鏢,右手向后筆直伸出,掌中抵住鏢桿低,左手內彎,呈直角,撐起鏢,箭在弦上。

手腕、臂、腰腹發(fā)力,箭出,身彎。

加上激昂的配樂,看的過程心潮澎湃。

想起了《阿凡達》里男主訓翼獸的場景,還有詩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3 ) 吃了雞蛋,我們來認識一下母雞

在舌尖一大火的時候,我還沒有入門編導,紀錄片都接觸甚少,更別談陳曉卿是誰了,也尚未養(yǎng)成看導演是誰的良好習慣。后來一次偶然,媽媽去參加一場活動,帶回了一本有著陳曉卿簽名的《至味在人間》。高考之前的一年終歸是苦悶的,不敢玩手機只能看書,可以說這一年是我十八年人生中讀書最多的一年,什么書都看,抓住一切時間看,所以這本書也不例外??粗粗宛I了,大罵這個作者過分。

后來問我媽:“陳曉卿是什么樣的”

我媽說:“像個農民,穿著土布鞋,一身汗衫,拿著紙巾不停擦汗,然后深情的聊著家鄉(xiāng)一個腌菜。我可看不出來是什么名導,你不說我都不記得了?!?/p>

他是接地氣的,因為他了解這人間況味,也深知這況味來自人間。所以他的紀錄片好看,好看就在于懂,在于與觀眾共情,起于食物而落于人文,他自己那些咂巴著嘴的瞬間也最動人。

看過《圓桌派》會發(fā)現(xiàn),陳曉卿是一個知道很多但話不多的人,大多時間都在耐心聽。這每一個美食家所需要具備的品質,靜下來,耐心一點,讓食材、烹飪方法和料理人在一方天地之間任意發(fā)揮,不過分干擾也不人為的添油加醋,讓故事的主角始終在主角位置書寫著故事,講究體驗而不是那么講究結果。這樣的故事才是原汁原味的,亦如有些食材本身不必添油加醋就已經讓人食指大動。

其實尋找美食的過程就像武俠小說里面的高手過招。真正的高手都大隱于市,而真正的絕學不過是最普通的道理。尋味之人陳曉卿有獨特的本領找到那些隱藏于城市或鄉(xiāng)村的風味,甚至能發(fā)現(xiàn)高手的絕招是哪一味。

他在書中說到:“如果把烹飪比做江湖,我最喜歡的廚藝高人應如風清揚。高人當如風清揚--背負絕學,遺世獨立。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三兩個知己,絕不會參加武林大會之類的有套路規(guī)則的選拔。他們做的菜永遠是小眾的:有性格,意氣風發(fā),絕不會考慮勞什子評委漸漸遲鈍的味蕾和已經退化的牙齒。山腳下,大河邊,是他們揣摩和歷練武功之所,偶爾遇到知音,他們會停下手里的活計,從后院搬出一壇陳年老燒,過來跟你連干幾杯,仰天長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體驗?!睍猩蚝攴钦f陳曉卿敵對的是城市,而他所愛的是煙火氣,離城市越遠越愛。汪曾祺先生曾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泵朗臣业慕K極美味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些是亦是我認為的、想追求的最好的美食體驗,而他的紀錄片也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食物是特別的,而料理人更是不被改良不被約束的。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陳曉卿。不僅僅是源于他讓我們的味蕾有了更多的歸宿,還因為他讓更多人了解,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腸胃的需求和口舌之欲望,更是平日難以用其他方式充盈的心臟岌岌渴求的幸福感。

 4 ) 人間不值得,但《風味人間》值得

一個人,兩眼一閉,捫心自問。

可以說自己不愛錢,不愛房。

你能說自己不愛吃嗎?

但是由于時間、體重、金錢這些世俗眼中的數(shù)字,逼得大家只能想出意念吃火鍋這種辦法。

可是,雖然嘴沾不到食物,但是可以用眼睛掃蕩啊!

所以,美食對大部分人來說,看比吃更頻繁。

半夜邊看吃播邊咂嘴,點擊右上角收藏餐廳測評,瘋狂把外賣加入購物車已經成了一種解壓方式。

食物的意義早已經從果腹上升到了靈魂慰藉。

為了得到這份美食的饋贈,觀眾要在密林中尋找精靈般的節(jié)目。

《孤獨的美食家》是行走的吃貨地圖,《人生一串》煙火味文案熏得多少看客吞津抗餓。

還有,說到美食紀錄片必想到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

以及,今天要說的《舌尖》一二季原班人馬打造的《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

Savouring China

導演: 陳曉卿

▎人間不值得,但《風味人間》值得

這次舌尖團隊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中國,全世界的美食都被盯上了。

它實力告訴你如果有味道,人間實在太值得了。

廢話不多說,硬菜先整兩道。

阿勒泰當年生的羔羊,鮮嫩肥美,待客上品。

切塊后只需清水燉煮,味道便清香甘甜。

一口下去牙縫中浸滿肉汁,再吸一口燙舌的骨髓。

給個神仙都不換。

再說說蟹殼黃拌飯。

深秋時節(jié),大閘蟹最肥美的時候。

剝蟹剔黃,加油小火慢熬。

再撒幾粒吳茱萸籽實、幾片生姜去腥。

直到膏黃溶于油中,佐以魚露、食鹽調味拌飯。

顆顆米粒浸潤蟹黃。

香橙、洋蔥、辣醬等數(shù)十種配料腌制一整天的雞肉。

充分滲透后再配上黃姜、椰漿等匯聚地中海到好望角的香料融合的醬料。

噴槍烤制完成,世界食材在澳門開花結果,形成澳門獨有的非洲雞。

焦香椰絲再加上流油的雞肉,給你一場環(huán)球的味覺旅程。

草魚在凈水中餓養(yǎng)瘦身吐盡泥沙后,去皮剔骨,僅取背脊上雪白的部分。

再片肉拼盤,每片魚生不超過0.5毫米。

肉白如緞,吹彈可破。

僅僅淋上植物油和些許碎鹽即可食用,甜滑緊致,清鮮爽口。

火腿中最精華的部分——上方,切片后用蜜汁浸泡。

上鍋蒸四小時。

揭蓋后熱氣蒸騰,筷子一戳即爛。

挾一片夾入豆制素方小餅中,一口下去,既有蜜甜又有肉咸,滿口融洽。

先別急著擦屏幕上的口水,這還沒說完呢。

外國的火腿,別有風味。

在火腿風干期間,它的口感能夠激增幾十倍。

西班牙火腿,在頂級切片師的刀下,活了。

一旋,一挑,一卷。

薄如蟬翼,紅白相間,然彈性不減。

送進你嘴時,食客需要從刀尖銜下火腿。

每吃一片都是一場儀式。

小麥被世界人民賦予花式吃法,兩面被滾燙純黑石子炙烤的石子饃

烤好后一掰即碎,酥香滿口。

重達三斤的枕頭饃,渾圓緊實,勁道有嚼勁。

切片后均勻抹上香辣西瓜豆醬,在辣醬刺激下饃片盡顯甘甜。

還有伊朗薄如報紙的拉文什面餅,剛出爐便引起孩童爭搶的桑嘎烤馕。

這些只是《風味人間》中的一隅。

在第一集“山海之間”中,講述了不同地理環(huán)境條件對當?shù)孛朗车挠绊?,國內和國外輝映。

其中最為動人的一幕在片尾——鏢旗魚。

海上已是一百三十天漁況不佳,臺東父子只能上香拜神祈禱。

終于等到東北風狂吹,旗魚出現(xiàn)的時節(jié),父子再次駕駛鏢漁船出海。

父親掌舵,兒子獨立船頭。手握兩米長的三叉戟,如同海王。

漁船在風浪中顛簸,轉圜,浪頭拍打船身激起浪花。

叉魚是一瞬間的博弈,中便中了,失手了旗魚便再無跡可尋。

第一次,小伙子失手了。

這次出海最終是否有所收獲,在這里賣個關子。

只是船頭顫動,汪洋大海中一簇小小漁船。

魚叉奮力一揮,刺破海面,也扎中了淚點。

《風味人間》更多地在表現(xiàn)一些只要不去當?shù)兀统圆坏?,甚至見不到的食物?/p>

真正觸動內心的點是,即便在環(huán)境極端,人類為了美食還是能夠從自然中尋找饋贈。

阿勒泰苦寒的草原上有熱湯,臺東風浪大作的海面上還有一尾魚鮮。

一食、一蔬可能背后都藏了情懷、文化、儀式感甚至是性命。

我們?yōu)槭裁聪矚g《舌尖》一二,為什么喜歡《風味人間》。

到底是因為美食中間的夾心是人文情懷和四方水土。

能拍出這點的人,必定是傳說中的吃主兒。

▍他是全中國最可口的男人

江湖上流傳著一個黑胖子的故事,有人說他是段子手,自黑之余不忘創(chuàng)造美食段子供人取樂。

有人說他是個美食博主,早在博客時代就寫下百余篇美食長文。手機存了5600個餐館的信息,地址、菜色、服務員的態(tài)度張口就來。

他是著名的“掃街嘴”,曾經帶著兒子在北京一條街一條街吃過去。六環(huán)里任何一條街找飯店,問他都能解決。

傳言他為吃不要命。汶川地震期間,他給單位送物資,中途在一家冒肥腸店吃飯。

他愣是為了這碗冒肥腸連余震都可以不管不顧。

客人四散奔逃,他眼一閉,心一橫。

先吃再死也不冤枉。

據(jù)說他還是一個神秘組織——“老男人飯局”的成員,其他的還有諸多京圈兒文化人,張立憲、羅永浩、王小山、楊葵……

局里有人說如果把老男人飯局比作一個人,那他一定是舌尖,最懂滋味的部分。

這個“舌尖”后來拍了《舌尖兒》。

他就是陳曉卿

沈鴻飛說他為什么長含口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所謂“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

一個老饕能夠放大美食宇宙,拍出那些最隱秘地方隱藏的冷箭竹和巴楚蘑菇。再將它們煨湯燉肉端出來盛上來端給你。

美食紀錄片中的吃主兒,非陳曉卿莫屬。

文/毛獨兒

 5 ) 我們又來啦!這次帶來了終極劇透:八集內容首次公開!

還有3天,《風味人間》就要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的終極預告片里,有大家熟悉的聲音:解說李立宏和作曲阿鯤。

《風味人間》預告·相逢篇:山海之間,美食即相逢!28日晚首播_風味人間_騰訊視頻

曾為《九兒》、《羋月傳》、《功夫熊貓3》以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等影視作品配樂的阿鯤老師,為《風味人間》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歌曲。不知預告片中這首《風味的春夏秋》,能否讓你再次想起食物的豐收和喜悅?

阿鯤老師本人,圖片來自搜狐網

大家熱愛的配音表演藝術家李立宏老師,更是以功力深厚、滋味豐盈的聲音,為我們塑造過很多難忘的角色和難(jī)眠(è)的夜晚。

這位大雄和加菲貓背后的男人,《瑯琊榜》里的梁帝,這次會不會再次讓大家夜不能寐,對屏流口水呢?

李立宏老師在給《風味人間》配音的現(xiàn)場

除了這兩位熟悉的老朋友,總導演陳曉卿還為片子親筆題寫了打油詩一首——

哦不,預告片文案一份。

仔細看,里面可藏著《風味人間》8集的名字!

這是一次奇妙的 風味之旅
山海之間 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萬千肴變 化作滾滾紅塵
穿越香料歧路
幾度江湖夜雨
燈火萬家處
敬請期待 風味人間

打油詩里到底寫了些什么?

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了?。?/span>

《山海之間》,從自然地理出發(fā),講述在復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

《落地生根》,講述因物種傳布而變的美食。當食物與食材走出國門,它們會發(fā)生怎樣的轉變?我們餐桌上的美味,如何漂洋過海,在異鄉(xiāng)落地生根?

《滾滾紅塵》,從時間脈絡追溯,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吃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來,它們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肴變萬千》,將視角集中在中式菜肴的“變”字。這個字里,包含了對人們自然和生命的認知,寄托著審美,也折射出中國人“以食會友”的哲學。

《江湖夜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背后同樣如此。無論身處何地,每一個愛吃的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江湖做出貢獻。

《香料歧路》,將目光聚集在香料,這美味的秘密武器上。每一次香料與食材的碰撞,都是中國人因應環(huán)境的智慧策略,也是對味道的新一次探索。

《萬家燈火》,沃野千里,燈火萬家。食物,承載著家庭的溫暖,也記錄著中國人與土地彼此呼應的關系。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食物,食物也塑造了中國人。

《風味之旅》,記錄一部美食紀錄片的誕生。當我們拍攝美食的時候,我們在做什么?這最后一集的幕后花絮,都會為你揭曉。

8集《風味人間》,勾勒的不僅是誘人的食物萬象,更是對美味創(chuàng)造者的尊敬,對故鄉(xiāng)和土地的深情,以及對風味的無盡好奇。

美食就像探險。通過吃,我們越來越認清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也越來越了解自己生存的這個星球。

10月28日起,每周日21:15,我們騰訊視頻和浙江衛(wèi)視見!

(再軟廣一下自家官方微信號:風味星球(fengweixingqiu),所有第一手資料,幕后花絮,劇組吃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會第一時間放松噠!)

 6 ) 一塊豬皮竟然把我看哭了

我覺得美食家都應該是胖子,研究吃的方法一是做,二就是吃,吃就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胖的美食家一看就是在吃上下了死功夫的,更值得人信賴。

《風味人間》第二集里,安娜是胖乎乎的,劉厚平也是,鳩哥臉長得霸氣外露,鏡頭一切全身,肚子也鼓鼓的,走路節(jié)奏和顛勺一樣,萌。而把這些胖子匯聚在一起的人,也是個胖子,他就是導演陳曉卿。

皮膚透亮透亮的,一看就是營養(yǎng)好

只有吃貨才能把美食拍好。了解陳曉卿除了看片子,一大樂趣就是翻他的微博,看看這個人最近又吃了什么。不僅看他的片子我會反問自己每天吃的都是什么垃圾,翻他微博也會有這種感覺,手指劃幾下就能看到個六圖或者九圖博曬美食,拍的很隨意,沒花了呼哨的濾鏡,配文除了說自己今天吃啥了,也偶爾會告訴大家到了哪個地方什么東西好吃,或比如蜆肉跟什么在一起炒好吃。

不過陳曉卿的確說過“美食是區(qū)分人和動物的標簽之一”,反思了一下自己對于吃的態(tài)度,真的算是動物,沒有很花心思,很多時候點個外賣或者路邊隨便吃點什么就糊弄過去了。人一輩子總共吃不了多少頓飯吧,不去主動探索一下美食帶來的幸福感嗎,該怎么對待吃心里沒點b數(shù)嗎?每次看陳曉卿的片子都會這么想。身邊對吃講究的人也不多,大家活得都差不多一個樣,所以再次被陳胖子那句話打臉——“人是以食物分類的,不僅是社會階層,也是性格氣質的分類。”

這個胖子對于吃的理解太透了,怪不得拍的片子那么招人愛。

撐死算是每個吃貨的夢想吧

所以很喜歡看片子里這些將食物視為至寶的人,這集里的安娜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一塊豬皮而留在故鄉(xiāng)的人沒法不可愛。所以看到安娜知道了“豬皮”對自己的意義之后,決定教小兒子做Tacho時,就明白了她的用意,爸媽教兒女做菜時想的絕對不只是這個菜好吃,而是讓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不要忘了我。

看這種紀錄片其實不怕看美食,說大半夜餓著肚子看得虐心都是玩笑式的調侃,真正怕的是看到美食+家庭的段落,一涉及親情看的人就會胡思亂想,思緒復雜。我就想到我跟我爸學做飯的一些。

我爸也是胖乎乎的。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爸是安徽人,不到二十歲就離開安徽出來當兵闖了,所以我從小到大吃他做的菜,里面基本沒有安徽菜,都是部隊那種粗獷的雜糅風味,很北方的做法,醬油支配一切。所以他教給我的也是這些。我懷揣這些父傳技藝去朋友家一起做飯,就會被朋友吐槽做的菜賣相不好,黑乎乎的,咸桑子。后來我跟我爸說這些,讓他教給我?guī)讉€能裝逼的菜,他也只是笑呵呵地說“哎呀那你就少放點醬油啦,注意控制火候啦,要不要我再給你演示一遍啊。”

后來,去年奶奶走了,我才知道我爸只會這些菜怪不得他,因為別的媽媽教他們孩子做菜的年紀那會兒,我爸他不在他媽媽身邊,也因為隨部隊定居北京很少回安徽,兄弟姐妹多,老人不勞操心,所以幾十年下來沒人給他做家里的菜,更沒人教他,指著過年回家那幾天哪夠,他也就一直靠自己的菜風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活我跟我媽。

追悼會結束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飯,桌子上有一道我從沒見過的菜,二伯說“這個菜難得吃一次,不是所有館子都有,這家是最近才知道的,記得俺們小時候俺媽做過?!蔽野謯A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就哭了,那個畫面我一輩子忘不了,我看我爸仿佛在看一個孩子,一邊吃“媽媽做的菜”一邊想念自己的母親。

很羨慕安娜的小兒子可以學到媽媽的手藝,也羨慕自己可以在這個年紀就學到爸爸的菜,能感受到我爸每次吃到我做的菜那種心里的慰藉,好像一輩子一件很重要的事終于完成了。

片中馬六甲的華人們聚在一起吃白斬雞米飯,迪奧菲洛給劉厚平做秘魯炒牛柳,這些就是家菜的意義吧,并不止于滿足食欲,更是心靈的歸宿。

 短評

7分,視野高遠,拍攝一流,畫面好評,內容龐雜,剪輯太跳,重心不穩(wěn),重視覺奇觀,輕內涵挖掘。

6分鐘前
  • 局外人psy
  • 推薦

感謝豆瓣,10.26在UME華星中國巨幕首映看了第一集。陳曉卿仨字兒就是金字招牌。一貫的挖掘中國民間美食,這次又加入了對中、西美食的對比,視覺效果拔群,味覺…更是折磨??搓悓У拿朗臣o錄片永遠都是享受與煎熬并存。

8分鐘前
  • zykmilan
  • 力薦

若說騰訊視頻就是高配版的央視,是褒是貶?不差,但也沒什么實質創(chuàng)新,好山好水好無聊

10分鐘前
  • 沛沛
  • 還行

本片可能會引起部分不適,飯后觀看效果更佳!

14分鐘前
  • 滿船清夢壓星河
  • 力薦

《風味人間》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努力地在把難以言傳的美味進行可行性分析,什么樣的烹飪會產生氨基酸,什么樣的元素相互反應成為新的物質,所以導致怎樣的口感?!讹L味人間》的表層敘事是食物,深層敘事是驅動食物流動流轉流傳的人類遷徙與文化碰撞,寫背后文化和人類學都適可而止也深入淺出,比例得當。

16分鐘前
  • frozenmoon
  • 推薦

鏢魚那鏡頭帥哭!美景,美食,中國第一,沒有之一。

19分鐘前
  • 陳美芳˙?˙
  • 力薦

有幸提前看了第一集。只能說憑著這份匠心,這五顆星就給的值。

24分鐘前
  • Wstar
  • 力薦

邊喝酒邊看,這輩子只愿囿于廚房與愛。希望陳曉卿能幫酒拍個紀錄片。

28分鐘前
  • 小燁
  • 推薦

陳曉卿總導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逼。企鵝爸爸財大氣粗,用拍《地球脈動》的標準去拍美食記錄片,航拍、顯微鏡、高速攝影,從內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錢”。一定要看最高清級別的畫質,那鏡頭太爽了,細節(jié)滿滿,活色生香,又美又饞,吃完飯看這個,感覺剛才吃的是豬食。。。

30分鐘前
  • 烏鴉火堂
  • 力薦

陳曉卿真的懂吃貨!??!以及第一集那個捕魚小哥哥,真的太酷了?。?!難怪海報C位都給了他哈哈。

31分鐘前
  • 今日只吃菜
  • 力薦

華麗過頭的虛假感。

36分鐘前
  • 鄧安慶
  • 還行

看完第一集激動地來打五星。開篇就是阿勒泰哈薩克牧民轉場,殺羊,然后殺馬,炒馬肉塊,肋骨塞進馬腸子,化雪取水。激動壞了,李娟的書讀了好幾遍,終于見著畫面了!!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是壓軸的鏢魚,漁民站在船頭手持魚叉尋覓旗魚,找準角度用力擲下魚鏢,矮馬像一個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挥弥慌闹袊巢牧?,西班牙的火腿法國的奶酪,看上去也都好好吃啊。雖然美食還是高鹽高油+主食,但這是寫在人類基因里的,是人類天然的享受。

38分鐘前
  • 弓小箭
  • 力薦

片子好不好,一兩集還就真能看出來!

39分鐘前
  • 方槍槍
  • 推薦

又名《舌尖上的地球》。作為陳曉卿離開央視后的首部作品,只能算差強人意。又想說美食又想拍文化又想講故事,結果都是泛泛而談。素材的組織有點亂,解說詞其實也不是很好。另外,攝影做得太精美、擺拍痕跡太明顯就沒那么接地氣了。三星半。

42分鐘前
  • 灰色堡壘
  • 推薦

“舌尖上的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山川依舊,美味不改。美食紀錄片少了陳曉卿,如同佳肴短了一道調味。最喜歡的段落是海報上的鏢魚手,少年理想熠熠生輝。

47分鐘前
  • 浮燈
  • 力薦

為什么風味人間要放在晚上播?。?/p>

49分鐘前
  • 文淇
  • 力薦

基本回到《舌尖1》和《舌尖2》的水準,也把《舌尖2》那種強加的人文色彩去掉了。將視野跨出中國,一方面是想體現(xiàn)出專注于食物的初心;另一方面,「透過食物塑造文化自信」的題旨更無掩飾地凸顯了。這套紀錄片最好的環(huán)節(jié)依然是攝影,誰能抵得住美食的特寫鏡頭呢?!讹L味人間》甚至引入了動作片元素。

54分鐘前
  • 居無間
  • 推薦

臺灣的旗魚是用鏢船來抓的,印象深刻

58分鐘前
  • 青石
  • 力薦

這才是真舌尖上的中國3,哦不,現(xiàn)在是舌尖上的世界,有陳曉卿的美食節(jié)目真的不一樣,每一幀都是壁紙,從美食入手,講出了不同地域的人們的品味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但是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活的美好的無限追求

1小時前
  • 啦啦啦啦
  • 力薦

世人常提“世界觀” 其實沒有“世界” 只有 “觀” !人類對周遭萬物的觀察和解構 組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牽掛、四季的流轉,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歡只是開始,綿密悠長的動人體驗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里。而愛,是美妙細節(jié)寸寸生長的土壤…

1小時前
  • 曉木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