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我吐點槽么...
水滸傳之蕩寇志拍得真是兇殘…沒有多元化配樂,沒有數(shù)碼特效,沒有多分鏡剪輯的條件下,拍得這么血腥悲壯全靠簡單直白的全景視覺沖擊,即便知道結(jié)局,還是不忍看各個糾心過程…
導(dǎo)演當(dāng)真偏心,姜大衛(wèi)演浪子了紋身都不給看,正解了前襟系繩,二寸寬的窄地被李師師素手一拂,全數(shù)擋住,紅帳一落,沒了!
武松和燕青握了握拳,放開手后原處懸空虛握數(shù)秒,又握緊成拳,放下手去…
燕青十八翻原來是摔個跤滾幾滾就打發(fā)的招式?。∥淖置阑嫘膭?chuàng)造奇跡!
怎么今天看的都是因女人而上梁山的男人…演石秀那位王鐘好像好聲音的那英組張偉…
同樣是燕青,嚴(yán)寬版的邪媚一笑就秒殺萬花叢,腱子肉露不露都沒關(guān)系了。姜大衛(wèi)一出場晃悠著那小身板緊身黑黑開前襟露一點點小紋身我怎么總覺得有時遷的味道啊…身倒真是輕,但不是如燕,要如蝶了…姜童鞋還是那部新獨臂刀最真我本色,直接扮別的形象看來看去都還是他…
只要看到片頭的徐寧、董平攻關(guān)以及后來的水戰(zhàn)場面就知道張徹對戰(zhàn)爭場面的兒戲。但張徹、倪匡的聰明,是揚長避短,索性將不擅長的戰(zhàn)爭場面變成駕輕就熟的武俠對打套路。于是就有了片中燕青、史進(jìn)、石秀等人打入敵陣,與方臘諸將斗智斗勇的基本主線。儼然就是一出《渡江偵察記》。
歷來原著中梁山諸好漢的結(jié)局頗有爭議。其中不乏悲壯,但也有不少草草退場。該片盡管相較原著有很大改動,但不無出彩之處。尤其是幾位好漢結(jié)局的處理,個人認(rèn)為算是彌補了原著中的不少缺憾。
首先是拼命三郎石秀,原著中他被方臘的神箭手小養(yǎng)由基龐萬春射死。而該片中則是設(shè)計成石秀為報義兄楊雄的仇,與方臘手下元帥石寶力戰(zhàn)而死。這一是體現(xiàn)原著中石秀對楊雄這位義兄的義,二是彰顯了“拼命三郎”綽號的名至實歸。
九紋龍史進(jìn)在原著中與石秀一起被龐萬春射死,同死的還有另四位好漢,簡直就是被作者打包處理了。該片中史進(jìn)則是為了掩護(hù)同伴,與敵方元帥鄧元覺、厲天閏纏斗,在收拾了厲天閏后,被趕來的敵眾圍攻力竭而亡。死之前還一手抹去胸前的血污,露出龍頭紋身,氣場十足。這才像是九紋龍,而不是路人甲乙。
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娘歷來因開黑店、武藝低末、排名靠后而被讀者不喜。我懷疑作者都不喜,因此兩人在原著中一是死于亂軍之中,一是在短暫的守寡之后被飛刀所殺。名氣越小的好漢,死的也就越不明不白。但在該片中,通過孫二娘探消息、張青掛尸體的情節(jié)可以看出二人的機敏。其后兩人為救燕青以短刃戰(zhàn)群敵也可看出二人的義氣。好漢的評價不能只看戰(zhàn)斗力的,你以為是在打游戲啊?;旖?,江湖經(jīng)驗與義氣能少么?至少張青與孫二娘不少。
黑旋風(fēng)李逵,在原著里在最后被宋江毒死。雖然個人覺得這個結(jié)局其實挺深刻,但鐵牛在地下肯定會抗議,認(rèn)為與其要掛,不如掛在沙場來得痛快。該片中李逵就是廢掉大元帥司行方后,重傷而死,也可算是李逵滿意的結(jié)果。
浪里白條張順在原著中也是死在涌金門,因觸動警鈴被射死在水里,不過他死的作用并不大。該片中張順化身成董存瑞。進(jìn)攻的時刻到了,為了不讓同志們死在堅城之下,張順毅然舉起水中閘門,雖受數(shù)箭而不倒,終于迎來了勝利。不過從宋江他們都是攀云梯上城門,而沒有走閘門這點來看,我也不知道張順的英勇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最后,行者武松與浪子燕青的死就處理得趕場了??赡苁且驗樵袃晌欢紱]有掛掉,所以在片中下手就不那么狠了。一是追趕方臘受傷而亡,另一個是被砍斷手臂后擺著造型死去。比起原著中一個浪跡天涯,一個坐守寺廟終老,究竟是少了些意境,多了分突兀。
綜合來看,全劇最大的污點就是李師師的表演。也不奇怪,張徹一向只看兄弟情,無視風(fēng)月事。相比之下,谷峰雖然出場不多,但大哥的氣勢就很明顯。姜大衛(wèi)的“大衛(wèi)式”邪笑依舊經(jīng)典。狄龍又是跑了一個大龍?zhí)?。唉,張徹,你偏心是寫在臉上的呀?/div>
4 ) 更新中
看人家這故事。一個電影講了多少個事兒,寫了多少個人。
再看看現(xiàn)在的那些個電影,劇情上多簡單,單薄。
人人死的都是英雄樣,都有個想在史上留名的肝膽,不像現(xiàn)在,都只想在家數(shù)錢。看得我覺得他們身上出來的血都是冒煙的。
108個人是個組合,大家都各自有特色,然后領(lǐng)頭的做好組織管理就可以了,就像打牌。
5 ) 不止斷臂,還斷背呢
狄龍曾戲言自己是邵氏唯一的男性肉彈明星:“你看凡是我演的戲,差不多都有光赤膊的鏡頭,不是肉彈明星是什么?”到了《蕩寇志》,肉彈明星差點變成姜大衛(wèi):甫一開場,就是李師師要看他那一身花繡,紗幔飛舞,衣衫輕解,纖纖玉手撫到燕青胸前——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李翰祥的風(fēng)月片呢。可惜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剛看到燕青胸前的一條龍,鏡頭就被切到別處了。
《水滸》里說燕青的文身“一身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的花繡”,再看電影里,張徹請的化妝師水平實在有限,那條龍跟街邊古惑仔身上的刺青差不多水準(zhǔn),何美之有?還趕不上新版電視劇《水滸傳》里嚴(yán)寬的那身刺繡。不止燕青,還可憐了九紋龍史進(jìn),那一身的青龍刺繡,變成了胸口一個碩大的龍頭,失敗啊失敗。陳觀泰大哥倒還挺滿意,臨死也不忘把胸前的番茄醬擦干凈,露出那個青森森的龍頭,臭美一番。
宋徽宗色迷心竅,也不追問李師師房里怎么突然多了個男人,“從小流落在外的兄弟”這種蹩腳臺詞他也信,不愧是亡國之君。李師師求徽宗寫赦書,徽宗欣然潑墨,字寫得挺不錯,不過——呃,寫的居然不是瘦金體,不知徽宗的心路歷程是什么?難道是想事后不認(rèn)賬?
《新獨臂刀》里姜大衛(wèi)斷臂,到了《蕩寇志》,斷臂的換成了武松狄龍,明顯能看出來狄龍的左手藏在衣服里,鼓鼓囊囊,讓人禁不住要笑。這倆人不但斷臂,還挺斷背,在片子里依然曖昧得很,燕青姜大衛(wèi)去杭州城刺探情報歸來,武松狄龍趕緊迎上前來,鏡頭特寫:握手、拍肩、對視、搭背……那股親熱勁兒,說沒有奸情誰信啊。最后倆人還死在了一起,臨死之前還不忘交換一個但愿同死的欣慰眼神,嘖嘖,這感情,比孫二娘和張青還浪漫呢。
據(jù)說拍《蕩寇志》的時候,狄龍和姜大衛(wèi)倆人好到捧一盒盒飯吃,你喂我我喂你。還真是戲里戲外,難分難解呀。
人物。
金槍手徐寧不用鉤鐮槍倒能理解,畢竟對方也沒有連環(huán)馬。
陳惠敏半裸上身,露出他的標(biāo)志性的雄鷹文身,可惜死的太早,誰讓他演的是雙槍將董平這個爛人呢?其實陳惠敏最能打,這位哥哥當(dāng)年在跛豪吳錫豪手下當(dāng)過打手,還遠(yuǎn)赴日本打過擂臺,兩戰(zhàn)兩勝,成龍、王羽、陳自強等人都去看過。李小龍都夸他:“腳就李小龍,拳就陳惠敏?!迸H税?。
李修賢難得在張徹的片子里戲份吃重一次,浪里白條張順自水中那縱身一躍,瀟灑極了,這一個鏡頭就值了。
王鐘的拼命三郎石秀很出彩,浴血疆場,不肯死在敵人手里,反手一刀自己解決了,漢子?。?br> 演李逵的樊梅生,是樊少皇的老爹,一看就是個莽漢,樊少皇現(xiàn)在越來越有乃父風(fēng)范,《葉問》里的金山找就是這種類型。李逵戰(zhàn)死沙場,沒喝宋江的毒酒,倒也死得痛快。
領(lǐng)兵攻城的時候,宋江大哥和吳用三哥也人模狗樣地沖在最前面,趕著去送死投胎嗎?
陳觀泰演史進(jìn),打得漂亮,不愧是東南亞的搏擊冠軍。
電影名字叫《蕩寇志》,其實跟俞萬春的《蕩寇志》一毛錢關(guān)系都沒有,還是在宣揚所謂梁山好漢、所謂“替天行道”那一套。不過既然如此,又何必找谷峰演宋江?眉目之間奸氣十足,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鳥啊。
張徹電影的取景地是在哪里?怎么每部電影都是一樣的場景?又看見了那座橋,遠(yuǎn)處還是那座亭樓。杭州城的城墻最多也就十米,忒小家子氣了點兒。宋江帶了幾艘船、幾十個人就把城門攻下來了,也不是梁山厲害,方臘一方守城的士兵也就幾十個人——這就是歷史上轟轟烈烈的起義呀。
抓到方臘之后,宋江感嘆一句:“大功雖成,可恨折我一班好兄弟!”然后電影就結(jié)束了。倪匡和張徹的臺詞水平……每次都這樣,一點進(jìn)步?jīng)]有。
6 ) 《蕩寇志》還是不如《水滸傳續(xù)篇》來得恰當(dāng)
《蕩寇志》實為清朝文人于萬春所寫的與原著觀點對立的小說,而看完本片會明白事實上還是施耐庵版《水滸傳》的基調(diào),我大膽猜測一下張徹大導(dǎo)演的想法——他應(yīng)該是借用了《蕩寇志》的書名,這“寇”應(yīng)該指的是方臘,他的意思是梁山好漢受招安后掃平方臘。
比起1972年那部《水滸傳》,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更多,且場場見紅,這應(yīng)該是張徹導(dǎo)演的強項,所以從電影的可看性上來說,這部事實上更精彩。尤其是奉命進(jìn)城探聽消息以圖里應(yīng)外合的七位梁山好漢(孫二娘就當(dāng)爺們看待了),最后全部戰(zhàn)死,且每一位都死得很壯烈
——石秀臨死前殺死了原著中堪與盧俊義競爭全書第一高手的大將石寶(這個改編得太夸張),
史進(jìn)一人賺得南方兩位大將(也稍顯夸張),
張青、孫二娘夫婦為提醒燕青免遭包圍力戰(zhàn)而死,
李逵殺死南方一位大將、唬得南方守軍將士膽戰(zhàn)心驚,
張順則是成為了左右戰(zhàn)爭勝負(fù)的關(guān)鍵手、用自己的性命換得了大軍的順利攻進(jìn)城門,
而燕青則是殺死了南方元帥鄧元覺,并協(xié)同武松一起活捉了方臘,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武松和燕青——張徹師傅對這兩位弟子太厚愛了,本來原著中好好活著的兩位因為張導(dǎo)演的意思,居然最后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死得英勇、死得基情,武松的那句:“小乙”讓我想起十多年后《英雄本色》里大哥那句:“小馬”。武二郎啊武二郎,你的臂膀是為小乙而斷呀,你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陪小乙一起英勇犧牲的啊。。。。
分不清是武俠片還是戰(zhàn)爭片。
燕青自殺小分隊,先是石秀跟石寶拼掉半條命被圍住自盡而亡,然后史進(jìn)為了抓方天定被圍毆而死,緊接著張青孫二娘夫婦中埋伏寡不敵眾捐軀,李逵為了爭取涌金門開門時間以一敵百戰(zhàn)死,張順開涌金門而死,燕青追殺方臘傷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騎馬趕來的武松一來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單臂擒方臘后堅挺而死
蕩寇志,英豪之死寫就的手札;雖然改動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較之原著更為悲壯;谷峰老師的黑宋三,自帶城府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計天底下也就張百萬一家了。
本片是張徹導(dǎo)演【水滸傳】下集,主要講述了梁山好漢征方臘的故事,張徹繼續(xù)發(fā)揮張家班男兒好漢的特色,陽剛味道逼人來,形象突出盤腸大戰(zhàn),死傷枕籍;每個英雄之死,都令人難忘悲壯。
一直覺得水滸傳就是古人的b級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種江湖混名和神功,簡直太適合張徹了。之前看張徹訪談?wù)f到他對水滸傳的理解,特別正點,水滸傳就該這么拍!
張徹拍水滸后征方臘的故事簡直就是一場"陽剛美學(xué)"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漢夠他挑著撿著殺掉了,該死的不該死的都是他用攝像機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殺。姜大衛(wèi)-浪子燕青,眉一顰,嘴角一翹,李修賢-浪里白條張順,看起來神似李小龍,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還有打醬油的狄龍-武松。還行+
別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1080p#狄龍姜大衛(wèi)又?叒叕秀恩愛了,又?叒叕殉情(霧)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關(guān)系有這么親密無間嘛~武二哥莫不是長了千里眼順風(fēng)耳,連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難都能及時策馬趕到拔刀相助,可惜剛下馬就被斷臂了,算是遙相呼應(yīng)新獨臂刀吧,最后又戰(zhàn)死在了一塊兒,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嘖嘖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這么寫。一仗征方臘,燕小乙和武松幾乎全程沒什么對手戲,卻也要在結(jié)尾雙雙赴死,而且死前還相視一笑,那纏綿勁兒比片里那對真正共赴黃泉的夫妻還要動人。別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龍的武松喊著一聲小乙,又是斷臂又是死;所以說同臺戲少怕什么,導(dǎo)演私心起來誰都比不過。P.S.拍得有那么點群英會的意思,但張徹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雖然名字叫蕩寇志,其實和余萬春寫的《蕩寇志》不是一回事,這個主要是寫征方臘的,而且著重在杭州之戰(zhàn),鄧元覺(不是和尚了)、石寶、厲天閏、司行方四個元帥全部登場,也算是熱熱鬧鬧了。
每個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飽滿生動。
每個好漢出場都很有型。死的時候pose都很帶感。
敢情這蕩的是方臘之寇。女追男隔層紗,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繡。給了李修賢頗多戲份,真的跳過水關(guān),帥氣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龍斷去一臂,與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蕩氣回腸反而是孫二娘夫婦。兩場相撲設(shè)計別致。小乙別怕,鐵牛來啦,黑旋風(fēng)這無條件效忠哥哥的義士戰(zhàn)死是一種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種嘆
尼瑪張胖子居然讓李逵燕青武松全領(lǐng)了盒飯!
與原著相比改編不少。一如既往的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卻不知為何都如此迷人,讓人一遍一遍地重溫。石秀的剖腹,史進(jìn)的臨別一語,張順的魂歸涌金門,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撲……看張徹我總是不愛深究細(xì)節(jié),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帶來的震撼。
一個好男子,從生到死,應(yīng)該有事情是能被記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殺四方。我覺得這是劇中人和導(dǎo)演的想法。
好壯烈,好慘烈。。。。全片從頭殺到尾。這陣容真豪華!基本當(dāng)年邵氏的精英全來了,沖著陣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漢威命也!?。垙貙?dǎo)演對原著好漢們結(jié)尾改動真大。。。。。。
看到武二郎騎馬飛奔而至,張老師的首本名句頓時涌上心頭:“我就是來陪他一起死!”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臘后難得善終的兩位啊,張導(dǎo)你不能為了CP大業(yè)就生生把人家拍壯烈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