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cult片的熏陶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個正視淋漓鮮血的勇士,腎上腺素會為應聲散落的殘肢飆升,荷爾蒙在機車的對撞中嗨到天上,跟著導演做信馬由韁的位移,在肆意揮灑的剪輯和震撼的音效里來一次酣暢的情緒大爆炸,可以喊可以罵,想有多隨意就有多隨意,想有多瀟灑就有多瀟灑。但是在M?奈特?沙馬蘭這里,你必須有所收斂,你必須坐穩(wěn)了坐直了,因為柯爾說“I see dead people”,如果一個九歲的小男孩說他能看見死人,你會相信嗎?你會說他是怪胎嗎?心理醫(yī)生馬爾科會相信,柯爾的媽媽不會說他是怪胎。也許這就是《靈異第六感》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理由之一,要知道影史上只有四部恐怖電影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恐怖和驚悚自是本片的亮點,無需夸張的暴力和血腥,絲絲入扣的情節(jié)和冷靜克制的的鏡頭語言足以深入人心。亡靈帶著空洞而絕望的眼神四處游走,放滿神像的紅色帳篷閃爍著冰涼的幽光,淚眼婆娑的男孩躲在角落里瑟瑟發(fā)抖,呼出來的白色空氣清晰可辨……仿佛每一幀影像都在冰點以下的溫度中冷藏著,導演異常冷靜地講著故事,不用渲染,不用刻意煽情,跟著鏡頭走,結局之處,感動尚未走遠,驚駭又突襲而至,讓人冒汗,也讓人脊背發(fā)寒。沙馬蘭的作品向來以顛覆性的故事結局讓人叫絕,但他掌控故事節(jié)奏的純熟和精到以及對人物情感細膩又動人的捕捉也是不可忽視的。雖然電影是按照時間順序推進,其懸疑程度卻絲毫不減,從一開始馬爾科中彈生死未卜,到柯爾的陰陽眼漸漸顯露,再到柯爾對醫(yī)生坦誠相待,開始幫助行走的亡靈,再到柯爾從恐懼中走出與母親親密相擁,再到對醫(yī)生已死的揭示,每個階段都是恰到好處地點到為止,引人入勝的同時情感也在慢慢積累,直到最后的爆發(fā),水到渠成。還有什么比靜水深流處的感動更加自然,傾斜的更加徹底呢。 故事和鏡頭語言的相得益彰使得電影本身有一個良好的框架,但是沙馬蘭并不是等閑之輩,藏匿在恐怖背后的溫情和感動是一劑秒殺N票人的猛藥。影片剛開始一位十年前被馬爾科誤診的孩子情緒崩潰自殺身亡,馬爾科本人也受槍擊而死,但是馬爾科并沒有消失,甚至直到結尾他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那么使他留下來的是什么呢?是未了的心愿,是來不及表達的愛,是放不下的牽掛,是來不及訴說的冤屈,馬爾科想要贖罪,被繼母毒死的女孩想要保護自己的妹妹,柯爾的外婆想要告訴女兒自己每天都為她驕傲?;钪娜俗匪际湃サ娜耍客矶⒅^去的錄影帶入眠,渴望他們的擁抱,渴望他們的溫暖,滿腔的愛因為死亡奪走所愛之人霎時變得寂寞起來。而死了的人要在遙遠的守望中不停的徘徊,看著愛人痛苦卻無能為力,除了盲目的游走還能做些什么呢,每次親近帶來的不是期望中的慰藉而是讓人毛骨悚然的寒氣??聽柕某霈F是被雙方渴望的通靈,因此亡靈得以如愿,生者得以釋懷。 每一個陰魂不散的亡靈里都充滿著無以言說的愛,都有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美好卻帶著無可避免的悲情色彩,我們可以說死亡沒有拋棄愛,死亡不能讓愛消亡,也許正如村上春樹所言“死亡將作為生的對立面永恒存在”,也許他們并沒有真正離開,也許毛骨悚然的瞬間正是逝者飽含深情的擁抱,也許這個冬天真的不太冷。導演M.奈特.沙馬蘭很有天賦,把心理懸疑發(fā)揮到極致,看似平靜但極度駭人的鏡頭達到揪心的感覺,異常冷靜的處理把故事說得很圓滑,結局令人冒汗,震撼~~難怪影片當年上映時,影片放完后會打出導演給觀眾的一句“小貼士”:請不要把結局透露給還沒看過的觀眾。連導演對自己的作品那么有信心,我也沒理由對這部作品沒信心。 然而最令人心動的是,影片不是一般的心理懸疑或驚悚,其骨子里是一股感動的溫情的暖流。母愛、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以及人和“鬼魂”的和諧共處,一切都源于心靈上的溝通與傾聽。“鬼魂不會知道自己死了,而且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一句精辟的臺詞,透出了人與鬼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不是敵對的,斗爭的,而是可以共處的!很有哲思味道的驚悚片!
小男孩柯爾,有特異功能,能看見所有地方的所有鬼魂,他經常被同學們孤立并被稱之為怪胎,他甚至不敢告訴母親自己的能力,唯恐唯一關心自己的母親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怪胎,直到他遇到了心理學家麥克,他向Mike傾訴了一切,但他倆之間的關系發(fā)展,最后結果卻遠不止這么簡單......
在看最后10分鐘之前,我的感覺是這樣的:這不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孩兒有特異功能能看見鬼魂的電影嗎?然后心理醫(yī)生進行各種的疏導,中間加上幾個小孩眼中各種死法的鬼魂之類的嚇人橋段?
這明明就是一部很普通的片子,頂多年代早一點,思維可能超前一點,演員演技好一點,有布魯斯威利斯這種的大牌
有幾處很有意思的地方,小男孩柯爾在學校與麥克一起時看到了三個吊死鬼,他害怕的不敢動,明明是只有他一個人才能看到的,他當時卻對麥克說“你能不能跟他們說讓他們離開?”
而在先前,柯爾也說過自己能看見所有的鬼魂,但是那些鬼魂互相看不見,并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沒有死
柯爾還說,鬼魂會執(zhí)著于自己生前的事
在當時看來,這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他對麥克的請求感覺讓人以為是一個恐懼到極點的小男孩發(fā)自內心的祈求
而對于麥克,妻子對他的冷淡,僅僅因為自己曾經放棄的學生來到了自己的家并持槍自殺,至少麥克是這么認為的。
被妻子的無視,妻子又出軌,讓麥克感到的絕望。
在有一次麥克回家后,那個時候麥克已經發(fā)現自己的妻子出軌了,但家里的電視卻播著自己結婚時的錄像帶,這顯然不是麥克所為。
當時的我理解成妻子出軌的愧疚和對自己曾經丈夫那個樣子的思念。
還有在后來那個求助柯爾的小女孩的葬禮上,話說這種葬禮來的應該都是主家認識的人,但是麥克的到來,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發(fā)現,當時我就顯得很疑惑:那么大個陌生人在自己家里亂竄真的沒事嗎?而柯爾的到來就很容易讓人以為是自己的某一個朋友帶了孩子來,不在意是很正常的。
還有一個對于我來說很有意思的地方,柯爾的媽媽將柯爾從派對上帶回來之后,發(fā)現柯爾身上的傷。在那么晚的情況下,我以為她會打給麥克祈求幫一幫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打給了欺負柯爾的朋友家長,看起來理所應當,但是總感覺哪里不對。
而看完最后的10分鐘,影片將兩個男主的深度,尤其是柯爾給拔高了一大截。
而前面我們看起來很別扭的地方,都得到了非常合理的解釋,也發(fā)現了前面的很多都是暗示,劇情的安排可以說是天衣無縫。
柯爾對麥克讓鬼魂離開的請求,原來是柯爾在恐懼的那一刻忘記自己需要對麥克的隱瞞。 而麥克妻子對于麥克在冷戰(zhàn)加出軌情況下還看結婚錄像帶則是驗證了麥克的死
而其余的地方都是因為麥克在普通人眼里是不存在的。
各種劇情安排的恰到好處,如果放下這個片中的懸疑不說,會發(fā)現更讓人震撼的地方
麥克身上的血,是自麥克死后就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說柯爾一直知道麥克是一個鬼魂,而麥克自己卻不自知。
要知道在電影前半部分的柯爾對鬼魂是極度恐懼的,但是他卻接納了麥克,并對麥克敞開心扉。
而邁克也讓他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鬼魂都想要害自己,有的鬼魂需要柯爾的幫助,而有的鬼魂,像麥克這樣,就是想要幫助柯爾。
如果站在柯爾的立場,我們可以仔細的體會一下,科爾當初是戰(zhàn)勝了多大的恐懼,才會接近麥克
這才是電影最好看的地方
最后我再說一句題外話,對于那些怕鬼的人,可能你認為會有一些壞鬼會傷害自己,人有好人也有壞人,故鬼有好鬼也有壞鬼,那些好鬼們會幫助你的,不要怕
好萊塢的動作男星一旦溫情起來,貌似還是很有點功力的。比如《保鏢》里的Kevin Costner,《變臉》里的Nicolas Cage,還有這部<The Sixth Sense>里的Bruse Willis。 電影中他最后那個悲傷的轉身,一切盡是虛無,回歸一片平和的假象。 還有那個擁有鬼眼的小男孩。一口纏綿的美式英語,纖瘦柔弱,長得那么漂亮。導演在這個小男孩的刻畫上顯得很用心:在他出場的時候,便讓他下意識地戴一副沒有鏡片的眼睛,他知道這個舉動沒有任何意義,但無法控制;他每次從教堂出來都會隨手拿走一個圣像,在他的紅色帳篷里堆滿了一個個從教堂偷回來的圣像,他內心渴望受到上帝的庇護,而在手電的光照下,上帝的面孔卻顯得怪異而模糊。 他內心里巨大的恐懼不被知曉,所有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變作溝通的壁壘。很多人看得悲傷,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童年或者少年時光里的點點陰影。 在你還很小的時候,你會不會獨自蜷縮在被子里思考關于死亡的種種,它應該比打針更疼一些,應該比刀割更疼一些,應該比從學校教學樓頂摔下來更疼一些,應該比父母死去更疼一些,應該比骨頭抽空了更疼一些,還應該比漂浮在宇宙空間里更疼一些。 其實,在我們都很小的時候,有關虛無的種種都已經被思考過。后來的事,不過是一些印證。 電影的拍攝也很出色。比如那段描寫Crowe試圖以一種游戲的形式接近Cole,使他能夠坐到他面前的椅子上與他交談的戲。沒有任何的技巧,只是簡單的鏡頭轉換,但處理得非常干凈利落,就像他們之間發(fā)生的那場對話??此茮]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卻絕對不是任何一道單純的是非題。 還有一些過場的鏡頭,多半是有些陰郁的仰拍。比如Crowe在拉丁文字典上找出那句'Out of the depths...' 的鏡頭之后,緊接著是一個仰拍的清晨光影變換的圣像,從某個角度看去,有些扭曲;還有Cole在驚恐萬分,渴望和媽媽一起睡的鏡頭之后,緊接的是一個近乎直角的仰拍鏡頭,天空和教堂被擠壓成了一種絕望的灰色情緒。 還想提一句片頭驚鴻一瞥的少年,那個舉槍的病態(tài)少年。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但他的演技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非常感人的懸疑片,有人性有劇情 不愧為經典之作 BruceWillis真的很牛比
還好我沒知道結局就看了。
反轉王加催淚王
你不會再來見我了對嗎?也許我們可以假裝明天再見,只是假裝。(看過的所有反轉里面最好的反轉。)
這是能使所有恐怖片失效的偽恐怖片。細節(jié)豐滿有用,內外皆優(yōu)。其意義遠不止對“人死后有執(zhí)念”這一鬼的形成概念進行第一二人稱結合詮釋、巧用反轉敘事增強觀賞性和說服力,作出了驗證式的還原,更在于借人鬼關系隱喻人人:逐步忽視并摒棄了作為人特有的、溝通與理解之能的時下社會,已與行尸無甚區(qū)別。
教科書級別的懸念
這小孩太正了!
全美觀眾票選1999年最喜愛的影片。驚悚懸疑片,其中有幾個鏡頭確實突兀嚇了我一跳。猛男布魯斯·威利斯向來演那種槍戰(zhàn)動作片,例如虎膽龍威系列,此片算是文戲,但他的拿捏相當到位,里面的主角小演員簡直是天才童星。
雖然第一次看《第六感》已是四年前的事,但現在仍然記憶猶新??粗熬椭肋@是一部驚悚片,看的過程也的確被個別鏡頭“驚悚”了幾下,但沒想到的是,真正令人恐懼,心有余悸的卻是影片的最后一分鐘。當之前兩個小時“驚悚”情節(jié)的鋪墊成熟時,最后一分鐘的真相大白更像是一種宣泄,一種試圖沖破所有觀看者心里防線的宣泄,而我的確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那是一種發(fā)自心靈深處的震顫,一種深刻的心理體驗。
又是一部以結局見長的電影
他們無處不在,就像正常人一樣到處行走,他們彼此看不到對方,只能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不再害怕……”
...可惜已經看過《小島驚魂》了...太早猜到了結局...而且漏洞多啊~
天才兒童演員.出人意料的結局.
一開始看以為是心理片,看了一半失望的發(fā)現是老套的鬼片,看到最后驚奇的發(fā)現原來是鬼心理片,暈~~
最意外的結局,只有電影能夠很好地表達。其中較恐怖的鏡頭大概是床下看到鬼娃...最悲的畫面是布魯斯威利斯發(fā)現自己背上都是血,原來是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在無意中反而幫助了那個有鬼眼的孩子。個人覺得比《小島驚魂》要好,但是那是基德曼演的,也有加分了。算一個類型吧
看到最后眼淚嘩嘩。。的驚悚片。。。
愛竟然成了本片最大的懸念
1、這部片子最驕傲的地方就是看過的人,都不劇透!2、這是感人的驚悚片,表妹和我嚇得尖叫,感動得哭了。3、導演27歲就拍出了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電影,居然還在電影里客串了一把路人甲。LOL 阿拉表妹說,姐姐你為什么在假期最后一天看這樣的片子!怕上班打瞌睡嗎。
四次情節(jié)升華:第一次是Cole幫助死去的小女孩如愿,代表與自己和解;第二次是Cole拔出石中劍,代表與同齡人和解;第三次是告訴媽媽真相,代表與家人和解,而媽媽也與自己的媽媽和解。第四次,也就是全篇最精彩的一筆,即Mike與妻子以及自己的和解。那些正常世界無法言語的,只能透過非正常的世界告知。
小孩和媽咪的那一段結局 真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