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看的,畫幅很有說明力,導演真的很可愛,很有魅力的人。電影的群戲做的很出彩,小演員的戲份很散,但是前期鋪設的夠多了,中期的其他人戲份體現的主題無法淡化有些“死亡教育”性質的小女孩的戲。每個人都因一個人的離去不同程度的忙碌著,女孩無言且消失的身影反而使觀眾自己帶入女孩觀察他人,而悲情自己,更加像把觀眾直接內化成女孩,是很高明的手法,之前的電影沒有給我這么明顯的感受。女孩母親在公共洗手池上上廁所的戲一下就把人物的性格和出境做出來了,很高明。導演很少用音樂,唯一的歌曲是女孩和母親合作表演時母親唱的歌:因為有你我才觸碰的到天堂....他人的鼓勵和禮物,女兒和母親赤裸裸的表達出對死亡的直面和無窮的愛意,還有父親送女孩的畫,與之前的作品風格形成很大的差異,完全是為小孩畫的幻想中相互擁抱的動物,讓一直處于被動和痛苦回避的父親表現出無窮的愛意。每個人不同的悲傷在孩子的眼中會合,差不多是最后的長鏡頭,女孩在許愿時直面鏡頭,不僅打破了第四面墻,高強度的噪音使觀眾處于一種虛無和魔幻的狀態(tài),在影片中提出的玄學和量子治療在此時仿佛在暗示觀眾,女孩好像在和觀眾溝通,觀眾也不由自主的為父親祈禱。好像觀眾目睹了一切,現在要為女孩父親祈禱。孩子倔強和稚嫩的眼神讓人心疼,電影的參與度也大大提高...
圖騰是我北影節(jié)的最大驚喜,已二刷。第二場在三里屯美嘉就發(fā)現有問題:這個電影院為了省錢燈泡偏暗,結果電影的質感損失大半。
圖騰的大部分場景都在室內或者夜晚,基本是靠自然光,所以暗部有大量細節(jié),因為第一場我是在資料館看的,燈泡正常,所以我知道她“原來”是什么樣子。
本來推薦朋友在上影節(jié)看,票都買了,可惜她病了沒看成。不過據說美羅城這一場照度還是不足,畫面灰蒙蒙的,喪失大量細節(jié)。
希望片方以后在國內再放時,多向影院強調一下技術標準,讓這部好電影完整地呈現給影迷。
我來之前什么功課都沒做,甚至直到最后才知道電影叫《圖騰》,起初我還以為是一個母女間的故事,但是看著看著發(fā)覺這是講家庭的主題。 老實說這是第一次在大熒幕看外語片,雖然只有一個多小時,但是我還是覺得有點長,中途幾次想拿手機看時間最后還是忍住了。 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個片子把樂景哀情玩兒到了極致——家人團聚、歡樂聚會,生日快樂,但是生日派對的主人將死,更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弟弟、丈夫和父親就要離開。 電影以女孩的視角,整體圍繞給女孩的父親準備生日派對展開。 其實是特別平淡的小事,影片的高潮也不過是女孩和媽媽表演歌唱那一段,但是中途給了男人眼神的特寫,看起來完全是樂景,但是真的蠻催淚的,也不是強行煽情的那種。 結尾是女孩看著她爸的生日蛋糕,在火光的映照下漸漸從笑變淚,然后畫面一黑,是空曠的房間,預示著男人的死亡,至此影片結束。 之后播放片尾,伴著字幕滾動的應該是導演和女兒的一段錄音。 唉!唉!不知道怎么表達了,我以前看的都是些商業(yè)片,第一次看這種,感覺要緩很久了。
兩個E人主創(chuàng)竟然來自一個非常I的電影?“我很喜歡人群,對我來說與他人的距離越近,我越感到舒適。”“在微觀與宏觀間來回探索的過程,能夠構建出不同規(guī)模的社群、文化共同體?!?
和觀專欄深度專訪《圖騰》導演莉拉·阿維萊斯與主演蒙特塞拉特·馬拉尼翁,暢聊這部來自墨西哥卻通往全世界的“女孩與家”的電影。
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官方推薦單元的電影《圖騰》的時間跨度不長,它由窸窸窣窣的瑣碎組接,講述了一家人籌備生日派對的一天。故事的主角是7歲女孩索爾,而生日的壽星則是她患病的父親。這種設定就注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沖散尋常生日派對的歡樂。年幼的索爾無法理解自己未來要面臨什么,只能通過模糊的感知,預感生活將會發(fā)生巨變。
這是一個有關于“根”的別樣故事。電影以女孩索爾的視角展開對周遭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的人和事的觀察,展現了墨西哥文化對于死亡與生命的別樣哲學觀。它用豐富的意象和大量的群像,彌合了魔幻與現實間的隔閡,憂傷而溫馨,飽滿又自然,能夠激起普世的情感共鳴。本片由和觀映像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獨家發(fā)行,曾入圍第73屆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曾在第4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新秀電影競賽單元獲得“火鳥大獎”最佳電影,也曾在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天壇獎競賽單元摘得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與最佳音樂三項大獎。和觀專欄曾在4月份有幸對《圖騰》導演莉拉·阿維萊斯(下文Lila)與女演員蒙特塞拉特·馬拉尼翁(下文Mon)進行了深度專訪。她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短暫的交流中展現了拉丁美洲人獨有的豁達與開朗,同時從多個角度解讀了《圖騰》背后的工作方法與文化根源。
和觀映像:為什么會想要給電影取名《圖騰》?
Lila:“圖騰”如字面意思,是一種神圣的象征。雖然在我的電影里并不能直接看到類似的內容,但內核上的相似性是有的。就像我們所知的澳大利亞或加拿大的圖騰柱,發(fā)源于遙遠的古文明,木質的結構上繪有一些神圣的動物。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它們承載著秘密和歷史。
導演有時候是要經歷這個過程,冥思苦想問自己“到底要給電影取什么名字好呢”(笑)?!皥D騰”這個詞好就好在有很大的詮釋空間。觀眾可能會認為“圖騰”是愛,是家族,是死亡,等等。我喜歡這樣和觀眾共同解讀的行為。它讓我感到很特別。
和觀映像:所以說關于這個問題,每個觀眾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那究竟是什么樣的初衷促使您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
Lila:就像我所說,每個人都來自一個“部落”,一個家庭,或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稱之為“家”的屋子。我在非常年輕時就有了自己的女兒,于是我想要在這部電影中探索“家”的概念。
同時,我很喜歡“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間的差別。對我來說,“微觀宇宙”是可以小到與每個人朝夕相伴的身體;同時,它可以是一間屋子、一個家庭;而“宏觀宇宙”可以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也就是社群的概念。在微觀與宏觀間來回探索的過程,能夠構建出不同規(guī)模的社群、文化共同體。
和觀映像:這部電影的家庭更像是您所提到的“微觀宇宙”。從某個側面來講它也是墨西哥文化的橫切面。透過這個家庭可以看到墨西哥人們如何在混亂中掙扎著經營龐大的家族,如何從容地面對和處理死亡。為什么會想以這樣的方式講故事?
Lila:我很喜歡人群,對我來說與他人的距離越近,我越感到舒適。片子當中所呈現的是一種極端狀態(tài),因為極端狀態(tài)更能夠用逼仄的心理空間讓人物迸發(fā)出人性的瞬間。人是很狡猾的生物,一切正常平靜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偽裝自己的,只有類似死亡這樣的重大轉折能夠讓我們在破碎的邊緣徘徊。這時的人們是異常敏感的,也最容易展現情感,最容易露出真實自我。
不是所有墨西哥的家庭都會這樣面對和處理至親的離開,這是一個并不常見的故事。然而它也有存在的空間,這其中所構建出的人們的溝通模式正是多元性的體現。多元性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同樣珍貴的還有我們被賦予的表達自我的能力與天賦。能夠拍攝這部電影、與他人合作是非常幸運的。我故事中的人物都非常美麗(尤其我身邊的Mon),能夠通過鏡頭靠近他們、聆聽他們、讀懂他們,是很神圣的過程。
導演有時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權威中,對片場的一切人事物有很強的掌控欲。但在這部電影中,我的演員們都是特別纖細敏感的,尤其我的兩位小女主角,她們會很直白地向我表達當天的狀態(tài):有時她們是遲緩憂郁的,有時又異常的能量飽滿。所以從我和攝影師的工作方法就是順其自然,深入再深入地體察,而不是去要求。這也是家庭的意義:相互關照,相互攙扶。更甚者,這其中能看到表達與溝通的重要性。拍電影是這樣,人生亦然。
和觀映像:確實是這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是更加直白的。在這個問題上或許Mon也有自己的體悟。與這樣的兩位小演員共同創(chuàng)作的經歷是怎樣的?
Mon:這個過程很有趣,非常有趣。這部電影有關家庭,所以我們演員之間都有很深的情感連接,尤其我和我片中的女兒。我們相處的密度很高,花了很多的時間在一起嬉笑打鬧,雖然不少這樣的戲份都被剪掉了(笑)。這讓我們培養(yǎng)出了非常難得的默契。
和觀映像:做為觀眾,我們都能感受到你和女兒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是多么堅固,還懷疑過小演員或許就是你的親生女兒。會幫她做表演上的調整嗎?
Mon:謝謝這樣的稱贊(笑)。總之我們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尤其在開拍前。就像Lila說的,我會把她當作另一個成熟的個體與她建立聯(lián)系,并不存在我對她的教導或調整。跟與任何一個人普通地交往沒什么差別。Lila:電影中的情感流動真的很神秘。我的選角工作是與我上一部劇情長片《女服務員》的主演Gabriela Cartol一起完成的,整個過程并非高度工業(yè)化的——我們并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面試成百上千的小女孩并從中挑選,也沒有成本讓演員們去進行大量的預演。
開拍前的準備是緊張又順其自然的,孩子們和成年演員們都能完全舒展地做自己。我很喜歡自己完成自己的選角工作,雖然這有時候讓我筋疲力盡,但我總能在過程中就捕捉到一些東西,有時候會非常激動:“哇,這里將來一定會有很好的化學反應!”也因為我有相似自身經歷的緣故,我對把握片中兩對母女(的選角)感到非常從容。
和觀映像:所以孩子們根本不需要明白自己在演戲。她們只需要相信自己和眼前的“母親”,并且表達情感就好。這聽起來非常游刃有余。不過明顯這個家族很龐大,有兩個小姑娘在場,兩個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也有大量的成人演員。很多場面的調度一定非常復雜。這種“混亂”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嗎?
Lila: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編劇階段自己快樂地敲鍵盤寫下這些段落時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一到拍攝階段就蕩然無存。雖然在選角與開拍前我以順其自然的方式構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但開機后我的壓力倍增。明明過程中一直告誡演員們舒適做自己就好,但當我翻看當時的工作照,完全看得見口罩下的Lila有雙隨時都要爆炸的眼睛,哈哈。
不過我很喜歡這種壓力。我太厭惡提前演練了,所以我必須面對這種壓力,而它也讓我更多的與我的演員站在一起。不僅僅是演員,還有我的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我們每天都在主動投身這種混亂,兩個小女孩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我們,工作中我們時常歡笑,而且深深愛著彼此。
和觀映像:會有扛不住壓力而失控的時候嗎?
和觀映像:好像很多導演都會這樣講?哈哈哈,這樣說顯得好刻薄。有沒有什么故事可以作證?
Lila:講講我們每次成功拍攝一場戲之后的獨特慶祝吧。每完成一場大家都很滿意的拍攝,整個片場都會一起邊唱邊跳舞。這個場面也蠻“混亂”的,嚴格意義上來講大多數人都不是在“跳舞”,天知道我們到底在干什么。
但是...... 而我總會接一個煩人的“但是”,因為有不少鏡頭我認為還有調整的空間。我認為拍電影就是這樣有魅力的事情,像一場體育賽事一樣需要團結協(xié)作,但同時又可以在一天結束時翻過一頁,第二天重新開始。
和觀映像:我們接著聊聊人物吧。Mon的角色,Nuri,在《圖騰》這部電影中顯得很不平常。其他成年人的書寫在這部電影中非常克制,幾乎沒有情緒的起伏,但Nuri這個角色卻承擔著表露憂傷、脆弱、畏懼和不舍的感受的重任。Mon怎樣理解這個角色?
Mon:正如你所說她是一個悲傷的人。作為家族中唯一一個希望能夠繼續(xù)化療的成員,她在與病重的弟弟的思想斗爭中敗下陣來,不得已向死亡妥協(xié)。于是她選擇了逃避,用酒精和廚房瑣事來逃避親人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卻無能為力的痛苦。這個角色的內心負擔真的非常重。
和觀映像:她頭頂著流露控制欲的大姐,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又是整個事件的當事人,或許這也是大家族中“Middle Child”的現實困境。
Mon:的確是這樣。Nuri其實是家庭隱性的精神力體現,很溫和的同時又堅定,試圖主導整個家族在處理弟弟病情與治療方法的走向,可惜敗給了非常強勢的姐姐。包括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Middle Child是家庭的粘合劑。
和觀映像:對于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拋開最新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家庭,《圖騰》中如此龐大的家族是很遠離自身生活體驗的。但這卻是墨西哥或拉美人的傳統(tǒng)。
Lila:這是墨西哥文化的典型特征。拉美人確實大都生長在成員眾多的大家族中,像一把正在演奏的手風琴一樣可以拓展延伸。這點也是我創(chuàng)作劇本時很享受的部分,探討觀察家庭生態(tài)中的不同性格、不同行為模式和情感流露。得益于這個精神空間,我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家庭成員,在大的空間中分割組合小的空間和其中的人物,向下找到個體存在的基礎和必然。
Mon就是這樣的大家族中長大的。
Mon:對,兄弟姐妹一共四人,我是老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圖騰》的很多主創(chuàng)在劇本討論階段都在故事中發(fā)現了和自己親身經歷相同的部分。于是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過就更像“一家人在一起完成一件事”了。
和觀映像:戲里戲外,這個家族的中心都是小女孩吧?
Lila:對的,索爾的拉丁文意思是“太陽”,她是這個家族的內核。現在的孩子們都太依賴電子設備和互聯(lián)網,屏幕和信息的爆炸讓他們從現實生活中逐漸隱形,變得遲鈍。對我的故事來說,我需要一個7歲的孩童同時擁有著敏銳的覺察能力和更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從她開始,我們回到家庭、回到自身。
她是我最先完成創(chuàng)作的人物,其他的部分.....雖然我是一個很希望故事自己書寫的隨性的創(chuàng)作者,作為拉丁人好像也有著這樣的基因,“車到山前必有路”,但是從上一部《女服務員》之后我就有了很清晰的關于《圖騰》的想法,所有其他的人物也都在索爾之后就很快成形。
和觀映像:眾多人物中有個很有意思的,就是大家族的爸爸,也就是索爾的爺爺。他是個心理醫(yī)生,也是家族中看起來最有智慧的人。但他又是個失語者,必須借助工具才能講話。好像有種故意為之的俏皮,“既然你那么全能,那我偏要讓你講不出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人物設定?
Lila:哈哈,你的總結非常有意思!首先是心理醫(yī)生的設定,我察覺到了當下時代非常普世的對于萬物本源的渴求。人們關心花草,關心宇宙,關心自己的情緒,試圖搞清楚這一切是為什么。并且家庭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中也相當重要,所以才有了這個職業(yè)設定。
其次,這種反差感嘛......世界就是充滿未知魔力的,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作為父母,總是喜歡給下一代施壓,子女們快要被肩膀上的擔子壓垮了!我的女兒就經常對我這么講。這位父親這么有才能,一定會需要另外一層身份才能讓子女們平衡住自我、在家庭中站穩(wěn),不至于被重壓得無法呼吸。所以我就讓他......變啞了。
和觀映像:感覺是個又棒又糟糕的做法呢,哈哈哈!同時,我們會注意到片中的兩位男性家庭成員,一位是重病的畫家,一位是威嚴的心理醫(yī)生大家長;而女性成員們,似乎除了身為“母親”之外沒有明確的社會身份。這一點上,似乎也有悖于當下的女性主義思潮。這一點上Lila怎么看?
Lila: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首先,母親是我非常熟悉的女性身份。我的電影都與我自己距離很近,我第一部長片《女服務員》的誕生源于我漫長的服務業(yè)工作經歷;我同時又年少生女,對母親的身份深有體會。所以這些故事都可以有真實溯源。
我所成長的環(huán)境其實是一個有眾多強勢女性成員的家族。我的父親是一個很溫和的人,媽媽和其他女性親戚都是大嗓門,可以很雷厲風行地處理家庭大小事。其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也是非常顯性的女性力量的彰顯。同時,雖然這是一件非常意義深遠的事,但我認為當下一部分對于女性導演或者女性視角的強調總有過分執(zhí)意的意味,而忽略了現實和人物。所以我在描繪我看到的、我熟悉的世界,這些女性人物在我眼中閃耀著非常迷人的魅力。
和觀映像:這么想來真是很有意思,兩個男性角色間鮮有任何深度的溝通;而兩姐妹雖然爭執(zhí)不斷,卻也從未間斷過彼此間的交流。接下來可以聊聊結局嗎?不少觀眾看完后都說,覺得這個結局太值得細細發(fā)散了。
Lila:我有一條通用于所有電影的最好的建議:不要聽導演解讀結局。我覺得《圖騰》是那種需要進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它所傳遞的情緒非常豐富,故事的事實其實并不重要。如果有了解讀,反而非常折損這個故事的魅力。
Mon:如果觀眾能體會到一些東西,這個就是結局本身。
和觀映像:最后我們來聊聊死亡吧。電影里的家庭面對死亡相當樂觀,這在東亞是一種近乎不可能達成的事情。在文學界,人們對拉美人獨特的死亡哲學早有耳聞;但主流電影界卻比較滯后。有賴于《尋夢環(huán)游記》這種大的商業(yè)作品,人們開始對其有印象。您怎么看待自己文化中這樣的傳統(tǒng)?
Lila:我們的電影世界首映是在柏林。結束后我被問到這個問題很多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會如此豁達。我們的傳統(tǒng)對于祖先有著崇高的敬仰,這點好像跟中國有相似之處,人們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來處。但事實上,死亡依舊是每個人生命當中沉重和悲傷的經歷。不過,拉丁民族表露情感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種熱情開朗也幫助我們不少。
作為上影節(jié)的告尾,不免多了幾分期待。作為一個不懂鏡頭語言的人,以下言論也只是個人的,私人的感受。
前半段和后半段有一些割裂之感。
1.三種對比——男性和女性、科技與原始、生命與死亡。
在篇目中,我注意到男性在家庭中的“失語”。片中前段唯二的男性,一個衰老,一個疾病纏身,幾近隱沒在片子的角落。話語是權利的象征,失語則是失去權利,無論是變聲器亦或是一閃而過的身影都說明著在這樣的家庭里的權利構筑。
而片中的女性,尤其是父親的姐姐,以一種中性化的形象出現,片中給出了一段沐浴的場景,其中的女性象征也是去性別化的。相較于女主的母親,以一種更加女性化的形象體現,而父親的姐姐更接近于這種家庭的中心。
科技與自然的分野。在片中,家庭的布局多呈現原始化,大人也不止一次地進行著某種儀式來驅邪,或者保佑。而作為小孩的女主,唯一的未知視角,卻用著現代化的科技來詢問“父親能否活下來”“世界末日會不會來臨”這樣的問題。大人迷信,小孩科學,那就值得玩味了。
生命與死亡是貫穿全劇的線索,也是脈絡最清晰的主線,但我卻無從下筆。因為當它與家庭勾連,那就變成一種圖騰,生生不息,也引出了下一個問題——圖騰的含義
2.圖騰的含義
作為電影的片名,我卻不太能理解含義。是家族精神的延綿?那未免有些主次不分。是一種象征?也許我道行太淺。
我只知道孔明燈的類似產物的破滅和小女孩堅定莊重的吹滅蠟燭,或者說,像某種古老的祭壇儀式。
眼神的三次變化,最后蓄滿淚花。
總而言之,最后二十分鐘還是給我?guī)砹瞬簧俑袆拥?,雖然我無法用理論化的語句去構建它。但當看到眼淚的那一瞬間,我突然也有涌動的沖動…
上影節(jié)最后一場,值得紀念。
電影本身可以給四星,多加一星給小女主的最后一個鏡頭。很多評論說吵,怕是難以茍同。也許是對拉美文化缺乏理解,或是對不同家庭形式的認知有些許狹隘(并沒有任何拉踩之意)。
一部電影,一天時間,一個家庭,一場生日派對。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情節(jié),壓縮到不能再壓縮的時間跨度。但是,私以為人物刻畫已足夠豐滿,情感渲染已足夠到位。
其實,我一直覺得拉美家庭文化和東亞家庭有些許共通之處,大概是因為大家族文化中那份無法割舍的羈絆吧。不過拉美文化顯然要外放得多、dramatic得多,也就表現得更加“嘈雜”。大家不理解可以,但說“吵”大可不必。
說實話,從電影中場開始眼淚就止不住地流。看到病危的男主身邊每一個人復雜的情緒和反應、在自己派對上強撐著不愿倒下的托納、戴著小丑假發(fā)騎在媽媽肩上,借著媽媽的歌喉“歌頌”天堂的女兒、當然還有倒數第二個鏡頭中Sol那雙直勾勾地望向觀眾、那么堅定卻又那么悲傷的眼睛……在觀影過程中不禁反復質問自己:當最親近的人走向死亡的那一刻,我又會流露出怎樣的神情呢。
小制作、小視角、小主題,就連接近正方形的畫幅都是普通電影的一半。但為什么,情感卻可以如此強烈呢。
另外,特別喜歡片中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時間是循環(huán)往復的,但它并不會回到原點,而是在不斷地螺旋上升。
(一點拙見,歡迎討論。另外,6.18晚場觀影體驗極差,全程有人不僅攝屏還開閃光燈、有人交談、有人看手機。等到片尾更是一大群人舉起手機拍攝…在此懇請大家,片尾演職員表也是電影版權的一部分,請不要侵權攝屏。希望每一年的觀眾們也能像電影節(jié)一樣,越來越好吧~)
第13屆北京電影節(jié)第26部。這么一大家子在有限的時空內全都交代的很清楚,細節(jié)鋪陳到位,情緒戳人有力,調度豐富不刻意,這拍的不好啥拍的好?小女孩好孤獨,傭人好暖。
生日會卻遲遲不見主角,明明是慶祝卻更像告別。女巫要祛除墻上的煞氣,父親要撤下墻上的舊作,姑姑做好了蛋糕卻端不出去,跟媽媽的雙人歌劇卻把人看哭。熱氣球墜落仿佛不祥的征兆,問手機世界末日卻不回答。我攢下羅望子種子,聽蜂鳥震動翅膀,生活的磨難不會把我們打倒,我的墨西哥牛仔今天不是末日。
老實說還是比去年卡拉西蒙的金熊之作《阿爾卡拉斯》差很遠的(這倆在電影節(jié)選片策略上是一樣的)。人去樓空的三個空鏡收尾挺加分。@Berlinale73
在與女孩長久的對視里,我們以圖像完成一種古老的告別儀式。導演群像的掌控力和個體情感的言說都夠完整。
很墨西哥式家庭的羈絆,敘事的節(jié)奏和線索的鋪設都這么好。驅魔、祈禱和生日聚會三場儀式是最穩(wěn)定的所在,而日常生活則一直充斥著無序、混亂和不安以及對Tonya死亡的預言。主視角其實可以更聚焦在Sol自身,現在的分散感覺帶有一種刻意但實際上并不是單純切換到全知視角。Sol和自然的聯(lián)結以及所謂“通靈”的一種觀察更能和結尾似念咒般對心聲的放大,和之后死亡寧靜地降臨呼應上。不過家人相處的部分每一場都堪稱完美,這些場景是真實的、疼痛的,我甚至從開場車穿越隧道,Sol說出自己的愿望開始就不可抑制地流淚。
散點透視,燭光搖曳,生死之影。
值得褒獎的地方在于全體卡司無比自然的表演
賣點是小女孩視角,可全片拍得最流暢的地方是小女孩缺失的一段。
圖騰大概一直在變,對小女孩Sol而言,父親即將倒塌,驅魔形如兒戲,手機里說世界末日是必然的,老去的女人戲說自己是女巫,表演時口型對唱,仿佛自我已注入那個哀怨高歌的女人,又有貓、蝸牛、螳螂等等一切靈物,沉重的死亡之前,還有奔涌的愛來照耀強撐的活力。所以最后鏡頭一轉,萬物寂靜,燭光飄搖,那一刻很有抽離的味道,挺妙的。小演員真是挺不錯,看著看著就會升起一些疼惜的感覺。三星半。#北影節(jié)13#16,資料館
#2023 EFM# 主競賽入圍??梢愿ɡの髅傻膬刹恳黄矗∨⒋蠹彝サ膽蚨俭w現導演強悍的調度能力,景別非常局限在中近景,大量的細節(jié)鋪陳同時也極為精確和小心地控制信息(畫外空間的聲音等等),一點一點揭示出來的過程也比較吸引觀眾,嚴格限定在一天一夜也是個挺大的挑戰(zhàn)。影片最好的還是這個復雜情緒的拿捏,混合了極度傷感的歡聚(居然有點夠到小津的境界了)。應該有獎拿??!
僅維持住技術層面的流暢,攤煎餅的拍法造成視角渙散,又無法如《阿爾卡拉斯》那樣直戳階級痛點,讓一家人在分裂的迂回中重新聚攏,于是更像是對開篇即成定局的人物關系進行調味劑般的擴寫。
北影節(jié)|能在電影院里看優(yōu)質的電影實在是太好了,讓人對電影充滿信心和感激。 群戲調度及表演堪稱一絕,尤其是小女孩的表演真是驚艷,全片最精妙的在于在熱鬧的一天里不顯山漏水的絕望和苦澀,直至最后我?guī)缀醣恍∨⒌傻臒o法呼吸,她在質問,而我和她周遭強顏歡笑的大人一樣給不了答案。以及,攝影和聲音都做的非常出色,讓這樣的微妙情緒得以落地。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3正方形畫框中的家庭群像,一些動人的瞬間(??/結尾凝視),除此之外還是看不懂拉美電影
#13thBJIFF No.4 @英嘉 其實,這是一部恐怖片。外表作為一種家庭影像,四比三畫幅以及手持(DV)攝影,外顯的特征努力地營造正常的家庭氛圍。但全程人物忽略攝影機的存在以及最后女孩突然地直接注視,毫無疑問地將觀看者指向死去奶奶的魂靈?;觎`縈繞著原先的家庭周圍,注視著這個家庭的幸與不幸,在深深凝望女孩之后卻被女孩所注視。
影片體現出導演出色的場面調度能力,節(jié)奏很舒服,未來可期。
#BJIFF2023# 太生活流,有些又太形式,講的也不深
3.5 像Dogma95的某些律條/作品在2023突然重現。情感濃度很高的家庭群像,散點視角、全程近景/特寫、從未間斷的嘈雜聲響,還原出童年特殊一夜的所觀所感。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他的最后一個生日宴,包括他自己,但所有人還是佯裝歡樂。而真正受傷的孩子,則往往是在一個瞬間突然長大的。演員的群戲絕佳,導演技法扎實,但太“滿”了一點,導致我到后段才艱難代入。最后女孩臉龐的定格、搬離后的空鏡,如同一記重錘。/北影節(jié)
#HKIFF47# 擷取到了一些靈動的生活碎片,流轉于餐前屋后,難忘的、輕盈的,也不乏沉重的。氣球載著眾人的祝福飛上天空,卻被一把火燒盡,死亡的前奏,分離的圖騰。
西語電影人怎么這么會拍家庭和小孩啊?。。。。。。。?!
為西班牙裔小朋友的眼睛加一星嗚嗚嗚嗚嗚。希望有電影節(jié)設立一個最佳小朋友獎,然后首先授予全體西班牙裔兒童最佳小朋友終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