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年的夢
當年才五六歲吧,在梅縣“百花洲”看過一部人與獅子的片。場景遼闊,題材新穎,人看情節(jié)我看獅子,現(xiàn)在猶記那幕明麗綠色的好感。
成年之后吧,回憶兒時,又回想起這一幕。于今幾近三十年,縈懷不忘。試圖努力找尋,使用各種關鍵詞,查找80年代譯制片名錄等,無果。后來在百度上提問搜尋,排查,發(fā)現(xiàn)了《獅子與我》。下載來看后,幾乎可以確定是他了,畢竟涉及獅子的影片如此之少——雖然我只記得那時只是滿屏獅子,一點情節(jié)都記不起來。
家里還有本“野生的愛爾莎”小人書,故事情節(jié)一樣,看來是同個原著改編出來的。
呵呵,這部片當年和父母一起看的,待要讓他們辨認一下,究竟是與不是。
2 ) 當人類掛念動物
1
野生動物生來自由,哪里需要人來擔心?
但因為女主角和小獅子愛爾莎,天長日久,日久生情,所以會害怕母獅被大憤怒的象群踐踏。所以必須把它放生。
但是和古道爾,還有保護穿山甲的動物學家來說不一樣的是,她只是一個管理員的妻子。他們是用家庭牛奶配方把它養(yǎng)大的。
所以里面很搞笑的部分都是很不專業(yè)的地方。比如把獅子每天帶到叢林當中去打獵,碰到一只疣豬,最后被野豬扁了一頓。還有一次給她弄來了林洋吃,結果他都不知道怎么下口,真是一只溫順的寵物小獅子呢。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事實永遠比電影來的殘酷的多。但電影中的浪漫主義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現(xiàn)在肯尼亞梅魯山區(qū)的包括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黑人,都是因為受到這部影片的鼓舞。
2
這是一部很老式的電影,加上巴里的經(jīng)典音樂。演員都是溫文爾雅型的,不會搶了獅子的戲。
但要想想,這可是當年沒有BBC紀錄片時候,人們會有多么狂熱的喜歡。喜歡獅子的各種游戲,喜歡想象把獅子當成寵物那樣的危險,喜歡和他們在海邊散步的感覺。
如今30年過去,種群數(shù)量已經(jīng)從8萬只減少到2萬只。
3 ) 有關劇情的一點補充,本片又名《獅子與我 》
90年代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
1980年1月4日,69歲的喬伊.亞當森突然死在肯尼亞東北部的自然保護區(qū)里,最初的消息說她是被獅子咬死的,后來警方查明她是被當?shù)匾粋€牧人殺害的。這恰恰證明了她生前說過的一句話:“可怕的不是動物,而是人!”。 喬伊.亞當森的一生,是極不尋常,令人驚異的一生。她出生于奧地利的維也納,從小就喜愛動物。1937年5月,她來到了非洲肯尼亞的原始叢林。從此,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在43年的漫長歲月中,她和她的丈夫喬治.亞當森一起,開展了對母獅愛爾莎和母獵豹皮芭的實驗工作。 遺孤小母獅愛爾莎是在喬伊.亞當森的精心照料下長大的。她們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兩年過去了,愛爾莎長成了一只威武健壯的大獅子。愛爾莎到了自立的年齡,亞當森決定讓她重返大自然,并對愛爾莎進行了科學的訓練。她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愛爾莎終于在叢林中過上了野生生活。最令人驚異的是,母獅愛爾莎重返大自然以后,竟然找了個野生雄獅作伴侶,還把一窩小獅子領回到亞當森夫婦的營地,似乎想把她的孩子介紹給他們二人。愛爾莎把亞當森夫婦看作自己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一直到死。
這兩位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著名實踐家,畢生與飛禽走獸為伍,但最終沒有葬身于兇猛的獅子之口,卻死于萬物之靈的人:夫人被3個肯尼亞人殺害,因為她公開揭露和譴責國際走私集團殺害非洲動物牟利的行徑;埃丹森本人在83歲高齡時因救援一批遭到土匪攔劫的德國游客,被槍殺。
她的姐姐要是也能一起獲得自由就更好了 http://v.pps.tv/play_33PXWP.html#from_splay
190530★★★★真是一點都不無聊,完爆最近看的三部現(xiàn)代出品的電影,剪輯感雖然比較明顯,但不會讓人吐槽,各個角色的剪輯處理比起現(xiàn)在國產(chǎn)CG角色和真人電影的互動都要自然的多,1966都有這是水平已經(jīng)了不起了,說明技術不成問題,看電影人是否有認真的態(tài)度。PS:最后兩母獅爭斗的長鏡頭看的我目瞪口呆,好爆!
除了能夠取悅主人的Elsa外,其他有直接接觸的獅子要不就被打死要不就送動物園。表面上看主題是保護動物,但骨子里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很強。
我們?nèi)祟惖某砷L過程,像愛爾莎一樣,必然也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成長的陣痛。上個世紀由于人們的生存與生活條件艱苦,孩子們從小有兄弟姐妹,鄰里社會的自然生存磨難,就像是自然中成長的獅子,可能沒有這個陣痛。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人類不再有戰(zhàn)爭、饑餓,特別是中國的獨生子政策,使這個時代出生的人,像愛爾莎重回叢林一樣,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一個過程--成長的陣痛。
such a beautiful story...
7.5/8 結尾曲高二到高三時聽過不知道多少遍 相比當下的電影作品我更喜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品 包含著粗曠的野性的真實 劇情不乏溫情而不做作 堪稱藝術家的演員 沒有多余的花哨 流暢而自然地流露著最真實的情感
小時候看的,之后就一直好想養(yǎng)獅子= =
非常溫情的一部電影 獅子和人的感情讓人唏噓 中學的時候還專門看過小說 非常喜歡的電影! 小說名字記得叫《野生的艾爾莎》 970202(日) 970706(日)
以六十年代的技術水平而言拍攝相當了不起,獅人互動很真實,演員表演也相當真誠。剪輯的細節(jié)有一部分糊掉了,但也是條件限制沒辦法。兩母獅爭斗一節(jié)很精彩。這對夫妻真是了不起,電影和人都令人敬佩。
我終于知道了我很多年前看的這部電影原來就是我在書上讀到的born free,看了簡介更為夫婦的生平故事所感動“畢生與飛禽走獸為伍,但最終沒有葬身于兇猛的獅子之口,卻死于萬物之靈的人”,這是怎樣一個世界??
我也想養(yǎng)只大貓,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玩。比起與人相處,我更愿意與動物呆在一起。比起相信人,我更愿意相信動物。
如果說有影響我價值觀的電影 這部算比較早的了。。。
born free and live free.是否可以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是獅子,有多少已經(jīng)走進了動物園的籠子,還在嘲笑著野外的同類們生活艱辛。
想起小學語文課文《獅子和我》。60年代的片子,在沒有電腦特效的情況就這么實打實的拍,幾名主演的膽夠肥的。4星半。
愛她就給她自由
擺拍加旁白容易讓劇情感覺不順暢,也讓人物主角的情感有一點點表演的感覺 。勝在主題真摯感人,從紀實的角度講反而有些感動。
“這兩位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著名實踐家,畢生與飛禽走獸為伍,但最終沒有葬身于兇猛的獅子之口,卻死于萬物之靈的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其實我想打六星。
真事改編。什么獅子,大貓罷了。什么動物,我家的鬧心閨女罷了。故事很平實,沒有我看之前擔心的盜獵之類虐心戲碼:全片由女主畫外音講述,肯尼亞的白人兩口子,幫當?shù)厝松錃⑹橙霜{后,收養(yǎng)了獅家的三個遺腹子,其中最小而且一直留在兩口子身邊的,就是母獅艾爾莎了,艾爾莎小時候皮得很,躺在父母的車篷上四處閑逛也鬧過大海,當媽的不忍成年艾爾莎被送去動物園,和丈夫一次次送艾爾莎野外過夜喚醒野性,惴惴不安的心情跟守候女兒初次約會并無二致……艾爾莎也爭氣,雖然在外面被打得頭破血流,還是堅定的走向荒野。鏡頭并不刻意強調(diào)人獅共處的噱頭,兩口子或身邊的黑人,與艾爾莎同框時雙方都那么自然,艾爾莎捕獵疣豬或與其它母獅撕咬,我恍惚感覺這一切都是真正即時記錄下來的。以這樣坦然的手法,這樣溫情的視角,來呈現(xiàn)大貓的故事,我生平所僅見
小獅子小時候真的和小狗一樣活潑淘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愛它就給它自由。60年代的電影,畫質(zhì)雖然很著急,但能拍出人與獅子的真實互動是非常了不起了。畢生與飛禽走獸為伍,但最終沒有葬身于兇猛的獅子,卻死于萬物之靈的人,所以,相對于人來說,我更喜歡和小動物相處。
故事真正的結局是喬治后半生一直積極參與野生獅群的救助工作,包括被澳洲兩位男孩養(yǎng)大的獅子克里斯蒂安也由他野放。他一生野放過三十頭獅子,最后卻和妻子喬伊先后死在了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