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第一部以動畫形式拍攝的紀錄片。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19歲時作為以色列士兵親眼目睹1982年黎巴嫩貝魯特薩巴拉與沙提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二十多年后,失憶的福爾曼通過與當年的戰(zhàn)友、朋友、心理醫(yī)生和親歷慘案的軍人與記者的對話采訪,試圖回憶起屠殺的真相。隨著福爾曼的 記憶被逐步喚起,1982年黎巴嫩戰(zhàn)爭的慘象逐幀浮現(xiàn)。
本片獲得2008年愷撒獎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洛杉磯電影協(xié)會最佳動畫片獎和最佳紀錄片亞軍,并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英國電影電視協(xié)會最佳非英語影片和最佳動畫片,并入主2009年戛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以色列電影《與巴什爾跳華爾茲》(Waltz With Bashir)很難歸類,到底算紀錄片還是動畫片?奧斯卡評委會最有意思,干脆將它提名為“最佳外語片”。確實出人意料,但也不算荒謬,因為《華爾茲》是希伯來語電影,不過這么一來,一部應該被載入紀錄片史的佳作就輕易被奧斯卡忽悠。 《華爾茲》應該算歷史上第一部動畫紀錄片。其實在紀錄片中使用兩維和三維動畫已經(jīng)越來越流行,去年另一部被奧斯卡無端忽略的紀錄片Chicago 10中,導演使用了大量三維動畫來重現(xiàn)美國法庭審理的場面?!扮R頭不夠”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永遠面對的挑戰(zhàn),而如何呈現(xiàn)那些無法找到影像資料的歷史事件則尤其傷神。從前的做法是找照片來應對,美國紀錄片導演Ken Burns將這種風格推到了高峰。雖說敘事目的可以達到,但觀眾看起來多少有些乏味。 在影視制作中,動畫比照片要生動得多,一經(jīng)合理使用,敘事效果立即可以躍上新臺階。對那些在Second Life中長大的一代人來說,僅靠幾張老照片在鏡頭前晃來晃去說故事已經(jīng)屬于解放前的事情。此外,除了再現(xiàn)歷史比較困難,紀錄片敘事中還經(jīng)常會遇到其他一些無法實際拍到的段落,比如夢境、回憶、幻覺。2008年的紀錄片中,已經(jīng)有American Teen等作品開始用三維動畫描述夢境和幻想。 如果說這些富于創(chuàng)新的嘗試讓人欣喜,那么《華爾茲》的誕生真可以讓人欣喜若狂。這是一部幾乎全部使用動畫的紀錄片,極具實驗性,而大膽嘗試中有可能遭遇的粗糙、生硬在《華爾茲》中幾乎沒有現(xiàn)身,創(chuàng)作上的成熟讓人驚嘆。 紀錄片的導演、以色列人Ari Folman直接出現(xiàn)在《華爾茲》中,聲音是他的原聲,但畫面是他的卡通形象。Folman走訪老戰(zhàn)友們,大家回憶1982年以色列---黎巴嫩沖突中各自的經(jīng)歷。跟Folman一樣,其他被采訪者也大都采用原聲加卡通形象的組合,僅有兩人例外。在動畫設計上,導演并沒有采用目前最好的技術,人物描摹不能說特別精細。這是Folman的創(chuàng)作選擇,他沒有刻意追求照相現(xiàn)實主義。 如果細心一些,觀眾仍然能夠看出來,電影中的這些角色和年輕時候的區(qū)別。當年他們都要瘦一些、皮膚白凈一些、頭發(fā)多一些。我特別喜歡導演對光影的處理:電影中的一個角色退到樹蔭下的過程中,原本明亮的形象逐漸蛻變?yōu)榧粲?;夜晚開車行駛在通衢大道上,街燈在司機的臉上留下的陰影一直在動蕩變幻中。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規(guī)模再大,也需要細節(jié)的填充才有魅力。 大家參加了同樣一場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留給他們的記憶卻各自不同。Folman已經(jīng)忘記大部分細節(jié),他的同伴Boaz經(jīng)常夢見26條狗飛奔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大道上,接著聚集到他家的窗口下狂吠。Boaz找到Folman,告訴他自己的惡夢。Folman覺得心理醫(yī)生才能提供幫助,自己不過是個紀錄片導演?!半娪半y道不具備心理療效嗎?(Can’t films be therapeutic?)”,Boaz提醒說。Folman這才開始創(chuàng)作《華爾茲》。 他開始用動畫來反思戰(zhàn)爭。作為以色列軍人,F(xiàn)olman和戰(zhàn)友們在戰(zhàn)爭中是勝利者,同時也都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犧牲品。他們中的很多人親歷過1982年最慘烈的一幕,黎巴嫩右翼基督教民兵組織以當選總統(tǒng)巴什爾被刺殺為理由,大肆屠殺巴勒斯坦平民,在當?shù)刎撠熅S持秩序的以色列國防軍沒有及時干預。面對良心的譴責,有人采取逃避態(tài)度。參與采訪的攝影記者強迫自己相信,悲劇只發(fā)生在膠片上,跟實際生活其實是兩樣。等到自我欺騙失靈的時候,他的心理立即瀕臨崩潰。Folman多年來強力壓制記憶,隨著與戰(zhàn)友們溝通的深入,他也開始被惡夢纏繞。在夢中,他跟戰(zhàn)友們一起,裸著身體從貝魯特城外的海水里站立起來。 從視覺設計的角度來說,這段鏡頭相當完美,逼真的貝魯特城市輪廓 安排在背景,前景中是Folman及戰(zhàn)友們瘦削的剪影。電影中還有一處具備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設計:一個巨大的女性仰躺在水面,F(xiàn)olman的戰(zhàn)友附著在她的軀體上,象個嬰兒。初看上去,你可以闡釋為人們在戰(zhàn)爭壓力下向往祥和安寧,但如果周圍的海水都是血紅色,你的理解可能會不同。 未來創(chuàng)作中繼續(xù)涌現(xiàn)全動畫紀錄片的可能性也許不大,但《華爾茲》足以預示一個新的藝術追求,動畫可以表現(xiàn)最嚴肅最沉重的主題,它肯定會成為新聞和紀錄電影創(chuàng)作流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誰不需要動畫提供的那種重建時空的自由?
這部直接表現(xiàn)以色列“入侵”(“入侵”是片中受訪者自己在回憶當年進軍貝魯特時的用詞)黎巴嫩的大膽紀錄片,不是出自“被害者”之手,而是出于“占領者”之手。在以色列慶祝完建國六十周年、剛剛從新一輪加沙沖突中緩過氣來的時候,電影院里座無虛席。以色列評論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盡管對于本國觀眾來說,它并不輕松。 在全民皆兵的以色列,如果沒有參軍經(jīng)歷,朋友們認為你不可信任,招聘公司覺得你盡不到公民義務,姑娘們更看你不上眼。幾乎每個家庭都在戰(zhàn)爭中失去過親人,戰(zhàn)爭覆蓋了個體記憶,滲透在一代人的記憶里。 怎樣的一代人呢?他們的祖輩,在歐洲的集中營里被屠殺和壓迫,在輾轉流亡的漫漫長路上攜家?guī)Э跂|躲西藏;他們的父輩,在一片荒蕪的內蓋夫沙漠里飲水修渠,在只有蚊蟲和泥水的北部沼澤里開墾出基布茲集體農(nóng)莊。而他們自己,正在因為身為戰(zhàn)無不勝的以色列國防軍的一員,被輿論指責、詬病。在特拉維夫年輕人聚集的地方,經(jīng)常能感到他們的獨特氣質:被世界所孤立的。 這部電影所展現(xiàn)的,是他們自己--在集中營里被屠殺的猶太人的后裔--對黎巴嫩難民營里婦女兒童的屠殺。畫面毫不掩飾的了展現(xiàn)血淋淋的阿拉伯婦孺被害的同時,也兇狠的揭開本國觀眾心里的傷疤——這樣的暴行多么令人無地自容。盡管直接屠殺者是黎巴嫩基督民兵,但是沒有高層的默許,這一切如何能夠發(fā)生? 在以色列,許多普通家庭都在黎巴嫩戰(zhàn)爭中失去了軍中的親人,多年后在銀幕上重新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如何去為他們尋找一個正義的理由? 影片勇敢的重現(xiàn)了以色列士兵向手持火箭炮的黎巴嫩孩子開火的場景;年輕的以色列士兵們一路唱著“黎巴嫩早上好”,一路吃著薯片,一路開著坦克碾進嫩的場景。坦克在貝魯特滿目瘡痍的居民區(qū)窄路上轉身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它每一個挪動,都要損壞周圍的房屋;而每一個有目標的襲擊,都將摧毀一個目標以外的九個無辜建筑。作為一個曾經(jīng)就在那個坦克上的“侵略者”,導演沒有進行道德審判或政治判斷,他只表達了個人的悲傷和失落。只要政治家們依然熱衷于戰(zhàn)爭,棋盤上的棋子就永遠只有被挪動的命運。
歷史是難以被還原的。導演的意圖不在于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黎巴嫩戰(zhàn)爭”,而是“表達個人記憶中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因此影片既有真實的悲劇,也有回憶者的復雜情緒。正如導演所說,這部影片不是政治的,而是個人的。 而一場戰(zhàn)爭中,永遠沒有勝利的個人。
原來那一切不是夢境不是幻覺,是真實的赤裸的殘酷的真相,由動畫切到真人場景,震撼力很強。
笑,泣,默。
恨不得給六顆七顆星星,真的是fucking good, 對這種畫風本來就無抵抗力!題材和對白都很有張力,加上無敵的配樂——最美好的和最殘酷的放在一起,總能給人最震撼的感覺。
無論從主題,內容,表現(xiàn)手法,都相當?shù)厝侨俗⒛?。再次證明,好的電影音樂不光在于音樂本身,而在于視聽元素的結合。再次證明,動畫不僅擅長刻畫夢,更擅長刻畫超現(xiàn)實的噩夢,而這種噩夢正因為建立在現(xiàn)實的背景上,才顯得愈發(fā)的可怕。一段彈雨中的華爾茲,一群死去的平民,看完后久久不能說話。
紀錄片真沒必要這么搞,勞民傷財不落好
事前真沒有準備是講戰(zhàn)爭的。只是看完馴龍騎士2太難看,同事說不如看這個,對比一定很強烈。尋找失落的戰(zhàn)爭記憶。音樂和戰(zhàn)爭實在是最佳拍檔,而動畫的表現(xiàn)形式,其實也不過是個假象,最后幾分鐘真實鏡頭才是它真正要說的。
一個疑問:畫出來的動畫紀錄片,還算是紀錄片嗎?(P.S.:音樂太贊了?。?/p>
以色列一兵的選擇性失憶。粗線條想起GTA。
早安,黎巴嫩。阿拉伯馬場。鋼琴曲中的火箭彈。機槍華爾茲
殘酷,震撼的影像,那段槍林彈雨的華爾茲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將陌生人送進地獄,當然我們在大路上會傷及無辜。如果我離死亡不遠了,我要說我天天都炸貝魯特?!? 在歷史和夢魘之間游走的真實、粗糲的動畫畫面、詭譎迷幻而顫栗不安的原聲音樂……影片最后,動畫場景倏地切換到了真實的中東,伴隨著一具躺在殘垣斷壁中的孩子尸體的景象,全片戛然而止。
回憶錄
集劇情,紀錄片,動畫片與一體。畫面好,音樂好。而且音樂的效果與反襯巨大,比如它經(jīng)常用輕柔的鋼琴來展現(xiàn)緊張的戰(zhàn)場。特別喜歡它大部分用一種相當旁觀,甚至MTV式的手法來展現(xiàn)這場殘酷的戰(zhàn)爭。非常棒!
令人印象最深的兩幕是像僵片一樣群狗瘋跑的開場以及抱著機槍像跳華爾滋那般瘋狂掃射方向不明的那幕。到是最后那50秒對于導演至關重要的真實鏡頭的影響力被削減的不剩多少實感,因為整個影片都是由夢和記憶構成。配樂相當?shù)某錾?。而以動畫的媒介來制作紀錄片,到底出于怎樣的心態(tài)呢,真的很想知道。
關于殘酷回憶的意識逃離。畫面的顏色搭配很好,最后一幕實在殘忍。
牛逼電影
開紀錄片新時代;記錄歷史,明鑒未來。
以色列的希伯來語有一句話:一邊殺戮,一邊哭泣。影片有碎片般的記憶和九段訪談的靈活轉換,講述了1982年那場大屠殺,既恐怖又具超現(xiàn)實美感,像一條遂道,通向遙遠的過去。結局是最震撼的,福爾曼說:電影無法改變世界,我們什么都不說,我們只是呈現(xiàn)真相,這些膠片自己會說話。
誰能做到更改記憶呢?
7.5 “作為猶太人,我不相信我和納粹分子做了同樣的事情。”小伙子乘著“愛之船”赴戰(zhàn)場,幻想著能和裸體的愛神一邊游泳一邊交媾。黃色的照明彈燃燒在黃色的畫面里,戰(zhàn)場讓人分不清白天和黑夜。90分鐘的動畫癲狂而漫長,但比起那50秒的屠殺現(xiàn)場,我寧愿生活在癲狂與漫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