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ction-packed, waking nightmare of relentless brutality and merciless revenge, set against the harsh landscape of rural Australia.
先大致說說這部《夜深血紅》,首先,我覺得這名字取的不怎么樣...沒有那種意境.我的觀影質量特別差,網卡、不認真等等,使得我沒有非常專注的看這部電影.本片的前半段,尤其是女記者的戲份,非常的拖沓,也有可能是展現(xiàn)女權主義吧,畢竟兇手就是女的.后半段開始入戲之后還是挺精彩的.結尾更是出人意料. 首先,開頭部分是謀殺案過程,很多懸疑片導演都喜歡吊觀眾胃口,這個開頭還比較算直白的了,首先,這片子設置了以下幾個懸念:開頭的謀殺案、超自然講座通靈者指出來的并跑到廁所的是誰,誰殺了女通靈者,那幅畫是誰偷的.... 案件到了中間(無數與基友,還有女主的談話我都要睡著了...)男主角得知女通靈者說的孤兒院兇殺案,是真事,還有人寫了小說,這里與開頭相呼應,這些案件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于是男主準備去拜訪作者,因為作者以前住過鬼屋,所以知道真相,結果兇手搶先一步殺死了女作家. 因為沒有了女作家的線索,男主之后決定一個人探索,首先來到了鬼屋,探索之后,發(fā)現(xiàn)了壁畫,他走之后,墻上又掉下來了一塊磚,吊了觀眾胃口,可惜男主并不知道..此時,與案件有關的當事人都在一個個被謀害,兇手到底是誰呢? 第二次的拜訪鬼屋,發(fā)現(xiàn)了重要線索:第二樓的窗戶沒了,有人隱藏了真相,男主決定去調查,發(fā)現(xiàn)了隔離間密室,一個人的骷髏頭,這個密室就是影片開頭的案發(fā)現(xiàn)場,突然男主被一棍子打暈,然后被女主救.房子也被燒了,兇手想毀了線索. 這時,男主來到現(xiàn)任房東家,發(fā)現(xiàn)了房東女兒的涂鴉和兇殺壁畫一模一樣,男主就馬上質問,這時女兒說了是在自己學??吹降?,臨摹下來的,男主馬上拜訪學校,離事情真相越來越近了. 在學校調查的時候,男女主感覺到了異樣,女主被刺傷了,這是男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身影,這個人竟然是自己的基友!?。。?!警察的及時趕到,救了男主一命,基友也不小心給撞死了.... 男主還是沒想通,那幅畫的問題,而且之前基友與自己的對話中似乎透露了什么,男主于是重返現(xiàn)場,這時真正的兇手在暗處出現(xiàn)了...男主在參觀話,思索中,終于想通了:那是鏡子,那不是畫,里面的人就是兇手,后面兇手跑了,畫救自然沒了,兇手終于出現(xiàn)了:原來是基友的母親,這時母親想殺了男主,可惜有主角光環(huán),母親脖子被卡住,勒死了..場面血腥.. 真相大白:影片的開頭,母親因不想去精神病醫(yī)院,殺了自己的丈夫,被自己兒子(基友)看到了,地點就是鬼屋,因為母親的壓迫,兒子不敢說出去,于是畫在了墻上和學校作業(yè)里,母親也封閉了這個房間成了密室,但這件事,第二任房主很容易知道,于是寫成了小說,當時在聽講后來跑廁所,女通靈家講的就是母親(怎么這么巧...自己作死來聽演講)而且聽到了通靈家要把事情說出去,所以肯定殺了通靈家,有因為男主的介入,殺了女作家斷線索(為什么不直接殺了男主,就因為光環(huán)...?)至于為什么都搶先一步,肯定是基友搞的密,至于那一棍子打暈為什么不打死,可能是愛吧.....偏偏巧,基友在學校畫的畫被現(xiàn)任房東女兒看到了臨摹了下來,所以案件直接了解... 本片出現(xiàn)了不少的社會元素:輕微的可以理解成戀母、同性、還有女權等等,還有生活在悲慘家庭陰影里的孩子們,人家彈鋼琴是為了演奏,而自己是為了生存..靈異者,可能是意大利自己的習俗傳說吧,和閃靈一樣的扯...不做了解.. 本片也不能只當成一個懸疑片看,還有很多恐怖血腥成分在里面,下面說說給我印象深的幾個鏡頭: 1,講座,紅色布景,很有宗教感(演技就忽略不計了..) 2,詛咒娃娃,彈彈球,音樂,很有神秘感和宗教感,Cool! 3,本片的幾場戲:女通靈者被殺,這里和《驚魂記》比較像,Dario確實借鑒了不少希區(qū)柯克的靈感;兇手潛伏到男主家,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兒歌、烘托的緊張氣氛; 女作家被殺,這場戲我最喜歡,先是進屋發(fā)現(xiàn)了詛咒娃娃,烘托氣氛, 然后鳥的虛張聲勢,同樣的兒歌,女主之后的背影,紅色手電筒..吧恐怖氣氛運用到了極致,男主進鬼屋那兩段; 警察被殺;都很精彩. 4,本片的配樂,同《陰風陣陣》的Goblin樂隊,非常了不起,抓人心. 5,受到了《迷魂記》的影響,這片子也不是謀殺案講到底的,還穿插了愛情等等.. 本片對人物的刻畫也很到位,一定的繼承了希區(qū)柯克的風格. 膽小不善于交流的男主,熱情好奇心的漂亮女主,還有神經質的殺手,悲劇的兒子等等.. 現(xiàn)在在吐槽一下本片以及BUG: 1,這涂鴉怎么跟The Cure 2004年的專輯封面怎么相啊... 2,我覺得基友長得好像Sex Pistols里面Sid.... 3,這個女通靈者到演技能在浮夸一點嗎.. 4,女孩那里個人覺得多此一舉,女兒也長得很兇.. 5,女主身材不錯..不過劉海和妝化的..以及匪夷所思的舉動,我都快懷疑她了..
鋼琴家中了邪似的一遍又一遍走進鬼屋,他的目光、斧鑿、驚奇發(fā)現(xiàn),甚至讓兇手為之恐懼而放火跑路。這是恐怖片導演才會有的冷幽默。
夜深血紅有太多可以讓人討厭的理由,它有個嘴上厭男身體卻屈服于欲望的女主角,有對同性戀弒父戀母的呆板釋義,還有每隔十幾分鐘就出現(xiàn)的“原型”道具,似乎癡迷于以精神分析解釋一切。然而倘若真有人如此控訴,解釋者又何嘗不是落入了阿基多所架設的空泛寓言的圈套?當洛克母親現(xiàn)身,觀者倒吸一口氣,畫面卻迭轉至一個閃回的“童年陰影”,如同在戲仿中調笑著驚魂記的精心算計:真相從來如此無聊。
恐怖感自然是驚悚片的賣點,但觀眾都希望在故事結尾獲知恐怖的源頭,這通常表現(xiàn)為殺人的原因、鬧鬼的原因、風吹草動的原因、一切突然開始不對勁了的原因。和魔術一樣,驚悚片的一次性消費與劇透見光死建立在恐怖的不可理喻之上。所有故事都有結尾,但恐怖故事的結尾永遠包含著高潮與低谷的雙重態(tài),恐怖在兇手誕生之時死去。
如何留住恐怖?作為一種沖動情緒,當恐怖已經無法讓不斷經驗著它的人們——如恐怖片愛好者——沖動時,恐怖的制造過程成為一種調動感官的新方式。夜深血紅調整了慣常驚悚片對恐怖的渲染,每當單一場景的主人公獨居一室或面臨威脅時,畫外響起的卻是活潑躁動的搖滾樂。它不斷點醒觀眾,恐懼的是畫中人,而你和兇手一樣,緊張又興奮。在這樣的處理中,觀眾不再藏身于劇中人物的視點背后,而成為既非兇手又非受害者的攝影機,化為導演。
為了查明真相,鋼琴家不斷沖進鬼屋。每次觀看都既有新發(fā)現(xiàn)又有新遺憾,這既是對觀察房子的鋼琴家而言,也是對觀看電影的人而言。經由主角,阿基多向我們發(fā)問:你真的看清了嗎?當驚悚片越來越將瞬時驚嚇作為敘事的瞄點,通往恐怖的過程卻被遺棄了。而今蔡明亮等人以對單一畫面拍攝時間的延長撿拾一般電影瞬時畫面中觀眾遺漏掉的東西,五十年前的阿基多卻是以拓展敘事密度拉長整個事件——驚嚇總會在盡頭等待我們,但路上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在浴池中缺氧而死(同時燙傷)的女人用盡最后氣力在結霧的鏡子上寫下名字,啪嗒一聲,窗戶被風吹開,水汽消失的同時也帶走了字母。隨后警察來了,這是個聰明過頭的警察,他并未如記者預測的那樣去追捕鋼琴家,相反,在漠然地看著被以往刑偵劇百般呵護的第一現(xiàn)場遭破壞(老人打開水龍頭,清洗洗手池邊的血跡)后,他登時發(fā)現(xiàn)熱水這一真正機關。這大概隸屬電影的眾多譏諷之一:暴力與血跡永遠不會構成某種威脅,沒有前后過程的思考,它就只是一堆顏料。而保護現(xiàn)場在驚悚片中是真正可笑的行為,因它竟試圖保存暴行的殘存痕跡,恐怖的尸體。很快,這個比主角更早知知曉真兇的警察被導演無情地殺害了,一切又回到風吹霧散的原點。女人寫下名字的舉動意義何在?它正為以上一切失敗活動而存在。就結果而言,寫字、水汽、風、血跡、熱水、警察都是廢料,但就過程而言,他們又都是精華。與此如此豐盈之物對比,主角一再強調的“鋼琴家身份”的確沒什么被記住的必要。
回到上一段的開頭,鋼琴家多次進出鬼屋和一年前塞琳朱莉不斷咽下小藥片以回到鬼屋尋找女孩遇害真相的設定簡直相似到詭異。選擇敘述一個土撥鼠式回環(huán)往復的故事,其中必然蘊藏對新鮮之物的渴求。偵探故事很容易被理解為一種在調動腦內神經之下高速運動的類型文本,實際上它始終圍繞一個既成事實打轉。而在一圈圈的走動中,福爾摩斯們不斷發(fā)現(xiàn)著新東西。線索春風吹又生,惹得鋼琴家一會兒摳墻皮一會兒砸隔斷——空間本身就足夠玩弄我們,恐怖片的主人公也不必跟著行蹤不定的鬼魂四處亂走,也許,他們只需要踏遍房間的每個角落,恐怖自然會現(xiàn)身于真相出現(xiàn)之時。
夜深血紅有著一體兩面的嚴肅與幽默。它不避諱談及男人間的性吸引——甚至今天看來,洛克的“我是同性戀”一句話直接終結了后排女生此前看到雙男出場而由同人情結引發(fā)的頻頻嗤笑——并由此將與之不無關聯(lián)的結尾對峙拉回到公開而非模棱兩可的闡釋中來;鋼琴家認認真真強調自我身份與力量對比卻在記者的耍賴與不信任中變得無力,后者玩笑之外的純情簡直將鋼琴家反向變成一個等待被愛的頑固男孩。然而性別論爭最終似乎又如記者不以為意去認輸的那樣并不重要,它終又回歸至以愛為名的游戲。
2010-03-26 片長超過兩個小時,這對于恐怖片來說是少有的,因為一般都要求情節(jié)緊湊少累贅,扯多了破綻也多,但是這部深夜止步卻是這樣,所以乍看之下它少了點趣味,編得東西也有點多,但對于大師的另外一部《陰風陣陣》來說我卻更喜歡今晚看的這部,主要愿意之一也是因為我喜歡看活生生的兇手而非神怪
畫面與音響是大師的兩個殺手緘,雖說在畫面上無《陰風陣陣》那樣華麗,但是配樂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部恐怖片能編出這么多段配樂真是不一般,可見用心
再說回故事,在熬了將近兩個小時后得知兇手是誰了,但是顯然我比男主角醒覺得更快,因為這個首先暴露出來的兇手有非常明顯的不在場證明,由此可見真兇還未顯形(大半夜回憶案情真是怕怕),案情推理又回到了開端時那面重要的鏡子,是的,我把它忘了太不應該,因為從開始時我就注意到了,這個情節(jié)很熟悉,不錯,金田一里的某個案子有模仿用到(我忘了是哪個案子= =),只是當時看的是動畫片覺得可信度實在不高,但今晚一看原形,果然是靈光一現(xiàn)的感覺,那不是畫像是真人!比動畫片里看著恐怖多了!一回頭看到了真正的兇手,我敲了下自己的腦門,傻啊整部戲我把全部人懷疑遍了(當然除了那個假兇手)就是沒懷疑到這個人
再說說結尾,其實也是首尾呼應,原來又是個精神病人(哎昨晚才看完驚魂記囧),果然都是發(fā)起病來就手起刀落的
我認為在各方面都是一部完美的恐怖片(除了前30分鐘太長了,美國版縮減到98分鐘有道理)。水蒸氣里的名字、鏡中被當成畫的人臉,都是天才的編劇手法。兇手殺人前的氛圍營造、鏡頭調度也是滿分,美術設計也是美輪美奐。配樂特別像《月光光心慌慌》,估計卡朋特受到很深影響。
4.3/5.0 導演阿基多生涯中最富雄心的作品。(略有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再看本篇短評)本作與《陰風陣陣》(Suspiria)是阿基多公認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作品。背景音樂同樣是Goblin樂隊的制作,但與兩年后的Suspiria相比,還是略顯遜色(本片是第一次合作)。在色彩上也沒有Suspiria那么妖艷的打光,最重要場景的展開還是在幾個破舊建筑物中,后面還沒有那么華麗。但本作優(yōu)秀之處就在于劇情。關于真兇是誰的問題上,導演給我們放了許多煙霧彈,還虛晃一槍,可以說是比較難推理出正確答案的(特別是沒有將本片與《驚魂記》聯(lián)想過的人)。殺手獵殺的鏡頭和電梯絞刑架的終結非???,以及木偶傀儡和開水浴池的情節(jié)也令人沉醉(在恐懼感中)。片中,Argento制造的場景致敬了多個藝術家(包括安東尼奧尼)
阿基多教你怎么把一個普普通通的類型電影拍出不一樣的感覺,這個故事非常類型簡單了,處理好了就很好看了,大多數靠了這個電子配樂,對于暴力鏡頭以及特寫的拍攝方式,對于主觀鏡頭的運用。
看過的Argento電影中最驚艷、駭人的一部。花樣多而精巧的技術面與吊詭劇情兼?zhèn)?。David Hemmings憑這部和放大里的角色能永遠駐留在觀眾夢魘里。PS:刀刃劃過皮肉,牙撞家具,熱水燙傷,Argento真的好明白人究竟哪兒痛...
死得都夠慘 房子都夠嗲 打公用電話的地方都夠怪 主題是女人不該放棄事業(yè)哈哈哈! 大師就是能把任何素材拍牛逼
那些勾廊繞梁的回轉。對題材片來說,劇情都很難經得起時代沖刷,只有感官和心理構造(視覺、氛圍)才能驚人百世,阿導的運鏡和用光沒話說,對新事物的使用如華麗搖滾幽靈視角神馬的也玩得杠杠的,恐怖之余絕對詩情畫意,但懸疑的布置和節(jié)奏似乎還是弱于希胖子,或者說是歐洲和美國的差別
可惜了現(xiàn)在能找到的版本都是后來意大利配音的版本,其實2/3的角色都是說英語的。是我喜歡的那種偵探題材電影。
我完全不能理解你的配樂,是為了消釋掉驚悚的氣氛么?
horror core?
阿金圖對氛圍營造的理解上可能有偏差,往往該安靜的時候他咣咣給你塞配樂,氣氛剛一起來,剛有點內味兒,噔噔滴滴嗡哇嗡哇前衛(wèi)霹靂迷幻電子樂就把恐怖和懸疑等關鍵詞全部抹掉,也是沒誰了,而且這部的音樂品味明顯不如《陰風陣陣》。除了旋律抓耳但并不融洽的聽覺表達以外,阿金圖在視覺上的表達也很變態(tài),各種近距離特寫,幾乎是逮啥拍啥,從洋娃娃到玻璃球,再到刺喉燙臉斷頸各種局部放大,可能放幾十年前確實有效,說是童年陰影也沒毛病,不過現(xiàn)在看來這種局部放大所帶來的心理沖擊還是弱了些,等于是用兇手視角代替了觀眾視角,是暴力呈現(xiàn)而非恐懼本身,所以整體上更像是披著血腥外衣的偵探片。不過鏡中藏兇,死亡童謠,古宅壁畫等元素設計的還是比較有趣的,可惜只不過在大量的電子樂和男主神經兮兮的表演面前,這些元素都和那座古宅一樣被荒廢了。
修復版足本2+小時,視聽享受啊,這音樂配得真是匪夷所思(甚至制造了很多笑點),但同時完完全全是70年代才能弄出來的。雖然說這種電影誰還管劇情啊,但鏡子上寫字那個梗真是看到呆掉,金庸么……
兇手是超人,無所不知!無處不在!哥布林的配樂真是達里奧·阿基多的強助攻~~~
終于發(fā)現(xiàn)了,Dario Argento的片子細節(jié)部分不是用來推敲的,是用來增加懸疑色彩的,全片始終都籠罩在欲罷不能的懸疑氣氛中。看完后再倒回去看最開始經過遺失的畫那個鏡頭,只能說聲我靠。再8g一下,女主角是導演的愛人(他們沒結婚但是生了孩子,哈)
其實不很恐怖,更像一個推理片,音樂和畫面非常形式感,很好看。得看第二遍,才能看到很多細節(jié)設計
雖然這一部的風格沒有《陰風陣陣》那么極致,但色彩和音樂同樣很撩人,幾個刀等道具的慢鏡頭也很精彩。
達里奧·阿基多代表作。與其說是鉛黃恐怖片,不如說是帶有希區(qū)柯克風格的懸疑片。配樂有點喧賓奪主,反而削弱了驚悚感,這點在《陰風陣陣》里得到完美解決。多變的機位與運動長鏡頭增強了形式感。結尾三分鐘和幾種死法都要加分。| 鋼琴就像女人的身體,我在咯吱她;我在敲打我父親的牙齒。(8.3/10)
此片當然應看完整版(斷頭割喉殘虐等細節(jié)盡在不言中,當然血漿很亮紅很假)。有幽閉癥的鋼琴家在意大利追尋兇手的故事,其實結局不殘酷,長得有些像人妖的女主沒死,男主也發(fā)現(xiàn)自己一開始看見的是鏡子并且看到兇手的臉:可惜兇手部分很kuso,同性戀卡羅和他的母親(當然卡羅是為了保護母親)——如此路人甲式的兇手設置實在是讓人跌破眼鏡(我一直以為是女主的)。驚悚懸疑片技法方面,此片可說是經典。
達里奧·阿金圖最經典的一部懸疑驚悚片,無論是阿金圖標志性的謀殺表現(xiàn)手法還是懸念的設置都很成熟,形式感極強。其實在第19分鐘兇手已然露了臉,雖然只是一閃而過,但還是挺清楚的。男主角戴維·海明斯就是《放大》的主演,在本片中他的表演其實和《放大》中的狀態(tài)很相似。
亮點多到不可盡數,舍不得看完(結果就是拖到半夜后自己發(fā)寒~)。鏡頭動得特別有活力(想起安東尼奧尼),轉場利落。后來發(fā)現(xiàn)導演是一枚Virgo。處女座導演在鏡頭設計上都好不省力。角色里喜歡那女記者。
鏡頭、剪輯、配樂全都花里胡哨,敘事又漫不經心,但是就是能讓你看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