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t Belzberg - Children Underground
本片榮獲2001圣丹斯評審團紀錄片特別獎。
1966年,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為了增加人口、提高勞工數量,禁止避孕、墮胎、性教育,且不鼓勵離婚。他還說,任何不想擁有小孩的人,都是背叛了國家。由此,導致生育率幾乎呈現雙倍成長,上千個孤兒、殘障、被遺棄的孩童因而流落街頭。
本片寫實地呈現了布加勒斯特地鐵通道下生活的流浪兒。主要跟蹤五個孩子,年齡8到16歲。他們睡在紙板上,生活依靠幫人干活,或者乞討、偷竊,甚至多數人會經常吸食一種便宜的有毒顏料,追求神經麻痹的短暫快樂。
五個孩子有三個離家出走,兩個逃出了孤兒院,不是因為貧窮便是不堪虐待。而一旦流落街頭,他們會上癮,雖然沒有玩具,沒有床,沒有書年,但是這里有自由。
解體后的羅馬尼亞,社會援助相當發(fā)達,有為他們服務的醫(yī)療機構、開放學校、救助所,社工凡事都要征求他們意見,因為如果勉強他們,他們還是會逃走。
影片更多地呈現了自由生活的快樂,雖然一無所有,衣衫襤褸,但他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笑著,生活變成了游樂場,那些孩子都知道拋棄一切換取自由,值得。
所以米哈想上學,就讓社工去他家里取檔案,看到母親的信也不肯回去,家里的壓抑氣氛他過不慣。安娜家境貧寒,帶弟弟出走兩年,社工陪他回家看看。面對大人的質問,是不是想回到街頭,她艱難但是沉重地點了點頭。
一年后,清理地下道,他們失去了容身之處,有的回家變成了正常小孩,有的在社會機構的幫助下開始學業(yè),有的依然流落街頭,吸毒成癮,疾病纏身。兩個住進避難所的孩子,老大用拳頭打出了自己的尊嚴,米哈卻被強迫乞討交錢,曾被打到昏迷。
警察和保安把他們當成社會垃圾,這樣的“幫助”才是他們真正的災難。
10元包郵,多買八折,我的網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這么好的記錄片,都不知道說什么,一個感受,現實
有破無立的社會對孩子的傷害真是巨大的 《伊拉克元年》也是一個類似的母題 可惜導演執(zhí)行的實在是太一般了,觸目驚心的事實反倒給人過重的獵奇感或許是因為導演身份的緣故,記者采訪式的編排 也無太多思辨與深度可言 或許同樣和導演的身份有關
我是紀錄片控
最后的小姑娘已經是妄想癥了吧……我的天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51940
塑料袋里裝著Aurolac,一呼一吸,人生的希望蒸發(fā)了。越是幻想另一個自己,離那個自己就越遠,眼中的燭火慢慢熄滅?,F實中,情況沒有好轉,地下國度這個怪物還在長大。
People kept walk by them, or else can they do?
OMG
pushing kids back to street CANNOT stop them from using.
殘酷的現實,看到了這個國家的影子。
我怎么能用數字去評價事實
相當灰暗的一部紀錄片... 一個很沉重的社會問題,雖然有政府,社會福利機構和宗教組織個人等的多方支持,但仍然有很多兒童被迫流浪街頭。
尊重
手法直接,毫無避諱,卻也不乏抒情,有較強的社會性意義...
少年版darkdays
于灰暗處看見人性至善的微光,于邊緣處看見維系人類情感不變的圓心與積極態(tài)度
Life is so hard babe
適合配著《四月三周兩日》一起看
Life is sometime hard, really hard, very hard...
拍到這種睡街,饑餓,乞討,吸毒,毆打,自殘的真實畫面,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孩子寧肯在街上流浪也不愿回家,即使回了家也被迫拋棄,更可笑的是即然有專門選出少數可調教的流浪孩子才能收留的機構,這個惡心的世界不是幾十個社工和幾家慈善機構就能改變的。
街頭生活. 墻外油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bjSKURM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