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家葉石濤,是臺灣文學領域的重量級大師。在臺灣文學發(fā)展史中,他以先行者之姿,本著「臺灣主體意識」前提下,率先寫出第一本有系統(tǒng)的臺灣文學史《臺灣文學
史綱》,不僅奠定臺灣文學的地位,並成為後代臺灣文學研究者的領航者。
在他六十餘年孜孜不倦的書寫生涯中,葉石濤經歷日治時期,以及白色恐怖的關押經驗,政治肅殺逼他低頭以小螞蟻哲學茍活於世;但對臺灣作家命運的不捨與不甘心,卻
又鞭策著他在暗室一隅不斷與命運對抗,自稱「天譴」,永不停歇地書寫臺灣以及個人的命運。
本片描述作家生命軌跡的同時,亦宏觀勾勒出臺籍作家百年來在坎坷中奮鬥的共同命運。此外,更邀請年輕藝術家深入了解作家的作品後,分別以舞臺劇、動畫、舞蹈劇場、落語等各式藝術表現手法,與作家的文本互相激盪出跨越時代的創(chuàng)作火花。
說真的,雖然連續(xù)幾日刷到諸多好評,還是不免擔心作家的紀錄片會不會充滿史料、文本和訪談回憶而枯燥乏味。但觀畢《#臺灣男子葉石濤》,好險,並沒有。
葉老的文學地位不用說,但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到大陸後,一位來自府城臺南的臺商在當地構築藝術夢,他總是將葉老那句形容臺南「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掛在嘴上,並且親身實踐把臺南那種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分享出來,因而就對臺南更加喜愛以及腦袋總是有葉老的名號。
雖然歷經從殖民時代再到白色恐怖戒嚴時期,兩次的文學斷裂與失語狀態(tài),但葉石濤始終筆耕不輟,文字就是他的出口吧,雖然他說「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降下的天譴」,但他也是那個一邊苦惱學生「做文學會餓死」卻又自己一直寫到八十多歲的人。
影中並不只靠訪談、文本、照片呈現,反而充滿大量不同藝術表現方式,包括舞臺劇、舞蹈、落語、版畫、攝影等,產生了過去與現代碰撞的火花與對話的連結。
一個舞蹈表演者在影片中分享,他對葉石濤一點也不熟悉,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也不熟悉,但透過這次去讀葉老的小說,他覺得雖然是不同時代,但好像也在認識內心深處的自己。片中有許多藝術家對如何轉譯與呈現有自身的反芻與思考,葉老不只是位存在於過去的文學大家,他絕對也屬於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仍能啟發(fā)我們的溫暖前輩。
推薦給做臺灣文學研究的朋友看,影片裡提及了很多熟悉的臺灣文學史上的人物,也邀請了很多與葉石濤相識的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出版社編輯出鏡講述他們與葉之間所發(fā)生的故事以及個人對其作品的理解,比如鍾肇政、李昂、賴香吟等等。這是一部不會很催眠的文學紀錄片,有密集的訪談、真實的臺灣街市地景、與文字作品相匹配不是很出戲的舞臺?。ㄟ@種手法之前碰到好幾部文學紀錄片都採用 但都很糟糕?)輔助敘事,講述了葉石濤先生與臺灣文學交纏的一生。因為看片之前有從其他渠道聽說過葉石濤的故事,所以我對紀錄片能展示的厚度期待值比較高,對於不曾了解的沒有基礎的觀眾來說這部影片可以滿足科普的及格線了~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穿插在影片裡的真實社會運動紀錄
挺有意思的老頭,被突然出現的舞蹈嚇壞了,感覺被消費了一樣。
自主本土化歸納和引領勞苦功高
明明是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看完卻只觸摸到二十來分鐘的內容體量,導演選擇和編排素材的能力明顯不足,幾乎都是旁人大體一致的回憶評價,完全進入不了人物內心世界,也沒有在人物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里進行深入挖掘,很多“運動”簡單提提就過了,有點浪費。
【2021 KFF】很喜歡用多種藝術形式重塑作家筆下的文字(表演、舞蹈、動畫等),看了很多臺灣作家的紀錄片,愈發(fā)感受到文化之厚重,肅然起敬。PS.這是今年看到的第三部以《Nocturne op.9 No.2》做配樂的臺灣電影(前兩部是《青春弒戀》和《瀑布》)
寫作中有斷裂,而后必有重建,可是且建構且忐忑,那些眼睛無法驅散,甚至進駐到內里,令作家自嘲是小螞蟻;自主性、主體性根植于地土,發(fā)現了中國和日本之外的所在;寫長篇的愿望卻不從達成;幾個現代舞和動畫不錯,有表達出那種壓抑感和窒息;看到了李昂和賴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