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說征服全世界的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低調成謎。他在 1985 年決定不再接受訪問,也沒公開露面,從此隱身於作品後。如今一名學子,決定挑戰(zhàn)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採訪米蘭昆德拉!鏡頭跟隨著他探訪和昆德拉交手過的藝文圈人士,一窺他在家鄉(xiāng)布爾諾的生活、於布拉格 FAMU 電影學院學習及任教期間的獨到作風。為何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被改編成電影之後,再不允許自己任何一本小說被翻拍成電影?他為何流亡法國,並決定以法語寫作?昆德拉禁止他的法語著作被翻譯成捷克語的原因又是什麼?從昆德拉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到打破封筆宣言之作《無謂的盛宴》,逐步揭開他小說中的哲學探討。他對文字的極致要求,絕對令你大開眼界!
這部作品,在豆瓣上沒有評分,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看過,或者看過了,卻沒有人在豆瓣上寫什么文字,所以,也沒有影評。 在豆瓣上,只有一個作品簡介,如下: “以小說征服全世界的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低調成謎。他在 1985 年決定不再接受訪問,也沒公開露面,從此隱身於作品後。如今一名學子,決定挑戰(zhàn)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採訪米蘭·昆德拉!鏡頭跟隨著他探訪和昆德拉交手過的藝文圈人士,一窺他在家鄉(xiāng)布爾諾的生活、於布拉格 FAMU 電影學院學習及任教期間的獨到作風。為何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被改編成電影之後,再不允許自己任何一本小說被翻拍成電影?他為何流亡法國,並決定以法語寫作?昆德拉禁止他的法語著作被翻譯成捷克語的原因又是什麼?從昆德拉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到打破封筆宣言之作《無謂的盛宴》,逐步揭開他小說中的哲學探討。他對文字的極致要求,絕對令你大開眼界!” 作品的好,如果我說取景甚至是攝影藝術很值得稱道,特別有質感,比如一開始的整齊而藝術的街道,厚重的出版社大樓。 米蘭·昆德拉一直把法國當做自己的第二祖國。但是,在他和胡里奧·科塔薩爾獲得密特朗總統特批,得到了法國正式公民的地位時,他發(fā)表講話說,法國成了他的第一祖國。 后來,他對書店堅持把他的書擺在“法語文學”區(qū),而不是“斯拉夫文學”區(qū),因為這就可以避開俄羅斯了。 可是,他還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如他曾經把《白癡》改為劇本。 把這兩點綜合起來考慮,米蘭昆德拉把自己的身份其實是定位“世界公民”,只要他的思索和哲學思想是在正義和公平這個問題上。 這部紀錄片的一個特色是,整部電影中,支持人都沒有能夠采訪到米蘭昆德拉,但是無論是米蘭昆德拉的思想,還是攝影,都具有強烈的顆粒感,真實而深刻、雋永。
在這里,我們了生命的意義,而這并不在于一個狹隘的物質空間里。
內容不超出《尋找昆德拉》,書比紀錄片精彩的多,兩者某種程度都有很強烈的反昆德拉色彩(都不如《米蘭昆德拉·一種作家人生》)。純拿這部紀錄片來說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對昆德拉一些影像和聲音材料的收集,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一些他以前的照片還是給看哭了
合乎情理之中的失望??赡茈娪熬褪窍氚凑漳晷虮碜唏R看花地從《玩笑》講到《無謂的盛宴》,讓觀眾能夠對昆德拉的作品有最基礎的背景知識(創(chuàng)作語境)。中心就一句,直接看書,最好是連這部紀錄片也不必看。
在布拉格,每個人都愛昆德拉。/想要了解昆德拉很簡單,把書拿起來,開始讀。
??????? 5/1 // Never be afraid of describing nostalgia.
#EFM
#GLASGOW FILM THEARE
#Berlinale72EFM The only documentary about Milan Kundera‘s legacy.
首先說說缺點:負責串聯起紀錄片的線索人物缺乏最基本的對昆德拉作品的了解,導致整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所謂的資料匯總。但如果當做一個分享會來看倒也還不錯,特別是有大量的昆德拉的錄音材料,作為一個熱愛他的讀者感到非常滿足。
作品與作者生平無關,與影視無關,與翻譯無關,甚至與作者無關。
流水賬和科普向是不是在有的時候能算作一個意思
很水的紀錄片,差不多就是資料彙整和幾個人物訪談,最受不了的是幹嘛找一個大學生串場入鏡,有夠尬
拍得不好,就當做資料看了
一個隱身在自己作品背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