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19:05
作為紀錄者作了很好的溝通說服工作,獲得從醫(yī)護到病患的鼎力支持:片如其題(法語/英語“我們的身體”),就是要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將面臨的。題材和內容均屬客觀領域,然而對于生理、生命進程,身體能誘發(fā)我們重大思考,重至人生哲學命題,這方面?zhèn)鹘y(tǒng)上可從書本獲知,然而個中的驚心動魄、天翻地覆,科普字句的輕描淡寫、索然無味哪能涵蓋?起碼都要拍成影像才算開始略觸到一二……正是這樣的初衷開始了拍攝,正如導演所言,個體和醫(yī)院,是“一個故事vs.很多故事”。捕捉到的案例也充分豐富,可謂涵蓋全人生而非偶然性點綴(拍到可以停手那種),剪輯進的每個個案均有足夠代表性。 盡管是處理性別的醫(yī)院,見的案例多了,就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年老/年少、預后/自前、自制/自覺、生理/心理/關系/社會……你發(fā)覺,來到醫(yī)院,生死>性別?,F(xiàn)代技術給人可以自由選擇性別的錯覺,人的觀念已要求超前,而技術局限(或說代價)卻直至人們來到醫(yī)院前不會被提起,你以為剛剛選擇性向已做了一個艱難決定,你沒準備好的是,日后面臨自由選擇的生理代價卻是對付生死,這個每個人都要面臨、躲不開、逃不掉的命運,不因你歷盡艱難獲得過自由,就有所改變;而即使原生性別也仍存在醫(yī)學未能解決的問題,每一步,都是艱難的決定——生命之重,沒因性別而減少一點點。 印象深刻的還有,寧痛也不要沒性欲的案例,不能接受依賴他人、標準一點不肯降的歐巴?!诵粤桉{生理的存在;一直默默承受關關難過關關過、來到生命盡頭不得不轉換思路的老奶奶(有幸見識生命的種種面貌)。還見證了催眠師技藝(五體投地),偷私到呼吸控制肌肉松緊的關系……
我這一篇呢,不算影評,只能說是觀影感受。很不專業(yè)。想看專業(yè)影評的朋友請移步別處。
先貼一下HKIFF47宣傳雜志里面的宣傳文案:
“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
Our Body (Notre corps)
法聲中英雙字
導演 Dir: 嘉兒西蒙 Claire Simon
法國 France 2023 168min
身體總是痛苦之源,不談宗教,不論修行,老老實實走進醫(yī)院尋問病人,聆聽他們身體的故事。老父躺在病床二十八年才撒手塵寰,嘉兒西蒙(《少年秋日的憂鬱》·42屆)對出入醫(yī)院的經驗和感受太熟悉了,這次她借助攝影機,拉出一個殊不浪漫的空間。反思也好,沉澱也好,交出的是不同年紀女性的身苦誌。由少女不慎懷孕到老婦面對終止治療,彷彿讓觀眾共同體驗一次生老病死。不錯,貴大患若身;一切最後都關乎愛與希望、各種恐懼和掙扎、生命及慾望。
Claire Simon (Young Solitude, 42nd) goes deep into a Parisian hospital for this epic documentary about health and agency over one's body. Embedded in offices, labs, and operating rooms, Simon's camera witnesses womenand trans men in the midst of life-changing phases, including pregnancy,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gender reassignment, and the slow transition to death. Even Simon becomes a subject when she receives a diagnosis of her own. Depicting every step from consultation to surgery, the film is a comprehensive, insightful, and absorbing work that reveals the beauty and flawed complexities within our bodies.
31/3(五)7:00pm
M+戲院MC
31MC03
5/4(三)4:15pm
英皇戲院 尖沙咀iSQUARE IS
05IS02
”
由于英文版文案和中文版不同,這里再貼一遍英文版文案的有道翻譯結果:
“克萊爾·西蒙(《年輕的孤獨》,第42期)深入了巴黎的一家醫(yī)院,拍攝了這部史詩級的紀錄片,講述了健康和對一個人身體的影響。西蒙的攝像機嵌入辦公室、實驗室和手術室,見證了女性和跨性別男性在改變人生的階段,包括懷孕、危及生命的疾病、性別重置,以及向死亡的緩慢過渡。當西蒙收到自己的診斷時,她也成為了一個主題。這部電影描述了從咨詢到手術的每一步,是一部全面、深刻、引人入勝的作品,揭示了我們身體內部的美麗和有缺陷的復雜性?!?/p>
——————————
以下是觀影感受:
第47屆香港電影節(jié)(HKIFF47)《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和《悲情城市》并列票價最貴的兩部片子。所以當初當然是備受期待啦,哈哈哈。
并不是多先鋒的片子,但因為夠女權所以我喜歡。想說不愧是女性電影群推薦的電影作品。
片子是紀錄片,講的是關于醫(yī)院婦科的故事,導演拍攝了許多許多病人的問診、手術場面、醫(yī)生的治療場面等等。
開篇,導演走到醫(yī)院的路上要經過一片墳場,而因為父親的病,她也由此熟悉了醫(yī)院。
中間部分對于身體的關照是廣泛的,包括順性別女性、女跨男、男跨女、雙性人等等等等,也包括年齡上的從小到老。有想生孩子的,生孩子的,懷了孩子想墮胎的。還有變性手術,癌癥切除手術,癌癥治療終止等等。
大約電影中后段的時候,導演本人確診了乳腺癌,也進行了手術。本來她是這部片子純然的旁觀者,此刻她自己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她這個時候說,如果是電影開拍時我得這個病,其實比現(xiàn)在要難過,因為拍了這么多以后,觀念發(fā)生變化了。
片子當中,有一小段關于一個游行的內容,她們對醫(yī)院中男醫(yī)生對女病人的暴力檢查和強奸進行了抗議。其中還提到,因為醫(yī)生有病人沒有的知識,所以這其中是有權力關系的,男醫(yī)生作為知識上和性別上雙重的高位者,很容易對女性病人形成欺壓。
這些拿著話筒發(fā)聲的女性字字鏗鏘,聲音堅定有力,其中還包括一名在醫(yī)院工作的護士。
這個游行里面有一位女性在演講時說了一句:我們的身體由我們做主。(翻譯成英文就是:Our body, our choice.)
不由得讓我想起不久前看的那部60年代的電影《一個唱,一個不唱》,里面也有這句口號。都60年過去了,這句話的內容竟然還是沒能在這個世界實現(xiàn),真的很悲哀。
片中那位生孩子的黑人母親在討論生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個感受,大概意思是說生孩子不像那個地方有個人,而更像拉屎。男性幻想的生孩子絕不是這樣吧,哈哈哈。
另外有一個老太太在片中稱贊了導演,說導演記錄這一切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是我想說的話。
片子里不時出現(xiàn)從窗內向窗外看的鏡頭。玻璃的反光照出醫(yī)院內的人——醫(yī)院內的人和醫(yī)院外的人仿佛身處兩個世界,醫(yī)院外的人輕松自由(經常是舒服坐在咖啡椅等咖啡或者在靠椅上曬太陽),醫(yī)院內的人焦慮、失去自尊(經常是坐在等待自己診斷的顏色冰冷的椅子上)。健康人與病人之間僅僅隔了一塊玻璃,病人如果從窗戶望向窗外,將是何其痛苦,因為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健康的人。而玻璃外健康人的實影和玻璃內病人的虛影,一實一虛,健康與疾病之間也僅僅隔了一塊玻璃,健康人每分每秒都有可能變成病人。還有一點是,這些健康人都是男性,而這些病人都是女性,實影和虛影的對照可能也是說,男性的一切訴求都被看見和聽見,而女性的一切訴求都不被看見和聽見,她們在等候的椅子上安靜、焦慮而無助,引出了后面導演對于那個游行的拍攝。
另外還有一處運鏡很有意思,就是在導演確診自己的病之前,她拍醫(yī)院走廊匆忙行走的、鞋在地面發(fā)出急促的嗒嗒聲的醫(yī)護時都是用的固定鏡頭,確診后她改用了手持鏡頭。冷靜的觀察者視角突然不再冷靜。
結尾部分從窗內向窗外看的鏡頭的反光指向了導演自己,她這時已經因為做了癌癥手術掉了所有半長的頭發(fā)又長出來了新的發(fā)茬。她說,醫(yī)院里,病人之間常?;ハ嘟涣髡務摬∏椋ハ喾窒碜约旱囊粋€個故事,像一場瘋狂的華爾茲,而病人和醫(yī)護人員最大的區(qū)別是,每個病人只有一個故事,那就是她自己的故事,她自己的身體。這句話放在片子里,我的理解是,病人們各有各的痛苦,她們雖然能夠經過交流彼此慰藉,但是最終她們中的每一個她都是要獨自面對痛苦,獨自面對前面的人生的。
影片結尾是她離開醫(yī)院,騎上自行車,一個人在路上。這里和開頭部分形成絕妙的對照,她因為好奇故事而著手拍攝,拍攝之后又了悟,其實她只懷揣著她自己的故事,而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部片最可貴的一點就是真正直視了女性身體,毫無遮掩和避忌,鏡頭中還有女性導演對女性及性小眾群體特別的溫柔。
缺點在于有的地方力度還是不夠。譬如未剖腹產生孩子的部分刻意拍了生孩子過程中不痛苦的那個人,但其實生孩子過程痛苦的人更多,我感覺導演可能有意忽略了?(其實我想也許有法國電影審查方的因素之類……就是不讓導演們拍攝更慘烈的女性生孩子場面,不讓導演們做更加激進的女權主義表達,不允許導演表達反婚反育思想。)
#Berlinale2023 Forum
恐怖片。全程抱緊自己
關於女性身體的群像影像,意外懷孕想墮胎的、想要變性的、孕期需要幫助的、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患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癥的、不同年齡段的…… 大段的醫(yī)患對話除了是患者在表達她們被病魔纏繞折磨的憂鬱和痛苦,同時也是擁有專業(yè)知識的醫(yī)生在提供最適切治療與安撫病人情緒之間尋求平衡而做出的許多努力。攝影機能夠做的就只有直面這些近在咫尺的疼痛、困惑與不安。尤其是當導演在拍攝中途也被檢查出胸部患有淋巴腫瘤,需要動手術切除時,她更是讓鏡頭對準病變的部分,記錄下治療過程,藉此說明,她從一開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變成與其拍攝對象無異的病人,她的身體、她的虛弱、她的在場也應該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導演在後半段的敘述語氣更添一份面對患者時的溫柔,還有不可避免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FNC# 數(shù)度哽咽,最好的性別政治電影或許不需要主題先行,女性的身體本身就是立場,作者罹患病痛的“在場”也更進一步地改變了敘述者可能擁有的“人文關懷”視角,只剩下伴隨著手術室里響起的“裸體圓舞曲”去無限接近生死的實感;是應該推薦給所有順直男的作品
映后見到Claire Simon,她頭發(fā)比片子里又長了些。
女性驚悚片?請加入「十大一個男人30歲前必看的電影」
#CurzonSoho #LFF #Love 導演在開場說想給大家展示那些不曾被人看見的故事,就如同結尾自己面對著鏡頭所說的一樣,影片對焦女性的需求,墮胎,乳腺癌,子宮癌,人工授精,自然生育,剖腹產,變性群體的治療等。不同于《人體結構》大篇幅的客觀冷靜的手術現(xiàn)場,本片把重點放到了患者與醫(yī)者的交流中,突出個體故事的情感上。視聽上,鏡頭多用固定鏡頭和手持,非常標準,偶爾虛焦帶來更真實的現(xiàn)場感。還有一場印象較深的推軌的跟鏡頭結合打擊樂給與了被攝者極致的權力。3個小時的片長配樂是非常少,基本使用環(huán)境音,手碟非常驚喜,即有極其明亮的音提高情緒,有空靈神秘的泛音帶來一種恬靜。不喜歡,主要是剪輯,可能跟有限的機位有關,同個受訪者的同機位跳剪的感覺銜接中斷真實感。有些可惜要趕《完美的日子》無法聽映后QA。
#Berlinale2023
73Berlinale03 不小心懷孕想要墮胎的 想懷孕需要幫助的 正常生產的 剖腹產的 癌癥伴隨孕期的 需要做乳房切除術的 年輕的 年老的 大量易患真實對話
#Berlinale73rd 4-。依然是通過構筑在場感對“紀錄”的本質加以強調,和修理廠的那部手法類似。中段略顯零散,失去了一些張力,后半段在節(jié)奏不變的影像中融入了新的敘述語氣,一個重新完成構建的結尾足夠有力。
@ LFF Curzon 手法平實 走線直接 但選題就贏了 且兩突發(fā)事件巧合地補足了涵蓋的點。視覺沖擊很強。所有對生對死的希望、恐懼、驚嘆全在里面了
#67th LFF#50 Berlinale2023 Forum 女性身體作為斗爭的武器、敘事的場域。
多給一顆??,就像片中的女孩說,做女人就是痛的……很多人費了老命在拍敘事片,而C.S.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紀錄片拍的如敘事片一樣精彩。完全抓住那些特別的人物。很多段都拍的很棒,或者說剪輯節(jié)選出來的很克制,能想象他們有多少素材。幾乎所有畫面里都透出的溫暖,除卻自身段落以外幾次說話回應都算重要,離所有人物都是近而暖,帶著一種無法掩蓋的溫柔,處理這個題材很罕見,特別是對照幾位著名男電影人(R.D.和A.C.還有N.P)。現(xiàn)世,女性負擔很多很重從精神到肉體,但大部分女性都沒得到應有的尊重……這個最基礎的問題不知道何時能解……身為人,凡胎肉身,就要受百般“折磨”,從出生到離去。推薦女生一定要看此片,巴黎十月上映。
hkiff 和《生門》在題材和拍攝手法上其實沒有很大差異,不過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可以很明顯地反映出醫(yī)療體系和社會文化中對于生死態(tài)度的差異,畫面始終透亮,聲音溫和親切,來就診的患者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比較特殊的是創(chuàng)作者自己在拍攝過程中查出了癌癥并接受治療,所以不論是這個譯名中的“我們”還是HK譯名“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中的“知道”都不是一種單純的旁觀和記錄
看似是一個從外部記錄者到內部親曆者的過程,但從第一幀那雙主觀鏡頭下走路的腳就把主觀經歷引入全片,外部和內部通過同時映射在玻璃窗上的花園和鐵欄桿融合在一起,不再有我、你們、他們或她們,一切匯聚成“我們”共同的身體經歷(Arlequin首映過程中突然一位觀眾身體不適,全場尋找在場醫(yī)生,瞬間恍惚了...
年度最佳#本片不僅用解剖學般的精度剖析了那些愛欲與希望之上的無遮蔽狀態(tài)的肉身 用不同生命階段的個體經驗打造了一條“女性身體”的集體光弧 它更有著倫理學的溫度和政治學的強度 即便視覺已經坦誠到震撼了 話語依然穩(wěn)據(jù)主線 片中的醫(yī)生普遍掌握了科學傳播的精髓 用精準易懂共情力強的語言事無巨細地為病患解釋醫(yī)療方案和操作 但看似在法國病患的人權已經得到足夠尊重了 回看之前的錄像又不難發(fā)現(xiàn) 那些詢問和告知依然建立在失衡的醫(yī)患權力之上 患者除了知情和接受之外并無選擇 女性可以自由行走于長廊 卻依然被墻上窗欞的陰影囚禁 最后 導演選擇以自身與她所攝取的身影疊化 用雙向對話和影像反問、決策 主張身體的所有權 一旦被重新轉化為“女性自己的身體” 再病弱的身體也是最強健有力的
4-
-
#SGIFF2023 肉身是痛苦,繁殖是詛咒
7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