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障礙的角度來說,張婉婷應該是個自戀型人格障礙,應該也有合并bpd。現(xiàn)在正好這么多人都說npd=惡,你們覺得她惡嗎?她只是有時候很難相處而已,把別人都拖進自己的黑洞。好多女孩子都喜歡宋寧峰,不免讓我懷疑這些人都想找一個想操控的人,根本不是想要愛一個人。他們真的應該離婚,各自成長,去尋找各自的幸福。他們不相愛,只是互相需要。
她在兩人關系中想找一個工具人來愛自己,于是先為伴侶做一些事情,然后情感勒索對方我都為你做了這么多你都不回饋我?我為你生了孩子你都不為我奮斗?你沒良心你冷暴力我!邏輯混亂,說到A扯到B辯論不過了就扯感情最后不行再上道德,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對對方進行綁架。給自己伴侶洗腦,最后伴侶都懷疑自己自己是不是真的冷漠。關鍵是她還在操控周圍人對伴侶的看法,一會兒把人家塑造成十惡不赦的人,自己是純粹的受害者。真的我要在現(xiàn)場就想問她一句那你當初看上人家什么呢?就想找個工具人然后工具不能滿足你你就惱羞成怒嗎?一會兒又開始說兩個人的愛,講一些估計自己早就編排過的故事。
只要誰支持了她對象她就攻擊誰,被害妄想,還覺得自己委屈。見不得別人快樂,覺得對方的快樂如果不是自己造成的那就是不受自己控制了,失去掌控感就要暴怒。眼中的世界完全是扭曲的,什么都是別人針對自己。自我極其不穩(wěn)定,在世界之巔的時候就自己最對,厭惡自己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糟糕,轉念一想都是你們讓我感覺這么糟糕的,反正我自己沒錯,發(fā)泄自己情緒就對了。
她現(xiàn)在腦回路已經(jīng)太扭曲,就像罩了一個罩子,明明有感情,要說服自己沒感情,明明意識到了自己錯了,要說服自己沒錯。自我如此脆弱,稍微一碰就會碎,承認錯誤就是毀掉自我,太痛了,做不到,是一個超強自我防御系統(tǒng)。不過你反過去好像也能理解她感到的“被操控”,覺得我都這么對你了要和你分手你還不分,你是犯賤嗎?你的啥愛啊你就是企圖控制我!操控我情緒!腦回路奇葩是奇葩但好像也可以理解,如果你用她好歹不分的世界觀的話。所以說呀該分手時就得分手,不要去試圖拯救任何人,自己舒服開心永遠是第一位的,至少可以先把她送到心理醫(yī)生那里去看病。
自我越脆弱的人才會越強調“我”這個概念,真正有自我的人都是隱藏自我的。也不會害怕批評與指責,會客觀的看待別人指出的問題,有錯改之沒有就忽略。每個人都會自我厭惡,但是那個度如果太過了就會波及到身邊的所有人。不會愛自己的人永遠無法愛別人,自己的黑洞只能自己才能填上。
她的問題真的就是沒有安全感,缺愛,作到別人離開自己才能罷休,“啊你看你果然不愛我”。哎,他們真的需要心理疏導,或者自己看見自己的問題拯救自己。和他們在一起的人都會被拖下深淵,沒有強大的心力會被搞瘋。
看到后面突然理解到了張婉婷,她的點在她媽媽,她沒有過被愛帶來的價值。其實張婉婷的這番話真讓我覺得她不是個例,她的表現(xiàn)只是極端而已,但是不是不能理解。很多女性這輩子沒有得到過足夠的寵愛,隨隨便便就結婚了,情感不滿足的時候就去依賴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補。很多父母都擅長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覺得自己委屈。
講實話我也是能理解張婉婷的,她很敏銳,也不容易相信人,宋寧峰其實很難溝通,是那種看起來很通情達理但是情感閉塞的人。為了反抗而反抗,他也沒有什么自我,而且擅長道德綁架,張婉婷說他活該沒說錯,我們誰不活該呢?他自己非要往坑里跳,因為不想孤獨。哎,宋用這個所謂無條件的退讓是搞不定她的。他們有感情,她希望他好,但是沒有愛情。不是因為孩子早就離婚了兩個人。宋也未必愛張,不過是因為不想做出改變,習慣罷了。
分開才是答案。
看了張婉婷和宋寧峰的相處模式,誰不會說一句窒息,全網(wǎng)都在勸他們離婚。這配方我太熟悉了,從小我就是在這樣的窒息環(huán)境中長大。我爸媽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宋寧峰和張婉婷的翻版。
我媽跟張婉婷一樣,從來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一點就爆炸。在家里,她永遠都是對的,不容任何人反駁。在我爸媽的婚姻里,我爸總是默默的,像一塊石頭。不管我媽怎么罵他,侮辱他,他都一言不發(fā)。如果我爸懟一句,會換來我媽更加猛烈歇斯底里的攻擊。所以漸漸的,我爸變成了婚姻里的失語者。
在這段婚姻關系里,他用沉默回避一切的沖突。這樣的態(tài)度也更加助長和塑造了他們處理親密關系的模式,甚至一點也意識不到這樣做有什么問題。
是什么原因讓我爸媽的婚姻相處模式變成這樣呢?
極度自卑又極度要面子
我媽極度自卑,又極度要面子。她經(jīng)常說自己初中成績很好,但是沒有考上高中,又復讀了一年,英語一直是她的短板。復讀那年,學校傳出復讀生不能參加考試的消息。她就賭氣跑回家不去考試,據(jù)說學校老師來家里請她,她也不回去考試。其實她是怕復讀了一年,如果還是考不上,就太沒面子了。正好有這個機會,索性就找理由不去考試。
她沒考上高中,閑在家里。我姥姥有六個子女,她也并不是什么開明有愛的母親。我媽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并沒有得到多少關愛。她曾經(jīng)對我說她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個子又矮,條件好的人她不敢想,怕別人瞧不起她。
跟我爸結婚的時候,她其實對我爸也不是很了解??赡苤皇强次野珠L得不賴,家境貧寒,大概率不會瞧不起她,她就迫不及待嫁了。她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婚戀觀和人格,僅僅只是為了擺脫原生家庭,就草草把自己嫁了。
她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說過我爸家里多窮,嫁過來不僅沒有任何幫助還要還賬。她也無數(shù)次控訴我爸兩個拉胯的兄弟有多么可惡,我奶奶多么可惡,我姑姑也不是好人。在她嘴里這個家里全員都是惡人,她嫁過來,這個家就把她生吞活剝了,她是妥妥的受害者。
貧賤夫妻百事哀,再加上那個年代,在農村,遇上那樣一個扶不起的大家庭。我媽一定是吃了很多很多苦,獨自承擔了很多很多。
我記得小時候她一到農閑就出去收雞蛋,收廢品,收廢鐵。小小的個子,挑兩個大籮筐,走很遠的路,有時候還遇到下雨。我爸從來不跟她一起出去做這樣的小生意。
小時候印象中,我媽出去做小生意,我爸就在家?guī)?,做飯。但其實我爸高高大大,他明顯更有體力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媽一定是對他攢夠了失望,又不甘心一直忍受貧困,沒辦法了,只能自己挑起擔子。
她為這個家真的傾其所有,用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付出。她曾經(jīng)兼職打三份工,卻舍不得早餐吃一塊錢的饅頭。
問題就出在這里,她在做這些的時候,她并不認為這是自己的選擇,做得甘之如飴。她把這一切都歸咎為我爸沒用。就是因為我爸沒用,所以她才這么命苦。所以在婚姻關系里,她把所有的怨氣都發(fā)泄到家人身上,特別是我爸身上,有時候也會波及到我和弟弟們。
小時候我最煩的就是她跟我們算賬,說在我們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錢。我小時候就會狠狠的想著,等我長大了一定把這錢雙倍都還給你。
再來看看我爸,其實我覺得他一開始應該也不是現(xiàn)在這樣一副默不作聲的懦弱樣子。他曾經(jīng)可能也是一個明媚的陽光少年。但是變成這樣,他其實也是沒有選擇的。
我爺爺在我爸才十六歲的時候就突然離世了。家里的頂梁柱轟然倒塌,留下孤兒寡母。為了生存,我爸不得不快速成長起來擔起這個頂梁柱的責任。
那個時候,家貧又沒有父親,能討到老婆就算老天有眼了。我媽來了,幫他操持起這個破爛不堪的家,讓它逐漸有了起色和奔頭。所以我爸萬萬是不會離婚的,可以說,他是這段婚姻的既得利益者。我媽對于他,是個拯救者角色。就跟張婉婷在宋寧峰最低谷的時候走進他的生活,給他生了孩子,給了他溫暖是一樣的。張婉婷也是宋寧峰的拯救者。
再來說一下,為什么張婉婷看起來又可憐又可惡。
張婉婷的可惡之處在于,她內在還是一個小孩。她從頭到尾沒有用成年人的視角去審視婚姻關系里的付出和愛自己。她認為婚姻里你就該為我負責,我生娃是為你,我?guī)抟彩菫槟悖夜ぷ饕彩菫槟?,我過得不好就是你做得不好,就是你沒用。
她的可憐在于她不懂怎么去表達自己的需求。給自己披上了一張老虎皮,看起來氣焰囂張,飛揚跋扈,占盡上風。其實她只是用了這樣虛張聲勢的態(tài)度在祈求對方的關注。而且她所認為的面子,也不是真的有面子,通過貶低伴侶來抬高自己,這是最愚蠢的行為。
成年人的視角應該是,婚姻是我的選擇,我可以為我的選擇負責。生娃也是我的選擇,你有責任,我也一樣有責任,我們需要好好合作,共同努力。我的工作,是我的選擇。我好好工作,是實現(xiàn)我個人價值的途徑。就算沒有你,沒有孩子,我也一樣會好好工作,好好愛自己。
總之,我的一切行為,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有能力為我的選擇負責。我對你不設期待,如果你的做法剛好符合我的需求,我們可以繼續(xù)攜手同行。如果不能,那就通過充分溝通,爭取改善,實在不行還可以散伙。
宋寧峰真的不懂怎么愛張婉婷么?
親密關系是雙方的行為,好的親密關系都是需要雙方都有一些心理能量的。張婉婷張牙舞爪,一副外強中干的樣子,一個自己都不懂愛自己的人,也很難能得到別人的愛。
因為別人也看不出來究竟你需要怎樣的對待,而且你還動不動就要爆炸,動不動就要貶低他。他的關注點可能只剩下應付不要再惹你爆炸和忍受你的貶低上了。
一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他需要消耗掉一定的心理能量才能抵御親密關系里這樣直接的傷害。自然就沒有多余的能量來考慮對你好了。所以這就變成了惡性循環(huán)。倆人都在不斷的消耗掉原本就不多的心理能量。而好的親密關系應該是互相滋養(yǎng)的,可以互相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
我媽經(jīng)常就說我爸不懂關心她。她不舒服了,我爸不僅不關心,還給她臉色看,有時候甚至還故意揶揄她??吹贸鰜硭鋵崒ξ野质怯泻芨叩那楦行枨蟮?。她跟張婉婷一模一樣,用最愚蠢的方式來祈求,博得伴侶的關注和愛。這種方式不僅不能得到愛,反而會讓對方對你越來越害怕,越來越無可奈何。
所以宋寧峰和張婉婷的關系是無解的。要么離婚,張婉婷去找一個足夠強大,足夠有心理能量的人。不僅可以讓她物質上滿足,也給她精神上足夠的安全感。宋寧峰去找個溫柔又有足夠心理能量,足夠成熟有獨立人格的女性。他們兩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傷害互相折磨,互相消耗掉對方原本就不高的心理能量。
人生低谷的時候,最后能走出來還是得靠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咳魏瓮饨缙渌?,最后可能還是會反噬到自己身上,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最后說一句,親密關系里,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保留相對的獨立。
張婉婷們到底在吵什么
《再見愛人》看到第5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開始喜歡張婉婷了?
是的,她太執(zhí)拗、太敏感、太蠻橫、太脆弱、帶著太多傷口。
但于此同時,她也太真誠、太坦率,敢于在鏡頭前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所有真實的、破裂的、甚至丑陋的自己,完全不像是一個本應深諳娛樂圈玩法的明星經(jīng)紀人。
在第五集中,她談到宋寧峰的媽媽病危之時,宋的前妻頻繁探望令她不爽,在易立競采訪她的過程中,她突然反應過來:她當時的情緒并非來自宋的前妻,而是源自她若干年前父親去世時的經(jīng)歷和感受,她是在替當年的自己表達當時并未能表達出的拒絕。
看到這里,我真心為她的敏感和自省表示贊嘆——張婉婷一直在節(jié)目中說她是一個愛反思的人,她并沒有說謊,她真的是一個自我反思力很強的人。 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內心對外界所不斷產(chǎn)生的投射,很多時候,我們的憤怒和破碎感都來源于曾經(jīng)的自己,而無關他人。
就好似,為何在網(wǎng)絡中會那么容易產(chǎn)生爭吵。
很多時候,我們無心的一句話,很容易會引來陌生人的否定甚至謾罵:
“你是錯的!”
“你這么說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遭受過這種來自陌生人的攻擊,不用急于為此感到委屈、憤怒或莫名其妙。
在這種時候,很有可能無關對錯,對方往往真正想表達的是:
“你(這么說我)是錯的!”
“你這么說(我)是不公平的?。 ?/p>
——真正讓對方憤怒的并非是你說了什么不可饒恕的話,你只是充當了一塊幕布,承載了他此時投射而來的情緒。 這種情況在親密關系中更是非常普遍。
舉個前兩天在《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這本書中看到的例子:
有一對夫妻常常吵架,如果妻子不小心忘記了什么事,而這件事對丈夫來說又比較重要,那么丈夫就很容易生氣爆發(fā)。
有一天,妻子買東西時忘了買丈夫要的香腸,丈夫因此暴跳如雷,妻子大吃一驚,對她來說,自己只不過是忘了買香腸,但是對于男方來說就好像是天塌了,她表示難以理解,于是二人再次大吵一架。
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丈夫情緒崩潰時,他并沒有意識到,在他得知妻子忘記給他買香腸時,不是當下的他、而是他內心的小孩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他并不知道,他勃然大怒的原因實際上并不是源于妻子或是被遺忘的香腸,而是自己曾經(jīng)收到的傷害:在他還是個孩子時,他的母親并沒有重視他,總是無法滿足他的期待和愿望——妻子的行為無意中觸動了他的隱痛,就像是往他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他對妻子的憤怒其實是在潛意識中對母親的憤怒。
然而,由于丈夫沒有意識到他對妻子的態(tài)度和母親對他的影響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幾乎沒法改變他的感受和行為。
由香腸引發(fā)的爭吵也并不是這對夫妻關系中唯一的沖突點——這對夫妻經(jīng)常吵架,可實際上,他們根本不知道,也意識不到,他們真正在吵什么。
這是因為,在妻子心中也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在幼年時受到過父母嚴厲的管教、很少令父母滿意,因此,她總感覺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正因如此,丈夫的憤怒讓妻子內心的小孩再次感受到了屈辱和傷害,并由此變得十分激動。
從表面上看,這是兩個成年人在為婚姻中的瑣事而爭吵,但實際則是兩個小孩在為過去所受到的傷害而買單,導致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認為,彼此分開會更好,因為他們頻頻爭吵、互相傷害。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進入親密關系后,總感覺自己變得格外脆弱、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情緒崩潰的原因——很多人在無意識中,把曾經(jīng)自己對父母的期待與怨念,統(tǒng)統(tǒng)投射到了自己的伴侶身上。
但事實是,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的父母、也沒有人能夠成為完美的父母,以至于,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他們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與脆弱的自我被一再激發(fā)、導致崩潰。
但因為以上的一切都始發(fā)于我們的潛意識層面,往往當事雙方都對此一無所知。
我們在成年階段的很多困難和麻煩,都是由童年階段的消極烙印帶來的。 童年有陰影的人即使長大成人,依然會用受傷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對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讀,時常處于臆想的羞辱、攻擊、不安和恐懼中,為了避免再度出現(xiàn)類似童年的傷害和委屈,他們會不遺余力地保護自己。
不過,由于他們所采取的保護策略是對事情扭曲的反應。所以,他們的行為總是與客觀事實不符,以至于顯得不夠理智,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常常會為一句話歇斯底里,為一個眼神大動干戈,從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
說回張婉婷,她性格中神經(jīng)質的一面實在表現(xiàn)得太過于典型,而這種高敏感的性格特質,恰恰非常適合去接受心理咨詢,并且,因為她本人具有非常強的自我反思意識,咨詢后的改善效果往往也會非常明顯。
不知何種原因,為何她具有如此強的反思習慣且深受情緒帶來的痛苦,卻一直沒有去找心理醫(yī)生,但非常明顯,她是真的抱著很強的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去參加了《再見愛人》這場真人秀,以至于坦誠、真實得令人乍舌——是的,“乍舌”。
她所表現(xiàn)出的真實,在節(jié)目剪輯效果的作用力下,尤其具有震撼力,以至于節(jié)目初期引起了全網(wǎng)咒罵。
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已經(jīng)開始喜歡上張婉婷了?
或者說,我從來就沒有真正討厭過她。
通過她,我看到了太多自己之前的影子——那個還未完成心理成長、頻頻向伴侶討糖吃、找依靠的破碎小女孩。
也正因如此,我真心覺得,她太需要去探尋自己真實的樣子了,她太需要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她太需要擺脫過往的傷害與束縛,她需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潛意識——但不是通過參加真人秀。
是的,即使是為了掙錢,她也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隱秘的傷口作為節(jié)目撕扯給所有與她無關的人去看,而是去找一個真正的心理咨詢師,專業(yè)的、穩(wěn)定的、能夠尊重且保護她的隱私、為她提供安全感與抱持感的咨詢師。
但,正是這份敢于袒露自己的真實,也是我喜歡上張婉婷的原因——比起那些熱衷于通過網(wǎng)絡發(fā)泄情緒的鍵盤俠,她有著極強的自省能力與改變動力。
她的赤誠與坦率值得擁有更好的感情生活與情緒狀態(tài)。
當然,她也要感謝并慶幸她遇到了宋寧峰。
看得出來,宋是一個溫暖善良的人,包括宋的母親。
面對母親的意外,宋寧峰沒有責怪任何人,這充分證明了宋是一個內心非常強大、非常寬厚的人——是的,并非軟弱,也并非是“老好人”,而是一份巨大的善良與寬厚,它超越了情緒上的沖動、甚至戰(zhàn)勝了人性的本能。
在承受即將失去母親的傷痛時,宋寧峰并沒有按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慣性必須要求分出對錯、必須揪出傷害的“罪魁禍首”,他能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場意外,沒有人有意制造這場令她母親喪命的慘劇。
以上這些,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不夠善良、不夠強大,是絕對無法做到的。
無論張婉婷有沒有對宋PUA,事實證明,宋都并沒有放棄她。
希望有一天她能看清,致使她情緒反復崩潰的并非是她的丈夫,而是她內心的自己——那個曾經(jīng)無助的、絕望的、必須偽裝堅強的自己。
希望等她真正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她還擁有著所有她誤打誤撞中收獲的美好,而不必再懊悔又發(fā)生了哪些新的“追悔莫及”。
張婉婷確實很煩,很有問題,但是我不想再重復她的問題了,一大堆人都在指責她了,指責她的話語里已經(jīng)可以出本書了每個人變著法的指責張婉婷。
但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七個人的觀察團,七個人如果用七張嘴說同一句話,那請一個人不就好了。這七個人里有各個背景的,各個教育水平各個領域的人,卻說了同樣的話。
本來七個人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思路,從很多角度對一件事更全面地闡釋。而當張婉婷這一次吵架上頭了情緒失控了之后話語失去邏輯之后,所有人都抨擊她了。
請問在座的七個人,你們自己情緒是從來不失控嗎,還是你們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還是能保持理智邏輯清晰嗎?太荒謬了吧。
一群理智的人在那邊說一個失控了的人腦子不正常,好像他們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無論她對不對,當下她是失控的,就不要拿她當下失控的樣子作為評判她整個人的標準。
這七個人坐著用同一種口氣在指責張的樣子就讓我想起了職場或者校園霸凌,所有人都說一個人錯了,就好像他們一定是對的,好像這時候為張婉婷說話的話就變成了一個錯誤的人。
甚至那幾個女的還在那邊哈哈笑,簡直跟生活中一群人欺負一個人看一個人笑話的模樣如出一轍,甚至能看到這幾個女的平時看別人八卦的時候的嘴臉了。
就像《十二怒漢》,這綜藝里的七個人就像影片開頭的十一個人一樣,有的是真的有自己的意見,有的是沒什么想法所以隨波逐流,口供一致全部判張婉婷“死刑”。刑事案件審批尚且有被告和原告辯護,像這樣普通的家長里短居然可以集體攻擊一個人嗎。
“離婚綜藝”《再見愛人》第一季的播出無疑引發(fā)了一輪熱議,豆瓣評分也高達8.9分。最近,這部熱門綜藝推出了第二季。除了內容本身的號召力,續(xù)作能否延續(xù)前一部的高質量,同樣成為一大看點。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季《再見愛人》呈現(xiàn)了一種難以評判的效果:“延續(xù)了,但沒完全延續(xù)”。綜藝還是那個綜藝,還是那個味道,但相比于上一季讓人癡迷于“玻璃碴中找糖吃”,第二季的播出似乎平淡了許多。
宋寧峰與張婉婷夫婦無疑成為最具爭議性,也最受關注的存在。這也使得另外兩對更具純愛和發(fā)糖意義的(前)夫婦,對他們的關注轉向現(xiàn)實層面,比如生老病死,經(jīng)濟問題,直面婚姻中那些此消彼長的欲望,溝通與理解的必要,以及婚姻中充滿壓抑的疲憊感。
在此意義上,我們對這一季綜藝的探討,便不能再僅僅是內容(為何評分降低了)來分析,而是更重視真人秀形式上的特征。這部綜藝通過怎樣的運行模式,實現(xiàn)著自己的目的,讓主題最終“落地”?我們不難從這幾對夫妻或者前夫妻身上,看到婚姻生活里的平淡與瑣碎,或許它更接近婚姻的現(xiàn)狀,以及婚姻中的問題與意義。
這篇文章中,作者從綜藝有無劇本的爭論出發(fā),結合媒介傳播理論,剖析真人秀與觀眾的互動模式與規(guī)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綜藝節(jié)目,對于“劇本”的設定與控制程度不同,而重要的已經(jīng)不是真假,而是交互的過程中帶給觀眾自身的思考。
撰文 | 王楷文
“不體面”。相對于第一季,這是不少觀眾給予第二季的評價。宋張之間雞飛狗跳,節(jié)目節(jié)奏屢屢被打斷,時不時夾槍帶棒的對話和其他嘉賓夾在其中兩頭不是人的尷尬感,這些讓整檔節(jié)目有些失去了作為真人秀那種作為“秀”的味道。但正因如此,節(jié)目似乎才變得格外真實。某種意義上,第二季《再見愛人》宛若一出布萊希特式戲劇,或本雅明筆下的“震驚”效果——它讓在沉浸式享受內容之中的觀眾被隨時可能到來的“意料之外”所打斷,借此思考綜藝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實際上,這種效果很大程度上歸于綜藝“無劇本”的設定。在接受《人物》的采訪時(《再見愛人2》:為何婚姻讓我們如此疲憊?),導演劉樂也不可避免被問到這則問題:節(jié)目有劇本嗎?劉樂并沒有給出直接的回答,而是委婉地表示,真人秀節(jié)目的編劇與影視劇不同,綜藝編劇更多的是去挖掘一個人。通過對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游戲等方面的設定,加上與嘉賓本人的溝通,創(chuàng)造出更好表現(xiàn)人物的契機。同時,根據(jù)嘉賓的實際表現(xiàn),編劇也會動態(tài)調整接下來的設定。
這段對話雖然簡練,但實際透露出兩點重要信息。其一,對于爭論不休的真人秀要“真人”還是要“秀”的態(tài)度,劉樂給出了一種折中主義的看法,即真人秀當然要表現(xiàn)真實的人物,但這種真實的表現(xiàn)卻必須基于一種被制造的“秀”來表現(xiàn)。這種說辭實際相當貼合信息時代或數(shù)字時代之下技術研究、媒介研究等流派的觀點:在當下時代,真或假之間并沒有絕對的涇渭分明,因為作為一種信息的真實本身由某種機械制品所制造和傳播而成。麥克盧漢早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早已將此闡明。如何看待真與假,實際成為了一種方法論而非認識論的問題。其二,沿著這一理路,實際也就并不存在絕對的“無劇本綜藝”。
所謂的“無劇本”,按照劉樂的回答,其意更多指在幾個參數(shù)之內嘉賓的有限自由,而這種有限自由則更有助于嘉賓在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中,自然達成節(jié)目想要完成的某種效果,也即我們看到的“真”。這是一種控制論(cybernetics)的方法,即不要求綜藝全過程被控制的機械式組織結構,而是動態(tài)、可調整、結果導向的有機式組織結構。
由此,我們可以簡單區(qū)分出有劇本和無劇本綜藝的區(qū)別。前者指的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種效果都需要被牢牢把控,在編劇、錄制和剪輯時提前預料到這種劇情產(chǎn)生的反饋、流量等,并最終形成一種閉環(huán)式的精心制作。后者則是并不預設其中的走向,而是按照整體設計思路對其中的參數(shù)進行動態(tài)調節(jié),最終導向相對合理的結局,實現(xiàn)制作組想要實現(xiàn)的預期想法。前一種模式已反復被人吐槽多次,卻仍舊盛行(典型的比如《吐槽大會》)。不僅是綜藝節(jié)目,電影電視劇提前安排熱搜、短視頻各類劇本風靡等,都是這種模式的產(chǎn)物。不少人對此深惡痛絕,被爆料出“有劇本”的作品往往不免遭受一波群嘲。
這種憤怒感,通過上面的分析,實際是一種明明是“我在看”,但實際自己是被牢牢控制的支配感。當下學術研究往往用“數(shù)字勞動”以及其毗鄰的“情感勞動”“情感消費”等術語稱呼這一過程。我們用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來表示數(shù)字勞動這一概念。按照??怂梗–hristian Fuchs)在其《數(shù)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的論述,“數(shù)字勞工是電子媒介生存,使用以及應用這樣集體勞動力中的一部分,他們不是一個確定的職業(yè),他們服務的產(chǎn)業(yè)定義了他們,在這個產(chǎn)業(yè)中,他們受資本的剝削?!钡@一觀點實際仍舊相當模糊,并且極易導致概念的泛化,仿若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潛在包含被剝削的過程——畢竟,我們就算只在微博里點點贊,都在成為企業(yè)創(chuàng)收的一部分。因此,亞歷桑德羅·甘迪尼(Alessandro Gandini)才發(fā)出“數(shù)字勞動是一個空洞的能指嗎”的質疑。
因此,根據(jù)對“有無劇本”綜藝的定義,我們需要對數(shù)字勞動這一概念進行進一步補全,并真正探究無劇本的價值何在。實際上,回顧文化研究的過往,綜藝節(jié)目在阿多諾筆下更多作為“文化工業(yè)產(chǎn)品”的方式出現(xiàn)。這是一種極為精英視角的看法,認為人們被各種工業(yè)性質的文化產(chǎn)品俘虜、愚化乃至操控。這是文化視角對于數(shù)字勞動的重要解釋,其觀點至今被諸多學術研究所使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阿多諾的觀點基于二戰(zhàn)及之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文化背景,在那時,人們的文化生活尚且屬于??鹿P下的“規(guī)訓社會”模式——??略f如果自己之前看過阿多諾的作品,便絕不會再論述規(guī)訓社會這一話題。
在這種模式下,人們的生活被標準化為一個又一個樣式,細微的個體能夠非常容易地歸屬于某個更大的整體之中。譬如在那時只有廣播電視,人們固定時間只能收看或收聽固定節(jié)目,因而同樣一臺節(jié)目能夠虜獲更多數(shù)群體。但情勢發(fā)展至現(xiàn)在已然相當不同,社會呈現(xiàn)獨異性趨勢,人們對某一時刻選擇什么文化娛樂產(chǎn)品有著相當大的自由,不同人對于信息的接受有著一定的繭房效應,而這基本不可能使得規(guī)訓這一過程發(fā)生。晚年德勒茲在接受采訪時使用“控制社會”代替規(guī)訓社會,認為文化產(chǎn)品引導人們進行數(shù)字勞動的基本方向不變,但資本操控的手段變成了每個人私人訂制版的“控制”,流量邏輯需要浸入每個個體之中,毛細血管般地發(fā)揮作用。而這就強調了對個體行動引導的作用,就像我們對待某一熱播劇的習慣操作:看完劇本身習慣性找熱搜、翻豆瓣、刷短視頻集錦、看公眾號。種種主動的交互行動,才真正構成了一種數(shù)字勞動。
所以,問題實際在于交互:數(shù)字勞動產(chǎn)生憤怒感,其實因為一切行為都是看似“我主動”,但實際卻是“我被動”的愚弄。而“無劇本”則實際站在了它的對立面——可以說,它實現(xiàn)了一種更本真的“交互”。在《再見愛人》中,人們實際無法用一種理所當然的模式享受綜藝帶來的快感,種種意外成為了主旋律。張婉婷的發(fā)瘋與宋寧峰的沉默,讓節(jié)目籠罩在一層隨時有可能“發(fā)生爆炸”的危機之下。盡管節(jié)目用精致的畫面、百萬金句等手段努力讓氛圍維持在平緩與和諧,但這種和諧卻產(chǎn)生了有趣的錯位——危機像鑲嵌在節(jié)目中的“內在他性”(internalotherness),它一次又一次爆發(fā),人們也就愈加從和諧中抽離出來,由此被迫思考這檔節(jié)目到底想“表達什么”。第九期中楊迪的尷尬正是這種交互的具象化,代表楊迪常見人設的“幽默”“暖場王”等特質的失效使其頻頻垂頭喪氣,而這也是斷裂的斷裂時刻——當楊迪都不能拯救一對婚姻,婚姻中到底需要什么、意義何在,也就不可避免突破第四堵墻,被拋在觀眾一側。
于是,綜藝之“真”的效果,在超越節(jié)目敘事的層面,在節(jié)目與觀眾互動的層面產(chǎn)生了?!罢妗辈皇枪?jié)目效果之真,而是互動之真,是觀眾與節(jié)目所建立的正向關系。而制造這一關系核心所在的“危機”正是節(jié)目組“無劇本”策略才能夠產(chǎn)生的:節(jié)目組允許錄制和剪輯中存在意外。有些吊詭卻恰恰有趣的卻又在此,當綜藝不再追求環(huán)環(huán)相扣與實現(xiàn)某種意義時,當綜藝顯得不像綜藝之時,它才可能真正從某種數(shù)字勞動的陷阱中掙脫出來,建立與觀眾積極主動的交往關系。
延續(xù)無劇本的討論,節(jié)目組的另一設定也變得別有韻味。不難發(fā)現(xiàn),節(jié)目實際提供了兩個觀看版本,其一是正常版本,其二則是沉浸版。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存在著一個陣容龐大的“觀察團”。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觀察團:三對夫婦的旅行被剪輯完畢后被送給觀察團觀看,觀察團對嘉賓表現(xiàn)的評論一同被剪入最終版本中,并且每一期的后半段都是觀察團的總結與討論。而“沉浸版”則忠于三對夫婦的故事,沒有觀察團加入。可以說,選擇觀察團是否介入節(jié)目,實際上也就構成了觀眾選擇與節(jié)目交互的方式問題,也即關于“交互的交互”這一二階問題。
關于觀察團,這一季中許多觀眾并不喜歡他們的存在,甚至有人嘲諷其“聒噪”“質量不佳”等。通過嘉賓的選擇,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團的不同角色其實有著其特定的作用:胡彥斌負責控場,學者出身的沈奕斐提供理論支持,辯手黃執(zhí)中與訪談主持人易立競發(fā)散諸多觀點,離異的孫怡與作為妻子的吉娜則提供親身體會??梢哉f,觀察團本來就被定義為一種面對他人婚姻的“眾生相”,但內在上其評論他者的中肯程度及討論問題的深度,也確實影響著觀看體驗。尤其是本季播出后不少人懷念上季控場主持人李維嘉,認為“都是理中客、上價值,實在太缺乏這樣一個共情的角色了”。
那么,觀察團的設定是本季綜藝的敗筆嗎?在這里,我們并不討論其應當以怎樣的態(tài)度介入三對夫婦的旅行中,而是要回答“到底要不要選擇觀察團”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看為何一定要設置觀察團這一角色。其并非是《再見愛人》一檔節(jié)目的專利,在不少職業(yè)洞察類綜藝中,觀察團同樣出現(xiàn)過,并有著類似的人員分工與職能。這類綜藝的共同特征是偏向現(xiàn)實觀察,因此往往偏向于“無劇本”(盡管實踐層面并不一定)。節(jié)目走向的碎片化,使得觀察團得以誕生,即負責將無序的節(jié)目內容敘事化,并提煉節(jié)目希望達到的主題??梢哉f,觀察團實際是一種折中的設置,盡管節(jié)目將闡述意義的權力交付給觀眾,但它仍舊提供了一個敘事機器,減少觀眾的負擔,以便讓綜藝看起來至少“不那么累”。
但因此,觀察團反而成為一種意義描述者的角色。按照后期維特根斯坦、奧斯汀等日常語言學派的理路,尤其是按照維特根斯坦“意義即用法”的觀點,有觀察團的正常版與無觀察團的“沉浸版”實際形成了語言游戲的“玩家”和“旁觀者”兩個位置。這里所謂的游戲,其實就是常識意義上的游戲行為,即不同行為之間彼此交織、互相制約的狀態(tài),這種制約產(chǎn)生了游戲規(guī)則,比如輸贏標準。語言游戲則是其中包含言語行為的游戲。我們簡單理解玩家和旁觀者的關系:玩家不會關心游戲規(guī)則到底如何,因為他們在行為中將其內化于心并使用它,而旁觀者才會注意研究并看出游戲規(guī)則,這使規(guī)則顯示出來。規(guī)則即游戲的用法,而用法也就是意義。可以看出,觀察團成為節(jié)目組官方選定的三對夫婦旅行這場大型語言游戲的旁觀者,他們意在將三對夫婦行為的意義導向某些特定方面,而這些方面往往與社會目前對婚姻與親密關系的熱點與共識相關。這當然是為了照顧大多數(shù)群體的需求。如果選擇看觀察團,那就是將意義解釋的權力交付給更代表社會當下共同價值取向的“大對體”之中。而不看觀察團,也就是將旁觀者的身份留給自己,自己成為這場語言游戲的意義詮釋者。
在這一層面上,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是否選擇觀察團到底意味著什么。這是一道本身便飽含趣味和深意的選擇題:如果選擇沉浸版,也就是直接參與到和綜藝的交互之中,自行解釋婚姻生活的意義與內涵;如果選擇正常版,那就是間接參與交互,讓觀察團代替你闡釋婚姻生活。答案并無對錯之分,只是通過不同的選擇,我們能夠看到觀眾對婚姻態(tài)度的差異,這種差異超脫出綜藝本身的內容,超越三對夫婦的婚姻,而是直接面向觀眾發(fā)問:對你來說,婚姻是奔向社會的主流觀點,并以此構建自己的標準,還是有著不同的、屬于自己的想法?在鼠標輕輕點擊之時,一個極為現(xiàn)實的問題實際被拋向了觀眾,提醒每個人,婚姻對你來說,究竟是什么?
到此,可以說,《再見愛人2》終于讓主題能夠落地。當然,“主題落地”并不意味節(jié)目的成功,畢竟節(jié)目需要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相互配合,而不是隨意扔來一團質料,完全由觀眾自行思考和組織主題。在這一點上,第二季明顯有些走向極端——張宋夫婦之間的爭執(zhí)與一次又一次的“發(fā)瘋”,讓人在直接的感官體驗上感受到厭惡,也讓節(jié)目顯得過于支離破碎。而無論在嘉賓還是觀察團的設定上,感情因素的不足又使得劇情本身走向的吸引力下降。最明顯的標志是,情感要素最集中的第十期節(jié)目,也即艾威照顧生病的Lisa而輕輕道出“不離婚”的話語以及易立競在熒屏上首次哭泣,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期,甚至以“這一期哭死我”的形式登上了微博熱搜。而這幾個細節(jié),恰好彌補了上文提及的“缺乏感情線”和“觀察團不共情”的缺憾。
綜藝本身的大眾文化屬性,在相當程度上需要我們承認,在對觀眾的絕對啟迪與無腦式的傻樂之間,綜藝需要提供一個折中的緩沖地帶,至少是“先做好娛樂,再考慮啟發(fā)”。重要的是,這一季綜藝讓我們探查到一部綜藝不僅需要看,更需要提供“想”的維度。而啟發(fā)之處一言蔽之,就是考慮如何將觀眾看作一個有腦子的思考者。
本文為獨家原創(chuàng)內容。作者:王楷文;編輯:走走; 校對:薛京寧。未經(jīng)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第一集上 Nov 03
1. 觀影團可。舊人基本上都保持住了第一季的真誠。新人至少還沒有槽點,很不錯。
2.嘉賓:我naive了,我覺得第二季會難做了,大家會有預設了,嘉賓會不真誠了。但其實,感情婚姻的視角沒有那么局限,選真誠的人,選不同地域的人,節(jié)目照樣做的精彩。節(jié)目組眼光很毒很厲害。
3. 淚點:難以想象到我的淚點出現(xiàn)在香港那一對一見面的時候,而且是在我沒有認真看的情況下。對話最自然,都是關心摻雜著小心翼翼的對話,越看越像tvb劇。一整集直到這我才看到lisa姐的嬌俏,艾威的大氣和細膩。太拉好感了。
第一集下 Nov 05
要進入更多的個人部分了。
1. 觀影團: 1)胡彥斌殺瘋了哈哈,這一集大部分我的笑點都是來自他,犀利直接敏銳聰明表達能力好。我現(xiàn)在手機里還保存著第一季他和李維嘉互相拿紙巾擦眼淚的片段。2)我就知道孫怡會不負我的期望,尤其是當她直接的說出‘畫大餅’那三個字的時候!3)易立競帶動的很好,也施放出更多的感性思維了,比如問婚姻是什么的時候,非常自然。而且,易立競第一集很美,保持啊易老師。
2. 觀影團的點評:1)這一集我對沈亦非評價高于第一季了,幾次總結都在點子上不空洞不理論。比如說宋寧兩人的問題不在孩子上,還有強調每一個行為后面都是需求還強調了兩次。 2)孫怡請繼續(xù)保持,這種接地氣的大眾老百姓語言的從感受視角的點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3)吉娜講的我們非常關鍵也厲害,我們是一種共同做事collabrate。從單獨的個體到形成我們一起做事,不是由一紙婚書來完成的,是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和有共同做事的能力,這個過程的確定是skill。
內容:1)非常贊最后對愛是什么的討論。愛不是我們的文化里的詞匯,尤其這二十年才用的泛濫開。泛濫使用的背后連定義認知都不太一致還怎么討論。我自己的看法應該是和胡彥斌的類似,愛你喜歡你是想(通過各種方式)讓你過得更好更舒服,各個方面。
其他:1)總體希望觀影團能收一收對張婉婷的點評時候的激烈語氣。越上升到概念的時候越要收一收語氣,比如使用pua、精神控制這些比較大的詞的時候。且不談這些大詞扣的帽子有沒有足夠準確,引導觀眾這些行為是xxx的一種可以,但是這種批判性語氣會生出更多事端,也不利于觀眾接收到內容本身。點名胡彥斌黃執(zhí)中,本來思維表達能力就好,這點是你們本來可以做的更好的。
3. 嘉賓: 1)個人情緒精力比較穩(wěn)定思維比較完善健康的應該是: 艾威蘇詩。 其他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木板極短的地方: 做事失控的過度情緒依賴別人的語言溝通攻擊性強的不擅長處理沖突的。2)打出蘇詩這兩字就想起胡彥斌的感慨蘇蘇真好蘇蘇共情真強,不光是她給lisa的抱抱,她講到的她理解的lisa對做普通人的需要,她講話的時候眼里的光透著真誠坦然,她講出自己的心路絲毫不畏懼不猶豫,她講話平靜又有思考,整個人從上到下透著善良美好又靠譜。第一集看到現(xiàn)在,蘇詩我覺得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和人。 3) 宋寧一對:經(jīng)濟人的身份可能會稍給純兩人的感情討論帶來一絲復雜性。復雜也對,太簡單了也不像現(xiàn)實的生活。
4. 1)旅行說明不了兩個人共同做事的能力,兩人能不能共同生活的順利是要看生活的目標價值觀一致多少和做事skill的問題。旅行是享樂是play,說明的非常局限。2)宋寧這對我覺得生活中挺多的,像焦慮型和回避型的配對。需要先把自己的情緒+思維調整方式研究明白再研究和對方生活的問題,兩個人都是。去學習下吧,日子還長。
繼續(xù)尋找怎么隱藏這篇。
第二集上 Nov 09
記錄一下細節(jié)先:
1. 觀影團:1) 這次只點名黃執(zhí)中,希望減少一點語句中過于跌宕起伏的語氣。這期胡彥斌,沈依飛已經(jīng)平靜很多了,聽著非常舒適。2)胡彥斌和沈依飛在我心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點點。沈依飛解讀的張婉婷自我認知是受害者的心態(tài)還有擔心觀眾去攻擊張婉婷都說的非常到位和及時,胡彥斌深入淺出的解讀她的心態(tài)/和問出一個宋寧關心出自責任還是愛真是讓人贊嘆,胡彥斌細膩啊。3)易立競完美融入,評論也恰當表情也恰當,易老師我不再為你捏一把汗了。4)幾個嘉賓配合講的講情講理講道德非常經(jīng)典,這幾個人角度反應之快說明水平之高啊。講真我的反應和郭采潔是一樣的,我需要回看才知道對話到底是怎么的走向。
2. 嘉賓團: 1) 哈哈艾威廣東話要lisa姐騎馬小心我眼眶又自動上來淚水了,太TVB了。感動都是由心而發(fā)(情),然后大腦才意識的到(理)。2)宋寧思維很厲害,每個對話都講的很到位,尤其是最后兩個人單獨談的時候。我將心比了比心,感覺我當下好像沒有辦法反應像他那么快。3)吉娜一陣見血的用了以自己為中心幾個字,感覺吉娜中文水平相當?shù)目梢曰蛘邔嵱茫瑧摫任业挠⒄Z強。
最后,大概不會再更新了。雖然這集心跳一度跟著到了180,也有很多很有意思可以多說說的點,但本質已經(jīng)在上一篇講了,標粗一下。另,情緒精力穩(wěn)定思維完善健康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就好了。批判/批評人本身對己對人都沒有幫助。
可能會短短的記錄下美好。再看把。
第二集下 Nov 11
最后一節(jié)情書先短暫記錄下,可能飆到180后之前更會忘了。
1. 觀影團: 1)胡彥斌是個寶藏啊哈哈哈,今天的笑點是兩千多少多少是個寫作套路。胡彥斌也撈了盧歌一把,能撈的時候就撈把。 2)吉娜水平是真的可以把,又是一陣見血的說出心理壓力造成的可能性身體傷害可能比打麻將要大。這讓我覺得吉娜的以前的通稿是些太沒水平的宣傳了。
2. 嘉賓團:1) 艾威是個有趣的有智慧的人。另外一個艾威跳出來說不要上當?shù)拿枋霭盐倚牧?。別人給一個觀點能夠迅速有啟發(fā)還能當下坦然承認,道理講的平實不假大空,這是智慧。2)麥子原來講話這么平實,思維表達也很順暢,理性的文藝女青年。黃覺- 為什么有點外國人講中文的感覺.
最后觀點補充,一個人情緒健康和能不能給不健康的人幫助能給多大幫助是兩件事。后者是coach是另一門技術,情緒思維不健康的人總是把幻想對方拯救自己幫助自己無限度包容自己,是最大的誤區(qū),這不是單純的意愿問題,牽涉到能力/技術。
===================
看完最后一節(jié)來補充
心跳沒到180,應該是防御機制起作用了。我面無表情心無波瀾的看完最后一段,當然壞處就是也沒太走心。1)胡彥斌太逗了哈哈哈,反轉后那一臉懵逼太真實太好玩了。沈依飛很好的解釋了張婉婷流淚的真摯性的邏輯。吉娜真的不錯, 我們被欺負了/大嘴巴子描述角度都非常獨特可能有點西方思維?總之這兩期非常有亮點。觀影團語言都非??酥蒲?,都是閱盡千帆的人。2)看到這,我不太關注這兩人的戰(zhàn)火如何激烈以及背后的故事,反而更很期待后面十期的走向了,是HE,BE,還是繼續(xù)生不如死著。如果這對HE,如何HE的過程非常值得觀察和研究。如果BE,對他二人都是人生很大的成長,對觀眾也其實可以有很大的啟示。 現(xiàn)在人人都可以批判張婉婷,因為她極端的太明顯,但會不會我們也可能或多或少的有她某一個角度的影子,沒有那么極端,隱蔽在我們的優(yōu)點中而且可能會將來給我們自己的人生帶來一點點不好的影響?有對自己的反省,思考是看這個節(jié)目我的最大收獲。
加更第一集 Nov 11
想起來還有個加更。
1. 加更版對話更生活化自然順暢,可能是剪輯少特效少? 正片總有點多少看電視劇的感覺。2. 原來盧歌坦誠現(xiàn)在看自己的當年是冷暴力,這樣的信息量不放到正片里嗎?我不記得我在正片里看到他的認知有了變化,我漏掉了?3. 宋寧問的問題也很有見地,問盧歌他倆覺不覺得當年的逃避是冷暴力,認為張婉婷艾威的共同處是看得遠??上О吹眠h我可以贊同,張婉婷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讓我相信她有這樣的足夠的智慧,當然架勢是有的。但宋寧的這個表達足夠有趣了。4. 艾威雙商仍然是高的,最后這段群起為lisa講話艾威的反應可以,當下調整的快自我解嘲的夸張舉動也化解了尷尬。5. 蘇詩是第一個為lisa姐占出的人么?加上正片兩次了。盧歌好像也是第一個為宋寧說話的?我頭一次感受到這兩個人的共同性。這個角度上,兩個人都挺善良仗義的。
補充一個觀點,自己的情緒思維面基本穩(wěn)定的人在處理沖突/極端情況的時候不一定能做到一樣的穩(wěn)定,這是另一個技術/skill。所以蘇詩在面對當年的冷暴力可能會有某種激烈行為,艾威面對lisa的不能完全表達自己也會指責抓狂。但他們是學習很快的人,有合適的途徑/反饋/講到點的啟發(fā),他們一定是能先把反思自己想明白的人。
忍到現(xiàn)在還沒看各種八卦各種討論,生怕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這幾天各路文章都上來了,按捺住八卦的心好難。
第二集加更 Nov 12
宋寧是把,沒有那么悶,有些觀點也很到點上。張婉婷吸引他的是什么張婉婷的需求他都講的很樸實很到位。黃覺問的越南發(fā)生了什么也賊靈,從指責式的沖突到逃避沖突,一個極端到另一個。
所以,還猶豫什么呢,這些只是skill,像做飯開車一樣的skill。各種大原因小原因我們都有欠缺,沒有關系,找到渠道補足這些知識就好了。補足知識最好的途徑不是專家的一點點tip,不是上幾次咨詢課程,是學習,是老老實實的看書求知。強烈建議節(jié)目組把一些書名也打在公屏上,經(jīng)典的書,不是某位專家某幾位專家的也不需要糾結厲害關系。
這是我自己驗證過的。我自己看第一季第二季就有一個明顯的變化,第一季我還跟著每集心情跌宕起伏霧里看花,第二季我已經(jīng)在開局就可以判斷個七七八八了。這個節(jié)目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案例分析素材,感覺我也可以從再見愛人里畢業(yè)了。
第三集上下 Nov 16
1. 嘉賓: 1)不知道為什么,到某些情節(jié)的時候我在快進,我也在回憶我當時怎么了,好像就集中在盧歌講肢體接觸/ 兩人角色互換環(huán)節(jié)/ 宋寧表白上??赡芪夷挲g大了,看不了文青畫面了,或者我骨子里沒有那么文青。噢不是,蘇詩文青的畫面我看著還蠻舒適的。2)我覺得艾威需要專家的指點,因為一般人把道理講明白/講客觀/講到他需要的點上有點難。3)是不是到了這集,故事都差不多了?哦 蘇蘇那對還沒什么具體故事出來不過我也不好奇,其他兩對好像搭的點不搭的點都出來了?那后面七集做什么...4)看艾威Lisa的TVB劇還是掉淚了,怎么了這是... 這是TVB的魅力還是廣東話的魅力...
2. 觀影團點評很多亮點 1)道歉的三個步驟 2)解決沖突先理清和講明自己的需求,其實任何沖突都要先理清各自的需求和共同需求。3)沖突是最丑陋的時刻,3)反省和改變點到了,但講的不夠透,從認知到行動這是N本書的距離。
3. 觀影團很和諧也很真誠,氛圍好配合也好,觀點也幾乎句句有價值,觀影團可以為自己驕傲。
寫在第十集奇跡出現(xiàn)前 Jan 5,寫張宋這對
1. 重新回來看第一集,收獲很多。1) 訴求都是講給第三人聽 2)事實前后矛盾 (講一句懟一句 VS冷暴力不講話)3)道德上制造虧欠感 4)沒有我們,做老板還想要溫暖。5)密集輸出造成窒息感。6)婚姻里的吵架跟孩子沒有關系
2. 對宋的印象,1)第一集很狼狽/灰頭土腦/講話欲言又止像是不自信對宋印象極差,第二集發(fā)現(xiàn)了宋的思維快/清晰又表達明白不教條,就在他跟張對峙的時候。我自問做不到,甚至都跟不上他們的對話。2)對宋的印象一直場面復雜,有之前錄像中的兩人激烈爆發(fā),有兩人對峙的思路清晰,有所有人都在場面的屢次發(fā)言被打斷,也有宋給張找補張偶爾聽從的場面(宋講給張拋出問題就可以了不要指導),有大量的眼神呆滯/嘆氣/狼狽和少量的放松微笑。3)因一開始對這對印象很差,看到第九集的時候張并沒有讓我更心跳加快,在我這她保持了從第一二集的水準,我可能已經(jīng)有點讓自己絕緣了。對宋的印象越來越有改觀。我發(fā)現(xiàn)宋沒有第一集形象里的那么呆/傻/不自信,宋反而是有邏輯/感受也相對合理/有一定的認知/言之有物/跟哥們相處也可以很有意思/對人無害/沒有明顯的短板。
3. 寫一點思考和猜測。1)人和人的相處是很難非黑即白的。說誰對誰永遠特別特別好,誰對誰永遠特別特別壞,這是劣質的電視劇的把戲。因為人是有多個面向且人無完人,人隨著年齡的變化在自然的變化,因為生活的推動可能被動變化生長,還有人的自我成長,所以哪怕兩個不變的人在時間的長河里,面對不同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只有一個模式的相處。 2)看到第九集,我覺得宋是有一定的腦子的。他在某個時間點發(fā)現(xiàn)自己掉坑里后,應該是有在理性的衡量綜合,他缺什么,他能處理到哪個程度,且有一定的理性。但宋的認知也是有限的,我不確定宋有沒有預判到這個局面下他的不久的將來,精力的耗盡/對小孩的影響。我猜他明白自己現(xiàn)在的局限,所以表現(xiàn)出一些猶豫/反復/迷茫,希望他接受一些外部的支持提高下自己的認知,可以讓自己在平穩(wěn)的精力下做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3)我在想宋經(jīng)過這18天收獲了什么,認知上不一定。但他可能有了一段在有很多外部支持的環(huán)境下,有了一個完整的和張18天的相處經(jīng)歷。這個外部支持是以前不太可能有的,對吧,誰的二人世界能有第三個人的參與,節(jié)目播出后外部的評論又是一遭第三方視角,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變化,能不能帶來認知的變化就看命了。
這一對日后的新聞值得略關注一下。
4. 人性的閃光點: 我這么一個記憶力差需要經(jīng)??炕乜磳懺u論的人。這九集記住了什么,記住了蘇詩的仗義- 很多場面的挺身而出和私下的抱抱-有腦子有智慧的,盧歌的仗義- 不一定是有腦子的但是是善良的好心的,艾威和lisa的情緒相對平穩(wěn) - 固執(zhí)的認知不妨礙他們用相對平穩(wěn)不激烈的情緒表達,宋寧的各種慘笑苦笑比電視劇刻意演的要絕,盧歌陪宋寧喝酒的場面比什么滑板拍照文藝多了,還有,楊迪在我心中現(xiàn)在是神一般的存在。
節(jié)目組把明顯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療的病人發(fā)瘋行為作為噱頭賺取流量,讓這樣的有心理疾病的素人承受網(wǎng)絡暴力,節(jié)目組不做人
內娛真人秀天花板了吧...很喜歡蘇詩丁來著,看到她來參加很驚喜...不太想看到吉娜...經(jīng)常嬌妻發(fā)言??
宋 真的跟素人有壁 太帥了
上了年紀就該看看破碎的感情。
跟第一季差得十萬八千里,第一季是藝術和真情,這一季無聊狗血勢利抓馬吵鬧,吵鬧不休,每個人我都沒有一丁點好感,都不帶真心一樣,目的好明顯,看完兩期就覺得不行,為了第一季頂著看,到現(xiàn)在真是受不了了……
不喜歡沈奕斐和那個辯手,觀察室說夫妻不要動不動上價值,他倆全程都在上價值。還有宋從這一集表現(xiàn)看都在逃避,我覺得是沉默逼瘋了張婉婷,只不過張是暴脾氣,他倆性格確實不對盤罷了,然后他倆說張PUA宋說得毛骨悚然。。。跟張宋一樣窒息情況的香港夫妻,他倆不說艾威PUA 他前妻,最后胡彥斌還找補說艾威用情很深。。。所以有沒有可能這并不是PUA,是你倆太愛上價值又上錯價值了? 第五期了,張婉婷發(fā)瘋,節(jié)目組不停追問,要她認清她是錯的,她傷害了她老公。而艾威和那個舞蹈老師發(fā)瘋,他倆甚至更頑固更自以為是,但全都是輕輕揭過。太雙標。 另:這節(jié)目更需要心理專家,而不是婚戀專家和辯手
宋寧峰拿到了從藝以來最好的劇本——《我的恐怖妻子》。
胡彥斌和黃執(zhí)中讓我深刻意識到男人之間深深的共情和情誼,輿論質量也讓我認識到這個節(jié)目的下沉度。聽說戀綜的觀察員不能隨意發(fā)表感言,換到離婚夫妻觀察節(jié)目的男觀察員就在這乘風破浪了。聽說現(xiàn)在幾乎全網(wǎng)都在清一色辱罵張婉婷,我很好奇這其中節(jié)目組的剪輯和觀察員的節(jié)奏占作用的九成還是十成呢?孕期的痛苦我沒經(jīng)歷過都能共情得到,因為經(jīng)期已經(jīng)夠難受了,甚至說出“我挺著肚子希望跳樓結束一切”這樣的話,觀察員作為事外人下意識不是希望了解前因后果,而是率先共情“沉默”的男人。他們第一句話是“好可怕啊”,第二句話是“如果我們代入男方的視角…”男權視角固化到什么程度,會讓這群男男女女完全意識不到女方的痛苦,先是說出“如果我是男方”這樣的話。這個場景可太熟悉了,一個又一個“可怕的瘋女人”欺負“沉默其實可憐的乖男人”的故事。
女嘉賓要是精神有病就去治療吧,沒必要打著追求愛情的旗號pua伴侶
唯一想說的就是觀察嘉賓真的有點多了,想輸出的內容很多但很散。以及充當理性的角色多于感性的角色,道理多于了共性。好懷念維嘉的控場和總結。第一集看下來,郭柯宇真是很難超越的嘉賓了
多了通告費 少了純粹
還是這種綜藝有真東西,戀綜那種都是當時的一種表演,激情一過,下節(jié)目就拜拜了。都是表演出來的甜蜜。
一年一度的“探討親密關系”的公開課又開課,這次選擇的樣本有:1、婚姻異地戀議題;2、閃婚閃孕議題;3、老年婚姻議題。
如果說上一季是《藍色情人節(jié)》,那么這一季才真正來到了《婚姻故事》。盧歌和王秋雨是同一種人,他恨蘇詩丁不是另一個一無所有的朱雅瓊。Lisa保住了性命,但心依然將死,她想證明活著,打麻將是,乞求復合也是。艾威是活給全天下看的男人,他想對所有人負責,Lisa只是其中之一。張婉婷的行為無法理解,但如果把她視作宋寧峰的經(jīng)紀人,一切就都合理了。她攻擊別人不真誠,但也許她才是最會演的那個,也只有他們仍處在婚姻關系之中,同理KK佟晨潔。夫妻是什么?利益共同體罷了。
盧歌說自己來這個節(jié)目是因為沒錢,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太明白嘉賓室為什么要急于幫他“遮羞”。作為舞臺劇的舞指,又不是因為懶惰或沒有才華,失去工作三年,沒錢難道不正常嗎?他沒什么好羞恥的,該羞恥的不是他。反而覺得這樣真誠地說出自己的困境很可貴,時常內觀的人,良心真的會因為說謊而感到不安。
為什么觀察室嘉賓總在judge女嘉賓?。慨敯谝痪溆忠痪涞卦谥赋鯨isa的問題,Lisa完全找不到空隙去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觀察室說的只是:艾威哥沒有給Lisa姐說話的機會,應該多傾聽她的心聲。但當出現(xiàn)一個“女版艾威”,同樣只顧著自己說話而不給伴侶表達機會的張婉婷時,嘉賓室簡直開炸了,你一句我一句就開始炮擊張婉婷。黃執(zhí)中先帶頭說張婉婷這是pua,吉娜說張婉婷好強勢怎么說話這么難聽還用手指著老公,沈亦斐說她邏輯混亂,完全不能自洽,你一言我一語,嘉賓室已經(jīng)變成了批判現(xiàn)場。(觀望中,觀察室扣一星,后續(xù)再改評分)
小孩子談戀愛的糖哪有中年人離婚有意思
張婉婷不是壞人,但一定是個病人。張婉婷需要的是心理醫(yī)生,她的病不是宋寧峰一己之力造成的,而是日積月累里自帶的敏感又脆弱,是一種病態(tài)的自卑又自負
我一百個理解張婉婷。生活中宋寧峰這樣的男人太多了,用最溫和的方式把愛人逼瘋,自己卻顯得無辜又脆弱。旁人看起來只會責備女人的瘋癲,而忘了她背后的那個令人窒息的伴侶
不喜歡吉娜在這個節(jié)目…觀察團聒噪了…這情感糾葛看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