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is is my Testimony
Fire at sea, no one ever see.
But it was real, just as uncountable dead people.
Hiding under Nigerian bomb, running into Sahara Desert without water, fleeing to a city of ISIS only with open prisons, getting lost in sea, dying under the speechless sky.
Is it really my life like a broken wing of butterfly?
The sea is not road, but the only way to go. It is risky in life not to take a risk, because life itself is a risk.
They aren't rappers, they're survivors, looking for an island with laughters and tears.
No gambling, no winning.
Oh, Wartime.
"
成千上萬的突尼斯難民涌入了靠近北非的蘭佩杜薩島,該小島屬于意大利。意大利政府正在尋求幫助。
Several thousand Tunisian migrants arrived on Lampedusa, a small Italian island off north Africa. The Italian government asked for help.
當天晚上,另一艘載有400多人的難民船在抵達意大利蘭佩杜薩島前觸礁,幸虧被邊界值勤人員發(fā)現(xiàn),難民全部得救。
That evening, another boat carrying more than 400 refugees arrived in Italy, Lampedusa Island boat ran aground before, thanks to the border duty is found, all the refugees saved.
意大利當局表示,他們已經開始一項大規(guī)模的行動,將逃離突尼斯和利比亞混亂的數(shù)千名移民從蘭佩杜薩島轉移出去。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have launched a massive operation to move thousands of migrants fleeing the turmoil in Tunisia and Libya from the island of Lampedusa.
"
2 ) One Sea, Two Fires
關于歐洲難民的背景我?guī)缀醪恢溃蛦渭兊恼f說電影。
在遠離城市的海岸邊,生活的人們,雖然沒有熱鬧繁華的城市生活,但是他們的日常簡簡單單,并不無聊。逗逼少年因為自己戴了眼罩后彈弓射不準而煩惱。居家阿婆想聽什么歌就給電臺打電話點歌播放。父親長期在海上生活難得回家一趟。大叔潛水捉東西(抱歉我對海邊生活的無知,不知道他捉的什么)不怕風浪。他們的日子風輕云淡,海洋是他們生活的依靠,海上的火,是一種生命之火。
難民們就不一樣了。上百人擠在一條船內,缺水缺食物,疾病和傷痛襲來,無依無靠。海對他們來說,是一條充滿煎熬的路;海上的火,是一種煉獄之火。經歷重重磨難之后,活下來的人,已經算運氣好了;就算受傷生病了,也比不幸去世的人們幸運多了。就算將來是什么樣,也暫時不考慮了。活著就好。
同一片海,兩種火焰。
3 ) 海上火焰 Fuocoammare, 2016
今年二月,意大利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憑借他的紀錄片《海上火焰》再次在世界頂級電影節(jié)上受到好評,捧回一尊金熊。三年之前,正是他的《羅馬環(huán)城高速》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奪得金獅獎,所以這回奪熊也未能算是驚喜。眼看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羅西已雄踞其二,紀錄片上位的歷史性突破既讓人感到振奮,又讓人有些惆悵。
《海上火焰》的雙線結構初看上去不免讓人有點困惑:從現(xiàn)實層面來說,一方是漂洋過海、滿臉悲愴無助的黑人難民,另一方是意大利小島蘭佩杜薩普通的居民,一干人等過著平凡甚至無聊的日子,每天不過就是喝喝茶,鋪鋪床,甚至點點歌兒,讓人想起《羅馬環(huán)城高速》中的蕓蕓眾生。兩條線索之間互不打擾,唯一的交集便是蘭佩杜薩的無名醫(yī)生,他既是島民的救護者,又是難民的大救星,除此以外再無其他。導演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其中的荒誕性和復雜性,將兩個“平行世界”巧妙編排在一起,構成了其對歐洲難民問題的第一重諷刺。
羅西的意圖還不止于此。在現(xiàn)實層面之外,蘭佩杜薩線的主角小男孩另干著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蠢事”:從一開始從樹上削下一截樹枝做彈弓打鳥兒,到扣動虛擬步槍的扳機,再到弱視逐漸產生開始接受治療,所有這些無不是對難民輸送背后的戰(zhàn)爭的荒誕隱喻。其中有一段,兩個男孩子用刀在仙人掌上像做南瓜燈一樣捅出張張人臉,然后又用彈弓崩、用小炮仗炸,最后還試圖用黑膠帶把破碎的仙人掌粘回原樣,“十八般武藝”在現(xiàn)實當中統(tǒng)統(tǒng)都能找出對應,用意不可謂不鮮明;小男孩的“弱視”本身更表達了導演羅西對戰(zhàn)爭盲目性的嘲諷,相比之下,影片并沒有用一般紀錄片慣常使用的方式進行直白的控訴,手法也不可謂不巧妙。至于“海上火焰”這個名詞本身,更是如北野武的“花火”一樣暗藏玄機,水與火的洗禮,情歌和戰(zhàn)爭的對比,浪漫和殘酷的交織,都藏在這四字當中,足以引人深思。
羅西對素材的運用相當巧妙,有時甚至是過于巧妙了,總給人一種擺拍的感覺,從而懷疑起他的紀錄片的真實性。的確,《海上火焰》之中仍然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不過無賴一點說,羅西也并沒有明確將這部影片歸入紀錄片的序列。紀錄的內容和手法無疑貫穿其中,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利用手中的素材(無論真實還是虛構)表達著自己對于難民問題的看法,這種藝術的再造顯然超越了人們對紀錄片的一般定義。正因如此,恐怕沒人想得到,《海上火焰》這部一直顯得有些“虛假”、有些“輕飄飄”的作品,會在中段偏后處亮出“大殺器”——遠離難民渡船的攝像機直接深入底艙,看到一片死尸。如此露骨的真實,真實得近乎駭人的片段猛然在平淡無奇、接近浪漫的基調中浮現(xiàn),反倒給人以更加強烈的反差和震撼。所以,與其說羅西是在展現(xiàn)殘酷,不如說他是在運用殘酷。就在那一瞬間,羅西達成了相比全程殘酷更加讓人難以忘懷的真實,畢竟沒有什么能比瞥上一眼死去的難民跟能觸動人的了。
而也就在那一瞬間,藝術家本人達成了他的政治責任和人道責任??v觀近兩年來歐洲藝術電影,雖然涉及底層移民和非洲難民潮問題影片并不很多,但卻都在主流電影節(jié)之中受到了熱烈歡迎(盡管評論界對此有另一番態(tài)度),去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影片《流浪的迪潘》,和今年年初柏林電影節(jié)的《海上火焰》都是如此。羅西本人在蘭佩杜薩生活了一年的時間,為的就是捕捉難民的真實情況和當?shù)厣畹馁|感,而最終這部接近110分鐘的成品也已經與最初被要求制作的十分鐘短片大相徑庭了。顯然,親身的體驗讓羅西卷入了難民潮的漩渦之中。
也只有在這時,觀眾跟隨羅西進入了難民的地獄,相信了那段接近四分鐘的關于戰(zhàn)爭、監(jiān)獄和逃亡的說唱獨白,“出埃及記”般的歷程變得立體起來,難以置信卻無比真實。面對赤裸裸的真相,底艙中的尸首,“圣母心”的指責變得冷血,“投機論”的輕蔑變得脆弱,難民的生死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幻象和口唇之間的名詞,變成了一種凝視間的痛楚和切身的體會。
《海上火焰》的結尾停留在一段小男孩徒勞的“嘴炮”聲中。聲聲炮響,向著觀眾,向著歐洲,向著每一個渴望和平、尚有良知的人類。
4 ) 陰云密布的歐洲
吉安弗蘭克?羅西憑借此片斬獲2016第66屆柏林金熊獎時,好多影迷表示不理解。實際上貝納多?貝托里奇把2013第70屆金獅獎杯頒給他的《羅馬環(huán)城高速》時,媒體和影迷就頗有微詞,統(tǒng)一的觀點是他的紀錄片從本質上是對紀錄片的背離,擺拍和設計的情景讓它更接近于劇情片,但貝托里奇老爺子還是執(zhí)拗的把獎給了他,理由是它夠新穎。今年大家不滿意《海上火焰》還是同樣的理由,但我個人覺得《海上火焰》登頂是占了天時、地利和人和,炙手可熱的歐洲難民危機的主題(況且導演處理的也不錯),去年柏林競賽片整體質量偏低加上評委會主席是梅麗爾?斯特里普。斯特里普在開幕之初就表現(xiàn)出她作為評委會主席的信心不足,后來獎項的歸屬也看出她的確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順應了媒體的意愿把金熊頒給了場分和媒體呼聲最高的《海上火焰》。影片是否有資格得獎,早已經塵埃落定,我們就沒有在這上邊糾結了。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影片所觸碰的歐洲難民危機話題,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呈蔓延之勢,正吞噬著歐洲。自從希臘的債務危機,到英國的脫歐公投、德法經濟的雙失速加上現(xiàn)在讓歐洲焦頭爛額的難民危機,讓我們看到歐洲在風雨中步履蹣跚地前行。自二戰(zhàn)后,歐洲從沒有像現(xiàn)在一樣的艱難,當然藝術家們敏銳的觸覺也絕對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他們悲天憫人的情懷來在他們的作品中展現(xiàn)難民群體的命運和他們的到來對歐洲原住民的影響。除了這部影片,涉及難民危機的影片還有達內兄弟的《無名女孩》,今年參加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并奪得最佳導演的阿基?考里斯馬基的《希望的另一面》和今年倍受期待的邁克爾?哈內克的《快樂結局》。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將他們的鏡頭對準了歐洲難民,實際上導演是要借影片一方面來表示他們對來自于這些飽受戰(zhàn)亂之苦國家的悲慘命運的難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們也是表示對歐洲前程的擔憂。眾所周知涌入歐洲的難民主要來自中亞和北非的穆斯林民眾,隨著他們的涌入,加上已在歐洲居住多年的的伊斯蘭教社區(qū)人群,這樣歐洲伊斯蘭社區(qū)人口的不斷增加到一定的比例,加上他們沒有也不可能被異質的天主教或基督教所同化,毫無疑問兩種宗教的不可調和性就會加劇。歷史上看,發(fā)生在十一和十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就是兩種宗教的軍事化對抗,不同的是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是因為對圣城耶路撒冷的爭奪,當然實質上也是政治和經濟的角力。雖然,這次的難民危機和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不同,軍事力量上看,今日的伊斯蘭國家也不能和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或拜占庭帝國比,但宗教文化對于歐洲的入侵已是不爭的事實,是否會演變成宗教戰(zhàn)爭我們還不敢斷言,但是這也埋下了禍根。社會層面上,大批難民的涌入勢必會占用歐洲社會的福利資源,這也招致了歐洲原住民的不滿,游行和沖突時有發(fā)生,加上歐洲整體經濟的下滑,和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經濟的制裁與反制裁等等,這些無疑讓歐洲雪上加霜,風雨飄搖中,他們正試圖撥開迷霧,辨清方向。這片古老的歐洲大陸正接受著自二戰(zhàn)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5 ) 很喜歡難民們rap訴苦的那一段
《海上火焰》是電影里的一首歌。夜晚,海上的巡邏艦開著探照燈,經常會發(fā)生槍火交戰(zhàn),炮彈的火花交錯在海面,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本片是分兩個沒有交集的故事同時進行的,一邊是島上的一片寧靜安逸,一邊是海上的難民問題。兩個世界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調皮的小男孩熱衷玩打仗游戲,摧殘仙人掌,出海捕魚就暈船。而另一邊海上時不時飄來一些偷渡船只,救護人員不得不接受和拯救這些把生命交給大海的求生難民。
小男孩為了出海,去克服暈船的障礙,難民們不管暈不暈船,為了生計必須上船接受命運與運氣的安排;小男孩對著海上比劃著開槍的手勢,另一邊海上燃燒的戰(zhàn)火映紅了;小男孩一點點心理作祟就要去看醫(yī)生,船上的難民很多因脫水和苛刻環(huán)境遭受磨難。如此的并行拍攝手法很容易慢慢的觸動觀影者的情緒,內心的共鳴感油然而生。
難民問題是個棘手的難題,戰(zhàn)爭帶來的嚴重后果總是需要時間來緩和,也需要人類的自救。難民青年們上岸后的那一段說唱,歌詞唱出他們一路避難的辛酸,用鏗鏘有力的Rap道出內心的吶喊,看的非常帶勁!
第一次接觸紀錄片,不知道從哪方面去欣賞,也分不太清紀錄片與藝術片的區(qū)別。至少有一點感受就是,紀錄片把更大的空白和問題留給觀眾去思考。
6 ) 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獄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無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頒給了這部難民題材紀錄片。獲獎后非議浪起,無非是紀錄炮們忍受不了如此風格化的紀錄片,還有它的工于設計。場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島,多年來一直是難民逃離中東和非洲,搶灘歐洲大陸的要沖。雙軌敘事——一面過于詳細地鋪陳敘述平淡無奇、接近浪漫的小島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這里的難民。敘事克制而有力。電影中沒有表現(xiàn)原住民與闖入者直接的接觸和沖突,但兩個本來互不連通的世界互相洇染與侵蝕的銹痕歷歷在目:老奶奶在點歌臺里聽到難民海難的新聞插播,社區(qū)醫(yī)生B超難民孕婦,移民小伙伴教不識水性的小男孩劃船……導演非浪得虛名,三年前憑《羅馬環(huán)城高速》擒金獅,接拍此片后在海島上生活了一整年,將這個10分鐘短片的活兒抻成一部金熊長片。
擺拍出來的紀錄片,再次模糊了紀實的邊界,一些直視非洲難民尸體的鏡頭拍得精致卻殘忍。除了這條線以外,島上居民生活好似毫不相干的另一部電影,眼神兒不好、自認為得了過敏癥、憑空射鳥的小男孩,生活節(jié)奏靜默遲緩的老頭老太等。拿了金熊多半因政治正確吧,海島風光還是美的
兩條線,一條描寫島上居民日常生活的故事片,另一條則是反映難民的紀錄片,很混搭的方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強迫自己建立這兩條線的關系的。[C]
地中海小島上居民的日常與非洲中東而來的難民在如此狹小的地域中構成兩個遙遠而幾無相通的世界,仿佛對這個被各種迅捷通訊方式無限縮小的世界無情而精準的隱喻。整體還是相當克制而有力,engaging而并不說教也不顯出優(yōu)越感,兩個世界的距離與層次也設置的十分巧妙。
七年內最差金熊,不過某些段落還是有些沖擊力。設計擺拍哪家強,還不如看趙亮...
羅西只是在講這片海和圍繞它而起的故事而已。清冷的小鎮(zhèn)、玩著彈弓的孩童、自娛自樂的電臺DJ、以及成批因脫水而奄奄一息的難民,他們故事因這片海而起而落,羅西沒有所謂圣母心的態(tài)度,他只是為他們完成了一副肖像。
年度難民大片,全場白左掌聲雷動。隱喻有點太用力。
柏林金熊,電影觀念的大獲全勝。當然隨后的擺拍設計與剪輯技法也極其重要。當今國際世界語境下的日常生活的細思極恐,透過紀錄電影片段+日常的設計擺拍交叉剪輯,實則還是控訴一種對他人當下苦難的漠視,它也有著對文明的深度自嘲以及嚴肅荒誕的重構。
有的導演為了得到國際影展的青睞會在電影里加入一些討巧的標簽、符號、噱頭,而這個導演拍的是標簽、符號和噱頭本身。
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真實電影與新現(xiàn)實主義以Docufiction為形式的延續(xù),作為“個體代表”的男孩家庭和作為“集體”的難民都被符號化,兩者間完全沒有交集卻無時無刻不在碰撞,達成了無聲的批判。如果將它對現(xiàn)實的揭示簡單評價為“刻奇”,顯然有些武斷。
電影名來源一首歌,導演也就五五開一面捕捉小男孩塞繆爾彈弓打鳥,蹂躪仙人掌,浮船上克服暈船,呼呼吃著意面,居然還擔心自己患了焦慮,另一面也是主焦點,難民海上漂,是生是死尚難料,這是生存與生活的嚴重差距。
3.5 無比典型柏林金熊眼光,政治性遠高于電影,也許導演怕被說圣母,刻意避免添油加醋,別說煽情壓根冷到冰點,只敢寄寓矯正弱視疑病焦慮學劃船的當?shù)啬泻?,因此絕不是“好看”的電影,但大銀幕上看到血色眼淚、堆疊的尸體有被震到,客觀上確有進步意義。今天還放映事故了歐盟影展真是年年出狀況呃
看完之后過了好一陣還是不能放下電影里的許多片段。表面沒有聯(lián)系的男孩的生活和難民營救兩部分在全部看完之后覺得它們是一個整體,有點懷斯曼紀錄片的感覺了。上一部羅馬環(huán)城高速沒太跟上羅西的思路,這部好懂多了,正好可以把之前的重新看看。另外這就是一部政治電影,不是明喻暗喻什么的
才想著為何這么像紀錄片,結果發(fā)現(xiàn)本就是。因而并無政治隱喻,反正都展露無遺。政局動亂后難民的流離,非常觸目驚心。老醫(yī)生說尸體見多了,其實并不會因為習以為常而毫不驚心,畢竟那都是生命。看到小男孩在這見證了太多血淚的小島上淡然生活,有種特別的孤絕冷漠。但這電影畢竟還是少了些力度。三星半
難以評價的紀錄片。脫水抽搐的身軀,臉上紅色的淚痕,滿倉橫亂的尸體,鏡頭太狠太直白殘忍,小男孩一家倒是這冰冷記錄里一絲暖意——但他父母在哪呢? 再者,醫(yī)生的那番實話很打動人心,尸橫遍野這種慘象,無論看見多少次,還是會侵入夢里,攪亂平靜。
濁浪夜撈魚,點歌獻亡夫,單眼隱形火箭炮;營地足球,逃難說唱,海上煉獄;醫(yī)生無法適應驗尸,男孩覺得自己有病,難民清查和浮橋訓練,兩個世界無聲沖突。挺好
1.難民慘象與男孩生活雙線敘事,雜以自然景致,構成紀錄、半搬演與全控制的拼貼。2.沉靜冷峻,獲得金熊雖有政治正確之嫌,還是無法掩蓋影片內在的輝光。3.以驗光和弱視喻指視而不見,同[沉默之像]。4.以炸藥和彈弓雕刻仙人掌的"面孔",遮住右眼后失去準星的發(fā)泄。5.壯美風光作反諷,凸月。(8.0/10)
精美的verite真實電影佳作,構建無垠的空間——自制與廣博,匠心和風輕云淡。在今天的政治氣候下,主題尤為驚心。
#SIFF# 第一部獲柏林金熊的紀錄片。但其實與羅西攬威尼斯金獅的《羅馬環(huán)城公路》異曲同工,只是隔了三年,羅西電影的結構更精妙,并拓展了紀錄片的邊界。擷取現(xiàn)實的方法使之既可以作表層的解讀,又隱含著隱喻。完全不用畫外音,靠剪輯敘事(甚至配樂)。
兩條線的鮮明對比
西寧成龍影城2016.7.26.2pm 講述的難民渡海而來的境況非常動人,結合小男孩一只眼睛無法看到的生命體驗,也是一種有設計的表達。作為電影未必那么好,但所帶來的直觀感受還是很有沖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