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電視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diào)查》將在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鳳凰大視野》首播(1-5集),播出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眾影視公司、深圳市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專項基金支持。鳳凰衛(wèi)視首播之后,本片隨后將登陸中國教育電視臺、重慶衛(wèi)視等電視頻道。
具體播出安排:
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鳳凰大視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語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鄉(xiāng)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學 大學》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語文》
什么是語文?它不該是枯燥得讓人想燒掉的課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語文是語言背后的思想和靈魂,它教會人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然而,今天的語文課,質(zhì)量已經(jīng)岌岌可?!?br/> 在上海,《收獲》雜志主編葉開發(fā)現(xiàn),女兒正在成為垃圾教材和病態(tài)課堂的受害者,他奮筆疾書,決心以一己之力《對抗語文》;在江浙,20多位一線教師自動集結(jié),他們致力于給小學語文課本“挑錯”、“找茬”,并自覺探索“現(xiàn)代公民理念下的語文教育”;在民間,學者們回到民國,向老課本汲取言語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恢復語文的本義——人的語文。
第二集:《尋找馬小平老師》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學語文教師馬小平因患腦癌去世,北大教授錢理群惋嘆:馬小平是他所識教師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稱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組織的“尋找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活動在央視高調(diào)飄紅,與此同時,由民間發(fā)起的“尋找活著的馬小平”卻在教育界引發(fā)了更深刻的感動。有評論說,“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尋找,耐人尋味”;
馬小平是誰?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如何燃燒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講堂?攝制組依次走過湘潭、東莞和深圳,學生、同事、朋友、女兒……眾人動情的講述中,馬小平的形象漸次豐滿,我們最終發(fā)現(xiàn),他,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師者。
馬小平走了,“活著的馬小平們”正在走來,他們將帶著我們的孩子找回人的尊嚴,找回教育的尊嚴……
第三集:《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華德福,一種源自德國的教育,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沒有作業(yè),沒有考試,它是學園、花園、菜園和家園,它“呵護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開學的季節(jié),陪伴兩個被體制教育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孩子,杭州獨立教師郭初陽走進成都華德福學校,為期一周的“試讀”和“陪讀”,孩子們將體驗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種童年;而郭初陽,這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質(zhì)疑者,將為我們解讀華德福教育的種種細節(jié),并探尋它與主流教育接軌的可能性。
孩子們是否會選擇華德福?家長的選擇又會是什么?無論結(jié)局如何,“還孩子一個美好童年”的命題,已經(jīng)無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然而今天,寒門子弟藉以改換門庭的那道階梯,正在發(fā)出斷裂的聲音——
他們,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農(nóng)民工子弟;他們,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800萬山鄉(xiāng)孩子;在壟斷了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超級小學、超級中學的大門外,他們逐年流失,轉(zhuǎn)而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或者打工者擁擠的列車上;他們,是游走在城市邊緣的蟻族群落,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既無力“拼爹”,又沒能掌握起碼的謀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讓寒門學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狹窄?
國家的轉(zhuǎn)型在加劇,而個體命運的轉(zhuǎn)型,卻似乎陷入了停頓。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已成為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殤……
第五集:《守望鄉(xiāng)村》
鄉(xiāng)村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改變鄉(xiāng)村落后的基礎(chǔ)教育,恢復鄉(xiāng)村文化生態(tài),需要民間力量具體而微、堅韌不拔的長期介入——
在晏陽初的故鄉(xiāng),立人鄉(xiāng)村圖書館在一所普通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扎下根來;在陶行知的故里,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向農(nóng)家子弟敞開懷抱……他們不約而同地踐行著陶行知、晏陽初們的信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眼下,他們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鄉(xiāng)村;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相信,欲溫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鄉(xiāng)村,讓窮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學 大學》
英國教育家懷德海說:在中學階段,學生應(yīng)該伏案學習;在大學,他該站起來,四面張望。
2005年,詩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學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在那些年輕的面孔上,她讀到的是困惑、迷茫、貧乏、冷漠……12年的應(yīng)試教育把他們壓成了扁平狀,他們?nèi)狈ΤWR、自私、現(xiàn)實,對周圍世界漠不關(guān)心;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壓抑了他們的夢想,他們無力“站立”,更談不上“四面張望”……
劉道玉、錢理群、陳丹青、張鳴、周孝政、熊丙奇……大學里的智識之士紛紛訴說體制之痛:官本位、學術(shù)腐敗、錢權(quán)橫行……,積習與流弊的漩渦中,人文精神消失殆盡。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學?!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櫻花盛開的武漢大學,最早釋放出中國高教變革的積極信號——學分制、雙學位、貸學金……一系列閃動著人文、人性光輝的改革舉措,讓劉道玉贏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譽;
時隔20年,在舉步維艱的泥潭中,中國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發(fā)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學正式開學了——當理想遭遇現(xiàn)實,朱清時,這個理想主義的校長能否將他領(lǐng)軍的“去行政化”改革進行到底?被打上“試驗”標簽的莘莘學子們,如何開始他們?nèi)徊煌拇髮W生活?
珠海聯(lián)合國際學院,一所潛水七年的“內(nèi)地與香港合辦大學”近日浮出水面,許嘉璐評價說:“UIC已經(jīng)躍升為清華、北大級的大學”;校長負責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學、浸會大學的文憑……“洋大學”的沖擊波,能否對內(nèi)地高校產(chǎn)生“鲇魚效應(yīng),”倒逼國內(nèi)的高校體制改革?
第八集:《課堂風暴》
沒有講臺,老師“靠邊站”,學生三五成群簇擁在黑板前,邊寫邊討論,教室門洞開,參觀者絡(luò)繹不絕——偏居魯西南鄉(xiāng)村的杜郎口中學,一度因教學質(zhì)量太差險些關(guān)門,如今卻以獨特的“學生自主課堂”聞名教育界。
專家評論說:“杜郎口模式”是課堂模式的革命性變革,是素質(zhì)教育的希望之路;質(zhì)疑的聲音說:杜郎口并未擺脫“應(yīng)試”的窠臼。
在民間,“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宣稱要“點燃思想的課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線教師們掀起了一場不同于杜郎口的學習的革命;
體制并非鐵板一塊,或許,此起彼伏的課堂風暴,將為中國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學》
面對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有人迎戰(zhàn),有人妥協(xié),有人則選擇逃離。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無需去學校,客廳是他們的教室,父母是他們的老師,他們自主安排時間和課程,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參加國家統(tǒng)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現(xiàn)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著另一批孩子,私塾的開創(chuàng)者,多半是“在家上學”的成功者,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可以復制。
支持者說:在家上學有利于個性培養(yǎng);反對者說:孩子需要朋友,獨自在家無法實現(xiàn)“社會化”;有關(guān)部門說:在家上學違反教育法;教育專家說:社會應(yīng)讓在家上學合法化……
無論如何,在民間,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長。它們的未來,或許遠比我們所能理解的更豐富,更深遠……
第十集:《公民》
美國現(xiàn)代公共教育運動之父霍拉斯曼說:建共和國易,造就共和國公民難;有識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會,公民課程已經(jīng)運行了幾百年;在中國,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長李慶明突然被“下課”,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實踐,吸引了輿論的眼球,也讓他備受爭議;在南京,律師崔武走進校園,以一只蘋果為道具,向小學生們詮釋“公民”的內(nèi)涵;在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一次一次向公眾演繹著“公民責任”的空間……
公民教育,何時堂而皇之地走進中國的中小學校?
看完十集,本紀錄片是對中國教育自上而下的一次充分展示,當然是從一些所謂“另類”的教育嘗試來反向襯托的。 我?guī)缀踉诳吹矫恳患娜我话咐我蝗藛T,都會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它們的當前信息,以得到一個時間上的驗證。結(jié)果是令人唏噓的,絕大部分的改革案例無疾而終,有的改革者初心已變,興趣不在,更有甚者是口是心非,坑蒙拐騙,面對紀錄片說得一番漂亮話,實際上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大鍋試驗品,有的則是無力對坑,只想保留自己的一番試驗田。十年光陰,僅余破敗殘垣,后來者敬仰于他們的精神,更感嘆盜火者或許自己熄滅了火焰。 教育是復雜難料的,因為人就是復雜難料的。我最認同的是,把學生教育為一個合格的公民,而不需要取得世俗上的成功,這一理念作用到學生本身是最真實有效的。但是很多改革者寄托教育改革的宏大敘事,則是一種對抗整個社會架構(gòu)、評價體系的幻想,太難太難。 紀錄片對西方教育文化或者一些尊古教育嘗試的推崇是具有時代背景的,而且從對某些無腦崇拜的語氣看來,一些改革者多少有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推崇尚古”,歸根結(jié)底是對當前情況的逃避,改革方式上的取巧。事實上從教育結(jié)果來看,而僅僅在關(guān)于公民道德,或民眾智識一層面,經(jīng)歷疫情后時代,在全世界公民的全體審視下,中國公民在災難中是經(jīng)得住考驗的(全世界各民族文化沖突、敵視情緒擱置不談)。
既然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下的我們能夠形成這種思考和智識,那我覺得當前相對固定的教育形式是有可取之處的。那么何須如紀錄片中許多改革者大刀闊斧地另辟蹊徑,而不是直接在內(nèi)容之中加入適合對應(yīng)學生群體教師群體環(huán)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nèi)容呢?
如今,新一輪教改已經(jīng)落實,強制的雙減政策擊碎了許多k12機構(gòu)賺大錢的夢想,但同時也悄然把一些學生的命運導向有人所希望的那些崗位上去。我是不想以最壞的想法來揣測這一切的......
未知無畏,而沒有感嘆,只顧向前走,困頓于當下。人只有一輩子,一輩子只有一次不會重來的教育機會,隨機投擲的開始,隨波逐流的角逐,與其感嘆我們該去向何方,不如問如何安放自己,祝教育者幸運,也祝被教育者幸運。
1) 重回人的語文
一邊看一邊忍不住頻頻點頭,像是終于遇到了一個懂我的人。對啊,作者寫的時候哪會想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來自多年閱讀和寫作累積下來的、一氣呵成的寫作,用最合適的詞句來最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謂閱讀理解,難道不應(yīng)該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文學作品是可以有多種演繹的,而不應(yīng)該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也許就是小時候語文教育的荼毒,我們才慢慢失去說人話的能力。寫出來的東西要不假大空,要不矯情做作。
至于語文課本中所傳達的價值觀,之前從沒有想到過這一點。小時候閱讀的時候,大抵只是囫圇吞棗,按照老師的理解去做表層閱讀,今天想想,的確當年的課本傳達出來的價值多么荒唐可笑。
批評-建設(shè):大量的、多元的閱讀與理解
2) 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心口飄過一絲疑慮,在現(xiàn)如今的大環(huán)境下,這樣學校出來的學生,縱然有著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們將如何走近高中,面對考試,進入社會?但隨著片子的進行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過是陷入了現(xiàn)今社會給大家設(shè)下的思維圈套,我們的考試高分就能保證我們的成人之旅更順利嗎?不能,因為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那些數(shù)理化語數(shù)英的標準考試。那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那些課,進行那些痛苦的考試?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們需要什么教育?成人生活里需要我們的自我定位和為之不斷的努力,最終在過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樹那更是不錯的。 自我定位來自哪里?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試和課本,壓得人無法思考的學習。自我定位來自輕松自由的多元體驗和充分時間的自我探究,這是傳統(tǒng)教育難以給予我們的。
好的教育讓我們更好地生活,物質(zhì)地,精神地。華德福教育讓孩子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實的;至于物質(zhì)生活,自我定位加為之不斷的努力,再加知足常樂,不亦樂乎。
3)天梯 寒門學子的出路
看得好壓抑,隨著尾曲的響起才慢慢長舒了一口氣。屏幕前那個貴州的留守兒童,用臟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樣臟兮兮的臉上的眼淚,用貴普說著:‘’我覺得我就不應(yīng)該投胎在這個家里。實話跟你們說吧‘’,他停頓了一會兒,眼淚在眼眶里呼之欲出,“我爸爸現(xiàn)在在牢里” 對我現(xiàn)在近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tài)來說,不敢去想這個孩子每天過著怎樣艱辛的生活,命運的安排讓他的未來似乎過早地充滿黑灰,畢竟本該是童真爛漫的少年。
與留守兒童同樣命運慘淡的還有村小及代課老師。教育占4%的GDP夠嗎?遠遠不夠。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是在用一種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來消費著4%。村小的財政支持不夠,合格教師不夠,學生不夠,教育質(zhì)量不行,面臨被撤困境,學生要花更多的錢走更遠的路上學,沒有條件的就輟學打工,北上廣蟻族在城市作為底層漂泊,在家鄉(xiāng)同樣找不到歸屬感,漸漸地,鄉(xiāng)村建設(shè)沒有力量,北上廣沒有資源支持更多的異鄉(xiāng)人。
如果沒有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怕是會惡性循環(huán),階層固化
4)守望鄉(xiāng)村
中國以農(nóng)立國,國人十之八九出生自農(nóng)村。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農(nóng)民生活水平提高,鄉(xiāng)村文化卻在凋零。日子一天一天地過,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漸從線下轉(zhuǎn)為線上,鄉(xiāng)村精神逐漸萎靡。
立人圖書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師應(yīng)該是一個縱火者。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圖書館的模樣。當一個人學會閱讀,那就擋不住他的成長了。
魯班匠士職業(yè)教育:記得盧梭在愛彌兒里也推薦新生兒學習做個木匠,既培養(yǎng)動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雖然教育部不承認,但社會已經(jīng)承認了匠士。在魯班學校學到的技藝是其次的,學到的做人原則才是終生的。授人以漁,助其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個體。
農(nóng)村教育的問題不是單單熱情的志愿者可以解決的,需要政府和企業(yè)的資源傾斜來幫助平民教育走得更遠。
5)大學 大學
相信未來??吹阶詈笮睦镆呀?jīng)波濤翻滾了。大學啊大學。
上課記里《許三觀賣血記》的續(xù)寫,成為吃貨來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錢理群說精致利己主義者要留學推薦信那幾段都太扎心了。不知何時起,我們就“信仰”著:升學就業(yè),沒有錢,寸步難行;沖突毀滅等極端方式比溫暖柔和更有力量。如果我去續(xù)寫,真實的我大概不會給個溫暖的續(xù)寫方式;但有可能虛假的我會用溫暖來掩飾。大學前三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哦當然除了像片中批評的那樣,需要不斷產(chǎn)生印刷垃圾之外)到了第四年,焦慮直線上升,我對于就業(yè)的認識大概比很多同學都要晚得多(現(xiàn)在想來 不失為幸事 饒有興味地度過了前三年)。記得在臨近畢業(yè)的最近幾節(jié)課上,有一次郭老師的課上,忘記講到什么,總之想到了自己將來的就業(yè)和之后的生活不禁有些焦慮、恐慌、負重感,郭老師應(yīng)該是像片中的王小妮老師一樣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號,然后講起她們當年的大學生活:傍晚,一天的學業(yè)結(jié)束之后,抱著印地語大辭典,走出圖書館在門口柔軟的草坪上坐下,不遠處的男同學抱著吉他不那么嫻熟地彈唱著,伴著悠揚的小調(diào)和陣陣迎面的清風,整個人都在星空蒼穹下放松。聽完郭老師的這一段,我們都真的好羨慕。
大三暑假的時候給國際暑校做學生助理,時不時也去旁聽一些課。有一次在孫飛宇老師的課上,不知怎的大家聊起人類的起源,中國學生紛紛表示:sorry,but actually, we don't discuss about stuff like that. 外籍學生一臉詫異,有個荷蘭小哥甚至驚恐,眼睛睜得其大,用雙手繚亂地抓著自己的臉與頭發(fā):oh wait a minute, that'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who am i, where do i come from, where am i headed... 我們似乎已經(jīng)對生活在盒子里習以為常,很少站在盒子之外看事,我們在遵守著盒子里的生存法則,之外的事情通通可以是浮云,自以為是地維持著平衡。突然又想起件事兒。做留學生tutor的時候,有一次臨假日前,我跟留學生們推薦假期里哪哪都可以玩,他們詫異地問:你確定嗎?假期他們不休息嗎?他們什么時候休息? 我肯定而難過地告訴他們:我確定,假期對你們來說是娛樂消費時刻,對他們來說就是掙錢的機會。我們中國人很少放棄掙錢機會。
前不久去虎什哈做助教時,在表演與舞蹈課上我偶爾給兩位外籍老師做翻譯。雖然我沒全程聽,但不得不夸,他們的課真的有用且有趣。每一結(jié)課的主題非常明確,我們學什么,為什么要學這個,這個怎么學,學了怎么用,同時寓教于樂,哪怕是不走心的小孩也能多多少少吸收到一些東西。比如violet老師教舞臺表演,講到由于舞臺戲劇和電影畫面呈現(xiàn)方式不同,觀眾面前沒有鏡頭特寫,所以舞臺表演動作要夸張,之后通過游戲練習夸張表演,有一個是給復合場景(比如 我快餓到昏厥,突然看到不遠處桌子上有一個黃燦燦熱乎乎的蛋撻,我兩眼放光,隨即以百米之速沖向蛋撻)讓一些小朋友隨著cue表演,動作要一個比一個夸張,讓小孩體會一個動作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還有一個是電梯游戲,一群小孩依次假裝進電梯,進入電梯封閉空間后要任意做一個動作,電梯里所有人要模仿后來者的新動作。當時有男生做很搞怪的舞步,難倒眾生一片,也有女生做化妝撲粉的動作,臺上臺下爆笑一片。游戲里通過觀察、模仿、想象、夸張,小孩們在get到一些的同時也都玩得不亦樂乎。再比如Josh老師的舞蹈課講舞蹈也是一種敘事傳情的方式,當他在教《黑羊》里的小偷舞蹈時,舞蹈是鬼鬼祟祟、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偷竊感覺,神情亦是非常緊張警惕;而在教《桃花源記》的桃花源舞蹈時,則完全換了一種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幸福感覺,臉上也一直掛著大大的笑容,潔白的大牙似乎都在說:看我看我!總之,我當時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中小學也能有這樣的課程就好了。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
改革不怕犯錯,怕的是不改革。感恩有風骨的校長們。將學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對待。
如何定義好的大學
7)課堂風暴
郭初陽、魏勇、杜郎口,教師是縱火者。課堂是思考的起點。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寬容。
8)尋找馬小平 人文教育
困境中讓我們相濡以沫
教育勇氣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師和學校不會消失,責任是沉甸甸的
人文教育 物欲橫流 人心不古,趕在災難摧毀人之前培養(yǎng)出有靈魂有思想的斗士
我們對中學生的潛力估計遠遠不足。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直面人生
9)在家上學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終的目的是共通的:培養(yǎng)優(yōu)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
我們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有些畸形的社會里,但暴力洗牌不是解決方式,洗牌之后依舊茫然可能會導致歷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決方式,有聲的發(fā)聲,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權(quán)利,盡自己的公民責任,從一點一點改變社會。
昨天已將十集都看完了。曾經(jīng)也是應(yīng)試教育的受害者,后來又在工作之初,走上教師崗位,繼續(xù)應(yīng)試教育的歷史教學工作。在作為學生的時候,面對課堂上老師對各個階級的分析以及哪個階級更適合領(lǐng)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各種論斷,讓我困惑,進而認為近代歷史索然無味,我感覺不到近代史的“厚度”和鮮活感,那薄薄幾頁紙的抗日戰(zhàn)爭史,在當時沒有課外擴展閱讀的年代,真的覺得歷史就這么簡單,掌握了幾個要點考點,背幾段抗戰(zhàn)的重要意義以及記住黨的幾個重要會議,就已經(jīng)差不多了,沒人去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應(yīng)該是什么樣,現(xiàn)在為什么會刪減成這樣,因為考試不考。老師很少“喚醒”我們,讓我覺得歷史就是條條框框,一條條枯燥的史實。
到了大學,歷史課上老師依舊在方框內(nèi)掌握著“度”來教學,但是至少擴充了歷史的豐富程度,他們給你線索,你能按圖索驥,但也很少去做“喚醒”你的工作,知識僅是知識而已,課上內(nèi)容缺少維度,比較扁平,讓你還是覺得這是傳授式、被動式接收的教學,一樣的應(yīng)試考點和標準答案,學習的感覺與以往并無不同。
也許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教出“會思考”的學生,而要教出“會考試”的學生,不需要你有批判的精神,而需要你的集體意識、服從意識,我們就像流水線生產(chǎn)出來的螺絲釘一樣,你釘在哪里都一樣,因為不需要會思考的螺絲釘。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時常在思考,我們該將什么樣的教育給自己的孩子?片中提到,編教科書的人需要有慈悲心??粗敲疵篮玫暮⒆?,真的不忍心他們受教育的毒害,希望他們能在萌芽之初,就得到很好的呵護,扭曲的價值觀、片面的思維方式以及各種政治立場,都不應(yīng)該在他們的課本里出現(xiàn)。我們需要的,不是知識量,而是建造真正的品格,讓每個孩子都能釋放自己的天性,他們獨特的性格能夠得到養(yǎng)成,豐富多樣能得到周圍的認同和尊重,成為他們自己,成為真正的“人”,擁有孩子該有的天真、單純,不做考試的機器,為考試和作業(yè)煩惱,探索學習的樂趣,掌握積極與主動。因為對比那些知識點和考試分數(shù)排名,他們更需要快樂地、身心健康地成長。
在最寬松的時候,都不允許公民教育的存在,也不進行穩(wěn)扎穩(wěn)打的改革。那么今天所有你看到的苦難其實早就已經(jīng)注定,那些麻木的人也沒必要哀嚎遍野,哭天抹淚,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想想晴轉(zhuǎn)多云的時候,你都選擇歲月靜好,那寒風吹來的那天,你就不要怪凜冬將至..........(不要聯(lián)想,我說的是大清朝)
很慶幸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我本著對世界的好奇一路讀到了碩士,本來想讀博士,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就想暫時放下理想撿起腳邊的六便士。
我認為:目前為止中國教育并沒有太大問題。對于文科教育,更開放,標準答案更模糊一點就好了,尊重學生的想法;對于理科教育,多深入一點,多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帶學生參觀工廠,高校研究院,了解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技術(shù),同時多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問題就行了。
8。一部發(fā)現(xiàn)問題的片,這里提出的教育問題是全國性的,全年齡段的,難得!但它犯了一個跟片子里的語文教育一樣的錯誤,太主觀,采訪的幾個人都說的非常好,但如果能采訪一些對立立場的人可能會更增加它的深度,更有利于直面問題。最后提出的公民教育不錯。話說中國的教育真是細思極恐,觸目驚心。
振聾發(fā)聵,觸目驚心,積重難返。
大學教育那集里有我的一分鐘采訪
我是直到研究生快畢業(yè)的時候才明確這輩子最想做的職業(yè)就是老師。初心保持到現(xiàn)在:不圖名不圖利。只要哪怕每一屆有一個學生因為聽了我一節(jié)課,因為我講的一句話而拓寬和延伸對自己和世界的視野,能夠覺醒為一個精神獨立的人,就知足了。進了這個圈子以后,從私立到公辦,從一對一到輔導班,從初中到大?;靖扇?。和紀錄片的觀感一致,我們的教育出現(xiàn)了積重難返質(zhì)的問題,不僅僅是應(yīng)試的異變加深,更是意識的倒退畸變。正如片中展示,1933年一本小學生《模范公民》手冊就寫到:“我不盲從,不隨聲附和……”干這一行的耳朵早都被磨出了繭:學生是一碗水,老師就要是一桶水但還有多少老師清楚自己其實是普羅米修斯,是火種,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教書是育人,是在每一個心窩間點燃點燃什么呢?都懂
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教育本身 教育之外的社會制度 風氣的塑造 對人格健全豐滿正直的打造 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深刻的社會變革 片子尺度夠大 竟然還能存活 就眼下的社會環(huán)境 比片子制作時更加每況愈下 要倒退到什么時候啊
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在與時代,與國家意識對抗,悲壯唏噓
因為冉云飛的文章得知這套紀錄片,在騰訊視頻上看完。吃盡教育體制苦頭的我,長大后發(fā)現(xiàn)它基本沒有改善,時??畤@。然而這個片子告訴我們,仍然有一些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星火燎原,希望時間給出他們的報償。這樣我(未來)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能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里。
敢于在和諧的今天說教育的不和諧,敢于揭露弊端的都是勇士,鼓勵!
這么好的題材,這么差的制作水平
看到豆瓣有9分+,我就放心了。最觸動人心感慨萬千的一句——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是個縱火者。
看到的是別人的故事,心里想的卻是自己。
一集一個痛 這個紀錄片確實太犀利太不容易了
柏林墻倒下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它倒下之后,沒有人相信它居然能那么長久地立在那里。——《盜火者》
目前所有教育的問題,都在教育之外。
鳳凰衛(wèi)視播出的是閹割版
公立教育幾乎很難從體制中突圍;私立教育給人希望,然而卻只能是中產(chǎn)及以上階層的選擇;鄉(xiāng)村學校在逐漸消亡;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超級中學變成高考加工廠;——看完感到非常沉重。
用??碌暮谠拋碚f,中國的官方教育和監(jiān)獄一樣,是分類、操練、建立個人檔案、監(jiān)視、隨時調(diào)用個人的系統(tǒng)(那些沒能上得起學的孩子也逃不過這個命運,總會被趕進其他系統(tǒng)如工廠里),試圖獨立于這個系統(tǒng)以外的所有教育機構(gòu),拒絕規(guī)訓的嘗試,都會被權(quán)力強拆、禁止。
誠意之作
文理分科簡直就是“”高等教育“”最傻逼的做法之一。。。每當我嘲笑身為理科生的媳婦兒連最基本的數(shù)學物理知識都不會運用時,她不屑地回嘲我這個文科出身的人在聽到她口中的古詩詞時一臉懵逼的樣子
老師課上放的,并且貼心地在PPT最后一頁打了小字:如果以后出身社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困境無法用課堂知識解決,保持沉默,記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