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jié)目《見字如面》,由成功制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jié)目的國內(nèi)頂尖視頻創(chuàng)作團隊實力文化制作。《見字如面》是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jié)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jié)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 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我上一次寫長信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時候被限制用手機,書信里還保留著最后的情感記憶。情動的,茫然的,爭執(zhí)的,瑣碎的,每每翻起,見字如晤。而現(xiàn)在,我們都退化到不費心思的只發(fā)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摯情感的表達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斷層了。接著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知如何寫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讓人變得遲鈍。
白巖松說,你有多久沒談心了?現(xiàn)代網(wǎng)絡中,各種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卻找不到人談心。其實是一樣的,談心就像寫信,只是不同時代為了真摯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罷了。
但我們逐漸摒棄了這些。因為我們節(jié)奏快,因為我們不愿等待。
那樣太可怕了。
我記得看《最好的時光》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張震跑了好多個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當兵前,到舒淇打工的臺球室,對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會又回來敲門板,對她說“我寫信給你”。那種輾轉(zhuǎn),猶豫,情動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雖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動依然是會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絕更快,因為缺乏等待。
當然也不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們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見字如面》,節(jié)目想法很好,請來幾個名家念信,信念出來是對的,有的信婉轉(zhuǎn)雋秀,有的信鏗鏘有力,有的信詼諧風趣,也有的信飽含深情。
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樸,王耀慶演繹也堪稱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觸動于蕭紅的信,如果能讓湯唯來讀或許更好(她演的《黃金時代》讓我覺得蕭紅就是她那個樣子那個氣質(zhì)的),蕭紅寫這封信時的年齡也都是與湯唯現(xiàn)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給忘了”,還有那句“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蕭紅的一生很短暫,充滿了寒冷、苦悶與饑餓,但她的文字總是柔和、堅定也飽含希望,是她的偉大之處。
節(jié)目缺點是對信的解讀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課也沒做足,其次女教授雖然學富五車,但儼然疏于揣測作者內(nèi)心用意,解讀略有偏頗。
待看完第二期再來追評。
她們是生在寶島的兩生花,姹紫&嫣紅;她們是長在臺灣的常青樹,枝繁&葉茂;她們一生都在扮演和歌唱極致的女人,玲瓏&剔透。在見字如面,她們重合和交疊成一紙信箋,娓娓道出一個女人的劫后余“聲”:歸亞蕾讀蔡琴寫給媒體的信|讓他活在我的歌聲里吧。關于放愛一馬,關于對寬宥背叛,關于自我救贖……騰訊視頻,感動播出。
我剛畢業(yè)時在一家雜志社工作,主編讓我負責一個類似讀者來信的欄目。我比較中二地問主編:這欄目太老套了吧,怎么像《人間指南》似的?主編講:聰明的寫作者藏在文字背后,從不暴露自己,甚至文章里很少用第一人稱,信件是個難得的例外。你不覺得信件是一種很真誠的文體嗎?
信件確是最真誠的文字。漢語中的“信”字,在它的名詞含義之外,又有“誠”的意思。也正因此,我至今不太認同媒體或自媒體借用寫信的形式,向讀者輸出自己的觀點。職業(yè)寫專欄的連岳,十幾年如一日給讀者“回信”,其實是在搜尋自己寫東西的話題。在《GQ》開專欄玩票的馮唐,也選擇書信的形式,實際上是在向讀者秀自己的種種優(yōu)越感。這里的信,只是寫作文體的殼,都不真誠。信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私密,不是寫給所有人的。是一個人對一個人傾訴,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答復。即使在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里,浪失先生的人生解憂信箱,也只是回復給一個人。
寫字好的人,在他的信里,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或可愛,或糾結(jié),或賣萌….。前陣子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據(jù)蘇祠博物院考證,在蘇東坡寫給友人的大量書簡里發(fā)現(xiàn),蘇用得最多的詞竟然是“呵呵”。腦補一下——呵呵,子瞻去洗澡了。呵呵,子瞻碎覺去了。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寫“竹杖芒鞋輕勝馬”的一代文豪,原來也是北宋第一傲嬌派段紙手啊。
正因為“信與誠”之間尺度的把握,媒體圍繞書信做欄目或節(jié)目,特別容易顯得假模假式。我記得小時候家鄉(xiāng)電視臺有一檔讀信節(jié)目,實際上就是情感問答。主持人每期拆開幾封寫著生活煩惱的信,給大家讀一讀。然后幾個嘉賓坐在一起討論,當然最后并沒有什么結(jié)果,觀眾都是沖著獵奇看的。這種“求解答”類的讀信、回信節(jié)目,哪怕做節(jié)目的人再真誠,也有消費故事之嫌。
《見字如面》成功的地方,在于把信件從溝通工具中抽離,置于另一個時空中。觀眾像守候在時空匣子的一端,欣賞一段發(fā)酵過的歷史,此時的讀信就比較有趣味了。打個比方,你每天習慣了跟女朋友發(fā)微信,體驗到的是一種即時的甜蜜,而當有一天你打開幾年前的聊天記錄看,這是一種直抵心間的感動。有些真誠,需要時間才能觸碰到。而文體也決定了觸動的方式,記得曾經(jīng)也有一些讀書節(jié)目,而散文或小說并不具備書信的儀式感和情感背景。
關于節(jié)目的制作,個人認為不必過于挑剔,因為它早已贏在策劃上。沉穩(wěn)如張國立,夸張如王耀慶,專業(yè)如何冰,完美如歸亞蕾,甚至稚嫩如林更新….幾位讀信嘉賓都奉獻了最好的自己,讀信是有沒好壞之分的,每段情感都有不同的情緒演繹方式,只要你獻出的是真誠。主持人文化素養(yǎng)也沒必要苛求,個人觀點,如果換成一個更高學識、觀點犀利的媒體人,過度的解讀多了,信本身的魅力也會被稀釋。
也許節(jié)目組都沒想到《見面如面》會成功,畢竟這是《奇葩說》和《火星情報局》的綜藝時代,這是《真正男子漢》和《爸爸去哪》的娛樂時代。我們在真人秀里,去分辨真誠的真?zhèn)?;在虛擬的成人游戲里,去體味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而讀信,更像一種古老的分享,它能夠提供的,是你無需去懷疑和分表的真誠。也許這正是觀眾熱愛它的原因吧。娛樂很累,需要一點真誠去紓解它。也希望有更多電視制作人,通過這檔節(jié)目,在做創(chuàng)作選題時,發(fā)現(xiàn)這個時代的更多情緒需求點。
最后講個題外話,我在07上大學時注冊了豆瓣,大約用了四年,工作后再沒有寫東西,也很少上登陸。直到去年下載手機豆瓣,收到豆瓣一封豆郵:里面寫道:“你好黑的雪(我當時的名字),這是你在豆瓣的3162天,感謝你的貢獻……”我被真誠和時光打動了,決定回來寫點什么。信,只有在它保持最真誠狀態(tài)時,才最有魅力。豆郵做到了,《見字如面》也做到了。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六味故事liuweiduanzhi
到底哪一個才是李白?是“生不用封萬戶侯 但愿一識韓荊州”,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還是“長安宮闕九天上 此地曾經(jīng)為近臣”?他是儒生,奉行“濟蒼生 安社稷”;又羨莊周,“投汨笑古人 臨濠得天和”;他是游俠,“托身白刃里 殺人紅塵中”;又是縱橫家,“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這十九重身哪個是李白,哪個又不是呢?且看王耀慶雍容出演牛筆閃閃、劍氣成嘯的盛唐李白!
建議刪減點評,保留歷史背景的交待即可。女主持和女嘉賓一不留神就雞湯,而許子東仿佛得了厭女癥。
綜藝清流,不過把古文翻譯的過于白話,美感頓失,某些字里行間的繾綣便消失了。還有那個誰的誦讀表現(xiàn)得太浮夸了!
何冰的念白功底真好 需要找點傳記來看看
“見字如面,如雁帶去思念;見字如面,如歌撫慰流年。消失了時空,懷念成相見。信中你我,定格成永遠的容顏?!薄?開年好戲
好看。張國立的臺詞太令我震撼了,王耀慶極棒,歸亞蕾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勤勤姐真美。
昨晚看張國立和王耀慶讀黃永玉和曹禺的信件,看的淚流滿面,太感動了。能擁有這樣的友誼非常難得。張國立和王耀慶的演繹非常非常的好,臺詞功底真的很棒,值得安靜欣賞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
還是想說,國立老師讀的左權(quán)的信,讓我在教室哭成狗
強烈推薦!喜歡張國立和何冰老師,用聲音讀出書信里的真情流露,打開歷史。如同真人見面對話一般,就是主持人太出戲了。。
來來來~~~楊穎、唐嫣、楊冪、李易峰、吳亦凡、楊洋等等諸如此類的靠著演員職業(yè)混飯吃的人,過來學學臺詞是怎么說得,應該怎么說!
從第一個單曲開始追到出了第一期完整節(jié)目……原本滿分是沒有問題的,節(jié)目的設置和內(nèi)容都非常打動我。但是完整節(jié)目播出之后,扣0.5,希望換掉主持人,節(jié)奏控制非常糟糕,打斷嘉賓講話生硬轉(zhuǎn)折,嘉賓講文化背景的時候她臉上茫然的表情如同幼兒園學生聽到量子物理一般……或者至少先做做功課?
節(jié)目新穎,信件選取有心,就是解讀部分不盡人意,主持人沒太多知識沉淀也不做功課,還老愛搶白,控場能力奇差,導致拆信人之間的議論很容易擦槍走火,楊教授表達欲過強,主見卻缺乏深度,且很少去傾聽,兩個嘉賓感覺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女嘉賓太過感性且侵略性很強,看似說了很多,但讓人覺得言之無物,許教授講了許多有趣的觀點,但一直被女嘉主持人截斷,導致短暫的點評時間沒有起到點睛的作用,反而影響了節(jié)目整體的節(jié)奏氛圍和觀感。喜歡何冰 歸亞蕾,王耀慶讀的也很好但是我得拿本書把他的手遮住 不然太晃眼睛了。不過還是值得一看的
都很棒 期待金士杰老師能念一封
的確是不錯的形式,但是缺點還是很明顯:一是三個討論者明顯不搭,特別是女教授明顯底蘊不夠說教明顯,導致討論深度不夠;二是信的排版雜亂無章,時而古文時而今文,完全可以用一點主題;三是古文信就應該用古文讀,然后把翻譯放字幕,而不是相反。朗讀者中張國立,張涵予,王耀慶非常好,蔣勤勤不行
這個小網(wǎng)綜是這屎一般的2016年中難得的美。何冰,張國立,歸亞蕾,王耀慶,張涵予……除了林更新,都很好。我愛何冰!我愛何冰!我愛何冰!聽何冰讀信,真是莫大的享受,即使你聽得想尋個地方死命痛哭,也是享受。
覺得也還好吧,三星半,歸亞蕾還蠻自然的,有些人就搞得有點像配樂朗誦或者話劇腔過重。
信的好,許子東和歸亞蕾、王耀慶、張國立的好。(主持人強行插斷、毫無觀點的隨聲附和看的雞皮疙瘩嘩嘩掉)
請兩位女士給男士留一個說話的機會。
王耀慶戲太足了,腦補濮存晰唐國強戴紅圍脖出境畫面。主持人大傻逼。能公開的信件都不是最動人的。綜藝節(jié)目的一股清泉,如果這也叫綜藝的話。顧城遺書讀完后觀眾鼓掌,主持人說,大家的掌聲是送給王耀慶的,我們都為顧城可惜。這個細節(jié)讓我黑轉(zhuǎn)路。
何冰和張國立讀的真是太好了,老藝術(shù)家口條和功底都是真的讓人敬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