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女演員在片場發(fā)生了危機性命的意外,亦由于一直教導的學生投靠了他人的麾下,導演金基德長久以來對于電影的執(zhí)念發(fā)生了動搖,年逾五十的他發(fā)現原本高產的自己竟然再也沒有了拍電影的熱情與沖動。于是,失意的導演選擇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質條件極為簡陋的高山之上開始了自我質疑和質問的心靈旅程,他用攝像機拍下了這一段困頓生活中的自問自答,經過剪輯,于是有了這部電影。
拍電影究竟是為了什么?將那些飽受爭議的畫面和意向放置在電影里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即使是金基德,也給不出標準的答案。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他已將電影融入了生命,情到深處人孤獨,在《阿里郎》的歌聲里,除了電影本身之外,一切都顯得不再那么重要……
我并不喜歡金基德之前的三部作品(《時間》、《呼吸》和《悲夢》),在我看來,金基德已經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無從解脫。然而,我沒想到,金基德居然就此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比北野武遭遇的創(chuàng)作焦慮要嚴重上許多。這會,兩位亞洲大神剛剛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競賽單元,其中,金基德便是通過這部《阿里郎》完成了自我療傷。 《阿里郎》是金基德自導自拍自演的紀錄片,他繼續(xù)嘗試“一個人的電影”,劍走偏鋒,比日本的冢本晉也走得還要遠,來得更絕更狠。他在片中分飾三四個角色,吃喝拉撒、自我對話、狂飆臟字,他制作了咖啡機、燈罩、手槍等一堆東西,然后嘗試殺死過去的自己。他一邊自憐自艾,數落著昔日風光,攀爬三大節(jié)的巔峰,一覽眾山小,淚流滿面;一邊又深刻反省,剖析自己的自卑、狂妄和功利主義,糾結難耐,瀕臨精神崩潰。觀眾會驚訝于一個知名導演的窘迫處境,同時也會思考著,為什么他淪落至此……好說歹說,他也一度風騷,享有好評。 在金基德看來,電影的靈魂就在那首高亢且不太中聽的《阿里郎》里(庫斯圖里卡曾聽得皺起了眉頭),直抒胸臆。那是大韓民族的精神疾苦,也是金基德的內心寫照。是甜是苦,是黑是白,那都要自己的苦役人生去嘗試摸索。上山下山又上山、下山上山又下山,人生起起落落,配上《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電影片段,居然看得叫人一陣翻滾。這個在本土得不到認同和贊許的電影導演,他該是有多么絕望——以至于要在一部近似精神分裂的紀錄片里尋找脆弱的存在感。在粗糙簡陋的鏡頭面前,《阿里郎》注定是一部會讓多數人感到不舒服的電影,同時它也缺乏金基德作品的精巧構圖和簡潔場景。它的混亂和丑惡,恰恰是金基德狂掏心肺的一種表現。如果你喜歡金基德,想進一步讀懂金基德,那么忽略《阿里郎》是絕對不允許的?!久啤?
金基德比他的電影還要更純情。是的,他并不太好,不強大,且永不恰當,湖中的廟宇也從未被抵達。但他嚎叫時我哀鳴,他放聲哭時我不止流淚,他拿起槍,我也有凜然的決意。孤獨的人永遠孤獨,又瘋又丑,內心軟弱。
4.5,小丑表演的經久不衰是有理由的。金基德當然只是個庸才,他所有的作品都堅決地假定觀眾不具備最基本的知識分子自覺性,全身心在他的低級趣味中被愚弄,因此常說他的作品是真正意義的文盲電影。指望從一部他記錄個人的作品中得到自省,只能說對這位導演還缺乏認識。但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于,觀看一個愚人如何自作聰明的實現”恍若真誠“的偽飾,從而在一層表象虛假的外部體現出一種更廣闊的,真正屬于這位文盲導演的真實,供觀眾充分地將他把玩。就此意義,金基德不自覺地完成了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一場自我愚弄實現了創(chuàng)作的升華。這也是電影的偉大之處(猴子——打字機——普魯斯特·,我們永遠不能期望文學出現誤打誤撞((截至目前能夠實現對創(chuàng)作全然自覺的韓國導演應該仍然只有一位。
剪輯一級棒。金基德就是這么狠,創(chuàng)意永遠一流(這次是私電影/一個人的電影/(偽)紀錄片/多人物身體(multi-body character)等等),但是往往用力過猛。本片不是創(chuàng)作焦慮,而是抑郁癥的自我治療,但是就這還不忘自戀。什么時候金基德有點節(jié)制就好了!
一位真正的電影藝術家,我2007年的畢業(yè)論文寫的就是他。深深地認同他的純粹、自戀、糾結、單純、真誠、文藝·····
可以理解他的困苦和困惑,但不贊賞這種傲嬌的態(tài)度,讓我覺得一年后的金獅獎像是一場預謀,作為藝術家還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比較好。
金哥又出山了
人生就是施虐、受虐和自虐,目測還是自虐更美一些。
金基德的電影看多了,以為導演是個悶蛋極度失語??戳恕栋⒗锢伞钒l(fā)現其實是個話嘮,沒事的時候總是喜歡躲在荒涼的地方,胼手胝足苦行僧一樣懷疑人生,把自己分解成ABC幾個角色,一邊叨逼叨一邊聆聽,一邊困惑一邊解釋;對著攝像機自說自話也是導演的自我修養(yǎng),希望下山后的新片鉛華洗凈有驚喜。
《阿里郎》放映結束后,面對足足有十分鐘的掌聲,這位得過幾乎所有電影節(jié)獎的韓國人像個孩子一樣手足無措。幾年不見的金基德,再出現的時候突然變成了一個老人,他拍了一個最絮叨的電影,告訴人他為什么不拍電影,他在一個小木屋避世三年,他著向自己提問,他想殺了自己。電影和他都讓人擔心
金基德的【碎碎念】…… PS:看來金基德的車工【做槍】也很在行啊……
倒垃圾。拖拉機。
SIFF第四部:私影像+行動電影。自戀、自辯、自嘲、自殘。以及略帶自愈系的結局,非常符合各種獨立影展氣質。
我們也時常手足無措,時常覺得無用武之地,時常覺得小宇宙無法爆發(fā),可我們沒有勇氣去山上住三年,去過不洗澡、不洗衣服,露天拉屎,用雪煮面的生活。曾經的輝煌在意外和背叛面前如此脆弱,他只是想拍一部電影而已。他說電影最重要的是真實,神馬燈光音效都是小浮云。這是一部心魔的自白書。
這是一個心理疾病患者自我療傷影像實錄。自問自答,自戀,自怨自艾以及自我吐槽。中間很多人退場,剩下的觀眾都堅持到了最后。很小眾的片,起碼要對金基德這幾年的事有個了解,包括與張勛的事。否則看起來會很迷糊。除非對他非常感興趣的人,否則意義不大。
人在審視人生時,是個全知的導演;而在活出此人生時,卻是個入戲太深的演員。其實,那個看著《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畫面而痛哭的,才是一個完全敞開、不受欺惑的金基德,可惜他自己偏偏不知道。
#SIFF# 6. 粗礪、勇敢、直面自我的電影。
那年夏天,還不知電影到底為何物的我看了《空房間》,對於這部幾乎沒有對白的電影,我竟然無比喜歡。然後,我看了《漂流慾室》,感動得不能再感動,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一個朋友,她說覺得好變態(tài)。於是,我便知道並非所有人都與你有著同樣的想法。這是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謝謝你,金基德。
對三大節(jié)的參賽經歷如數家珍,金基德果然已經到了殺死自己的地步(如同北野武)。以前把電影人物封閉在容器里,這回輪到他自己了。不管怎么說,即便連續(xù)罵了三部片子,看到他老淚縱橫地唱著《阿里郎》,依然覺得心酸,韓國電影圈里的野生動物。
自省不忘自拍,自虐實為自戀。一些人的掌聲和另一些人的眼淚以及豆瓣的分數都可以作證,你秀得很成功。
黑與白是同一個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