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意大利大衛(wèi)獎最佳外語片。
1945年的一天夜里,當諾伊·尼爾瑞(理查德·德萊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飾)在裝載卡車時,忽然被神秘的光線所籠罩,之后奇怪的幻象和五個音符一直在他腦海中回旋。他能否發(fā)現幻象的意義,又是誰將其置于他的腦海中呢?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同星際來客有了一定的接觸并確定其降落的地點。為了掩飾真相,政府要求人們遠離此地。然而,包括諾伊在內的一群人,卻被其共同的幻象所吸引,來到此地。
在沙漠中的魔鬼山上,空軍臨時修建的基地上空,外星人如約來到,他們的飛船流光異彩,將半個天空都照亮了。人類播放了以前從太空接受到的外星人信息中破譯出的音樂作為聯絡的手段,飛船的大門打開了,從前失蹤的地球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而一批外形矮小的外星人則來到地球人中間和他們做心靈的溝通……
相信有很多人小時候都像我一樣,幻想著哪天自己能像《E.T.》中地小男孩那樣與外星人親密接觸。然而,30年前斯皮爾伯格便通過電影讓我們夢想成真了。與《E.T.》表現孩子間的純真不同,作為一部講述全人類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其最大的看點是奇觀。影片出色的特效極大滿足了觀眾對奇觀的期待。尤其是最后絢麗磅礴的飛碟降落場景,令人大呼過癮。這部科幻影片的成功,可以說是一次特效的勝利。這并不是一種貶低,在這樣的科幻題材下,奇觀本身便是故事的重要部分。
不過斯皮爾伯格并沒有打算讓《第三類接觸》成為飛碟的明信片,他對影片懸疑驚悚氛圍的營造以及對節(jié)奏的出色把握使得這部影片極具觀賞性。與外星人第三類接觸這樣的科幻題材本生就能激起觀眾強烈的觀看欲和好奇心。斯皮爾伯格巧妙地利用第三類接觸所產生的神秘力量設置了一個貫穿影片的“麥高芬”,那便是人們遭遇第三類接觸后對塔狀物體的著魔。為什么他們會癡迷于塔狀物體呢?塔狀物體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一個巨大的懸念便足以讓我們欲罷不能。
在影片前半部分,斯皮爾伯格通過多線敘事將不同背景的人物遭遇第三類接觸與政府的行動組織起來,甚至開展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來表現遭遇第三類接觸的人們對答案的尋求與政府竭力掩蓋事實真相之間的沖突,既增強了戲劇沖突,又巧妙影射現實生活中政府對公民信息的掩蓋和扭曲。讓因為癡迷于尋求答案而與妻子和孩子分居也是同樣的意圖,順便讓我們更加地認同的行為。
影片的音效剪輯非常地出色,事實上,幾個小高潮段落的懸疑和驚悚都是結合科幻片的幻想,依靠音效剪輯來實現。如在小孩被外星人綁架那個場景中,先是人為地制造幽閉空間,接著通過外星人的神秘力量,房間里所有家電全部暴走,在家電暴走的發(fā)出的劇烈響聲與緊張窒息的配樂下,朱麗安的尖叫顯然很有驚悚效果。在這里雞飛狗跳中的爵士樂顯然很有格調。在這個場景中有意思的是,面對外星人的迫近,母親充滿了恐懼,而小孩卻非常開心地說:“從門進來?!边@樣的情節(jié)設置既激化了戲劇沖突,又恰當地表現出人類面對外星人的到來既期待又感到恐慌的復雜心理。雖然沒有像《E.T.》中人類與外星人建立純真的友誼,不過這部影片同樣是講述外星人與人類的一次友好接觸,我想真有那么一天的話,整個人類社會應該也會像影片中的人們那樣狂熱。
斯皮爾伯格效仿戈達爾讓法國新浪潮大師特呂弗在影片中扮演一位科學家,這也算是斯皮爾伯格對法國新浪潮的致敬。
八十年代長大的小孩,對兩份雜志應該不陌生,一份叫《飛碟探索》,還有一份叫《奧秘》,里面描述了大量關于不明飛行物UFO的故事。UFO這個縮寫,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了 ,而在我小的時候卻如雷貫耳。而且很多人信以為真。
說來有趣,我國的飛碟熱從八十年代初才開始,而這之前,我們跟UFO是絕緣的。這一年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改革開放了。據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的文章介紹說:“1978 年11 月,《人民日報》與《科學畫報》分別刊登了介紹西方 UFO 之謎的文章,強烈沖擊了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中國的飛碟熱由此興起?!?/p>
而這之后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了。甚至于,來自西方的飛碟沖擊引起了民族主義情緒。還是來自大象公會的介紹:“1980 年 6 月 5 日的《北京晚報》出現了《“飛碟”崇洋嗎?》這樣憤恨的標題,質問 UFO 為什么只出現在外國。”然后中國人與外星人的“交流”就開始“超英趕美”了。
不僅目擊UFO的人次直線上升,而且還發(fā)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比如有人聲稱與外星人發(fā)生了心靈感應,還有人聲稱被外星人給綁架了,甚至有人聲稱被外星人強奸“借種”了,看來他們并不明白生物學上的生殖隔離現象。而且神奇的是,被“借種”的往往是男性。這倒也好理解,男性被“借種”無法查證。
我試圖理解這些人的主張?;蛘撸麄儼崖暦Q被外星人綁架當做是一種出名的捷徑,到后來騎虎難下就只好死鴨子嘴硬了。又或者,他們的精神出現了某些問題,產生了幻覺并信以為真了。最后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他們真的見到了外星人了。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咱們也別把話說死。
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的后50年,飛碟熱是席卷全球的。這和那個年代科技發(fā)展和冷戰(zhàn)背景有關,人們既看到了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又在冷戰(zhàn)的陰影下強烈缺乏安全感,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有人就投射在了關于外星人的想象和探索之中。而這其中,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影片《第三類接觸》,成為了這類想象的集大成者?!兜谌惤佑|》是我看過的最另類的科幻片了,斯皮爾伯格用近乎于寫實的手法,把人類對UFO的種種想象都給編進了這部電影里。
影片分成了三條線索,軍方、一個電工家庭、一對母子。先說軍方,斯皮爾伯格迎合了陰謀論者的想象,軍方實際上對外星人光臨地球是知情的,但他們對社會封鎖了消息,因為他們希望獨占高科技。這種陰謀論在美蘇爭霸的時代非常有市場,似乎誰能和外星人取得聯系誰就能贏得冷戰(zhàn)的勝利。
在影片里,為了封鎖消息,軍方不惜偽造了一次毒氣泄露事件,清走飛碟預計降落地點周圍方圓200公里的居民。美國科幻電影中經常這樣刻畫軍方的形象,比如在電影《獨立日》里,當整個世界對外星人入侵一籌莫展時,美國軍方最神秘的51區(qū)卻早在多年以前就捕獲了外星人并加以研究。
而第二條線索,那個電工,聲稱自己與外星人發(fā)生了心靈感應,而他和“同行”們一樣,受盡了周圍人的白眼,包括家人在內,每個人都把他當成是瘋子。的確,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狂熱和執(zhí)著,誰看了都害怕。但在影片里,他被塑造成一個覺醒者,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強烈好奇心和使命感,讓他最終跟隨外星人離開了地球。對我們這些“無知者”來說,他或許是瘋子,但對他自己來說,卻是求仁得仁。而這個勇氣,也讓影片里的法國科學家感到羨慕。
而影片里真正有趣的一條線索,卻是那對兒母子。兒子是個三歲的可愛小孩,他代表了被外星人“綁架”的群體。而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正是小孩被“綁架”的情節(jié)。外星人來到了母子倆居住的房子外面,母親徒勞的鎖上了所有的門窗,然而這些門窗又怎能攔住外星人,光芒透射進來,讓屋子亮如白晝。
影片里,面對門口的外星人,小男孩和母親的反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母親被嚇壞了,歇斯底里,而小男孩則一臉興奮,把外星人當做是某種大玩具。最終,母親沒能擋住小男孩被外星人帶走。而這之后,她兒子被外星人綁架這件事成了新聞,她也成了眾人眼中的瘋女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段情節(jié),是因為我覺得它表達了斯皮爾伯格自己的態(tài)度。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自然會產生疑問,斯皮爾伯格自己相信外星人嗎?而這段戲似乎給出了答案,起碼他的態(tài)度是開放的。斯皮爾伯格用成人的恐懼和孩子的快樂作對比,或許想告訴我們,被成人世界禁錮和馴化后,我們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斯皮爾伯格或許是世界上最有童心的導演,在幾年之后,他拍出了不朽名作《E.T外星人》,把自己所有的純真和對童年的熱愛都傾注其中。而今年,他又向世界奉獻了《頭號玩家》,這是送給全世界宅男的禮物。所以對于外星人,我想他是寧可信其有的,而且還充滿了美好的想象。在斯皮爾伯格的鏡頭下,外星人往往可愛、友善,而這恰恰是孩子眼中的外星人形象。
能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這是怎樣的奢侈???用我們的老話來形容,這叫做不失赤子之心。而正是這赤子之心,支撐斯皮爾伯格拍出了那么多舉世聞名的杰作。他的作品里充滿了想象力、兒童般的純真以及對這個世界巨大的悲憫。不如此無以拍出《辛德勒名單》。
在《第三類接觸》這部電影里,有個令人驚喜的友情客串,那位法國科學家的扮演者,是法國大導演特呂弗。在一次訪談中,他這樣表達對斯皮爾伯格的敬意:“常常有人問我,我是否想對我的同行斯皮爾伯格提些意見或發(fā)表些評論。答案是不,決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員,從不抱怨,從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議。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當他喊‘?!瘯r,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員一樣,把目光轉向他,看他是否滿意?!?
這部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科幻影片已經長于我的年齡,其中的特效在今天看來略顯粗糙,但這并不影響其出彩之處。
作為一部較為古早的科幻片,他的劇情無非是人類和外星人的接觸。但相比其他更具刺激性,更具想象力的科幻影片,《第三類接觸》似乎更注重人文上的立意。
在遭遇到某些非自然的,神秘的現象時,人們——包括母親,孩童,丈夫,科學家,政府……這些人,各有各的反應。
他們的出身,社會地位,性格,年齡,促使他們做出不同的決定;而人類面對未知事物的本能,又使他們走到一起。
孩童天真無憂慮,坦然又誠心。對于巴里來說,整個世界都是他所不熟悉的,每一處的風景都是未曾見識過的新奇,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場冒險。
于是,外星人也和自己的電動小汽車沒有什么區(qū)別。母親給了他足夠的愛,使得他能把整個世界溫柔以待。
與巴里相對的是他的母親,一個溫柔的單親媽媽。成年人的三觀足夠成熟,當面臨超出生活范疇的狀況時,慌張,不安,害怕都會顯現出來。這種屬于成年人的惶惶然和巴里的平靜好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如果說巴里的母親代表著恐懼和害怕,那么,羅伊也許能代表人類不可磨滅的好奇心和冒險意識。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卻完整地保留了少年人的熱血和夢想。
那天夜里的奇遇令他對飛船無比向往近乎瘋魔。于是他踏上了求索的路。逆著遣散的人潮,躲避政府的搜查,在暗沉沉的夜色下爬上那座神秘的山嶺,終于看見了人類的基地。
飛船流光溢彩,在約定的時間降落于約定的地點。宛如夢幻,在情不自禁之下,羅伊甚至就這樣靠著山石,親吻了巴里的母親。
這是一個放浪而坦誠,勇敢而固執(zhí)的男人。
他最終被外星人選中,登上了飛船。也許,這一生也不會回到地球了吧。更甚者,百年之后他被送回地球,還是這樣的年輕呢。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樂。有點照搬大白鯊成功的模式,烘托群體氣氛直至高潮一觸即發(fā),但故事人物單薄,節(jié)奏也太拖,很難說要不是配樂經典,有誰看到最后還能保持驚喜
戈達爾看了這片一定又痛罵一頓特呂弗了吧
讓人捉急的電影,鋪墊十分的長且煩躁,最后還無任何驚喜。算是圓了那些有飛碟夢的美國人的夢想嗎?特技挺棒,故事太無趣了。
為什么所有有關外星的電影都是他們比人類智慧先進呢,就不能人類更相對高級嗎 什么時候能拍個人類去拯救外星人的電影啊
1.雖然前面都是為了最后的20分鐘做鋪墊,宇宙飛碟出現很震撼,但整體而言,個人覺得過于冗長;2.反套路,沒有沖突沒有矛盾也沒有所謂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場不像交流的交流,那這確實是極可能出現的一種交流模式,假設真的有外星人造訪地球;3.最后感謝外星人特地從光年之外趕來為人類除害,帶走了一個拋妻棄子的渣男。
【B】①只靠幾個電子燈光就能表現外星人入侵,真省錢②《獨立日》《超級八》偷師N多,但無論是JJ還是埃默里奇,都沒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肅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遠跑來就為了和地球人開一場迷笛音樂會,和通過精神匹配約到一個炮友,這是什么主義?這是浪漫主義。
看《降臨》和《你一聲的故事》時我就想過,如果劇情成立,為什么不能先通過單純的音節(jié)或者聲音,音樂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虛的建立在沃爾夫假說上。不過話說回來,我似乎看到了中國科幻片的一條曲徑:大場面大調度你拍不出來,那完全可以走《降臨》這樣的軟科幻啊?!度w》還是交給好萊塢吧。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像凝視那些霓虹而又溫暖的飛船燈光一樣,靜靜地凝視一下我們自己。
斯皮爾伯格比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戰(zhàn)的出現。大銀幕修復版看日格蒙德的攝影就值回票價,好萊塢燈光照明運用的教科書之一。高級陰謀論和對未知神秘的營造氛圍最后還是落在了導演的一顆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國固有的家庭至上價值觀,自己理想中對事物的追求即別人眼中的瘋魔,一幫科學家看到飛船仿佛見到心愛玩具的大男孩,德萊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勵志。而特呂弗的角色靠翻譯才能深度交流凸顯人類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來的簡單。失蹤人口的安排真是讓人感動,想象力和呈現在那個年代大約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飛向太空了吧,對之前這兩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還影響了后邊諸多同類型的降臨式影片。資料館4K。
事實證明斯皮爾伯格真的不適合自己寫劇本,本片不論整體來看還是單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無法入戲,倒跟設定過不過時沒有關系。其實能看得出70年代人們的恐懼和傾向逃避的心態(tài),但這樣一個故事真的沒法撐起這些想法??!尤其結尾,配合著JW雄壯宏偉的配樂,真的忍不住笑場了...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神棍片。。。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關于未知,那么《第三類接觸》便關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當別論,但外星人與人類相對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絕對是一抹敗筆,它宣示著斯氏純真里那份無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價:當友善成為謎底,對友善的期許便不再迷人。
為何評分這么低?相比較星球大戰(zhàn)這種宇宙戰(zhàn)爭等同鄉(xiāng)村械斗的電影,這部早年的科幻片對不可知論的影像化表達可謂登峰造極,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壯闊之感。
該片在當年的頒獎季中被盧卡斯的星球大戰(zhàn)全面壓制,最終只拿到當屆學院獎九項提名中的一項攝影獎。史皮堡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佐以視覺奇觀鼓勵處在冷戰(zhàn)核戰(zhàn)爭陰影下的人們克服恐懼、積極探索、大膽交流、追隨本心,而同樣擁有絢麗磅礴的宏大場面的星戰(zhàn)終究不過是古典戲劇的老調重彈。
又是不一樣的外星人片, 斯皮爾伯格的視角就是不一樣,當年我還不懂,后來在電腦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類接觸。
七十年代的斯皮爾伯格拍的也是宗教電影,科幻的終點就是神學,從《第三類接觸》到《降臨》,就是從西方的太空交響曲轉換到中國的書畫語言。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震撼,僅憑這一點就足以稱得上經典。但不得不說這個故事真的很難看,冗長乏味到了極點。
77年電影,難以想象,科幻電影里程牌!!音樂沒有想象中的震撼,不過這是斯導第一次與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經典,鏡頭給我震撼..斯導自編自導!!!..對生命的未知探尋,就像男主角一樣瘋了一樣去探尋答案,斯導就是如此,斯導外星控!!..很奇怪,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個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微火慢燉型,幾乎沒高潮,沉悶易入睡,但表達的寓意值得褒獎,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家堆屎和五顏六色的幽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