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自然的巨人》是2005年9月IMAX電影公司跟隨美國登山家John Harlin,記錄其從北壁登頂艾格峰的影片。40年前,他的父親約翰·哈林二世1966年在攀登艾格峰北壁垂直路線時因繩索斷裂而遇難,拍攝這部影片也算是對其父親的紀念了。
險峰待壯士,攀登即榮耀
第一次登上瑞士少女峰時,我當時是第一次體驗了一點高原反應,但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當時一眼望去,滿眼的雪峰和雪谷,連綿不絕,在高山之上形成的雪谷,甚為壯觀。風云變幻的縷縷燦陽和飄渺云霧交替翻涌,一時晴天一時靄,變幻莫測。那真的是一眼萬年,那種磅礴,那種純凈,定格記憶在腦海中。
今天看到這片,絕美山巒的震撼,讓我又想去馬特洪峰了。
瑞士歸來不看山,瑞士的山為什么那么美,這片里給出了答案。
是因為冰川作用,使得山的基底逐漸消融,山峰逐漸消減,于是形成一座座鋒利陡峭的山脊,叫“角峰”。這種線條清晰又富有棱角的高聳山尖,使得阿爾卑斯山如此的俊朗楚天,如此的巍峨挺拔。再加上白雪皚皚的峰巒,讓這一切如仙境般的梵凈。
我雖然做過戶外攀巖 outdoor rock-climing,也做過冰山攀登 ice-climing,但還從沒做過連夜式的Alpine ice mountain climing. 心神向往!??!
敘述者John Harlin III,是著名已故英國登山者John Harlin II的兒子。他在回憶他童年和他爸爸的那段對冰雪運動的愛好傳承和共鳴,我特別喜歡,他用的“reverence” 這個詞。對大自然的敬禮,就是極致的熱愛。
此片復原了他爸爸當時攀登的場景,尤其他們遇到暴風雪后,不得不在自己挖的snow-cave里住兩周,烤著小煤氣,印象深刻。
還有雪崩專家對avalanche的研究和測試那段,視角震撼。充足的研究和準備是成功的關(guān)鍵。
整個攀登的過程,可以媲美去年很火的《徒手攀巖》。
雖然有專門的冰雪攀巖工具,冰斧、冰爪、繩索、定楔,caribeaner,這些我都用過,知道有多累和用起來容易多clumsy,但連續(xù)三天的不間斷攀登,住在山塹上過夜,長時間半懸空,一英里的高度,和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塌方,都讓這個過程驚險萬分。尤其他走過他父親付出生命代價走的路,在妻子和女兒的注目下,他終于戰(zhàn)勝了Eiger,戰(zhàn)勝了自己,為了父親,為了告別所有成長的傷痛,他征服了這座阿爾卑斯最陡峭的巖壁。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們?nèi)酥羞€有一名女士,其中一名登山者的老婆,差點因為腿短沒過一個危險的foothold。登頂后,女士由于背太疼被直升飛機接走,好想這樣搭一次直升飛機啊。
之后下山后,主角終于治愈了所有心里的陰影,去了父親的墓前告慰。感動。
你當像鳥兒飛往你的山,這雖是現(xiàn)在很火的一本書的書名,但是其實這句話來自圣經(jīng)。
追尋你的夢,不畏艱難險阻,成就自己,放飛心靈。
用攀登,用前行,用勇氣,去治愈一切的傷。
在感嘆阿爾卑斯山的懸崖峭壁是如此壯麗的同時,對登山段落攝影機位的拍法產(chǎn)生了相當疑問:
攀登過程主要多次出現(xiàn)的是兩種拍法,一個明顯是在直升機上靠近攀登者再拉遠的拍法,一個是側(cè)面的固定機位拍攀登者小全景。問題是直升機機位的鏡頭里總是只有三個攀登者,沒有出現(xiàn)攝影師,那么那些拍小全景的機位是怎么來的?誰在拍?而且得考慮到IMAX攝影機比常規(guī)攝影機還要笨重的多!
猜想并分析一下幾種可能性。
1.有三個登山者之外的攝影師全程跟拍。而直升機機位之所以沒拍到他,一種可能,他是從直升機上放下來的。不過這只適用于較平坦的山頂,那些懸崖峭壁上的中距離鏡頭想空投攝影師顯然不適用。另一種可能,就是后期把攝影師都PS掉了
2.IMAX攝影機是三個登山者自帶上山的。同樣,這對于登頂畫面拍他們擁抱在一起比較可能,而懸崖峭壁上的鏡頭很難想象他們能在危險的攀爬操作中還有余力把攝像機擺到遠處位置拍自己。另一種可能就是登山的中距離鏡頭都不是用IMAX攝影機拍的,而是比常規(guī)攝影機都更輕便的便攜DV拍攝。但從達成的畫面分辨率來看,依然感覺應該是電影級的攝影機?
3.所有拍攝都依賴直升機,但攝制組采用了先進或巧妙的技術(shù)手段,讓拍攝距離可以很近,并且鏡頭極穩(wěn)定,不晃。這個猜想最簡單,但估計可能性最低。
總的來說,即使整個登山過程都是真實的,該片擺拍感還是比較嚴重了點,容易引起懷疑。
前年在中國科技館看的穹幕,效果相當震撼。Queen的配樂也非常偉大!
當在父親出事地點的回眸一撇時,四十年的悲傷和痛楚一涌而上;航拍角度非常直觀的看到了艾格峰的陡度;皇后樂隊這配樂也絕了;最原初的力量
十分明亮的畫面,展現(xiàn)了阿爾卑斯山下美麗的草原和冰雪覆蓋的山峰。這部紀錄片比較少有地使用了電吉他作為配樂的樂器,讓人感到即使是冰冷的山峰也含有熾熱的情感。
TNND,我看720P怎么了?球幕、穹幕啥玩意?沒聽過。。。配樂太贊,畫面真美,嘆為觀止!?。?/p>
奇雄峻美.我對自然是充滿敬畏的.最初多是敬但沒有畏.在后來在一次翻山過程中我真正感覺到每一座山都是有其神的.不是神明的神,是神態(tài)、精神,準確的說是魂魄.可能還有不少人的敬畏感提取于臺風、海嘯等災難上面,其實多近山近水就能消磨去人身上不少的妄自尊大感,從各個方面.
沒有攀登過,就永遠無法體會。
據(jù)說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還是看各人的喜好而定
這是導演對其父親40年前北壁墜崖的一種追憶。因為是IMAX拍攝,視效當然沒的說。但其他方面它并不成功,對山的描述很不清晰——沒有可視化的路線和山的細節(jié),只是簡短的提到“你知道,可能會發(fā)生雪崩”等。片子將主要精力放在登山者如何使用工具攀爬,而忽略了山的主體性,可惜。
看完想當一次climber,想做一次bungee jumping????
一定要看球幕??!效果帥得一塌糊涂
山登極頂我為峰——只可惜看的是土豆網(wǎng)上壓縮成150M的版本。
北面,艾格。四十多分鐘,一半時間鋪墊扯淡,畫面優(yōu)美壯麗,多半沒法全程跟拍
在科技館的球幕電影院看的,開始覺得很震撼,後來就有點覺得無趣,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緣故吧。整體說來還不錯。
在科技館看的球星巨幕 相當震撼 John Harlin就坐在俺后面 不過說實話,沒有期望高
感謝添加條目的人,07年底我剛看完的時候豆瓣還沒有.吐血推薦!!一定要看巨幕,一定要看巨幕!!
雜文一樣,40 分鐘又要講地質(zhì)、生態(tài)、人文,又要講登山,風景不錯但是很明顯感覺到拍攝技術(shù)的過時,雖然也就過去十幾年,如今消費級無人機的畫面也已經(jīng)碾壓這片子,尤其登山和滑雪的部分
上??萍拣^imax球幕影院。感覺像是自己爬過了一遍。
跟富士山比起來,阿爾卑斯真是純爺們兒。瑞士的鎮(zhèn)子和火車好童話……
人家看的IMAX 我看的400M大、壓得曝光過度的MP4 這是什么差別?幸好糟糕的影像沒有埋沒它的光彩 縱然放在登山記錄片之中 也會因其恢宏巨大和精準 成為最為矚目之一
父輩的旗幟。720P看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