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后, 美國發(fā)動追捕和獵殺行動,目標是基地組織頭號人物——奧薩馬·本·拉登?,斞牛ń芪骺āげ樗固?Jessica Chastain 飾)是美國中情局一位干練堅韌的女探員,她被派赴美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工作,唯一的任務就是尋找到本·拉登。盡管對當時局內(nèi)使用酷刑審訊恐怖分子感到不忍,但她堅信獲得重要信息的前提高于一切。她將人生的10年鍥而不舍的投入到一件事上:從浩如煙海的反恐情報中尋找到一根稻草,然后用它壓死一只叫做本·拉登的駱駝。最終她的努力獲得回報——2011年5月1日,美國海豹突擊隊根據(jù)她的情報潛入巴基斯坦展開斬首行動,成功擊斃奧薩馬·本·拉登。而在這一切結束后的瑪雅卻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由影史唯一一位奧斯卡女性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執(zhí)導的《獵殺本·拉登》匯集前作《拆彈部隊》的原班底,聚焦美國反恐十年,講述世界上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
注:本文首次發(fā)表于《2012 完全電影》。
說這部電影無關政治,聽起來像開玩笑。凱瑟琳·畢格羅憑借《拆彈部隊》登頂奧斯卡的時候,很多人感到奇怪,在他們看來,這位導演的本事就是迎合時代需要,拍一些宣揚“我軍”視死如歸的主旋律片。正因為跟政治掛鉤,畢格羅才成為了今天的畢格羅。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獵殺本·拉登”應該是個短短幾小時的瞬間性動詞,屏幕上充斥著激烈的爭斗和槍戰(zhàn),以及少不了的勝利呼聲;但是畢格羅的“獵殺本·拉登”是一個長達十年的連續(xù)性動詞,畫面冷靜到讓你感覺它不友好,沒有小布什和切尼,沒有伊拉克戰(zhàn)爭,沒有奧巴馬,自然不講勝利和派別,卻囊括了對自我意識、 官僚政治和純粹的惡的討論。
畢格羅想做的,只是把 911 事件到本·拉登斃命這十年的事情掏個干凈。關于這段歷史,美國人很在乎。那是離他們最近的,對他們心靈傷害最深的往事,以至于每一部關于 911 的電影,包括《世貿(mào)中心》、《93航班》和去年的《特別響,非常近》都因為他們嚴格得過分的審視而變得不是太受歡迎。任何一部臨摹式的故事片或者做作的療傷片都會顯得膚淺甚至惡心。但畢格羅的想法比所有拍攝過同類題材電影的導演更簡單:“這部電影只是一個個人故事,不同的是那個狗娘養(yǎng)的被我們抓到了而已?!?/p>
最初北美試映會 28 個看過該片的影評人會告訴你,畢格羅真的成功了,她拍出了美國人最想看到的 911 電影。沒錯,911,這是獵殺本·拉登的源頭,也是美國人痛苦的源頭。他們是這樣被震撼的:開場是全黑的——對外國人來說它像是故弄玄虛,但是這個沒有內(nèi)容的鏡頭美國人一看就懂。這是 911 事發(fā)當天,黑色的畫面?zhèn)鱽砣寺暎ㄕ鎸嵉匿浺簦?,他們乞求希望但是沒有希望,故事開始了。虐囚(最可怕的水刑)是第二個讓美國人無法分神的鏡頭,他們可能反感,但是無法躲避。2004 年沙特阿拉伯的恐怖襲擊,2005 年倫敦地鐵恐怖襲擊,2008 年巴基斯坦卡拉奇萬豪酒店的恐怖襲擊,2009 年阿富汗 CIA 安全基地恐怖襲擊,畢格羅思路清晰地把十年里少有人提起但一提起便刺痛神經(jīng)的事件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勢一股腦塞了進來,她要把這些痛一個一個都解決掉。
相比起來,其他同類題材電影顯得扭扭捏捏。911 對美國人來說,向來是一個怎么撓也撓不爽的癢,但是畢格羅這回一次性幫他們徹底撓好了。美國專業(yè)電影網(wǎng)站 moviefone 覺得,如果不提前給美國觀眾打預防針,會有人死在放映《獵殺本·拉登》的電影院里。因為這里面的分分秒秒都離他們太近,而當畢格羅把之前的冷靜和節(jié)制省下來,全部用在海豹六隊最后的行動高潮時,觀眾也會有強烈的加入其中的沖動。對了,你還可以把它看作一部成功的驚悚片。
畢格羅并不否認她在玩《拆彈部隊》剩下的。兩部電影風格類似,同樣是她和自己的情侶兼編劇馬克·鮑爾共同操刀的電影, 只是今年這部更加決絕,讓所有人除了正視,別無他法。雖然這部電影源自于身為記者馬克·鮑爾親歷戰(zhàn)場寫出的新聞報道,但是畢格羅還是以獨有的方式抹上的屬于它的戲劇色彩。影片中的女主角瑪亞(杰西卡·查斯坦飾)是超現(xiàn)實的存在,她被抽離了背景,沒人知道她的過往經(jīng)歷,仿佛 CIA 就是她的全部,而追捕本·拉登對她來說是一門宗教,她的職責只是清除異教徒而已。這樣的設定跟《國土安全》里克萊爾·丹斯飾演的凱莉有幾分相似,只不過杰西卡·查斯坦的形象更加硬朗、堅決,她是這里唯一的卻又是話事權最大的女人。她操控著所有,包括片中的男性,正如畢格羅通過這個角色穩(wěn)穩(wěn)操控著這部電影的視角和風格——她要一種嚴厲而執(zhí)拗的力量,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足夠帶領觀眾去解答沉落在他們心中的謎題。
正常人可能都不會享受《獵殺本·拉登》的觀影過程,但是它拍出來了,美國人心里很舒坦。
當瑪婭第一次見到阿馬爾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接近于全裸的狀態(tài)了,顯然是被毆打和羞辱過,不但被剝奪了睡覺的權利,而且還被鎖在了一個很小的櫥柜當中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幾個人闖進審訊室,開始反復的用水刑折磨他,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恐怖,讓人難以直視,也直接引發(fā)了這里想要傳達的真正主題:一起暴行,引發(fā)的卻是更多的暴力不管你尋求的是正義還是復仇,或者任何你想要的償還方式,也許你從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它是不是真的可以彌補你曾經(jīng)受到的傷害與痛苦。是不是就可以讓你把以前的傷口抹平。
siff15 看電影不重要,關鍵是和杰西卡·查斯坦本人相談甚歡,人很NICE,令人難忘
到最后略似《拆彈部隊》,仍有戰(zhàn)爭對人的異化。杰西卡查斯坦在影片結尾面對的問題仍是將往何處去?從學校即進入CIA,從事的唯一一件工作就是抓捕本拉登,并堅持了十多年。結尾幾十分鐘的突襲事件拍得確實緊張,真實且壓抑。對這個事件本身,始終不知如何評價。三星半。
每個鏡頭每句臺詞都很干凈利落 到底哪里臭長了
之前吹的那么狠,看完了反而有點失望。這電影劇本其實很一般,節(jié)奏不好對話一般。和最后那讓人看的手心出汗的二十分鐘比,前面顯得尤其拖沓,尤其馬里奧特酒店那段安排很刻意太cheesy。最后很精彩,但我有個問題,你都把直升機停人家樓頂了還用炸藥炸人家大門,進去之后你們還用的著壓低聲音說話嗎??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沒被提名,反而是最佳影片提名了?看完了覺得如果一定要二選一的話,應該是反過來才合理……
下了個好字幕版本重看一遍,果然大有改觀。勝過《Argo》多多,也勝過《拆彈部隊》多多。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隨便換個臉部線條剛毅些,漂亮得不那么打眼的女星來演,都能發(fā)揮得不錯。我愛的是Mark Strong這位叔,從同類型反恐片《謊言之軀》起就看好他了。
畢格羅這兩年是一個被高估的導演。
畢格羅一定是某類男人十分痛恨的那種女人。。。。。。
太!好!看!比《拆彈部隊》更值得奧斯卡,讓Argo瞬間變成了《變形金剛》。整個追尋偵破過程抽絲剝繭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性思考冷靜旁觀卻又不失感性刻畫,最后的突襲更如偽紀錄片般讓人窒息緊張。Jess就像克制冷靜版Homeland的Carrie,收斂自如控制得當?shù)谋硌荼菾.Law更出色。
“獵殺”比“刺殺”更準確地傳達出本片冷酷的紀實風格,這是一部“相當難看”的電影,同時,它又是一部無比高級的電影。刑訊逼供中囚徒面對食物和水的眼淚,和完成任務后女特工心態(tài)復雜的淚水,互為漣漪。這部電影沒有絲毫娛樂性,但卻會對你形成巨大震撼。
閉著眼睛都能想出的套路,總算給了美國人民一個交代,奧濕卡最佳影片直接頒給它也不會稀奇,這是美國人的感情,中國人無感。幾個演員倒是演的都還行。
一點不覺得主旋律。這片子非常冷酷的展現(xiàn)了the way this world works,現(xiàn)實的殘酷,讓人有一種無力感,所謂的冤冤相報何時了,你看不到這種仇恨瓦解的希望。導演也沒有野心去提出一種解決之道,她只是用女性的視角展現(xiàn)了一種冷酷與人性交織的痛苦,一種宿命般的悖論
原來那一刻要喊的不是we beat him,而是it IS him。女主偏執(zhí)狂押對寶,時刻臉上要寫著"我很屌"星人,沒被打動到。勞模的演技也只是一般,只能說是誰演都不會差的角色,小細節(jié)的靈性比不了JLaw。前妻甩前夫幾條街+1
也許本·拉登死了確實讓很多美國人很解恨,奧巴馬都沒好意思說自己今年最愛的電影是這片子,美國媒體就有點自戀了,看著一手資料改編就把持不住那份公民自豪感了。導演放棄了類型片結構,把驚悚片當成紀錄片拍了,很多行話術語,敘事結構也有著明顯的割裂,好在有細節(jié)有獨家內(nèi)幕還有勞模姐?!铩铩?/p>
12/19/2012 CenturyCity:1、非常贊3小時毫無感覺;2、片頭是911當天記錄,黑屏和遇難者遇難前的電話記錄非常震撼;2、CIA各種重口味酷刑,誰說主旋律來著?;3、畢格羅自《拆彈部隊》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后這片子也是一個路數(shù);4、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苦逼CIA女職員演技很贊
相形之下,逃離德黑蘭假得像個玩具。
4.5。嚴重被低估的現(xiàn)代軍事片杰作。畢格羅深知人物從未大于事件,卻能為事件的再現(xiàn)供應無限的生命力,僅憑對這一點的洞察與實現(xiàn)就值得激賞。幾無可謂高光的佳句,卻用每一個時刻彰顯”呈現(xiàn)”本質(zhì)力量的鏡頭,譜寫了足以代言后911時代的反恐佳章。作品、女主和導演仿佛達成了氣質(zhì)統(tǒng)一,大愛結尾。
"這八年,除了抓本拉登,我什么都沒做。" 要么2星、要么4星。本不感冒的政治題材+冗長無趣,但是震撼的真實背景與結尾半小時的無聲勝有聲,畢哥羅這個天殺的女人拍的電影比男人還man,活該奧斯卡遺棄你,因為提名你就等于別的男性導演都得死。
電影的的技術毋庸置疑,還是立場的問題。這樣有爭議性的題材,又何必采取完全中立的態(tài)度。你能想象拍少年派卻把宗教那段兒拿掉,僅留漂流與歷險嗎?刻意的忽視“究竟什么是恐怖主義什么是救世主”這樣的核心問題,而始終聚焦在女主心力交瘁的十年追捕路上,乃本片一大敗筆。
三小時幾乎沒有任何多余鏡頭。這片子最讓人激賞的是讓觀眾完全身臨其境地參與到這場十年的行動,不會被已經(jīng)知道的結局牽著鼻子走,反而會有新的認知。最后一個小時的獵殺全程記錄太棒了,收尾也利落。查斯坦的表演冷靜大氣,畢格羅為了等她空出檔期還推遲了拍攝進度,當然事實證明“她是值得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