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關于我們遇見的所有夾生和無奈
《Into the White》,第一部讓我看了之后不愿去打分的電影。
甚至連平時寫影評時慣用的背景音樂伎倆都不愿拿出來用。
如果像往常那樣的評判標準,這部電影在我心里也就是7分上下,但是這部電影最后十分鐘急轉直下的劇情、極其壓抑的對白,讓我突然就發(fā)現(xiàn)它已經脫離了電影的范疇,筆調簡單地拖出了我心里久久壓抑的那些夾生和無奈。
荒原上這么亦敵亦友的幾天,生存絕境下建立的信任和友情,回到現(xiàn)實世界后被戰(zhàn)爭的規(guī)則摧殘得體無完膚。有人說這是反戰(zhàn)片,如果沒有戰(zhàn)爭,就不會有這么一切。
可我不僅僅這么覺著。
在《Into the White》里,戰(zhàn)爭造就了一個既定的規(guī)則,對敵對友都有一套操作熟練的章法可循??稍谏孢吘売采鷱臄橙俗兂膳笥训奈覀?,在這些章法面前,所有情感都變得喑啞,我們想呼喊但喊不出聲,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該呼喊什么。我們經歷的人情溫暖旁人未必能懂,他們瞇起眼睛審視我們,對于我們作為個體的情感際遇置若罔聞。在瀕臨生存絕境的時候,這些源自生命本質渴求的情感多么來之不易,但是你離開那個白色荒原,回到原本的地方時,原有的一切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你鮮活的經歷統(tǒng)統(tǒng)抹殺,你只是覺著難過,但是又說不上什么來。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里,社會造就了一個既定的規(guī)則,對此對彼都紅線分明桎梏難破,我們早已習慣甚至追尋這樣的規(guī)則,各種書籍、電影大行其道大肆主流地渲染它、烘托它,但當我們在某些時刻擁有了從內心生長的藤蔓的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世界之大,但這些植物除了在我們內心便再無生長的角落,它在我們內心的狹小空間里滋生蔓延漸漸長成我們自身痛苦的一部分,而這痛苦宛如瓜農鄧正加的女兒面對傾盡所有熱愛的土地和橫尸這片土地的父親時的不知所措、憤怒絕望。
縱觀我們身邊人的一生,二十歲以前在社會的邊緣自滿自大自娛自樂,二十歲后開始體會到所有關于夢想和現(xiàn)實的夾生與無奈,四十歲后要么站在社會的漩渦里創(chuàng)造和推動著這個漩渦、要么擠不進漩渦中心就在旁邊暈眩著、適應著。
可這所有,我們都沒覺著有什么不對。
我們覺著的不對,是他有爹可拼,我孤家寡人,可我們痛斥這些腐敗、這些丑惡的背后,僅僅懷抱一個希望,他變得孤家寡人,我變得有爹可拼。
我們痛斥這個社會、這個規(guī)則的時候,卻只是希望我們站在這條食物鏈的頂端,睥睨一切。
這才是我們這個社會供養(yǎng)給我們的最大毒品。
這世上,脫掉所有外衣的生命磨礪出來的美好人性才最美麗,可這人性早在這個世上站不穩(wěn)腳跟,那些擠走它、占有它的冷硬規(guī)則早晚會成為我們頭上懸著的那尺白綾。
只是,有時候它帶走你身邊的同胞,你無關痛癢;有時候它勒死你軀內的靈魂,你茍且偷生。
2 ) Hey, it's Weasley vs the Nazis!
只有5個角色、1個小棚屋的電影如何能讓觀眾保持專注力?Into the White完全是靠劇本和演員撐起來,萌點爆棚的劇情片。雖然完全沒有火爆的場面或懸疑的情節(jié),被困在挪威茫茫的雪野小屋裡的三名德軍和兩名英軍卻完全抓住觀眾的心。不僅是他們的人格魅力、陣營之間緊張的敵對關係,幾次武器易主的主導權交換和糧食燃料的逐漸減少,以一種悄無聲息的緊張感將劇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當然這部電影的“大殺器”還是賣萌賣囧:
當?shù)聡擞没鹛吭诘厣蟿澇鲆粭l三八線……
當?shù)聡思词乖趦鏊廊说男∨镂菅e,也一本正經地脫下大棉襖穿著筆挺的軍裝亮閃閃地“會餐”而英軍輸人不輸陣也當場跟著脫……
當英國的少爺支使德國人砍小屋的木柱子當柴火燒,德國人指出那是承重柱,而少爺不知死活地拿槍指著逼人家砍……
當你發(fā)現(xiàn)Rupert會的德語僅限於幾句髒話,人家說的話他其實聽不懂……(而且人家德國人根本不講髒話,就他一個人在那罵得好開心)
***
成功的選角為微妙的角色差異以及情緒變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可以預見“哈利波特男星”的標籤將會漸漸從Rupert Grint身上褪去,因為他的表演功力日深,而且展現(xiàn)給人們無窮的可能性。這種潛力的展示甚至在哈利波特時期就開始了,Driving Lessons裡羞怯笨拙的男孩,Cherrybomb裡叛逆迷惘的少年,他的角色是那麼多元化,即使他還那麼年輕、即使他已經那麼有名、即使他的臉長得跟Ron Weasley一模一樣!放下魔杖之後,Rupert所擁有的遠比其他的哈利波特影星們要多。在Into the White這部電影裡,Rupert扮演來自利物浦的機槍手,村兒范十足的小青年同他的貴族長官Davenport少爺形成鮮明對比。Rupert的利物浦口音那麼重,以至於他說的話德國人沒聽懂,而少爺一字不變地重複了一遍之後人家懂了……
至於臉上寫著伊頓髮型寫著劍橋的Captain Davenport,來自“上流社會”的背景能夠解釋他有些故作姿態(tài)的優(yōu)雅、不切實際的傲慢以及……或許是沉澱了幾代優(yōu)秀基因而成型的美貌。(八卦一句,飾演Davenport的Lachlan Nieboer在唐頓裡龍?zhí)琢艘粋€盲眼中尉也是頗有范)
雖然David Kross的角色有不少時間是在昏迷中度過,但是在他清醒的時間裡,他的表演比朗讀者中更加精緻。朗讀者中的David Kross已經很了不起了,雖然風頭被Kate Winslet的光芒搶得渣都不剩。如今在Into the White裡的David Kross更完全展現(xiàn)出細膩的演技。他年輕、激進,是捧著領袖紅寶書的理想主義者,是被Rupert稱為“小希特勒”的激進納粹黨青年——年輕的納粹和桀驁的利物浦男孩碰撞出的火花滋滋滋地成就了前半部電影。
Florian Lukas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無可挑剔,他飾演的德軍中尉敏感、善良,爲了帶領下屬而隱藏著內心的恐懼。Stig Henrik Hoff飾演的寡言少語的德國軍人也相當令人信服。
***
雖然戰(zhàn)爭給這5名主角帶來了許多災難,影片對戰(zhàn)爭的批評實際上相當溫和,它更注重表現(xiàn)溫暖的人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遭遇到手無寸鐵的敵軍,而且還是剛剛擊落了自家飛機的那一撥人,德國人的選擇竟然是留著這幾個“戰(zhàn)俘”,投入巨大的精力來看守他們,跟他們分享有限的食物,甚至分享餐桌?!靶∠L乩铡钡腄avid Kross強烈建議長官將兩名英軍俘虜就地處決,長官表面答應并把槍遞給他時,David Kross下不了手。面對手無寸鐵的人,他無法扣下扳機。就這麼簡單的情節(jié),人性中最單純的善流露出來。
沒錯,就是這樣一部只有5個好人關在小木屋裡互相消遣的電影,卻被拍得幽默、感人,并帶著些許憂思,一點也不循規(guī)蹈矩。雞蛋裡挑骨頭地給它提點意見的話:1.影片開頭的空戰(zhàn)不應該省略。幾名主角直接出現(xiàn)在雪原,只通過他們的對話讓觀眾得知他們之間發(fā)生過一場激戰(zhàn),他們互相擊落了對方的飛機——這種敘事方式太怪異了??諔?zhàn)場面雖然和後面的故事沒有直接的聯(lián)繫,卻能幫助觀眾迅速進入戰(zhàn)爭的大背景,更容易理解英軍和德軍之間的緊張敵意。2.那些“一起去看流星雨”的鏡頭能不能剪掉啊……太拙了簡直。
總體而言,如果影迷喜歡溫暖人心的劇情片、喜歡善良的制服青年之間的互動、喜歡開國際玩笑吐槽英德民族性格,那麼這部電影為必看!
3 ) 木屋以內,戰(zhàn)爭之外
很巧妙的將小木屋設計成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小空間里的相處讓人摒棄一切得以生存下去。英國軍官與生俱來的高傲優(yōu)越感,德國軍官努力想要維持身份的強弩感,加上看似荒誕不經的英國小兵、看似完美幸福但心中另有追求的德國大個、被希特勒洗腦的德國小兵。個個鮮活。甚至在最后還打火機的時候還隱約看到了基情(捂臉!
沒有常規(guī)的煽情,所有戰(zhàn)爭都讓人厭惡。但,有人就必然會有戰(zhàn)爭啊……上部看的電影《溫莎公爵計劃》里有句臺詞挺對,大意是,總是有戰(zhàn)爭,幾十年打一回。不過是打著正義的名義行不義之事罷了。
4 ) 是什么溫暖了戰(zhàn)爭的嚴冬
文/夢里詩書
當看完《白色嚴冬》我有一個感觸,一部電影能否感人至深,觸其心靈,是不會與電影的資金投入和場面成為正品的,特別是在五月份看了兩部相當無語的大片《星際迷航》和《遺落戰(zhàn)鏡》之后,而走入六月又發(fā)現(xiàn)前有《富春山居圖》,一鍋亂燉,后有《大片》爛片專業(yè)護航,讓我感覺最近的電影業(yè)是如此的浮躁,而我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白色嚴冬》希望能為這個爛片如潮的時期,帶來一絲心靈的慰藉吧。
我們談到歐美電影的時候,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想到的是炫酷的美國大片,浪漫的法國電影,亦或是英國的紳士片,在往下說或許能聊的也就是德國和俄羅斯電影,很少有人能知道或了解挪威電影,或許挪威電影在中國真的是過于小眾了,但我卻對挪威電影情有獨鐘,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可以培養(yǎng)一種電影風格,挪威電影就是這樣它總能給我一種至純的感覺,已挪威電影的代表人物彼特·納斯的《隨她而去》《明日愛我》我都特別的喜歡,而《白色嚴冬》個人認為是彼特·納斯的里程碑之作,如果之前的電影他一直游走與愛情之間的話,那么《白色嚴冬》則是他對人性和心靈最好的探索。
整部電影五個演員,一個山間小屋,一條被困于雪山之中的電影主線,構筑了這部電影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但整部電影卻毫無拖沓累贅之感,帶著感動,帶著幽默,帶著思考,影片對戰(zhàn)爭的批判是一種理想化而溫和的,電影以一種自然平穩(wěn)的視角將劇情一步一步的推向高潮,從開始的德國人和英國人之間作為軍人的敵示,民族的仇恨,主義之間的差別,到互相的了解和信任,在到最后成為朋友,戰(zhàn)爭的嚴冬如雪水一般化去,而電影最后的字幕也為這部電影畫上了理想主義的標簽,當我看完這部的電影的時候,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溫暖了戰(zhàn)爭的嚴冬,這是一部不應該只看一遍的經典之作,當我在第二遍重溫這部電影的時候,當我更加注重這部電影每一幀的時候,德國人最開始沒有傷害英國的這二為為“俘虜”的時候,當他們本來就不多的食物還與英國人共享的時候,希特勒的忠誠追隨者電影中的小“蓋世太保”在英國人拿他的《我的奮斗》做廁紙的時候,這部電影本身就超越了主義或者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強烈的表現(xiàn)出了一種至純的人性,這樣的電影只有挪威能拍的出來,是溫暖的人性溫暖了戰(zhàn)爭的嚴冬!
這是一部沒有愛情的電影,這是一部沒有特效的電影,這是一部甚至沒有女主的電影,但《白色嚴冬》卻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是一部慰藉心靈的佳片,是一部人性的光輝之作!
5 ) 可惜了好題材
反復看了一下標簽,不是喜劇,不是喜劇,不是喜劇,導演應該是要拍嚴肅電影。題材不錯,但是落實到演員情節(jié)設定和編劇功底就太羸弱了。
首先德國兵與英國兵第一次相見,并沒有想象中的你死我活的場面。仿佛是德國兵和軸心國其他同盟國兵相見,同志不同路,這種和諧氣氛導致后面兩者矛盾不突出。(一種錯覺仿佛是英國兵到領居家串門)
第二德國兵是有槍械在身的,即使英國兵在維護自我尊嚴也不能頻繁挑釁德國兵,本來嚴寒地凍,物資短缺,一個寄人籬下的戰(zhàn)俘有食物吃就不錯了。還嘰嘰歪歪,提什么《日內瓦公約》,當真腰里的槍是擺設嗎,當真德國兵不會開槍。這個時候絕對食物比人命更重要嗎,這種敵我仇視氛圍營造太差勁,德國軍官一直忍讓英國戰(zhàn)俘各種要求,我都狗血的看不下去了,這是血性的第三帝國軍隊嗎。
第三,德國和英國在最初相處的時候我覺得編劇你給的臺詞太多了,既然敵對勢不兩立,開始應該相互沉默,最后由各種事情,讓德國軍官慢慢開始對英國兵情感轉變,開始把他們當朋友,放下仇恨放下槍,尊敬彼此。
第四,正是因為前面敵對仇恨營造的力度不夠,導致后面英國和德國兵和解,共面生死,對戰(zhàn)爭嗤之以鼻的主題情感顯得很雞肋,因為他們本來相處就很和諧。
總之,矛盾不突出,對比不強烈,不能顯示出,士兵是殺人機器,是政治犧牲品,戰(zhàn)爭泯滅人性,而放下武器,即使是敵人也能融洽相處,戰(zhàn)爭是可惡的主題就不明顯了。
6 ) 冰天雪地里也有溫情
北歐的茫茫雪原像是一張溫床,讓劍拔弩張的英德雙方冷靜下來。為了生存大家慢慢放下防衛(wèi),在一起重新思考戰(zhàn)爭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同為天涯淪落人,導致彼此忘記了軍人的身份,不忘的是軍人間的協(xié)作、執(zhí)行以及對和平的向往。
印象最深的是英軍問德軍:“你們侵略別人是什么感受?”德軍答:“我很難過,但那是軍令”。
最后,隨著挪威軍人的一聲槍響,打破了和諧與寧靜,把我迅速從幻想中拉回了殘酷的戰(zhàn)爭現(xiàn)實。
作為觀眾的我好想他們戰(zhàn)爭期間就呆在小木屋里,喝酒跳舞,沒事再在屋外的極光下面唱唱彩虹之上……
若干年后,一對好友能再聚首是對戰(zhàn)爭和觀眾最大的安慰。
沒有明星的故事很值得細細品味!景色和故事也很合拍,冷色調的嚴冬有股殘酷的美!
雖然猜到了會是be,但大個子最后被狙了還是很惋惜了一下。 戰(zhàn)爭毀滅人性。
本該是沉重的題材 魯萌帥萌帥的表情以及穿起連體服后的各種動作都給整部片提升喜感 脫離羅羅的好演技 有緊張 有溫情 也有微笑
這部電影的好在于你愿不愿意思考回味,戰(zhàn)爭中何為敵人何為友誼,信仰和國家不過是一種傻乎乎的政治工具,支配你去干一些所謂的正確的殺戮之事,這個根據真實事件的故事后勁太足了,盡管過程還是顯得頗為平淡。美麗的挪威雪景,北極光和《Over The Rainbow》,魯伯特唱跑調了依舊那么動人?!铩铩?/p>
殘酷的戰(zhàn)爭,以后抵制一切戰(zhàn)爭類游戲。
劇情極簡,實用英語小學水平全程無字幕看完無障礙;元首簽名版《我的奮斗》作為生活物資灰飛煙滅,昭示著戰(zhàn)爭只是統(tǒng)治階級達到目的的手段,“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們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氣,或者很多愛,才能相信人的行動是有價值的,相信生命勝過死亡。而今內卷化的社會現(xiàn)狀,何嘗不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殘酷戰(zhàn)爭,找?guī)讉€靠譜的同伴組團打怪才能活得好活得長。
今年看過的和《我們的父輩》并稱最好的兩部戰(zhàn)爭片,竟然是挪威人拍的。冰天雪地的挪威木屋里斗智斗勇的那幾幕既張力十足,又幽默搞笑。德國人的古板內秀和英國人的裝蛋二逼都還原的不錯。最后補充,把這純爺們的一部片子硬和腐聯(lián)系起來的人,全部拖出去用魯格P08給槍斃了!
戰(zhàn)爭與和平
看看冬奧冠軍國挪威的電影,太高于預期了。羅恩在極光下唱over the rainbow孤獨浪漫可以入年度場景了。
看過第三遍,仍然好評。英國人的驕傲倔強和德國人的拘謹刻板,以及雙方都有的頑固,民族性的碰撞太鮮明了。狹小的木屋內劍拔弩張的對峙,斗智斗勇,逐漸融化的冰雪和敵意,友誼跨越了隔閡,善良人性戰(zhàn)勝了國家戰(zhàn)爭和政治齟齬,卻無法擺脫戰(zhàn)爭和政治造就的悲劇,令人扼腕。演員都超棒。
烏鴉站在豬背上 誰也別嫌誰黑 | 好笑的是居然是挪威制片,其實兩家想的都是你的那些資源
沒有魔杖的羅恩,魯魯?shù)难菁嫉玫礁蟮奶嵘?,果然是與高手過招多了,自己就越厲害了。完全全新的魯伯特的表演。片子的劇情和矛盾轉折很耐人尋味,敵友之間的界線在求生存的時候變得模糊,人性的善良是里面可以看到的閃光點,但敵友的界線不會就此擦去,那顆子彈將他們拉回現(xiàn)實。
很普通的劇情,整個故事既關于友誼關于求生,也關于尋找自我。剛開始英國佬和德國佬的嘴炮超級精彩,雖然兩方間關系壓抑緊繃,但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魯魯又是負責搞笑的那個。英國的中尉好帥啊啊??!Ps:一部全是男人的片子沒有基情怎么好意思,所以英國和德國的兩個中尉到最后好基友一輩子了(別鬧
這是一部安靜異常的二戰(zhàn)電影,挪威白雪皚皚的山上,兩組互相被擊落的英德飛行員意外碰到一起,為了抵御嚴酷的天氣,為了生存,兩組戰(zhàn)場上的敵人,從相互敵對到相互扶持,握手言和,即便是嚴酷的寒冬,也有了一絲暖意。五個人,簡單的故事,卻也講的溫暖人心,有趣。
四星+,戰(zhàn)爭+寒冬居然講溫情。可以跟電影《第四十一個》對照看立意仿佛。自然困境另辟一處戰(zhàn)爭里的孤島,以助情誼滋生。階級立場退后,活下來成了共同的第一目的。
想把中國和日本跟里面的英國和德國對號入座,結果發(fā)現(xiàn)日本人不配如果是日本人的話,一給他機會就會殺掉對方,餓了就吃人肉,戰(zhàn)后不但否認所有卑劣行徑,還會私下感嘆人肉好吃,吹噓自己吃肉的美感,然后向后代吹噓自己多勇敢敢吃人肉。
故事和表演都非常出色 針對人性和戰(zhàn)爭的思考 只靠5個角色外加一間破敗的小屋就能深度完成 遠比那些史詩范兒的大片靠譜
國內導演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給你一片雪地和幾個人,應該怎么拍出人類的情緒。
一部特別簡單的電影,簡單到影片中甚至沒有復雜的色彩,充斥著畫面的,是天地之間的白雪皚皚。
傳統(tǒng)反戰(zhàn)片套路,幾個軍中美男一路搞笑化敵為友最後劇情需要默默殺幾個主角給你看看戰(zhàn)爭的厲害…一起唱一首 Imagine,誰也不要愛國,誰也不為誰去死多好。冷幽默,英德陣營各種對罵槽點爆棚。David Kross和Rupert Grint都超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