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英國統(tǒng)帥部發(fā)起著名的魯爾戰(zhàn)役,命令皇家空軍從空中重點打擊德國的魯爾、杜伊斯堡、科隆、埃森等工業(yè)城市,其中首要目標是炸毀魯爾附近的3個水庫大壩。只要炸毀這三個大壩,就可以癱瘓德國的工業(yè)生產能力。為了突破防守嚴密的大壩,英國專門設計了一款新型的航空炸彈,專門召集了一批飛行員進行嚴格訓練。在準備就緒后,英國空軍發(fā)生代號為“懲罰”的作戰(zhàn)行動,1943年5月16日夜晚,英國皇家空軍19架經過特殊改造的轟炸機在夜色的掩護下飛抵目標區(qū)域,成功的炸毀2處大壩。
1954年英國人把這個經典戰(zhàn)例搬上了熒幕,幾乎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1943年5月16日晚上英國皇家空軍執(zhí)行的“懲戒行動”。
這部電影堪稱智慧和勇氣結合的經典之作,為了能夠炸毀防守嚴密的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水壩,英國科學家科學家巴恩斯.沃里斯腦洞大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設計出一種在水面滑行的“水漂彈”,并不斷地進行實驗和改進,最后成功地將這個設想付諸實現。以泰勒中校為首的617轟炸機中隊,為了滿足這款炸彈的投放苛刻技術要求,自行研制投彈瞄準器,不斷地加大訓練強度和難度。
電影的高潮在最后的轟炸行動,英軍617轟炸中隊11架轟炸機冒著德軍密集的防空火力低空飛行投彈,以被擊落8架的代價,最終炸毀了魯爾工業(yè)區(qū)兩座水壩,成功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近期一篇寫在抗疫情的文章中,英國人如何從歷史中找靈感,其中提到了這部電影,我看了片花,剛開始就有科學家在家里做彈射實驗,這些都是我這愛動手的孩子最愛干的事,于是讓很少看電影電視的兒子一起來看。兒子看了很喜歡,特別喜歡最后轟炸大壩那一段。觀影結束,就在家里用木頭搭大壩,滾珠當炸彈,開始模擬轟炸大壩,大壩搭了一次又一次,炸彈從鋼珠換成乒乓球,玩的很high,說電影為他提供了很多玩的靈感
2022.01.02
片名中“水霸”是個什么鬼東西?度娘回答是依靠霸占水源或水利設施來勒索人民錢財的人。這就更扯了,名字和劇情八不沾邊。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是片名寫了錯別字,還有字幕中的錯別字比比皆是,比如4分37秒“我想你嗖他談談,他會聽你的?!?小時59分46秒“叫他時來”。至于內容更是翻譯的云山霧罩,詞不達意,完全不知所蹤,一部電影下來,基本上是連猜帶蒙,還不如沒有字幕,總不至于帶偏。
故事情節(jié)大概是英國人要炸德國西部最大的水庫上面的3座大壩,莫特水壩、艾達水壩和索巴水壩,狂轟濫炸要浪費幾千顆炸彈和損失大量寶貴的飛機,還不一定摧毀得了。水下爆破需要大噸位的炸彈而且威力倍減,也達不到完全摧毀的效果,水面上爆炸不需要太大的炸彈,而威力倍增。華萊士博士發(fā)明了“水上漂”技法,設想讓英國皇家空軍飛機遠距離投彈來摧毀大壩。
片中大量篇幅描寫華萊士博士與英國政府官僚機構的各級官員不斷的扯皮,大家質疑他的奇思妙想,華萊士帶著拍攝的膠片,托人找關系來證明自己。就在華萊士灰心喪氣的時候,英國首相表示可以考慮華萊士的方案,時間緊迫,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來做炸彈和訓練飛行員。首相批準,軍方開始積極配合,高效的運轉起來。
選定由吉普遜帶隊組建一個飛行團隊,專注訓練低空飛行,這是計劃的第一步,炸彈要在夜間150英尺高度投下,以240時速在水面漂浮行進,而炸彈的重量達5噸,最少比普通炸彈重20倍以上,投彈位置距離目標600碼。測試炸彈的試驗不順利,炸彈落水就炸,這個難題困擾了華萊士好幾天,如何才能降低炸彈對水面的沖擊力成了難點。
吉普遜和同伴休閑時去看歌舞劇,同伴被舞臺上撩大腿的姑娘吸引,吉普遜卻注意到照射舞臺的聚光燈,由此獲得靈感,在飛機上安裝兩盞探照燈,用燈光聚焦在一起來判定150尺的飛行高度。就在華萊士因為投彈的沖擊力而焦頭爛額至功虧一簣時,吉普遜主動試驗把投彈的飛行高度降低到60尺,這可是個及其危險的極限高度,對飛行員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能是個考驗,結果攜帶模擬炸彈的飛機60尺投彈成功,炸彈的沖擊力問題迎刃而解,華萊士和吉普遜欣喜若狂,擁抱在一起。接著,控制600碼投彈距離的炸彈瞄準器也發(fā)明設計出來,盡管有點簡陋,但是很實用。
大戰(zhàn)之前,吉普遜團隊的飛行員們做著各自的事情來緩解緊張情緒和放松心情,這個時候吉普遜的愛犬不幸被車撞死,吉普遜表面鎮(zhèn)定,暗自傷感,這個世界上又少了一份親情讓他牽掛。
吉普遜機組的飛機冒著德軍密集的防空火力率先對大壩發(fā)起攻擊,一聲巨響,大壩巍然不動,應該是投早了。莫澤接著攻擊,結果在接近大壩時中彈起火,炸彈也投到了大壩外面。現在該皮普機組進攻了,投彈高度距離都剛剛好,一聲巨響,大壩依然紋絲不動。蘋果機組開始攻擊,吉普遜和皮普掩護攻擊,蘋果投的這枚炸彈落水后速力度很足,一聲巨響,大壩還是矗立不動,這可邪門了。在指揮中心等待消息讓人備受煎熬,好不容易等來消息,連續(xù)3個“沒了”,讓華萊士心情沮喪到極點。隨后強尼機組發(fā)起攻擊仍然無效,就在大衛(wèi)機組準備攻擊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大壩終于出現裂縫,很快決堤,消息傳到指揮中心,當聽到“成功了”時,人們紛紛向華萊士表示祝賀。
吉普遜帶領剩下的3架掛彈飛機來到第二座大壩,德軍居然沒有布置防空火力,可以沒有干擾的投彈,大衛(wèi)機組率先發(fā)起攻擊,居然飛的太高而放棄投彈,升空時差點撞上大壩對面的山峰,飛機撞山往往也就是一念之間,大意不得。桑普拉機組的攻擊投彈遲了也失敗了。伊普拉機組開始攻擊,命中目標,大壩瞬間垮塌了。消息傳到指揮中心,華萊士一顆懸著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將軍向他表示祝賀。
大壩炸開,洪水泛濫,淹沒鐵路運輸線和工業(yè)區(qū),導致癱瘓,德國工業(yè)命脈受到重創(chuàng)。吉普遜團隊兩架飛機沒有回來,一架在攻擊艾達時被擊中,另一架在途中座艙中彈,56人有10人沒有回來。戰(zhàn)爭是殘酷的,飛行員是個搏命的職業(yè)。
原來是喬治盧卡斯的借鑒對象【。
科學家廢寢忘食,飛行員舍生忘死,不畏失敗,一點一點地攻克,一絲一絲的進步,我可太喜歡這種聯手推進一個項目的故事了。所有細節(jié)都好好看,一點也不會覺得枯燥。最后的一一掃過犧牲的飛行員的無聲鏡頭很讓人動容。差不多類型還有部講ww2初期研究雷達的castles in the sky,雖然只有科學家角度但也非常好看
180802.中規(guī)中矩的老電影,描寫全面又極其克制,完爆現在的此類電影。200412.居家隔離期間二刷,依然很好看220415.回到巴黎又一刷,還是很好看,對戰(zhàn)爭的犧牲也做了克制的表現。另,Richard Todd和銀翼情人里的羅素克勞,真是很像啊
全片基本不煽情的記錄了水漂跳蛋炸魯爾區(qū)兩處(計劃三?)大壩的整個過程。從瘋狂idea,到說服高層拿到資源。再水槽實驗,炸彈定制,真機試驗,降高度到60碼,設計標定儀。。。到最后實戰(zhàn),犧牲眾多,取得戰(zhàn)略性勝利。但從后來90年代的紀錄片中了解到,實際。。。Lancaster戰(zhàn)機實拍鏡頭震撼而可貴,但剪輯就有點舍不得剪,飛行部分節(jié)奏松垮脫節(jié)。
1、老派的戰(zhàn)爭電影,寫實的表現手法。2、戰(zhàn)斗本身應該很精彩,但單線敘事比較平庸;節(jié)奏偏慢,前80分鐘壓縮到40分鐘更好;角度很單一,如果增加我方諜報人員和敵方的防御博弈,應該更完美。3、50年代拍二戰(zhàn)片,武器裝備占據天時。
跳彈炸大壩,科學家的天才想象+轟炸機駕駛員的精確操作。
EE-2641
流水賬
VUE Staines
屬于理科生的那種電影,大膽構想,精心測試,勇武出擊,一絲不茍地執(zhí)行每個細節(jié),充滿了對專業(yè)精神和執(zhí)行力的禮贊,但也不乏直男特有的浪漫和幽默
必看的二戰(zhàn)電影之一,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結合,以及受到年代和技術限制導致的粗劣特效,讓整部影片有著真實的觀感。本片是無數影響了星戰(zhàn)系列創(chuàng)作的二戰(zhàn)片的其中一部。
作為電影來講,以當年的制作水平已經很不錯了,片子的后半部分充斥的大量飛行鏡頭在當時應該是十分奢華的。就史事本身來講,這無疑是戰(zhàn)爭史上非常精彩的案例,用人的聰明才智和英勇無畏把常規(guī)炸彈發(fā)揮出了極限水平。
此片也是很小的時候看的.依稀記得各種人物想了各種辦法,最終貌似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炸掉了水壩...
2021年5月15日。影片過于工整,趣味性差了一些,但是當做一部科教片或者紀錄片看更好一些。248人在豆瓣標記看過。(20221122)
Gibson和Bader是中學校友,住的宿舍也是Bader住過的,他很小時就想當飛行員,少年偶像是Albert Ball VC,他曾把Ball的肖像貼在臥室墻上,他第一次申請加入RAF被拒,原因可能是腿短,他因炸魯爾水壩獲得VC,死時年僅26歲,扮演他的Richard Todd則是打過諾曼底戰(zhàn)役的第6空降師老兵==
最后的轟炸水壩視覺上感覺太假了,劇情還臃長。
有種紀錄片般的真實感,前半段克服重重技術難關,高潮部分執(zhí)行任務的緊張感既強又穩(wěn),結尾感情表達很克制,航拍飛行部分很好,爆炸部分特效受時代限制
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特點,一場轟炸,從計劃、實驗、部署等各個細節(jié)全方位展示,優(yōu)雅而細致,放到今天,這樣的節(jié)奏展現一次戰(zhàn)斗,估計觀眾多半沒有耐心了。
再現真實故事中人的智慧,水漂+探照燈測高真是異想天開了,贊!
55年就能做出這樣高難度的航拍不容易 就是最后轟炸部分那子彈顯得太水了點~~~~總體還是蠻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