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幫他人寫的作業(yè),而今整理舊電腦資料,翻到記錄,突生感慨,遂于此記錄,以防后續(xù)資料丟失。
純以紀念我的大學
紹興師爺——陳道明——方敬齋
越中人才薈萃,師爺在片中更是成了一方特色當以推崇。名聲遠揚,這一點在片中王爺從千里外的紫禁王城跋涉來到紹興專為“偶遇”這么一位人中王魁就可見一斑。姑且拋開王爺此行是否還有其他目的,也許成天在皇城根底下是悶得慌,老年人(有錢的老年人)不是都喜歡到處走走嘛;也許是聽戲時對吳越女子的某個章節(jié)起了雅興,總之就單身份之尊貴,也足以凸顯出紹興師爺這一名號在當時的響亮之甚。那么,為什么紹興師爺就有那么大的魅力以至于一名王爺如此這般呢。片中的主角,我們的方敬齋就完完全全的詮釋了這么一位有著獨特人格魅力紹興師爺形象。
在詳談片總方敬齋前,就本人而言,還想對飾演該角色的(注意我用的修飾詞)“中國現(xiàn)存最具中國味兒的中年一代有德有品的老藝術干部”——陳道明老師。最近有在對古董行當感興趣,其中有句玩兒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句話反映到陳道明老師身上,應是,三年不開張,開張‘亮’三年。這個亮指的是陳道明所塑造的角色身份的那份烙印,讓看過的人總是覺得驚詫,中國竟有如此“出塵絕世”的演員,每每一次亮相,讓人由心欽佩。陳道明老師對于劇本的挑剔是眾所周知,這部劇算是其早年時期的作品。在劇中,活脫脫的一個匡扶正義、睿智精明、清正廉潔的紹興師爺形象被其演繹的入木三分。
出場,即是其辭去知府幕僚的景,劇中,與外公談及為何如此時,回答大意是:我方家世代為師爺,我這代,該換換了,仕途是個不錯的方向。當其外公說其(應該是指方家這整個家族)沒有廟堂之氣時,方敬齋回答道:也許從我這會兒子起就該有了。其中不免能看到閱覽詩經(jīng),遍歷世間百態(tài)(當時已任師爺多載)的一個不甘平庸的文人的形象。
案子發(fā)生,庸碌的知府大人找其幫忙定案,這個景,讓我最意外的是知府大人的態(tài)度,一般來講,這么個好吃懶做,尖嘴猴腮的所謂官府形象,應是驕橫跋扈之輩,對于所謂師爺應是呼來喝去的類型。未曾想,是親身便衣來到方家,請求方敬齋幫幫忙,語氣態(tài)度都是極為低下。這個側面在我看來,一個是當時師爺,尤其是紹興師爺?shù)拿^確實有點用處,還有就是可以看出方敬齋在這幾年師爺行當中鍛煉出來的為人處世之一:不恃才傲物,更不嬌柔做作。懂得一個有度,當知府大人再三委求下,還是應了下來這回案子。還有一個場景,當知府大人對其說:那么那兩個兵一定不是兇手咯?回答道:不,只是推斷,不可定斷。這應該算是其作為一名幕友,相當于法律專家的業(yè)務素質吧,懷疑一切。還有一個,當時的方敬齋已經(jīng)辭去師爺之職,當知府大人求上門時,其未看文案就能講此案說得頭頭是道,分析有理有依,可見其不是一名迂腐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小”文人,而且在后來官兵對其的尊敬來看,方敬齋在下面人的心中形象還是很正派,很有領袖精神的。
定案的過程,廚娘三進三出還是讓人印象深刻,從事后來看。其肯定是首先判定了兇手必是府中人作案,所以把廚娘作為一個誘餌,簡單的就把兇手給引誘了出來,這里看來,其心思縝密,做事條理清晰,且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業(yè)務能力。
第一集的高潮在于王爺、知府、師爺共處一室時的景,當時的情景是王爺滿心歡喜,遇上此行的“意中人”了,而知府則是憂心滿懷,心里只想著:王爺您這尊菩薩到底要在這兒玩到什么時候啊。師爺則顯得尤為淡定,頗有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即視感。遇王爺也不跪,仍言辭分明,巧舌如簧。戲劇沖突也隨即發(fā)生了,王爺要將其帶回京城,而方不愿。當然不愿是不愿,如何表達是門學問,方自然不能直接的說出己身想法,而是說你家王府太過尊崇,我個小地方人怕是犯不起錯,不敢也不愿。即未得罪王爺也表明自身心意。如果這般,那戲劇矛盾也就放大不到該有的程度,隨即,又一個包袱被拋了出來。原來,該案的背后指使即為眼前這位高高在上的王爺,而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出這位紹興師爺。這么一來,方敬齋飽讀詩書多年的心肯定是要“狂躁”起來了,心理想著:你雖貴為王爺,但如此不惜子民,我若為你所用,那我這一身坦坦蕩蕩的正氣該何去何從。于是也就不需再藏著掩著,想方設法與你們斗法了,干脆直接點,反正今天這事兒不能善了,這樣吧,老子自殺,讓你們看看我這一身紹興師爺?shù)陌凉?,王爺您也看看我越中這片朗朗乾坤下出來的人杰。于是,他撞墻了。第一集結束。
作為主角,想想也知道方敬齋肯定死不了。那么死不了是運氣呢還是說他有分寸,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還能為自己設好角度,設好輕重,撞了個不偏不倚,不輕不重呢,那就不得而知了??傊?,這么個師爺,其身上在這一集中所折射的人格已是“此人只因小說有,現(xiàn)實難得幾回聞”吶。
1.全劇最大Boss外公說他“內慧有余,渾樸不足,恐怕難有廟堂之相”。這句話到結尾仍然管用。
2.董瑞一登場就被男主吐槽沒文化,分手前男主最后一次幫他,還是嫌他沒文化,勸他多讀書。
3.董瑞在考場上就給工作人員塞元寶,娶媳婦給老丈人塞元寶,最后吵架時也說不得不給上級塞元寶。和氣生財,是商賈本色。
4.秀梅、秀蘭姐妹倆的名字,對照她們的性格來看,似乎弄反了。另外,救人要用還魂香,是妹妹秀蘭提醒姐姐秀梅的。
5.董瑞寫信給男主,批評他不該鋒芒畢露得罪人,站在他的角度是“良言相勸”。男主當面罵董瑞,批評他不該貪贓枉法,站在他的角度也是“良言相勸”。如果不是因為立場相反的話,這兩個人其實算得上是互為“諍友”了。
6.兩次分手,都非常精彩,一個人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另一個人偏又有“容人之量”,一次是“靜態(tài)”分手,另一次是“摔杯砸碗”的“動態(tài)”分手。第二次分手戲真是看得心驚膽顫,男主拿起茶杯卻又哆嗦得沒法喝茶,放下茶杯卻又不能心平氣和,茶水灑在桌子上,再強迫自己用袖子擦干凈,以便恢復理智。我當時真擔心他氣暈過去,就此嗚呼哀哉了。
7.結尾又重申“帽辮子”的比喻,雖然收尾的鏡頭很詭異,但是意味深長。我理解是:正主不給力,擺設將永遠存在;假設正主給力,擺設就會留在歷史長河中。
前幾集很精彩,特別喜歡方敬齋趕考那段,審閱考卷的那位大人很耐人尋味,感覺就像人生的初始設定,如果上帝神仙啥啥啥的有一只手能控制誰投胎在誰家,命當如何,貧窮還是富有,也許就是這么決定的,真真的得失都有命。
人生啊,不是你寒窗苦讀多少年或者第一個交卷眾人喊好就一定能一舉中第,不是你滿腹學問就可以飛黃騰達,當你曾經(jīng)嘲笑的人遠超于你的時候,你還得返回自己的原始設定,去探索在這個設定中的可能性,諷刺啊。
劇情最后有點爛尾,但有一句臺詞特別好,“師爺就像這鞭子,是大清國的擺設”,我理解的意思一來是大清要完,二來是方敬齋悟透了,一己之力也改變不了貪污腐敗的世道。
初見時,董瑞是富家公子哥,在船上作詩狗屁不通;
初見時,方師爺還不叫靜齋,竟自造假死膽大包天。
那靠紅白鼻煙定了方靜齋命運,讓我第一次為這作品驚艷,也第一次竟為這陳道明的角色叫屈。
再回想,那笛聲引得我第一次分辨出秀梅秀蘭,彼時秀梅聽得出靜齋的苦,當時真覺二人天造地設
后秀梅嫁給董瑞心生惋惜,又折轉來回,秀蘭闖入道觀廟寺,又為靜齋能上京赴考而替董瑞疏通,峰回路轉,此事經(jīng)年,再到22集時看那董瑞與呂小舅子給那洋大人送禮笑臉相迎,驚感物是人非,劇8.0遠不夠,這是一出中國版的白色巨塔??!
先不談董瑞靜齋,光談這秀梅秀蘭。兩人乃高將軍之女,高將軍蔑視讀書人,董瑞家底殷實為他湊來了一筆銀子先抵上了窟窿,便迎娶了善解人意的秀梅。秀蘭善武,脾氣直來直去,初還真覺得她和最開始的鬧角兒董瑞是一對。直到過了20集,看那秀梅和事佬不問世事,這府內大小事宜邊都是避著事兒走裝聾作瞎,旁人來問都是一句“我不清楚”,秀蘭靜齋要走遍都是“一家人什么事不好商量”,凡事都是忍一字訣,方才明白一個道理,這鋪墊都在前面。
秀蘭直來直去,帶著兒子練劍,見到這賄銀便說著府上不干凈。這靜齋未納妾,秀蘭和靜齋多年相守,也便是靜齋的性子助長了秀蘭的性子;秀梅的性子助長了董瑞的性子。到頭來這面目全非的只有董瑞一人,秀梅便還是那好人、善人,但這好人實在面目可憎!
到頭來,我看著高秀梅和方靜齋一場戲,一句臺詞便駐扎心頭,“我方靜齋斷了大大小小的案子,做了快二十年的刑名師爺,什么達官貴人沒見過,董夫人、秀梅,你的話有幾分真你自己心里有數(shù)?!?/p>
說那方靜齋迂不迂?迂!那兩條人命抵得上你在任上繼續(xù)干下去千千萬萬條人命嗎?中國人都會打算盤,都知道算這筆賬。說那方靜齋自己把自己抑郁至病,傻不傻?傻!說事事講原則在中國行不行得通?怕是做了官只能成為海瑞那樣奇葩的一小小官吏。從方靜齋的卷子被判卷的人齊齊推薦起,我便想知道怎么能讓靜齋當不了官,說他這二十年浮沉沒去科舉成是否有編劇刻意的成分?都有。但這方靜齋的際遇現(xiàn)不現(xiàn)實不提,有時我也恨這靜齋太守原則不知把握機遇,第一集王爺千里迢迢來尋師爺,僅憑一事便判定王爺不可仕過于武斷。然而這樣自找苦吃的人令我熱淚盈眶,為何這中國不能多幾個方靜齋,為何這人民只知道在盼望方靜齋?
說那董瑞,秀梅秀蘭笑他官迷,本是落第的苗子,卻陰差陽錯成了個小官兒。一路從我們的角度看到的是方靜齋對此人一路扶持,此人愈發(fā)墮落面目可恥。從靜齋當官幾集又知此人些許也是背后不易,就憑那對誰都能擠出來的笑臉我便沒那本事。此人剛赴任的時候,我等觀眾便如方靜齋一樣,一邊考察董瑞,一邊為他著急;全縣人民都說這人是好官,王二氣到難道就真的所有人都這么說,董瑞被王二陷害之際還真心為他焦急,說他為了吏部的升遷承諾下了牢獄,又真心體到了幾分此人的“被犬欺”的痛楚。說著董瑞的變化可比選入課本的“范進中舉”轉變合理多了,再回看,董瑞10集前后就為了自己的官運使計誆騙靜齋,不顧人家前程,說此人后來面目全非便也是假了,一切編劇都做好了鋪墊。
但這種轉變真的只是董瑞“本來就是壞的”?文學理論有一句,越特殊的就越普遍,越具體到個人的人物描寫,便越能品出世間共同的道理。人世間除了靜齋的本事,靜齋的學問,怕也是需要董瑞的“官迷”,需要董瑞的明哲保身。
硬說來,驚覺,若是那迷信愚笨的考官沒有斷錯了........
或許活成董瑞樣子的就成了靜齋了。
董瑞可共富貴不可共患難,靜齋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些許道理就是如此。感謝編劇和導演為我們帶來那個時代的一瞥,誰說沒有好的歷史片?此片值9分。畫面模糊,平民百姓也動輒銀元寶令人啼笑,但故事的內核卻絕是值得沉下來細細品閱。
第一次聽說紹興師爺,是當年魯迅與陳西瀅筆戰(zhàn),陳源氣急敗壞的以此攻擊魯迅是刑名師爺?shù)钠?,刀筆吏之后。而魯迅作為師爺家族后代,也非常忌諱師爺這個稱呼,為此一向只說自己是浙江人,在他早期做京漂的年代,就賣了祖屋,接出母親,再也不愿意回去紹興這個傷心之地。 清代是紹興師爺遍地的時期,這群籍貫紹興的古代高考落榜生,由各地官吏自掏腰包雇傭,可謂無紹不衙,算是體制外的政府雇員,依附各級衙門,分為刑名和錢谷師爺,鼎盛時期據(jù)說全國各地有7000多人,那個年代假如有微信群的話,師爺群就搞定了法院和財政部的所有大小事,且衍生出一個堅不可摧的網(wǎng)絡,難怪后來朝廷要倒幕,這種勢力豈是如今浙派商人可比擬的? 劇集紹興師爺,我懷疑是為陳道明量身定做的,拍攝于上個世紀末,那是道明叔的鼎盛期,雖然配角不盡如人意,但若干個小故事串起了方敬齋這個高考落榜生的師爺生涯 ,兩個情節(jié)于今相似,不禁讓人心有戚戚焉。 倆結伴進京城赴考,優(yōu)秀的那位因為昏官用鼻煙壺的顏色來湊夠入選者,方的試卷不幸被衙役落地而落選,混混董瑞高中進士,于是讀書好的給讀書差的當師爺,幕不幕,仆不仆的身份含糊,滿腹心酸。 然后倒幕運動方表現(xiàn)出色,大領導說給個縣令讓他歷練歷練,結果做師爺?shù)臅r候不是問題的問題,在當縣令的時候,暴露無遺,得罪權貴無數(shù),學渣董瑞卻摸透官場精髓,一路升到山東巡撫,封疆大吏呀。 所以高考的成績真的不算數(shù),實踐出真知,當官是需要悟性和天命的,無廟堂之相者,再努力也是被排擠罷官的結局。 方的性格比較肆意狷介,然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師爺們,照樣營營役役筆??谕?,一輩子掙不了多少家業(yè),也寫不了多少傳世之作。而作為師爺家族的后代,周家出了魯迅和恩來,算是對得起周敦頤這位大文豪了。 據(jù)說要當紹興師爺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標準: 1.須胸中有經(jīng)濟,通達時務,庶有文藻,肆應不窮。 2.又必須十二內外,記誦難忘,舉一隅二反三。 3.更須有天生美才,善于應酬,妙于言論 經(jīng)典傳神的故事有當年曾國藩的師爺把他上奏朝廷的文字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結果讓咸豐帝龍顏大悅,你說師爺重要與否?官員這個私家銀子掏的值不值得? 更枉論各種附加值,師爺,必須聘幾個??!找銀子變成了為官的頭等要務,否則,家里開銷不起呢。
四星給群演!
也是《官場現(xiàn)形記》。
如今這片廣電局肯定審不過,于是電視就被各種亂七八糟的爛片占領了
以前古裝片都是真的在歷史古跡的地方拍的啊,劇情也很精彩
回憶向。對官場的諷刺入木三分,真正有才的人注定孤獨一生。陳道明和方子哥真是奉獻了骨灰級演技,印象很深的是主考官抓鬮決定誰是狀元。
記憶印象里最好的一部國產(chǎn)古裝劇,沒有之一
好吧···這個很快就忘開了
各方面都不錯,尤其是選角好,小配角也很到位。一些過場性質的情節(jié)省略了,不影響理解。不過就是有的時候干巴巴扣題,頌揚幕友之強大,比較空洞。主角的外公姓鄔,暗指傳說中的天子幕賓鄔思道,會館墻上卻是汪輝祖,劇中故事又是洋務運動前后,這里面各自都有很值得一說的人和事,但止步于講師爺如何精明能干有風骨,還是讓人有點遺憾。師爺非官非商,以多種專業(yè)化知識介入官場幕僚,紹興為什么有這樣的學人入幕現(xiàn)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當年特地去查了很多關于師爺?shù)牟牧?,基本上清朝官員沒有師爺,就別想干活啦。
從此愛上陳道明 徹徹底底的散發(fā)出一種睿智 內斂 操控全局的氣質
對電視劇的信心
亂雜配角糙
那些年,原來還看過這么不和諧的電視劇。
感情戲給我印象很深
我小時候可愛看了。。。
這部職場劇做的很細致專業(yè)。
賓幕僚友難敬齋心,了然去也一介布衣。
就是這??!小時候可愛看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清官不一定一直是清官,貪官以前也未必是貪官,人是會變的。
這老片子非常好看喂! 就愛悠悠然這勁兒! 景也很美!
君臣以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