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lue Kurt Cobain
教室里,我右邊的墻上,寫著好多"Kurt Cobain".從他那深邃的眼睛里,我看到了無盡的憂郁...
2 ) 填不平
我并不喜歡這部電影中不斷出現(xiàn)的路人們“合影”的“肖像”鏡頭,空景中的風物與建筑我是可以忍受的,因為它們可以代表一些寂靜無聲但又活躍的視覺生命,在寬闊的景深與神秘的光感的包容下得以自由自在,與時間具備了同一種架構;而人,一旦出現(xiàn)在鏡頭中,便主動開始體現(xiàn)自己與自己的割裂,鏡頭中的“我”總試圖以一種片段性、表演性的“姿勢”來呈現(xiàn)瞬時意義上的“我”。用攝影機,這種連續(xù)影像裝備去拍攝人的瞬時肖像,真是對本雅明的aura的大不敬與大損毀。
但不得不承認,這會造成一種煽情且“時尚”的觀感。導演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利用William Eggleston或者Stephen Shore或者Thomas Struth的方法來制作這部電影的圖像:大尺幅,中景深以及飽滿的色彩與對比度,儼然一本美國消費文化的活動圖片集。所以,這并不是一部純正的紀錄片,甚至它在走向紀錄片的反面:一種對現(xiàn)實的虛構截取。我們可以將這部電影的某些片斷分離出來,比如,那個從攝影機機遠端走來的俊巧的年輕人,在升格鏡頭的拉扯下,與景深處繁忙的美國街道的圖像融為一體,完全可以媲美任何流行時裝的廣告。但他是誰,Cobain至于他又是誰,則被刻意忽略已完成某種莫名的詩意。
這部電影中攝影機的照相機功能,使它在圖像層面捕捉到了一種很寬泛的“現(xiàn)實”,一種無邊又具象的“現(xiàn)實”,且又在互文性的作用下使之與“過去”、“情懷”或者“個體記憶”發(fā)生了某種充滿美學但又模糊的粘連,這樣一來影片的其他元素便可以隨意鑲嵌其中,Cobain也便可以滲透到任何一幀圖像中。但他真的在那里嗎?圖像和(Cobain)聲音邏輯的嚴重分裂,使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二者間的呼應,以至于總在關注一方的時候忽略了另一方。雖然我承認在某些時刻這種結合帶來了些許感動,但在總體上卻削弱了“記錄”的力量,雖然這樣做可能是在完成導演美學趣味上的某種追求。
其實,這部電影的很多策略還是很高明的,比如只利用Cobain的聲音而回避他的形像,只利用別人的音樂(對Cobain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的)而刻意不用Cobain的音樂,這些策略似乎都在著力建立一個缺失了Cobain去依然運轉著的時空,而Cobain卻像一個如今在天堂中的神一樣用聲音為我們引領這段旅程。如果從這點出發(fā)之前的論證便都不成立了,因為其間的一切空洞與虛幻都要由個人的記憶與情愫加以論證與填平。可見我還是不夠愛他,所以才會填不平,才會挑毛病。
3 ) 【舊文】不存在的風景
【那個時候沉醉于造神運動啊囧。。關于海德格爾的全是扯淡。。唉,好歹是我藝術哲學課的作業(yè),紀念一下?!?br>
很多人試圖解讀科特,為他的存在賦予不同的意義。他們嘗試探尋他存在的各個方面,剖析他思想的實質,使其長久地作為一種社會與文化上的影響力,一塊年輕人心中巨大的思想。
然而影片《Kurt Cobian:about a son》嘗試著從一個人文關懷的角度去重新解釋科特。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樣,這或許是一個關于“孩子”的故事。至少這是一個關于純真性的敘述。
很多人出生時并不是他們,但科特一出生就是科特。對于其他很多人,探尋他們的童年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它們隱沒在農夫的童年里,店員的童年里,工人的童年里,整個人群共有的相異的又混合模糊不清的童年里。他們成年后的存在與童年的某個形象幾乎沒有任何關聯(lián)。而科特不是這樣??催^電影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就算在很多年前的阿伯丁,只要一看見那個小孩,你就會知道,他是Kurt Cobain
科特身上清楚地存留著那個孩子的印記。又或者說,童年,對于科特來說,是一道影子。當所有人都通過不斷重塑自身的影子來獲得新的存在時,科特卻始終保存著這道影子。
科特常?;貞浧鹚耐?。他用這些記憶與現(xiàn)實交流。童年,即是科特的全部心性。
另一方面,這部影片又是海德格爾式的。自始至終科特都是不存在的。他的聲音是漂浮的片段,像無人聆聽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短波,獨立于畫面之外。而畫面也可以看作是不存在的,是這些敘述在我們腦海里的倒影。阿伯丁骯臟的陽臺,學校,工廠,高速公路上彩色的車輛隨著敘述一路展開。然而它又是這個真實的世界。旅館侍從在打掃壁爐,他肥胖的身體縮成一團,跪在地板上伸長脖子吹氣??铺卣f他曾被一家旅館雇傭。汽車飛快地帶走一排有著天藍色屋頂?shù)姆课莸牡褂啊?铺卣f他什么地方都睡過。商店貼滿各種招攬生意的標語,街上站著幾個孩子??铺卣f他喜歡這個城市。日出日落,人群,車輛,城市里各種聲響,從阿伯丁到西雅圖,在這個世界里,科特是一片不存在的風景。
人文關懷與海德格爾,這是影片的矛盾所在,也是科特的矛盾所在??铺厥亲晕业?,傲慢的,厭惡平庸的。但同時也是純真的。他始終在渴望著成為一片不存在的風景。
對我來說,科特是真實而又不真實的??铺厥峭该鞯模毠?jié)化的,不安卻又安靜的。他與每一種心境相契合。他是長風里的嘆息,是曠野里的悵茫,是后視鏡里的一點微光。他是地平線上的一道晨曦,是城市里嗡嗡的回音。
4 )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從他的紐約不插電演唱會上沒看到絕望,但這一次,從它的聲音里,聽到了徹底的失落和絕望。他說的都是真的。
童年時,Kurt說:沒有什么事情是我做不到的,世界就在我手中,我可以做我想要的任何事。
少年時,Kurt說:我開始討厭別人,厭倦重復,只是喜歡朋克搖滾。我不想做個普通人,我是不一樣的。我想去西雅圖。
成名后,Kurt說:我懷念在樂隊沒有成名前的時光,那時是最美好的。我不認為我需要公開我的私人生活,他們不需要了解關于我的一切事情。你們只要聽我的音樂、了解我的音樂就好。該死的媒體我要報復!
最后,他上演了這樣一場最冷酷的結局。
“I have spent my whole life thinking about dying.” 看來他說的是真的。
5 ) Kurt Cobain About a Son
很早就聽說過這個片子。只是不愿意去看。我并不喜歡這部片子,雖然導演和演員想極力還原kurt,但這毫無意義。那些零碎而空洞的畫面,昏暗壓抑的色彩,并不是表達他的唯一方式。既然離開了,就默默承受與靜靜習慣吧。再不想看這種片子了,容易被刺痛……
6 ) 關于科特、、
不管你生前多偉大多牛逼。。。你的卻是死了。。。這幫無聊的人還拍了這部無聊的電影。。。。。不知道該怎么評價好與壞。。科特在我心中永遠是神、、、
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紀錄片不同的是,主人公幾乎在全片中沒有露臉,沒有多余的采訪,沒有多余的生前畫面,只是一鼓作氣的用當年珍貴稀罕的錄音素材貫穿到底,配以各種剪輯過的人情風物畫面來為觀眾樂迷呈現(xiàn)出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寫照,第一手的個人敘事音頻代入感很強,增添了可信度,整片有特別有詩意。
你可以看到他一生的困惑與無助,愛與毀滅。人若是太有才華總是早夭不是,而也是因為早夭他才永恒不是,就像Randy Rhoads。ps.前半部分的內容可以從百度百科上找到.ps2這個的劇情簡介是我看過的最好的。
我他媽又懷念起Kurt了
在上海某個小酒吧觀看此片。沒有Kurt出現(xiàn),僅僅他的聲音。影像里是和他相關的城市和那兒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愛他,恨他。更多的是像他一樣在單純的快樂和痛苦的迷惘中徘徊。導演的意思很明確,Kurt是某個特定時期一代人的縮寫,he could be anyone .
高一那年,我把一幅世界地圖攤開在桌面上,在上面尋找一個叫西雅圖的地方。找了好久,終于看見時,它只是一個小黑點,映襯在一片淺綠色里。其實,我想,西雅圖不在陸地上,也不在海邊,——西雅圖在海水里浸泡著。至今,我還把你的磁帶盒整齊地擺在床頭柜里,像一種儀式。這部片子里有碎的西雅圖和你。
柯本的錄音自然是無比珍貴,導演的用心也是貫穿全片。Ben Gibbard和Steve Fisk的配樂以及貫穿其中對柯本影響深遠的曲目都非常地贊。
真的好像聽他在耳語~out of my fucking business但是忍不住癡癡聽下去~
史上最坑爹片子之一??!不要以為加了科本的旁白Music神馬的就不是一部風景紀錄片了啊擦!!豆瓣這評分真是太TM裝逼了?。。?/p>
片中一首nirvava也沒有,科本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最后的片尾)。片中幾張照片,都十分詭異的完全沒有出現(xiàn)科本的臉。是不是跟她老婆沒談妥版權?很可疑。
http://tv.sohu.com/20111021/n322872330.shtml
他只是在成為早已注定成為的人。p.s.如果是cd就好了
一生也只有這么點長而已
我無法和普通人在一起生活...I hate people..
看半天沒柯本我還以為下錯了..
"I have spent my whole life thinking about dying."A crazy, anti-social, innocent, lovable, brave, genuine, lost child.
西雅圖柯本家中的訪談資料,非常珍貴,雖然未出現(xiàn)其人,背景也沒用涅槃的歌曲.柯本不是偶像,從他身上看見一些自己.-"弗朗西斯打翻了瓶子,記得上來清理一下."-"好的."多年以后我們都將這樣.
在自殺之前,在給嬰兒泡奶粉之前,在厭惡樂隊之前,在愛情之前,在巡演之前,在成立樂隊之前,在居住在那間又小又冷的公寓之前,在吸毒之前,在創(chuàng)作之前,在西雅圖之前,在波利尼西亞景區(qū)賓館工作之前,在恨透人們之前,在躲在殼中之前,在讀書之前,在被當成同性戀卻不否認的時刻之前,在和媽媽抽花椒葉之前,在父母離婚之前,在幻想自己是超級英雄之前,在來到父親工作的伐木工廠度過某個周末之前,在朝警察扔裝滿石子的七喜罐子之前,在生命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在死亡之前。
"Fuck them, they don't need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me."
這片還真不好評價。其實光聽挺好的
此刻我對于當年那些單純的定義已經(jīng)被扭曲了,時間將我?guī)У搅?008,而kurt cobain 始終活在1994。有時候我覺得我們的生命有些驚人的重合,最后還是沒出息的哭了,你就是我的淚點。一生就會這樣過去,討厭世界的時候,我也在討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