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當(dāng)年記憶中的片斷
很久以前就看過這個片子,當(dāng)時自己還很小,但一直在記憶里記得那么幾個鏡頭和片斷!
一直記得也是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人都赤條條的排隊等待被燒死,一個小男孩逃跑被打死……
一直還記得那些猶太人下火車那個接他們下車的人悄悄告訴他們說自己會技能,可以做役工。
還有就是那個小嬰兒被打死的片斷!
也許是這些場面給我那時候的我恐懼所以記住了,后來以至于整個片子都差不多忘記了,只記得這個幾個片斷了!
昨天偶然又在看到這部電影,讓我很開心,因為那是我幼年時期的一個結(jié),我又一次看那些震撼我的地方,我一直記得的地方似乎沒有當(dāng)年那樣令我恐懼了!
2 ) 一半的震撼與思考
有時看電視也能碰到好電影,雖然機會極少。
我看到這部電影時已經(jīng)放了快一半了,但明顯的二戰(zhàn)背景及獨特的氛圍還是吸引了我。第一個場景就是三個逃犯引發(fā)了十三個逃跑未遂的猶太人在同伴面前要接受懲罰,這可憐的十三個人還要再從同伴中各自挑出一人陪伴自己一同去死。沒有那么多的膽怯與恐懼,拍拍肩膀,理解的眼神,平靜地走向死神,那一刻,我知道這群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著自己的目標(biāo)。
同眾多二戰(zhàn)影片一樣,這部電影也是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在那個年代實在有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歌頌,這里,我想說的不僅僅是如此。
看到索比堡,我想到南京,這也曾是一個飽受折磨的城市,在某個時間,里面曾有著那么多那么多受殘酷欺凌的靈魂,為什么反映南京的影片那么少,不能成為主流的旋律呢?
希望大家再去看看《棲霞寺1937》.
3 ) 電影展現(xiàn)了猶太人冷靜、堅毅、頑強的行為能力
索比堡里的600多位猶太人,他們的父親、母親、姐姐、弟弟、丈夫或妻子,被德國納粹人員帶走后就再也看不見了,索比堡里的大煙囪下面是燃燒著誰的尸體?猶太人知道。集中營里不能有嬰兒活著。猶太女人知道。而猶太人所能做的不是復(fù)仇,而是為納粹加工首飾、服裝。毫無差錯的為納粹服務(wù),作他們的苦工。存活是求得自由的前提!恨與愛藏在他們心中,藏在他們的活動著的身體上。經(jīng)過周密的計劃,最終有300多人獲得了相對自由的生活。
4 ) 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尸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5 ) 忘不了,弄不到
二戰(zhàn)的片子是我的至愛,但這部能排到前三。
團隊每周三下午都放電影,和碟報員推薦了這部片子,他們到處找,下載的效果都很差,哪里能弄到高清的東東呢?
知道的吱聲啊..........
6 ) 強者不悲憫,弱者不勇敢
最驚心動魄的一部二戰(zhàn)越獄電影。
波蘭東部索比堡 Sobibor滅絕營,二戰(zhàn)中納粹AktionReinhard屠殺猶太的三大集中營之一。
納粹的種族殘殺方式是:把歐洲各地境內(nèi)的猶太人分批從鐵路送達(dá),之后進(jìn)行挑選,留下極少數(shù)有力氣,有手藝的人干活,其余均被取其飾物之后以洗澡之名施煤氣集體殺害并焚尸。
因無法忍受德國納粹的殘暴,猶太人集力出逃;得益于蘇聯(lián)戰(zhàn)俘猶太人的周密組織計劃;最終600人越獄,300人成功;亦是猶太人唯一一次集體越獄成功的奇跡。
1987這部電影,劇情兇悍,眼神兇狠,驚心動魄,絲毫不拖泥帶水,全程恐懼,緊張,猶如身臨其境。
納粹對索比堡的管理:納粹軍官30多人,烏克蘭雇傭軍100余人,猶太監(jiān)工若干;
組織越獄的計劃:干掉軍官、奪取武器、切斷聯(lián)系、集體逃跑;
參與者:蘇聯(lián)猶太軍人(政委)、波蘭議會官員猶太(領(lǐng)導(dǎo))、手工業(yè)者(負(fù)責(zé)引誘)+有力量者(成員);
人之差異:德國人“貪財”和“守時”;柏林猶太人的不可信任;荷蘭猶太人的條件優(yōu)越;波蘭猶太人的手工技藝;蘇聯(lián)猶太人的力量。
老人和兒童被直接送去煤氣施斃;暴虐殺人不眨眼的納粹軍官;逃跑失敗不得不選擇自己兒子殉葬的父親;還有最后在槍林彈雨的奔跑中倒下的人——除了不停地倒吸冷氣,沒有什么其他的感受。
電影或許告訴你:生存還是毀滅?唯有向死而生。
然而一個真實的事實是:當(dāng)時索比堡共關(guān)押600人-不愿逃跑的人=越獄成功300-之后在二戰(zhàn)中死亡的人=活下來58人 600人只有58人活過二戰(zhàn)。
然而,更真實的是,二戰(zhàn)有600萬猶太人被屠殺。
然而,更更真實的是,二戰(zhàn)一共有9000萬人死亡。
于是,在《古拉格,一部歷史》中說,“在德國,你可能死于殘忍;在俄國,你可能死于絕望。在奧斯維辛,你可能死在毒氣室里;在科雷馬,你可能凍死在雪地上。你可能死于德國的森林或者西伯利亞的荒原,你可能死于一次礦井事故,你也可能死在運牛的火車上。”
假如,強者不悲憫,弱者不勇敢,這個世界會有解嗎?
For freedom!
幼兒時期觀看,細(xì)節(jié)已忘八九
歷史劇就該有這番深沉的味道,能完全融進(jìn)去的
充分感受到現(xiàn)在生活的幸福及來之不易
索比堡的非德籍看守很多都是烏克蘭人。而帶領(lǐng)猶太人起義逃脫的是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俘。
看過無數(shù)遍!
越獄題材,可能有些審美疲勞了,觀影體驗不佳。
無懼死亡,向著自由飛奔。最后一段高潮慘烈卻激動人心。這段歷史承載了太多的血與淚,這段奇跡也終將被后人銘記~
我很振奮!
最后奔跑的鏡頭太感人了。我并不是一個認(rèn)為生命多么寶貴的人。但這種對生命的執(zhí)著,對自由的渴望。背后是槍子,腳下是地雷。每一分鐘都有人倒下。但就是那么心滿喜悅的往前跑去。在背景音樂的鼓動下。我哭了。
看到最后數(shù)百人沖向森林那一幕,真的有種想哭的感覺
震撼了一回
超好看,十多年來看過許多次。
拾遺補漏
讓我看得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心理的恐懼超越了生理的,相比之下辛德勒的名單還早著呢
看得我很緊張,比Prison Break好看多了,而且這是真實事件!
身后是子彈,腳下是地雷,每個人都不顧一切地往前跑,奔向自由奔向希望印象深刻的是,逃跑被抓回來的13個人,每個人必須選一個人跟他們一起死,如果不選,就要由納粹選50個人,13個人與50個人的抉擇。把這部和紐倫堡的審判對比看,恍若隔世。。在這個滅絕集中營里,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甚至是一堆人,可以如此輕易地被踹進(jìn)死亡的熔爐,剩下被囚禁的那些人,要不停徘徊在死亡絕望的邊緣。而法庭的審判卻如此艱難,每一方都帶著無奈,帶著自我,帶著委屈,可是,無數(shù)悄無聲息死亡的人,該如何訴求……
老人和兒童被直接送去煤氣施斃;暴虐殺人不眨眼的納粹軍官;逃跑失敗不得不選擇自己兒子殉葬的父親;還有最后在槍林彈雨的奔跑中倒下的人,除了冷氣,沒有什么其他的感受。假如,強者不悲憫,弱者不勇敢,這個世界永遠(yuǎn)無解。
勉強及格。這片子真是集中了英國人的認(rèn)真和呆板,倒是挺尊重口述歷史的,片尾放出幾個真實原型的后續(xù)經(jīng)歷,之前集中營的生活應(yīng)該也是按照他們的描述來展示,這個索比堡本質(zhì)上是個大焚尸爐,人運到了就毒死焚燒,只有裁縫、木匠、金匠等專業(yè)人員才會活下來工作,場面鋪的比較大,群演有數(shù)百,有好幾個展示分揀臺長度的橫移鏡頭,也有個集中營題材幾乎必備的群裸場面,可惜是遠(yuǎn)景。集中營里黨衛(wèi)軍、烏克蘭雇傭軍和猶太管理者的生態(tài)也有一定介紹。鏡頭談不上有什么設(shè)計感了,以基本的交代劇情為功能,演員的表現(xiàn)普遍比較生澀,唯有那個愛慕蘇聯(lián)軍官的女人從他腋下鉆進(jìn)鉆出的動作有一絲活泛。存活的猶太人在迎接每一批即將死去的同胞時,會挑出合眼緣的偷偷告訴他們裝專業(yè)人士來活命,這也是種自發(fā)的基因篩選了。導(dǎo)演對氣氛緊張的段落不做過于戲劇化的營造
看過好幾遍